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揭秘清朝的「頂戴花翎」到底是什麼玩意
頂戴花翎雖為一體,卻是「頂戴」和「花翎」兩個部分。
頂戴,就是官員戴的帽頂。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
清代「頂戴」分二種,一是涼帽,一是暖帽。涼帽,像斗笠樣的是,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清代「花翎」也分兩種,一是藍翎,一是花翎。藍翎用鶡羽做成,俗稱「野雞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員使用;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須經皇上特賜方可佩戴,必須是五品以上官員。
2. 清朝帽子的頂戴花翎為什麼用羽毛
在現在的許多電視劇里,看著扮演清朝官員們戴的『頂戴』,其實有許多錯誤的地方。他們戴的頂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這樣的翎子在清朝是不會出現的。
當時的翎子是藍翎裡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三眼花翎幾個檔次,按照立功的大小來賞賜幾眼翎子,所謂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暈,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
3. 清朝頂戴花翎代表著什麼,清朝官員品階,從帽子上分辨
頂戴花翎分為「頂戴」和「花翎」兩個部分,頂戴就是指官員戴的帽頂;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頂戴花翎是古代官員身份的象徵,是獎懲的表現,映射了古代封建的等級制度。
清代頂戴的前身就是明朝曵撒冠.是明朝就有的東西.花翎緣於明朝武官笠帽上的羽翎.朝鮮武官也有花翎.也是學明朝.頂戴花翎明清兩代一體相承的服飾體系
一品紅寶石,紅色透明!二品紅珊瑚,紅色不透明!三品藍寶石,藍色透明!四品青金石,藍色不透明!五品水晶,白色透明!六品硨磲,白色不透明!七品素金頂!八品陰文金頂!九品陽文金頂!
衣服補子上區別最大。文官是各種飛禽比如一品仙鶴二品白鷺。武官就是走獸一品麒麟二品老虎。
總督為從一品,但如果是殿閣學士兼總督地方則是正一品。巡撫本身沒有級別,是代天子巡視地方,但通常是右都御史兼巡撫地方為正二品。總督和巡撫理論上都是欽差大臣兼地方官職。省級地方,布政使為從二品,是地方最高官職,按察使為正三品,是布政使的附貮。專管河運或者幾個州府的為道台,道台為正四品。府城為知府正五品,下設同知為從五品。州城為知州,正六品。縣為知縣,正七品。
而一品大員的紅寶石頂珠,早期的紅寶石,和現在的紅寶石不一樣,其實相當大部分是紅色尖晶石,也有紅碧璽的,這個在當時分的沒那麼細,藍寶石也是,清後期,三品以下頂戴都改為玻璃,清朝以前確實用的寶石後來窮了,就用琉璃以及其他一些的東西代替,都成了玻璃和料子珠了。
所謂花翎,實際上是用孔雀的羽毛做成的,分為三種,分別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與三眼花翎,這個一眼二眼其實就是指孔雀羽毛上的圓圈,其中三眼花翎最為珍貴與榮耀。
和珅才是雙眼花翎,據說福康安是三眼花翎,李鴻章是三眼花翎,清史上不算最後瞎賣的那部分,真正得到三眼花翎的寥寥無幾
而電視劇上可是動不動就賞三眼花翎,是不可能出現的,當時三眼花翎真物稀少,孔雀可不會根據需要生產花翎。所以皇帝賞花翎必須的想清楚,庫內是否有物。
頂戴是真正品銜的象徵,花翎只是一種榮譽。
4. 清朝官帽頂戴花翎
對,很多人沒有資格佩戴。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蘭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另外,清代的翎眼也曾有四眼和五眼者。據傳,康熙時太子也欲戴翎冠,於是康熙帝特製了一頂五眼花翎冠賜給他。以後,因福文襄公(即福康安)立有大功,乾隆帝曾賜給四眼花翎。這兩種冠飾,實乃特殊,是不計官位的。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新疆叛亂的張格爾後,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後期,花翎的賞賜范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致使此制鬆弛。
5. 清朝皇帝兒子官帽後的花翎是什麼意思
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就是地位和榮耀的象徵!
花翎存在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清制除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固倫、額駙因爵位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外,其他普通官員只有在賞賜的情況才得戴用,一般為單眼花翎。在清朝的電視劇里,經常可以看到『拔去*眼花翎』的劇情,那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懲罰!
6. 清朝的「頂戴花翎」是不是誰都能擁有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們,相信對“頂戴花翎”這幾個字並不陌生。在很多劇中,都出現過被罷官或免職的橋段,台詞多半會配上一句:“摘掉他的頂戴花翎”。可見,這“頂戴花翎”應該是清朝宮廷官員們的“標配”。也因此,很多朋友都感到很是好奇,到底什麼是“頂戴花翎”呢?
這里,在一本名為《齊如山回憶錄》的書中,作者根據自己獨特的親身經歷,撰寫了在清末民初發生的很多見聞。其中,關於“頂戴花翎”的描述,就讓人頗長見識。
7. 清朝官帽頂戴花翎代表什麼
代表官職高低。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ēq_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8. 清朝「頂戴」「花翎」有何區別
頂戴就是官員頭上所戴的帽子,分兩種,像斗笠樣的是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另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花翎就是帽子上的裝飾,插在頂珠下有翎管,一般為孔雀翎,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
9. 清朝官帽上的頂戴花翎有什麼講究官袍上的那串珠子代表什麼
清代改冠制,禮帽分二種,像斗笠樣的是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另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
官袍上的那串珠子是朝珠,狀如念珠﹐計一百零八顆。珠用東珠(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蠟等製作﹐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以及五品官命婦以上﹐才得掛用。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其中東珠和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後和皇太後才能使用。
10. 頂戴花翎,清朝官員的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朝官員的帽子上面有不同的頂戴花翎,標志著官員的等級,是榮譽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