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代官帽纓帶長多少
大多是2尺品級低的沒有。
⑵ 古代管家的帽子圖片
官帽,是中國、朝鮮、東寧、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種帽子,屬烏紗帽的一種,最開始是由展腳襆頭演變而成。宋元時代,「烏紗帽」一名泛指以烏紗製成的帽子,即烏帽,尚未成為官帽的專稱,而明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則屢見不鮮,更變成專指官帽,並演變成了官員職位的代名詞。[1]得官者,戴烏紗,失官者,被稱之謂「丟烏紗帽」。[2]其內型用鐵絲編織而成,成為硬殼,後部高而隆起,內襯黑紗,外塗繒紗(繒是一種絲織品),塗黑漆,外型多為圓頭,前有一折,並飾以玉勝(以示明潔)。
明代官帽外形與唐代初期的襆頭,小有近似之處,官烏紗帽由襆頭帽子外施紗塗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圓翅等。是用鐵銅絲編成帽的框,然後再用烏紗覆外。圓頂,分上下二階,左右各插一個帽翅。官帽的別稱烏紗帽常被人喻為官位的代稱。烏紗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戴烏紗帽的常服,多與補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製:凡官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作為官服。在團領衫外束腰帶,亦作為公服使用。[3]同時又規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員,以及侍奉父母辭閑之官,允許繼續戴烏紗帽,而因事罷官者,則服飾與百姓一樣,不允許再戴烏紗帽。[4]明初烏紗帽尚未高聳,而至中葉,則風氣大變。如正德時兵部尚書王敞,「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杠,人呼為『三高先生』。
明朝以前官帽
⑶ 古代將士頭盔上的纓有什麼作用
是來擋敵人的攻擊的,可不是來分等級和吉祥什麼的哦
⑷ 古代孝子戴孝帽,帽子上有好多紅絨球,這有什麼說法嗎
嗯,古代孝子戴孝冒帽子上有好多榮紅榮球啊,就是紅色的是證明是村孫子輩
⑸ 古代將軍頭盔上有紅頭纓是什麼朝代的將軍
漢朝,《漢武大帝》劇照
⑹ 清代官帽上怎麼還有黃色的纓飾,不是都是紅色的嗎
清代官場官帽俗話:頂戴花翎,一共分9品,地位最高的一二品顏色紅寶石、珊瑚、最末端的小官才是素金、鏤花金。所以紅色的官位比黃色高。
⑺ 民國初期 軍閥頭子 軍帽上有高高的白櫻 有什麼含義
德國,法國當時就是這打扮啊,都學得人家吧,人家是現代化部隊,學個樣子唄。
⑻ 古代做官的帽子圖片
⑼ 日本古代官員和貴族戴的帽子(不是烏帽子)叫什麼,就是那種頭頂像一張圓餅,腦袋後邊吊一個類似唐朝官帽
⑽ 皇帝帽子前面那一串串的叫什麼東東﹖看圖片.
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延 又寫作綖,最上面的木板,又稱冕板,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之意。後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徵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旒 liu2 冕板兩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帽卷 即帽身,圖中沒有標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
玉笄(ji1) 插在帽卷兩邊的紐孔中,用於固定頭發。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鑲成。
纓 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絲繩,在頷下系結,用於固定。
纊(kuàng) 是系在冠圈上懸在耳孔外的兩塊黃玉,叫做瑱(tiàn),俗名充耳。因懸掛於兩耳邊,象徵君王不能輕信讒言。
紞(dǎn)是垂在延的兩側用以懸纊的彩絛。
唐代進行改制,創造了天河帶(首張圖應為唐代冕旒,而非漢代),並使用二十四旒。但明時又恢復古制。[1]
天河帶 冕板上垂下來的一條紅絲帶,長度可以垂到下身,天河帶多出現在隋唐以後的畫中,(比如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宋代才有明確的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