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精準扶貧的標準是什麼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推進精準扶貧,加大幫扶力度,是緩解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場攻堅戰。精準扶貧的標準是:
一、精確識別,這是精準扶貧的前提。通過有效、合規的程序,把誰是貧困居民識別出來。總的原則是「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開展到村到戶的貧困狀況調查和建檔立卡工作,包括群眾評議、入戶調查、公示公告、抽查檢驗、信息錄入等內容。
總之,不論採取何種方式識別,都要充分發揚基層民主,發動群眾參與;透明程序,把識別權交給基層群眾,讓同村老百姓按他們自己的「標准」識別誰是窮人,以保證貧困戶認定的透明公開、相對公平。
二、精確幫扶,這是精準扶貧的關鍵。貧困居民識別出來以後,針對扶貧對象的貧困情況定責任人和幫扶措施,確保幫扶效果。就精確到戶到人來說,重點為:
三、精確管理,這是精準扶貧的保證。
(1)精準扶貧那種社會制服擴展閱讀
施策
一、進一步被納入國家扶貧開發大局,並重點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大貧困殘疾人康復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訓、托養服務實施力度。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可以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下的貧困殘疾人脫貧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
二、貧困殘疾人數量逐年減少。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有力扶持下,貧困殘疾人家庭「兩不愁、三保障」得到較好落實。
三、助推了保障貧困殘疾人脫貧制度的建立。國務院制定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下稱「兩項補貼」)制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其中「兩項補貼」制度已在全國所有行政區劃內建立,2100萬人次殘疾人從中受益,「兩項補貼」已成為當前貧困殘疾人擺脫貧困的重大制度支撐。
B. 國家精準扶貧項目是什麼
國家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分別為: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
這其中,包括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等「傳統項目」,也包括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等新手段新方法。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2)精準扶貧那種社會制服擴展閱讀:
精準扶貧的意義:
1、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需要:只有通過扶貧消除了貧困,才能實現人民群眾的小康夢。
2、精準扶貧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讓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能夠平等享受基本醫療、基本養老、教育、住房和康復等服務,早日走出貧困深淵,實現共同富裕,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精準扶貧體現了深刻的民生內涵:讓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真正得到保障,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懷。
C. 精準扶貧中社會兜底是什麼意思
精準扶貧中社會兜底是指低保護的最低保障標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扶貧開發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6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困。中國基本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
但到目前為止,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仍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任務艱巨而艱巨。困難之一是過去扶貧工作存在基數少、情況不清、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定位不準確等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2月26日發布的數據,按照2011年農村人均收入2300元的貧困線計算,2014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017萬。
作為精準扶貧的一部分,要充分發揮低保惠民政策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要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起來,充分發揮兩項政策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
2016年全國民政工作會議提出,到2020年,大部分現行低保標准低於貧困線的地區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全部達標。
(3)精準扶貧那種社會制服擴展閱讀: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列入需要支付社會保障費用以擺脫貧困的人員的認定范圍:
1、沒有勞動力或沒有工作能力的家庭。家庭成員主要為60歲以上老人和16歲以下無經濟來源的未成年人;或者受扶養人因疾病、殘疾喪失勞動能力,或者主要勞動力因監禁、強制戒毒、失蹤等原因不能履行贍養義務的家庭。
2、因殘疾而極度貧困的家庭。家庭主要勞動力為一、二級殘疾人,或三、四級精神殘疾人,或多重殘疾家庭,或同一家庭中無其他特殊經濟困難的老人和殘疾人。
3、因災害或事故而造成嚴重貧困的家庭。由於災害或緊急情況造成其主要勞動力死亡或嚴重殘疾而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貧窮家庭。
D. 精準扶貧五個一是那五個一
精準扶貧五個一是:幫扶責任人每一周到貧困戶家訪一次(駐村第一書記每一天到貧困戶家訪一次),與農戶談心一次,幫助打掃衛生一次,了解、分析或解決問題一個。
具體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結窮親,做貧困群眾的知心人
到農戶家裡與他們座談談心、幫他們打掃庭院和房前屋後的衛生,是每個幫扶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這樣做,一是能很快與貧困群眾交心,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為幫扶工作因戶因人施策打下基礎。二是從小處著手,見效快,而且不會引起其它一般群眾的反感,不會引起鄰居群眾的不平衡心理,比直接送錢、送物要好。
二、扶志氣,鑄貧困群眾的精氣神
幫扶工作中,一是針對一些貧困戶因家庭變故、精神萎靡不振的情況,幫助他們振奮精神。二是針對有勞動力的困難家庭,激發他們內生動力。我們針對不同情況,重點給他們講教育、醫療、民政、助殘、產業、住房等國家扶貧政策,分析困難和問題,幫助找出路和辦法,讓他們看到希望。這些努力收效很好,多數家庭不斷好轉。
三、做示範,引領貧困群眾跟我來
一些貧困家庭因智障、因病、因殘等原因,沒有形成健康的衛生生活習慣,有些家裡破敗不堪,有些難以看到生活的美好未來。我們在解決他們自身難以解決的住房、看病等困難和問題的同時,直接做示範,教他們如何保持家庭整潔衛生,如何打掃庭院,引導他們比照著去做,慢慢養成習慣。
四、直接幫,解決貧困群眾的問題
這主要是指在經過談話,了解、分析農戶家庭困難和問題之後,對那些他們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重點給以解決到位,為他們走上脫貧道路掃清障礙。
(4)精準扶貧那種社會制服擴展閱讀:
精準扶貧如何「精準」:
一、點穴治病,「點功」為要
精準扶貧,講究精準施策,因地制宜、因戶而異、因人而異,必須「點對點」服務、「一對一」救助、「多對一」幫扶,不摘帽不松勁,不脫貧不脫鉤,扶上馬送一程。而不是盲目施策,最忌「大水漫灌」。真正落實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工程。
二、點穴治病,合力為上
精準扶貧,需要齊心協力、凝心聚力、合力實現。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協調運轉、協同發力,落實到位、考核到位,而不能各唱各調、各管各段,更不能推諉扯皮、敷衍了事。
三、點穴治病,祛病為本
點穴的根本在祛病,扶貧的目的在脫貧。精準扶貧重在解扶貧中的難題,破脫貧中的瓶頸。只有減少盲目性,增強針對性,突出協作性,提高實效性,才能真正讓貧困群眾祛貧根,奔富路。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精準扶貧
人民網—人民日報:精準扶貧如何「精準」
E. 精準扶貧(六智)是什麼
1、幫助推動精準扶貧。
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扶貧工作會議和全市大扶貧戰略行動推進大會、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行動暨「六綠」攻堅推進大會精神,圍繞「33668」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實施好大扶貧戰略,堅決打贏這場「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
結合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美麗鄉村、「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全域綠化計劃、市「六綠」攻堅行動等中心工作,抓好項目落地,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六個到村到戶」,推動綠色崛起,促進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2、幫助建強基層組織。
實施「領頭雁」工程,幫助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培養村級後備幹部,抓好黨員發展、教育和管理;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服務功能、發展功能;幫助指導創業帶富能手發展項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3、幫助推動經濟發展。
幫助所駐村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措施,推動項目落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電子商務,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圍繞旅遊業「井噴式增長」目標,切實幫助所駐村制定旅遊規劃,挖掘旅遊資源,培養鄉村旅遊人才,積極培育和推介旅遊產品,打造旅遊特色品牌。
4、幫助維護和諧穩定。
經常入戶走訪,教育群眾知法、守法、用法。認真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切實做好駐地重大信息直報速報和維穩工作。指導村「兩委」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健全規章制度,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5、幫助為民辦事服務。
指導所駐村村「兩委」利用現有便民利民服務設施,建設群眾「談心室」「說事室」,帶領村級組織開展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民事村辦等工作,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6、幫助提升治理水平。
深入推進「村兩委+鄉賢會」鄉村治理模式,推動落實「四議兩公開」,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指導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幫助村幹部提高發展經濟能力、改革創新能力、依法辦事能力、矛盾糾紛化解能力、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弘揚文明新風,積極引導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動。
F. 精準扶貧十個一批制度是什麼么
一、發展生產脫貧一批。
二、易地搬遷脫貧一批。
三、生態補償脫貧一批。
四、發展教育脫貧一批。
五、結對幫扶脫貧一批。
六、培訓轉移脫貧一批。
七、醫療救助脫貧一批。
八、就業救助脫貧一批。
九、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十、城鎮帶動脫貧一批。
G. 精準扶貧對象有哪些政策
精準扶貧的政策:
一是進一步被納入國家扶貧開發大局,並重點推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大貧困殘疾人康復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訓、托養服務實施力度。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可以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下的貧困殘疾人脫貧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
二是貧困殘疾人數量逐年減少。
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有力扶持下,貧困殘疾人家庭「兩不愁、三保障」得到較好落實。
三是助推了保障貧困殘疾人脫貧制度的建立。
國務院制定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下稱「兩項補貼」)制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
現行的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
以扶貧搬遷工程為例,居住在邊遠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地的貧困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移民搬遷是較好的出路,但是,因為補助資金少,所以,享受扶貧資金補助搬出來的多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戶,貧困的特別是最窮的農戶根本搬不起。
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項目,受益多的主要還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農戶,只有較少比例貧困農戶從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對較少。
H. 精準扶貧的政策和意義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地區、貧困居民而言,誰貧困就扶持誰,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是理想,精準扶貧就是實現這個價值和理想可以落地的操作路徑。
一是實事求是,滿足發展的需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民生問題中,困難群體往往有更多更強烈的訴求,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扶持。由於受時代的局限性,原先的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扶貧中的低質、低效等社會不公問題普遍存在。因此,必須運用科學有效程序,修補和完善扶貧體制機制,解決錢和政策用在誰身上、怎麼用、用得怎麼樣等問題。做到「精準度」使用國家綜合扶貧的各類資金、政策,用准用足,用在貧困群眾身上,用在正確的方向上,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眾、扶到群眾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二是突出重點,創新扶貧。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農民增收難是最大的困擾。貧困地區的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的前提,尤其對於集中連片扶貧區域更要積極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戶狀況,從現實條件出發,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扶貧規劃,並凝聚強大合力,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扶持,提高扶貧成效;解決突出問題,從根本上幫助當地謀發展,給貧困群眾帶來切實的福祉,為貧困地區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提升扶貧質量,注重成果。把扶貧工作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適應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的問題,還要適應當前社會形勢的發展,最大限度挖掘、整合、運用好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凝心聚力、聚焦發力、准確用力,讓困難群眾破除諸多壁壘,更多地享受到深化改革紅利。
同時,堅持分類指導扶貧原則,注重提高貧困農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增強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著力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切實做到既「雪中送炭」又增強「造血功能」,體現精準性要求和組合拳特徵,使精準扶貧工作走向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道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戰、整體戰和大決戰,就是一場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加快脫貧致富的解放戰爭。
I. 精準扶貧中體現了哪一些社會保障的知識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依舊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從精準扶貧,脫貧過程中社會保障工作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原因,提出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構建積極,有效"因病致貧返貧"治理體系,創新精準扶貧中社會保障政策,不斷提升貧困地區社會保障水平,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決策部署。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滯後,在支持農村扶貧方面作用發揮有限,不足以支撐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精準扶貧戰略自實施以來,中央明確提出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手段,這一論段清晰地指明了農村社會保障發展方向,確定了社會保障功能定位,一大批支持農村扶貧的社會保障制度相繼出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9)精準扶貧那種社會制服擴展閱讀:
三十多年來的不懈努力,中國農村扶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傳統開發式的扶貧思路,過度強調經濟增長和資源開發在減貧中的直接作用,往往會造成扶貧投資邊際效應不斷降低,農村扶貧難度越來越大。社會保障是一個綜合保障體系,在解決農村扶貧問題中發揮著獨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J. 精準扶貧表現在哪些方面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
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地區、貧困居民而言,誰貧困就扶持誰,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是理想,精準扶貧就是實現這個價值和理想可以落地的操作路徑。一是實事求是,滿足發展的需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民生問題中,困難群體往往有更多更強烈的訴求,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扶持。
由於受時代的局限性,原先的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扶貧中的低質、低效等社會不公問題普遍存在。
因此,必須運用科學有效程序,修補和完善扶貧體制機制,解決錢和政策用在誰身上、怎麼用、用得怎麼樣等問題。做到「精準度」使用國家綜合扶貧的各類資金、政策,用准用足,用在貧困群眾身上,用在正確的方向上,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眾、扶到群眾最需要扶持的地方。二是突出重點,創新扶貧。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農民增收難是最大的困擾。貧困地區的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的前提,尤其對於集中連片扶貧區域更要積極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戶狀況,從現實條件出發,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扶貧規劃,並凝聚強大合力,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扶持,提高扶貧成效;解決突出問題,從根本上幫助當地謀發展,給貧困群眾帶來切實的福祉,為貧困地區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要作用。三是提升扶貧質量,注重成果。把扶貧工作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適應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的問題,還要適應當前社會形勢的發展,最大限度挖掘、整合、運用好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凝心聚力、聚焦發力、准確用力,讓困難群眾破除諸多壁壘,更多地享受到深化改革紅利。同時,堅持分類指導扶貧原則,注重提高貧困農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增強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著力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切實做到既「雪中送炭」又增強「造血功能」,體現精準性要求和組合拳特徵,使精準扶貧工作走向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道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戰、整體戰和大決戰,就是一場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加快脫貧致富的解放戰爭。
中國扶貧工作從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加速全面小康建設,是中國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劃時代事變;推進精準扶貧,是扶貧進入到關鍵階段所進行的深層次改革,是對傳統扶貧的重大突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於國家建設理論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