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蒙古族 朝鮮族的婚俗 和 宗教活動信仰
蒙古族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 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 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 不起姑娘。」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 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蒙古族原信仰薩滿教,後來信仰喇嘛教。
在朝鮮族舉辦婚姻,一般是"女嫁"和"男娶"同時進行的,是一種中國的迎親形式和朝鮮傳統婚俗儀式相結合的混合體。
到了結婚日,新郎帶著"婚函"由儐相陪同前往新娘家迎娶。新郎一行到新娘家以後,由岳母接受"婚函"。然後,新郎在新娘家男眷們的陪同下接受"大桌"。"大桌"上除各種佳餚外,有兩樣東西必備:一是叼著紅辣椒或紅棗的整雞,另一樣是埋著三個雞蛋的一碗大米飯。雞蛋是新郎必吃的事物,但只許吃兩個,另一個則留給新娘吃。"大桌"上的食品在大家共享之前,每樣都揀出來一些單獨包起來送給新郎的父母眷,讓他們知道新娘家款待新郎的情況。新郎吃完飯後,新娘告別父母隨同新郎前往新郎家。新娘一行到新郎家後,單獨安排在一間屋裡,在女儐相的陪同下接受"大桌"。"大桌"上的食物要全部留下,待回娘家時帶回去。到晚上,新郎家舉行娛樂會。第二天早晨進行"新娘獻禮",新郎和新郎家的親眷們各坐一旁,新娘按照長幼和遠近的順序一一敬酒,並饋贈一件禮物,禮物一般為衣料或服裝。在婚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跟新娘一起返回娘家省親,飲宴歡樂。至此,婚事才算全部結束。
彩禮雙方協商一下就可以了!家境好的多給,不好的少給咯!
要去新娘家迎娶的!
最後祝福一對新人,早生貴子,白頭到老!
宗教信仰有基督教和信奉孔孟的儒教。
❷ 蒙古族有何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
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23]
忽必烈出獵圖[23]
內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抓膘。[23]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抓膘期不準騎馬狂奔讓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23]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贊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說、民歌、音樂、美術、雕塑、數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節日,如:賽馬節、馬駒節、馬奶節、神馬節等。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乾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23]
近現代時期,中國的蒙古馬無論在都市還是在牧區,都逐漸失去了生產生活、騎馭的作用,蒙古馬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蒙古人意識到蒙古馬已越來越少,社會上有識之士也開始建立各種有關蒙古馬的組織,研究蒙古馬、搶救蒙古馬的工作正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起來。[23]
駱駝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飢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蒙古西部地區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可騎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於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的貨運主力。在內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里負重遠行。勘探隊考查沙漠,治沙隊綠化沙漠,旅遊隊遨遊沙漠,只有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夥伴。
勒勒車
勒勒車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傳統節日
春節
中國蒙古族和漢族一樣,以春節為上節。他們過春節,非常隆重。年前殺豬宰羊,買糖打酒,做各種奶食品。新年要打掃房屋,貼年畫,放鞭炮,燒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獻哈達,送禮品,也集體組織文娛體育活動。有的農區在元宵節還要表演玩燈、打鞦韆、踩高蹺等節目。[24]
敖包節
額爾敦十三敖包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它來源於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頭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過往行人朝這里扔石塊,或堆成石台,漸漸高大起來,上面插上經幡、弓箭等物,就形成了「敖包」。祭「敖包」,就是祭山川草木,祈禱豐收、平安。蒙古族人民對「敖包」很尊重,每逢路過,遠遠望見就下馬跪拜。[24]
祭「敖包」,有的是一旗單獨舉行,有的聯合幾旗共同舉行。「敖包」一般都是棋界。祭期是陰歷七月十三日。這時候,正是草原上的黃金季節,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牧民們忙完了接羔,就在這時舉行一次盛大的聚會歡慶豐收,遠近蒙古族人民都騎著馬,穿著新衣,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24]
祭祀時,「敖包」上放佛像,喇嘛念經,殺豬宰羊,儀式隆重。大家圍著「敖包」,從右往左轉,並高呼口號。宗教儀式完畢,大家才舉行酒會、跳舞、賽馬、摔跤等歡樂的活動。這種祭敖包的形式,後來漸漸演變成現在的那達慕大會。[24]
成吉思汗紀念節
按照蒙古族習俗,農歷三月十七日是紀念成吉思汗顯示卓越的軍事才華,建立赫赫戰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遺物「蘇魯錠」(長矛)的祭奠儀式就在這天舉行。[24]
一九三九年,國民黨政府強行將成吉思汗靈柩由內蒙古移到甘肅榆中縣興隆山,一九四九年又移到青海涅中縣塔兒寺。解放後,人民政府根據蒙古族人民的要求,於一九五四年將成吉思汗靈樞由塔兒寺迎回伊克昭盟的伊金霍洛,並由國家撥款,在伊金霍洛旗胡痕鄂色山頂上興建新的陵園。一九五六年竣工的新陵園,殿宇宏偉,金碧輝煌,人們每年都在這里舉行祭奠活動。每當紀念日,牧民們象過春節一樣興高采烈,身穿蒙古族節日服裝,從四面八方來到陵園,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獻美酒、鮮奶和哈達。文藝、體育等團體也要到這里來為牧民們表演精彩節目。[24]
那達慕
那達慕,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的意思,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馬壯羊肥的陽歷七、八月)開始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25]
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游藝、體育項目。[25]
那達慕的歷史由來源遠流長。蒙古人的祖先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就在蒙古草原的廣闊地域上活動。那個「化鐵溶山」的神話,說蒙古族是從大山裡走出來的英雄民族。壯美清秀的額爾古納河,是蒙古民族歷史的搖籃。[25]
原始社會,生存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逐漸掌握了與野獸格鬥的本領,之後,又使用了騎射--這種較為先進的狩獵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摔跤、射箭、賽馬成為蒙古高原游牧民軍事訓練的鍛煉身體和游藝體育活動。青銅器的產生,使摔跤、射箭、賽馬的條件越來越好起來。[25]
北方的胡服騎射,使匈奴在軍事上佔有很大的優勢。匈奴人在祭典時舉行賽馬、賽駱駝的習俗,至今在內蒙古的阿拉善、巴彥淖爾一帶還保留著。等到突厥時期,不僅騎射更為進步,而且弓箭的製作也相當精巧了。[25]
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為軍事體育項目。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俗沿習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舉行那達慕大會。[25]
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游藝活動。活動的規模、形式和內容都有了更大的變化。清代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25]
祭祀習俗
祭騰格里汗
蒙古語音譯,騰格里汗意為「天帝」。蒙古人薩滿教觀念之一。指上層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現象的「先主」;還包含「命運」的意思。祭天帝「騰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傳統奶製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紅祭」兩種祭法。近代東部盟旗的民間祭天活動,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進行。
祭火
蒙古人的牧民、獵民十分崇拜火,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篤信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生的,於是對「渥德噶賴汗·額赫」(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陰歷臘月二十三舉行,在長者的主持下將黃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謝火神爺的庇佑,祈禱來年人畜兩旺、五穀豐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此外還有很多有關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對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潑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亂搗,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系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桿。屆時,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祭祀儀式結束後,常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敖包祭是蒙古人為紀念發祥地額爾古納山林地帶而形成,表示對自己祖地的眷戀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這一信奉薩滿教時最重要的祭掃儀式,現已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日活動。
禁忌
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26]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26]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 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 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26]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 不起姑娘。」[26]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 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26]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26]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26]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26]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26]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
❸ 誰知道某某地的婚俗,越多越好,越有趣越好,最好告訴我網站!
僳僳族婚俗----戀愛暗號多又多
僳僳族青年男女以前為了躲避別人的干擾,有時戀愛幽會非常秘密,他們會用琵琶、口弦以及吹樹葉、撒樹葉、系草疙瘩等方式來作為暗號聯系,確定幽會的時間、地點,進行秘密接觸。
比如撇一束一尺長的樹枝,放在情侶經常來往路邊的土堆岩石上,上面壓一塊石頭,暗示約會的時間的方向,僳僳語叫「師前早」。如果一方未赴約,另一方就在約會的地點系草疙瘩作為失約的證據,下次約會時叫對方說明原因,僳僳語叫「詩古提」。吹樹葉是呼喚情侶或通知對方自己有事不能前往,僳僳語叫「師前木」。在參加婚禮的宴席上把雙筷子交叉起來或倒置擱在碗上,筷子頭表示幽會的方向。在公眾場合則打暗號說今晚要到某村某寨赴約,其實就是通知情侶到哪裡去幽會。
這些暗號都是以前的一些傳統做法,現在隨著男女交往的開放,已經不多了,但偶爾也有這樣古老的暗號出現。
土家族婚俗——香袋和哭嫁歌
在湘西的土家族青年男女中,香袋是他們的定情的信物。一般由漂白絲布作袋面,紅布做袋裡,上面綉著「鴛鴦戲水」等圖案。如果小夥子得到姑娘的香袋,就等於得到了姑娘的心,男方去提親十拿九穩。
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當天晚上,有鍋灰塗抹「模米」的風俗。「模米」是代表新郎來迎親的那個小夥子,一般「模米」沒有特殊標記,還故意混在人堆中,要女方將其找出來。
姑娘出嫁時,全村的姑娘都來陪她唱哭嫁歌,陪唱的姑娘會積極辨認誰是「模米」,以便用鍋灰塗抹他,因為是他代表新郎娶走了新娘。有時實在辨認不出,姑娘們就將男方來的小夥子全部塗抹,據說,被塗抹的小夥子越多,日後女方愛上男方的小夥子就越多,新娘新郎婚後也能相親相愛。
新娘在婚禮上的哭嫁歌,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准,誰家的姑娘不善於哭,就會被認為才低賢劣。在哭嫁歌中,新娘要將新郎和媒人一一埋怨過來。而且哭的時間在出嫁的七至二十天就開始了,到新娘被送上花轎時,才算結束。
哈薩克族婚俗——姑娘追和啃羊胸骨
「姑娘追」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女之間表達愛情的一種傳統活動。活動開始時,姑娘和小夥子騎馬並肩而行,小夥子可以向姑娘傾吐愛慕之意、開玩笑,姑娘無論是否願意,都不能生氣,任由小夥子說。到了折回時,姑娘有權用鞭子抽打小夥子,小夥子只能逃不能還手。因此一到折回的路程時,小夥子就策馬逃竄,姑娘在後門緊追不舍。如果姑娘對小夥子有意,她高高舉起鞭子,輕輕落下,或者只是假裝在小夥子頭上晃動鞭子。如果姑娘對小夥子無意,那麼小夥子就要挨上狠狠幾鞭子了。
在哈薩克婚俗中還有一個「登門」儀式,在女方舉行。登門時,未婚女婿和姑娘坐在帳篷中共同啃吃一塊羊胸骨肉,因為骨肉相連,象徵一對新人永遠相親相愛。
哈薩克舉行婚禮有用絆腳繩絆新娘和新娘往爐火中澆油的風俗。新郎領新娘回家時,男方親友在路上扯起一根根繩子,新娘想要順利通過,就要給擺繩者一一贈送禮物,或是讓伴娘唱歌,以歌代物。
新娘到新房後,一位小夥子會唱起「揭面紗歌」,在風趣的歌聲中,小夥子揭開新娘的面紗,向新娘介紹男方長輩和親友。新娘向公婆行鞠躬禮,將一勺煤油撒向火爐,象徵以後的生活紅紅火火。
朝鮮族婚俗——踩麻袋和推木雁
朝鮮族婚禮形式較多,各不相同。在結婚古俗中以踩麻袋和推木雁比較有趣。在結婚這一天,新郎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騎馬來到新娘家。女方在新郎下馬的地方放一條麻袋,麻袋裡裝的稻穀之類的糧食,新郎下馬時第一腳必須踩在這個麻袋上,意味著將來新郎新娘婚後稻穀滿倉,生活富裕,表現了民以食為天的思想。
新郎到新娘家之後,被引到「新郎房」前院,地上鋪有席或者毯子。當伴娘把系有白綢布墜子的扇子交給新郎,把木製雁放在新郎面前時,新郎要行一次禮,然後跪下來用右手握扇,用扇推雁,一直將雁推到「新郎房」台階為止。推雁時如不小心,把雁推翻,說明新郎不機靈,蠢笨。新娘家鋪席時往往有人在席子暗處搞些名堂,想讓新郎把雁推翻。所以新郎推雁時往往假裝用扇子推,實際用手推,以免推倒,但不能讓人家看出來。推完雁,進「新郎房」就坐。吃過飯,新娘和新郎一起向父母與親戚行禮告別,新郎騎馬前行,新娘坐轎隨行。朝鮮族在婚禮上為何要讓新郎推木雁,說法比較多,有一種說法很流行,據說,雁一生只配偶一次,以後形影不離,不管是雄還是雌,如一方先死,另一方不再配偶。在婚禮上推木雁,象徵著愛情忠貞不渝,白頭到老。
黎族婚俗——愛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
在海南島居住的黎族,在姑娘剛出生的時候,父母會在家中種一棵檳榔樹。姑娘出嫁後,這棵檳榔樹也隨之遷往男家。這個婦女死後,檳榔樹也隨之砍去。這種做法是希望女子象檳榔樹一樣正直不二。在海南一些地區,過去小夥子求親,都會送一盒檳榔給女方,姑娘的父母如果開盒取一顆檳榔,就是答應了這門親事。
黎族青年男女相識之後,就會在一起對歌。如果姑娘喜歡小夥子,就和他唱答。經過一段時間雙方感情深了,姑娘會送小夥子綉著蝴蝶和鮮花的腰帶。小夥子接受了姑娘的禮物後,要在姑娘的手臂上咬出兩排牙齒印。姑娘被咬後十分高興,黎族人認為,小夥子咬得越深,表示對姑娘的愛越深。
以前黎族女子訂婚時,還要進行紋面。圖案由男方提供,又幾位婦女用野刺在姑娘的額頭、面頰和嘴唇上紋出圖案,中途還要加入顏料,大概經過一個星期,這個圖案就留在姑娘的臉上了。
布依族婚俗——浪哨對歌和丟花包
丟花包是布依族青年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也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種特殊的活動。通過丟花包,他們可以各自選擇自己滿意的對象來浪哨(談情說愛)。在浪哨中如果雙方情深意切,便可結成終身伴侶。每年新春佳節,從正月初一到三十的一個月里,各寨的後生們都要走村串寨,尋找姑娘丟花包。
花包都是方形,大小不一,四隻角上有四根小綵帶。花包上綉著各式各樣的圖案和花紋,中間有一根大飄帶,供手拿著丟接使用。花包內裝的是谷種和棉花種,有時也用糠殼代替。丟花包的規矩,一般都是丟著玩,屬於試探階段。在試探中,如果男女雙方相互看中了,兩人越丟越熱烈,感情越深厚。這時要丟接准確,如果失手,對方就要唱歌來索取禮物。但是不管是接或者送禮物,都感到是很大的快樂幸福。因此有的小夥子姑娘故意將花包扔得高高的,讓對方接不到,或者故意接不住,以便索取禮物或送禮物給對方。如果雙方都覺得情投意合,就離開大家,另尋地方去對歌談心。
滇南的布依族青年交往一般採取「唱花歌」的形式,「唱花歌」白天在街頭巷尾或山坡上進行,夜晚則在村中。除此之外,還有固定的歌山。歌山的場面十分壯觀,青年們從四面八方涌來,各自物色對象,找第三者做通話人。男的通話人只能是女的,女的通話人只能是男的。等對方同意,就甩動毛巾來約定地點,以歌代話。唱花歌必須遵循規矩,請人唱花歌,自己先要唱三首表敬意;在自己家裡不能唱;父母親戚在不能唱;
在布依族聚居的貴州鎮寧扁擔山,青年喜愛在「浪哨」中尋覓伴侶。「浪哨」一般安排在趕場的日子,這一天清晨,小夥子們就急忙上路到黃果樹瀑布下的「浪哨」場地。
姑娘小夥子分為兩邊,當小夥子物色到中意的姑娘後,就求別的姑娘幫他試探。如果姑娘說:「我們是親戚。」,就代表她不同意。如果姑娘有意,就請人傳話「可以唱支歌,地點由你選。」。通過對歌,兩人進一步了解,增進感情。
在貴州紫雲一帶的布依族,有結婚儀式上「打接親人」的習俗。當男方請的接親人進寨子時,女方寨子里的青年人,將事先准備好的粘棗子放在手中,向他們打去,其意思是:你們來接我們寨子中的姑娘,就要給你們添點麻煩。
貴州都均的布依族在鬧新房中,有要「荷包」的習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對,一個唱,一個幫腔。必須唱滿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個荷包。荷包里一般裝著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由女方的「送親婆」帶來。其實人們熱衷於「唱荷包」,只是因為這是比賽歌喉的好場所,在「唱荷包」中唱得好的人,不僅會得到當場賓客的贊譽,而且日後也會聲名遠播。所以參加的人非常多,持續時間也比較長,有時一唱就是一整夜。
佤族婚俗——殺雞看卦和背對側卧談戀愛
在雲南芒堆的佤族青年訂婚要經過飛玉(串姑娘)、地亞(搶姑娘殺雞看卦)、都帕(送定親禮)三個階段。
在飛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頭)兩種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頭)最為有趣。「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紀較大的自願作為代表,輪流給小夥子們梳頭。凡是參加「飛玉」的小夥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頭。在梳頭中,姑娘小伙竊竊私語,相互試探對方對自己有無愛意。如果雙方比較投緣,那麼姑娘的動作就顯得柔和多情,故意拖長梳頭的時間,即使其他人有意見,他們也是不會在乎的。
「地亞」是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時機已經成熟,考慮婚嫁了,但必須讓偉大的「梅神」知道和同意這件事,所舉行的搶姑娘殺雞看卦活動。「地亞」這天晚上,小夥子和他的媒人約上幾位同伴,假裝到姑娘家「串」。到夜深人靜時,人們都已熟睡了,媒人示意姑娘走出房門,姑娘一跟出來,未婚夫就將她的包頭搶了跑。姑娘追上去要未婚夫還她包頭,小夥子說:「你的包頭已經是我的了。」然後又向前走,如果姑娘不走,其他人就推著她走。這時是姑娘選擇自己終身大事的關鍵時刻,如果不同意或臨時變卦,她就必須大聲喊叫父母親友將小夥子們趕走。如果同意,她就會假意要包頭,一路跟著未婚夫到男方家。
到了男方之後,人們殺雞祭神,求神讓婚姻順利成功,接著大家高高興興吃雞粥。到了第三天,未婚夫就可以帶上媒人和禮物去女方家中說親了。
定親之後,還要經過三次「都帕」,每次都有嚴格要求和標准。第一次要送「百來惹」(氏族酒),要6瓶,給女方父親氏族的男掌家人吃;第二次要送「百來孟」(鄰居酒),也是6瓶,給村寨中人吃;第三次要送「百來拔西歪」(開門酒),只要一瓶,給姑娘的母親吃。
在雲南滄源一帶的佤族,還有一種獨特的男女戀愛方式:男女青年背靠背躺在地上談情說愛。小夥子向姑娘贈送東西表示求愛之後,就可以到姑娘家去幽會。不論什麼時候,是否有人在旁,小夥子一進姑娘家,就側躺在院子中間,這等於告訴姑娘家人,求婚的小夥子來了。遇到這種情況,姑娘的家人會無動於衷,繼續做自己的事。而姑娘無論是否同意,都要從竹樓中走出來,躺在小夥子身邊,兩人在眾目睽睽下背靠背地竊竊私語、情意綿綿。如果姑娘同意小夥子的求婚,她會慢慢轉過身來,和小夥子面對面地談話對歌,一直到海誓山盟,才從地上站起來。小夥子在姑娘和家中成員的歡送下,高高興興地離去。如果姑娘無意,那麼她雖然也躺在地上,但對小夥子的情話會閉口不答,小夥子講得口乾舌燥,眼見無望,也會知趣地爬起來,另外再找對象。
白族婚俗——樹枝探姻緣和草鞋定終身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居住在劍湖邊的白族青年聚會的時間。每年這個時間,姑娘小夥子都會在黃昏時分劃著小船到湖心,每艘船相隔20多米,大家在船頭高聲歌唱,尋找意中人對唱調子。唱到一定時候,小夥子會將預先准備好的燭燈點燃後放到湖面上,任其隨風漂盪。燭燈漂到哪個姑娘的船頭,如果姑娘把燈澆滅,說明姑娘不願接受小夥子的追求。如果姑娘高高興興地接住燭燈,小夥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船和姑娘的船靠攏,並跳上姑娘的船,與其對唱「搭橋」調。接著兩人可以通過對歌,一唱一答,進一步發展。
在雲南蘭坪、碧江等地居住的白族支系——那馬人,青年男女一般從十六、七歲開始談情說愛。那馬小夥子要是看中了一位姑娘,他就會千方百計探尋姑娘經常走的山路。等姑娘出來時,小夥子就躲在岔道口,摘一把樹枝,放在岔道正中,頭朝著自己要走的方向。當姑娘走近時,小夥子一邊向前走,一邊不時向後觀察姑娘的行動。
姑娘看到岔道口的樹枝和前面的小夥子之後,如果朝樹枝的方向走,表示她同意小夥子的求婚。如果不朝樹枝所指方向走,說明她不接受小夥子。小夥子在前面看著,對姑娘的態度也就一目瞭然。
那馬人小夥子有沒有對象,只要看他們的鞋子,如果他們腳上穿著四鼻子草鞋,說明小夥子已經有意中人了。這四鼻子草鞋,就是姑娘送給小夥子的。那馬姑娘從小就學打草鞋,一般送給兄弟姐妹和親友的都是二鼻子草鞋,只有送給情人的才是四鼻子草鞋。
在大理,白族送訂婚禮一定要以六計,比如16、106、266等,據說這時因為白族是六詔(唐朝時大理地區的六個部落)的後裔,祖先每年送給大唐的禮品都是六份,大唐回贈禮品也是六份,所以定親往來禮品也必須是帶「六」的。
在洱海東邊居住的白族,婚禮保留有較多的古老風俗。結婚這天,新郎帶著接親隊伍到女家接新娘,當走到新娘家門口時,新郎會摸出三個蠟丸,一個接一個地向新娘家門口的石墩上砸去,發出三聲巨大的炮響。原來這是他們自製土炸彈。炸彈的硝煙未散,小夥子端著裝有香煙、酒、茶、糖的大茶盤,向客人一鞠躬,把客人迎進去。在新郎接了新娘回到自己家後,一進男方家門,新郎新娘就搶著往洞房中跑,看誰先強搶到洞房中的枕頭,預示誰就是未來家中當家作主的人。
阿昌族婚俗----偷雞頭與抬鍋蓋
阿昌族青年將談戀愛叫作「串姑娘」,十分有趣。潑水節這天,阿昌族青年男女來到擺場上,用泉水相互對潑,並盡情歡歌。太陽落山,擺場上的青年開始回家,要是小夥子看上哪位姑娘,他就會走到姑娘身邊,要求晚上去她家串門。如果姑娘看上了他,同意他來的話,小夥子就會邀上幾個同伴跟著姑娘來到她的寨中。一邊走,一邊對歌,互問互答。姑娘在這過程中要記住今天晚上到村寨的一共有幾個小夥子。到了姑娘的村寨,小夥子們先不忙著去姑娘家,而是先到親戚朋友家小歇,准備晚上鬧個夠。
那個被小夥子看上的姑娘,將客人領進村寨之後,就要去找姑娘,如果十個小夥子,她就要找九個姑娘來陪客。
找好姑娘之後,姑娘們就分頭去找雞,每人一隻,找齊後交給那個姑娘去請村寨中最好廚師,大家一起殺雞做菜。
這頓全雞宴做好之後,做主人的姑娘就要到村寨中去喊:「遠方的客人,我家的飯菜已經准備好,請你們快點來!」。姑娘喊了一圈之後,不管有沒有人答應,就直接回家了。一直豎著耳朵等姑娘喊的小夥子們,聽見喊聲後立即來到姑娘家。
在姑娘家的桌上酒菜已全部放好,每人兩個碗,一碗米酒,另一隻碗里放著雞頭。小夥子一般要先數一數雞頭,如果對就入座,不對就不入席。
宴席開始後,小夥子們開始偷偷將雞頭藏起來,說姑娘的雞沒有殺夠。姑娘就要找雞頭,如果找出來了,罰偷雞頭的喝一杯酒。如果找不到,小夥子自己將雞頭拿出來,罰姑娘喝一杯酒。
小夥子們是來串姑娘的,不是騙吃的,所以在吃飯過程中大家會偷偷將錢湊齊,交給帶他們來的那個小夥子,悄悄藏在一個地方,讓姑娘們去找。
酒足飯飽,大家開始對歌。因為人數是配好的,所以每人都有一個對象,自由組合。如果對歌對出情意來,兩人就離開大家,到外面去悄悄地談了。
男女戀愛成熟之後,小夥子便告訴父母,由父母請媒人去提親。如果女方同意,就隨即舉辦訂婚儀式——抬鍋蓋。女方拿出幾只鍋蓋,在上面放上一碗熱肉、一碗煮熟的帶殼雞蛋。儀式開始時,由雙方的老人互敬鍋蓋上的食物,再雙雙敬媒人。敬送食物時,雙方老人一手抬鍋蓋,一手用筷子夾肉互喂,再各夾一個雞蛋喂媒人。這個場面非常熱鬧和滑稽,雞蛋很難夾,到了媒人嘴裡,媒人不能用手,必須用牙齒、嘴唇來剝,圍觀者笑得前仰後合。儀式結束,雙方就算締結了婚約。
舉行婚禮時,接親的新郎往往是女方姑娘們戲弄的對象,新郎到了新娘家,姑娘們會用一盆盆冷水潑新郎,直至新郎渾身濕透。據說這是讓新郎清醒頭腦,以後見到別的姑娘不能動心。
進了房間,姑娘們還不放過新郎,用鍋灰油泥抹在新郎臉上,使新郎狼狽不堪。姑娘們邊鬧邊說:「不抹記不住姐夫,臉一半黑的就是。」說完,姑娘們還會將新郎身上掛上算盤和秤,拉著他到院子里去示眾,表示新郎今後要精打細算過日子。
以前,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搶親的婚俗,這種特殊的形式在現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舊存在。
以前搶親一般是由三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是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戀愛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說親時,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將女兒另許他人。這樣,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讓男方來搶親。到了預定的日子,男方邀約十幾個精壯的小夥子,在深夜摸進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這時,姑娘就高聲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搶走的。前往搶親的人,兩個人拉著姑娘跑,其餘人在後邊擔任後衛,以阻止追趕的人。由於女方父母毫無准備,寡不敵眾,所以這種搶親往往是順利的。
二是當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動已被父母發覺,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給姑娘選了另外的小夥子,就會叫自己選中的小夥子趕快來把姑娘接走。於是,小夥子就馬上組織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圍起來,然後由兩人進家找姑娘,找到後,對她說句」表妹,我來接你了」,說完就由一個把姑娘反背起來,緊緊抓住她的雙手,另一個抬著姑娘的雙腳,拚命往回跑。這時,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來到,也不能闖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著姑娘被人搶走。這是阿昌族搶親的一種規矩。
第三種是在戀愛過程中,男女雙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變心,男方便組織人趁姑娘外出不備之機,半路截住,拉起就跑。這種搶親往往會引起械鬥,造成傷亡。
搶親到家,一進門就放鞭炮,當即拜堂,讓姑娘包上高包頭。當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將姑娘領到男女較遠的親戚家住下,有時還要躲進深山老林,直到家裡與女方家長談判結束,才能雙雙回家。
因雙方終要結成親戚,所以無論原來怎麼鬧,男方在搶親後第三天仍要聘請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說親。求和說親儀式在女方家裡舉行,女方家一律不負責招待,要由男方家負責招待,並付給女方家的說客工錢。因此,男方除請個說客外,還要請一個燒菜做飯的。談判時間一般三至六天。在這期間,男女代表都要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但一經達成協議,雙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處,常來常往,親如一家。
當然,現在的搶親都是為了湊熱鬧,保留搶親這一形式,一般父母都是事先知道和同意的了。
藏族婚俗----情卦和搶帽子
藏族的男女青年之間的談情說愛是公開的,只要雙方一見鍾情,甜蜜的初戀生活就開始了。
在雲南的藏族中流行著一種叫「情卦」的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情卦」藏語叫「日夢禱」,雖然占卦一種方術,但藏族青年的「情卦」卻帶有更多的游戲色彩,是以愛情為內容的猜心思游戲。凡參加「情卦」的男女青年,每人拿出一件最能代表自己心思的小物件放在一人手中。掌管物件的人將所有的小物件在手裡搖晃後,暗中取出一件,讓大家猜。於是其它青年便猜測物件屬誰所有,並針對物主愛情上的處境唱出一串有趣的情歌。如果物主已經選中了心上人,但卻羞於開口,就要用含蓄的歌詞唱出來。如果物主雖然選中了意中人,但是對方早已於別人私定終身,對此大家可以用含蓄的歌詞來取笑他(她)。歌聲結束後,掌管物件的人將手鬆開,看物件是誰的,剛才唱的歌就是誰愛情上的預卜。
搶帽子是藏族青年交往戀愛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一個小夥子看上一位姑娘,他便會找機會接近她,然後趁機將她的帽子搶走。過了幾天,小夥子會回來找姑娘,將帽子還給她。如果姑娘愉快地接過帽子,就說明姑娘也愛上了小夥子。如果姑娘不肯接受帽子,就表明姑娘不愛這個小夥子。
藏族的婚嫁隨著地區的不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男女之間訂婚是比較簡單的。他們在訂婚的當天,邀請近親吃一頓豐盛的美餐,男家下聘作定即可。但結婚是十分熱鬧的,吉日良辰的前一天,男家先把給新娘的禮服送去。傍晚,當賓客們稀少的時候,女家就開始為新娘化妝打扮了。
娶親的人大半是新郎的近親,他們是在子時過後出發,當他們踏上新娘的家門,每經過一道門,要向門神爺獻上一條哈達,及至新娘的家族迎接到客屋裡,要向家長獻過禮巾。然後,娶親隊准備出發。
新娘子到婆家後,進門先把背上插的護耳彩劍供上佛堂里,祈求家神保護,然後和新郎並坐在禮墊上,受家人和親友的祝賀,婚禮就結束了。
傣族婚俗----賣雞肉找對象
傣族青年男女談戀愛的方式很多,傣族盛行一種叫「串卜少」的活動。即未婚的小夥子在節日或集會等場合,尋找未婚姑娘談情說愛。這種活動一般都在潑水節、賽龍船、趕擺等時節進行,男女青年載歌載舞,從傍晚開始,直至深夜結束。
另外還有一種「賣雞肉」的形式更為奇特,每逢節日到來的時候,西雙版納的傣族姑娘們便把自己家的肥雞殺了清燉。如果來買雞肉的小夥子是姑娘不如意的,姑娘會加倍要錢。要是姑娘看上了年輕的小夥子,姑娘就會含羞低下頭,躲避小夥子的目光。如果小夥子有意,兩人就端著雞肉,搬起凳子,走進安靜的樹林里,互相傾吐愛慕之情。
在雲南德宏的傣族小夥子還有一種奇特的求偶方式,無論春夏秋冬,小夥子如果想找情侶,他就會一條寬大的毛毯把自己連頭帶身都裹起來,只露出兩隻眼睛。他們站在大路邊,等待姑娘的到來,這也是未婚小夥子的臨時標志。而沒有對象姑娘的標志是穿淺色大襟短衫、長褲,身束小圍腰。小夥子只要看到這樣打扮的姑娘經過,都可以上前說話求愛。如果姑娘看上了小夥子,他就會取下身上的毛毯,拉著姑娘的手離開大路去細談。
當雙方戀愛成熟時,一般由男方請舅舅或姨媽出面去姑娘家提親,對方答應後便可成婚。
景頗族婚俗----花草樹葉作情書
雲南省隴川縣是景頗族的主要聚居區,這里的戀人之間聯系不寫信,而是以物代之,十分有趣。
如男子愛上姑娘,即用樹葉包上樹根、大蒜、火柴、辣椒,再用線精巧地包紮好送給女方。樹根表「想念」;大蒜表示要姑娘考慮兩人的事;辣椒表示熾熱的愛;火柴表達男方態度的堅決;葉子代表有好多話要說。
女方收到東西後,懂得男方喜歡她。如同意,即將原物退回;如不同意則在原物上附加火炭,以示反感。如還需考慮,則加上奶漿菜。男方接到「要考慮」的信件,即摘栗樹上的兩片最嫩葉片,面對面合在一起寄給女方,表示願和女方一起生活;加上包穀、穀子、豆,表示要跟女方建立家庭。女方同意就收下,帶點煙草回贈;否則,把葉子翻過,背對著寄回,以示分道揚鑣,如雙方同意,父母反對,女方就用含羞草、刺、火葯送男方,男方約女方私奔,就用葉包好蕨菜尖送女方,女方同意,則加茅草葉送回,囑咐:小心點,悄悄地逃。
在其它地方的景頗族青年男女中,也有這樣的情書:白花樹葉代表「想念」;黃豆樹葉代表「好好的(別牽掛)!」;小黑豆樹葉代表「一心(只愛你一個)!」;竹葉代表「悄悄地(來幽會)!」;酸母葉代表「一定要來(赴約)!」。把代表一定含義的樹葉按順序放在一起,就能組成一封情意綿綿的情書。比如將上面的樹葉放到一起,就是:「我一心思念的人只有你,我們應該好好地面談。最好是悄悄地來,一定不要失約!」
這種樹葉情書一般用大芭蕉葉做信封,交給知心朋友送去。對方也會很快傳來一樣的情書。如果裡面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樹葉,那就代表對方不願和你相好。
在這種情書中,還有更濃縮的。比如送石根哈葉子表示「我真心向你求愛,請你不要拒絕我。」;送蒲謝葉子表示「你藏在任何地方,我都會把你找出來的。」;送木克葉子表示「你我真誠相愛,白頭到老,永不變心。」;送莫那葉子表示「別人笑話我們在一起,算了吧。」。
侗族婚俗----踩腳後跟試情意和火把迎親
「踩腳後跟」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進場另覓對象。
在我國侗族部分地區有「夜娶」、「夜嫁」的習慣。娶親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親隊伍,除吹鼓手外,每人舉著一個松明火把,穿山過坳,越溪串案,火紅一片,活象一條翻騰跳躍的火龍;再加上嗩吶鑼鼓的敲打和吹奏,在這寂靜的偏鄉僻寨,越發顯得歡快和火熱。
夜行十餘里,迎親隊伍到達新娘的團寨里,但團門緊閉(每個團有一張大門)原來這里不可輕易進門,設有道道「歌卡」。迎親隊伍每經一道「歌卡」,都要對歌。一盤一對應答如流,方許進去,進了團門,是否接出新娘,還要費力氣突破最後一關,因為新娘屋裡對歌手雲集,即興盤問。什麼古往今來,天文地理,時事政策,隨意編成,脫口而出,這就需要迎親的男家歌手隨機應變,很快地巧妙地對答出來,方可發親。這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盤問對答畢,女家宣布發親。新娘頭戴侗帕,頸掛項圈,身著大襟花邊盛裝,由女伴陪同,右手舉著桐油紙傘(據聞可避邪),在鼓手熱烈歡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親隊伍,新朗和新娘
❹ 蒙古族人的習俗
1、多彩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如下: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綉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
有的綉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鼻煙壺用玉石、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製成。晚輩同長輩相見時,晚輩曲身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敬獻長輩,長輩用左手接受,聞後歸還。同輩相見時用右手相互交換鼻煙壺,雙方聞後歸還。
(4)拓展活動騎馬搶帽子擴展閱讀:
禁忌注意:
首先到蒙古族家裡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里,挽著袖子,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不論客、主,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
進屋後,忌諱亂坐位置。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坐西邊,女人坐東邊。
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打罵孩子。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揭短。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待人家講完後再問。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
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隨便撒倒奶子;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
喝茶的忌諱:敬茶時忌諱滿杯;忌諱用左手倒茶;忌諱從門里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諱長吁短嘆。
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水;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狸肉,狗肉、貓肉。
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後忌諱伸懶腰。
相對與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准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總之,到牧區作客,必須注意這些細小的日常禮節上的禁忌,這是不僅是對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我們心情愉快的一個保證,當然,若是你對這些禁忌一無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況下,真誠地道歉,他們也是可以原諒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嘛。
❺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打穀場節
點燈節
打馬印
麥德爾節
塔克勒干節
白節(白月)
獵日節
馬奶節
興畜節
達力拉嘎
燃燈節
祭成陵
春節
火日
❻ 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1、背弓挎箭,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
2、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
3、獻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4、遞鼻煙壺,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
5、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
❼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1、祝壽習俗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
2、婚宴禮節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男方要舉行「祝福新房儀式」,而女方要舉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舉行的宴席,主要是設宴招待聘來的迎親這代表和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並舉行祝福新房儀式。
3、葬禮習俗
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後,脫去舊衣,換上新裝,或用白綢緞裹其身,將屍體盤坐裝入3尺方形木製小轎里,封好轎蓋。
(7)拓展活動騎馬搶帽子擴展閱讀:
蒙古族的文化活動:
1、蒙古族一向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河套地區流傳有這樣一句話:「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內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為長短調兩種體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聽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2、馬頭琴是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因琴桿上端雕一個精緻的馬頭而得名。最早的馬頭琴稱為「奚琴」或「胡琴」,起源於東胡的「奚」(即庫莫奚),清末稱作「潮爾」。演奏形式多半是獨奏,或是自拉自唱。馬頭琴拉出來的聲音遼闊低沉,悠揚動聽,彷彿把人們帶進茫茫無邊的草原。
3、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舞蹈有馬刀舞﹑筷子﹑安代﹑馴馬手、小青馬等。通過草原馬上生活提煉而成的馬舞,造型挺拔豪邁,步伐灑脫輕盈,在一揮手、一揚鞭、一騰跳之間,都使人感到駿馬的縱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