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揚州漢夢服飾帽子品牌

揚州漢夢服飾帽子品牌

發布時間:2022-08-10 15:54:41

Ⅰ 關於揚州和鎮江的一些問題

揚州的傳統小吃有這么幾家

富春的包子~
冶春的蒸餃~
共和春的餃面~
翠花春的燙干絲~
小覺林的麻花~
廣陵酒樓的湯包~

至於上面有人說的~鴨血粉絲、臭大元等均不是揚州的傳統小吃~

揚州好玩的景點很多:在汽車站可以坐游1線,基本上可以到達市區所有景點.

主要景點:
揚州老城古巷風情游(包括:瓊花觀, 汪氏小苑, 東圈門, 綵衣街, 得勝橋, 東關街, 廣陵路, 國慶路, 甘泉路, 蘇唱街等)
荷花池公園(游1,游2,5,16,307)
南門街(游1,游2,19)
何園(游1,游2,19,209)
康山文化園(游1,游2,19)
吳道台,普哈丁墓園(回回堂)(游2,4,66,25)
東關古渡(游2,25)
竹西公園(8,30)
上方寺(8,30)
隋煬帝陵(303)
漢廣陵王墓 (5,25)
觀音山,大明寺,唐城(游1,游2,5,25)
二十四橋景區(7,11)
個園,史公祠(8,游1)
瘦西湖(3,4,5,6,,16,18,20,游1,游2,27,29)

斜橋街的片兒湯外加鍋貼,非常好吃~

斜橋街的娘子米線,香姑雞的米線味道很好。正東路也開了一分店。

斜橋街(怎麼又是斜橋街?)的一家牛肉米線,他們家的牙簽牛肉頂好吃~

經折巷的一家鴨血粉絲,二塊五一碗,量足味美,狂好吃,~他家的小餛飩也不錯~1.5元一兩

麻老太的回爐干【青藤紫英推薦】

秦嘟嘟的炸魷魚和炸鴨肫【青藤紫英推薦】

牌坊巷裡邵家麵店門口的老太的炸臭干蠻展,還有一個麻辣燙也很好吃【青藤紫英推薦】

寶塔路有一家老太的鴨血粉絲,3元一碗,挺好的。【風中的_楓推薦】

江工後門的烤肉餅。【燈亮了推薦】

解放路上的福香園的米線【擠奶的牛推薦】

健康路口上的老頭蓋澆飯【擠奶的牛推薦】

義士路頭一個男的賣的上海煎餅
商業城和新華書店中間的巷子里有一夫妻倆賣的油炸的東西不錯【楊楊寶貝推薦】

南門外大街,一個賣黃橋燒餅的,麻老到附近賣咸泡飯的【半半推薦】

三福的野山椒泡雞爪,永安路口的金陵烤鴨,斜橋街的桂花鴨,南門外大街的西安拉麵【梧桐淚推薦】

五條街小學斜對過南園水餃還不錯,餃子皮都是現擀的【楊楊寶貝推薦】

桃花塢石油公司對面巷子里有一家燒餅攤,也是夫妻二人,名字叫"二字燒餅",僅有三種品種,絕對比南門外大街的好吃.東門坡(實驗小學後門)的混沌非常暫
【pucca推薦】

今天覓到一處,永安路菜場一家「北京風味」糕點店的饅頭特別特別好吃,鹹的,中間夾醬的那種,五毛錢兩只,能當飽的~~【木木林推薦】

四牌樓(五小附近的巷子里),有一家夫妻兩(中年的)賣的鴨血粉絲咱了
那邊有2家,要分清。還有黃山商場往裡走,華夏網吧附近有個老夫妻兩賣的鴨血粉絲和小混沌,都蠻咱的 (註:對面是家裁縫店)【別讓情兩難推薦】

谷陽新村的大餅,好7的不的了,又很便宜,如果中午厭煩了客飯,不如騎個自行車5分鍾出來買一下,保飽。而且那的小吃很多哦。【紫衣淚雨推薦】

洪順的小混沌1.5元一碗,還有老鴨燒賣0.8元一隻,雖然貴了點,味道好,在山門口!【火車站薦】

老工人影劇院門口的燒餅——很傳統的那種擦酥燒餅,值得回味

鎮江小吃:

應該是餚肉吧
鎮江的餚肉,又叫水晶肉蹄,皮白肉紅,鹵凍透明,一塊塊晶瑩發亮,煞是可愛!它肥而不膩,香酥鮮嫩。如果再蘸點姜醋,就更別有風味。它能使品嘗者產生好香、好嫩、好酥、好鮮之感。吃餚肉的確是一種特殊的享受。
鎮江人吃餚肉有個習慣,清早上館子,泡壺茶,放碟姜絲,將餚肉蘸著香醋姜絲吃。這就是「三怪謠」中的「菜肉不當菜」。
水晶餚蹄雖然在鎮江有許多酒樓飯店都有供應,但其質量分出高低。品嘗者總認為宴春樓酒樓的餚肉質量最佳,最為正宗。
還有很多的小吃:
鎮江小籠包

當地叫蟹黃湯包,是鎮江的傳統名點,相傳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這種湯包以蟹油、豬肉為主要原料,經過精心加工而成,具有個頭小巧、皮薄、湯多、餡足、味鮮等特點,不過油似乎多了點,吃多了有點膩口。吃的時候拌點香醋與姜絲,不但口味更美,而且能解除油膩。

品嘗地點:宴春酒樓大市口店 解放路87號

價格:28元/籠

寶堰干拌面

其作料有蔥花、味精、醬油、麻油,最多的要數豬油,攪拌一下面條,就會發現一層黃色的油。 醬色的面條,翠綠的青椒,細長的肉絲,再加麻油,寶堰干拌面清香撲鼻,吃在口裡呼啦啦的就下了肚。嫌不夠,再加兩個嫩嫩的荷包蛋,伴以一碗清湯,膩口就喝上一口,別有一番滋味。

品嘗地點:廬園小吃店(健康路,體育場斜對面)

價格:4.5元/碗

鍋蓋面

鎮江三大怪,其中一怪就是「鍋蓋面」,可見其在鎮江飲食中的地位。鍋蓋面所用的面條是用手擀制而成的,煮麵時將一隻小鍋蓋撂在鍋里,讓它漂在水上,這樣湯汁溢不出來,又透氣,下的面條嫩而不軟,出鍋時面嫩湯清,有韌性,嚼起來有勁,吃起來有味兒。撒些蔥花,加些香醋,其味誘人。

品嘗地點:紹順興刀面館、鎮南面館、山門口街的柏三嫂麵店等

價格:3元/碗

大煮干絲

「大煮干絲」又稱「雞汁煮干絲」,以干絲、雞絲為主要原料。干絲刀工精細,只有火柴桿粗細。此外,大煮干絲的作料還按季節不同而有變化:春季以海鮮增加鮮味;夏季用脆膳絲與干絲一起煮,使菜餚干香味爽;秋季用蟹黃,使得鮮味更濃;冬季用野生蔬菜,增色添香。所以,大煮干絲以鮮美著稱。

品嘗地點:香江酒家(解放路)

價格:10元/份

鎮江燒餅

剛剛出爐的燒餅,口感非常香酥,有肉餡的,有甜味的,還有酥油的,燒餅外表好像要滲出一層油來似的;抓在手中,滿手都是油。冷藏放置後,略微烘烤,仍非常香酥可口。

品嘗地點:桃花塢石油公司對面「二字燒餅」店

價格:0.5元/只

鴨血粉絲

這玩意在鎮江的大街小巷也非常流行,口味鮮香,價廉物美,而且各種配料非常多。吃在嘴中,粉絲油滑,鴨血鮮嫩。

品嘗地點:大西路妯娌鴨血粉絲店

價格:2.5元/碗

夾醬饅頭

這是鎮江的一道特色點心,饅頭不是很大,面色自然白中略帶黃色,中間還夾了一點醬,味道略咸,風味獨特。

品嘗地點:永安路菜場「北京風味」糕點店

價格:0.5元/只

煎餅

煎餅製作的原料非常多,有小麥、玉米、大米等,用什麼原料製作的,就叫什麼煎餅。鎮江煎餅非常薄,所以做起來非常快,吃的時候可以把各種各樣的菜餚放在上面捲起,用手拿著吃,別具風味。

品嘗地點:義士路

價格:1.5元/份

揚州詩

南徐樹
揚州詩十二首

紅橋
茅茨水榭氣蕭蕭,煙鎖藤蘿夢鎖橋。人影衣香知去遠,臨流猶問小紅簫。
廿四橋
廿四由來屬杜郎,風荷搖曳說幺娘。澹星初月畫難足,逗雨忽來三兩行。
五亭橋月
香屑飄廊點點金,流霜空里到衣襟。瘦西湖上幾明月?誰更橋穹深處尋。
平山堂
嵐光拱揖直堪扶,月過維揚夢也殊。三老文章三泰斗,堂前客到敢平乎?
註:三老:歐陽修、王安石、蘇軾。
茱萸灣
帆痕鷺影過潺潺,陣雁鳴空去不還。望斷天涯頭漸白,茱萸花又滿前灣。。
個園
人個千千寫本難,秋冬春夏盡堆欄。世間多少真君子?拭目先生仔細看。
註:兩淮商總黃至筠私家園林。
徐園
淺白長紅隱石橋,囀鸝亭榭佇芭蕉。冶春詩手今安在?儂自扶煙問畫橈。
祝:園內原有冶春詩社。
長堤
雲影荷裳動曉星,落紅拂柳在泠泠。子規信比畫船急,關注元元是此聲!
註:子規:布穀鳥、催秧鳥。
何園片石山房
片石疊成江北巒,清波半勺五湖看。頭陀畢竟塵根凈,總把世情別樣彈。
註:石濤疊石為山,蓄水為池,有人稱之為畫之孤本。
玉鉤攏翠
江行薺繞色蒼蒼,鉤掛空明岡被霜。頭白宮人孰憑吊,可曾地下拜君王?
註:隋煬帝葬宮人處。
觀芍亭
到眼名花朵朵奇,凈紅葉覆凈紅枝。靈根來自月深處,可有些些紅豆思?
文峰塔
翠繞珠圍鶴也懨,荷衣滴露曉星寒。天公深恐揚州俗,留取一峰當筆看。
註:清人有句「青山也覺揚州俗,多少峰巒不過江」。

Ⅱ 老版《三國演義》中,曹操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後,曹操居然戴了一頂類似皇冠的帽子,這合乎情理和禮儀嗎

曹操是侯爵,有自己的封國,是可以戴這種帽子的。況且他當時是軍政一把手,沒人管得了他。
東漢建安元年,獻帝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置武平侯國。
秦地近西陲,與戎雜處,很難想像它的衣冠制度不打上戎人服裝的烙印。中原列國目之為戎狄,也並非僅囿於其軍政禮制上不與華夏同。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肯定也是在原制度上有所強化尊卑而已。漢初承秦制,大體沿襲,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制,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別等級主要標志的冠服制度。服飾整體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
秦漢時期男子主要穿著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為曲裾與直裾。前者即戰國時的深衣;後者又稱襜褕,除祭祀、朝會外,其它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服飾還有一個特點是實行佩綬制度。漢代婦女禮服是深衣,還有穿襦裙和褲,這種褲有點像現在的套褲,僅兩只褲管。她們一般都將頭發往後梳,綰成一個髻,樣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貴族婦女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以巾裹頭。漢代的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古代的服飾制度始終貫穿著禮的「分等級,定尊卑」的精神。《後漢書:輿服志》曰:「夫禮服之興也,所以報功章德,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所謂「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維護的是古代社會等級中人與人之間貴與賤、上與下的系統排列,身份地位異,則「冠履異,則衣袋異,則環佩異……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其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位……尊卑已著,上下已分,則人倫法矣。」
歷代王朝以帝王冠服為主線、以各級官吏為從屬,制定了各自的冠服制度,界限森嚴,不得逾越。頒布各種服飾禁令,對下級官吏,特別對平民庶人的服飾做出種種限制 。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禮器》: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以文為貴也。
《說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纊紞。從冃,免聲。古黃帝初作冕。
《徐曰》:冕,上加之也。長六寸,前狹圓,上廣方,朱綠塗之,前後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俯仰逶迤,如水之流。纊紞,黃色也,以黃綿綴冕兩旁,下系玉瑱,又謂之珥,細長而銳若筆頭,以屬耳中,無作聰明,虛己以待人之意。冕之言俛也,後仰前俯,主於恭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大夫㠯上冠也。冠下曰。弁冕之摠名。渾言之也。此雲冕者,大夫以上冠。析言之也。大夫㠯上有冕則士無冕可知矣。周禮。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筓朱紘。諸侯之繅斿九就。琘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戴先生曰。實六冕而曰五冕者,陳采就玉之數止於五也。亦以見服自十二章至一章而六。冕璪自十二旒至三旒而五。其天子大裘之冕無旒也。槩舉諸侯又申之曰繅斿皆就者,明九旒至於三旒。其就數九。公侯伯子男無降差同也。䆳延垂𡏬紞纊。䆳,深遠也。延者,鄭雲冕之覆。周禮弁師。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謂延上玄下朱。以表裏冕版也。古者以三十𦫵布為之。故尙書,論語謂之麻冕。用三十𦫵布。上玄下朱為延。天子至大夫所同也。其字左傳作綖。垂瑬,詳玉部瑬下。紞纊,糸部曰。紞者,冕冠塞耳者也。按紞所以懸瑱也。瑱亦謂之纊。詳糸部紞下。據許紞系於延左右。據周禮注。王後之祭服有衡垂於副之兩旁當耳。其下以紞懸瑱。是專謂後服也。然左傳。衡紞紘綖。昭其度也。似男子有衡簪於冕覆而系紞。從冃。免聲。亡辨切。按古音當在十三部。讀如問。許書無免字。而俛勉字皆免聲。葢本有免篆而佚之。或曰古無免兔之分。俗強分別者,非也。冕之義取前俯。則與低頭之俛關通。古者黃帝初作冕。大平御覽引世本曰。黃帝作旃冕。宋衷注雲。通帛曰旃。應邵曰。周始加旒。周易𣪠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諸乾坤。
大將軍官職最早見於戰國時代,漢之前,最高軍事武官稱為上將軍,如秦之白起,秦末之宋義,項羽,為指揮重大戰役的臨時統帥。陳勝,吳廣起義時,趙王武臣任命陳余為大將軍。日後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設。
西漢直到漢武帝,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又設大司馬,作為將軍的加官,如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早期丞相的權力過大,皇帝不能親自裁決政務。自漢武帝以後,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漢武帝死時,遺命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西漢末年,取消作為加官的大司馬,設立單獨的大司馬職位。
東漢時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東漢末年,又開始設置大司馬作為掌武事最高官員,位在大將軍上。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侯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二等。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諸侯國中侯爵國有魯國、齊國、陳國等。
秦朝、漢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侯爵作為非宗室人員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兩等,即關內侯、列侯,其中列侯又分數等。
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
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
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遠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橫於前而無山述。"山述",即在梁與展簡之間,高起如山形者。諸王所戴,有五時服備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採用五行之色)。
西漢時為四時服,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按遠游冠漢以後歷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始廢。
《後漢書·輿服志下》:「遠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橫之於前,無山述,諸王所服也。」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
《晉書·輿服志》:「遠游冠,傅玄雲秦冠也。似通天而前無山述,有展筩橫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後、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後常冠焉。太子則以翠羽為緌,綴以白珠,其餘但青絲而已。」
《新五代史·劉鋹傳》:「 鋹於內殿設帳幄,陳寶貝, 鬍子冠遠游冠,衣紫霞裾,坐帳中宣禍福,呼鋹為太子皇帝,國事皆決於鬍子 。」亦省稱「 遠游 」。
三國 魏曹植《求通親親表》:「若得辭遠游,戴武弁,解朱組,佩青紱……乃臣丹情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

Ⅲ 提供一些古代服飾的詞彙。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圖(根據陝西咸陽出陶俑復原繪制)。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舞女服飾 左圖為頭梳盛髻、身穿長袖袍服的舞女(廣州漢墓出土陶俑)。中圖為穿袍服的歌女與舞女(四川成都漢墓出土畫像磚拓片)。右圖為梳分髾髻、穿長袖袍服的舞女(四川彭縣出土東漢畫像磚)。 秦漢時期,我國的舞樂表演藝術在前代基礎上有較大進步,並出現了專職的歌舞藝人,以共封建貴族階層的觀賞。在漢代的壁畫、石刻、磚刻等藝術圖像中常可看到這樣的情況。本圖所列的陶塑舞女,服飾交代得比較清楚,頭梳高大的發髻,髻上插滿珠翠花飾,為典型的東漢裝束。身穿曳地長袍,衣襟左掩,即史書所稱的「左衽」。最有特點的是袖端接出一段,各裝一隻窄而細長的假袖,以增加舞姿的美觀。後世戲曲服裝上的「水袖」,可能是由此而來。
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隋唐五代服飾 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唐初婦女服飾,仍以小袖短襦及長裙為主,裙腰束至腋下。本圖為梳「拋家髻」、穿襦裙的婦女(陝西西安東郊出土陶俑)。
隋唐胡服 胡服流行於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巾、窄袖、錦邊。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省去「七事」,以窄皮條代替,僅存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本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明代皇後服飾 霞帔展示圖。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霞帔是一種帔子,它的形狀象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隋唐以後,人們常贊美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稱。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形容。到了宋代,已正式將它用作禮服,並隨著品級的高低在刺綉紋樣而有所不同。
明代士人服飾 明代士人的冠帽,以四方平定巾為主,也有戴「皂條軟巾」的,後垂雙帶,俗稱「襦巾」。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這是從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飾。在當時被稱為「直裰」,或稱「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這種服裝。此圖為儒巾及高筒氈靴(出土實物)。清代後妃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乾隆帝慧賢皇貴妃冬朝服像,頭戴冬朝冠,外穿冬朝褂,內穿冬朝袍,周飾貂皮邊。
清代戲服 清代的戲衣一般都用明代傳統形式,故宮保存的戲衣中,很多做工講究,紋樣精美,如以明代的烏紗帽作為官帽、補報作為官衣等,並摻入了一部分時式服裝,如箭衣、馬褂、坎肩、及短襖等。據不完全統計,清代戲裝的款式,大約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之多,各地區、各劇種、各時期及各戲班還有差異。但總的看來,以蟒、帔、靠、褶、官衣等幾種最為常用。此圖為刺綉舞衣(宮裝),樣式為上衣下裳相連,下裳為兩層飄帶裙袖端鑲有數層花邊,並披有雲肩。(實物)

Ⅳ 揚州的風土人情

1,觀音山香會

觀音山香會起源於明代,興旺於清代。據農歷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得道之日,這天觀音山香火最為旺。亦為揚州最盛的廟香會。

2,春節

舊時,新年初一子時一過,便有人帶上豬頭三牲、香燭、鞭炮,趕到土地廟去燒頭香,燒完香回家不再睡覺,等待天亮。天剛一放亮便天「財門」(大門),點燃香燭、鳴放鞭炮「接年」。接著晚輩起床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吃桔子和雲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

然後吃早飯「湯圓和面條。早飯後,中青年人出門向街坊鄰居拜年,家中備有香煙、瓜子、糖果、糕點等食物,由老年人接待來拜年的客人。中午不做新飯菜,吃除夕晚餐餘下的飯菜,叫「隔年陳」(「隔年陳」有的一直吃到正月初四)。

新中國成立後,燒香敬神之俗在不少家庭中已經不見,初一這天,有些單位舉行團拜,人民群眾還開展向烈軍屬拜年及各種文化活動。

3,清明節

清明節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製的燒餅,有的燒餅還和嫩柳葉和面做,說是吃了不生災,此俗現今仍然可見。不少家庭還有清明上墳祭掃和踏青(野外郊遊)的習慣。

4,重陽節

揚州人愛在重陽節登高祛邪。這天,不少人爬上平山堂、觀音堂或文峰塔等高處,欣賞秋景,不出門登高的便在家以吃重陽糕象徵登高。舊時每逢重陽節,作坊老闆都要辦酒請工人,席間每人最少兩只螃蟹。工人們吃了重陽酒,更加勁地做工。舊有「吃了重陽酒,日夜不停手」之說。

5,揚州婚俗

揚州習俗稱訂婚為「下茶」。訂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定又稱」穩親」,是在男女尚年幼情況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現在自由戀愛,只要雙方談定了,男方請女方父母上門聚宴,便算是定婚。

Ⅳ 56個民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男子傳統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邊。短上衣的式樣為豎領、對襟扣領。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適宜游牧騎乘,女子服飾為寬大無領,長不及膝,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下端鑲有皮毛的多褶長裙或下端帶褶襇的各色連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爾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在衣服的領、袖、前胸等處綉上美麗、精緻的幾何圖案。色彩以紅、藍、白為主。編織也表現出精湛的技藝,用染色羊毛、駝毛編織的掛毯、地毯,用芨芨草、紅柳枝編成的簾子、圍子等都著稱於世.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服裝的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頂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鄂倫春
鄂倫春族在游獵生活中創造了狍皮服飾文化,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鄂倫春族的服裝以狍式為主,男女冬季皆穿長袍,女袍長及腳面,兩側開衩。皮帽用狍油皮頭皮精製而成,製作時,把耳朵割掉,換上狍皮縫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鑲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獵人戴在頭上,不僅防寒,還可偽裝自己,誘惑野獸。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線穗。鄂倫春人的裝飾和服飾染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皮狍的開衩處及手套上多喜歡用紅、綠、黃色縫綉出色彩艷麗的花紋圖案。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Ⅵ 服裝歷史變化(簡潔說明)

服裝面料的發展,引導著服裝潮流的變遷,也創造了服飾文化的歷史。自有人類以來,獸皮和樹葉便成為禦寒遮體之物,這就是最早的服裝面料。隨著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對生存環境的逐步了解,漸漸從自然界中提取更多的面料用於制衣禦寒,即現在所稱的天然纖維原料——棉、毛、絲、麻等。用麻織布大約開始於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棉花的使用則開始於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我國是著名的絲綢發源地,據《詩經》、《禮儀》等古書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就已有了綾、羅等絲織物。大約在2300年前「制絲」技術已日趨較成熟,不僅廣泛應用和盛行於當時的中國,還遠銷東南亞和歐洲,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與此同時,出現了織物染色,《呂氏春秋》中言「墨子見染素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可見當時的染色工匠和染坊已有一定的水平。 服裝面料的發展,經歷了非常緩慢的歷史過程,直到19世紀中下葉產業革命才使服裝及其面料得到了迅速發展。人們在繼續使用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各種面料的同時,又創造了許多自然界所沒有的服裝面料,人造纖維長絲便是最早出現的人工製造面料,從此,各種新型的服裝面料不斷涌現,速度很快,開始和推動了化學纖維工業的發展。化學纖維發展從英國1905年正式投產第一家粘膠纖維廠起,到1925年已成功地生產了粘膠短纖維。而合成纖維的誕生則始於美國杜邦公司在1938年製造的尼龍纖維,到1950年,又一種腈綸纖維在美國宣布成功,三年後,滌綸纖維再告投放市場。僅短短的幾十年間,化學纖維已從無到有,並進一步發展為與棉、毛等天然纖維在消費領域里平分秋色,從而改變了千百年來傳統紡織服裝原料的結構格局。 縱觀服裝面料的發展、演變過程,可謂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記錄儀,科學技術進步的量度計。

Ⅶ 56個民族的服飾各有什麼特點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裝多為蘭、棕色,女裝則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用綢緞或棉布製成。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

2、回族

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禮拜帽,一般用白布製成,式樣為無檐小圓帽,現成為民族標志。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姑娘用綠色,中年用青色,老年用白色。

3、苗族

苗族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衣料在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使用蠟染、刺綉工藝。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

4、傣族

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團編織在衣物上。

5、傈傈族

傈傈族男子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系圍裙,青布包頭,背手工縫制掛包,頭戴「噢樂」。

6、藏族

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幫典」。牧區男子多穿皮袍,外束腰帶;婦女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呢鑲寬邊。

7、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扎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下著黑色寬肥褲子。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8、朝鮮族

朝鮮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寬型袖筒,下滲穿寬腿、肥腰、大檔的長褲。外出時喜歡穿斜襟長袍,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女服則為短布長裙,叫「則、契瑪」。喜歡用黃、白、粉紅色布料。

9、高山族

高山族服飾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斷骨啊,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裙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頭戴木製八角頭盔。喜歡佩戴飾物。

10、納西族

以自織的麻布或粗布為衣料,青壯年喜穿白色,老人喜歡黑色。女子喜穿紅藍紫色、釘雙排扣字的上衣,淺藍或白色衫里的雙層擺著長裙。腰束紅、黃色綵帶,腳穿情不綉花鞋。最具特色的是「七星披肩」。

11、布朗族

現在布朗族服飾與早期服飾有了很大差異。男子上著圓領對襟長袖的青布衣,下穿寬腳長褲。頭飾因年齡有所差異。服飾的用料多為自織的土布。

12、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背「簡帕」和「戶撒刀」。未婚女一般穿短衣、長褲,將辮發盤於頭頂。已婚婦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並用黑布或藍布纏成高達尺許的包頭,戴各種銀飾。阿昌族喜歡把鮮花插在頭上。

13、怒族

男子服飾為交領長衫,及膝長褲,穿時前襟上提,束腰帶。蓄發,並用青布或白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婦女穿右開襟上衣,衣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喜歡用紅藤做纏頭或腰箍。

14、鄂溫克族

服裝樣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等。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

15、鄂倫春

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男女冬季皆穿長袍。皮帽用狍油皮頭精製而成。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淺穗。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數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16、赫哲族

魚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標志。喜歡穿大襟長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褲子多用懷頭或哲羅、狗魚皮製成,腰上端為斜口。婦女的褲子多為齊口並鑲有或綉有各種花邊。男女都穿魚皮靰鞡。

17、門巴族

門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皆穿藏式的氆氌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腳穿筒靴。墨脫地區喜穿棉麻衣服。男子留長發,佩耳環和腰刀。婦女穿花色裙子,發辮盤於頭頂,以彩色的線裝飾。

18、白族

崇尚白色。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活藍色手帕,肩掛手綉掛包。婦女多穿白或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綉花短圍裙,足蹬綉花鞋。

19、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藍灰色長褲,頭戴布制圓頂小帽;婦女穿大襟襖、坎肩,喜愛紅色、綠色等色彩,一般要戴蓋頭。保安腰刀是最具特色的佩飾。

20、布依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足蹬尖鼻綉花鞋。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服飾以袍式為主。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婦女以布衣為主。顏色多為藍色、黑、灰。婦女擅於手工刺綉。發式及裝飾品因地而異,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巾包頭,佩帶各式耳環。

22、德昂族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寬而短的褲子,戴黑布或白布頭巾,兩端掛綵球。婦女服飾有地域和支系的區別。通常分衣褲式和衣裙式。德昂族服飾最醒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艷麗的小絨球。

23、東鄉族

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等。婦女多穿綉花衣服,式樣為圓領、大襟、寬袖。下穿套褲。男子戴平頂無檐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綉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時戴絲綢蓋頭。首飾以銀耳環、銀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24、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兜領」;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喜佩戴銀質飾物。衣料多為自織自染「侗布」。

25、獨龍族

獨龍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裝,但仍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獨龍族的佩飾頗具特色,均喜歡把藤條染成紅色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男子出門比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婦女頭披大話毛巾,項戴料珠。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長袍,冬天則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婦女夏季習慣於穿粗布襯衣,對襟長袍,下穿毛織長裙。男女都穿氈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歡戴呢帽和帶耳罩的毛皮帽。

27、哈尼族

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服飾主要為棉布衣裙和長、短褲。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褲、襯衣、長褲、坎肩、袷袢等。皮褲肥大。襯衣、長褲多用白布。婦女穿以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縫制的連衣裙,喜歡選用紅、綠、淡藍色。婦女的帽子、頭巾頗有講究。

29、基諾族

男子穿白色圓領無扣的對襟上衣,及膝的寬筒褲,裹綁腿,長布包頭,戴竹木或銀質的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短上衣,內襯緊身衣或胸兜。下短裙,裹綁腿,頭戴尖頂帽。服飾原料多為棉麻混紡的土布,顏色以原色為主。

30、京族

京族服男子一般穿及膝長衣,袒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31、景頗族

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子穿對襟短衣。褲子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用白布包頭。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婦女上衣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綴滿銀袍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護腿,喜佩銀質物。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男子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黑布沿邊。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女子服飾寬大無領,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皮或布制的坎肩。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

33、拉祜族

拉祜族服飾以黑為美。男子穿對襟短衫、黑布長褲,戴黑便帽或頭巾裹頭。婦女穿開襟、開叉長衫,下著長褲,頭纏長頭布,兩端彩色長穗,裹綁腿。婦女戴銀環,掛「普巴」。男子則佩戴葫蘆、火槍。

34、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穿黑色圓領貫頭衣,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或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頭系黑布頭巾。

35、珞巴族

珞巴族男子穿藏式氆氌長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及腹部。背披野牛皮。頭戴熊皮圓盔和藤條圓盔。佩掛弓箭、腰刀。婦女穿無領窄袖對襟上衣。圍緊身筒裙。男女赤腳、蓄發,頭發後面披散,額前齊眉。

36、滿族

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初是長馬甲形,後演變成寬腰直通式。坎肩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滿族把深絳色看做福色,崇尚白色。

37、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著唐裝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婦女則穿右襟上衣,寬腳滾褲邊。上衣襟邊及袖口有三道鑲邊。衣料多為青、藍色。」頂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產品中的精品。

38、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飾樸素。婦女穿大襟上衣、長褲。姑娘梳辮,婚後結髻。老婦用青布包頭,腰扎圍裙。男子穿對襟上衣、長褲,戴碗形青布帽。多穿草鞋或布鞋。面料是自紡自織的藍靛染成的土布。

39、普米族

普米族婦女服飾有地域差異。蘭坪、維西一帶穿大襟短衣,長褲,外套黑褐色坎肩,系圍裙,梳辮子。寧蒗、永勝一帶穿右襟短衣,白色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帶。發辮以粗大為美,沖上白色。

40、羌族

羌族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男子長衫過膝,梳辮包帕,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佩掛火鐮和刀。女子衫及踝。腰束綉花圍裙與飄帶。腳穿雲雲鞋。挑花刺綉久負盛名。

41、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著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圓頂帽。婦女穿短上衣,套黑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綉花布鞋。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

42、畲族

畲族男子過去一半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不同,款式各異,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畲族對自然色蘭色和綠色具有特殊的愛好。紅、黃、黑也是常用的顏色。

43、水族

水族男子穿大襟長衫、長褲、青布包頭,草鞋或布鞋婦女穿圓領大襟藍色寬大半長衫、長褲,青色綉花圍裙,綰發,頭纏青布或白布帕,綉花鞋,盛裝時戴各種銀飾。水族紡織和印染技術有相當高的水平。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愛穿襯衣,外著無領對襟的黑色長外套,冬天著光板羊皮大衣。婦女喜穿連衣裙。男戴黑絨布圓形高筒帽。女戴圓頂綉花棉帽。男女皆穿皮靴。塔吉克族婦女擅長手的工技藝是刺綉。

45、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男子多套頭、寬袖、綉花邊白襯衣,齊腰黑色坎肩或對襟、無扣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長褲。婦女穿寬大荷葉邊連衣裙,多黃、白、紫紅色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戴綉花小帽或圓形平頂花帽。婦女戴嵌珠小花帽加披頭巾。

46、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佩戴金、銀、玉質飾物。現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穿傳統服飾。

47、仡佬族

男女皆穿裙,男子裙短,女子群長。用一幅布圍於腰際,無褶皺,如桶狀,謂」桶裙「。

48、土族

土族男子冬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他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黑或紫色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穿綉花布鞋。婦女坎肩以黑、紫或鑲邊的藍色衣料縫制,腰系花紋綵帶。緋紅色鑲白邊百褶裙,套鑲白布褲筒。足蹬彩雲綉花長筒鞋。頭飾用五色瓷珠把銀耳環串起,垂在胸前。

49、佤族

佤族服飾有地區差異,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無領短款上衣,黑或青色大檔寬筒褲,黑、青、白、紅色布包頭,出門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領緊身無袖短衣,條紋筒裙,披發,戴銀、竹、藤製飾物。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男子穿綉花襯衣,外套斜領、無紐扣」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婦女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套綉花背心,男女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頭皮靴。用料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男子夏穿綢制的套頭短袖襯衣。春秀穿長過膝蓋的長」袷袢「,腰束綢緞或三角形的綉花腰帶。冬穿毛衣毛褲、羊皮襖。婦女夏穿絲綢襯衣、連衣裙等,冬穿毛衣、毛褲、呢子大衣,和狐皮、裘皮大衣。一年四季都戴」朵皮「帽子。

52、錫伯族

錫伯族男子服飾是大襟長袍或對襟短衫。喜青、藍、棕色,腰系青布帶。婦女的長袍式樣與男子相同,但領、袖、大襟等處鑲有花邊,喜歡穿多褶連衣裙,外套短坎肩。男子戴圓頂帽,婦女喜歡戴各色頭巾。男穿厚底鞋,女穿綉花鞋。

53、瑤族

瑤族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主,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或交領長衫,扎頭巾、打綁腿。婦女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圓領短衣,百褶裙;或長衫配褲。服飾挑花構圖,頭飾特點更為突出。

54、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穿高領、大襟有衽的長袍。男子束紅、藍腰帶,佩帶腰刀、火鐮、小佛等;婦女長袍下擺開衩,以綠、藍色為主,套高領坎肩,系腰帶,配手帕。冬戴狐皮風雪帽,夏秋戴圓通平頂白氈帽或禮帽。

55、彝族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56、漢族

華夏族成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形象。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Ⅷ 誰能說明一下明朝時期的官員服飾

1.袞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卷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發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製,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襇),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但《三才圖會》的附圖與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3.皮弁服

嘉靖八年定製,弁上銳,黑色紗冒之,前後12縫,每縫間飾五彩玉12,與絳紗衣、蔽膝、革帶、大帶、白襪黑舄配套。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祭太歲山川時服用。

4.武弁服

嘉靖八年定製,弁上銳赤色,上12縫,中綴五彩玉,落落如星狀,赤色衣、裳、韍,赤舄。執刻有「討罪安民」篆文的玉圭,親征遣將時服用。

5.常服

洪武三年定製為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腰帶以金、琥珀、透犀(即帶有透線紋的上等犀角)相間為飾,永樂三年改為盤領窄袖黃袍、玉帶、皮靴。黃袍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即一般所稱的四團龍袍。烏紗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稱翼善冠。

6.燕弁服

皇帝平日在宮中燕居時所穿,嘉靖七年定製,冠框如皮弁用黑紗裝裱。分成12瓣,各以金線壓之,前飾五彩玉雲各一,後列四山,朱絛為組纓,雙玉簪。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鑲青色緣,兩肩綉日月,前胸綉團龍1,後背綉方龍2。邊加小龍紋81,領與兩祛(袖口)共小龍紋59,衽小龍紋49。內襯黃色袂(袖)圓祛(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綠邊的素帶和九龍玉帶,白襪玄履。在定陵出土皇帝龍袍中,有一種過肩通袖龍襕袍,領與袖口用小龍花邊為飾,但胸、背龍紋與《明史·輿服志》所記不同。

Ⅸ 清朝揚州鹽商為什麼會逐步走向衰弱原因是什麼

  1. 官商關系影響鹽商的興衰。實行綱法時期,鹽商主要是靠政府獲得經營鹽業的許可,因此當年鹽商和政府的關系非常密切,不論是晉商或者徽商都是一樣。清代以後,徽商和政府的關系極為密切。康熙、乾隆南巡,即由徽州鹽商招待。徽商構築的園林,培養的歌女、妓女,還有徽菜、徽班,以及古玩、文物,都是行賄皇室、官員之所需。徽商在揚州的生活非常奢侈,《揚州畫舫錄》就有體現。但是何炳棣先生說,徽商生活的腐化是自身的需要,也是他們交結官場的需要。官商關系為鹽商的壟斷經營、牟取暴利提供保證,給與方便。兩淮鹽商有總商,有首總,與政府打交道的是總商,他們用鹽商們聚集的錢財賄賂官員,得到了好處,大家再分。

  2. 鹽法變革、銀錢比價也是影響鹽商衰落的因素。清代從綱法轉為票法,對徽商的打擊是非常大的。雖說,票法實行後,誰都可以做鹽業買賣,但是政府還是有控制,鹽引是有限的,雜賦是很多的。政府稅收重是最主要的原因。銀錢比價引起的銀貴錢賤,是鴉片以後影響中國經濟的重要因素。清代老百姓日常交易用銅錢,向政府交稅用銀子。道光以後,銀子短缺,銀子越來越貴,銅錢越來越不值錢。這樣一來,鹽商向政府交稅的負擔重了,轉嫁到鹽價,鹽價就高了。

Ⅹ 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1、苗族: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

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2、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

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綉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

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綉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3、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綉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

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綉,手工技藝精湛。

4、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朴實無華。

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

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5、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綉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

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綉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綉花或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綉花鞋。

與揚州漢夢服飾帽子品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旗袍女 瀏覽:788
恆源祥的衣縮水嗎 瀏覽:516
蘋果電影完整版多少分鍾 瀏覽:836
元華演的越南人 瀏覽:844
帶露點的電影 瀏覽:413
男士低腰超薄牛仔褲 瀏覽:909
穿風衣配什麼褲子和鞋 瀏覽:930
男男每集都做的電影 瀏覽:188
皮衣長霉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78
羽絨服什麼樣的填充物 瀏覽:723
杉派羽絨服男裝 瀏覽:250
手工繪制泡沫板旗袍 瀏覽:283
在帽子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895
買了條褲子不想要了 瀏覽:432
寶寶衣短如何接長 瀏覽:427
斐樂女裝white 瀏覽:663
男士粗線織圍巾的教程 瀏覽:8
耐克t恤xxxl衣長多少 瀏覽:11
棒球服帽子怎麼樣 瀏覽:110
漏的多的電影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