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皇權時期的四大制服

皇權時期的四大制服

發布時間:2021-06-12 23:01:30

❶ 毛主席所說的四大毒瘤是皇權、父權、夫權、宗權,宗權指的是什麼意思

宗權指一個人所屬的宗族對宗族內全體成員的支配權。宗權主要體現為『族長』對所有家族成員的絕對領導權。

例如:《紅樓夢》當中,賈寶玉的父親賈政,對賈寶玉而言是父權;而『老祖宗』賈母,對她的親屬賈政、賈赦、賈敏、賈敬等人而言,就屬於宗權。

因為父權只限於以一個父親為中心『小家』,而宗權則包含了由很多個『小家』共同組成的『大家族』。賈母支配著賈政(和賈政的其他兄弟),而賈政支配著賈寶玉(正如賈政的兄弟支配著他們各自的兒子),體現了宗權凌駕於父權至上的領導地位。

❷ 削弱皇權是從什麼朝代,什麼制度開始的

中國兩千年都是實行君主專制,每個朝代都一樣。到了清朝末年,實行「預備立憲」,皇權才有所削弱。但這時是為了應對國內外壓力,才這么做的,事實上,辛亥革命才終結了皇權。

❸ 皇權最弱的是什麼時期

東漢時期,外戚宦官輪流掌權,皇權遭到削弱
中晚唐時期,楊貴妃,安史之亂
漢朝前期,一段時間丞相專政,直到漢武帝有所改觀
明代前期,丞相權力大
但總的來說皇權一直是被加強的

❹ 清朝的官員等級制服怎麼分的

1、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2、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23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12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4)皇權時期的四大制服擴展閱讀

頂戴的頂珠:一、二品都是紅色(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四品都是藍色(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六品都是白色(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以下為金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翎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五品以上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賞給級別較高的官員,三眼花翎則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勛的大臣(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乾隆年後部分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

六品以下的官員只賞給藍翎。藍翎為鶡鳥羽毛所做,無眼,賜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給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在階級分明的階級社會練就火眼金睛識別官級的大小是一項必備的生存技能,等級森嚴是皇權社會的特徵,更是激勵官員積極辦事的動力,從而壯大朝代的發展。

❺ 皇權的威力很大,但它也是需要維護的,為何說古代的清朝是皇權最重的時期

這是因為封建君主制度發展到清朝已經是非常完善了,它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封建制的經驗都要多,他是牢牢的把集中的權力掌握在皇家手中。而且清朝的朝廷制度三省六部制發展很完善,比如在之前的朝代大多是藩王制度,這樣的制度就容易讓藩王起兵造反,而清朝的三省六部制無疑是對地方最完備的管理制度。不僅加深了朝廷對地方的管理,而且各地方官員都是輪流制,不會待在一個地方,所以大大減少了對中央的威脅。

在清朝時期出現了很多有才能的帝王,比如康熙,雍正,乾隆,他們三代帝王都擁有清朝至高無上的權力,只要選定了繼承人,其他的王爺都不能對皇帝再指指點點,只能聽命行事。而且權力的集中在乾隆皇帝身上表現最強,因為他沒有兄弟或者其他大臣來覬覦他的權力。

❻ 黃袍正式成為皇權象徵在什麼朝代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身披黃袍的皇帝是唐高祖李淵。
王懋《野客叢書·禁用黃》中雲:「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
自李淵首穿黃袍起,黃袍正式成為皇權的象徵,也稱作「龍袍」。唐高宗時,重申「一切不許著黃」。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更是禁止任何人穿黃袍,否則以謀反論處。宋仁宗時又規定:一般人士衣著不許以黃袍為底或配製花樣。自此,不僅黃袍為皇帝所獨有,連黃色亦為皇帝專用。這種制度,為後來的歷朝歷代所沿襲,一直到清朝滅亡。

❼ 中古時期皇權政治的特點

本文在淺談了皇權政治的典型特徵之後亦討論了兩個研究皇權需要注意的問題:權力制約問題以及什麼是強大的皇權. [關鍵詞] 皇權 皇帝制度 專制主義 中央集權 皇權為皇帝制度的核心,是君主掌握的專...

❽ 古代有哪些增強皇權的制度

中央集權的產生最早由中國戰國時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統提出君主專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種政治結構,法家代表之一的韓非在他的論著中認為:在現有社會局勢混亂,割據勢力強大的情況下,需要君王統一國內一切力量來維護統治,這便需要有一個權力集中的政府來輔助君王統治國家,擴大領土.同時在當時社會中農業自然經濟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發展,同時作為社會中主要生產資料的佔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鎮壓農民的反抗,來維護自己對土地的所有權.
秦成為第一個將中央集權付諸實施的朝代,公元前3世紀秦國商鞅推行的變法初步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雛形:將地方一級官員的委任權劃歸中央,並統一了部分物資的流通.這為日後秦有能力統一六國,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秦皇朝正式建立的時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經驗建立郡縣制,並統一地方文字、財經、度量衡,建立了一個實際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家.
隋朝時期隋文帝成功的進行了一次中央集權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將中央政府的權力進行了劃分,不僅令政府機構效率、職權范圍提高,也使各官員的權力相對分散,保證了皇權的穩定,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唐朝在這一改革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改革,並廣泛推行科舉制度,提高了官員整體文化素質,令平民也有機會成為社會的上層人物,穩定了中央集權後帶來的社會底層不穩定因素.這次成功的改革經驗也傳至中國的周邊國家,加強了這些國家的集權體制.
公元14世紀,中央集權的影響逐步為君主專制所替代,通過設立一些特務機構加強了帝王對政府、社會的管轄,明朝廢除丞相與三省,在地方上設立三司,通過設立一些特務機構加強了君主對政府、社會的控制,清朝設立軍機處,將權力進一步集中於皇帝手中;印度莫卧兒帝國則在17世紀中葉建立一套極為完善的集權整體,標志著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發展達到了頂峰.15世紀後期到16世紀初,歐洲許多國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以法治國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布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加強過程中,不僅要伴隨著克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且還要克服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原為丞相的權力分散於三省六部.這項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襲並有所發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也是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發展相適應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實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接受趙普的建議,採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三冗兩積現象),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後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明朝建立後,為處理君臣關系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使秦朝以來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朝還遍設廠衛特務組織,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加強的突出表現,但是,由於八股取士禁錮了考生的思想,從而只能成為忠誠的奴僕.
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軍機處也是我國中央集權發展到巔峰的標志),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理論上,韓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分封,行縣制 「 燔詩書而明法度」,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秦統一後,為了鞏固統治,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皇帝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並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西漢改革管制,組成內朝和外朝,加強皇權.實行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僚的控制.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從而消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創立和完善了科舉制,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不易形成將帥用兵的自重局面.
北宋集中軍權.設三衙統領禁軍,並與樞密院互相牽制;實行更戍法,以防武將專權.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設通判,二者互相牽制.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職員.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財政、行政和司法大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物;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在地方,實行行省治度.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北宋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軍權、財權.
元朝時,廢三省,施行一省制,即中書省,長官為宰相由此宰相地位逐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於是,明朝建立後,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也就成為必然.由此可見,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在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尤為突出.
明初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 ;地方實行三司分權.改大都督俯為立軍都督俯,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制定《大明律》.設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設內閣(明朝設立的內閣是封建主義君主專制的產物,英國的內閣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產物).
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內閣六部 .增設軍機處,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大興文字獄.特點 皇權空前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結束於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❾ 中國專制帝制時期的皇權,在中央政府具體表現為哪幾種權力

殺生大權

❿ 康熙時期四大首輔是誰

清朝康熙帝的四大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1、索尼(1601年-1667年),姓赫舍里氏,滿洲正黃旗人。清朝開國功臣之一,康熙帝的四大輔政大臣之首(首輔大臣)。索尼早年隨皇太極四處征戰,阻擊明兵,征討察哈兒;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索尼與譚泰、圖賴、鞏阿岱、錫翰、鄂拜在三官廟盟誓,六人一體,衷心輔佐幼主順治帝。

順治元年(1644年),索尼跟從睿親王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多爾袞尊「攝政大臣」後專擅朝政,譚泰、鞏阿岱、錫翰等人都背盟依附多爾袞,唯索尼不與屈從,後來遭譚泰彈劾連坐削爵。

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親政之後特召索尼回朝,回復世職爵位,順治十八年(1661年),擔任輔政大臣。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其三子索額圖繼承大學士、輔政大臣之位。

2、蘇克薩哈,原為多爾袞近侍,順治七年(1650年),告攝政王多爾袞圖謀不軌,多爾袞被追黜;與鰲拜不和,常不得志(彈劾昔日長官,時人多為不齒)。

康熙帝親政前,被鰲拜及班布爾善污衊,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殺。

3、遏必隆,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其女鈕祜祿氏為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後,為人圓滑、世故,多依附於鰲拜,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懲治鰲拜,遏必隆亦被康親王傑書以十二項罪名彈劾,奪世爵,下獄論死。

4、鰲拜(1610年-1669年),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後半生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四人中最具野心的權臣,康熙八年,因專擅弄權而被拘禁。

(10)皇權時期的四大制服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當君主沖齡之時,在特定的形勢下,王朝會出現一種短期的政權構成形式,即臨時的特殊政體。其形式約有五種:

1、母後臨朝稱制。

皇帝年幼,母後「權理朝政」。例如,北魏考文帝拓跋宏五歲登極,馮太後臨朝執政十餘載;唐代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先後即位,武則天皆臨朝稱制;晚清咸豐帝後妃慈安、慈禧扶持六歲同治帝載淳,兩宮太後「垂簾聽政」等。

2、諸王監國。

君王外出巡狩,太子留守,代行處理朝政,謂之監國。或皇位空缺,新皇未立,由王爺監國,如五代後唐李嗣源、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前,及魯王朱以海均曾作過「監國」。

3、宗室諸王攝政。

即代替君主處理國政,均以長輩代行幼主視朝。早在西周初期,就出現了這種攝政的歷史現象。其後,又如殷商伊尹代太甲,春秋魯隱公代太子軌等,均屬攝政。

清代順治帝褔臨六歲即位,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為攝政王;宣統帝溥儀三歲登基,以其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行使皇權。

4、權臣輔政,君主年少,或新君嗣位,受命異姓大臣輔弼國政。

君主親政後,即結束輔佐襄贊之命。設置輔政大臣,在古代王朝中是屢見不鮮的。例如,三國蜀,劉備病故,其子劉禪登基,由丞相諸葛亮輔政。再如,北周七歲的靜帝宇文闡即位,由皇親國戚、「位望益隆」的隨國公楊堅為輔政大臣,假黃鋮、以左大丞相身份,總理朝政。康熙初年,四位輔政大臣亦如此。

5、外戚操持國柄。

如東漢和帝劉肇,及其後繼位皇帝多為少兒,雖名義上太後臨朝,但大權為外戚權臣梁冀所握。他身任大將軍,又為順帝、桓帝兩皇後兄長。他與皇太後定策禁中,操縱三代皇帝的廢立,專制於朝二十餘年。質帝不滿其驕橫,稱之「跋扈將軍」。東漢自和帝、安帝始,外戚干預朝政,而梁翼專權達到極至。

在何種形勢下,實行攝政,或者輔政,各王朝因時而異。其中存在著一個較普遍的問題,那就是隨著星移物換,幼主漸大,攝政王、輔政之臣與皇權的矛盾便日趨加劇。

其後果,或是輔政之臣廢除君主,改朝換代。如隋文帝楊堅廢靜帝自立,以國號隋取代北周;或為皇帝親政,拿下權臣,恢復皇權。

這種攝政、輔政體制與皇權政體的沖突,構成了古代官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王朝的走向。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的清王朝經歷了攝政、輔政,再輔政、再攝政的一個全過程,這種王朝的文化更具有典型特質,有利於解析清朝體制變更的價值取向。

與皇權時期的四大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帽子函數的解析式 瀏覽:220
天石羽絨服尺碼 瀏覽:723
兒童馬甲鉤法怎麼鉤 瀏覽:302
睡衣小孩版 瀏覽:96
京東網女式風衣品牌及商品 瀏覽:903
女裝店開業發言稿 瀏覽:236
秋衣加外套女裝 瀏覽:775
化妝品外套盒圖片大全 瀏覽:963
白色呢子大衣要配什麼樣的圍巾 瀏覽:992
方格褲配什麼襯衫 瀏覽:246
阿迪達斯針織衫外套 瀏覽:747
現代瑞納皮帶怎麼裝 瀏覽:38
羽絨服沒有寫充絨量是否正品衣服 瀏覽:234
日式男士制服 瀏覽:673
冬天脫了褲子腿特別癢怎麼治 瀏覽:647
冬季羽絨服衛衣男 瀏覽:533
連衣長裙子怎麼改 瀏覽:115
牛仔大衣搭什麼褲子 瀏覽:773
簡單的裙子怎麼畫視頻 瀏覽:800
抖音藍校服街頭唱歌女孩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