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泉州馬甲民間風俗游佛

泉州馬甲民間風俗游佛

發布時間:2021-07-14 16:19:04

⑴ 為什麼每年泉州會有普度節,佛生日這種習俗呢

封建日

即「佛祖誕辰日」「佛生日」,菩薩誕辰日稱「普度日」。

福建閩南民間傳統節日,閩南語叫「鬧熱」。

閩南的農村過「封建日」,個別地方多達十幾個。例如:農歷三月十二日;農歷四月二十六;農歷八月初十;農歷九月十六;農歷九月二十八日等等。

「封建日」,祭拜各路神靈,遊街,演社戲等,家家准備豐盛的菜餚。

前些年,官方禁止廢除了封建日,但個別地方將「封建日」改為「民俗日」「風俗日」等

⑵ 泉州的風俗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綵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

2、綵球舞

綵球舞又稱"踢球"、"貢球",是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為4位妙齡少女丫"髻簪花,身著綵衣綉鞋和一位頭戴"丁香托"的丑婆,圍繞著一手持長柄綵球的男性雙手舞動的綵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頭、膝捧球、托球、頂球、踢球,活潑多姿丑婆表演詼諧風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雙肩顛球,或抬腳繞球,載歌載舞,惟妙惟肖。

3、唆鑼謎

"唆鑼迷"又稱"采蓮",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采蓮舞隊"。舞隊一般由10至幾十人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執橘木長煙管;火鼎婆手執大圓蒲扇;村姑身著襟衣和寬筒褲,腳穿綉花軟底布鞋,肩挑一擔用繩子扎系的木柴,屬"丫環"打扮。

公與婆抬著用長竹竿架著的大鐵鼎,鼎中火焰熊熊,隨著民間小調「十花串」等樂曲的節奏,在觀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同觀眾交流逗樂。村姑隨其身後,挑著柴擔,踏著舞步緊相配合。

這個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過得興旺紅火。

5、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由4人表演,一對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綁著 用竹、紙裱制的"驢子",作騎驢狀;老夫牽驢,後面跟著女兒和"憨女婿"。

情節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兒婚事與親家發生爭吵,帶著女兒等騎驢要到男方家評理。舞蹈表現了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詼諧,妙趣橫生。"驢子探親"最早在清末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出現。

6、車鼓舞

"車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異較大。動作大多吸收戲曲科步。音樂多採用民間小調,如「車鼓調」、「四季歌」、「更鼓調」等。隊舞陣容壯觀,整齊劃一,氣氛熱烈。

7、惠安女

這是流行於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寬腿褲,腰束鍛鏈,手帶銀鐲,手提竹編小籃子,這是傳統的惠東女打扮。

8、潯埔女

泉州市郊漁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這種婦女發飾相傳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傳播的風俗。簪花圍製作簡便,花樣別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絲線綴成,環繞成簪花圍,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扦玉簪、銀梳等。

(2)泉州馬甲民間風俗游佛擴展閱讀:

泉州的主要特產:

1、特色主食

咸飯, 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2、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5、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干燉豬腳,燜豬肘,烘豬腳,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⑶ 泉州春節民間的民俗有那些

泉州春節習俗拾掇

年兜

大年臘月三十、小年臘月二十九,是農歷一年裡的最後一天,也指最後一天的晚上,泉俗稱「年兜」、除夕。

備節: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饋歲: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遺,謂之饋歲。」

挑水蓋井:除夕日,家家戶戶該洗的東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裝滿,並稍溢出,以示年年有餘。後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壓石頭,把水井口蓋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蓋用水。現在使用自來水,此習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辟火符:里胥於除日印辟火符,分貼各家門首,主人給制錢四文,藉以度歲。符紙用青藍色,長四寸許,廣三寸,中畫老人像,上作兩蟠龍,旁兩行四語:左曰『姓宋名無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經》曰:月中仙人宋無忌。《白澤圖》雲:火之精,曰宋無忌(見《史記·封禪書》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貳語出佛書。然則所畫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詳《尺五天隨筆》)。」

置甘蔗: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門側,殆取漸入佳境之意。桐蔭吟社黃謀熙(敬堂)先生雲:佳境到頭休嚼盡,大家珍重歲寒心。」

放炮:從大年三十午後到初一整天,祭祖敬天公賀新歲,要放好幾次鞭炮,驅邪添喜。

祭祖、燒天金、祭神、祭路:

泉州民俗認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節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謂之辭年。」

是日中午,每個家庭皆盡力備辦豐盛菜餚,祭祀敬奉祖先。同時,擺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俗謂「燒天金」。主婦們還挎著裝滿筵碗的神籃大廟進小廟出,敬過神佛敬「地基主」、敬過往亡靈「好兄弟」。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祭路:既夕,或陳庶饈於門外以祭路,遵古五祀之意也。《東陽縣志》:除夕具酒饌於門前設祭,謂之賽路神。」

拜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泉人度歲,皆以米粉為糕米果、餑餑之屬,留宿飯於明日,謂之過年飯。」

除夕晚上年夜飯後,撤去宴席,各家各戶要在廳堂和房裡的桌上插「春花」(或稱「春枝」),擺上紅橘、柿餅等果盒,以及硬幣、紅蛋、「隔年米」(也稱「過年飯」)、甜米果、「九鬃芋」,供奉祖龕之前,直至大年初一。還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廳中神�和灶君,俗稱「拜歲」。

「隔年米」意為「年年有餘」;「九鬃芋」也是一件重要物什,這種芋頭有許多芽,閩南人稱之為「芋子芋孫」,象徵人丁興旺、子孫滿堂。

吃年夜飯:是夜家人團 聚,吃年夜飯(團圓飯)。

民俗對合家吃團圓飯和「圍爐」過年歷來十分重視。閩南俗諺:「清明不回家無祖,年兜不回家無某(妻)。」在外地工作者務必趕回,即便遠在南洋、香港者,也力爭趕回參加除夕團圓之慶。

此時廳堂上紅燭高燒,擺上豐盛菜餚酒席,圍上「吉祥喜慶」的綉花桌裙,由家長拈香,向列祖列宗跪拜,男女家人一齊跪拜,恭請祖宗降臨飲宴,並庇佑合家大小平安,興旺發達。

晉江的年夜飯照例要有魚,取「年年有餘」吉兆。無論吃不吃,大年夜還得煮些米飯,盛放著過夜。米飯上置放芋、紅棗、紅柑、錢幣,用來祈祝未來的日子多子、多福、多財和豐收。

聚餐後長輩要給晚輩分壓歲錢,又稱「分過年錢」。

掩火種:舊時煮飯燒柴火,當夜灶里要「掩火種」,意為興旺。

辭年守歲:古稱「圍爐」。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設酒食聚飲,達旦不寢,謂之守歲。」

除夕夜,家務收拾停當後,合家歡聚一堂。然後再進行「圍爐」,守歲迎春。燈明蠟亮長明到次日,一家人緊門閉戶,圍坐爐前守歲等「年」過。俗謂可為父母或長輩延年益壽,故又稱「坐壽」。

避債戲:按照舊俗,正月不宜上門討債,因此,債主討債須在除夕日之前。

除夕夜,泉州東街元妙觀常例演戲敬神,通宵達旦。負債之人為避債主追討,是日輒往元妙觀看戲。由於看戲的多是窮人,債主若追債至戲場,是會惹上眾怒的。因此債主即使知道,也暫作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債主不向看戲人討債的風俗。故元妙觀的年兜演戲,民間稱「避債戲」。

跳「火墩(諧音裙)」: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熾爐炭,燒雜木爆竹於庭前,或超而越之,謂之過炎。(〖夾注〗《吳中風俗記》:人家各於門首燃薪,謂之相�熱,此即其意雲。)」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火盆光:村中於入夜拾柴枝焚門外,少年跨而越之。城內亦有燒木骨拙於火爐,牽子女團坐,俗謂火盆光。《熙朝樂事》:除夕人家祀祖先及百神,架松柴齊屋,舉火焚之,謂之粉盆,煙焰灼天,燦如霞布。」

或雲年穀大熟,燔柴報天,以示來年好運;亦有人認為意在以火祓除附在身上的不祥之氣,是一種古老的避邪和驅疫巫術。

農村除夕夜團圓飯吃罷,在門外曠地上用干稻草、乾地瓜藤以及「撣塵」用過的掃塵枝等燒起火堆,或燒起火盆,凡家中大小男子成員(婦女不參與「跳火墩」)逐一依此從熊熊火堆上由外朝里跳躍過去,就是男嬰亦要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兄弟替跳。大家邊跳邊念謠詞,各地大同小異。如「發彩�!火盆跳入來,新年大發財;火盆跳出去,新年有福氣;火盆跳向東,新年銀錢滿廳房;火盆跳向兩,新年財源人厝內。」或「跳入來,年年發大財;跳出去,無憂又無慮;跳過東,五穀吃勿會空;跳過西,錢銀滿屋內。」沿海鄉民則念:「發彩�!新年好海路;發彩�!新年好蝦蚝。」

火墩跳後,待到篝火將熄,各家主婦即把其餘燼收置火籠、火盆中,端進屋裡藏於床下,俗稱「挑金挑銀」,寓意火紅興旺。

燒大人:傳說,人間過年,天上的仙人到了年底也有儀式。一到年底,天兵天將們就要換防了,這時候,家家戶戶就按著家裡的人口數紮起約十厘米高的小紙人,稱「替身大人」,再派家裡的小孩子為代表,拿著全家的「替身」,跟著「齋公」(道士)周遊鋪子(老泉州的行政區域分為36鋪72境)做法事,將全家來年的災禍都附在小紙人上,請求天兵換防時,將紙人和災禍一起帶走。

過年

正月初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元日:雞初鳴,內外咸起,貼門帖及春勝,設茶果以獻先祖,拜祠堂及尊長,戚友相過賀。日午,復獻饌於先祖,明日乃撤;亦有晚即撤者。是日,人家皆以柑祭神及先,至元宵乃撤。(〖夾注〗按此即傳柑遺意。《歲時記》:上元以柑相遺,謂之傳柑。)」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民謠雲:「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從正月初一至初四,人們歡度春節。初五,百業經營,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穀生日」。

敬天公: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12 點鍾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貼春聯:元日,家家戶戶貼紅紙春聯,逢門必貼,無論前後,無論大小。

另有白頭春聯和丁憂春聯:白頭春聯,是指對聯頂端留有二、三寸長的白紙額頭,此俗莆田和泉州都有。其緣起與清初福建人民的抗清斗爭有關。其時閩人因抗清和不肯剃發,被殺甚多,辦喪事者家家貼白聯,清朝地方官府為粉飾太平,下令各戶人家都要貼紅紙春聯,並以違者殺頭相威脅。人們迫不得已遵命貼上紅聯,但卻在頂端留出一小段原有白聯的紙頭,以示抗議,後沿承成俗。

丁憂春聯,是新喪人家於丁憂期間不得貼紅紙春聯,在守孝的第一年春節須貼綠紙春聯,第二年春節為粉紅紙春聯,聯語皆為哀感句子。

賀正: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

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先輩於賀年時,皆衣冠往拜。今則請人持名片叩門往賀矣。許徵甫祖芳刺桐城新年詞:『忙殺司閽勤接應,不教名刺頓生毛。』黃喈南春聯句:『時節承平春正月,吉祥語在兩行中。』又新年詞:『書窗亦藉承平福,開寫春聯試彩毫。』」

團拜: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宋《郡志》: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郡守兩司率僚屬會焉。舊於貢闈,後於承天寺,至淳�間(1241—1252年)乃即泮宮。鄰里則各於側近庵宇會集,齒長歲推一人,具酒果為禮。今此禮廢。」解放後又恢復。

壓歲錢: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女兒女婿日:正月初

二,泉州民俗稱之為「女兒女婿日」。

這一天清早,女兒、女婿和外甥,穿著盛裝,隨帶雞、豬腳、面線、豬肚、糕米果和糖果餅乾等,一起來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帶領一家人來給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禮數之重與為老丈人祝壽差不多。

岳家設宴款待,岳父同眾女婿以及自己的兒子一桌,岳母同眾女兒、兒媳圍成一桌,而眾多表兄弟姐妹圍成一至幾桌,大團圓歡宴。

迎灶君: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職,正月初四回來,家家戶戶於該日迎灶君,復之如送只禮,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壽,故亦稱「接神」。

舊俗送神均在下午舉行,接神則在初四清早即要舉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於要把神早早接回,讓神佑護的時間盡量多延長。

接神的禮品與送神時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燭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獻之後,再鳴炮燒金,以示歡迎。並祈求諸神佑護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做大歲:正月初五:這天,在

惠東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後龍、南埔等地,以及介於惠東、惠北之間的輞川村,及其北鄰的莆田地區獨有的特殊節日。其稱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頓」,或曰「做大歲」,或曰「無頭節」。

其由來各有個大同小異的民間傳說。明·嘉靖某年春節前,因倭寇偷襲,人們紛紛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後回鄉,於是就於正月初五這天補做「年兜」節(除夕),祭奠來不及逃難而慘遭倭寇殺害的親人和抗倭捐軀的將士。

眾人生(人日):舊俗正

月初七是「人日」,即眾人的生日,俗稱「眾人生」。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引《魏書·自序》雲:「帝宴百官,問何故名人日?皆莫能對。收對曰,晉·議郎董勛答問,稱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人日,《閩書》:泉人以是日取菜米果七樣作羹,名七寶羹。(〖夾注〗《(荊楚)歲時記》:人日以七種菜為羹。)」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亦有熟煮麵線,合家團食,若壽日。俗以是日為人生日雲。」

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婦要比平日更早起床,為全家老小煮一鍋美味可口的面線,摻入春節期間早已准備的肉丸子、炸排骨、魚丸、香菇、蝦米等佐料。而晉江還有一種和其他地區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線中加入幾塊甜煎米果。

備好面線以後,主婦又得准備一些煮熟剝殼的雞蛋和鴨蛋,每人兩個,因傳統風俗是「一雞一鴨,吃到一百(歲)」。其風俗有如做生日吃雞、鴨蛋一樣,其差別只是一人生日和眾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正月初九,即「天誕

日」,玉皇大帝神誕。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引《蠡海集》雲:「玉皇生於正月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初九日:《閩書》:泉人謂是日為天誕。(〖夾注〗《玉皇本行經》:玉皇以是日度世。按:干寶《搜神記》:玉皇乃外國王子之成佛者,具有父母姓名,今即以為天,誤矣。)」

初九民間普遍「敬天公」。從子時起,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廳堂點燃紅燭燈,曰「天公燈」,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大廳的天井口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塊八仙桌,桌上靠後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廟」,座前擺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豬頭,其次是五斤大豬腳,邊牲是雞、魚或魷魚干或目魚干,這三項組成「三牲」,放在一個大長方形木盤或圓形大瓷盤中,以及酒瓶、酒杯,這些都得在當日清早擺好。點上一對大紅燭,焚香之後,長輩領著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謝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順舒的浩盪天恩,與此同時,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請,並許願日後隆重酬謝。

做天香:即設天香清醮。清· 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初九日……道觀多報賽,近則里巷有之,鄉村之間無定日,謂之天香。」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是日元妙觀最為熱鬧。初八、初九、初十三日,觀之董事,即遍觀中懸燈結綵,早夜奏樂演戲。清晨迄暮,男女老幼,持辦香陳八珍,叩拜階前者踵相接。晚於觀門外仿燔柴而祭意,斫柏木六、七寸長,造作塔形,投火於尖處焚之,光灼宵漢。」

正月,各鋪境各自擇日舉行慶典,除擺壇祭拜外,還有「添香」、「投符」、「贊誕」、「巡境」等活動。

⑷ 泉州民間信仰有多少

泉州的信仰是出了名得,而且古來有之,馬可波羅就曾記錄到元代的泉州:「滿街皆是聖人」。泉州有多個教派:基督,清真,道教,佛教,等等!主要以佛教,道教,基督教為主,其中泉州的信仰特色是,佛道合一,信佛的人也信道,信道的人又信佛,不是分的很細,像喪事正常是請道士,但是重大祭祀也有請和尚的·

⑸ 泉州的風俗怎樣很有錢嗎

泉州傳統服裝:市郊農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簪花圍是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主要是含笑花、玉蘭花或其他小朵鮮花)用麻絲線綴成、繞成環,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扦玉簪,銀梳等。另有惠安人服裝。

節日與紅白喜事

婚禮:閩南婚禮十分隆重,政府要求簡辦,並不奏效。不過我看一些官員的婚禮也並不節約。辦婚宴要大母舅來才許開宴,新娘入門翌日,新娘的弟弟要送午飯給她吃。我小時侯堂姐出嫁了,翌日家人要我提飯菜給她,我開始莫名其妙,她在那又不是沒吃的。閩南的婚姻相對要牢固,離婚率相對要低,夫妻一般很顧家,女相夫教子,男的幹事業,就算女的有工作,家務一般由女的做,男的是很少會有人去買菜、洗衣服,否則不但男的會讓人笑話,妻子也會讓人說閑話。妻子如顯示出愛管教老公,更會讓社會氛圍所不能接受。妻子做家務也不覺有什麼不公平的,因為她們的祖母、母親、姑姨做出了榜樣。也許是因為家庭觀念強,許多家庭想要男孩,寧可受罰款或花上十多萬加入菲律賓國籍也要再生一個。

葬禮:隆重、繁瑣、花費不菲,要請僧人或道士或牧師來做法事,出殯隊伍十分壯觀,有的場面比起貴州某些縣、市在節日舉行的遊行還壯觀,一般要起傳統民樂樂隊、西洋樂隊、南音樂隊、高蹺隊、跑旱船、人偶隊、高甲戲隊,舞龍、舞獅隊各一至四、五隊,簡直是民俗大表演,有的豪門遊行隊伍長達三、四公里,有時看一場出殯要花四十分鍾,下葬後二十年左右,要收「皇金」,就是挖開墳,把骸裝入罐,再埋葬一回。經此二次葬禮靈魂才能轉世。別外還要把一小點骨骸裝小紅袋放於廳黨的先輩靈牌之後。

「渡則」,「渡則」是孩子周歲,兒子十六虛歲叫舞象,女兒十六虛歲叫「笄禮」,都要燒香拜佛、祭祖,大宴賓朋,我十六歲時,我外公家換傳統給我一杖戒指。老人作壽,也是大宴親朋,一般是老人七旬、八旬、九旬時。這四種宴席,主人是不能收禮金的。只有對至親才能收些首飾或手機、電腦等。

入厝:即喬遷新居。妻子的娘家要「添燈」,要送燈籠,並掛在大廳,現在有的也改用精美的吊燈。

節日:名目繁多,估計是漢族中節日最多的支系。

臘月下旬至正月初九,我的鄉下親戚幾乎天天在過節,過小年,送灶神,迎財神,天公誕辰……年底要蒸碗糕,碗糕上有裂口(當地把「裂口」叫「笑」),有的家庭主婦很看重,認為裂口越大,生活越好,我的二妗在年底蒸碗糕時,不愛他人入廚房,怕沖了靈氣,從碗糕上都必備籠到蒸熟,她都虔誠地守在灶邊。

春節前還要准備一些小吃如:甜米果 與咸米果 ,盤子大小,石獅人愛吃甜果,晉江多吃咸果,各俱風味。春節必備麻佬、花生糖、酵米果 ( 麵粉與紅著作的,用米果 葉樹的葉子做墊底,風味獨特)、麻花;炸棗:糯與熟紅著撮合,再油炸。潤餅:清明春節時會各吃一回,米粉、紅蘿卜絲,豆腐、海蠣、花生仁、肉、「HO提(一種外觀像金魚草的海藻)」是常料,有麵粉制的皮,包著吃。蝦球:也叫魚丸,用肉作的叫肉丸,主料由魚或肉,加上麵筋做的,有時還加入發菜(一種海藻)。以上食品也用來祭祀用。祭祀要有三牲與米果 合,米果 合主要是上面講的食品。
正月十五是泉州最熱鬧的節日,除吃元宵圓、賞燈,當晚泉州官方會舉行民俗大遊行,城內人山人海。泉州人還盛行賞花燈,舉辦規模盛大的花燈展覽連續數夜萬盞花燈盛放,古城如同燈的海洋。明代謝肇《五雜徂》說「天下上元,花灼之盛,無逾閩南」。

端午、清明節與其它地區相似,端午節有抓鴨活動,在安海五里橋舉行的較為熱鬧,橋建於宋,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建在驚濤驢浪的安海灣上,在使用此橋經歷無數台風、地震,每年二十四次大潮仍然基本完好,不得不折服古人高超的建築技藝,五里長的橋完全是靠民間集資,這也說古代泉州經濟在世界上是何等繁榮。橋中部有一座小廟。在小廟邊的水中抓鴨,鴨扔到水中,人們下水去抓鴨,看誰抓的多。傳說是鄭成功駐守安海時發明這項體育活動,不過是牽強附會,在外省我也見過抓鴨。前兩年曾在蚶江曾舉行傳統的海上潑水節

普渡節(鬼節),在泉州安海鎮每個街境從七月初一於三十輪流舉行,大吃大喝,浪費嚴重,不知如此歡娛與操渡死者還有多大關系。傳說諸葛亮南征不毛,渡瀘水,許多士兵因水土不服而死,死者托夢給諸葛亮,要求操渡他們。從而開始普渡節。

閩南的節日有不少弊病,大吃大喝,浪費嚴重,與原來的節日性質大為脫節。而節日的集體文娛活動卻不多(如打籃球賽、演南音、高甲戲、拍胸舞等),

七月初七,各家要吃米時 米果(糯米作的甜品。「米果 」相當貴州所說的「粑」)

霜降:各家要吃柿子。

立夏、補冬,在立夏、立冬時,各家庭聚一起大吃一頓。

冬節:在冬至吃糯圓子湯(甜品),還要加入切碎的桔皮,不但風味獨特,而「桔」象徵著吉祥。長輩往往會對孩子說:「JIA落圓呀汝亻各 gei一HE(吃下圓子,你又增一歲了)」當然也要燒香祭祖。

佛生日:泉州各地佛生日節,不盡相同,有的是四月八,一般全村組織舉行,相當貴州的看會,節日往往不止一天,敬佛祭祖,耗資巨大,有時政府出面干預要節儉,節日期間舉行籃球、高甲戲、南音、拍胸舞等表演。

進主:祠堂修 復或新建後,舉行的活動,傾族出動,供奉祖牌,大操大辦,浪費驚人,(曾有石獅大侖村進主,要各家庭出7000元辦節)政府也曾出在干預,要移風易俗。

⑹ 泉州的風俗習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綵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

拍胸舞的基本動作以蹲步為主,手依次擊掌、胸、脅、腿,主要動作組合有「七擊」、「八拍雄姿」、「擊掌迴音」、「玉驢顛步」 、「金雞獨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閹雞行」等。凡節日慶典、踩街遊行都少不了這一舞蹈參加。

(6)泉州馬甲民間風俗游佛擴展閱讀:

1、文化發展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西晉年間,安史之亂(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晉江、洛陽江兩岸,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

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

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2、民俗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3、宗教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

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

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凈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

4、建築

(1)古民居

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

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吊腳樓」(木樓),他們就地取材,十分簡朴,卻獨具風格。

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禦牆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番仔樓」。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楊阿苗故居、黃宗漢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2)古寺廟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

代表地:開元寺、承天寺、清凈寺、天後宮、草庵等。

(3)古街巷

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狀元街、西街等。

5、主要特產

(1)特色主食

咸飯,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2)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5)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干燉豬腳,燜豬肘,烘豬腳,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⑺ 福建泉州馬甲鎮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馬甲鎮位於泉州市洛江區中北部,洛陽江上游,省級風景名勝區仙公山下,全國著名民辦高等學府仰恩大學所在地,距離中心市區34公里,東靠惠安、仙游縣,西接南安市,南通河市鎮,北連羅溪鎮。1943年建制稱馬甲鄉,1991年改稱馬甲鎮,歷史上隸屬晉江市,1971年改屬於泉州市。1985年改屬於泉州市鯉城區。1997年改屬泉州市洛江區。地域總面積114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人口7.2萬,有漢畲兩個民族,大部分為漢族,華僑華裔2萬多人,足跡遍布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台地區。[代碼]350504101:~201爐田村 ~202梧峰村 ~203二甲村 ~204後坂村 ~205就南村 ~206溪北村 ~207溪林村 ~208潘內村 ~209馬甲村 ~210杏川村 ~211永安村 ~212仰恩村 ~213洋坑村 ~214新庵村 ~215彭殊村 ~216梅嶺村 ~217祈山村 ~218新生村 ~219新建村 ~220新民村 ~221前安村 ~222蔡內村 ~223義山村 ~224西頭村 ~400仰恩大學
馬甲鎮
馬甲鎮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著名景區仙公山海拔758.6米,始建於南北朝齊時,主祀何氏九仙,山頂佛、道、儒三教會祀獨特的宗教文化現象,體現泉州人民和泉州文化對不同宗教兼容並蓄的博大胸懷,吸引歷化文人墨客雲游於此,留下許多寶貴詩詞題刻,流傳著眾多神奇美麗的九仙傳說,是福建省風景名勝區,泉州十八景之一。仙山腳下,愛國華僑吳慶星先生創辦的仰恩大學,聞名海內外,現有在校師生員工16000多人。詩情畫意的仰恩湖景和校園現代建築群體的完美結合,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仙公山、仰恩大學成為馬甲鎮對外兩張響亮的名片。 馬甲鎮旅遊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除仙公山、仰恩大學城兩大主景區外,惠女水庫風光、動植物觀賞園、康濟廟、坑頭、西遼民俗村、順濟宮、謝氏土樓、杜氏宗族系列古跡、爐田、梧峰農家樂、梅嶺花卉賞玩等文物保護單位和景點項目具備旅遊開發潛力。全鎮現有大學1所,中學3所,小學13所,幼兒園6所,鎮級綜合文化中心1個,三級甲等醫院1所。群眾文化生活有文學創作、攝影、龍舟賽、南音、大鼓吹、琴棋書畫、戲曲彈唱、各項球類。"大鼓吹""九仙傳說"被列入泉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頂目,旅遊、科教、文化、衛生事業全面發展。 馬甲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龍眼、荔枝、紅桃、香蕉、烏龍茶等名優果茶及麥文冬、鬱金等中葯材。針織、服裝、鞋業、石材、床上用品成為工業經濟支柱產業。2008年全鎮實現企業規模產值6.7億元,農業總產值1.4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6900元,仙公山風景區接待遊客27萬人,旅遊總收入1340萬元。榮獲"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第九屆省文明鄉鎮"榮譽稱號。 馬甲鎮黨委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力打造現代化科教旅遊強鎮,致力於實施大泉州發展戰略和洛江區委、區政府建設新興工貿旅遊生態城區規劃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鎮區建設初具規模,道路四通八達,生態環境優美,形成了中心鎮區、工業園區、旅遊區和科教區四大功能區的發展格局,人民安居樂業, 社會和諧穩定,全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成為泉州美麗的"後花園"。

⑻ 福建泉州有哪些特別的風情民俗

泉州民俗 泉州民俗文化,積淀深厚,絢麗多彩。動態靜態,林林總總。在節日民俗中,元宵節最為風光,被譽為泉州人民的「狂歡節」。節日期間,城鄉各地張燈結綵,花燈展覽、文藝踩街,萬人空巷,舉城同樂。隨著改革開放,這一傳統習俗、人文景觀,已成為當地一大旅遊資源並加以開發,近年來確定為「旅遊文化節」。五月節也就是端午節,泉州也十分紅火,「龍舟競渡」、「采蓮」習俗,蔚為壯觀。泉州人過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僅次於元宵節,明月當空,家人團聚賞月、吃餅或搏「狀元」餅。泉州城裡,這一夜,許多人都到江上泛舟賞月,有的在江邊悠然地鳴奏南曲,很有雅趣。 泉州被稱為「戲曲之鄉」、「戲窩子」,擁有一批風情萬種、不可多得的傳統藝術珍品。 在戲台上,有優雅委婉的梨園戲,有妙趣橫生的木偶戲,有端莊詼諧的高甲戲,武功高超的打城戲,以及韻味深長的南音藝術。如今,這些「中國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藝術,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傳誦於泉州城鄉、海峽兩岸、東南亞乃至歐美拉。除此,民族音樂、舞蹈、曲藝等,也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如籠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謠、大鼓吹;拍胸舞、綵球舞、車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說書講古等等。 泉州是南派少林拳術的搖籃,其中,五祖拳、白鶴拳等南少林武術祖拳獨樹一幟,流傳於福建、廣東、台灣以及東南亞、日本等地。古代泉州民間練武之風極盛,至今傳承有人,所以群眾性武術運動很活躍。 在傳統工藝方面,彩扎、剪紙、刺綉、竹編等千姿百態,紛呈異彩。木雕、石雕、瓷雕蜚聲中外,尤其是惠安青石雕更是讓海外華人華僑引為自豪。閩南文化研究學會副會長范壽春說:「海外鄉親對青石雕很有感情。我的家鄉在惠安,當然對惠安青石雕也就更有感情了。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崗石雕),主要用於建築裝飾,以龍柱、石獅和各種人物浮雕為代表,它的特點是雕畫結合,精雕細鏤,形象生動,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泉州對外開放歷史悠久,形成多元宗教共存。在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勝跡,還有遍布城鄉的民間信仰習俗,如天後媽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灣同胞尊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誠敬奉。其中,世界罕見、中國獨一無二的摩尼教遺跡摩尼寺,也就是草庵寺就坐落在晉江羅山鎮華表山麓。畢業於大學歷史系的蔡惠瓊小姐對家鄉的景觀了如指掌,她介紹說,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於公元三世紀創立的一種宗教,唐高宗年間傳入中國,至唐元開中已傳至泉州。這座草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庵依山崖而建,用石頭構築,單檐歇山頂,崖壁上鑿有一個圓形佛龕,裡面雕刻摩尼佛像。摩尼佛像高1.52米、寬0.83米。佛像身上穿著寬袖僧衣,坐在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庄嚴肅穆。」 泉州的民居建築,又是一道亮麗風景線。漫步在泉州古城,隨處可以看到古老的宅第。泉州南建築博物館館長黃金良說:「泉州的建築特色體現了『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宮殿式』的建築風格。」 其中那「官式大厝」,中軸對稱,富麗堂皇,屋頂懸山曲線、燕尾翹脊,生機勃勃;屋下木雕石雕,金碧輝煌。現存的南安官橋蔡資深古民居建築群,鱗次櫛比,出磚入石,古色古香,氣勢宏偉。這些民宅是泉州古代建築的精華。 泉州的人物服飾,更是獨領風騷。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惠安女。黃斗笠、花頭巾、齊肚裝、銀腰帶、大折褲,被人戲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那濃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協調的造型,與惠東沿海蔚藍的海水、金黃的沙灘相映成趣,傾倒了不少慕名而來的藝術家與采風者。又如東海霞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歡在頭上簪花插釵,成了頭上的「花園」、「發髻中的彩虹」。 泉州的飲食文化更是別有風味。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豐富的食物資源,用以傳統的製作工藝,形成僑鄉的風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揚四海。泉州市旅遊局局長說:「泉州牛肉羹飲譽海內外,它又脆又酥鬆,美味可口。蚝仔煎、炒蟹花、深滬水圓湯(魚丸湯)、崇武魚卷、捆蹄等都很有特色。」 此外,元宵湯圓、燒肉粽、面線糊、衙口花生、安溪柿餅、永春老醋、安海土筍凍、泉州綠豆餅,南安花生糕、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型大小食品,則是海外赤子魂牽夢繞、激起無限鄉思鄉戀的故鄉風物。如今,泉州溫陵美食街更成為泉州風味食品的窗口之一。 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的擴大,以弘揚傳統文化,發展地方經濟為主旋律的綜合節俗也因地制宜,應運而生。如南音大會唱、國際木偶節、南少林武術節、廣場民間藝術節、旅遊文化節、民間歌詠節,又如德化陶瓷節、安溪茶藝節、惠安石文化節、石獅燈謎藝術節、晉江服裝鞋帽節、南安建材博覽會等融產品推介、旅遊觀光、藝術博覽、民俗風情於一體,盡情地顯示當代泉州新風尚……

⑼ 泉州的佛生日是什麼時候風俗

不同地方的普度時間不一樣,但是大多在農歷7月 市區及惠安:七月十五 南安:七月二十

與泉州馬甲民間風俗游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gone戴過的帽子 瀏覽:475
女裝艾比男裝 瀏覽:64
羊品牌長款女裝大衣圖片和價格 瀏覽:744
外套怎麼拍 瀏覽:499
我想找一個美人魚的校服短袖的 瀏覽:951
襯衫的法式袖口適合什麼人群 瀏覽:798
火焰風衣隱身 瀏覽:353
jk制服裙子長短 瀏覽:945
皮外套怎麼搭配鞋子 瀏覽:528
多少sb織衣 瀏覽:319
大好時光選旗袍劇集在第幾集 瀏覽:884
約會戴什麼帽子 瀏覽:62
明制帽子如何獲取 瀏覽:560
喇叭褲搭配衛衣好看嗎 瀏覽:698
件加大碼女裝胖人服裝批發 瀏覽:198
肥褲子穿著搭配 瀏覽:179
美女制服個人圖片大全 瀏覽:158
淺灰色短袖可以牛仔褲搭配嗎 瀏覽:153
穿校服小姑娘簡筆畫 瀏覽:977
三歲女寶寶不喜歡穿褲子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