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國時期男子的幾種習慣裝束
辛亥革命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服在中國開始流行起來,其穿著者主要是官吏,留學歸國的革命者、大都市的知識分子等。當時的都市口岸城市中,學生、教師、洋行和機關辦事員著西服的最多,最初的西服幾乎是清一色的進口貨。 1994 年,「王興昌記」製造出第一套西服,可謂「國產」,其實僅的仿製,樣式為小駁頭,下擺方里帶院,褲管窄小。
西裝這種新生事物的流行,表明社會的變革,也成為支持民國的一種表徵,當然以後也被人附庸為時髦,於是這種以崇洋為目的的西裝者便遭到了批評。「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處,中國人非學它們不可了,於是乎,阿貓阿狗,就都著起了西裝,穿上了皮靴,提起了手杖,以為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中山裝
中山裝是經過改良的服裝,最早有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示意,由奉幫裁縫製成的服裝,由於民主共和的影響,此服被冠以中山裝。穿著者多為革命者和政府公務人員,在南京政府時,中山裝成為黨政人員的服裝,也為蘇區領導接納。最早的中山裝領口呈關閉式八字形,前門襟七粒扣,後背有中縫,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個貼袋,胸前兩個明袋還製成可以漲縮的「琴袋」式樣,上袋蓋作成倒山形筆架式,與中山裝配套的褲子為西褲,它是由前後分片組成,腰圍有褶襇,有側袋和後袋,褲腳帶折邊。
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國情,充分表現出當時國人新的時代精神。
學生裝
最初的學生裝,主要是由清末留日學生帶回的制服,形制比較簡潔,立領,左胸前綴有一袋
長袍、馬褂 長袍、馬褂依舊是民國時期法定的禮服,一般交際場合多穿此服。民國時期馬褂崇尚狹窄,一般多以黑色絲麻棉毛織品為質料,對襟窄袖,長至腹部,前襟釘紐扣五粒。長衫多用藍色,一般是大襟右衽,長至踝上兩寸,袖長與馬褂並齊。
民國後期,馬褂越來越少,趨於淘汰,不過民國時期是長袍馬褂月西裝革履並舉,穿著上半中半西,亦中亦西者大有人在。長袍西褲、圓形禮帽,腳穿一雙烏黑油亮的牛皮鞋,這樣的裝束的不少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的時尚。
襖褲
上著衫襖,下著褲,這是一般民間百姓衣著,通常是下層人的穿著。中式褲寬大松垮,頭戴瓜皮小帽或羅宋帽,下身穿中式褲,腳蹬布鞋或棉靴,俗稱「短打扮」。
大髦
在北方地區,還流行穿大髦,即斗篷,穿著者多為一些軍政要員。民國初期北京是當時軍政所在地,也是服飾流行的中心。政治中心南移後,則以上海為中心,由於歐美文化對上海的影響,所以 20 世紀 30—40 年代的服飾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⑵ 民國男性裝扮是什麼樣的
你這是民國上層的打扮吧,占人口98%以上的平民階層可不是這么回事。
⑶ 有誰知道民國時期的西餐廳是怎樣的
這個簡單 窮人連面都吃不上 西餐廳是外國人經營了 民國的飲食文化和大清沒幾個區別 就是多了N多外國菜
⑷ 民國時期服飾是怎麼樣的
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總體上可以分為中式傳統、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三大類別。
男性服飾:從長馬褂到中山裝、西裝
女子的著裝恰好反映了當時女裝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是上衣下裙類,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下穿黑色長裙,裙下不施綉紋,衣衫也比較樸素,這是民初女裝的時尚。第二是上衣下褲類,這與上衣下裙類似,只是下裝的裙改成了褲。第三是旗袍,這是屬於滿漢交融類型的旗袍,大襟右衽,連袖直身,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蓋腳。但是不久,旗袍的長度縮短,腰身收緊,曲線明顯。
⑸ 民國大帥們穿的制服叫什麼名字
自封的。一般統管至少一省的軍閥才有資格自稱大帥。
⑹ 民國時代特色主題餐廳怎麼樣
導游推薦的景區內較有特色的餐廳,價格也不貴,紅燒肉很入味,野菜餅上面的菜有夠分量喔,狀元丸外面魚肉很是嫩嫩喔,,,飯點的時候人太多了,要提早去搶位置噢。
⑺ 以商業的角度來說,一家餐廳的制服和商標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制服和商標是一家餐廳的代言...
可以說是餐廳的核心文化的體現..
它應該體現一個餐廳的特色和個性
展現這個餐廳的歷史和發展的方向
記住這個餐廳的口味和記住這個餐廳的標志一樣重要..
它也應當體現地域性的特徵..
總之,制服和商標的色彩,外在特徵,要與餐廳內在相匹配,符合大眾以及流行的需求..內容要高雅拒絕低俗,但是要體現個性..
您要問的是這些嗎??個人淺見,願意進一步交流
⑻ 長沙有什麼民國風的餐廳沒有啊
我在星沙看到過一家,裝修什麼的都是民國風的,好像是毛家飯店新開的一個版本吧,你可以看一下。
⑼ 建國初期的學生還穿著民國時期的那種制服嗎
可以.!
建國初期也是那樣穿著的.
只是實際上衣服顏色看起來更舊
其實不是黑立領,是很深的藍色.
⑽ 求大神,有個裝修民國風的飯店,徵集關於餐廳房間的名字,地名,或者歷史典故,15個左右
康橋,雨巷,翡冷翠,秦淮河,海濱,採石磯,微雨,三味;淺草,新月,語絲,沉鍾,湖畔……
這些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作品詞彙或文學流派的名稱。
如果還想更古雅呢,直接在唐詩里找,王維白居易杜牧的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