A. 關於校服的議論文800字
我國90後大學生校服設計調查與研究
【摘要】進入21世紀10年代中期,各高校學生們的校服是否有必要存在,如果存在是否與以往年代校服不同,是否與國外大學生服裝有所區別;如何把握高校校服設計脈搏,這些都是本論文重點開展研究的。本文通過收集國內有關校服的資料以及採用了不同群體及在校大學生問卷的形式調查現在高校學生對自己的校服所持觀點,得出不同結論並根據這些要求進行探討高校學生服問題的研究,並通過款式色彩材料尺寸上的設計力爭表現出符合中國國情,深受90後大學生們喜歡,注重簡潔、大方、美觀的新型校服。
【關鍵詞】21世紀;大學生校服;設計研究
校服最早出現在日本。當時由於戰爭導致部分家庭生活艱難,學校為了使出身於這樣家庭的學生不會因為自己家庭困難而產生自卑感,於是規定每個學生上學的時候必須穿著相同的衣服。後來這種觀念被大多數學校所接納。
學校文化和形象的代言之一就是校服,校服是一種符號、一種標識、一種身份的象徵。校服的實施,不僅有利於教學管理的統一化、規范化,而且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應與校園環境相協調。它在一定程度上培養我們集體凝聚力和純朴的精神。近年來,我國校服文化正在普及和發展中,但如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校服文化,仍是一個應該多方位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大學生校服現狀調查
調查過程:通過發放色卡、圖片、調查問卷完成。
1、款式設計風格調查
以中國內地與香港為例,內地多數校服款式陳舊老套,運動服式的校服設計成為「千篇一律」現象嚴重。這種單一形式的校服設計嚴重抑制了大學生們對美的追求,著裝形式上,基本上未脫離高中學習的服飾環節,產生了對學生個性的壓抑感;學生活潑好動、生氣勃勃的特性不能很好的體現。目前校服結構設計多為松垮,缺乏個性。
相比而然,香港各校服百花齊放,水手服式樣的女生校服配上百褶裙以及男襯衫西褲、五花八門的毛背心顏色配以白襪黑鞋,給人感覺新鮮朝氣。
2、體型特徵調查
根據國家標准號型系GB1335-97標准體型分類分為:Y(瘦體,胸圍腰圍差男女分別為22-17cm,24-19cm),A(正常,胸圍腰圍差男女分別為16-12cm,18-14cm),B(微胖胸圍腰圍差男女分別為11-7cm,13-9cm),C(較胖,胸圍腰圍差男女分別為11-17cm,13-9cm),D(胖體,胸圍腰圍差男女分別為6-2cm,8-4cm)。
女子體型分類特徵
男子體型分類特徵
例如:對於女子號型而言,160/84A表示身高為160㎝,凈體胸圍為84㎝,胸腰落差為18-14cm之間的屬於A型女性。
調查顯示:A/Y體型占據多數比例。不過顯示,從孩童時代到大學間,每5人中就有一個胖子的現象已經出現。
3、色彩要求
春夏校服多淺色為主,72%的人選擇了白色56%的人選擇了藍色。秋冬校服以深色為主,52%的選擇了黑色,35%的人選擇了紫色。對於校服喜歡什麼風格:
A、日系;B、韓系;C、休閑系;D、運動裝。
調查顯示:65%的同學還是喜歡運動休閑裝,30%喜歡韓系。43%的人認為春夏的服裝價位應在70-90元之間,57%的人認為應在90-120元,55%的人能接受秋冬校服價位在120-190之間。
二、90後校服設計要點
1、從款式上設計要創新。從創新思維下思考設計。校服已經成為體現本國文化的窗口,款式設計都與本地區、本國文化有機地結合。要在校服的設計中不斷加入流行元素。另外,不同地區高校校服在設計時都充分考慮我國不同地域氣候因素,可以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大學校服有較大的款式區別。
校服設計款式主要分為制服式學生裝和運動式(休閑式)學生裝,款式新穎,各系的校服顏色可不同,有個性,體現大學生的特點與活力。
2、色彩搭配要舒適。根據季節變換,穿著舒適,重視色彩和流行時尚的搭配與結合。夏季校服多以淺色為主,冬季校服以深色為主。
3、從服裝面料上設計要體現出舒適透氣、易洗耐穿原則。
4、從配件上設計考慮的因素就相應多了一些,如配件應該體現時代感,將時尚以及校園文化特色融入其中,配飾是設計的一個亮點,校標、領帶、裝飾帶被認為是校服應有的配件,Logo應結合校園特色。
5、質優價廉而耐穿原則。質優,就是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設計的合理性,校服加工質量校服是陪伴學生多年的服裝,但一些質地粗糙、不吸汗、起靜電的服裝面料,讓穿著者有明顯的不適感,對學生身體健康不利。此外,還有穿著不久就開線、破損等問題,甚至有被校服中的斷針扎傷的案例。
6、設計特點。90後大學生校服設計要注重加入符合校園文化及90青年人活潑、積極、向上的特點,可將時尚元素其中設計中。90後大學生是早晚都是准職業人,具有學生成人等多重特點的人群,所以在考慮其校服設計是要考慮其心理特徵、形體特徵、身份特徵及經濟承受能力,這些都是高校校服設計者充分需要考慮的。
B. 校服變化映射文化底蘊的作文
1、校服是校園文化重要承載體,也是學生身份的重要象徵。一般來說定製校服都會按照學校的文化傳承,校風、文化、學校的校徽標志等來打造,因此校服是學校文化的底蘊象徵是沒問題的。
2、校服的款式和風格如果隨著學校采購發生變化,那說明學校領導者們希望通過校服的變化傳達出現階段該校的發展勢頭,辦學理念等。
C. 中國校服有什麼特色
顏色比較單一 價錢比較昂貴 質地比較差勁 號碼普遍肥大 我的綜合印象
D. 你對中國校服有什麼看法
我對中國校服的,看法是,雖然中國的校服非常土,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能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童年體驗
E. 以中國校服之我見寫議論文
校服[1] (xiàofú)是學校規定的統一樣式的學生服裝,中小學學生普遍穿著。 校服最早起源於歐洲。學校為了規范管理,統一的著裝。一般在學校的重大活動中會要求學生統一著裝,一般學校校服有該校校徽,也直接影響到學校形象。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穿上校服能夠展現學生精神抖擻、活力飛揚的一面,也是學生青春時代的專屬標志。
校服,在當時由於戰爭導致部分家庭生活艱難,學校是為了使出身於這樣家庭的學生不會因為自己家庭困難而產生自卑感,炫耀,於是規定每個學生上學的時候必須穿著相同的衣服。後來這種觀念被大多數學校所接納,紛紛規定學生穿著同樣的衣服上學。[2]
學生統一穿校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
感。校服制的實施在素質教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校服可以使學生在身份感上區別社會其他人,因而有了學生自身的約束力,有一種象徵的意義。校服還可以產生一種平等感,對於避免攀比之風在校園里出現都有積極意義。校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家長對服裝的投入。此外,校服也存在著許多的主要缺點,比如不利於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校服的質量不佳,容易掉色發霉,尺寸並不適合所有人,不方便補訂等等。
F. 中國校服的設計理念,為什麼要寬大
中國國家館的「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為主題,形狀酷似一頂舊帽子,因而得名「東方之冠」。
「東方之冠」的主題理念,表達中國文化和氣質的精神。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的象徵 - 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國家館平台基座的形式,一個開放的,靈活的,以人為本,城市廣場的層次豐富;既是對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表現蒸蒸日上的國家的主題。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從主空間的南北中軸線的形狀復雜的低分區,引導城市空間序列壯觀的形成,形成了獨特的標志性建築群體。
和諧為核心,以中國古代展現科技智慧和現代科技,中國城市文明的進程,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庄嚴寧靜的快速發展。
詩: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創造力,通過: - 上海世博會組織者於今年4月25日開始公開呼籲中國館在建設部,建築學會全球中國建築設計中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短短幾個月內,一直是全球的中國建築設計家的熱烈響應,共344設計的接收。專家評審後,選擇了三個不同的方案。
其中「東方之冠」方案世博會於九月舉行的組委會今年審議並原則通過了第五次會議,會議還決定成立中國館組委會九個組成單位準備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籌備中國國家館的成員。上海世博會組織者根據組委會審議,專業的團隊對項目的組織深化和優化。
11月12日,中國館籌備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這個優化。
12月18日上午,在河之世博園區的南岸,錘宣布推出一項重大工程。這是中國館的眼睛 - 一個標志性建築將被建造。此後,它將滿足中國東海海域涌進了來自太陽的天空中的每一天,代表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瞻仰世界。
G. 中國校服體現了哪些中國的特徵
校服可以產生一種平等感。社會上現在的家庭收入狀況懸殊,服飾方面攀比現象比較盛行。一個學校的學生穿統一的服裝,可以給同學相互之間平等的感覺。
H. 校服的校服文化
2013年5月,河北省正定一中為該校高一、高二學生發放了兩套一模一樣的夏季校服,有學生反映,該校服比較輕薄,材質為網眼布料,導致學生的內衣若隱若現,一些黑色、紅色等深顏色內衣更是可以看清楚顏色,這讓不少學生尤其是女生感覺十分尷尬。不少學生因為害羞,拒絕穿該校服上課。2013年5月21日,正定一中方面表示,該中學的校服出於穿著涼快的考慮,但透明度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氣溫低難敵校規 短裙女生成台灣冬季一景
寒流來襲,大家都是大衣包緊緊,但是有學校的冬季女生制服就是裙子,在10度左右的清晨,穿著裙子上學。
在台灣,很多的學校為了保證女學生傳統端莊的氣質,規定女學生一年四季的校服都必須是裙裝。因此面對寒冷的天氣,溫度只有10度左右,來到淡水這間學校校門口,女學生卻都穿著膝上短裙配褲襪,和男生的西裝褲一比顯得特別單薄。
原來學校為了保持傳統端莊的氣質,規定女生一年四季都是穿裙子,學生外套內能多塞幾件衣服就塞幾件,圍巾、口罩更是不能少。為了不違反校規,學生雖然偶有怨言,每天還是穿著裙子上學。
網友集體吐槽丑到爆的奇葩校服
2014年3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米歇爾參觀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有網友認為,北師大二附中的同學們穿的那套藍白運動服,從而在網上再度引爆校服之爭。中國學生乃至社會青年素來對校服不滿
中國校服樸素、休閑、運動,輕便靈活,更有安全感,所以每逢周末節假日,學生也是經常把校服當穿運動裝。校服和書包是學生的一個標識,學生就應該有學生的樣。自九十年代以來,校服被一統天下,各省各市眾多的小學、初、高中的同學們都裹在寬大的校服里度過了12年的豆蔻年華。非常精神的運動服,作為少男少女的「校服」,卻也真是讓人提不起精神,於是學生的反抗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學生登台秀「最美學生服」
2015年7月8日,在首屆寧波市學生服設計展演活動中,來自寧波17所中小學的同學們穿上由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設計的學生服亮相T台。前沿的設計和個性化造型使校服一改單調之風,展露出時尚個性的因子,打破了運動式校服「一統江湖」的局面。
I. 中國校服有什麼特點
首先中國學生校服多數以運動服為主,少數的貴族或私立學校已更新為西式制服。受毒校服事件的影響,很多學校正在不斷改進校服的款式和質量。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將校服的款式更新為西式或日韓風格的校服。
其次中國學生校服是學校的主流色彩,中國的學生校服設計不僅要符合現代校園整體文化氛圍,還要符合學生們的要求。所以中國學生校服沒有過分華麗和繁瑣的裝飾物比較簡簡潔統一。設計時充分考慮校服的實用性和美觀性。
最後中國學生校服除節假日基本上是天天穿,在周一星期日不僅要穿校服,少先隊員還要佩戴紅領巾。力求達到統一。塑造的是整個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培養了學生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
J. 中國校服變革的背後時代的變革
1、總的來說中國後校服時代總體趨勢是延續市場化步伐,學校、家委會、學生多方參與,自主選擇校服,整個市場向著正規化、規劃化、標准化進行發展。但是校服市場特殊性,敏感性,導致至今完全是半封閉、半開放的市場化,完全市場化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學校畢竟是特殊領域。
2、校服市場的整體成本逐年上升,面料成本:每年都會提價;人力成本:用工成本逐年走高;營銷成本:競爭非常激烈;售後成本:家長眾口難調,售後成本走高。校服總體還是一個薄利多銷的趨勢,只是由於團購為主,所以一旦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之後雖然餓不死,但是也掙不了大錢
3、總的來說校服市場地域化是比較明顯,無論是出於地方保護主義,還是學校傾向於找本地的方便售後,以及本地的更具價格競爭力,所以校服品牌全國化還是有很多阻力和藩籬
4、校服款式越來越好看了,校服分季節采購,分穿著場合採購多了起來,不再是以前一套校服穿四季。同時定製校服,更加能凸顯學校特色,但是定製校服也給生產和後期補單售後帶來諸多不便。
5、監管越來越規范和嚴格,對粗製濫造的作坊式的校服有一定遏制效果。不過校服采購環節還是存在諸多不透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