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犬夜叉的衣服是啥
款式:狩衣(出現這種衣服的經典漫畫是:棋魂、少年陰陽師)
材質:火裘鼠的皮毛
顏色:火紅色
狩衣在歷史上最先是以野外狩獵時所用的運動裝。為方便起見運動袖與衣體未完全縫合,從肩部可以看見裡面所穿的單衣,整體的裝束都非常寬松。由於穿著方便,又便於活動,因此一般公家平日里也喜歡穿用。後來便漸漸發展成為院參時的禮服。狩衣是武家所獨創,跟據披肩與鎧甲發展而來,並在官家社會身份等上下階層關系中。具有嚴格的服飾概念.在平安時代為一般官家的便服,鐮倉時代為祭奠中神官穿著的服裝.
狩衣有寬大的袖子,袖端有一條做點劃線狀穿過的帶子,既」袖括」。末端那條可以活動的細布稱為」露」,35歲前」露」為扁平狀。「袖露」根據年齡的不同分為薄平形(34、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厚細形、左右捻形、籠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樣是以公卿位階等級來區分的。裡面的衣服叫做單衣,再裡面的是白衣.下面的是褲.又稱」指貫」肥大的褲在裸部束起,雖然看起來燈籠,卻避免了因褲管過大而到處亂飄或不小心自己踩到而撲倒.」指貫」的顏色有一定限制,可以根據顏色區分年齡.一切著裝完畢,戴上」立烏帽子」,手持蝙蝠扇,腳穿」淺踏」,這就是典型的平安時期狩衣的裝束.
Ⅱ 求一位日本女將的名字 我只記得大概的樣子
在日本真實的歷史上確實也有幾位很厲害的女武將:
1.大三島女武神:鶴姬
如今在瀨戶內海上的愛媛縣大三島町還保留一座大三島大山祇神社,其國寶館中供奉著日本唯一存世的女性用專用胴丸,便是當年三島水軍女戰神「鶴姬」的遺物。
這件被名為「鶴姬的鎧」的寶物,與一般日本的雜兵胴丸相比,胸部更為膨脹,胸板和前立拳都是向外傾斜的。另外一般的胴丸下擺——草折是八間四段,這件怪異的胴丸卻有十一間五段,應該是考慮到女性盆骨特點的改造。
2. 忍城的守衛者:甲斐姬
甲斐姬生於元龜三年(1572年),是成田氏長三個丫頭中的長女,還有名為卷姬、敦姬的妹妹。甲斐姬的外祖母外印尼71歲還身著具足參與籠城戰,最終得秀吉親自授予封地。
甲斐姬最初名動天下,不是因為武略,而是緣於其出眾的容貌,但這位被當時認為是「東國隨一」、「關東一」的漂亮丫頭卻總被老爸往姬武將的方面培養。沒辦法,成田氏長三個千金卻一個小子沒生出來,指望女婿守衛成田家的忍城不現實,嫁女兒的結果美女和城池買一送一。好在甲斐姬是個智慧與美貌並重的天才,其武藝和軍略很快就超越了外貌,成為家臣爭相贊嘆和傳誦的話題,甚至被認為是生錯了性別,「可惜生為女兒身,若是男子絕對是保成田家一代容華的家寶」
天正十八年,秀吉出陣關東。忍城城主成田氏長帶領成田家主力部隊趕往後北條家主城小田原,准備應對籠城合戰。
氏長同族成田泰季(也有說是成田長親)被留在忍城擔任城代統御一幫老弱病殘看家,總數不過300餘名兵士,就算算上城下町可以動員起來的農民兵,絕對不到3000人。
據說氏長臨走前,特地叮囑十九歲的女兒「拿出男子漢的氣概來守城吧,盡我族對小田原的最後忠誠,想要投降的都預先趕出城去。」,甲斐姬的回答也擲地有聲「我將以全身的軍略武道技藝守護城池,絕不會讓有勇無謀者太早犧牲這座城市,而身為女兒身的我也不會作出有辱家門之事」氏長聽完滿意的趕往小田原。
根據《成田記》,這天的甲斐姬「盤起長發,頭戴烏帽子型兜,櫻花紋飾點綴的大鎧外罩猩紅色的陣羽織,腰掛成田家祖傳的名刀『浪切』,手拿銀質的采配,胯下一匹黑馬」,英姿颯爽風華絕代。
3.日本第一女武將——巴御前
《平家物語》中是這樣描述阿巴的:「...木曾義仲從信濃出發時,帶著兩個美女,一個叫阿巴,一個叫山吹...。這位阿巴,膚白發長,容貌出眾...」
這還不算出奇,看後面的: 「...善用強弓,無論馬上或徒步,無不百發百中,神鬼皆愁,算得上是一可當千的英雄...」 一可當千是日本形容猛將的常用語,相當於我們的「有萬夫不擋之勇」。
可能是我看的東西比較少,如果除去那些女化三國動漫,我只在《鬼眼狂刀》里看到過巴御前出現過,在那裡被叫做巴夫人,不過好像用的一把大刀,很是英姿颯爽啊。
除去那些女化三國動漫,日本動漫里對女將的描寫本來就不多,出了鬼眼,我還看過一部專門寫日本女將的動畫,不過是架空的,叫做《百花繚亂》,你可以去那裡找找。
Ⅲ 日本戰國時期作戰武器發展的情況
【日本鐵 炮起源】
在天文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公元1543.10.3,一說1542年),由於受到風暴影響,葡萄牙人乘坐的船漂流到了種子島,並且帶來了鐵 炮(火繩槍)這一新式武 器。種子島父子不惜用自己的女兒出嫁去換得制.造過程,花費一年多的時間生產出了日本本地的第一枝鐵 炮。(一年余で國產化に成功)。
【鐵 炮構造】
按照現存的資料來看,日本戰國時期的常規鐵炮長度一般來說是在100cm到200cm之間,口徑介於1.0cm和2.0cm之間;均採用火繩擊發射擊的方式,發射時撥動扳機,彈 葯為鉛彈,前膛裝填,有效射程50米,最大射程150米。
【戰術運用和技術革新】
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關於日本戰國時期鐵炮的諸多新式戰法和技術革新。已知的是,著名的技術革新有立花家的「早合」;戰法有織田信長的「三段」、紀伊雜賀的「釣瓶擊」。下面筆者就這三種鐵炮的戰法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早合
所謂早合,即提前將火 葯和彈丸按照配比混合包好,戰斗中只需要將各個小包入膛壓實,通過減省分葯、混合的工序以提高射速,且便於攜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定裝彈 葯。用一個竹子或者是木頭做的容器,裡面填充上火 葯和彈丸,從前膛一次性裝入①;按照這樣的裝填方法,射擊速度可以提高到每分鍾接近5發②。筆者動手實驗後發現,就算使用了「早合」這一技術,算上槍管冷卻、二次裝填,一分鍾射擊次數在4發上下(也許是筆者手慢了的過);但是5發/分鍾的射速,個人還不是很能接受。
「早合」是戰國時期鐵炮在技術領域一次技術革M,它大大的提高了鐵炮的射擊速度,使得鐵炮的威力能夠更好的發揮;其實這項戰術據傳還和紀伊的雜賀黨有點聯系,畢竟紀伊的雜賀黨是靠著鐵炮吃飯的,鐵炮可以說就是他們的生命。
二、三段擊
我想,只要玩過KOEI公司出品的《太閣立志傳》的同志,都或多或少對三段擊有所耳聞。這一戰法的最初運用是在天正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1575.7.9)的長筱合戰中,太田牛一的《信長公記》中有「そして數百挺の鉄炮を轟然と発射して敵眾を追い散らし」的記載。這樣的戰術是屬於分段分層射擊的方法,即將鐵炮隊分為三隊,第一隊射擊完畢後退回進行彈 葯裝填,第二隊補上射擊,然後第三隊再補上射擊,此時差不多第一隊的彈 葯裝填已經完畢,可以再度射擊。同普通的鐵炮隊輪番射擊相比,三段擊戰術可以講三次連續射擊的時間縮短到十多秒(最快可以達到12秒)。
然而這種戰術特別需要對於鐵炮隊實施保護,比如在鐵炮射擊陣地周圍部署策應兵力、修築掩體工事等,以防止鐵炮隊遭受敵方直接打擊。三段擊的實用性較大,稍微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點改變就能適應當時的各種作戰;然而三段擊的消耗也是大得驚人。按照這樣的比例計算,長筱合戰持續了5-6個小時,也就是說彈 葯消耗量將達到十多萬發,因此鐵炮是不可能貫穿了整個長筱合戰的,只是在白熱化的時候對武田方進攻兵力進行了重點的打擊③;並且,長筱合戰的勝利,主要因素是織田德川聯軍兵力優勢和酒井忠次對於鳶の巣山武田軍補給基地的奇襲,而三段擊只能算作是對交戰前線戰局起到了重要影響的戰術。就算是日本本地的文獻,同樣也是這樣描述的:「長篠の勝因は、鉄炮の火力にあったというよりはむしろ効的な鉄炮運用を可能にした陣城構築にあったようである。さらにいえば、鳶の巣山襲撃と長篠城JFにより、武田軍がその陣城に自ら攻撃を仕掛けざるを得ないような切迫狀況に追い込まれたことも大きな要因となった。」(語出《信長公記》第八卷第四章,下文有翻譯)
三、釣瓶擊
這一戰術最先起源於紀伊的雜賀黨,對於這一戰術目前有兩種比較可信的說法:一說是三個人四支槍為一組,一人負責射擊,一人負責裝填,一人負責將裝填好的火繩槍遞到負責射擊的人的手中;另有一說是四個人(或者更多)分成一組,一人射擊、一人裝葯、一人掛火繩、一人添彈,打完之後反復輪回加快射擊頻率。筆者傾向於前者。因為筆者認為,如果按照後者的話,雖然有了一點做工專業化的苗頭,但實際上卻浪費了時間;裝葯和添彈是可以同步進行的,沒必要第一位裝了火 葯,然後交給第二位裝彈通條。按照釣瓶擊的描述以及實戰的記錄,釣瓶擊戰術可以將兩次連續射擊的時間間隔縮小到4-7秒。這就極大地提高的鐵炮的火力打擊程度,五組左右的鐵炮隊便能在50米以內構造一道較為密集的火力網,在防守戰中能有效遲滯進攻方的推進速度;在攻堅戰中,密集的鐵炮火力對准某一點射擊所造成的殺傷可以說是很有分量的。和三段擊相比,釣瓶擊的消耗更大,已經從一人一槍上升到了三人四槍一人開槍,彈 葯的消耗量和鐵炮本身的耐久損壞更是遠遠高出三段擊。且不好控制節奏,但是用的好的卻會讓對手非常頭痛。這也正是為何織田軍在雜賀城下損兵折將的重要原因。
這里順便針對網路上的釣瓶擊資料所述,指出一點不合理的地方。
Quote:「釣瓶」是紀伊國的雜賀孫一所用的火槍戰術。這種火槍戰術的特徵就是——一支火槍四個人用。具體方法是:一個人負責瞄準開槍,在他的左、右、後面各配置一個人,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一個負責裝子彈,一個負責裝火 葯,一個負責掛火繩,接下來就是開槍了。這樣練習熟練的話,每隔4~5秒鍾就可以開一槍。
每隔4-5秒開一槍這可以接受,但是一支槍讓四個人使用,並且將填葯和裝彈分離,目的是為了什麼?加快裝填速度?彈丸和火 葯同時裝填才能將填充速度提高到最大,分離開來最少也要慢半秒;或者說是鐵炮數量緊缺?雜賀恰巧又是鐵炮的出產地,鐵炮供應可以說是飽和的;既然有足夠的鐵炮供應,那麼為什麼不多用幾支槍呢?
【實戰運用】
早合出現後,在立花家九州的大小戰役中均使用了這一革新後的技術,比如立花山城籠城戰。立花軍依託山地而修築的城防工事,憑借這一改良後的鐵炮技術,在主城外形成一道密集的火力網,死死的將敵軍阻擋在城外,堅守城池達數十天不陷落,並使得敵軍遭受了重大打擊,最終迫使敵軍撤退。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故不贅述。
三段擊的代表戰役是長筱合戰,然而三段擊卻並不是長筱合戰織田德川聯軍獲勝的主要因素。前文已經提到的,就連太田牛一的《信長公記》也對長筱合戰的勝因進行過分析「長篠の勝因は、鉄炮の火力にあったというよりはむしろ効率的な鉄炮運用を可能にした陣城構築にあったようである。さらにいえば、鳶の巣山襲撃と長篠城JFにより、武田軍がその陣城に自ら攻撃を仕掛けざるを得ないような切迫狀況に追い込まれたことも大きな要因となった」(筆者翻譯為:長筱勝利的原因,與其說可能是鐵炮高效運用的火力還不如說是防禦工事的構築。何況,長筱城的解圍基於酒井忠次對鷹之巢山的奇襲,武田軍面對本陣被抄的狀況不得已對聯軍發起進攻才是勝利的主要原因。該句翻譯細微處恐有問題,大致無誤)。但是不管怎麼說,三段擊在這次合戰中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對於武田軍兵員士氣的打擊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釣瓶擊的代表戰役則是在天正八年(公元1580)的紀伊征討中的雜賀城籠城戰。在戰段初開的時候,雜賀孫一(孫市)用火繩槍擊中了織田信長的左臂,致使織田軍士氣低落。當大批織田軍開始向雜賀城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時候,雜賀眾便依託事先修好的防禦工事,憑借自己擅長的鐵炮「釣瓶擊」戰術,將織田軍阻攔在雜賀城外,雖然丟下了大批的屍體,但雜賀城攻略卻仍然毫無進展,迫使織田軍在付出巨大傷亡以後全面撤退。這就是完全依靠鐵炮戰術獲得勝利的經典戰役了,因為區區不到三千的雜賀眾想要在籠城戰中抵抗住一萬多人馬的織田軍,如果按照常規的作戰方法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總結】
鐵炮這一新式武器的傳入,極大的改變了日本傳統的作戰方式,使得日本戰國從16世紀中葉起開始有規模的使用火 器作戰,各類城堡、護具也相應的根據鐵炮的特點而修築、製作。冷兵器的交戰也以火 葯武器特別是規模化使用的鐵炮為主導,以上列舉的戰術運用和技術革新,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典型代表;此後不管何種戰法、何種革新,均無出其右者。或許,這也正是日本戰國的獨特之處吧。
Ⅳ 大蛇VS呂布
樓上你也別亂說行嗎?人說前田慶次是「第一奇人」好嗎?前田慶次雖不是最猛的,可他有不少奇處。據記載,慶次與名馬松風朝夕相伴,為此他還特意請了兩三個人精心照應松風的飲食起居,又花巨資買來名貴鞍具作裝飾。每天慶次都穿著紅色衣服、帶著烏帽子,騎著松風,早晚兩次從京中的鬧市穿過,前往加茂川飲馬。這樣的行為在京中也引起了眾人的矚目,由於時值戰國時代,名馬乃是諸侯士大夫們關注之物,便常有人問慶次的隨從,此是何人何馬。隨從便以慶次授與的歌謠邊歌邊舞的唱道:「身著赤衣赤革袴,頭帶直立烏帽子,前田慶次與名馬松風是也。」隨著這首歌謠傳遍京都,慶次也在京都內外遠近馳名起來。
在秀吉一統天下之後,以秀吉在京都的聚樂第為中心,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上杉景勝、伊達政宗、最上義光等大名也在京都置下了屋敷,一時間京都聚集了各地大名們的眾多家臣。到天黑時,武士們常常聚集到澡堂,一面泡澡,一面吹噓自己與何時何地斬下多少大將的首級、立下這樣那樣的功勞。某天武士們正吹牛吹得起勁,慶次卻在兜襠布邊別上一把肋差,一個猛子扎池水之中,而後自顧自的洗起澡來。武士們的吹牛被打斷,又被濺了一臉水,盛怒之下正要發作,但看到慶次腰上別著一把肋差,不得不忍下這口氣。第二天,慶次照常別著肋差洗澡,這一回,澡堂內的洗澡的武士們也全部別上了肋差,擺好駕式正准備一擁而上對慶次進行報復,看到這情景,慶次不慌不忙的拔出刀,原來這是一把竹刀,而後他又拿著這把竹刀專心颳起腳板上的死皮來。本來武士們以為慶次別的是真刀來威脅他們不準近身,故此受到了挑釁准備對慶次拔刀相向,但此時發現慶次拿的是把竹刀,便只剩下被捉弄的怒氣了,而這樣的情景之下,他們也不好意思把真刀在澡堂亮出來,此事便不了了之。
慶次這樣的行為,與當年織田信長在正德寺會見岳父齋藤道三時的舉動幾乎如出一轍。對此,大致也可以理解為,慶次向秀吉在暗示,自己也有著與信長相似的志向,所以不願向秀吉正面低頭,但是由於天下已經太平無事,他便只能以傾奇的行為來打發人生。或許是秀吉理解了這一點,因而放任了慶次的不敬;另一方面,大概秀吉也不想表現出自己的氣量遜於腹蛇齋藤道三吧。經此一番,前田慶次作為「天下第一傾奇者「的名頭便開始響徹天下了。
還有就是你說的那什麼「趙雲是幸村,呂布是忠勝,曹操是信長,慶次是張飛」之類的,就更是在胡說了。在這款游戲中,只是將後者比作前者(慶次與張飛那個還有待考證)。不要忘了,這游戲是日本出的,他們的歷史遠沒有中國的長,歷史人物也遠沒有中國的有名。他們之所以將日本戰國武將比作中國三國時期的武將,其實只是借用後者的名氣罷了。你應該尊重歷史,而不應該用一款日本出的游戲說事。很久以前我的歷史老師就對我說過,為什麼明明都是名將(或思想家,記不清了),在日本就能青史留名,在中國就不行,那是因為這種人在中國實在是太多了!日本人中可能幾百年出不了一個,在咱中國幾十年一大堆!在中國能留名千古的那是誰?孔子!可是在日本孔子這樣的人有嗎?沒辦法,只好借用咱中國人的名氣了。
抱歉,我廢話貌似說太多了。現在我來回答一下樓主的問題:其實,遠呂智並不怎麼強。在無雙大蛇里我就覺得他很弱,在魔王再臨中自己試了一下,發現他真的很弱,連跑帶打一會就幹掉了。不過如果用呂布打的話應該不會太簡單,因為我個人認為呂布不適合連跑帶打。
因此,我的答案是:呂布很好用,用來打遠呂智卻不是很好。
那又怎樣?雖然我也承認戰國時代比他猛的戰將也有許多,可你也不能說他是個賣藝的吧?從你應用的資料來看,他也是很有軍事才華的。還有,你貌似只是引用了一大段與我的回答毫不沖突的資料,並說我在亂說。如果你認為我的回答有什麼欠妥的地方,倒是說出來呀!
如果你不知道他除了會做一些很怪異的事情之外還會幹嘛,我沒什麼好說的了,因為你引用的那段資料里已經寫得很清楚了;至於樓主的問題,我也已經回答了:遠呂智很弱,但我認為不應該用呂布來打;你最開始是先說一樓的大哥在亂說,說什麼「趙雲是幸村,呂布是忠勝,曹操是信長,慶次是張飛」。為了糾正你回答中的錯誤,我才稍稍講了一下歷史(或者說跑了一下題)。
非常感謝。不過我總覺得再聊下去就對樓主不好意思了。這個問題還有幾天就要到期了,我總覺得我們的回答被採納的可能性都很低。不過,以後我要是遇見什麼問題還有賴你了。
Ⅳ 關於日本戰國時期盔甲的問題
甲胄。日本上古時代的衣甲,稱為掛甲,形制簡單樸素,有如黃包車夫的小褂。大化改新以後,鎧式向中國學習,因為島國資源不足,多用竹製,防護能力有限。從平安後期開始出現華麗的大鎧,就是義信殿身上穿的這種,稍嫌笨重,影響行動。身為上杉軍的總大將,義信殿坐陣指揮,穿著大鎧可以增加主將的威儀,但在戰敗逃跑時卻很不方便,因此還內穿鎧下著,外罩陣羽織,考慮得十分周詳。以後進入幕府時代,戰爭日益頻繁,華而不實的大鎧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輕便的腹卷和胴丸逐漸從足輕裝備上升為各階層防具的主流。室町和戰國後期,胴丸進一步堅固化、嚴密化,也更華麗化,產生了能夠凸顯大將威儀的各式具胴。安土、桃山時代之後,具胴又演化為當世具足,最後因為熱兵器時代來臨而被淘汰。日本古代的頭盔模仿中國,稱之為胄或兜,主要組成部分包括胄的主體、眉庇(額前象帽舌的部件)、吹返(類似護耳的部件)、しころ(日造漢字,左革右每,即護項)、面當或頰當(遮蔽面部或面頰的部件)、喉輪(保護咽喉的部件),以及其它裝飾性附件。多樣的胄式(星胄、頭形胄、桃形胄、唐冠胄、一之谷胄、烏帽子形兜、日根野兜……等,不下數百款)和千變萬化的飾物,使日本古代的盔式非常華麗美觀,富威嚇性和觀賞性。最早出現在胄前的裝飾物稱為鍬形(大鎧時代),後來胄的各個位置都可附加裝飾物,在前者稱為前立(如半月前立、三日月前立)、在左右者稱為肋立(如天沖肋立、鹿角肋立)、在上者稱為頂立、在後者稱為後立,還可以整個頭盔均覆蓋氂牛尾,稱為熊蓑。
Ⅵ 日本平氏和源氏是怎麼形成和劃分的
平氏與源氏一樣,都是皇族下賜臣籍時賜予的姓氏。與源氏不同的是,源氏一般賜予皇子、皇女、皇孫,而平氏則大多賜予皇孫之後裔,換句話說,源氏在皇族地位上較平氏為高,因此通常認為平氏在家格上是低於源氏的。
源氏的由來:源氏的誕生日應該是弘仁五年(814年)五月八日。因為,這一天52代的嵯峨天皇因財政困難的原因,第一次下詔賜四位皇子和四位皇女以源氏之姓氏。之後又陸續有十三名皇子和十一名皇女被賜以源姓。這就是日本源氏最初的由來。
(6)日本戰國烏帽子擴展閱讀:
平氏崛起
源氏領袖之一的源義朝於逃亡途中遇害,三子源賴朝被流放到伊豆,其餘苟存的幾個兒子亦被強制送入佛寺出家,平氏地位確立。平氏領袖平清盛於1167年升任至太政大臣,朝中重要官職皆為平氏出掌,朝外許多諸侯國亦落入平氏手中。
除此之外,平清盛的女兒德子亦嫁給高倉天皇為中宮,並生下言仁親王(即後來的安德天皇),此時平氏可謂權傾天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源平合戰
Ⅶ 松風的日本戰國時期的名馬
慶次身軀魁梧,普通的馬承受不了三日,而此馬馱上慶次仍然能馳騁自如,傳說此馬為當時日本不可多得的蒙古馬種,又有一說此馬為當時日本戰國時代最有名的木曾馬種之一。
松風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名馬,是日本戰國中後期名將前田慶次的愛馬。
前田慶次是瀧川一益之兄瀧川益重之庶男(也有一益之子說),幼年過繼予前田利久為養子,前田利家的侄子。此人是文武相全的全才,連歌、音樂等藝術於當時非常出名,不過,做事、打扮都與常人不一樣,被人稱為戰國第一傾奇者。相傳前田慶次有兩件寶物,一是寶槍朱槍;二就是寶馬松風。松風本是一匹無人能馴服的母馬,勇猛果敢,體力超群,奔跑速度奇快無比。前田慶次見到此馬,以友愛之情與之,松風成了前田慶次的坐騎。前田慶次也經常做出不同於常人的奇怪舉動,在兩軍陣前和歌、跳舞、甚至脫褲子的事跡傳說是屢見不鮮。相傳前田慶次慶次身軀魁梧,普通的馬承受不了,而松風馱著前田慶次仍然能馳騁自如,可見松風確是好馬。 1.關於前田慶次如何得到松風:時值冬日,慶次邀請利家到自己的府中品茶,因為早知慶次是茶道之達人,利家也欣然前往。然而在入座之後,慶次卻對利家說:「今日天氣甚寒,在品茶之前,不如先洗個溫泉,驅一驅寒氣吧。」等到利家脫光衣服進入浴池,洗了好久卻沒人加水,又有人把浴室的窗子全部打開,寒風灌進來,轉眼利家便泡在了一池冰水之中。暴怒之下,利家命令隨從速去捉拿慶次,事後隨從卻向他稟報道,慶次剛剛偷了秀吉賜下的名馬松風,騎著馬跑了。後人富田痴龍翁作《三州遺事》記述慶次當時以一首詞自敘其志:「不慕萬戶之侯封,心意只與浪人同。且重心意輕萬戶,去留適意樂其中。」
2.據記載,慶次與名馬松風朝夕相伴,為此他還特意請了兩三個人精心照應松風的飲食起居,又花巨資買來名貴鞍具作裝飾。每天慶次都穿著紅色衣服、帶著烏帽子,騎著松風,早晚兩次從京中的鬧市穿過,前往加茂川飲馬。這樣的行為在京中也引起了眾人的矚目,由於時值戰國時代,名馬乃是諸侯士大夫們關注之物,便常有人問慶次的隨從,此是何人何馬。隨從便以慶次授與的歌謠邊歌邊舞的唱道:「身著赤衣赤革袴,頭帶直立烏帽子,前田慶次與名馬松風是也。」隨著這首歌謠傳遍京都,慶次也在京都內外遠近馳名起來。
Ⅷ 為什麼日本戰國時代一些家族都會有一個字是不變的例如長宗我部家的親字。國親、元親、親泰、盛親
不僅是戰國時期,之前室町幕府,之後江戶直到今天,也還有這種現象,作為一種家族傳承。明治維新之前,只有武士和僧侶階層的人才能享有姓名的權利,姓名中得以傳承的字,往往是家族的象徵。
比如你列舉的武田家,再比如真田家的「幸」字——真田信之改掉「幸」,就是應德川家康要求,表示脫離父輩的「悖逆」,圖二就是真田信之。
「元服」的時候,還會有「烏帽父」賜贈一個字,如圖一。
這跟我們中國的習慣不一樣,我們中國講究避諱,子孫要迴避祖輩的字;
這一點,日本和西方一樣,反而取相關的名字,表示尊重。惠賜一字,也是一種恩惠。
Ⅸ 鱗甲的中國古代鎧甲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重型鐵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金武士鎧甲
金國女真軍隊普遍著重甲,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重裝騎兵更過於,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 遼武士鎧甲
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到現在為止,各處神社、博物館,甚至於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豐富的古代各個時期的鎧甲和武器,其數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謂世界之最。有人說,這是武士道精神的體現,但陳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書中,對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結論,才是形成這一獨特現象的主要原因。陳先生認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國家,因為日本的知識很多來自外國(主要是中國),這些知識和其本土文化相結合,才形成現在的所謂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當初遣唐使冒著生命危險,千里跋涉來到中國,獲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識,因為來之不易,從而逐漸轉化為日本人對各種敝帚的極度自珍。不僅僅體現在武具上面,中國古代相當多亡軼的書籍,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證。此外,陳先生還認為,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血源的民族(實際上是重家族而不重血緣,日本戰國時期經常有沒有血緣的養子繼承家族的情況)。從這一判斷可以導出,因為鎧甲和武器往往作為武士家族的傳家之寶,成為高貴血源的象徵,所以會被廣泛地收藏並保護起來。 日本鎧甲形制是非常獨特的,而日本人對其傳統鎧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細致--不過,必須要了解其產生和發展過程,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其特點。
日本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成型鎧甲,誕生於三世紀後半開始的古墳時代。這一時代,正好是「騎馬民族征服」的時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陸各騎馬民族沒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屬的小片連綴而成,偶爾也使用來料較豐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掛甲。所謂掛甲,是指用繩索穿連並且層疊甲片,下一片總要覆蓋上一片的底端,從而形成下層寬於上層的綴甲樣式。中國古代的掛甲也很多,據專家考證並且復原的商周時代的車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掛甲。但是中國的掛甲逐漸減少,終於被棉襖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掛甲(廣義上的)卻一直占據著鎧式的主導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掛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掛甲的主體,也即防護身體的部分,是呈環狀覆蓋,然後在胸前系帶固定的。腰部連綴較松,便於活動。此外,用懸緒和受緒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體看起來,有點象是背心。
大概是向中國學習吧,八世紀前半開始的奈良朝,出現了兩當(裲襠)式的掛甲,肩上的緒不分懸、受,而是合為一體,套頭穿著,開叉和引合的緒在兩邊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標准朝服是:頭戴襆頭,身著兩當式掛甲,條帶束腰,草摺分成數塊,腳著烏皮靴。到了近世,這種原始形制的掛甲已經從戰場上消失了,只作為儀式、雅樂某些參與成員的服裝而存在。
從古墳到奈良時代,棉襖甲也同樣存在著。所謂棉襖甲,是指甲片直接縫合在襯里上,相互間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疊。中國歷史上,棉襖甲所佔比重逐漸增大,到了火器出現以後尤其如此。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綴鐵釘的甲式,就是棉襖甲的最終形態。
最後,還有一種短甲,是將皮革連綴成整體,保護住胴體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臘、羅馬的甲式比較相似。這種甲式,在東亞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僅知道中國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灣高山族人使用過這種甲式。 大鎧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它大約誕生於平安中期,到鐮倉末和室町初達到大成。室町幕府後期,因為戰爭的頻繁化和平民化,火葯武器的引進等種種原因,大鎧的地位逐漸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鎧誕生以後,習慣稱之為兜或缽。日本的兜獨具特色,是用長條狀的竹、皮、鐵等紮成,再環向固定,並上漆,通過這樣的步驟做成的。到了平安時代,出現了最日本化的「沖角付胄」。而大鎧,乃至於後來具胴、具足時代,各種形形色色的頭盔樣式,都是從這種「沖角付胄」變化而來的。
大鎧誕生之初,在「沖角付胄」的基礎上,其所鑲之鐵釘變大,產生了「嚴星之胄」,也就是後來星兜的雛形。而鋂(應寫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現代日文都無此字,故暫時用鋂字來代替)的覆頰部分翻轉,變為吹返,眉庇變大--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兜非完全的半圓形,腦後微凸,頂上有口,稱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烏帽子的,烏帽子上部扭折後,從天辺伸出,如一個上尖下圓的桃子狀)。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條下端呈花瓣狀的條形加固帶,稱為「篠垂」。「眉庇」上飾以華彩,並裝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許因為盔頂要開口塞烏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國的頭盔一樣,把裝飾品放置在頭頂,就只好獨辟蹊徑,插置於頭盔的各個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稱為「前立」,在左右的稱為「脅立」,在後的稱為「後立」。就算後來天辺沒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頭盔在頂上加裝飾,稱為「頂立」。
大鎧時代,最常見的裝飾是前立,最常見的前立是「鍬形」。鍬形種類樣式很多,初期則多作狹長形,裝在雕鏤精美的「鍬形座」上面。後來鍬形座乾脆做成獸頭狀,稱為「獅嚙」。兜上的吹返非常大,並飾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狀物,這種裝飾在整套大鎧的各個部位都可能出現,稱為「居文金物」。鋂分多層(一般為五層,稱為五枚綴),最上連接兜的,叫「缽付之板」,下面分別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為「菱縫之板」。武士們割據相爭的時代,是沒有統一鎧甲制服的,所以為了區別陣營,笠印和笠標就先後出現。大鎧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腦後結以笠印,因此即使沒有笠印,笠印付環和其上的「緒」(繩帶)結成總角,還是都要保留的。
大鎧的主要質地是竹、革,間亦用到金屬。胴甲分連綴的胸板、主體的沖胴,以及後背的逆板等數部分,連綴成一個整體。除去用緒通過胸板在肩上打結外,還圍攏身體,在一側(一般是左側)用「脅楯」來固定。脅楯包括兩部分,上面的壺板,和下面的草摺--這草摺,和聯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樣的,結束以後,可以很完美地成為一個整體,另外它還單獨有一個名字,叫作「馬手」。
和此後的具足等鎧式不同,胸前所垂掛的兩條甲片--「栴檀板」與「鳩尾板」是大鎧最明顯的標志。而如此明顯地左右不對稱,在各國的古代盔甲樣式中都比較罕見,也正體現了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吧。「栴檀板」防護右胸,較寬且長,一般明顯地體現出連綴的甲片;「鳩尾板」防護左胸,較短且狹,一般蒙以布帛,除鑲邊外呈色調素潔的一個整體。兩片甲板都只有頂端與胴甲主體相連,隨著人的活動,會左右變換位置。據說現代人做過實驗,當武士伸長左臂,側身拉弓放箭的時候,鳩尾板正好遮蓋住心口;而當在馬上用右手揮舞太刀的時候,栴檀板也可以防護最大的破綻--右胸或右肋。因此,這兩片甲板的出現,不僅僅因為裝飾和美觀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
肩部連系前後胴甲的除了「緒」以外,還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馬手袖」)頂部的「袖之冠板」,以緒相連。胴甲下面連綴草摺,分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後部的引敷三個部分。首先,大鎧除去存在的最後階段,一般沒有很華麗的前立,既然已經有了鍬形,再加金色龍形前立,多少有點不倫不類。其次,喉倫(護頸)和脛當(護大腿),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鎧上是沒有的。大鎧以外的防護,只有籠手(防護小臂)、手甲(防護手背)、臑當(防護小腿)而已。穿大鎧的武士,一般著馬上沓,是以麻或草編織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大鎧從產生到在實戰中消亡,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漸變化的。但是,央視的電視劇集《三國演義》中,竟然給曹操和周瑜的頭盔上加了鍬形,給他們套上陣羽織,或者胸前也垂兩塊板,真是怪異莫名。設計者也許認為這樣好看吧,但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專有的,照搬過來實在不妥! 胴丸出現於平安中期,來源於掛甲,初始時,是下級武士著用的鎧甲式樣。
初始胴丸是沒有袖甲和胸前那兩塊「栴檀板」、「鳩尾板」的變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紐、主體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縫板所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鎧要簡單很多。以前,經常會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實它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胴丸在左側束扎,而腹卷是在背後結紐的。胴丸的甲片數量是有規定的,一般為前立舉二段、後立舉三段、長側四段、草摺八間四段。在平安時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穿著胴丸的武士的形象:頭戴無前立的星兜或者烏帽子,身著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籠手,光腿無褲套脛巾,赤足。所有這種形象的,都是騎馬武士的郎從,也就是後來的足輕階級。
胴丸剛出現的時候,為竹、皮質地的輕武裝,裸足的下級武士專用,多為粗製濫造的產品。到了鐮倉時代,部分上級武士也為了追求輕便而使用胴丸,當然,他們的裝備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鍬形前立星兜,精緻的胴丸,有袖甲,皮籠手,著臑當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們騎馬。
南北朝時代,胴丸終於上升為重武裝,並且在上級武士中逐漸流行開來。因為新時代的戰斗模式,已經從舊的以騎射為主體,變成在復雜的地形中大規模集團接近戰為主體。因此,胴丸變成了騎乘和步戰兩用的重要甲式。佩楯(最早是在褲子大腿處縫以皮片)出現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來胸前結緒的非常藝術化的杏葉也出現了。現在藏於春日大社中的,據傳是楠木正成使用過的黑韋縅胴丸,是日本的國寶。腹當最早出現於鐮倉後期,作為用料儉省的下卒輕武裝,被廣泛運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態(它的改進型獨立分類變成了腹卷),無袖,背後沒有防護。足輕、射手廣泛使用,而上級武士只作為臨時輕武裝(比如防身、臨時巷道混戰),才偶爾使用。到了室町後期,大批鎖腹當出現。所謂鎖腹當,就是用大片的皮革連綴成甲,工藝更加簡化。江戶以後的很多當世具足,都受腹當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西洋鎧甲傳入以後,後開口的式樣日益增多(當然,當世具足背後也是有防護的)。比如桶側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蠻胴等。馬鎧札、魚鱗札等甲片連綴法,也直接來自於鎖札法。
Ⅹ 大河劇中的日本戰國時代出現打仗時候高級武士頭上帶的這種帽子叫什麼名字
這屬於日本貴族階層的烏帽子中的一種,叫折烏帽子
還有大河劇中公卿或者大名(就是高官階層)戴的叫立烏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