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伏羲制服六畜說明

伏羲制服六畜說明

發布時間:2021-06-11 00:49:56

A. 太昊和伏羲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最好有古代文獻證明一下哈!!!)

要看問的是哪個伏羲,中國至少有兩個伏羲,一個是最早的太陽神:(有巢氏昊天伏羲);另一個是後世女媧的丈夫:(太昊伏羲氏青帝風昊);有巢氏伏羲和伏羲氏風昊這兩人都是叫伏羲。如果指的是後一個的話兩者就是同一人。

區別只不過(有巢氏昊天伏羲)是上古舊石器時期的中期大巢朝的君主,而(太昊伏羲氏青帝風昊)是中古新石器時期的初期太昊伏羲朝的君主。前者(有巢氏伏羲)的繼承者是燧明朝的燧人氏和弇茲朝的織女氏,後者(伏羲氏風昊)和女媧氏風希繼承的是弇茲朝織女氏的後代華胥氏。

有巢氏伏羲是約20萬年前的人,伏羲氏風昊約一萬年前的人,一個是舊石器時代而另一個是新石器時代。

(1)伏羲制服六畜說明擴展閱讀

大巢朝:君主有巢氏昊天伏羲,人王文明始祖,中國根系始祖,是中國上古皇朝時期人王文明的第一位人皇帝王。前期立都蒼梧城,後期立都石樓城,遠古時期約20萬年-約5萬年前,紀元為巢皇伏羲元年,一畫開天創立了母系社會的原始儒教。

後因氣候變異受禽獸攻擊,從九嶷山以南的蒼梧開始北遷,到達黃土高原山坡處後實行打洞、用石頭、樹枝擋住洞口的群居方式。大巢朝初期始將會打居住洞穴的有巢氏伏羲推舉為皇,以洞穴群居為一戶。大巢朝為舊石器時期的中期,大巢朝為母系社會時期。

男子以打獵和捕魚為主,女子以採集野菜和挖掘塊根為主,禁止同族同輩男女通婚,群婚。大巢朝第一次誕生了以獸皮為主要材料製作的原始華服,同時母系原始儒教文化作為人民日常生活的行為准則,大巢朝由此開始進入三皇文明的興盛時期。此朝人類為早期智人,具有成熟的智能。

伏羲氏,風姓名昊,字伏羲,又稱羲皇,青龍文明始祖,中國人文始祖,華夏文明始祖之一,與媧皇風希並稱中華始祖,是中國中古帝朝時期青龍文明的第一位先皇帝王。 距今9700多年左右生於成紀。相傳太昊立都陳州城,建立了太昊朝,又名太昊伏羲朝(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

紀元為羅奉元年,以青龍為圖騰,立朝78位君主傳世2716年。太昊於羅奉元年(丁丑,西元前7724年)成為羲皇,頒布了《易經》創立了外儒內法的父系儒教,被尊為至聖先王(孔子是至聖先師)。

其妻風希(又名鳳希)字女媧,於女皇元年(乙未,西元前7706年)繼位成為了媧皇,被尊為儒教聖母。太昊朝一共有78位君主,每位君主都以《易經》作為日常儒教生活的行為准則,先王聖教由此伴隨著人民開始進入五帝文明的興盛時期。

史載人文始祖太昊源於有巢氏伏羲,因有木德之瑞,故又號青帝。太昊的後代有炎帝、黃帝和蚩尤,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漢族)。因此形成了後世的炎黃子孫。

太昊是純血緣伏羲氏族傳人,他的祖輩是三任帝嬟移,母輩是四任帝師嬟。太昊生於師嬟二十二年(戊子,前7593),是純血緣伏羲氏族的一位絕頂聰明的男子。當時的社會制度是以女人為尊,男人從屬於女人。因此,各部落大酋長多數都是女人。

只有極少數出類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資格被選為部落首領。太昊就是其中一個。公元前7569年,四任帝師嬟病死於宮中。師嬟去世後,族人推薦他即帝位,以癸丑年(前7568)為太昊元年。太昊娶五世女媧氏女子為妻,生有四子。

長子名重,次子名該,三子名修,四子名熙。這四個兒子後來都得到了太昊的重用。太昊執政時,提升葛天氏後裔木正勾芒(又作句芒)為天棟勾陳柱下史總官,拜為上相。改任長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職,主東方木星,龍星的觀測。因為人們習慣於稱木正為勾芒,便把重稱作勾芒。

此後「勾芒」便成了木正官職的代名詞。太昊任命次子該為金正,號蓐收,又稱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觀測。又以三子修和四子熙共主北方水星,號為玄冥,負責北方辰星的觀測。太昊是伏羲女媧政權的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史書上曾留有許多記錄。

但由於天災人禍的損毀,保留下來的很少,我們也只能從史書的引文和考古中獲得少量的信息。太昊在位執政虛記四十三年,卒於太昊四十二年(甲午,前7527),終年六十七歲。太昊執政時期,其活動區域主要在太行山以東和山東半島的山地。

《淮南子、時則訓》記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國,東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這里清楚地說明,當時伏羲女媧政權所統治的區域在中國的北方和東部。

而在長江流域和嶺南地區及西部高原,同時還活動著其它部族的中華人,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氏族聯盟政權。太昊初都於汶上(今山東濟寧市西北),晚年時遷都於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北)。

B. 伏羲與太昊是否為同一人

太昊伏羲氏《簡易道德經》記載:「世物,唯日光明,世人,唯羲磊落。齊奉羲如天上之日,始之號昊。」說明伏羲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但英明而磊落。如同天上之日,大家敬仰他尊稱他為「太昊」。又說明了太昊和伏羲是一個人。太昊伏羲就是太昊伏羲氏開端。自此,我們中華大地上就有了我們太昊伏羲氏家族,龍的傳人。
太昊伏羲氏是中國遠古傳說時代的歷史人物,距離現在大約在8000年至6000年以前,屬於新石器的早、中期時代。從漢代以來兩千多年,太昊伏羲氏稱之為「百王先」,為「三皇五帝之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國是龍的國度,是一個大一統的大國,需要一個偉大的統一的祖先。但在中國的歷史教課書及中國歷史界,有多種觀點:
一範文瀾說:「居住在東方的人統被稱為『夷族』。太昊是其中一族的酋長,伏羲和太昊向來被當作一個人的名號」⑴。
二郭沫若說:「『太昊』,號伏羲氏。據說,伏羲作卦已是父系社會的事了。據記載,『陳,太昊之墟也』,今河南省淮陽縣。那麼,太昊應當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像的祖先了」⑵。
三徐旭生認為中華民族的形成由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與南蠻集團三大集團形成,炎帝與黃帝是華夏集團的代表,太昊是東夷集團的代表,伏羲與女媧則是南蠻集團的代表人物⑶。則否認太昊伏羲氏是一個人,認為太昊是一個人,伏羲是一個人。
四則沿襲兩千年來的歷史觀點,太昊伏羲氏是一個人⑷,是中國三皇五帝之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這是學界關於「太昊伏羲氏」最有代表性的四種觀點。太昊、伏羲是兩個人,還是太昊伏羲一個人?太昊伏羲氏到底如何定位?2004年,一家訂數五十多萬份的報紙,以大版篇幅,發表署名文章,太昊伏羲不是一個人。說太昊、伏羲是兩個人。道說是漢以後這兩千多年歷史界犯了一個歷史性的錯誤,把中華民族的祖先錯認了,還是疑古派的觀點對了?
兩千多年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中華民族的始祖涉及到民族,這是一個有關中國歷史,中華民族的大問題。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子孫,又自稱「炎黃子孫」。炎者,指的是炎帝神農氏;黃者,指的是黃帝軒轅氏。炎帝神農氏是龍的圖騰嗎?是龍的始祖嗎?黃帝軒轅氏是龍的圖騰嗎?是龍的始祖嗎?我們從不少典籍看來,炎帝神農氏是繼先王(伏羲)的龍的圖騰,黃帝軒轅氏也是繼先王(伏羲)的龍的圖騰,但炎黃二帝均不是龍圖騰的始祖。如果弄不清誰是龍圖騰的始祖,中華民族自稱的「龍的子孫」,則成了無本之末;炎黃二帝龍的圖騰,則成了無源之說。對於這個非常嚴肅的有關民族始祖的重大問題,我們應當鄭重待之。
關於「太昊伏羲氏」,涉及「太昊」,涉及「伏羲」,涉及「太昊伏羲氏」三個概念。我們從下列幾個方面說明太昊與伏羲是一個人,太昊是伏羲的稱號:一·太昊與伏羲是同一個「姓」。同一個姓,即同一個氏族,太昊伏羲是一個人。
太昊,在古書中,有多種寫法,有的寫作「太皋」,有的寫作「太白皋」,有的寫作「太昊」。其實說的都是「太昊」。「太昊」,語出先秦的典籍《左傳·昭公十七年》,說「宋,大辰之虛也;陳,太皋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⑤。
太昊是何圖騰?《左傳》記載:「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皋氏鳥官名,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皋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⑥。這段春秋時期記載的文字很重要,說明少皋的圖騰是鳳鳥圖騰。鳳者,古時,「風」與「鳳」音,相同相切相侵,二字相通。
歷史學家孫作雲先生認為:「伏羲原是東夷族一個氏族的酋長,以鳳凰為圖騰」⑦。孫先生認為伏羲是以鳳凰為圖騰,依據是因為伏羲是風姓,「風」與「鳳」古字相通,「風」在侵部,「鳳」古音也在侵部,在甲骨文中,「風」與「鳳」相通相侵相假,「風」與「鳳」二字相同。太皋氏族是東夷集團氏族的一支,姓「鳳」,即鳳凰的「鳳」。這就是說,太昊是「鳳」姓,說伏羲為東夷族,即認為伏羲就是太昊。他的依據是太昊是鳥圖騰,是鳳凰圖騰。這也就是說太昊姓鳳,即姓風。
在中國古史上,東夷族創造了燦爛的殷商文化。商的來源,《詩經》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⑦。商民族是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民族。這種以鳥為圖騰的頌詩,為甲骨文所證明,證明商是以鳥為圖騰的東夷民族。
不少典籍都記載伏羲「風」姓,伏羲的母親是華胥。華胥是母親社會的人物,姓從母出,是母系社會產生了姓。伏羲「風」姓,那麼,伏羲的母親華胥姓什麼?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乎母。姓源於生,源於母,源於母姓,源於母系社會。兒子之姓從母,這大概沒有問題。伏羲「風」姓,華胥當然是「風」姓。由此說,我們得出,華胥的姓名是風華胥,華胥是一個龍圖騰的一個氏族。太昊與伏羲同姓,同為姓風。姓是人類最根本折早期文明之一。姓決定了一個氏族的祖先,同一個姓,必然是同一個氏族。因此,從同姓推斷,太昊與伏羲是同一個風姓氏族。
東夷有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太昊,一個是少昊。《繹史說》:「少昊師太昊之道」。在《左傳》中同時提到了太昊與少昊。我們從少昊也能證明太昊的圖騰崇拜。《逸周書·嘗麥解》記載,在黃帝軒轅氏戰勝東夷,對東夷族實行了緩靖政策,「乃命少昊清司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今不亂」⑨。這位少昊清,作為戰敗國的首腦,有似宋國微子啟一樣,居住在東方曲阜,以鳥為圖騰。少昊何以鳥為官名,公元525年,其嫡胤郯子即席答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曰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以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以水師而水名。太皋氏以龍紀,故以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皋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⑩。這兒說明了太皋氏族是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如上所說,古字「風」與「鳳」相通相假,因此,少昊氏族也是「風」姓。這個結論是沒有什麼錯誤的。由此,我們從上面的論證可以看出:一伏羲風姓;二太昊風姓;三少昊風姓;由一、二、三的論證,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太昊、少昊與伏羲是一個氏族。
第二我們從兩千多年來的典籍記載考證,太昊是伏羲的號,太昊伏羲是一個人。
到了漢代,《漢書·律歷志》始,已稱太昊伏羲氏了。西晉稱伏羲為太昊伏羲氏。黃甫謐記載:「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之祖也」⑾。
唐代稱太昊伏羲氏。司馬貞記載:「太皋伏羲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⑿。
北宋稱太昊伏羲氏。蘇轍記載:「太昊伏羲氏,風姓。觀天地之象,鳥獸之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畫八卦」⒀。
南宋稱太昊伏羲氏。羅泌記載:「太昊伏羲氏,方牙,一曰蒼牙,是為春皇,包羲」⒁。
明代稱太昊伏羲氏。李贄說:「帝生於成紀,以木德繼天而王,故姓風,有聖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人生之始,茹毛飲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網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故曰伏羲氏。養六畜以充庖廚,且以為犧牲,享神祗,故又曰庖羲氏。」太昊成了伏羲的號⒂。
清代稱太昊伏羲氏。吳秉權記載:「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今陝西藍田縣境)之渚,生帝於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境)以木德而王,故姓風,有聖德,象日月之明,曰太昊,作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於陳,神農氏踐位」⒃。
清《歷代(帝王)陵寢備考》中說:「太昊伏羲氏,風姓,母居華之渚,履巨人跡,因娠生帝於成紀,蛇身人首,以木德王,都陳,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陵在河南陳州府(淮陽縣)城北三里淮寧縣界,國朝載人會典恭遇,國家大慶,遺官致祭。」
太昊伏羲氏在中華民族族譜大系列中,位於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大系列之首,歷史地得到了記載,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官方也得到了國朝。
第三,從其葬地,也可以考證太昊、伏羲是一個人。
《綱鑒易知錄·太昊伏羲氏》記載:「作都於陳,帝崩,葬於陳,神農氏踐位。」
清《歷代(帝王)陵寢備考》中說:「太昊伏羲氏,風姓,母居華之渚,履巨人跡,因娠生帝於成紀,蛇身人首,以木德王,都陳,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陵在河南陳州府(淮陽縣)城北三里淮寧縣界,國朝載人會典恭遇,國家大慶,遺官致祭。」其陵前的墓碑上書「太昊伏羲氏之莫」七個大字,字大徑尺,相傳是宋人之書⒂,其陵稱「太昊陵」,或「太昊伏羲氏陵」。
口碑歷史畢竟是歷史,歷史是人民寫成的,特別是人民的是歷史反映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對於幾千年以後的人,對無文字記載的遠古史的研究,只能說明一個方面。徐旭生先生說得好,「自從劉歆用比附《左傳》與《周易·系辭》的辦法把伏羲與太昊說成一個人,兩千年間,大家全認為定論。以至於一談到伏羲畫卦,大家就會立時想起河南省淮陽縣的太昊陵」⒄。劉歆是漢代學者,他「用比附《左傳》與《周易·系辭》的辦法把伏羲與太昊說成一個人」,是何原因?劉歆之所以如此結論,他的依據是《四書》與《五經》,一個是「記事」古史的《左傳》,一個是被後人稱之為「群經之首」的《易經》。這兩個「依據」大概是很「有說服力」的吧!應當是兩個「硬體」了吧!作為對歷史的研究與記載,恐怕沒有比這更權威的了。為什麼不能作為依據呢?為什麼「兩千年間,大家全認為定論」?為什麼河南省淮陽有太昊伏羲氏陵?什麼河南省淮陽稱「伏羲故都」?為什麼太昊伏羲氏陵穩坐伏羲像?為什麼不同坐太昊與伏羲二人像?為什麼天水稱「伏羲故里」?為什麼天水伏羲廟穩坐伏羲像?為什麼不同坐太昊與伏羲二人像?
所謂文字記載的信史與歷史是不是一個概念?正史的記載是歷史,民間傳說,人民史來相傳的口碑同樣是歷史。要說信史,再「史」不過司馬遷的《史記》了。然而,在《史記》中,司馬遷卻從黃帝方始,「中國遠古史」一筆帶過,對黃帝的落筆,只寫了不到500字,黃帝軒轅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嗎?是中華民族這個龍民族的龍的鼻祖嗎?哪裡是啊!
第四從太昊伏羲文化遺址及民俗,也佐證了太昊伏羲氏是一個人,從許多現象可以印證。
(一)古成紀,今天水是伏羲故都,這是沒有什麼疑義的。天水有伏羲廟。這座伏羲廟,名伏羲廟,然而天水伏羲廟的主體建築的殿宇,卻名太昊宮。若不是一個人,在太昊宮里,怎麼伏羲受祀?在伏羲廟里,怎麼會有太昊宮?民間為何稱伏羲是「人宗爺」?
(二)古宛丘,今河南省淮陽,是伏羲故都這是沒有什麼疑義的。然而,這座古廟名太昊陵,在太昊陵里,其主體建築是統天殿,在統天殿里,坐的竟是伏羲。如果太昊伏羲氏不是一個人,伏羲怎麼能在太昊陵廟落座?為何又稱太昊陵為太昊伏羲氏陵?民間為何普遍稱伏羲是「人祖爺」、女媧是「人祖奶奶』或者「人祖姑娘」?
(三)就是在20世紀50年代,能夠在羲皇故都淮陽民間普遍看到,一些小男孩,在腦袋前方,留有一塊頭發,俗叫「茶壺蓋」,其實是「鳥啄」,頭發長了,跑起來撲撲閃閃,象個小鳥;在小男孩的腦袋後面,又留有一撮頭發,名叫「龍尾」或稱「龜尾」。小男性的生殖器愛稱「雞子」。幾乎是21世紀,在有些農村,偶爾也能看到這種民俗的反映。這種「鳥啄」與「龍尾」,其實是太昊伏羲氏的「龍圖騰」與「鳳圖騰」的崇拜,「龍鳳呈祥」「龍鳳合璧」民俗的反映,是對太昊伏羲的祭祀。
(四)祭祀是反映一個民族古老風俗的寶藏,其不僅可以反映這個民族現狀,反映一個民族不數典忘祖的美德,而且可以反映這個民族古代崇拜的淵源。在民間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以民族的力量千古相傳。在羲皇故淮陽都,對於太昊伏羲氏的祭祀,有這樣幾種:
(1)家家戶戶每每在大年三十,即除夕祭祖,男子要到墳地,在祖宗前,擺上祭品,一是豬肉刀頭,二是雞,三是魚,四是四個饅頭,俗叫「蒸饃」,上圓下圓。
(2)凡是紅事,即喜事,諸如娶兒媳婦,在堂屋正堂,也要擺上這四種供品,祭祖宗。
(3)凡是家中出了什麼異常災難,有的也要擺上這四種供品祭祖,以祈求平安,保佑平安。
(4)遇到白事,即喪事,在死者的靈堂前,也要擺上這四種供品。特別是在死者的棺材前,前面要供上一盤四條小魚,前面是一個盤子,盤子里放有一隻雞,這只雞稱之為「領魂雞」。
(5)遇到氏族裡有重大事件,或者平時有重大事件,或者遇到什麼災難,村子的「長老」,或者的權威的頭人,也要進行祭祀,擺的也是四種供品。
(6)千餘年來,每逢仲春二月或農歷初一、十五日,太昊伏羲氏陵廟朝周圍各省、各縣、各鄉、各村的「進香會」,其供品古來也是這四種。我們這個龍民族,素有祭祀祖宗的美德,有喜事,不忘祖宗,祖宗要受祭奠;子孫有災難了,請祖宗保佑;子孫死了,要「歸天」了,向祖宗「稟報」,求祖宗護佑;豐收了,有喜慶事,不忘祖宗,讓祖宗高興。從羲皇故都淮陽民俗反映,所謂有魚,代表龍,素來有魚龍之說,所謂有豬,古來有豬龍之說;所謂有雞,是代表鳥,代表鳳,不論紅白之事,講龍頭鳳尾。民俗既崇龍,又崇鳥「鳳」。從這里也反映了太昊伏羲氏的圖騰崇拜。社會已進入階級社會了,圖騰崇拜早已結束,但在伏羲故都仍強烈反映了太昊伏羲氏圖騰崇拜的古風遺俗。
太昊伏羲氏是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人物,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龍的祖先,其影響具有歷史性、民族性、文化性、代表性、持久性、自覺性的特點,持續了兩千多年來,已深入人心。這是一座大山,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聳立了近萬年,對太昊伏羲的崇祀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與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之源。太昊伏羲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也中國三皇五帝的集中代表。要振興一個民族,首先要振興這個民族的文化,要滅亡這個民族首先要滅亡這個民族的文化。我們在二十一世紀要迎接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首先要得興伏羲文化,牢記這個不容置疑的結論。
註:
①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②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釋祖妣》。
③(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④《漢書·律歷志》。
⑤⑥《左傳昭公十七年》。
⑦孫作雲:《文物·洛陽西漢卜鞦韆墓壁畫考釋·1977年第6期》
⑧《詩經·商頌》。
⑨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⑩《逸周書·嘗麥解》。
⑾《漢書律歷志》。
⑿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
⒀蘇轍:《古史》。
⒁羅泌:《路史·太昊紀上》。
⒂李贄:《史綱評要·太昊伏羲氏》。
⒃吳秉權:《綱鑒易知錄·太昊伏羲氏》。
⒄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詳見 http://ke..com/view/659972.htm 太昊和伏羲是同一個人。少昊相傳為已姓,名摯(或作質),系黃帝之子,生於窮桑(今山東曲阜北),能繼太昊之德,故稱少昊或小昊。

太昊,亦作太皞,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一雲伏羲氏,一雲宓犧氏,一雲包羲氏,一雲庖犧氏,都陳。在位百十一年,一雲百六十四年。
他是我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一個聖明帝王,他「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他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向父系,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已的聰明和智慧,立下了齊天功績。後人因此稱他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們對伏羲的贊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向日月那樣光明。

C. 三皇是指哪三皇

太昊伏羲氏
太昊伏羲氏是上古三皇之一,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伏羲。在古代,大凡帝皇不是有奇異的經歷,就是有神奇的身世。就是沒有,也要造一個,天的兒子,怎能與普通人一樣呢?這不,劉邦砍了白蛇,而伏羲呢?據說,他母親在踏巨人的足跡時,天上頓降五彩繽紛虹光,環繞著她,然後懷孕生下他。非凡出身的伏羲,之後的舉動,果然驗證了他的非凡。他教人蓄養馬牛羊等六畜,使人脫離如野獸一般的茹毛飲血。他制定嫁娶禮儀,令人踏進文明世界,促進人口發展。他還創立了神秘的八卦。

炎帝神農氏
神農嘗百草想必大家都知道吧!神農是繼伏羲之後,第二位被封「皇」之人,他相傳是在姜水這個地方長大的,所以姓姜。他嘗百草,種稻、黍麥等五穀,不僅解決疾病問題,還解決溫飽問題。功德何等之大,因此,被後人尊封為上古三皇之一。

皇帝有熊氏
炎黃子孫中的「黃」字,即指黃帝。而「黃帝」二字只是一個稱號,不是指人的姓名。皇帝,姓公孫,名軒轅。出生有熊國,以有熊為氏。剛出生就神聖靈異,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發聰慧。之後打敗炎帝與蚩尤,一統天下,成為上古部落第一位首領,是三皇之一。

D. 伏羲的最大功績是什麼

說伏羲始畫八卦,開啟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源。確立了天文歷法;發明網罟,教民漁獵;養六畜以充庖廚;造琴瑟,作音樂等。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創時的貢獻。

E. 伏羲和女媧的神話故事

女媧號稱媧皇,也叫女希,是一位充滿傳奇神秘色彩的始母形象。

女媧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伏羲與女媧的關系,女媧故里也應在古成紀范圍內。酈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隴城又稱「媧皇故里」。女媧也以風為姓,至今其地有風台、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

女媧神話分為兩個系統,第一系統中的女媧並無配偶,先人類而生。她的功業一是造人,二是補天。相傳女媧依照自己的形狀,捏黃土造人,造好後就會說話,成了活人,後來女媧造人累了,便用藤條抽打黃泥,甩了的泥點子也變成了人,會咿咿呀呀的說話。因為她是用黃土造人,所以中國人是黃皮膚。並且,黃土中最養人的地方就在天水,所以從傳說中也可以得出中國北方文明,起源於西北地區,而後向東,向南傳播。另一個是補天。天為什麼破了原因很多,但是女媧真是一位偉大的工程師母親,不辭辛勞,燒煉了數萬顆五彩石,補在天的破洞上,使她的子民有一個舒服的生存環境。甚至剩下的一塊五彩石,又被曹雪芹演化出一本奇書《紅樓夢》來。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又斷鰲足以立天四極,功勛卓著。最後積勞成疾,一睡而逝。

第二則神話故事梗概,中西方都有。在遠古時代,發生了一次大洪水。原因是人心逐漸被物慾侵害,不敬神靈上帝。於是降災於人類。造成的後果在古埃及、以及古巴比倫都有流傳。不過,西方的是挪亞方舟,並且不時有人聲稱在土耳其的亞拉臘山上找到了挪亞方舟的殘片。

中國的傳說富有人情味。天和地是由雷公弟弟和哥哥高比,分別負責治理。一開始,倒也合睦相處,人民也能安居樂業。高比有一雙兒女,兒子叫伏羲,女兒叫女媧。十分討人喜歡,一家人生活得很快樂。隨著生活生產能力的增強,人類開始不敬奉天神雷公。一天,有戶人家竟然把狗頭當豬頭供奉雷公。雷公大怒,整整六個月不下雨,人們去求高比幫忙,高比偷來雨水,滋潤土地。雷公很生氣,就想用火雷劈死高比,卻被高比用雞罩活捉了。這種雞罩,甘谷縣白家灣鄉古風台一帶農村中仍有使用。材料用藤條或竹篾子,編法內含六爻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真是奇妙無比。高比捉到雷公後,關他在鐵籠子里,到了第二天,他准備到集市上買香料,把雷公腌了當菜吃,臨走,他囑咐兒女,「記著,千萬不要給他水喝」。

高比走後,雷公做出十分痛苦的樣子討水喝,水的數量由一碗變成一口,伏羲和女媧還是不同意。最後雷公說「那麼請去把涮鍋水給幾滴也好,我快渴死了!」小兄妹猶豫片刻,決定用涮鍋的涮把蘸幾滴涮鍋水,給雷公喝。

雷公喝了水,非常歡喜,一用勁,就聽轟隆一聲巨響,雷公撞破鐵籠子飛了出來。小兄妹倆嚇呆了,不知如果是好。雷公拔了一顆牙齒,交給他倆說:「快拿去種在土裡,如果遭了災難,你們就藏在長出的果實里去,可以保你們平安!」說完。雷公就升天而去。高比買了調味品回家,發現雷公逃脫,不禁失聲道「大禍到了」。於是他打造了一艘大船,以防災難從天而降。小兄妹倆依照雷公的吩咐,種下了雷公的牙齒,奇怪,牙齒發芽了。很快,到中午就長了葉子,傍晚開花結果,第二天,果子長成了一個大葫蘆,兄妹倆用鋸子鋸開葫蘆,掏出了裡面的葫蘆籽,不大不小,正好容得下他們倆。

第三天,風雲突變,飛沙走石,暴雨從天而降。一時山洪暴發,洪水淹沒了平原、丘陵。高比鑽進了大船,小兄妹倆卻鑽進了葫蘆。洪水越漲越高,高比駕著大船,一直到達天門。他用手敲天門,敲門聲響徹天空,天神害怕了,急性喝令水神退水,傾刻間,雨止風停,洪水一落千丈,大地露了出來。高比的大船從天空跌落在地上,摔得粉碎,高比也犧牲了。

葫蘆落在了昆侖山上。昆侖山,即現在甘肅東南部的西秦嶺山區。昆侖山的名稱一直向西走,祁連山也曾被說成是昆侖山。兄妹倆從葫蘆里出來,埋藏了父親就在一起生活了。大地經歷了這次洪水,人類被消滅了,小兄妹倆卻靠辛勤的勞動,無憂無慮的生活著。

時光苒荏,轉眼間他們都長大成人。他們感到很孤獨,因為再沒有其他人跟他倆說話,並且如果他倆死了後,世上就沒有了人,那麼,這么美好的世界讓誰看呢?於是伏羲提出和女媧結婚,繁衍人類,但妹妹卻不同意,說「我們是親兄妹,怎麼可以結婚呢?」伏羲說:「如果我們不結婚,世上就不會再有人類了。」女媧一想也有道理,但是還想再看一看天意如何。就商量向上天占卜。占卜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伏羲女媧在南北山上各點一堆火,如果升在空中的姻絞合在一直,就可以結婚。火著起來後,煙便絞在了一起。第二次兄妹倆在南北兩山往河谷地帶滾石磨盤,到河谷後如果兩塊磨盤貼合了,就表示可以結婚。磨盤也貼合了。第三次占卜更像現在的考驗。妹妹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在前面跑,你在後面追,如果追到我,咱倆就結婚,如果追不到就不能結婚。於是兄妹倆繞樹跑了起來。妹妹機靈敏捷,追了好久總追不到。伏羲智慧過人,他追著追著,猛不防把身一轉,氣喘吁吁的妹妹就一頭撞進哥哥的懷里,再也掙脫不了。於是他們就結婚。

兄妹成親不久妹妹就生下了一個血紅的肉球。夫婦倆覺得好奇,便拿刀子肉球切成細小的碎塊,把它包起來,帶上天梯去玩。剛到半空,一陣大風吹來,把肉末吹得雪片似的飛向大地。更令夫妻倆驚訝的是這些肉末落到地上都便成了人,落到什麼地方,便以那地方事物的名稱為姓氏。就這樣,世界上又有了人類。

F. 天水伏羲資料

伏羲文化即是民族始祖太昊伏羲及中華本源文化
一、伏羲
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生日。這一天,天水市民眾自發集會到伏羲廟祭奠「人宗爺」(按:天水人習慣將伏羲稱為「人宗爺」),乞求幸福安詳,新年好運氣。
除了民間祭祀,天水還在每年舉行盛大的公祭活動。
據《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於庖廚」。伏羲通過仰觀俯察,了解自然萬物,所畫八卦是用8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利用八卦占卜吉凶,正是這種對世界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並孕育著中國哲學的萌芽,這也是後來《周易》的思想基礎。此外,伏羲還立九部、設九佐,以龍紀官,號龍師。禪於伯牛,鑽木取火,教民熟食;制歷法,定節氣,消息祝福,以測吉凶,嘗百葯,制九針,以拯天疾,開創了中華最早的文明。
1、伏羲民族始祖地位的確立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也是神聖血緣觀念的具體表現。一個民族始祖地位的確立,有歷史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同時也是多種文化相互融匯的結果。中華民族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始祖是國人歷經千百年反復審慎地選擇而確立起來的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人們對於歷史的認識的本身也是歷史性的。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於民族先祖的認定,是從遠古的傳說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逐漸確立起來的。「三皇五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已逐步確立。「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農、黃帝之前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關於太昊伏羲的文字記載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出現,《左傳》、《管子》、《周易》、《莊子》、《荀子》、《列子》、《戰國策》、《國語》、《世本》、《逸周書》、《山海經》等先秦典籍都有關於太昊伏羲的表述。《周易·系辭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段話全面系統地敘述了伏羲功業和始祖地位,影響甚大。
在正史中,司馬遷《史記》從五帝之首的黃帝記起,未為伏羲立傳,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文化貢獻。到了東漢班固的《漢書》,則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世系從黃帝推至伏羲,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漢書·律歷志序》引《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諸語,認為「稽之於《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並以太昊伏羲為歷史源頭,確定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這就是說,在古帝王系統中,只有太昊伏羲氏是「繼天而王」的,因而他是百王之先,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
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次為女媧、炎帝。梁代肖綺《〈拾遺記〉序》中說:「文起羲、炎」。其後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所謂「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並命,迄於晉宋,載筆備焉」。至唐開元間,司馬貞為《史記》補寫《三皇本紀》,綜述、補充前世有關伏羲的文獻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歷史古代典籍中歷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
2、伏羲在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方面的貢獻
現代學者在解釋「民族」的意義時,越來越多地傾向於從種族血緣和文化傳統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我們在討論民族始祖的確認過程時,要同時看到這兩個方面的因素。歷代典籍對伏羲的文化貢獻所載甚多,這些貢獻歸結起來主要體現在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兩個方面:
首先,從民族文化的形成上來說,傳說伏羲始畫八卦,開啟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記》等典籍記載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貢獻。《論衡·齊世》:「故夫宓犧之前,人民至質朴,卧者居居,坐者於於,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至宓犧時,人民頗文,智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暴寡,故宓犧作八卦以治之。」描述了伏羲時代的社會狀況。《禮記·禮運篇》注引《中侯握河紀》談到與伏羲關系密切的「河圖洛書」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遂法之畫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我們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礎。所以,可以說,伏羲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先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另外,傳說伏羲確立了天文歷法;發明網罟,教民漁獵;養六畜以充庖廚;造琴瑟,作音樂等。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創時的貢獻。
與中華民族另外兩個重要始祖炎帝和黃帝相比,炎帝是農業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對農業生產的貢獻;黃帝是農業文明進化時期的代表,主要是華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統一的象徵。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黃二帝更早的漁獵文明時期,是中華文化最早的源頭,是文明初始的象徵。
其次,從民族血緣的凝聚上說,伏羲時代是一個部族融合的時期,史載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緣、別婚姻,純正血統。不同部族的人分別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各個部族相互通婚混血,從而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基礎。這是伏羲在民族血緣方面的偉大貢獻。
太昊伏羲氏還賦予了我們民族以總徽號——龍。《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大量文獻和考古資料均證明,伏羲「人首蛇軀」。蛇是伏羲氏的圖騰。中華民族的總圖騰「龍」,正是以蛇為基礎,匯合了多民族圖騰而成的。聞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因部落的兼並面產生的混合的圖騰」。龍圖騰的形成,象徵了中華民族主體血脈的匯聚和文化的奠基。從此,普天下的中國人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龍的傳人」,共同尊奉同一個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幟下,多民族團結和合,統一為中華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廣泛代表。
二、伏羲文化
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每個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化精典;每個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明,每個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明精典。中華文化其根是伏羲文化,博大包容,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因此,伏羲文化可謂中華文化的精典,可謂中華文明的精典。
如果說歷史的前進與發展的動力是人類文化,那麼,人類文明則是文化的精典。「文化」者,「文」而「化之」,只用「文」才能推動歷史的進程,才能創造人類文明。利用武力,不論其多麼強大,都不能創造世界文明,只能破壞世界文明。中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基石,是中華各民族大一統的基石。
什麼是中華文化?其實,中華文化就是伏羲文化。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伏羲文化不僅構築了中華文化的主要框架,是中華文化的脊樑。同時,伏羲文化也是遠古文明的一個縮影。
伏羲在六千多年前,所創造成的王業可謂昊昊然皇皇然矣!這些王業是世界的物質的精神的?是古文化是古文明?
馬克思認為文化的概念,分為廣義的文化與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而狹義的文化只包括精神一個方面。而伏羲的王業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如創網罟、始六畜等,其精神方面的如始建都、龍圖騰、畫八封、制嫁娶、正姓氏、創書契、始熟食、創音樂、創炙針等。現在,我們看來,上所列述的十一條,不論表面是屬於物質的創造,還是屬於精神方面的創造,都是屬於大文化,屬於廣義的文化。伏羲的發明,在人類的野蠻時代,上述不論哪一項,都是了不起的人類社會生活的大事件,都牽涉到人類文明的發展。特別是伏羲畫八卦,揭示了天道「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科學觀,這不僅是當代科學的「高科技」,龍的子孫後人,六千年來把其視為「無字天書」,今天仍舊不失「高科技」之稱呼。其確切的定義,是中華遠古文化,還是中華遠古文明?
關於文明與文明時代的概念與區分,美國人L。H。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首先使用「文明時代」。他根據人類「生存技術」的進步,將人類社會劃分為蒙昧時代、野蠻時代與文明時代。文明時代屬於標音字母的出現和文字的出現,直至現代。分為古文明階段與現代文明階段。古代文明的標准有城市、貿易、簡單的機械出現、古代藝術、科學、國家、軍隊、基督教等。
伏羲被稱為中華民族始祖三皇五帝的「百王先」、「三皇之首」、「上上聖人」,「都」於宛丘,1984年發掘出了羲皇故都宛丘,方廣百畝。被譽為近代地下發掘的規模最大的一座地下古城址。「城市」出現了吧!伏羲創網罟,執伏犧牲養成六畜,開創人類的畜牧時代,結束了茹毛飲血,開始吃熟食,也是一項人類的重大文明吧!伏羲制嫁娶,結束了群婚、亂婚,方始「一夫一妻」的對偶婚,正姓氏,別血緣,提高了人類的自身質量,又是一項關系人類的重大發明吧!不論許慎的《說文解字》,還是其它關於考證中國文字的典藉,皆說八卦的八個符號,是中國方塊字的「祖先」。中華原始文字出現了吧!特別是伏羲畫了八卦,伏羲在六千年前竟創畫了今天仍舊視為科學的「高科技」八卦,在伏羲時代竟出現了「高科技」?
在兩千多年前,晚於太史公司馬遷《史記》125年的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世歷千古,人更三聖」。三聖者伏羲、周文王與孔子也。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思想支柱和統治基礎。OL]q
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中華文化是一個優秀的文化。我們一般地說,中華文化是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釋家文化。實際上,這「三家」是「一家」,三元歸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教歸易」。相傳,伏羲在六千多年前畫了八卦。八卦是天道大宇宙觀的集中體現,是《易經》的理論綱領,古來被子稱為「群經之首」。可以這樣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理論綱領。
太史公在《史記。孔子列傳》說:孔子「讀易葦編三絕」。這位儒家創始人在他的學說中,無不充滿《易經》理論思想的燦爛光華。《易經》博大精深,其蘊藏的宇宙全息理論、自控理論、控它理論等,包含了天道、地道與人道。《易經》最高境界是「中和」。這里所說的所謂「中」,在陰陽思想里,它既不陰,也不是陽,這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形而上的無形的東西,才叫「中」;而「和」則是表現出來形而下的有形的東西,才叫「和」。這個最高境界里,正如《老子》開篇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其道有其道,無其名有其名,這是一個和平的世界,安樂的世界,祥和的世界。可見「中」的境界之崇高了。
孔子「讀易葦編三絕」,終於悟出了《易經》蘊藏的宇宙大道,創立了儒家學說,提出了儒學的最高思想理想境界——「中庸之道」。儒學全部內容基本上可以用就是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忠恕」,而「忠恕」的表現形式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問「仁」,孔子的回答說:「愛人。」孔子這種「愛人」的思想依據是什麼呢?孔子在《中庸》里這樣回答道:「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郭店楚墓書簡.五行》說:「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愛人,仁也。」《唐虞之道》說:「孝之放,愛天下之民。」《語叢》說:「愛,仁也。」「愛生於性。」
這幾典都說明儒家的「愛人」不止是愛「親親」,不止是愛自已的親人,而是「推已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之幼」。這個德行是人的最高境界呀,做到並不容易啊!孔子又提出了他的「中庸之道」作為「仁」准則,這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孔子要把「仁」推廣到天下社會,這就是孔子的「克已復禮曰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在這里,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是在「克已復禮」基礎上的「復禮」,才叫著「仁」。「仁」基於「愛」,「愛生於性」。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禮」是規范人的行為外在的禮儀制度,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和平相處,「禮之用,和為貴。」於此同時,孔子又要求人必須自覺地遵守禮儀制度,只有這樣才符合「仁」。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為仁出已,而由人乎?」具體說,這就要求人們要報本返始,敬天祭祖,愛自已的父母,重孝思,重師道;不僅如此,而且還要推已及人,愛天下所有的人,有愛心,愛人人。因此說,「禮」是「仁」的前提,沒有「禮」就沒有「仁」可言。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如果「禮崩樂壞」,那麼天下必然要大亂,人世間就不會和諧,就要發生戰爭,就要相互傾軋,就一定要失去和平。社會就永遠沒有安寧了,人世間就發生災難。所以,孔子說「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天下歸「仁」了,人世間就會永遠充滿「仁」,就會永遠充滿「愛」,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孔子所嚮往的「理想社會」了。
孔子要求人人要有「仁」的思想基礎,人人要嚮往「仁」,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孔子這里把《易經》的宇宙全息理論、自控理論控它理論等運用到人類社會了。這就孔夫子的高明,聖人之所在。八卦的「中和理論」運用到人類社會,把儒家學說思想推向了人類思想境界的頂峰。`S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第一位大聖人,那麼,孟子則是第二位大聖人。孟子《告子上》這樣說道:「知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如果說孔夫子是儒家學說的第一位大聖人,孟子是儒家學說的第二位大聖人,那麼,朱熹則儒家學說的第三位大聖人。
朱熹在《朱子文集》中這樣說道:仁者,「在天地則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則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貫四端者也。」「天心」本乎「人心」,「人心」與「天心」是相通的、一致的、統一的。所以,《中庸》這樣說道:「誠者,天之道;誠者,人之道。」這就是儒家學就的「天人合一理論」。天誠則和,人誠則安,道誠則尚。天人合一,道出了人類和平的真諦。
儒家學說這位創始人孔老夫子把《易經》融會貫通了,他了發現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驚人的一致性,他發現了社會科學源本於自然科學吧!「天機」戮破了,他發現人社會原來是宇宙大世界的一個縮影,或者說是宇宙大世界的「蒼海之一栗」。古今中外任何大聖人,他們提出的不管是什麼學說,他們都不是發明而是發現了什麼,只是發現了什麼規律,這個發現就了不得了!孔夫子這個偉大的發現,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竟在中華文化中獨占鰲頭兩千五百多年!
在二十一世紀西方最受崇拜的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說:「笛卡爾的哲學......完成了或者說極近乎完成了由柏拉圖開端,而主要因為宗教上的理由,經基督教哲學發展起來的精神、物質二元論......笛卡爾體系提出來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兩個平等而彼此獨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能夠不牽涉另一個。」
可惜這位西方偉大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是天人二分,從根本上與宇宙大道背道而馳而馳了!因他是單純的研究一點,而忽視了另一點,人的一隻手長在人身上,另一隻手也長在人身上,只研究左手,而忽視了右手,忘記了人本身,怎能全面研究人呢?只研究一個,不研究相關的一個,怎麼能全面呢?這樣的理論簡直如工程兵開鑿山洞一樣,只有鑽出了他打的山洞後,他才豁然開朗,才知道洞口外的大千世界。話說到這里,我們並無否定西方文化價值的想法。
中華文化則完全不同於西方文化,中華文化的基本理論是「天人合一理論」,也就是就研究天道,不能不研究人道;而研究人道,不能孤立地研究人道,必須要研究天道,這樣才有本有未,叫做全面。人離不開天,離開了天,離開了自然,離開了宇宙,那就偏面了,必然會發生謬誤。很簡單的普通道理,人離開了天,沒有天賜的一口氣,何談人之存在?那就要一命嗚呼了。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天。」這說明天與人的關系,人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只能順天,不能逆天,因此人類社會,不論研究自然也好,研究人類社會也也,只能光大天道,必須要立足於宇宙大世界觀。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於天也;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此話說得絕妙極了,表面上說的是人離不天,天離不開人,實質上說的是「天是大宇宙,人是一個小宇宙,天中有人,人中有天。」
天是什麼?一般的說,大家看到的是蒼天。具體的說是宇宙。在中國典藉《尚書。虞書》中有「皇天上帝」記載,在《詩經。大雅》中有「皇矣上帝」的說法。中國古來稱天為「上帝」,俗稱「爺」,又稱「老天爺」。這位不僅是地球上的「老爺子」,而且是整個宇宙的「老爺子」。地球在他的宇宙大家族中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個「小孫兒」。因為太陽系在宇宙中是「滄海之一栗」。地球在太陽系中,又是太陽系中「滄海之一栗」。這位「老爺子」的「上帝」,能一統整個沒有時空的大宇宙,而且又是那樣的井然有序,各星有各星的軌道,不論有生命的,不論沒生命的,不論大的,不論小的,各式各樣的,都相安和平。對於地球,地球圍繞太陽轉,月亮圍繞地球轉,人來到了地球上,有喝的水,有吃的植物,植物土中生,而且又是那樣的神秘,隨四時有序的生長枯稿生長循規蹈矩有序,讓像一個無形的金色鎖鏈,讓人類享受不盡,生生不息。人也是那樣的神秘,生死亡沒,也同樣的生生不息。所以,《易經。易大傳》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厚載萬物。」「君子自強不息」為什麼自強不息?這位「君子」僅僅是指人嗎?上帝為什麼在大地上「厚載萬物」?天有生命嗎?有理性嗎?有目的嗎?為什麼有「天道」?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但確實存在的「天道」是怎麼產生的?耐人思索啊!
《論語.泰伯》中說:「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天生人,天有性。所以,人稱天為「上帝」或者「老天爺」。爺有什麼基因,孫子應當有什麼基因。人雖然說有性,這個「人性」,因為來自於天的因子,就是「天性」俗語說「你這個人天性不改」,說的就是這個。如果說天與人的關系,或者說天道與人性的關系,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孔子在《中庸》中曾經這樣說道:「天命之謂性。」孔夫子說的是人性是有天賦予的,即是人性是先天固有的。
在《郭店楚簡》中有這樣一句話,「性自命出,命由天降。」這里的「命」是指天之命,命是由天而降的,命是由天決定的。這正像草長草枯一樣,全是天生天殺。人也是如此。儒家思想認為天是外,對於人有一種超越力量,同時,又是一種支配於人的一種支柱力量。這個力量是龐大的,不以人的意願為轉移的,是什麼力量也改變不了的。不僅是力理,而且,又有規律。所以,孟子在《孟子.盡心上篇》說:「存其心,養成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正因為此,孔子有「五十而知天命」之說。孔夫子所說的「天命」,其實,是天道,即宇宙大道,即宇宙規律。人到了五十歲,知天所為,知人所為,然後知道,知道然後知命。人,是社會的一員,是社會的一部分,人生需符合社會規律,才無往而不順。若不符合,就難於生存了。而社會規律來源於何處?什麼樣的社會規律是正確的?原來社會規律來源於自然規律,而自然規律就是宇宙規律,或者說源自宇宙規律。社會規律必須符合宇宙規律,人類必須照自然規律辦事。否則,人類就要受到懲罰,人類社會就會不太平。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學說的高明了。
王夫之在《正蒙注》中對儒家學說的「天人合一理論」的詮釋非常高明。他這樣說道:
「抑考君主之道,自漢以後,皆涉獵故跡,而不知聖學為人道之本。然濂溪周子首為太極圖說,以究天人合一之源,所以明夫子之生也,天命流行之實,而以其神化之精粹為性。乃以為事物當然之理,無非陰陽變化自然之秩序,而不可違。」
這里,王夫之把儒家學「天人合一理論」中的天道與人道、天與人的關系,解釋得維妙維肖:「人道」的「日用事物當然之理」,乃是「陰陽變化自然之道」,「人道」離不開「天道」,人離不開天。
儒家學術的基本理論「天人合一理論」源自《易經》。伏羲一畫開天,開物成霧畫八卦,一卦之三爻,上爻是天,初爻是地,中爻是人。這就是說,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之中。同時,也說明天生人,地養人,天地人方成世界。沒有人不成世界,沒有天也就沒有人。
早於孔子的中國偉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無為理論」。「自然」是什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天指的是宇宙,地自然厚載萬物,這像一個金色的鎖鏈道出了宇宙生生不息圖。「無為理論」是什麼?「無為」指的是自然規律,或者說指的是宇宙規律。老子琢透了宇宙大道,同時,他也琢磨透了人類社會。他提示人類,要遵循這么一條規律:人應當效發地,地應當效發天,天應當效發「道」,「道」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規律,即宇宙規律。自然無為,法道自然,太和萬物,這就是老子理論的全內容。道家理論的其本其根是天道。老子的理論基礎之源,同儒家學說「天人合一理論」,不謀而合,同源自《易經》的核心理論八卦。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中華姓氏的博大內涵。我們說伏羲正姓氏,是正天道,正天性,正宇宙生生不息之大道。
同時,從這里我們還可以看出中華文化「敬天祭祖」的博大內涵,天為什麼可敬?天有「性」,人之本也。為什麼要祭祖?人之源也。人知本源,方才能生生不息。
同時,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燦爛豐彩。在六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始祖太昊伏羲畫出了八卦,八卦揭示了自然大道,揭示了宇宙大道,結束了千古結繩記事,使人類開始了「以卦治天下」,也就是以數治天下,也就是以「中和理論」治天下。自伏羲第一代起,歷十五代而至炎帝神農氏,牛羊等享、工具公有,人人平等,人人相愛,千餘年沒有戰爭,這是一「天蒼蒼,地茫茫,低頭風吹見牛羊」的太平遠古畜牧世界。
伏羲畫八卦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歷史傳說時代了不起的大事件,它使人類古文明暴發了一次大的「革命」。作為人類的古文明,太昊伏羲始「正姓氏」,是人類古文明的一個重大方面。「正姓氏」的「別血緣」,其實質提示人類要返本報祖,正本正祖,遵循天道,即遵循宇宙規律。人們天天呼喚你,警示你的姓氏,呼喚你的姓氏,要你不忘八卦的最高境界中與和,不忘生生不息,要相安和平,保持一個康寧的世界。
天、祖、人三者合一,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伏羲首先是人,又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人類把宇宙視為上帝,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世界,是上帝創造了人。同時,把祖先視為人世間的上帝。把天俗稱呼為「天爺」,把伏羲稱為「人祖爺」。

G. 人之初三字經全文解釋是什麼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解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2、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4、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解釋】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5、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6、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8、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9、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解釋】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12、三字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解釋】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14、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解釋】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解釋】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16、三字經: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解釋】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16、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解釋】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17、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釋】「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18、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解釋】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19、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20、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解釋】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21、曰岱華,蒿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22、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解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23、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准,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4、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解釋】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

25、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解釋】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游。

26、稻梁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解釋】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27、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解釋】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8、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解釋】高興叫做喜,生氣叫做哀,害怕叫作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29、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解釋】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30、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釋】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31、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釋】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32、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解釋】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33、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解釋】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34、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解釋】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35、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解釋】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36、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解釋】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37、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解釋】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38、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解釋】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39、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解釋】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40、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解釋】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41、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解釋】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42、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解釋】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43、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解釋】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44、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解釋】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45、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解釋】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46、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解釋】《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47、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解釋】《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48、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釋】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49、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賓士。

【解釋】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50、中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

【解釋】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51、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解釋】《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52、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解釋】《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53、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解釋】《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54、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解釋】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55、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解釋】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56、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解釋】《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57、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解釋】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58、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59、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解釋】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0、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解釋】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61、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解釋】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62、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63、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解釋】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64、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65、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66、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67、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68、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69、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解釋】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70、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71、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解釋】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72、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解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後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炎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73、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解釋】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74、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

【解釋】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後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75、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解釋】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76、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解釋】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後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77、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解釋】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後梁。

78、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解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79、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解釋】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80、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解釋】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後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一了中國。

81、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解釋】元趄的疆域很廣大,所統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82、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解釋】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後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他自己當上了皇帝,號洪武,定都在金陵。

83、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後,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84、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解釋】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後滅亡。

85、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釋】清軍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86、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解釋】順治皇以後,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

87、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解釋】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軍,直攻北京。

88、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解釋】同治、光緒皇帝以後,清朝的國勢已經破敗不堪,當傳到第九代宣統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89、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解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90、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解釋】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歷史,我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91、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解釋】中國和歷史書雖然紛繁、復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

92、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

【解釋】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

93、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解釋】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象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94、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解釋】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恆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95、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解釋】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96、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解釋】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97、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解釋】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98、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釋】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99、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解釋】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求學。

100、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解釋】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里仍堅持讀書。

101、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解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102、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解釋】象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

103、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解釋】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104、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解釋】梁灝這么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105、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解釋】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呤詩,後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106、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解釋】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贊賞和稱奇,現在我們正是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107、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解釋】在古代有許多出色的女能人。象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辯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則能出口成詩。

108、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解釋】象這樣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懂音樂,一個會作詩,天資如此聰慧;身為一個男子漢,更要時時警惕,充實自己才對。

109、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解釋】唐玄宗時,有一個名叫劉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並且做了負責刊正文字的官。

110、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解釋】劉晏雖然年紀這么小,但卻已經做官來,擔當國家給他的重任,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

111、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解釋】狗在夜間會替人看守家門,雞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

112、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解釋】蠶吐絲以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制蜂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

113、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解釋】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114、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解釋】如果你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人民就會贊揚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榮耀,給連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給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樣。

115、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解釋】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後代的是金銀錢財,而我並不這樣,我只希望他們能精於讀書學習,長大後做個有所作為的人。

116、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釋】反復講了許多道理,只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後悔的。

(7)伏羲制服六畜說明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亘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一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網路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H. 三字經的解釋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啟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准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啟示〗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譯文】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啟示〗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啟示〗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系,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譯文】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啟示〗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向太陽、有時背向太陽、有時斜向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樣的四季變化。
【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啟示〗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譯文】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啟示〗「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復雜、我們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譯文】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啟示〗和「五行」一樣,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們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記年外,記時已多不用了。
【譯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啟示〗地球在不斷自轉運動中,同時繞著太陽轉動,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只是宇宙的一個小點點,天地之大實在是不可想像的。
【譯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啟示〗我們國家所處的位置在整個地球的東北邊,由於面積遼闊,熱帶、溫帶、寒帶三個溫帶都有。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
【譯文】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
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曰江河 曰准濟 此四瀆 水之紀
〖啟示〗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五千多公里。我國最聞名的河流是黃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
【譯文】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曰岱華 蒿恆衡 此五嶽 山之名
〖啟示〗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國境內的喜瑪拉亞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號稱世界的屋脊。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每座山都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
譯文】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蒿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啟示〗由於社會的發展,今天人民的職業已經不僅僅是這四種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對社會有好處,都是光榮的。
【譯文】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啟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有多少仁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跡。這些人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准,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啟示〗人類所食用的「五穀雜糧」就屬於植物。人類的生存有賴於大自然。我們應該了解它們,掌握這些知識,以便為人類服務。
【譯文】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啟示〗無論大自然中的植物還是動物,都是人類永恆的財產,我們要愛護周圍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
【譯文】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游。
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啟示〗人要吃飯就得耕耘播種。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千萬不要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愛惜每一粒糧食。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啟示〗人類真不愧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通過馴服和人工喂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
【譯文】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俱
〖啟示〗七情是人生來具有的,誰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為一個有志者,是決不能被感情牽著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要學會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樂而有意義。
【譯文】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啟示〗用色彩學的標准解釋,色彩的由黃、紅、藍三個原色和橙、綠、紫三個間色組成。五色是我國傳統的名稱,如黃色已成為我們的民族色彩,據說太陽升起的第一道顏色是黃色,所以黃色代表東方。
【譯文】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啟示〗我們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辯出酸、甜、苦、辣、咸,是由於人的舌頭上有許多叫味蕾的粒狀組織。人身體的結構非常復雜,認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譯文】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啟示〗我們人類有視覺,可以分辯顏色、形狀;有味覺可分辯各種滋味;嗅覺可以辨別氣味;觸覺可區分冷暖各種刺激。
【譯文】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啟示〗音樂可陶冶人的情懷,我國文明久遠、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音樂也非常突出。好的音樂可以增強人的修養,調劑人的身心,優美的東方音樂更具迷人的特色。
【譯文】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啟示〗我國的古代詩詞非常優美動人,讀起來和諧順口,這不僅是詩詞本身的內容感人,而且是由於詩詞運用了平、上、去、入四聲的規律變化,所以使我們聽起來更加優美動人。
【譯文】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啟示〗人類的繁衍,一代接著一代,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真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我們每個人都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和義務。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啟示〗九族之間的關系不僅是血統的承續關系,更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長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 家庭才能和睦。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啟示〗家庭成員之間要禮貌相待,和睦相處,這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們中國人很注重家族觀念,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都能和睦相處,社會也必然安定了。
【譯文】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啟示〗中國人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禮義。這就是長幼的次序、朋友之間的信用。中國自古稱為禮義之邦,象「桃園三結義」,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
【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義 人所同 當師敘 勿違背
〖啟示〗社會是復雜的,每人有各種親屬關系和社會關系。古人提出「十義」,這是處理各種相互關系的准則,乃至今日這些准則仍是維持社會安寧、推動社會發展的保證。
【譯文】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啟示〗社會在發展,今天一些古老的喪葬儀式已經見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後,活著的人就要為他們送葬,以開追悼會的方式寄託後人的哀思。
【譯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啟示〗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科技的門類越來越多。但對於學生來說,要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譯文】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啟示〗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學科,已經成為各門類的基礎學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門專業學科的工具課,所以一定要努力學好, 為將來的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譯文】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啟示〗我們今天通行的是隸、楷、行、草四種體式,但對於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這對於我們學習和繼承前人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譯文】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啟示〗現在講究的是一專多能,對於研究學問也必需做到從大處著眼,要理清思路,提納挈領,才能抓住問題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譯文】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啟示〗人們在開始讀書的時候必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是講讀發音要正確,辭意要清楚,要學會正確劃分句子,這樣才能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和觀點。
【譯文】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啟示〗為學必有初始階段,任何一個大學問家,他的知識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只有扎扎實實打下良好基礎,才能進軍更高深的知識。
【譯文】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啟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啟示〗孟子,名軻,尊稱孟子,也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傳弟子,也同樣講仁義道德。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 乃孔亻及 中不偏 庸不易
〖啟示〗孔及是孔子的孫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關於人生哲學的一本書,它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亻及,「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賓士
〖啟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參。《大學》是四書中的一部書,和中庸一樣,也是一部修養性的書。
【譯文】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中書熟 孝經通 如六經 始可讀
〖啟示〗書有深淺難易的區分,我們讀書必須從淺易的開始讀起,奠定求知、做人、處世的基礎,再進一步學習更深奧的知識。
【譯文】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啟示〗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個非常豐富而偉大的知識寶庫,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學者,從事著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愛護祖先留下的遺產, 並為此感到驕傲。
【譯文】《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啟示〗《易經》雖是我國古代人占卜的書,但它其中闡述了極為深奧的哲學道理。像陰陰消長,物極必反的論述隨處可見。
【譯文】《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啟示〗《書經》是一部十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從內容方面來看,很類似我們現在國家的政府檔案,可以使我們了解當時歷史,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
【譯文】《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啟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兒子中最有才幹,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後,由周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的賢德,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強.
【譯文】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啟示〗中國傳統的禮義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營養、身體力行。
【譯文】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啟示〗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詩集叫《詩經》,共匯集了周代詩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反映復雜的社會形態,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狀況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譯文】《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啟示〗我們讀春秋,除了能夠了解當時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況,更重要的是累積前人的經驗,成為自己做人處事的借鑒。
【譯文】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啟示〗《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
【譯文】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啟示〗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對於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譯文】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
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啟示〗五子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莊子,他們博學廣聞,象老子,就連孔子都曾向他請教過禮的問題。莊子則經常用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譯文】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
書,便稱為子書。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啟示〗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各種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惡說、揚子的自利說、老莊的順其自然說等等。這些思想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譯文】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
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啟示〗歷史學家大體把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國歷史從商代以後才有了較可靠的記載,這以前的歷史是個神話和傳說的時代,即上古。
【譯文】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啟示〗堯是位很賢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禪讓給有賢能的舜做繼承人。當然舜也不負眾托。在他們所處的這段歷史時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譯文】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
人人稱頌。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啟示〗夏商周,在中國歷史上合稱三代,每一代的時間都很長,夏朝統治四百年,商朝統治六百年,周朝統治八百年。這一時期的歷史仍然摻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
【譯文】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啟示〗從禹把帝位傳給兒子啟之後,一個家族統治國家的歷史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位滿皇帝,家天下的統治才最後真正結束了。
【譯文】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啟示〗周朝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幽王被殺以前是西周,平王東遷以後是東周。從各朝各代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出「仁政必興、暴政必亡」的道理。
【譯文】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啟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稱王、稱霸,戰爭連年不絕。使老百姓飽受了戰爭的苦難。
【譯文】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啟示〗東周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前後出現五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譯文】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恆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I. 伏羲訓六畜讀音

單字拼音:
伏 (fú)
羲 (xī)
訓 (xùn)
六 (liù , lù)
畜 (chù , xù)
筆畫拆分:
伏 (丿丨一丿丶丶)
羲 (丶丿一一丨一丿一丨丿丶一乛乛丿丶)
訓 (丶乛丿丨丨)
六 (丶一丿丶)
畜 (丶一乛乛丶丨乛一丨一)

J. 為什麼後人將伏羲稱為畜牧業的鼻祖

伏羲將織網技術教給了人們,讓人們利用網來捕獵野獸。遇到大獸,就執銳器群起而攻之。人們按他教的辦法和發明的武器打獵,收獲很多。就這樣,人們獵獲的動物越來越多。當人們吃不完時,他又教人們將那些受輕傷的小獸豢養起來,從而揭開了人類飼養豬、馬、牛、羊、雞、狗的序幕,即古書上說的「六畜」。

此後,人們讓圈養的動物生育繁殖,以補充淡季食物的不足,這些舉措,改變了人們飢飽不均的局面,為人們的穩定生活打下了可靠的物質基礎,把歷史由狩獵時代逐漸推向了畜牧時代。

伏羲制網捕獸,結束了我國遠古的狩獵採集時代,開辟了我國遠古的畜牧時代,而且其晚期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伏羲馴化牛、馬、羊、雞、犬、豕六畜,結束了我國遠古的游牧不定居時代,開辟了遠古定居時代,出現了部落。

正是由於伏羲開啟了我國上古時期畜牧業的先河,因此後人將伏羲稱為「畜牧業的鼻祖」。

與伏羲制服六畜說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生褲子買那種比較好看嗎 瀏覽:332
羽絨服的白斑怎樣去除 瀏覽:676
女生搭配時尚衣圖片欣賞 瀏覽:46
女裝好看的套裝 瀏覽:505
體重65kg穿什麼尺碼的褲子 瀏覽:393
中國褲子的演變 瀏覽:638
深藍色針織衫怎麼配 瀏覽:403
白羽絨服上弄上辣椒油了怎麼清洗 瀏覽:632
精品女裝代理什麼品牌好 瀏覽:672
桑塔納志俊正時皮帶怎麼裝 瀏覽:987
怎樣用衣織風衣 瀏覽:269
皇卡男裝品牌簡介 瀏覽:110
繁星藩王穿情侶裝什麼意思 瀏覽:554
貝克漢姆爬長城同款襯衫 瀏覽:159
為什麼現在不流行旗袍了 瀏覽:538
哪款帽子顏色最好看 瀏覽:87
黑色羽絨服內搭粉色長裙好看嗎 瀏覽:537
羽絨服男款褲 瀏覽:649
在哪能買到女士純藍色的風衣 瀏覽:596
裙子大衣搭配板鞋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