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俄羅斯哥薩克帽子專賣

俄羅斯哥薩克帽子專賣

發布時間:2022-02-02 11:17:32

1. 1種蘇聯軍帽

對不起,那是動漫,事實上蘇聯人的帽子從來就沒有外加東西的,除了哥薩克騎兵的帽穗子.蘇聯紅軍士兵冬天帶大棉帽,俗稱"狗皮帽子",材質很多各不相同,和雷鋒帶的帽子相仿,但是蘇聯人的狗皮帽子以藍灰色居多,質地是軟的.如圖.樓主畫面里的帽子看起來像蘇軍船形帽,但是船形帽是蘇聯紅軍的夏裝帽

2. 俄羅斯的服裝文化的傳統服裝與服飾

俄羅斯大部分傳統服裝作為日常穿著早已被世界服裝的潮流所沖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走進了歷史的博物館。但也有幾款傳統服裝令俄羅斯人偏愛至今,竟經過幾代人的穿著,完好地、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並且至今在大的時裝店中仍佔有一席之地。例如,有兩款大眾化的服裝——魯巴哈和薩拉范就深受婦女們的喜愛。每逢傳統節日到來,人們就穿上這種富於民族風味的服裝。由於這種服裝色彩艷麗,裝飾細膩,能烘托氣氛,逐步變成了人們的節日盛裝。 「魯巴哈」是傳統的女裝,其樣式有點像長袖連衣裙。從前,俄國婦女下地除草時都穿魯巴哈,因為長袖能防止稻草扎刺皮膚。魯巴哈又被稱為「割草裙」。不過,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魯巴哈下部為直筒裙,並不太適合田間勞動。但俄國人的除草器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它的扶把很長,可站立除草,無須彎腰,除草時穿這種裙子並不受約束。魯巴哈沒有腰身,穿著時須束腰帶。
最早的魯巴哈用亞麻製成,不僅樣式單調,而且缺乏色彩。如果能有呢料的魯巴哈,在當時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到節日來臨時,人們才將這種高級的魯巴哈穿出來。這時的魯巴哈裙擺都裁剪得很寬大,一般為90—140公分,裙擺也因此顯得飄逸。
魯巴哈的款式多樣,因地區而異。南部地區的魯巴哈為「冬尼卡式」,式樣比較簡單,領口有所點綴,下半部採用直筒裙式。而北方的魯巴哈則有修長的腰身,上身衣袖寬松,能將姑娘的身材襯托得更為修長而豐滿。據說,這種式樣很久以前曾流行於斯拉夫人中間。
點綴上漂亮的圖案是魯巴哈的獨特之處。莫斯科和北部地區的魯巴哈為大紅色,肩部鑲有黃、黑兩種顏色,色彩搭配和諧悅目,領口刺綉著均勻的綴褶,下半部則採用紅白相間的方格裙搭配,顏色奪目又不花哨。這種款式後來成為北方姑娘的盛裝,至今仍是鄉村節日慶典中必不可缺的點綴。
實際上,每個地區的魯巴哈都別具一格。斯摩棱斯克地區以白色為主基調,肩部紅白相間,袖管為蝴蝶式,十分漂亮;而瓦洛尼什地區則以繁瑣的綉花、復雜的圖案為特點,整體看來,顏色熱烈、活潑,但又不失整體的和諧效果。 「薩拉范」為女士連衣裙,是一種在俄國曾十分大眾化的服裝,款式頗像今天人們穿的太陽裙或沙灘裙,但用途絕非像太陽裙那麼單調,它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的服裝。
冬季,薩拉范用厚呢、粗毛、毛皮製成,是過去俄國婦女的典型服裝。人們貼身穿棉麻襯衣,外面穿薩拉范,然後再圍上厚厚的毛披肩,穿這一身就可以禦寒過冬了。當然,今天的俄羅斯婦女冬季不會再穿薩拉范了,但夏季穿這種傳統服裝的人仍然不少。薩拉范的面料有手工蠟染、粗麻布、印花布等等。衣服上飾有綉花、補花、絲帶,變化多端的裝飾和色彩使薩拉范顯得自然、活潑、隨意。俄國婦女通常在冬季暖氣供應不錯的時候,穿著棉布的薩拉范在家中料理家務。
「薩拉范」一詞來源於伊朗語中的「薩拉巴」一詞,意為「從頭到腳」。據專家認為,薩拉范最早出現於古羅斯人與東斯拉夫人的分離時期,直到16、17世紀才在俄羅斯盛行起來。當時,薩拉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因此,名稱也千差萬別。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薩拉范被稱為「薩拉諾夫」;而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則稱其為「古德沙」。
不僅名稱相異,各地的薩拉范其式樣也大不相同。歸納起來,有四種款式,即冬尼卡式、科索科林式、直筒式、腰帶式。
阿爾漢格爾斯克流行的是科索科林式。因為它地處北部,冬季寒冷,所以薩拉范里加有厚厚的襯,一般用手工織成,厚麻織成的「里」用於禦寒,以深藍、天藍、純白呢料居多,禦寒保暖是薩拉范的第一功能。莫斯科人穿的薩拉范略講究一些,面料選用上乘的羊皮、粗紡羊毛,裙擺寬大,被稱為「腰帶式」,質地和顏色都比較高檔和講究。俄羅斯南部,人們穿的薩拉范被稱為直筒式和科索科林式。
由於貧富階層的懸殊,雖然薩拉范的款式相同,但質地卻不一樣。貴族女子的薩拉范用的是錦鍛、絲綢,顏色也選用華麗富貴的天藍色和玫瑰色。貧困人家女子的薩拉范只是粗呢、麻布做的,而且基本上無裝飾物。有時候,到過節時,人們就在上面縫上些玻璃片和銅片,以區 別於平日的服裝。 「淑巴」即皮大衣,是俄國人冬季必不可缺的禦寒服裝。淑巴有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等不同貨色,很久以前,俄國人的淑巴主要為羊皮。由於俄羅斯氣候寒冷,淑巴一直是冬季服裝的主宰,直到羽絨服的問世,才徹底打破了淑巴的壟斷地位。
俄羅斯人穿了許多年淑巴,淑巴幾乎一成不變的款式和顏色,讓人感到服裝的雷同和缺乏新意。近幾年,為了重振淑巴,前後涌現了幾批新穎別致的款式,受到俄羅斯人的歡迎。新式的淑巴花紋漂亮,款式時裝化,顏色也逐漸豐富起來,一蹶不振的皮衣生意也由此而改觀。
羅蒙諾夫是俄國皮衣的生產地之一,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這里的皮衣之所以聞名,是由於皮質的特殊,皮子來源於一種雜交的種羊。19世紀中期,羅蒙諾夫因比而小有名氣。據說,這里的冬季寒冷異常,而以前只有雪橇作為交通工具,所以,乘雪橇外出必須穿暖,淑巴便由比應運而生。
另一個盛產皮衣的地方在波希洪地區,它的皮衣在雅羅斯拉夫爾、沃洛格達、伏爾加河一帶遠近聞名。「杜布留卡」是一種短大衣,樣式頗像披風,其作為復古皮衣的一款,近幾年隨著皮衣業的振興在俄羅斯十分流行。由於變幻多端的式樣,加上磨砂面、多色彩的製作,淑巴已經成為裝扮俄羅斯冬季不可缺少的點綴。 俄羅斯人的頭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古時候,通過頭飾可看出女人的不同年齡,一般姑娘的帽上不封頂,發際分兩側露出。已婚婦女要戴帽子,不能露出一丁點兒發際,凡露「珠絲馬跡」者,必受到公眾的譴責。俄國農村婦女習慣將頭發梳成小辮,盤在頭上呈羊角式。在南方,天氣一熱,婦女們將頭發紮成兩股,以便在田間勞動時不受頭發的干擾。
發箍是姑娘的主要頭飾。發箍種類有鑲珍珠的、花環式的、普通木頭的。除此之外還用發帶來裝飾頭發,高級的發帶上面還鑲有寶石等貴重物品。最普通的頭飾要算是亞麻制的手絹,它與婦女的帽子一樣,隨年齡增長而選用越來越深的顏色。姑娘結婚時,帽子就取代了手絹。許多地方的女子在婚後的第一年要戴牛角帽,就是在普通帽子上縫一塊牛角,有時是一塊骨頭或木片。婦女生育以後,牛角帽就換成軟帽或者是已婚婦女常戴的喜鵲帽。
俄國男子的頭飾出現於基輔羅斯時期。當時,男人蓄長發、留長胡。在今天的反映古羅斯民間風俗的壁畫中,這種頭發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公元10世紀時,俄國斯瓦朵斯拉夫大公曾將頭發全部剃光,僅有一小綹頭發懸垂於耳旁。不僅發型如此,胡須也僅保留上唇中間一撮。據說,大公的發式效仿的是東方男子的發式。 16~18世紀,哥薩克人也流行這種發型,而當時俄國大部分男子已有了剃頭刮鬍的習慣。後來,只有失去親人或在宮中失寵的人才留發蓄鬍,以此來發泄自己的悲哀與不滿。
19世紀,俄國男人以留中分、偏分而時髦。戴的帽子也是反映社會地位高低的標志,富家名門子弟的帽子用緞子製成,上面佩有各類寶石,以突出自己的身份。一般男子沒什麼裝飾,頭頂的只是普通的呢帽。

3. 俄羅斯,蘇聯的哥薩克人生活概況

哥薩克(烏克蘭語:Козáки;俄語:Каза́ки;英語:Cossack;土耳其語:Kazaklar[1] )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俄羅斯南部)的游牧社群,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民族內部具有獨特歷史和文化的一個地方性集團。在歷史上以驍勇善戰和精湛的騎術著稱,並且是支撐俄羅斯帝國於17世紀往東和南部擴張的主要力量。現多分布、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屬歐羅巴人種東歐類型。使用俄羅斯語南部方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15世紀,哥薩克人指在第聶伯地區形成的半獨立的韃靼族,亦指從波蘭、立陶宛和莫斯科等公國逃亡到第聶伯河和頓河地區的游牧民,他們建立了自治的村社。在16世紀,哥薩克人有6大群∶札波羅熱群(Zaporoan,主要在第聶伯河以西)、頓河群、格雷班群(Greben,在高加索)、葉克群(Yaik,在烏拉河中游)、窩瓦河群和第聶伯河群。
哥薩克(Казак)這個詞來自他們的母語突厥語,意為自由人。原指從金帳汗國逃到南俄羅斯地區從事游牧的韃靼人和斯拉夫人,後泛稱15~17世紀從農奴制壓迫下出逃的農民、家奴和城市貧民,他們住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靠當僱工為生。是俄國的民間文學中的「綠林好漢」,很多書上都解釋說是「自由自在的人」,其實用中國的話說就是「盲流」。15-17世紀在俄羅斯農奴化過程中,不願為奴逃亡到邊區去謀生的人,逐漸聚集成群,受西南部草原地帶突厥民族的影響,養成了一種善騎射、不受管束的有獨特文化的認同關系,大量的逃農聚集在南俄草原一帶,沙皇在迅速擴張過程中對南部草原也只有名義上的權力。這些邊區土地上的「自由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亦農亦兵,長期處於半軍事狀態。東歐平原山少,哥薩克多是以河流命名,比如有頓河哥薩克、伏爾加河哥薩克、烏拉爾哥薩克、西伯利亞哥薩克、外貝加爾哥薩克、庫班哥薩克等。沙皇政權自然了解這種半軍事體制的自由人大量集結對國家的危險,但是一時間鞭長莫及而無可奈何。由於沙俄的地理環境,人口稀少,中央政權的管轄能力有限,不像中國傳統社會可以完全融化並吞掉社會的異己力量,這些因素都使哥薩克逐漸壯大。同時統治者也需要這些勇敢善戰的人來防禦克里米亞的韃靼人,通過草原的商隊經常受到韃靼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的襲擊,因此就需要軍事方面的保護,只好藉助哥薩克人為帝國戍邊征戰,早期歐俄周邊國家的統治者對這些「草莽英雄」一般採取懷柔政策,在這種條件下便形成了一個叫「哥薩克」的特殊人群。
自16世紀起,哥薩克因替沙皇政府鎮守邊疆,被免除勞役和賦稅,並獲得一定的俸祿和相當數量的土地。他們擁有經自由選舉產生的統領、百人長、大尉所組成的自治機構。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哥薩克內部出現貧富分化。17~18世紀,大批哥薩克參加了反對沙皇封建專制制度的農民起義。哥薩克最初聚居在頓河沿岸和第聶伯河下游。隨著俄國疆土的擴展,哥薩克相繼出現在烏拉爾、伏爾加河下游、中亞細亞、高加索、西伯利亞等地。他們以勇猛善戰著稱,是沙俄兵力的重要來源,18世紀成為特殊軍人階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國擁有頓河軍、庫班軍、烏拉爾軍等12支哥薩克部隊,人數近30萬。沙皇政府用各種辦法收買哥薩克的上層分子,使之成為向外進行侵略戰爭、對內鎮壓人民革命的工具。1918~1921年蘇俄國內戰爭期間哥薩克富裕階層參加了白衛軍。蘇維埃政府對哥薩克地主、富農與上層軍官實行打擊、鎮壓,同時把廣大哥薩克貧農和普通士兵吸引到蘇維埃政權方面來。國內戰爭後,作為社會階層的哥薩克已不復存在。多數人在集體農庄勞動。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2]

組織形式

騎兵裝束服飾照(8張)
它們的組織形式是軍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體,他們建築一種特殊的營地叫「塞契」(或譯為「營地」),由土圍子、塹壕、原木圍牆和帶有射擊孔的塔樓組成,營地定期舉行全體成員大會,其中以烏克蘭的札波羅什哥薩克最為有名。他們聚居於第聶伯河中游的激流險灘段(札波羅什即激流之意),形成著名的「札波羅什營」。這是一種獨立的軍事自治流動組織,大部分居民依靠戰利品為生,一部分人從事漁獵與養蜂,只有小部分已婚年長的人務農。但從17世紀起,哥薩克在草原佔地從事農業生產已逐漸常規化,以自治的村社組織來耕種「什一稅田地」,即1/10用於軍事哥薩克的糧餉,組成自備武裝的輕騎兵(以頓河馬、彎刀和長矛為主要裝備),到自己地盤以外地方搶劫,尤其是在河灘地段搶劫船隊,是他們的保留節目。到了冬季商隊減少就會到第聶伯河、伏爾加河等沿岸城市出售獵物或做短工。他們也常常襲擊黑海沿岸的韃靼人和土耳其人。這種組織的特點是,對外「自由」,對內「民主」,部落的各級蓋特曼(頭領)通過選舉產生而不能世襲,對下負責而不受上面任命,並由這些人組成最高軍事會議,戰時統領軍隊,平時行使行政管理。這種軍事化部落內部講究嚴格的集體一致,與尊重個性的近代民主制度和公民社會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但作為前近代傳統,它與俄國本土和周邊國家盛行的農奴制和官僚制也十分抵觸。[2]

騎兵由來
哥薩克騎兵最先是波蘭人開始利用哥薩克武裝人員,他們用登記造冊的方式來實行掌控,未經登記的人被認為是非法的。1625年在冊的哥薩克是6000人,到了1649年是4萬人,1654年則是6萬人。這些人受招安歸順以後成為領有封地的哥薩克上層(有的也有屬於自己的農奴),於是在哥薩克內部也開始發生分化。後來俄國統治者也效法「冊封哥薩克」,賜予哥薩克上層人士爵位和土地,承認其自治權力和藩屬地位,基本上不幹涉哥薩克的內部管理,有時出於統治策略的需要甚至增加他們的人數,把流放的犯人、政治犯和遭貶的人物,例如判處死刑的大貴族家臣等等發配到這些地區。17世紀在俄國南部形成一條宏大的軍事防禦體系,綿延數百公里,主要靠「前哨所」和「哥薩克村(塞契)」的軍事力量來服役。政府只是盡可能設法不讓這些人回到莫斯科以東的內地來。俄國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606-1607的鮑洛特尼科夫起義、1667-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義和1773-1775年的普加喬夫起義都是以哥薩克為主力的。1654年烏克蘭的哥薩克首領赫麥爾尼茨基起兵反抗波蘭受到鎮壓,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求助於俄羅斯,當年赫麥爾尼茨基與俄簽訂「別列亞斯拉夫協定」,宣布接受俄羅斯保護,又經過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廢除哥薩克人的蓋特曼自治,烏克蘭總督魯緬采夫把10個哥薩克軍團改編為俄軍的10個正規騎兵團。 在冷兵器時代,哥薩克的騎兵以其速度快、機動性強、殺傷力大、驍勇善戰的輪番攻擊威震歐洲,歐洲國家也常招募哥薩克作為僱傭軍。哥薩克參加了從18世紀到蘇聯二戰中所有的戰役。有人說他們是歐俄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風格的經典騎兵。他們的騎兵馬蹄是與沙俄向外擴張的步伐同步飛揚的,多次為俄國開拓疆土立下赫赫戰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大約組建了30萬人的11支哥薩克軍團。但是由於現代化武器機槍、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騎兵註定將成為被淘汰的兵種,並沒有像此前的戰爭一樣有驕人的戰績。在十月革命後的內戰中,哥薩克分屬兩個陣營,布瓊尼、鐵木辛哥的紅軍第一騎兵軍所向披靡。蘇波戰爭時期,曾經在空中俯瞰過這支部隊的美國飛行員有這樣的描述:「騎兵每行八人八騎,有的頭戴圓筒捲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們背上斜挎步槍,腰間懸掛馬刀,在塵土中浩浩盪盪前進,數萬匹馬縱橫馳騁,數萬把刀交錯揮舞,這場景極其令人震撼,成為騎兵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幕。」據統計,從1918到1920年,有100萬哥薩克陣亡。 內戰結束以後,蘇聯採取「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續哥薩克自治的政策,允許他們自主選舉蘇維埃,成立哥薩克軍人會議,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實行「非哥薩克化」。隨後打壓的力量逐步加大,對不服從者就從肉體上消滅,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哥薩克暴動,曾一度導致紅軍失利,放棄了第聶伯河左岸地區。後來蘇俄南方戰線派出大規模正規軍鎮壓,1920-1930年代在蘇維埃政府的徹底剿滅下,哥薩克力量日漸衰落。大批哥薩克逃亡者湧入捷克等國。以後蘇俄又通過移民、摻沙子,最終使這個存在了幾百年的特殊群體融化在普通百姓當中,這才結束了哥薩克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軍隊開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薩克特點的騎兵再次披掛上陣,但已是強弩之末,在現代的立體機械化戰爭中,延續了400年的昔日輝煌不再,布瓊尼式的哥薩克將領很快也為朱可夫式的現代軍事家取代了。

4. 俄羅斯民族服飾元素特點

典型的俄羅斯男子服裝上身為斜領的粗麻布襯衫,襯衫的領口和下擺均有綉花,穿著時在襯衣外面系一根腰帶,襯衣一般是用麻紗布、白棉布做成,也有用色彩鮮艷的花布做成的。

褲子稍肥,是用白布或染色的花布做成。外罩為粗呢大衣,腳蹬皮靴或皮鞋,頭戴呢帽或毛皮帽子。在嚴寒的季節,外罩為羊皮短外套或羊皮大衣,頭戴氈帽,腳穿高閣皮靴。

典型的俄羅斯女子服裝大多色彩艷麗,同為粗麻布襯衫,襯衫的領子不開口,衣領有褶,襯衫有刺綉,鑲肩,衣袖肥大。俄羅斯南方女子穿毛織裙子;北方女子鍾愛於薩臘范(一種民族服飾),不穿長褲;腳穿皮鞋或皮靴。

春天頭戴圍巾;夏天頭戴花頭巾;秋冬季頭戴呢帽或皮帽。在冬季,一般穿著羊皮大衣。在穿著毛皮時,毛皮的裝飾物類似於首飾。

最典型的古代俄羅斯服裝特徵為直線分割與自由落體線分割,傳統服裝基本上都有褶皺的對角線,使用直線縫紉。再就是服裝的胸圍、腰圍較大,特別是婦女的長袖襯衫圍度更大。服裝顏色一般具有飽滿的色彩,或是使用色彩組合裝飾服裝的局部。

(4)俄羅斯哥薩克帽子專賣擴展閱讀

現代俄羅斯人穿衣服較有品位,始終遵循著整潔、端莊、高雅、和諧的准則。在較正式的場合,男人通常穿西裝,而女人則以裙裝為主。俄羅斯人一直認為,裙子是最能體現出女人味的服飾。

所以,在穿著服飾上講究色彩的和諧、整體的搭配。平時,人們已經很少穿戴俄羅斯傳統的民族服飾,只有在重大民族節日或文藝演出時才會穿著。

一些俄羅斯服裝學家在仔細研究其民族服裝的特點後發現,俄羅斯傳統民族服飾的簡單性和可行性可用在現代服裝設計中,並通過實踐,設計並製作了功能適當的服裝。可見,在現代服裝設計進程中,要思考傳統民俗服飾,注重創造性的開發,從藝術、科學、工藝等角度,賦予民族服飾新的生機和活力。

目前,俄羅斯人的一些現代襯衣、連衣裙、外套等都從傳統民俗服裝中找到了設計和裝飾品的解決方案。尤其是現代針織面料及產品和現代兒童產品非常重視利用俄羅斯傳統服飾中獨特的刺綉,將其發揮到許多其他方面進行裝飾。

目前,俄羅斯的穿衣時尚已經世界潮流化、時裝化,在莫斯科、聖彼得堡這樣的大城市,每周都能從電視中看到來自巴黎、義大利的名牌時裝發布會,從中人們可以捕捉時下流行款式、預測未來時裝走向、變化自身裝束,使之趕上潮流。

不過,由於俄羅斯獨特的氣候和地理位置,並非每款時裝都適合。因此,這就決定了俄羅斯人在除了取世界精華之外,必然要完整地保存著適應本民族特點的服飾。

自古以來,俄羅斯便形成了自己民族所喜愛的傳統服裝,民間也一直保存著這些獨具俄羅斯韻味的服飾。

也許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像俄羅斯民族這樣,具有如此豐富的傳統民族服裝,有著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和不尋常的設計樣式,以及豐富多彩的服裝所具備優雅和獨特的裝飾性,尤其是那賞心悅目的刺綉,具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意和構思。

回顧俄羅斯民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及其對俄羅斯現代服裝的影響,可見在任何國家現代服裝設計過程中,都要必須表現出本民族服飾的傳統特點,這樣才能將本民族文化發揚光大,這使得本民族文化可以平等地與其他民族進行文化交往,推進現代服裝向著統一的多元化和多元化的統一這一方向前進和發展。

5. 俄羅斯現在還有哥薩克嗎

據2002年俄聯邦的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哥薩克人口為140 028人。


蘇聯時期,哥薩克被解散和壓制。

但蘇聯解體後,三十多個哥薩克組織和同鄉會的代表在莫斯科發起成立了名為「大哥薩克圈」的全俄哥薩克同盟組織,制定了組織章程,成立了阿塔曼委員會和阿塔曼管理局。 哥薩克復興運動的熱潮卻悄然興起。

1991年,在頓河羅斯托夫市舉行了頓河哥薩克大會,建立了頓河軍轄區哥薩克聯盟。1993年,在莫斯科建立了俄羅斯和境外哥薩克軍區聯盟。2000年,在「大哥薩克圈」聯盟會議上通過決議成立社會政治性組織「俄羅斯哥薩克運動」。


在軍事組織上,每個哥薩克軍區中建制、軍服、軍事首腦、常設機構等機制一應俱全並定期開展活動。在軍事教育上,建立了哥薩克軍校、少年兵團和歷史俱樂部等等。

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第58集團軍第694營全部由哥薩克組成,有98人被授予國家勛章。

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第104空降團第2營的90名哥薩克空降兵陷入2500多名車臣匪徒的重圍之中,他們頑強激戰三天三夜,最後僅有6人生還,其餘84人犧牲。戰後有21名烈士被追授俄羅斯英雄稱呼,63人榮獲勇敢獎章。

第205獨立摩托化步兵旅也是吸收哥薩克後代組建而成,其第2營更以「頓河哥薩克的光榮」命名。目前,在黑海艦隊服役的一些年輕的軍人也來自哥薩克。

除此之外,哥薩克在國家地方建設上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一些哥薩克被編入市級糾察隊,同當地的職業警察一起執行對居民點的巡邏勤務,協助調查刑事案件等。在羅斯托夫州,這樣的糾察隊遍及每一個城市。一些哥薩克還加入生態志願隊,保護林地和漁業等自然資源。


為保持哥薩克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一些地區創建了哥薩克學校,組織哥薩克青年大會,恢復了哥薩克的傳統節日和慶典活動。目前,每年2月和9月的最後一個周末,頓河地區各城鎮都要舉辦盛大的哥薩克民歌演唱會和慶祝建城(鎮、村)日活動。2000年,在新切爾卡斯克這個昔日的頓河哥薩克首府,官方舉辦了頓河哥薩克復興運動十周年大型展覽。另外,大頓河哥薩克軍區協會設立了教育管理局,專門負責管理哥薩克學校。目前,這樣的學校僅頓河地區就建有63所。


6. 哥薩克帽子為什麼歪戴

表現了哥薩克人剽悍、勇猛、兇悍,但也不失幽默、瀟灑、俏皮的特點。

7. 請問這種帽子的名稱

這不能叫「雷鋒」帽,因為包括雷鋒時代的55軍服在內的我軍各個時期,都沒有裝備過這種帽子

這個帽子中文可以去翻譯成「高筒毛帽」
是蘇/俄軍元帥、將軍和上校才有的

8. 俄羅斯傳統服飾圖片

俄羅斯人很注重儀表。與吃相比較,俄羅斯人更偏愛穿,更看重外在的「包裝」。所以,在穿著服飾上講究色彩的和諧、整體的搭配。比如,他們家中的衣櫥里起碼備有三種不同場合穿著的衣服,即家居服、運動服、西服。在家穿休閑服,外出旅遊穿運動服,上班則穿西服。三者不「張冠李戴」,也不馬虎湊合,人們穿戴整齊,打扮得體。

目前,俄羅斯的穿衣時尚已經世界潮流化、時裝化,一副好的「包裝」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在莫斯科、聖彼得堡這樣的大城市,每周都能從電視中看到來自巴黎、義大利的名牌時裝發布會,從中人們可以捕捉時下流行款式、預測未來時裝走向、變化自身裝束,使之趕上潮流。不過,由於俄羅斯獨特的氣候和地理位置,並非每款時裝都適合。因此,這就決定了俄羅斯人在取世界之「精華」之外,必然完整地保存著適應本民族特點的服飾。自古以來,俄羅斯就形成了自己民族所喜愛的傳統服裝,多少年來,民間一直保存著這些獨具俄羅斯韻味的穿著。

(一)傳統服裝與服飾

俄羅斯大部分傳統服裝作為日常穿著早已被世界服裝的潮流所沖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走進了歷史的博物館。但也有幾款傳統服裝令俄羅斯人偏愛至今,竟經過幾代人的穿著,完好地、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並且至今在大的時裝店中仍佔有一席之地。例如,有兩款大眾化的服裝——魯巴哈和薩拉范就深受婦女們的喜愛。每逢傳統節日到來,人們就穿上這種富於民族風味的服裝。由於這種服裝色彩艷麗,裝飾細膩,能烘托氣氛,逐步變成了人們的節日盛裝。

魯巴哈

「魯巴哈」是傳統的女裝,其樣式有點像長袖連衣裙。從前,俄國婦女下地除草時都穿魯巴哈,因為長袖能防止稻草扎刺皮膚。魯巴哈又被稱為「割草裙」。不過,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魯巴哈下部為直筒裙,並不太適合田間勞動。但俄國人的除草器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它的扶把很長,可站立除草,無須彎腰,除草時穿這種裙子並不受約束。魯巴哈沒有腰身,穿著時須束腰帶。

最早的魯巴哈用亞麻製成,不僅樣式單調,而且缺乏色彩。如果能有呢料的魯巴哈,在當時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到節日來臨時,人們才將這種高級的魯巴哈穿出來。這時的魯巴哈裙擺都裁剪得很寬大,一般為90—140公分,裙擺也因此顯得飄逸。

魯巴哈的款式多樣,因地區而異。南部地區的魯巴哈為「冬尼卡式」,式樣比較簡單,領口有所點綴,下半部採用直筒裙式。而北方的魯巴哈則有修長的腰身,上身衣袖寬松,能將姑娘的身材襯托得更為修長而豐滿。據說,這種式樣很久以前曾流行於斯拉夫人中間。

點綴上漂亮的圖案是魯巴哈的獨特之處。莫斯科和北部地區的魯巴哈為大紅色,肩部鑲有黃、黑兩種顏色,色彩搭配和諧悅目,領口刺綉著均勻的綴褶,下半部則採用紅白相間的方格裙搭配,顏色奪目又不花哨。這種款式後來成為北方姑娘的盛裝,至今仍是鄉村節日慶典中必不可缺的點綴。

實際上,每個地區的魯巴哈都別具一格。斯摩棱斯克地區以白色為主基調,肩部紅白相間,袖管為蝴蝶式,十分漂亮;而瓦洛尼什地區則以繁瑣的綉花、復雜的圖案為特點,整體看來,顏色熱烈、活潑,但又不失整體的和諧效果。

薩拉范

「薩拉范」為女士連衣裙,是一種在俄國曾十分大眾化的服裝,款式頗像今天人們穿的太陽裙或沙灘裙,但用途絕非像太陽裙那麼單調,它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的服裝。

冬季,薩拉范用厚呢、粗毛、毛皮製成,是過去俄國婦女的典型服裝。人們貼身穿棉麻襯衣,外面穿薩拉范,然後再圍上厚厚的毛披肩,穿這一身就可以禦寒過冬了。當然,今天的俄羅斯婦女冬季不會再穿薩拉范了,但夏季穿這種傳統服裝的人仍然不少。薩拉范的面料有手工蠟染、粗麻布、印花布等等。衣服上飾有綉花、補花、絲帶,變化多端的裝飾和色彩使薩拉范顯得自然、活潑、隨意。俄國婦女通常在冬季暖氣供應不錯的時候,穿著棉布的薩拉范在家中料理家務。

「薩拉范」一詞來源於伊朗語中的「薩拉巴」一詞,意為「從頭到腳」。據專家認為,薩拉范最早出現於古羅斯人與東斯拉夫人的分離時期,直到16、17世紀才在俄羅斯盛行起來。當時,薩拉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因此,名稱也千差萬別。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薩拉范被稱為「薩拉諾夫」;而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則稱其為「古德沙」。

不僅名稱相異,各地的薩拉范其式樣也大不相同。歸納起來,有四種款式,即冬尼卡式、科索科林式、直筒式、腰帶式。

阿爾漢格爾斯克流行的是科索科林式。因為它地處北部,冬季寒冷,所以薩拉范里加有厚厚的襯,一般用手工織成,厚麻織成的「里」用於禦寒,以深藍、天藍、純白呢料居多,禦寒保暖是薩拉范的第一功能。莫斯科人穿的薩拉范略講究一些,面料選用上乘的羊皮、粗紡羊毛,裙擺寬大,被稱為「腰帶式」,質地和顏色都比較高檔和講究。俄羅斯南部,人們穿的薩拉范被稱為直筒式和科索科林式。

由於貧富階層的懸殊,雖然薩拉范的款式相同,但質地卻不一樣。貴族女子的薩拉范用的是錦鍛、絲綢,顏色也選用華麗富貴的天藍色和玫瑰色。貧困人家女子的薩拉范只是粗呢、麻布做的,而且基本上無裝飾物。有時候,到過節時,人們就在上面縫上些玻璃片和銅片,以區別於平日的服裝。

淑巴

「淑巴」即皮大衣,是俄國人冬季必不可缺的禦寒服裝。淑巴有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等不同貨色,很久以前,俄國人的淑巴主要為羊皮。由於俄羅斯氣候寒冷,淑巴一直是冬季服裝的主宰,直到羽絨服的問世,才徹底打破了淑巴的壟斷地位。

俄羅斯人穿了許多年淑巴,淑巴幾乎一成不變的款式和顏色,讓人感到服裝的雷同和缺乏新意。近幾年,為了重振淑巴,前後涌現了幾批新穎別致的款式,受到俄羅斯人的歡迎。新式的淑巴花紋漂亮,款式時裝化,顏色也逐漸豐富起來,一蹶不振的皮衣生意也由此而改觀。

羅蒙諾夫是俄國皮衣的生產地之一,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這里的皮衣之所以聞名,是由於皮質的特殊,皮子來源於一種雜交的種羊。19世紀中期,羅蒙諾夫因比而小有名氣。據說,這里的冬季寒冷異常,而以前只有雪橇作為交通工具,所以,乘雪橇外出必須穿暖,淑巴便由比應運而生。

另一個盛產皮衣的地方在波希洪地區,它的皮衣在雅羅斯拉夫爾、沃洛格達、伏爾加河一帶遠近聞名。「杜布留卡」是一種短大衣,樣式頗像披風,其作為復古皮衣的一款,近幾年隨著皮衣業的振興在俄羅斯十分流行。由於變幻多端的式樣,加上磨砂面、多色彩的製作,淑巴已經成為裝扮俄羅斯冬季不可缺少的點綴。

民間頭飾

俄羅斯人的頭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古時候,通過頭飾可看出女人的不同年齡,一般姑娘的帽上不封頂,發際分兩側露出。已婚婦女要戴帽子,不能露出一丁點兒發際,凡露「珠絲馬跡」者,必受到公眾的譴責。俄國農村婦女習慣將頭發梳成小辮,盤在頭上呈羊角式。在南方,天氣一熱,婦女們將頭發紮成兩股,以便在田間勞動時不受頭發的干擾。

發箍是姑娘的主要頭飾。發箍種類有鑲珍珠的、花環式的、普通木頭的。除此之外還用發帶來裝飾頭發,高級的發帶上面還鑲有寶石等貴重物品。最普通的頭飾要算是亞麻制的手絹,它與婦女的帽子一樣,隨年齡增長而選用越來越深的顏色。姑娘結婚時,帽子就取代了手絹。許多地方的女子在婚後的第一年要戴牛,角帽,就是在普通帽子上縫一塊牛角,有時是一塊骨頭或木片。婦女生育以後,牛角帽就換成軟帽或者是已婚婦女常戴的喜鵲帽。

俄國男子的頭飾出現於基輔羅斯時期。當時,男人蓄長發、留長胡。在今天的反映古羅斯民間風俗的壁畫中,這種頭發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公元10世紀時,俄國斯瓦朵斯拉夫大公曾將頭發全部剃光,僅有一小綹頭發懸垂於耳旁。不僅發型如此,胡須也僅保留上唇中間一撮。據說,大公的發式效仿的是東方男子的發式。16~18世紀,哥薩克人也流行這種發型,而當時俄國大部分男子已有了剃頭刮鬍的習慣。後來,只有失去親人或在宮中失寵的人才留發蓄鬍,以此來發泄自己的悲哀與不滿。

19世紀,俄國男人以留中分、偏分而時髦。戴的帽子也是反映社會地位高低的標志,富家名門子弟的帽子用緞子製成,上面佩有各類寶石,以突出自己的身份。一般男子沒什麼裝飾,頭頂的只是普通的呢帽。

(二)現代穿著特點

女士穿裙 俄羅斯婦女有一年四季穿裙子的傳統,夏天通常是一身「布拉基」,冬天,無論多冷的天,也穿裙子。

俄羅斯婦女對著裙裝有自己的一套認識,她們認為冬季穿裙子不僅不冷,反而暖和。因為裙子裡面能套護膝、護腿、厚襪、厚毛褲,而裙子恰好又遮一層寒,所以比穿褲子更暖和。冬季穿的裙子一般很長,裙擺一定到靴子上方一寸左右,這樣,無論外面穿大衣或是皮外套看起來都很美觀。當然,我們所介紹的這種裝束,並非是所有女士的「專利」,只是俄羅斯中老年婦女的特有打扮。

年輕姑娘則不同,她們冬季也穿裙子,但卻是另外兩種穿法:一種是超短裙,另一種則是超長裙。超短裙固然是美的,但姑娘們也因美麗而「凍人」(動人)。有時甚至在寒流降至,氣溫只有—20℃時,她們依然將大腿幾乎全部裸露,皮膚與空氣間只隔著一層薄薄的長統絲襪。盡管如此,俄羅斯姑娘仍然不會改變其穿著。由此可見,美在俄羅斯婦女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據說,俄羅斯婦女在中老年時期,患關節病者增多,一方面是由於特別寒冷、潮濕的氣候,一方面也不得不歸咎於她們在年輕時不注意腿部保暖所致。

由於俄羅斯婦女的傳統習慣是偏愛裙裝,所以,平日的服裝市場以裙裝居多,長裙、短裙、連衣裙、西服裙應有盡有。女裝中西服套裙較多,而西服加褲則明顯供應不足。這種排斥長褲的做法,也無不與婦女們喜歡穿裙裝的傳統有關。

尤其是在交際、應酬場合,女人們都要穿裙子。穿長褲則被認為是對客人的不尊重。有一位俄羅斯朋友到中國經商,適逢陽春三月下揚州,與那裡的廠家談一筆生意。3月的揚州,雖然室外陽光融融、春意盎然,但室內卻依然寒氣未散。為了迎接遠道客人,工廠領導專門進行了接見。俄羅斯人在這種場合是十分注意衣著的。男人們穿一身筆挺的西服,其夫人則著一身典型的俄式「布拉基」。歡迎儀式後緊接著是長時間的商務談判,以致使其夫人不得不在眾人面前接二連三地打起了嚏噴。

崇尚皮裝 前面我們講過俄羅斯人在冬季禦寒主要以皮裝為主,喜歡穿皮衣,而今天,能禦寒的冬裝種類很多,無論是款式和質地都能與皮服媲美,但俄羅斯人還是對皮服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呢?

俄羅斯人對皮裝的追求實際上反映出了他們追求美的獨特性的品味。皮衣具有高貴、華麗、時髦之美,這正是俄羅斯人所看重的特點,皮裝既能滿足禦寒的需要,又體現了華貴,所以一直深受俄羅斯人的鍾愛。不過,皮衣在十年前的確受到過冷落,那時,正是羽絨服剛問世不久。皮衣在其競爭中退居「二線」,因為皮衣不僅顏色單調,款式亦陳舊得喚不起人們的興趣。追求到皮衣的質地,便追求不到款式;有光鮮亮澤的皮毛,但沒有別出新裁的式樣。人們在欣賞其華貴之餘,不免為其他方面的黯然失色而倍感婉惜。

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皮衣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外優秀品牌源源不斷地打人俄羅斯市場,其新潮的設計、人時的款式,重新喚起了俄羅斯人對皮衣的興趣。人們拋棄了死板、缺乏線條美的羽絨服,穿上了來自法國、義大利、土耳其的時裝化皮衣。不少俄羅斯人甚至不遠萬里,風塵僕僕地跑到土耳其,親自選購皮貨。於是,幾年前由此還引發了俄羅斯人去土耳其的旅遊熱。經過不斷地引進、挑選,俄羅斯人將最喜歡的皮衣款式穿在了自己身上。現在,五顏六色的皮衣,款式新穎特別,彼此爭奇斗艷,在冬日中裝扮著都市的風光,成為俄羅斯所特有的景緻。

在穿皮衣的同時,還須配相同質量的皮帽、皮圍巾、皮手套,這樣才算置齊了「行頭」,否則,沒有這樣的「伴侶」匹配,再好的皮衣也會黯然失色。

服裝的長短 除了在服裝顏色、款式上俄羅斯人比較注意以外,他們在服裝的長短上也頗有講究。

也許是地處寒冷地區,選擇衣服時人們往往挑長的,而且不管是呢大衣、風衣,還是皮大衣,其長度一定到腿肚子才算合適。這一習慣與傳統的穿著風格分不開。冬天人們要穿長靴,所以要求衣服與靴子間的空隙不宜過大,否則不美觀。按俄羅斯人的眼光,大衣起碼要長至腿肚子部分而不應高於膝蓋,這樣大衣和靴子兩者的匹配才能算完美。當然這樣的穿戴僅指女性而言,而男士的大衣,長短全在個人喜好,不苛求統一的模式。

9. 俄羅斯哥薩克人戴的那種黑毛高帽子叫什麼帽子在哪能買到

上淘寶有賣的

與俄羅斯哥薩克帽子專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南航空職業學院的冬季校服 瀏覽:438
睡衣一般多少錢 瀏覽:924
燈芯絨褲子洗完後看起很臟 瀏覽:767
黑長款打底裙配啥顏色褲子好看 瀏覽:369
吊帶針織衫如何搭配 瀏覽:619
烏魯木齊不能穿粉色褲子嗎 瀏覽:317
女裝皮褲配什麼衣服好看圖片 瀏覽:640
穿人字拖配什麼褲子 瀏覽:348
少婦制服肉絲襪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751
耐克外套l碼衣長多少厘米 瀏覽:282
粉色亮片長旗袍美女 瀏覽:944
唯品會中老年女裝秋裝外套 瀏覽:633
旗袍模特步塞北的雪音樂 瀏覽:13
為什麼有些衣上有機器的味道 瀏覽:146
襯衫名牌素材 瀏覽:942
十個月寶寶織帽子起多少針 瀏覽:861
紅色豎條紋裙子搭配什麼上衣 瀏覽:928
褲子打扁是什麼 瀏覽:674
瘦孩子穿什麼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438
白色蕾絲打底衣搭配什麼外套 瀏覽: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