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舉例5個有哪些
1、交際語言的差異: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
2、稱謂稱呼方面差異: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
3、餐飲禮儀的差異:中方:用筷子;喝酒時會碰酒杯,碰出響聲,一般來說都會先上肉菜,最後才上湯類,一般不有甜品。西方,會用刀叉,左叉右刀,乾杯時不能碰出響聲,一般會有前菜。
4、服飾禮儀的差異: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5、宴請禮儀的差異: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⑵ 中西方服飾文化差異
1、衣服顏色的選擇有所不同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一種倡導紅色的民族心理。在中國服飾文化中,紅色是最吉祥,最節日,最昂貴的顏色。在古羅馬時期,西方服飾以白色意義建立,純粹和紫色象徵著高貴的色彩偏好,這意味著注重賦予色彩一定的情感意義。
2、服裝特徵的差異
與中國相比,西方服裝的色彩更具個性,主要體現在突厥人的性別人格和自我個性。性別人格主要表現在男性要穿平靜的顏色,而女性則應穿著色彩斑斕的禮服。自我個性主要表現在「三不」:無論性別,無論季節,不論年齡。
3、衣服結構的差異
中式服裝結構是整體扁平型,強調立體空間的效果,服裝直而鬆散。西式服裝結構分為立體,強調立體效果,服裝更貼切。
(2)中西方帽子文化差異擴展閱讀
導致中西方服飾差異的原因分析
1、中西服飾文化的差異
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底蘊深厚的寬衣服飾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學與哲學觀念,與西方截然不同。
西方則強調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分離,明確提出主觀為我,客觀為物,「物」與「我」是相對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們習慣於理性觀察世界和探討規律,並形成一種追求自然法則以獲得真理的作法。因而,表現出以一種理性的或科學性的態度對待服飾。
2、中西方美學觀念的差異
中國服飾美學觀念表現在女裝造型上的是意象的結構。
這種平面的直線與曲線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適體又不完全合體,不裸露張揚也不盡力束縛,在遮體的隱約之中含蓄地顯現了流暢婉約,溫情流動的人體曲線美,造型意識是節奏化的,讓視點隨著自己的心願移動,使生命之體在寬衣的帖體與離體之間流露氣韻。
我國傳統的服裝空間造型是借「虛與實」、「明與暗」的節奏表達出來。西方的服裝空間意識是在中世紀以後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對空間的探求心理,渴望占據更多的空間,於是增大服裝造型的體積,將服裝視為擴大自我肉體的一種工具。
這種誇張的服裝造型使人與自然整體之間,人與人的個體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觀,也反映了人與自然萬物、心靈與環境、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性。由於東方與西方不同的哲學美學觀念在服裝上創造了不同的基本造型,體現了不同的精神氣韻。
⑶ 中西方文化差異
標 題: 中西方文化差異一家言
發信站: BBS 水木清華站 (Sun Jun 6 16:45:16 1999)
看了前面有網有談到「氣功、墮落、中國人」,手也癢癢,故貼此文。
對文化研究doubtfire是門外漢,以下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看法應作極樸素的
理解,都是我本人的一些零星粗淺感受。
1 中國文化傳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與客體對象的融合,從而達到無我
無對象的水平;
西方文化傳統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達到控制自然的目的,為我所用。
Doubtfire猜想:中國文化的境界的確是比較高。或者是中國人的追求(理想)比較高
2 要達到中國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負載形式通常都是比較柔和的「琴棋書畫」
等「高雅」技術。而排斥經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
3 與此同時,恰恰是因為中國文化定下的目標過高(換句話說,就是不切實際),
造成達到這個目標的難度過大,一般的人,乃至中華民族中的精英分子,都
很難做到。於是乎,在這樣的土壤中,盡管「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整個民族對
「特異功能」就有異乎尋常的熱中。目標太高又無法實現,只好自我欺騙也。
4 與上述情況相適應,中國的教育極為糟糕。因為沒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技術可教。
「聖人」不是上學可以產生的,而是「頓悟」出來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實際
上是不能從「教育」這種手段中得到助益的。於是教育無法系統地發展起來。
5 西方的情況恰恰相反,西方人定的目標比較合適。可以通過學習,發揮人的智能,
達到控制自然的目標。並且,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已有的知識不斷積累,
並形成規范的知識體系,極具操作特徵,可以很好地推廣教育,提高民族整體素質。
6 也許真的如某些學者所說,西方人忙活了一陣,發現迷失了方向,於是到東方文化中
一瞧,哈,找到了歸宿真諦雲雲,以此來說明,中國的文化是如何如何牛,有可能
成為21世紀的新的世界文明中心等等。
7 上述情況在Doubtfire看來,可以這樣描述,即中國人一直在追求人間天堂的美景,
但限於客觀條件(智力,體力等等),無法實現,只好通過一些夢幻手段「假裝」
實現之(比如氣功等)。而西方人則為了達到天堂,花了兩千年造戰車和梯子等。
也許人類最終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但是在策略上,中國人
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得太高,結果反而在表現形式上落後在西方後面了。
以上是我對中國文化落後於西方的分析,盡管中國文化的目標看起來比西方的「野蠻」
文化要高得多,而且的確高得多,是人應該有的目標,但太「超前」了。正是「欲速則不達」呀。
⑷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1、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2、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
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範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歷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徵。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
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註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於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⑸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什麼
先說什麼是文化和信仰吧。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范疇,可以包括文字、著作、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甚至信仰等等。所以信仰是文化的一個方面。
信仰是一種精神和內心的依靠和依託對象,其對象可以是理想、人物、精神、或者一般的「神」等。現在說的西方文化的信仰主要是基督教信仰,也就是基於聖經的以耶穌上帝為對象的精神信仰。
如果來比較文化和信仰的范圍大小,信仰是文化一個小的但主要的方面。如果文化是100,信仰最多隻是其中的一個1,甚至不到。所以說影響一個文明怎麼怎麼樣,會不會因為信仰的問題而落後,這樣去考量是很片面的。
現在中國人普遍感覺自身很落後,認為自身落後是因為文明和文化的關系,是因為中華文化太落後以至於造成中國全面落後。那其實是不是這樣呢?且先不說文化,可以說中國在很多方面現在都不如西方,比如經濟的方方面面,科技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的方方面面。而這些方面經濟的發展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發展起來的,一般50年甚至不到就可以了,這在世界經濟史上是有大量實際史料可以考證的。其次是科技,科技的發展至少需要50年以上,看看韓國經濟是步入世界前列了,但是要說科技實力,還是很靠後的,而且這也受很多方面的限制;再說政治,由於冷戰的原因,尤其是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到底是所謂的資本主義制度好還是所謂的社會主義制度好,這個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但是卻意識形態化了。政治制度歸根到底是為社會服務的,不存在任何的顏色,資本主義好也是只在西方好,因為他發展了幾百年了,他好也不是因為他是資本主義好,而是因為他在各個方面不斷改進,改進了幾百年才好到如今的程度。所以,政治制度的發展就需要上百年的時間來積累。而政治制度也只是文化的一個方面。那文化的發展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了,1000年的文化也只是不成熟的文化。而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當然是中華文化。當今世界只有中華文化真正的傳承了5000年以上,其他的文化為什麼都斷絕了?因為時間和實踐是最好的和最殘酷的絞肉機。沒有深度和廣度的文化,只會在歷史中被無情的淘汰。說這些的意思其實就是說,中華文化傳承下來靠的不是運氣,他的傳承有的根本原因和優勢。那政治制度的發展成熟都需要上百年時間,可想越珍貴的東西越需要時間去建立。可想而知中國的文化是多麼珍貴。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發展需要時間,為什麼說不是一蹴而就,不是直接把西方多民主的制度直接照搬過來,而是要結合自身的發展水平和國家特點,在各個階段實行改革促進發展。
那麼現在中國人為什麼反而普遍感覺到自身文化不行了呢,甚至比西方的文化差了呢?一是因為大部分人已經失去了對自身文化的了解,這是有歷史因素的,中國的文化素質普及程度還很低。當中國文化在海外備受推崇的現在,國人卻對自身的文化一無所知。在對國外的文化也一無所知的同時,卻盲目的認為西方文化非常先進。所謂自知者明,不自知何談自明呢?二是西方更早的進行了經濟制度的變革,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萌芽產生和發展,推動利益和效率至上,催生了產業革命和經濟發展,並激發了社會在經濟科技政治制度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和騰飛,並把古老的封建主義經濟體制的中國遠遠的甩在了老後面。以至於中國在經歷上百年的追趕以後,還在各個方面落後於人。而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所謂對西方政治制度的」民主性「認識的一種片面和錯位,西方在政治上相比中國而言是更「民主」,起碼來說他可以做到全民投票,但是就是這一點恰恰也是發展中國家的毒葯。西方國家不是一開始就可以如此「民主」的,是通過其國家政治及經濟上的發展,尤其是進入發達資本主義階段之後才真正有效實行全民投票的政治制度的。所謂「經濟基礎決定政治制度等上層建築」就是這個道理。在發展中國家強推」民主「,只會把國家推入內部矛盾加劇和分裂的深淵。因為在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的階段推出這些貌似民主的措施,會直接將國家的資源和精力消耗在無盡的資源分配的爭吵中去。就好比,一個國家越窮,如果他反而很「民主」,在還為吃飯發愁的階段,這些民主的機制會被用到」搶食「中去,而不是把這些資源用到最該用的地方,也是就是用到發展上去,最終浪費的是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失去發展的時間和機遇。西方的民主是建立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的,這些國家已經有足夠的資源和優勢擺脫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且剩下足夠的資源去發展政治制度,完善政治制度推動民選。而其中民選的基礎也是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基礎之上-就是民智開化,或者說國民的教育素質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可以有相當的認識能力去區分政治措施本身的合理性,而不被外界的干擾和破壞影響或者迷惑而產生大的動亂。這也是為什麼民智相對差的國家容易被美國實施干擾顏色革命造成內亂的原因。在經濟、科技、政治制度方面,在時間上中國已經落後與人。而再過50年,難說中國在這些方面不能超越西方。
而如今也有不少專家加入到思考和對比西方和中華文化的「終極」思考之中,其中很有看點的一種看法就是中國文化沒有信仰。最近連易中天「老先生」,都提中華文化范疇,貌似都要呼籲給中華文化來個「精神依靠」。其實中國文化發展了5000年,是不缺「信仰」的,但是現在的確沒有信仰了。如果要說信仰,中華文化比其他任何文化都不缺信仰,而且"信仰"這個時髦的東西早已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殘羹冷炙了。中國以前也是有信仰的,而且很多,後來經過文明的發展和成熟都被拋棄掉了,因為中國的文化太博大太有深度了,已經不是一個上帝幾個神仙能夠代表和頂得住這么大一個帽子了。說了這么多,其實只想說的是,中國的文化已經內涵化,精神化了。或者可以簡單的說,中國文化擁有的是精神,中國文化已經上升到一種精神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還沒有進化到可以擺脫迷茫找到自我精神寄託的程度。基督教文化也強調原罪和自我救贖。但這同時成為其擺脫罪孽的借口。歐美一貫對內寬容和對外卻極端殘忍以及雙重標準的對外政策,其實也是其文化的一個側面反映。
⑹ 西方帽子禮儀
戴帽子一般要注意的禮儀是:
(一)帽子的戴法要合乎規范,該戴正的不要戴歪,該偏後的不要偏前,不要給人留下「衣冠不整」的印象。有人故意把帽子戴得七歪八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個性,其實這是對個性的一種誤解。在有些影片中,電影導演為了揭示人物缺少教養,常常讓人物敞衣露懷,歪戴帽子,可見這已經成為一種粗俗的典型表現。
(二)男性在社交場合,可以用脫帽向對方表示尊敬。遇到熟悉的人,如果由於雙方間相隔較遠,不能握手致意時,可以輕輕脫一下帽子,向對方微微頷首。這也是一種常用的社交禮節。
(三)在莊重場合,如參加重要集會,奏國歌、升國旗時,除軍人行注目禮外,其他人應該脫帽。在悲傷場合,如參加追悼會、向死者遺體告別時,在場者也應該一律脫帽。
(四)在進入室內時,男子要脫下帽子;女子則可看情況,如果帽子是服飾整體的一部分,按照約定俗成的禮儀習慣,也可不脫。
(五)在觀看電影戲劇時,為了不遮住後排觀眾的視線,無論男女,都應自覺脫帽。
帽子穿著禮儀:
(1)應不應該戴帽子
制定禮儀法的老先生們認為,大城市中服裝整齊的婦女們出街時,通常必須戴帽子。其實什麼也不戴,光澤美麗的頭發,誰見了都會覺得有魅力。因此,戴不戴帽可以憑你自己的喜歡,而不必強求。
(2)什麼時候戴帽子好呢
有的場合不能戴帽子。例如,在所有的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堂,婦人不能戴帽子(也不能在頭上被圍巾)。不過,男子則相反,大多數的猶太教堂和寺院要求男子戴帽。婦女一般在宗教儀式、結婚儀式或喪葬儀式上都戴帽。在餐館或劇場,婦人可以不必除帽(但帽子不能遮住別人視線)。此外,在其他的公共場所,也都可以不脫帽。雞尾酒派對或午餐時可以不脫帽。
(3)什麼時候不能戴帽
不能戴帽的一個場所,是自己的家。例如,在自己的家裡舉行正式的午餐,即使其他的女人戴著帽,自己也決不能戴帽。再有,穿晚禮服時當然不能戴帽。
(4)在鄉鎮
在鄉鎮之類小地方,帽子是不怎麼戴的。天冷時,有圍巾一直暖著頭部,夏天,沒有戴帽子的必要。想戴的話,簡單的圓形的氈帽(或者夏天時的草帽)對農村的服裝是最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