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勝心強 但是辯不過感覺很沒面子 所以心裡很著急 就亂出招了
⑵ 辯論賽中如果對方錯誤提出觀點怎麼辦
做好記錄,交給下一辯,死磕這個錯誤。
⑶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在網路辯論中給別人扣帽子
自己作為校園辯手,深知辯論最重要的就是身臨其境!
在辯論的時候,說「有個人如何如何...」,那麼大家就是聽一個無關緊要的故事...
但是如果說「我如何如何...」或者「對手如何如何...」
就可以讓大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畢竟當事人就在自己眼前。
而且用對方反駁對方的論點,可以挫敗對方的銳氣!
⑷ 求辯論中常用的套話
以 偏 概 全 之嫌
循環論證
對方辯友滔滔不絕 可惜的是對方辯友前提錯了
無獨有偶 。。。。
赤裸裸
故人雲 以史為鑒 可以知興衰 面對著東西方的歷史 我們不禁要問
。。的邏輯很有趣
請允許我繼續闡述我方立場
價值的非理性違反
你把。。和。。做類比 是不是把馬嘴安在牛頭上呢
這些。。。。哪一個沒有打上。。。的深深烙印呢。。
面對對方辯友提出的無確定性的東西。。。。有爭議 但是沒有爭議的是。。。
沒有牙齒的老太太嚼牛筋 白費口舌呢
字典中 。。是 有。。種意思 沒有一種 符合對方辯友。。。的觀點
對方辯友。。 說的。。。只是冰山一角
對方辯友 別忙著扣帽子
詭辯
文字游戲
斷章取義
離題之嫌
謝謝 其實剛才一連串的爭議都起源於對方一邊開展論題時犯下的幾個關鍵錯誤
我退一步說 我再退一步 我都退了好幾步了 都難以論證你方觀點 對方辯友又作何解釋呢
的確啊 辯論是對於語言及文字的玩味 今天的我們也很欣賞對方的四位同學 玩味的能力
玩味的前提 是對基本的概念有一個規范 有一個標准
紙糊的月亮當太陽 偷天換日呢 = 偷換概念
這些不都是 地地道道的。。。因素嗎
這個問題 我方不知論證多少遍 倒是對方辨友還沒。。。。
相思病看外科 看內科。。
對方辯友 終於退出那一步 證明了我方觀點 謝謝對方辯友
我方已經從邏輯 理論 事實 價值 證明了。。。。。。
下面我進一步證明。。。。。。。
聽到。。。我不禁百感交集
…….例子比比皆是
……難道不是。。。的最佳例證嗎
。。。。。。。對方為何從始至終避而不答呢
只有正視這個。。。事實。。 才能更好的。。。。
。。。是古往今來 人們理性認識的結晶
這難道是。。。歷史的巧合嗎
對方辯友 面對這樣的真知灼見 至今未能幡然醒悟
喬思比林思的那句話 真理雖然稀少 但總是供過於求
。。。的例子 橫跨古今 不勝枚舉
人類 宇宙之精華 萬物之靈長
請對方辯友不要對。。。視而不見
這個概念都搞不清楚 還來辯論嗎
一個嚴肅的辯論場 需要一個嚴肅的概念 對方多次問我們 而不是問我們
經驗事實法則歸納出來的錯誤。。
倒果為因的錯誤
這是我自己總結的 希望能幫到你
⑸ 辯論中,對方抓住了我方的矛盾該如何處理。
首先,給對方套帽子,說他是鑽牛角尖,誇大其實。
第二,你自己要清楚,凡是有兩面性,也就是說,沒有一個觀點是沒有矛盾的,生活中也充滿矛盾。因此你要明白你之所以產生矛盾,是因為你希望你的觀點更符合情理,你也可以從這點上維護你的觀點,這是事實,不是矛盾。
第三,索性不回答他的駁論,直接攻擊他的觀點。
另外,不知道你參加的是正規的辯論會,還是普通組織的辯論。如果是普通的情形,評審一般沒有專業水平,你的語言沒有必要太犀利,不要用那些傳說中的辯論技巧,會讓人覺得你太刻薄。關鍵是觀點一定要清晰,語速不一定要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⑹ 辯論四辯總結該怎麼做,有什麼技巧么·····怎麼提出有埋伏性的問題攻倒對方
• 辯論總結
——怎樣打好優勢辯題
作者:張卡特
1.立論
從一開始我就是打一辯的,當時隊里有兩個牛X的師兄每場給我們立論洗腦,順便告訴我一個不會立論的一辯就是個花瓶。所以從最開始就對這個事情很上心(怨念的意思)。
立論這件事是辯論的各個流派各個風格裡面差異最大的一件事了(廢話),我把我見過的為數不多的幾種歸了一下類,管中窺豹吧……
(1)邏輯高度型
這是我最開始接觸到的立論方法,據說是曾經的元培風,也將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生科風。不知道用這五個字能不能完全概括和展現這種立論的特點。
它重視邏輯的完整和清晰,通常由一個有價值高度的標准作為立足點,衍生一套完整的推理關系,然後就這一個鏈條拆分出三個方面進行論證。這樣的論非常花時間,所以生科的所有比賽都花了幾乎所有的時間來立論。但這樣的論幾乎牢不可破,因為它一旦產生,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被解釋得非常清楚。
例如:
辯題:知識創新比知識積累更重要。
標准:二者誰能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辯題:功利慈善利大於弊。
標准:當今的社會現狀是人們的功利之心有餘而慈善之心不足,因而才會出現功利慈善的現象。面對這樣的「功利慈善」,我們要評價它的利弊,就應當從社會的層面上做一個客觀公正的判斷。
如果說所有立論的邏輯鏈條都有缺失,那麼這種立論方法,就是將缺失放在了大前提之前,因此站在立論之內,幾乎能解決所有對方的攻擊。然而,一旦對方站在更高處破掉了這個論的論述角度,整個論證就陷入了死局。比如從人類文明的延續看問題,腳踏實地比仰望星空更重要;比如從社會機制的角度看問題,功利慈善將會破壞對社會福利建設的重視。
因此,開明哥哥在一開始就告訴我,所有立論都是霸王論。因為立論考驗的其實不是邏輯的推演而是角度的選擇。立論要做的,就是把辯題放在一個恰當切有利的層面上,當你選擇了一個最佳的立論角度,其實在這個層面上你的觀點就是一個霸王論。
這種立論方式的難度在於對層面的把握。一個辯題的層次太淺,會直接被對方壓過,而層次太深,一方面辯手駕馭不了,一方面短短幾十分鍾之內無法向評委和觀眾解釋清楚。所以對這樣的立論我目前實在沒法完全掌握(曾經試著立過一個「世博會應更注重國際化還是民族化」,被評價為「自洽」囧rz)。
(2)價值壓制型
這種立論方式是蔡師兄帶來的。我對它的理解不太深刻,但是有一點小小的感悟,希望師兄指正。
價值壓制型的立論是在邏輯高度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直接基本放棄了邏輯的論證,靠一個核心價值取勝。比如利弊比較型的辯題,在傳統的立論方式里,定義標准分論點,缺一不可,需要給一個標准來比較究竟利大還是弊大。但以價值壓制型的立論方式里,只需要找出一個絕對的利,這個利大到了其它任何弊都只能小打小鬧的地步,可以避免邏輯推演直接證明「遠大於」。
師兄給過的兩個例子,一個是「好馬應該吃回頭草」,核心理念為「寬容」,師兄的描述非常戲劇性:「上場前告訴我們兩個字,寬容,然後自己上場打去吧……」
還有另一個是「大學排行榜利大於弊」, 在立論過程中師兄帶領我們找到「競爭意識」這個核心的高度,它帶來的向上的意識和發展進步的推動力是最為重要的。後來因為我的個人情緒沒有參與後期准備,不知道這個論怎麼樣了……
師兄也說,這個立論方式的辯論基本上沒有臨場性,因為沒有交鋒點。對方說的一切話你都只能告訴他:在這個價值標准下,我們不在乎;在這個價值優勢下,你的說法不成立。
這樣的立論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理由同上。但由於沒有邏輯展開,直接的價值壓制會顯得比邏輯高度更為簡單直觀,能貫徹整場,讓評委和觀眾容易接受。不過仍舊需要辯手素質較強,否則即使打不破也會顯得很不好看。回應方式單一永遠是辯手的大忌,畢竟看辯論的人誰都是沖著吵架那勁兒去的。
(3)直觀展示型
這是我在校隊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相比於我之前接觸的立論方法,這樣的立論基本沒有核心邏輯。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將一個邏輯拆三點的過程,是一個將三個方面的說法(有機)結合的過程。之所以把有機加上括弧,是因為這樣的論操作不好了就是一個舉了三個例子的一辯稿。
這樣的立論方式其實好像在現在的辯論里佔了大多數,沒有顯得別扭是因為大家都力使這三個方面比較大,盡可能地涵蓋了所有,即使有沒有涵蓋到的,那不好意思對方辯友,這都是細枝末節,我們不討論。
具體例子可以參見世博賽,以及各項大型賽事里都有很多這樣的立論。由於是選取有利方面說明,這些立論的優點非常明顯:直觀明晰,容易接受;邏輯簡單,不落把柄;面面俱到,便於展開。例如萬能的「廣度深度持久性」立論,之所以能夠套用幾乎所有辯題,就是因為這是幾乎所有事件都必須考核的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夠主要,有意義,並且很好闡述。
比如:
「動物園不應該存在」:動物園不利於人類全面地了解動物;不利於人類深入地了解動物;不利於人類和動物關系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現代媒體對傳統書法藝術利大於弊」:現代媒體有利於傳統書法藝術的廣泛傳播;有利於傳統書法藝術的完整呈現;有利於傳統書法藝術的長期延續。
「校園影視作品應以非影視專業學生為主」:以非影視專業學生為主能保證校園影視作品的廣泛參與;能保證其內容深入;能保證其長久存在。
這個可以比如出來很多很多,而且貫徹全場也很容易。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其實這是有問題的……最明顯的問題就是,這樣的立論是不是有點多重標准?或者說,在列舉了三個方面之後,其實還是不明白,你判斷「利大於弊」或者「應不應該」的標准到底在什麼地方。
可以說這種立論直觀、省事、好操作,而且非常方便鋪設戰場。如果推戰場的效果好,根本就不會有任何邏輯上的問題會被質疑。但是我始終覺得這樣的立論是不是有一點偷懶?給人的感覺就是話說了一半沒有說透、說亮,有一點中庸之道的意思,你自己去理解吧,你要是理解出來點什麼問題,我還可以說你扣帽子把這事躲過去:誒對方辯友我方可從來沒有這樣說過啊……
另外,這樣的立論基本沒有價值高度。最多也就在「持久性」一條裡面有一點展望未來的意思。但是很難出現重大意義上的東西。
嗯,其實這個立論方法我現在也沒太吃透,還需要多體會一下。
(4)操作便利型
最早見識到這種立論模式是在北師,當年那個沒事就去另一個學校打醬油的歲月啊……咳咳~~
當時在北師的信科辯論隊參加他們的准備,給他們改改稿子,說說臨場反應。當時自己也是個新辯手,就是個徹底的大醬油。帶隊的師兄每次在上場前給大家講論的時候都會有這樣一個過程:我們的第一條論,是用來立自己的東西的,他們問我們怎麼想的時候,就告訴他第一條;我們的第二條論,是用來進攻的,用這一條的邏輯去問他們,這樣的事情你們怎麼解釋;我們的第三條論,是用來防守的,前面的東西擋不住了,就用這一條去壓他。
當時我很反感這樣的論,感覺這是個什麼東西啊,立論就是立論,這么城府深,還講不講道理了。(我囧,當時我腦子里在想什麼?)
不過現在感覺這樣的論是很有那麼點道理的。比如在世博賽里和湖南大學的那場比賽(生活在大城市/中小城市更幸福),湖南大學(反方)有一個很好的回應:大城市是拼搏的地方,人們湧向大城市,是因為願意忍受不幸福而換取更大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由於這個點沒有出現在立論里,而是出現在了總結陳詞中,沒有能為他們挽回敗局。因而,將有力點放在立論中是很重要的。
很幸運在我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接觸到了中文辯論隊的立論風格。中文的立論往往會在第三條分論點放一條便於操作的東西。比如新生杯決賽「校園電影作品應以影視專業學生為主」,第三條分論點,「我們說以影視專業學生為主並不是要一方取代另一方,而是共同參與,由影視專業學生起主導作用」,用以解決對方可能產生的「校園電影應該有所有人參與」的攻擊;俱樂部賽半決賽「字如其人」的第三條「我們說字如其人,是要提出一種見微知著的知人識人的方式」,用以貫徹見微知著的價值倡導;還有一次友誼賽「功不能補過」的第三條「功過必須要客觀審視,因此功不能補過」,幾乎可以直接用來解決對方的一切攻擊……
我個人對這樣的立論方式態度比較保守,一方面打仗的時候直接把陣法和武器都亮給對方看是件很不理智的事情,另一方面,這樣的立論方式往往會出現論點之間脫節的現象,比如第三點論和前兩點不在一個層面上。我這個人對一辯稿比較有怪癖,分論點無對仗、無遞進或並列關系就會難受……
(5)XX2.0立論法?
這個立論模式其實一直都在,據說近期被西南政法的一個牛X辯手集大成,開發了一個XXX2.0立論法,可以系統地對任何辯題進行立論,簡直和「廣度深度持久性」一樣神器。
亮哥給我解釋了一下這個立論法,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大義就是「你說的都對,但你沒想全」。這和蔡師兄最初給我們講的「你說的都對,我還對」的立論有異曲同工之處。但蔡師兄的立論是通過層面差異達到的,而2.0立論法是通過邏輯的進一步達到的。
有點抽象,舉個例子。
例如前文提到過的功利慈善的辯題,正方的觀點基本就是:是啊對方辯友,慈善那麼好那麼好,可是現在這個社會,你不通過功利慈善的過渡期,怎麼達到非功利慈善的天堂?
再例如官科老師昨天給我說的「奧運會對國家經濟發展利大於弊」,反方觀點大概是:對方辯友你說的好啊,結果大家都這么想了,於是就不理智了,自己國家通脹了還去申辦奧運會,結果預算超了40倍……
這樣的論基本就是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簡直百口莫辯。但是仔細想想其實說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給事物加了一個前提,參與了人的因素之後事情就不一樣了。我個人也沒事愛立這樣的論,但是不敢正經地往外拿,覺得不夠主流,有點心虛……
立論的方法我現在見過的基本就這么多,這些立論各自的側重點、核心思路都各不相同,從中基本也找不出來什麼立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格式,權當一個材料列舉供大家分析,拋磚引玉,最重要的還是結合具體辯題進行選擇和綜合。因為自己見的打的都還少,對各種方法的分析和評價都還很淺薄,希望大家多指點。
2.臨場准備
本來這一部分的題目叫「臨場」,我想了想還是加上了「准備」兩個字。因為臨場真的是個需要准備的東西。在我最初打辯論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准備臨場」這個說法,我的比賽永遠沒有例子沒有段子,不斷在邏輯上出東西,偶爾給點小類比,就算很精彩的東西了。進校隊之後發現,原來辯論不是這樣的,大家上場前都會收集好多例子,先做幾個好段子,再想幾個好類比。
今年比賽前我跟開明哥哥怨念地說了這個問題,開明哥哥很驚訝地說,啊,怎麼,例子段子不是張口就來嗎,還要給你們找?
我去……你以為都是你。
以上純屬吐槽。
辯論的臨場需要什麼?敏銳的邏輯,好的語言,好的段子,好的例子。除了邏輯這個東西天生沒辦法之外,語言、段子、例子都是可以,應該,也必須在場下准備的。這是我一直在教給生科的小朋友們的事情,也是我現在在努力體會的事情。
(1)邏輯和語言
這兩個東西一起說,是因為二者往往相互影響。語言體現邏輯的走向,邏輯決定語言的方式。
舉個例子,當時讓我們小朋友打了一場裸辯「網路使人更(不)自由」,正方小朋友的第一個例子是「當你想對一件國家大事發表看法,除了上網還有什麼方法嗎?」這樣的句式一直到了後半場反方才反應過來,「是啊對方辯友,除了這個就沒有別的方法了,你還說是更自由?」再兩輪之後,正方才把句式換成了「上網是不是給了你一個更好的方法呢?」
這個例子非常普遍。它至少說明了三件事:
a.同一件事用不同方式說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b.說的方式不對說明了自己的邏輯就不清楚。
c.對語言有敏感性才能對邏輯有敏感性,反之亦然。
關於這方面的訓練,只能平時多打模辯了。裸辯是最練敏感性的。我帶小朋友的時候做過一個嘗試,就是讓雙方不立論,直接找例子,打8個回合的自由辯,然後復盤,看剛才什麼表述好,什麼表述有問題,然後不換立場不換例子,直接重來一次。感覺讓新手練習效果蠻好,提供給大家~
(2)例子和段子
啦啦啦,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例子是一些事實上的,數據啊,案例啊,真人真事啊,名人名言啊,通常作為正面論證的論據出現,經常用於讓對方解釋(真缺德)……段子是一些類比啊歸謬啊,以及真人真事名人名言的妙用,和例子不同的是段子經常有荒謬搞笑的效果,所以一般作為反例和回應出現,偶爾用於給對方扣帽子。
一場沒有例子和段子的辯論註定是不好看的,用什麼、怎麼用都是大問題。對於例子的准備,想說的是不要依賴網路,或者不要所有人的依賴網路。用電腦查資料的時候總會有瀏覽性,就是一眼看到底了,其實腦子沒有轉。而且依賴電腦了也會讓人失去自己想例子的能力。推薦的方法是自己想,這里需要一個什麼事例,比如古代的某個名人,然後上網查一下具體情況,再自己組織語言寫下來;這里需要一個數據,最好權威一點,然後上網查一下記下來。永遠不要讓電腦代替你的大腦。
而段子就是徹底靠自己的了。牛X的辯手段子都是臨場現出的。卡特不夠牛所以還是覺得這個東西需要場下准備,或者場下先想一想。一場辯論賽幾個大的交鋒點都是可以預判的,在這幾處做幾個段子都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新生杯決賽,中文系在「非專業出了個別牛人不能代表非專業的水平都很高」一點上做了兩個段子,一個是「韓國XX乒乓球得了冠軍,可乒乓最牛的還是中國」和「通常得最佳辯手的一方可是輸了啊」。
對於准備的過程,我只能說,要提前准備,花心思花時間,沒有捷徑。
(3)戰場的推進
戰場是我在校隊學到的另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雖然那個提前決定了幾乎所有話的模式我不喜歡,我還是必須要說,這個方法是有用而且高效的。並且有的辯題必須這樣做。
在此之前我對戰場的理解只在「提前預設交鋒點」的層面,知道如果打到每一個交鋒點應該怎麼打怎麼回應,在場上打到哪算哪。然而現在明白了,戰場的推進應該是有設計有目的的,好的辯論應當是主導比賽進程,這樣能夠避免出現整場糾結同一個點,或者出現跑題和無意義無營養的對話等等。
這里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形式是圍繞例子做戰場。先把例子分類,哪些例子證明同一個問題,做幾個相應的段子做呼應。打完一輪換下一個,不戀戰逗留。
惟一要說的是,做戰場必須所有上場辯手參與,甚至提前分配好每個人的任務,保持全隊的統一性。
四辯把大邏輯,啟、轉戰場;二三辯扔例子和段子做攻擊;一辯結戰場。這是個多麼美好的圖景~
擦擦口水……
卡特表示,離這個境界還有那麼…一點…遠。
3.優勢辯題的把握
終於說到正題了。
在我還是新人的時候(雖然我現在還是很菜),對有明顯辯題偏向的辯題的態度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需要考慮辯題優勢。最明顯的感覺是在去年北大之鋒半決賽的「城市名片應首打經濟牌/文化牌」。就覺得既然雙方打成五五開的局面,就應該判劣勢辯題方勝。
自己打了兩場優勢辯題(還都掛了),才發現其實不是這樣的。優勢方辯題越優勢,其實才越是難打。不能霸道,不能太淺,不能仗勢欺人,還必須承受「聽眾沒興趣」和「評委會考慮」的心理負擔。我現在徹底覺得,優勢方真的太太太不容易了(卡特抹眼淚,點頭~)
(1)辯題偏向到底應該考慮多少
優勢辯題其實會給優勢方許多掣肘,反而劣勢方會占據許多先天優勢,比如常出奇招,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適時哭窮裝萌,效果往往很好。因此,辯題偏向究竟靠不考慮,考慮多少是個很大的問題。
我覺得,考慮辯題偏向是應該的,不能苛求評委和觀眾對雙方一視同仁,但不能因為辯題劣勢就容忍太過。合理地考慮辯題偏向,是要考察整場產生的優勢和劣勢是如何產生的。如果打成55開,或者優勢方略勝一些,但優勢全都建立在辯題優勢的前提下,這時對劣勢方多給考慮是應該的
⑺ 辯論賽 四辯稿中指出對方錯誤之前如何說新穎好聽一些的套話
對方辯友滔滔不絕真是令我方嘆為觀止,但是對於某些言論我方實在無法苟同啊,接下來且聽我一一道來,之後針對性分條攻擊對方的某些論點,可以用首先其次再者之類,或者……此為其一,……此為其二之類的格式,其實四辯稿最主要還是糾錯,讓己方觀點立的更穩,這中間就沒什麼套話了還要看辯題是怎麼樣的,可以加上諸如……這么說未免太誇大其詞之類的話。最後有時間的話,還要再點明一下自己這一方觀點的主線,給評委加深一下印象。開篇點題的時候最好能有簡短的一句話可以概括己方觀點,在辯論過程中給評委和觀眾灌輸這個觀點
⑻ 辯論中常用的方法
如果你需要的是粗淺的基本的方法的話我可以說幾點自己的體會。
三個方向入手:
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分析對手的進攻方向的可能性,找到對方理論支撐的重心以痛擊而讓對方的觀點立足不穩。
2、圍追堵截。給對手的進攻方向上攔腰以一個無可辯駁的問題攔腰斬斷,堵住向其他方向的去路。技巧性最大的在這里,常常這一步在對方的方向上找出一些沒有第二個答案的問題讓對方難以逾越。
3、請君入瓮。如同治水一樣,給人家截住出路的同時要留有出口,那個出口就是本方的思維方向,不要跟對手在他們准備好的方向上過多糾纏,痛擊一下然後就轉到本方的方向上來,讓對手跟著自己走。
切記兩點:
1、不要在局部概念上糾纏,想若干個不同方向上沒有第二答案的問題給對手預備好,阻擊,然後不斷引導對手跟自己走,那就OK。
2、不要直接而簡單地回答對方的問題,因為人家也想掌控你,一個問題回答了,就會有下一個,直到把你引入死路,你不也是這樣想嗎?
辯論是一門藝術,要成為辯論高手則只有這些遠遠不夠,那需要深邃的思維和非常好的表達技巧,不是一下子能得來的。
首先是思維,深度挖掘,你比對手更深入問題的本質,以你的深邃思想讓對手瞠目而不知所蹤,這是辯論的最高境界。除此以外那就是唇槍舌劍的花式功夫了,太表層,很乏味,更像是一出戲,這樣的經驗我上面有說,還有好多,都說出來這個篇幅不夠。再分享一點辯論的體會,誰讓你勾起了我的思緒,如果不對就暫且忍受。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辯論題目是大學教授應不應該賣茶葉蛋,我作為反方就是說不應該,我不知道換了你會怎麼說。我的發言是:如果就這個事情作為一個老師個體來說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謀生的自由,大學教授也是人,也要生活,對方的觀點無非是要說明這一點。但是這樣說你們不覺得有點狹隘嗎?我們都是社會的人,肩負著社會的責任,這個現象本身應該出現嗎?這個現象給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是我們這個社會知識的實際價值,我們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的知識結構性問題導致的社會應用的偏頗和作為大學教授的知識價值的錯位,這怎麼會是應該的呢?這正是我們高等教育制度的悲哀啊!
辯論是一種藝術,需要挖掘,裝包袱,然後用擲地有聲的慷慨陳詞猛然抖出來一個長句,你知道結果是什麼嗎?全場停頓幾秒鍾,誰能在短時間之內反應過來?對手之前的准備都被打個措手不及,暈了。我在心中竊喜,你們想去吧,我偏偏不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讓你似懂非懂不好好想想就不知道我說什麼,那你就控制了節奏。
要知道辯論並不是誰最終戰勝誰,因為那個題目本身就不應該是一邊倒的,註定是誰都該有理的,而誰掌握了場上的節奏牽著別人跟自己的思想走那就是勝利者。
還說這個問題,對手就沒有話說了嗎?當然不是,如果是我的話,深入挖掘人性。社會的現實的該與不該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個人的欲求符合人性,在這樣的既定現實之下的個體行為就是符合人性的這無可厚非,所以作為個體行為的教授賣茶蛋並沒有妨害他人反而為他人提供便利就是理所應當。
可能你會認為我並沒有圍繞你的問題來說具體該怎麼解決,該拿出什麼樣的論據,但是我感覺授之以漁才是正道。
希望有所啟發。曾經在辯論場上我沒有遇到對手不知道是我的幸運還是不幸。
⑼ 辯論會四辯手是不是可以向對方反駁,甚至潑黑水、扣帽子都沒事,因為對方也不能申訴了。
你說的這個倒是可以做,但要注意時間,四辯的任務是總結陳詞,在最後時刻說服跟多的評委觀眾,要有煽動性,給己方發言再次帶來高潮,這才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