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織帽子
准備材料/工具:悉尼樂譜線2兩、5.5cm圍針1根。8針起頭只適合悉尼樂譜線粗細的絨線
一、起頭8針,織15行,完成第一個橫條。見下圖:
⑵ 帽子的各種織法 帽子怎麼織
1、先量個頭圍,作為起頭的依據; 2、沿高度編織到8~12公分後均勻減針; 3、先減得慢點,根據頭頂的弧度逐漸加快; 4、最後的30幾針用線穿起來,匝緊; 5、花形和顏色可根據喜好; 6、至於帽沿翻邊或增加其它裝飾你自由發揮了。
⑶ 如何織毛線帽子圖解
1、起好針後,開始織帽子的邊,我們織一針上針,一針下針。織到需要的長度。
⑷ 帽子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
據《後漢書•輿服志》載:「上古衣毛而冒 皮」,《釋名》雲:「冒,帽也。」《尚書大傳》載: 「成王問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 『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領者。』」帽即「頭衣」、 「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 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說明這個時期已 有束發甚至戴冠的冠帽了。冠帽的產生源於防暑禦寒的需要,人們 把一大片樹葉蓋在頭頂遮日或防雨,把一塊 皮毛包在頭上防凍,就是最初的「帽子」。成 語「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 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時的冠帽不同於現在 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 分,不像現在的帽子蓋住頭的全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和 等級的差別,這種差別隨之在冠帽上明顯地 反映出來。於是,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 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帽。周代後期封建制度初興時,冠帽上的等 級區分走向系統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 服中已分三弁。《禮記》、《周記》、《儀禮》等書 中,關於冠帽制度的記敘更多由簡到繁,不 同等級在不同場合要戴不同的冠帽。如帝王專用的「冕」,它前低後高,表示 恭敬,前面用絲線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視, 兩旁用絲線擋住耳朵,表示不聽讒言,成語 「視而不見」和「充耳不聞」便由此而來。皇 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 戴頭巾。據記載,用來當帽子用的頭巾本來 是平民百姓勞動時擦汗用的,後來才被當 做帽子褒在頭上。冠帽除了反映階級和等級的差別外,還 同世俗禮儀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在古代,貴 族子弟20歲時要舉行隆重的冠禮,表示已 成年,因此後世用冠作為達官貴人的代稱。 又如,在漢朝,冠有十幾種之多,分別供不同 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再如,現代 人們用脫帽禮表示禮貌,但在我國古代,脫 帽是無禮的行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 說,張旭酒醉後當著王公的面,竟脫帽露頂, 這在當時是有失體統的不雅行為。我國各民族的帽子更是五彩繽紛、種類 繁多,極具民族特色。很多獨具特色的帽子 已成為識別民族的重要標志。如維吾爾族的 小花帽、蒙古族的狐皮帽、土家族的織錦氈 帽、裕固族的喇叭形紅纓帽、阿昌族的扁筒 式包頭、瑤族的雉尾包頭等等。另外,遼金人 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禮帽。而現在的帽子,其劃分階級和等級的功 能已經弱化,也不與世俗禮儀有著太大的聯 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裝飾打扮。
⑸ 簡單又漂亮的帽子怎麼織
我覺得這個問題一兩句話說不清,織帽子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花紋不同織法也不一樣。
⑹ 織帽子的方法
有耳帽子(棒針、中絨、雙線)左手起頭(右手拿針):7個(老式起頭)第一批平針第2批兩邊各加一個頭(第2個頭上挑加,這樣沒有針眼)第3批跟織以後每逢雙批兩邊像第2批一樣加頭,單批跟織加至15個頭,直接向上織,織至從第1批數10個上針結束,斷線,頭直接放在針上。(耳)每2個耳10個上針結束後,再翻過來織1批,順著加頭,第1根針加7個,第2根針加15個(加頭時用老式起頭),把第1個耳織上,再加14個頭,共66個頭(22/根針),織5批上針,再織1批平針,開始排花。織4個平針1個花朵(1個頭里加3個再收掉)。後每織10個頭織1個朵,每批織完跟織1批。每朵向兩邊擴1個,從下面數第4個朵時中間織一個朵,然後再向中間收1個朵結束(就是每組織5個朵,1、3、1)。向上織4批平針,在原來的兩組花朵中間有4個平針,將中間兩個平針順並,並且做成一個朵,跟織完後,織1批上針,1批平針(平針中收去4個頭),織1批上針,1批平針,分七瓣(織6個頭,第7、8兩個頭並,第),依此向上收(每次跟織),收至14個頭用縫針一齊收,兩圈。結束。頭頂用毛線做個球釘上耳下用毛線編兩根帶子,帶子尾巴再做兩個球,全部結束。可以帶上試試嘍!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