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西雙版納傣族服裝戴帽子

西雙版納傣族服裝戴帽子

發布時間:2022-01-17 20:05:39

Ⅰ 傣族的服飾叫什麼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Ⅱ 傣族的服裝,飲食,習俗是什麼

1、服裝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2、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

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制,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喝時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檳榔的習慣也很普遍。嚼食檳榔要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3、習俗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分布: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

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Ⅲ 傣族穿什麼衣服的

1、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2、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

3、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

4、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3)西雙版納傣族服裝戴帽子擴展閱讀:

1、於熱帶、亞熱帶旖旎風光的傣族服飾,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

2、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德宏一帶傣族婦女,婚前多穿淺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束一小圍腰,婚後穿對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統裙。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白色、絆色或天藍色等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多為花色長統裙。

Ⅳ 傣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4)西雙版納傣族服裝戴帽子擴展閱讀:

傣族是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和民間習俗。

Ⅳ 傣族姑娘戴帽子是什麼意思

少數民族的比較保守,以前不只是帽子,帽子前面還有簾子,現在不方便,慢慢改進了

Ⅵ 傣族男女首飾和服飾的寓意是什麼

族服飾 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傣族男子服飾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逗衣對襟地、逗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地的特點。

Ⅶ 傣族有哪些節日。及生活習慣,服飾的特點

傣族有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臨興的耿馬、孟定,思茅的孟連,玉溪的新平等30多個縣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有自己的歷法、語言文字,並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音樂、舞蹈、民歌、民間傳說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響甚廣。傣族主要聚居在熱帶、亞熱帶的平壩地區,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四周田地肥沃,特產豐富。傣族人民性格溫和,喜愛歌舞。

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他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著窄袖短衣和統裙,把他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頸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涼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科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就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背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刷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傣族的節日主要有開門節、關門節、送龍節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人們認為互灑清水可以消災彌難,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則除了互相祝福外,還互相潑水為戲。節日里還舉行堆沙、丟包、放高升,賽龍舟等活動。屆時五洲四海的賓客雲集西版納和德宏,熱鬧異常。

傣族習俗

傣族在思茅全區均有分布,以景谷、孟連、瀾滄、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景谷、孟連的為傣那支系,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江城土卡河的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結構,以茅草或瓦覆蓋,進門為中廳,設煮飯、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鐵三腳架,廳中鋪床,供待客用,中廳左右兩廂小房為主人寢室。房屋結構有落地式和干欄式兩種,干欄式的掌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堆放柴禾和生產工具。干欄式房屋冬暖夏涼,以竹木為建築材料,以雜木為主,多用紅毛樹、錐栗樹、黑荊樹當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頂蓋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兩層,上層用木板或竹笆圍牆,樓後搭有曬台,孟連、瀾滄、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欄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雞罩籠房。

景谷傣族的服飾,男子頭纏白頭巾,節日期間愛戴氈帽、身穿白布對襟衣,寬襠子。婦女穿統裙、上衣為寬袖敞領,領口上襯白布。多數人喜歡白、藍、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淺色。老幼均喜戴銀耳環、玉手鐲男子有紋身習俗,從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紋,紋身圖案較多,有動物形態、花卉圖案,更多的則是刺些祈願祝福之類的傣文,或是佛經中一些有影響的名言。傣綳人服飾,婦女喜愛緊身短上衣,深色長統裙,系銀扣腰帶,耳墜小巧的銀耳環,喜歡白包頭,多數用自紡自織的橫幅紅花條紋包頭。新中國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紋布為裙的,故被他族稱為「花腰傣」。傣綳男子服飾趨於漢化。老年人穿大擺襠土布褲子,對襟土布上衣,戴氈帽或包白布包頭。婦女留長發,不編辮子,只是挽結在後腦上插上銀發針,然後用花包頭蓋上,傣綳人普遍喜歡黑色服裝。傣社毫男子不紋身,不鑲牙,已流行時裝,婦女上身穿緊身白布衣服,兩襟對開,釘有12對銀質雙紐扣,下身穿青色統裙,墜耳環、頭包頭巾。

傣族青年談情說愛稱為「另卜少」、意為串姑娘。有邀伴進行的,有單獨進行的,相愛後要互相送信物如花邊帶子、耳環、首飾等。結婚無須雙方父母同意,但須按婚俗完成各項聘禮,方許成婚,婚齡一般在20歲以後。結婚聘禮較多,景谷江東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須給女方家長酒2壺、肉5斤、面條4把、紅糖20餘斤,柴1500斤,吃奶錢100元。此外要送給媒人豬頭一個、枕頭一個,鞋子一雙,還要送給頭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後回門要給女家2元4角錢,一丈布。傣綳人的婚姻較自由,只要雙方相愛,即可告訴父母請媒提親,用錢做聘禮,數量多少根據各自財力而定。由於受婚配條件限制、傣綳人普遍為近親結婚,沒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禮較簡單,窮困的備辦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煙酒,請親友來祝賀舉行儀式即可,富裕家殺豬請客吃飯,不搭棚不抬轎,也不吹拉彈唱,舉行婚禮時由長者拴魂線,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賀喜,夫從妻居較為普通,從居多少年,由雙方商量決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後要請佛爺念經超度亡靈,主人家備辦佳餚殿給佛爺和尚,要殺豬牛井招待親友和幫忙的人。超度亡靈後把屍體抬到林里埋葬,頭朝東,腳朝西,用白布裹屍後用木板或竹笆出殯,葬後不壘墳,不立碑,後人也不掃墓。年節日到佛寺賧佛、滴水,由佛爺念《滴水經》,把後人獻給的祭物獻給亡靈。有名望和僧侶等級高的佛爺和尚死後要豎碑,形如佛塔,從「撒迪」級起,地位越高碑塔級越多,碑上刻花卉圖案,無文字。傣綳人死後,要請佛爺和尚念經超度,家人為死者做功德,然後用木板做棺材埋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後行土葬;殯殮用棺,壘墳為志,但無碑文,僅用石塊圍圓。成年人死後,要殺一頭水牛、一頭黃牛作祭品,出殯要請哈尼族「嫫庇」推算選擇。參考資料:原創,純手工

Ⅷ 雲南傣族的服飾與環境有什麼關系

傣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市。 傣族男子服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用白布或青布,上著無領對襟或大襟短衫,下著長褲,以青布束腰,紅、白布或藍布纏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傣族男子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女子的服飾很有特色,但各地有所不同。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婦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藍色或緋紅色緊身內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對襟的圓領窄袖短衫。這種短衫獨具特色,袖管又細又長,緊貼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細又短,腰背處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擺較寬而大。下身穿顏色艷麗的筒裙,長及腳面。過去,筒裙上有花條數道,花條的多少,表明所屬階層,規定極其嚴格,任何人不能違反。在這一地區,婦女有穿鞋的習慣,常見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們一般都將長發盤結於頭頂,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還戴上一塊花頭巾,形象婀娜多姿,優美動人。 德宏傣族婦女的服飾有所不同。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姑娘們常在頭上插上精巧的小梳子,戴上色彩鮮艷的包頭巾。有時采上幾朵鮮花戴在頭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傣族婦女的服飾還有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她們的腰際都系一根精緻的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

(一)著裝不同

雲南各地傣族婦女的服裝服飾,因地域差異,著裝亦有不同,但各有千秋。從服裝款式看,可歸納為短衣長裙型、長衣長裙型和短衣短裙型三大類。

服飾是民族的表徵,它表現了各民族、各地區的風土人情。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又是一種民族自成體系的符號系統,它的形成與發展,積淀與延續,都是人類文化生活的各種形式——神話、宗教、歷史、藝術等形式的傳承與發展。俗話說的「觀服知俗」,便是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大表徵。

(一) 神魚幻化的靈物——大姚傣族服飾

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長期以來世居金沙江河谷平壩及金沙江沿岸一帶,其河谷地勢低凹,氣候濕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再加之多年來受周邊彝族、漢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孕育了金沙江流域一帶的傣族服飾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地域性特徵。這里的傣族長期以來經過與周邊民族的互融、互滲,其服裝款式、文化特色、審美內涵與西雙版納、德宏、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有很大的差別,至今生活於河谷地帶的他們仍保留和延續著許多百越民族原始文化的遺跡。據漢文史籍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清康熙《武定府志》、清乾隆《姚州志》和《大姚縣志》等書的記載,金沙江傣族其祖先一部分原居住在雲南永昌(今保山一帶),又有一部分是在唐代南詔年間受戰爭影響從景東遷徙至金沙江中游及河谷這一帶定居的,從此開始了自給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直至明末年間才開始與彝族、白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接觸,並受其習俗、宗教、信仰的影響,反映在著裝上其服裝面料主要吸收了彝族、僳僳族服飾的古樸與厚重,款式上仍承襲和保留了傣族婦女服飾傳統的短衣長裙風格,集傣彝文化為一體,具有一定的審美和研究價值。

服飾是民族文化最形象、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之一。傣族服飾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人民,一方面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另一方因審美情趣和受當地彝族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服裝面料的使用上,喜用堅實耐磨、禦寒透氣的棉、麻及動物皮毛和經久耐用、柔軟舒適的火草纖維植物混織製作服裝服飾或衣物挎包及鞋帽,並以富有山林氣息及蘊含有彝族文化和圖騰崇拜的馬纓花圖案及代表彝族傳統的陰陽八卦的四方八角圖案和以代表象徵神魚即魚鰭紋等動植物圖案紋樣構圖裝飾衣物。就金沙江傣族女性服飾的造型來看,大姚傣族女性服飾與人們傳說中的一個關於兄妹二人為民獻身化作紅色神魚的傳說故事及圖騰崇拜有一定的關聯。

1. 圖騰崇拜的具體表現

「圖騰」一詞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他的親族」,是一種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又稱圖騰信仰和圖騰主義,是人類最早的一種原始的崇拜意識形態,也是人類歷史上一種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現象。它產生於早期的氏族制度。在圖騰崇拜時代,以某一圖紋或符號作為某個氏族的圖騰旗幟或標志的做法,是十分普遍的。圖騰可以是某種動物、植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信仰者相信本氏族與圖騰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從而成為一種保護神。

民俗信仰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千百年來其信仰觀已深深植根或涉及於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活之中。大家知道,在民族地區民俗信仰的內涵主要是求吉、避邪和消災。傣族作為雲南的土著民族,其民俗信仰觀念中求吉的形式和內容不乏存在於傣族的社會生活中。總之,在今天的傣族社會生活這個大家庭中,我們常常看到無論是一塊腰帶、一個香包、一條織錦、一雙綉鞋,還是各種金銀飾品,無不薈萃、融入了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護身內涵。眾所周知,許多藝術形象的文化原型,其淵源一直可追溯至原始時代的圖騰崇拜。如民間藝術形象中的魚、蛙、兔、虎等造型就是黃帝時代圖騰崇拜形象的遺存。民俗中求吉的行為儀式,同時也是民族古老宗教祭祀、占卜、巫文化或信仰活動儀式的承傳發展。故而在人類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圖騰形象中的動物或植物作為先民們在生產力落後、認識能力還很低的情況下被幻化和賦予靈性的文化現象是十分常見和普遍的。可見,雲南傣族的圖騰崇拜,實際上是動植物崇拜與祖先崇拜相互結合的一種宗教信仰形式,其崇拜的對象是一種動物或是水中的龍魚、螺貝等水生物,而崇拜的目的和觀念則飽含著古樸的生殖崇拜觀和信仰觀。

2. 自然崇拜的象徵——水崇拜

一般來說,自然崇拜就是對某種自然物的崇拜。而傣族的自然崇拜,表現的是對水即潑水節的崇拜和對水生物即龍、魚、螺、貝等生物的崇拜。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後裔,自古生活在江河湖泊地區,常年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素有「水民族之稱」。作為依水而居的稻作民族,長期以來過著漁獵和種植水稻的生活。傣家人崇拜水、熱愛水,水是傣家人聖潔、吉祥、美好的象徵。潑水節,作為與自然物有關的雲南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從內容和活動形式來看其目的主要是傣族人借節日所蘊涵的文化和內容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憧憬,並以男女老少相互潑水的形式祈福納祥、清除污垢、消除災難和疾病,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類生殖繁盛、人丁興旺。總之採用這種潑水或沐浴的方式來表達傣族對水的熱愛和崇拜。眾所周知,潑水節實際上是東南亞各國和雲南各地的傣族對從旱季進入雨季而全民狂歡的民俗活動。大家知道,潑水節最為隆重、最為深入人心和最有意義的活動內容是:無論男女老幼潑水之前必須祭拜佛主後向象徵著神力或權威的木製雕花龍頭魚腹造型的吉祥物潑水祈福後才能互潑的傳統習俗。而流傳於楚雄金沙江中游的大姚傣族潑水節所舉辦的民俗活動及活動的內容則與雲南其他地方傣族的活動有所不同。在大姚灣碧鄉的傣族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七這一天,都要與來自毗鄰的賓川、永勝、華坪、永仁等地的彝、僳僳、傣等民族歡慶窩巴節(潑水節)。潑水節在楚雄大姚灣碧這里稱為「窩巴節」。「窩」是傣語聚集的意思,「巴」是魚的意思,而「窩巴節」也就是魚的聚會。所以在金沙江邊歡度傣族潑水節,其最隆重、最神聖的活動內容莫過於潑水之前舉行「祭魚」儀式。節日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舉行開節儀式。儀式開始,在一位傣族老人的指揮下,由當地的兩名傣族青年抬出兩條木製的大魚(一條為紅色,一條為青色)佇立於潑水節會場的中央。忽然,炮鳴震天,會場肅穆。待三聲炮響過後,手抬木魚者繞場一周,然後嗩吶開路,吹吹打打,一直把木魚引到金沙江邊的沙灘上。眾人尾隨其後,並在傣族長者的指揮下,大家去江邊打水潑灑木魚。然後再由老人用松枝蘸水,輕輕地灑在眾人的頭上,祝福吉祥,大家這時才可以自由潑水。儀式結束後,人們吹著嗩吶,再把木魚抬回村來,然後嬉鬧、飲酒和對歌。那這里的傣族為什麼潑水節要以「祭魚」的形式和向特製的「木魚」潑灑聖潔的水而作為潑水節潑水儀式的開始呢?傳說很久以前,傣家的祖先綠拜王為反對異族侵略,不幸戰死,只剩下王子青哥和公主紅妹。兄妹二人誓死為捍衛傣家人的利益和尊嚴與敵人展開了抗爭,但終因寡不敵眾兄妹二人相繼被俘。群龍無首的傣族人被趕離家園來到金沙江邊,傣家人心想這總該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了吧,可沒想到敵人又要借金沙江邊懸崖中的妖怪石,將傣家人鏟草除根。此時走投無路的傣家人再也沒有力氣逃生了,疲憊的人們躺在沙灘上等死。忽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江水暴漲,只見電光閃過,接著一陣轟鳴,人們定眼一看,江水退了,懸崖危石固住了。然而,死裡逃生的傣家人發現在江崖石上,有一條紅魚。紅魚張著大口,聲嘶力竭地叫道:「水,水……」於是善解人意的傣家人用碗去江里打來水,給紅魚一口一口地喂水。紅魚睜開了眼睛,鄉親們發現,那魚的眼神最像紅妹公主。參看帕男:《多情的火把花》,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4頁。從此以後,金沙江沿岸的傣族人民便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為挽救傣家人逃過劫難而幻化為紅色神魚的傣族傳說中的青哥和紅妹兄妹倆。從這個流傳於傣族社會生活中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魚」在這個傳說里,因偉大或有恩於傣家人而獲得了神性,並從此作為傣家人心目中一種特殊或被幻化的神話形象,千百年來始終貫穿於傣族的整個創世過程中,它在傣族思想意識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傣族社會生活中偉大的創世神和生殖神,故而今天聚居於金沙江中游的傣族婦女常常以穿象徵神魚的著裝為識別民族或氏族的標志。

3. 生殖崇拜的物語——魚崇拜

魚崇拜,作為一種文化象徵,自古以來在很多民族中都有使用和記載的歷史。魚,作為一種水生物,在民間傳統文化中系指生育繁殖崇拜的代表。魚的繁殖力很強,一夜春雨便可孕育很多生命。傣族由於受信仰、習俗、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及影響,反映在服裝服飾、原始祭祀、生殖崇拜、節日文化中對動物崇拜的觀念尤為突出。龍作為一種中華民族在綜合各個氏族現成生物崇拜對象特徵的想像化神靈,是很多民族共同尊奉的保護神。其圖騰護符在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常在與魚這種水生物的互換變化中得到精彩體現,並成為許多民族以形象記載的一種闡釋和文化符號。源於百越族系自古生活在水邊的傣族,一直視龍與魚為吉祥物。魚作為民間象徵陽性與多子的生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許多女性的青睞和關注。魚紋,早期專系女性,這在紅山文化、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文物及秦磚漢瓦的「鳥啄魚」和「雙魚圖」等紋飾中得到體現。聞一多先生曾在《說魚》中通過考證指出,中華先民素有以魚象徵兩性匹配交好的風習;而趙國華在《生殖崇拜文化論》中進一步指出,魚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物。可見,時至今日想像豐富的雲南少數民族借「魚」的內涵特徵及象徵性賦予圖騰對象「魚」予神性或靈性。生殖崇拜,作為一種對母體的崇拜即崇拜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崇拜形式和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傣族崇魚尚魚,視魚為傣家人的吉祥物。傣族自古傍水而居,特殊的自然環境再加之常年生活於水邊並從水中得益又不時被水所害的原因,魚超強的繁殖力及不畏水的特性對傣族來說更具現實性和崇拜感。反映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崇魚的觀念始終貫穿於傣家人的生活中,如流傳於傣族社會生活中的文身習俗,祭魚、食魚習俗,佩戴鑲刻有魚形圖案的金銀飾物,穿織綉有魚形紋樣的服飾鞋帽等種種觀念、習俗、信仰,就是圖騰崇拜即魚崇拜的遺跡在傣族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再現。文身作為傣族源遠流長且最先是一種以功利為目的在人身上刺繪吉祥圖案或圖騰形象的一種文化現象,其目的是一曰避蛟龍,二曰別氏族,三曰主裝飾,四曰示年齡。總之較早的說法是生活在水邊的越人,為下田勞作時「避蛟龍之害」而在自己身上刺魚龍之紋作為偽裝。傣族認為腿部刺了亦龍亦魚的鱗紋或水紋、蚯蚓紋等紋樣的圖騰形象、圖案,下水勞作不僅能迷惑魚、蛇、螞蟥、蚊蟲等物對身體的侵襲和傷害,而且也反映了傣族先民對圖騰物即水生物「魚龍」的崇拜。可見,古人以文身避「魚龍」之患,不僅包含著傣族先民模擬動物情態以壯自己威儀的原始觀念,同時也包含著百越民族濃厚原始的生殖崇拜觀。(楊德鋆:《傣族佛寺壁畫中的文身》,載《傣族文化論》,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頁。) 雲南各地傣族由於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一直以來仍沿襲和保留著中原地區古老的「祭魚」、「食魚」、「造魚形船作祭祀」和穿佩戴有「魚形紋樣」圖案等等與魚有關的習俗和文化現象。如從大姚婦女著裝與腰間圍系用火草纖維及羊毛混織編制的紅色仿「魚鰭」圖案的腰帶作為記錄或紀念為拯救傣族人民為民獻身化作神魚的兄妹倆的故事來看或是從大姚傣族造魚形船來祭魚,還是從不同地域的傣族的著裝即元江、新平花腰傣女性服飾、馬關黑傣女性服飾等自古靠水而居的傣族服飾中使用金銀飾品為魚形造型的佩飾物、綴飾物品和耿馬傣族童帽帽頂刺綉有魚形圖案等文化現象及種種食魚的習俗來看,魚作為傣族的吉祥物,其崇拜的觀念是普遍存在的。遠古人類將食魚與生殖聯系起來的認識,源於將食與生命聯系起來的經驗。她們認為,吃魚下肚,便可獲得魚一樣旺盛的繁衍能力,魚的生殖能力便會「長在」自己的身體上。總之,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原始先民採用類比的方法,具有某些相同特徵的事物,都可以相互轉換和取代。因此,千百年來,受中原漢文化及周邊等民族文化的影響,世居雲南各地的傣族婦女服飾在魚紋樣圖案、造型中的運用,更多的是被寄寓了「年年有餘」、「多子多福」的文化內涵。魚和螺貝是雲南很多民族崇拜的靈物,作為一種寓意吉祥的象徵物,一直以來受到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的追崇和喜愛。據史料記載,世居大理的白族、大姚的彝族歷史上也曾經盛行過以戴用黑色或黃色棉布仿「魚尾」造型而制的魚尾帽作為象徵子嗣繁衍及取義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生殖的崇拜的文化遺跡。而四江流域的傣族女性服飾受其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傣族服裝造型、佩飾物、銀飾品、刺綉品等飾物的構圖上,多取反映有審美意識和特定的生產生活狀況下以魚與水、魚與稻作等為內容的服飾內涵。以神話故事中的神魚形象作文化符號貫穿於傣族服飾中,從而同服飾上運用的魚紋圖案、銀魚飾品造型的相互對應,可窺見魚飾作為動物崇拜而形成的紋樣在服飾文化中的一種載體、標識,其寓意以指魚是性與生殖力的象徵,是生命與創造、死亡與再生等象徵意義的文化積淀。

作為一個民族來說,對生殖文化的頂禮膜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和發生過。生殖崇拜作為生殖文化的一種強化形式,在人類歷史上曾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殖崇拜來源於圖騰生育信仰。遠古時代的物生、母系制下的感生及其瓦解後的性生,是遠古生育觀的發展過程。這三個階段既有發展的階段,又有滲透和交叉,因而形成比較復雜的生育信仰。(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24頁。)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的決定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方式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於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總之,在原始社會里,人類自身的發展及生產(即種的繁衍)資料的生產顯得更為重要,女性在當時的社會里或多或少地承擔著繁衍種族和生育子女的重任。而多子多福作為中國人傳統文化心理中最為根深蒂固的觀念之一,其古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一直反映了生殖的重要地位。所以,以圖騰物寓物,以魚紋造型幻化為神魚的靈物或是以魚形圖案護佑人的種種文化現象闡釋了傣族婦女古樸的生殖崇拜觀和信仰觀。遠古人類以魚象徵女陰,首先表現了他們對魚的羨慕和崇拜。這種羨慕不是一般的羨慕,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羨慕;這種崇拜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動物崇拜,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總之,遠古先民通過對魚的生殖能力的崇拜而產生的一種祭祀禮儀的崇拜即用以祈求種族人口繁盛的魚祭、食魚等傳統古樸的形式來表達先民對生殖的崇拜和信仰。其崇拜的核心實為崇拜其生殖力。可見,在雲南少數民族豐富的圖紋中,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紋樣都不是隨意創作的,是經歷了圖騰的演變、歷史因素的匯聚,加上每個民族不同的審美趣味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而融會貫通綜合形成的。

生存與繁衍是人類亘古不變的主題,希望自然界萬物興旺發達,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取寓意多樣、內涵豐富的圖案,如花草、鳥獸、蟲魚等造型結構的紋樣來裝飾衣物鞋帽,已不僅僅只是少數民族婦女用來裝飾美化的象徵,而更多的卻是傣族人民用來紀念或祈求平安無災,得到神靈庇佑的護身之物。總之,這種直接模仿物象形象以喻意表意的做法,算得上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符號形式或思維闡釋方式。人們擬形為飾,往往是為了在「以同致同」的心理中,獲得所擬之物的「靈氣」或「護佑」。

(二) 以黑為美的審美內涵——黑傣、花腰傣女裝

服飾色彩不僅標志著某一民族個體族屬及不同性格、年齡和婚姻的群體關系,同時,還具有驅邪消災、祈豐求吉之意。傣族服飾的顏色、款式、飾物等形式因素展現了傣家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服飾內涵具有一定社會文化中的地域劃分、等級區別的標志和性質。在雲南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傣族服飾類型中,以黑為美的文化理念作為族群穿戴的審美表徵反映在服飾中尤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散居於文山馬關縣的黑傣婦女服飾和聚居於元江、新平等地的花腰傣女性服飾,其服飾特色別具一格,服飾色彩均以黑色作為主色調,再搭配以紅、綠、白等色做輔。馬關黑傣婦女服飾無論男女老少,從頭到腳,全身上下都是黑色的著裝打扮,黑衣、黑帕、黑筒裙、黑圍腰。無論節日慶典、婚喪嫁娶、宗教祭祀等各類民俗活動,這里的傣族婦女自古以穿全身用自織自染的靛染黑土布縫制且衣身鑲銀泡墜銀鏈的著裝視為吉祥、美麗和成年的標志。在當地無論是少女結婚出嫁做新娘,還是老人生病過世,人們都離不開它。它作為一種符號樣式,不僅是識別氏族、性別、年齡、婚否、地位的標志,還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功能,它是傣家人穿在身上的史書,繪在衣中的傳說,同時也是傣家人向同宗異族、祖靈神鬼,向一切現實的或虛構的對象傳達著一種約定俗成的集體表象或象徵形式。現今在文山還有個別老婦人還保留有自己當年做新娘時的黑衣盛裝以備死後「裝老」。朱德普:《文山州傣族歷史文化瑣記》,載《傣族神靈崇拜覓蹤》,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頁。

黑傣崇黑尚黑,其服飾以黑、藏青色等深色布料為服裝的基調,再配以紅色、綠色布料拼縫裝飾,審美愛好以厚實、濃烈、紅黑分明的服飾特點為主。傳統的文山馬關黑傣服飾以頭戴屋脊形黑布帽,到身穿衣領、襟邊鑲嵌在凝重的黑色氛圍中綻放出光彩和靈動的銀泡上衣為識別民族族群、生長繁衍的標志,其服飾特點與其他地區傣族女性的鮮艷多彩的服飾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花腰傣服飾同樣也以頭戴黑布包頭到身穿黑短衣、短褂,再到著黑布拼花筒裙、黑布綁腿等等以黑色為主題的服飾內涵,反映了傣族崇黑尚黑的審美觀和文化內涵。總之,這種將色彩與自然、社會、人生諸多方面的觀念作為文化意識的體現是神聖的,因而也是美的。

(三) 飾物——也是愛情的信物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傣族服飾中很多飾品、佩件中的一些特定物品即挎包、腰籮等隨身佩飾品,常被傣族女性用做傳遞感情的定情信物。

1. 挎包

挎包,傣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它是傣族男女老少外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傣族女性服飾精美的裝飾物。其挎於肩、飾於身的文化涵義,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長期以來由於挎包具備了使用方便、做工精細、色彩鮮艷、美觀大方的工藝特色,故而深受人們的青睞和歡迎。在傣族地區大凡逢年過節、趕街集會、走村串寨、下田勞作、婚喪嫁娶等民俗事象活動,人們都離不開它。它既是人們生活的裝飾品和必需品,同時也是傣家人闡釋傣族歷史文化、民俗信仰、傳遞信息和表達愛情的物品。

包也稱為「囊」,袋也。一般用於盛物或出門攜帶物品。古代稱「包」,為荷包,前身又叫「荷囊」。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時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稱「持囊」或「挈囊」。以後人們漸漸覺得手提肩背有所不方便,才將它掛在腰際,成為「旁囊」。在古代製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所以又有「磐囊」之稱。據《晉書·鄧攸傳》載:「鄧攸夢行水邊,見一女子,猛獸自後斷其磐囊。」由此可見,魏晉時期不論男女,身邊都佩有磐囊。在磐囊上飾有獸頭紋樣,也稱「獸頭磐囊」。南北朝時,人們所佩的磐囊,並非全用皮製,也有用絲織物做成的。如《舊都文物略》記:「荷包巷所賣官樣九件,壓金刺錦,花樣萬千。」據說這種荷包最初是男子用來盛放煙葉的,後來大家覺得十分美觀,乃爭相仿效,不論男女都喜佩之。古人荷囊,沿襲至今,逐漸演變為今天雲南少數民族男女背於身挎在肩頭的挎包、掛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裝飾品。(周迅、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5~267頁。)伴隨著成年的驚奇和喜悅,長大成人的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在締結感情、盟誓愛情的同時,常常以可心或精心縫制的頭帕、帽子、鞋子、挎包等物,向戀人饋贈信物表達愛情。從古至今,小到飾於身的荷包,大到挎於肩的挎包、掛包、背包等各式各樣的民族挎包,無不演繹和闡釋著無數浪漫、迷人的愛情故事。流傳於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青年男女間,處於熱戀或即將待嫁的姑娘們,送給心上人表達愛意的定情信物,常常是以一個編織有情與義和織綉有孔雀、蝴蝶、花卉等吉祥圖案的「挎包」視為愛的象徵。因為在傣族的民間傳統習俗信仰中,一個做工精細且包面織制有象徵美麗、吉祥的紋樣圖案和各種文字的傣族織錦挎包,不僅是傣族織錦文化在傣族挎包中的精湛表現和展示,同時也是傣族男子選擇對象的條件和標准,更是女性展示技能和表現漂亮、美麗的象徵。

常見的傣族挎包其製作的工序以採用傳統的織綉有花卉、蟲魚、動物、幾何圖紋、文字紋等紋樣圖案的織錦布料經剪樣、對接、上線、拼縫等工藝形式加工完成。一般而言,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挎包的包形多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包面多取長24~28厘米不等、寬為24~35厘米不等。包面紋樣常以40度或90度斜紋、菱形、半菱形、不等格等奇異幾何圖紋構圖,色彩多以黃、大紅、綠、橘紅為主。包面用五彩棉線、絲線或開司米晴綸毛線手工織制以棋格紋為基本框架的四方連續圖案,並在棋格紋內以四瓣紋、八角花、萬字紋、龜紋、螃蟹紋、象鼻紋、象足紋、蝴蝶紋和孔雀紋等經過幾何化的抽象紋樣裝飾。

2. 腰籮

腰籮,又叫「秧籮」,是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花腰傣)傳統的竹編工藝品。

腰籮一般高約一尺,口徑近半尺,形狀多呈一喇叭狀,中腰略細,用上好細篾條和篾芯手工編制而成。它是花腰傣女性逢節日慶典、趕街集會、下田勞動用於佩掛或綴飾於腰部的一種裝飾物。在當地,因腰籮常被女性們用於盛放針線、錢幣、糕點、水果等零星物品,再加之腰籮具有小巧玲瓏、攜帶方便的特性,愛美的傣家女取多彩的棉絨線球、塑料珠串、鋁制串鈴等錯落有致的立體圖案來裝飾腰籮,故又有「花腰籮」的美稱。同樣與挎於肩飾於身的傣族筒帕相比,滿身皆彩集「花哨」於一身的傣族花腰籮,也常常是花腰傣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信物。 總之,縱觀四江流域的雲南傣族女性服飾,我們不難看出,從其結構款式、服飾特點、文化功用、圖騰崇拜、生殖意象等文化內涵來看,傣族女性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一個族群的外在標識,不僅具有識別民族、氏族的功用,也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地域、習俗和文化;同時還是傣族社會生活中諸多的審美情趣、文化內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折光反映,是雲南傣族人民展示美、展示文化的象徵。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傣族女性服飾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功用,已不再依附於某一物和事,而是從單純的生產生活用具中脫離出來,從原始的生產生活需要中逐漸賦予民族的變遷、歷史以及神話的意義。

Ⅸ 傣族的服裝和習俗

一、服飾: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二、習俗:

1、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3、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9)西雙版納傣族服裝戴帽子擴展閱讀

傣族的文藝活動:

1、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

2、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

3、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

與西雙版納傣族服裝戴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打滅霸是哪部電影 瀏覽:452
胖子襯衫哪個牌子好 瀏覽:733
去哪裡可以看到全面的印度電影 瀏覽:138
毆美好看帶點顏色的電影 瀏覽:938
漫威用什麼軟體做的 瀏覽:720
白色長款修身襯衫配什麼好看 瀏覽:387
為什麼有些人的百搜視頻看不了 瀏覽:829
20年前歐美露點電影 瀏覽:598
電影免費觀看日本 瀏覽:722
女士長款立領最長外套 瀏覽:354
票房排行榜貓眼實時票 瀏覽:847
長版風衣搭配 瀏覽:393
泡泡龍品牌童裝店附近美食 瀏覽:779
電影蘋果的深層含義 瀏覽:148
不卡電影 在線觀 瀏覽:579
男的變形成女的叫啥 瀏覽:171
互換伴侶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784
黑色喇叭褲與風衣搭配圖片 瀏覽:998
交換的一天女演員名字 瀏覽:753
安卓手機免費電影軟體 瀏覽: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