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小故事
孔子小故事
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
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
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1)孔子一頂帽子的故事擴展閱讀: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
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後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匯編於《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後世有學者提出「性向善」。
❷ 孔子的小故事
1、發憤忘食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2、鳴鼓而攻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3、以強凌弱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
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
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4、東家之丘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5、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❸ 關於孔子的故事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小孔子9歲,比同學冉有大20歲,與冉有一樣,是孔子學生中「政事」科的高才生,也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之一。 子路小時候很調皮,經常搗亂,自從到孔子那裡上學讀書之後,改變了很多。在孔子的教育和熏陶下,子路最終成長為了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乾的政治人物。 子路剛開始上學讀書的時候,不管自己懂也不懂,反正只要老師一提問,子路立馬就站起來回答,而站起來之後又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經常是強不知以為知,不懂裝懂,引得大家鬨堂大笑。為此,孔子曾經狠狠地訓斥子路:「由!告訴你什麼叫『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被老師批評之後,子路變得守規矩多了,他也學會了像同學顏淵、子貢等那樣,不懂的問題就請教老師。一次,他問孔子:「老師,怎樣做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讀書人呢?」孔子告訴他:「相互督促幫助,和睦愉快相處,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讀書人了。朋友之間相互督促幫助,兄弟之間和睦愉快相處。」子路覺得這不是太容易了么?於是,又問孔子:「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完人呢?」孔子告訴他:「有臧武仲那樣的聰明才智,有孟公綽那樣的廉靜寡慾,有卞莊子那樣的勇敢無畏,有冉有那樣的多才多藝,再加上用禮樂來修飾修飾,這樣也就可以成為一個完人了。」過了一會兒,孔子又補充道:「今天的完人哪裡一定能夠做到這樣呢?見到利益能考慮是否合符道義,遇到危急情況能做到奮不顧身,即使是長期處於窮困境地仍不忘記自己平生的承諾,也就可以說是完人了。」子路覺得這個要求也並不難做到,於是,又問孔子:「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呢?」孔子告訴他:「修養自己,嚴肅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子路對老師這個回答大不以為然:「老師,僅僅就這樣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別人安樂。」子路仍不以為然:「僅僅就這樣嗎?」孔子了解到子路這個人有點心高氣傲,於是,告訴他說:「修養自己使老百姓安樂。修養自己使老百姓安樂,這恐怕連堯、舜都擔心難以做到哩。」子路這下終於明白:要想成為一個君子是很不容易的。但子路仍不服氣,他平生最勇敢,於是,他問孔子:「老師,作為君子,也崇尚勇敢么?」孔子瞪了子路一眼,回答道:「君子最崇尚的是義。君子勇敢而不講義的話,就會犯上作亂;小人勇敢而不講義的話,就會做強盜賊寇。」子路這下又明白了,光勇敢是不能成為一個君子的。孔子從子路的提問中,欣喜地看到子路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於是,趁熱打鐵,提問子路:「阿由呀,你聽沒聽說過有六種美德有六種隱患嗎?」子路回答說:「我沒聽說過。」孔子告訴子路:「你坐下,我告訴你。喜歡仁愛而不喜歡學習,它的隱患是愚蠢;喜歡智慧而不喜歡學習,它的隱患是放盪;喜歡誠信而不喜歡學習,它的隱患是狹隘;喜歡直率而不喜歡學習,它的隱患是尖刻;喜歡勇敢而不喜歡學習,它的隱患是亂來;喜歡剛強而不喜歡學習,它的隱患是狂妄。」子路聽老師這么一說,終於明白了讀書學習是如此重要!他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地向孔子鞠躬,感謝老師的教誨。然後,道別老師,自己與同學們一起讀書學習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子路覺得自己的學問有了長進了,但也有些問題沒弄明白,於是他又跑來請教孔子:「老師,怎樣才能當好一個官呢?」孔子告訴他:「以身作則,體恤老百姓。」子路覺得老師講得太簡單了,請老師多講一點,孔子進而說道:「持之以恆,不要懈怠。」子路「哦」了一聲,繼續就平時與同學子貢他們探討爭論過的關於管仲是否「仁」的問題請教孔子:「老師,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以身殉難,管仲卻不死。管仲沒能做到『仁』吧?」孔子告訴他:「齊桓公多次地會合諸侯,並不憑借戰爭,都是依靠管仲的力量。這就是管仲的『仁』啊!這就是管仲的『仁』啊!」子路雖然覺得老師說的有道理,但總覺得管仲在對待自己的領導上沒有盡到責任,於是他又問孔子:「老師,怎樣侍奉自己的領導呢?」孔子告訴他:「不要欺騙,而應該犯顏直諫。」子路聽老師說完,一下又想起一個問題:「老師,怎樣侍奉鬼神?」孔子說:「人都侍奉不好,又怎能去侍奉鬼?」子路又問:「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非常嚴肅地說:「生的道理尚未明了,怎麼談得上去了解死呢?」子路聽了老師的話,感覺自己還是讀書不夠認真,於是,又回去好好讀書去了。 子路是個很急躁的人,讀書沉不下心來,讀得煩了,他就拿上一把琴跑到孔子的辦公室門前去彈,子路的琴彈得又不怎麼好,殺伐之聲太重,於是,孔子就抱怨:「仲由這傢伙怎麼拿琴到我辦公室門前來彈呢?」其他同學聽到孔子的抱怨後,紛紛不尊重子路了,孔子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就對同學們說:「仲由的學問呀,已經進入廳堂了,只是還沒有進入內室罷了。」又說:「假如我的理想實現不了,我就乘一條小船到海上去漂流。到那時,跟隨我的,大概就是仲由吧。」同學們聽孔子表揚起子路來,於是又紛紛改變了對子路的態度,對子路又敬重起來。倒是子路聽到了孔子的表揚後,就飄飄然起來,十分高興,於是孔子又說:「仲由這個人呀,他好勇的精神超過了我,只是不懂得如何修養、剪裁自己。」子路聽到老師的批評後,聞過則改,注意提高自己的修為。一段時間後,子路有了更大的進步了,孔子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贊揚子路:「穿著破舊的棉襖,與穿著高貴的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詩經》上有句話:『不嫉妒,不貪婪,這有什麼不好呢?』」子路聽了老師用《詩經》上的詩句來表揚自己,於是就經常念叨著《詩經》上的這句詩,孔子知道後又說:「僅僅做到這樣,又怎麼能算好呢?」子路聽了老師委婉的批評後,又奮發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 孔子很喜歡子路,子路也非常尊敬孔子。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子路可以說是孔子學生中唯一能夠敢於向孔子提批評意見的人。公元前502年,魯國權臣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擾盤踞費城造反,公山弗擾聘請孔子去做顧問,孔子正打算去應聘的時候,子路很不高興,批評孔子說:「沒有地方可去,也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裡呢?!」孔子說:「他招聘我去,難道我會白去嗎?如果有人能用我,我恐怕會在東方重新復興起周王朝啊!」由於子路的極力反對,孔子最終沒有成行。過了兩年,即公元前500年的時候,孔子被魯定公任命擔任魯國的國務院代總理,負責管理魯國的政事,孔子想到這下終於可以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幹、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了,於是非常高興,興高采烈的,臉上洋溢著從未有過的歡喜之色,子路一看孔子這樣,就對孔子提意見:「老師,我聽說,作為一個君子,遭遇禍患的時候不恐懼,獲得福祿的時候不歡喜,現在您得到了重用,獲得了高位,就高興得不得了,喜形於色,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是這樣的,是有這樣的話。不過也有這樣一句話:『樂以貴下人乎!』我這是為你們的地位提高了而感到快樂呀!」子路知道孔子是在狡辯,但畢竟孔子是自己最尊敬的老師,也不要太為難老師了。孔子擔任魯國的國務院代總理沒多長時間,魯國大治,所謂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魯國一片繁榮昌盛,魯國人民安居樂業,歡欣鼓舞。齊國擔心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會逐漸強大起來,這樣對齊國很不利,於是,齊國就送了80名絕世美女到魯國,魯定公與魯國權臣季氏得到這些絕世美女後,不分白天黑夜地與這些美女們鬼混,孔子想向魯定公匯報匯報工作都不行,這把孔子給氣壞了,一氣之下,孔子把公章一撂,把屁股一拍,自己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去了。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孔子與子路師徒之間也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公元前496年,衛靈公的夫人、一位叫南子的非常漂亮又非常開放的女子,向孔子發出了約會的邀請,孔子出於禮節,拜會了南子,這讓子路非常的不高興,孔子為此在子路面前連連發誓道:「我沒做壞事,我如果做錯了什麼事,老天爺懲罰我!老天爺懲罰我!」公元前492年,晉國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佛肸在中牟造反,佛肸邀請孔子去幫忙,孔子也正想要去,但子路卻堅決反對,子路對孔子說:「老師,過去我曾經聽您說過:『親身干壞事人的那裡,君子是不去的。』佛肸憑借中牟造反,您卻要到他那裡去,這該怎麼說呢?」孔子回答說:「是,我是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不是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嗎?不是說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一個匏瓜么?怎能老是拿來掛著而不拿來吃呢?」由於子路的堅決反對,雖然孔子用世心切,終究也沒有到佛肸那裡去應聘。 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子路其實完全成為了孔子的辦公廳主任、貼身警衛員兼衛生保健員。一次,孔子生重病了,子路請求為他祈禱,孔子就問子路:「有這樣的事么?」子路回答說:「有的呀,《誄》書上不是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這樣的話,我早就祈禱過了。」孔子的病越來越重,子路擔心出什麼意外,於是,背著孔子在同學中悄悄成立了一個治喪委員會,後來,孔子的病有了好轉,孔子也聽到了子路為他成立治喪委員會的事,孔子雖然內心裡頭很是感激,但這有違禮制,因而還是批評了子路:「很久了吧!仲由你干這些騙人的事!我本不該有治喪組織,你卻為我成立治喪組織。我欺騙誰?我欺騙天嗎?況且,我與其死在治喪的那些人的手裡,還不如就死在你們的手裡呀!而且,我縱然得不到隆重盛大的葬禮,難道我會被扔在道路上嗎?」子路看老師的病情有了好轉,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至於老師批評批評,他樂呵呵地笑笑也就完事了。公元前490年,孔子師徒離開葉縣返回蔡國途中,看到長沮和桀溺兩人在一同耕田,孔子經過那裡,便叫子路去向他們打聽過河的渡口,長沮問子路:「那個拉著馬韁繩的人是誰?」子路告訴他:「是孔丘。」長沮問:「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子路說:「是呀。」長沮說:「那他是知道渡口在哪裡的嘛!」子路轉而問桀溺,桀溺問子路:「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問:「是魯國孔丘的學生仲由嗎?」子路回答:「是。」桀溺說:「世風日下,世道紛擾,天下莫不如此,誰能改變得了呢?況且,與其跟隨避開人的人,還不如跟隨避開世俗的人呢!」說完後,長沮與桀溺依舊耕田不止,再不抬頭與子路搭腔。子路討了個沒趣,回來後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後頗為惆悵,感嘆道:「鳥獸是不可以跟它們共處的。我不是人類的一分子又是什麼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才不去推行什麼改革呢!」師徒倆只好繼續趕路,走著走著,子路落在了後面,恰好碰見一位用拐杖挑著除草工具准備去鋤草的老人,子路便問他:「老人家,您有沒有看見我的老師呀?」這位老人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你的老師?」他把拐杖放下,便去鋤草。子路只好拱手站在那裡。天快黑了,老人留子路回家過夜,還殺了一隻老母雞煮給子路吃,並讓他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第二天,子路繼續趕路,並趕上了孔子。子路把遇到老人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一位隱士。」並要子路再回去找這位老人。子路到老人住的地方一看,老人已經離去了。子路又重新趕回孔子身邊。子路對孔子說:「不出來做官是沒有道理的。長幼之間的禮節,不能廢棄;君臣之間的道義,又怎麼能夠廢棄?為了自己潔身自好,卻破壞了社會的大倫常。作為君子出來做官,只是實行他的道義而已。至於道義行不通,我們早已經知道了的。」孔子聽了子路的一番話,發現子路越發長進了,十分欣慰地笑笑,而後繼續趕路。 周遊列國完回到魯國後,子路先是在季氏那裡做了一段時間的家臣,後來又做蒲地的行政長官。在去蒲地上任之前,子路來向孔子辭行,孔子吩咐子路:「蒲這個地方豪俠之士很多,又很難治理。不過我告訴你:只要謙虛而又嚴肅,就可以駕馭那些勇武之人;只要寬厚而又公正,就可以得到大家的擁護;只要做到恭謹、公正、寬厚和穩重,就不會辜負君上的託付。」子路牢牢地記下了孔子的這些話,告別孔子,到蒲地上任去了。 到蒲地幹了一段時間後,子路又應聘到衛國大夫孔悝家裡做家臣。很可惜,公元前480年,子路在衛國遭遇了孔悝之亂,不幸被射殺。臨死的時候,帽帶被射斷了,帽子掉到了地上,子路彎腰撿起帽子,頑強地站立起來,說:「君子死而冠不免!」於是戴好帽子,系好帽帶,英勇犧牲。孔子一聽到衛國發生變亂後,就斷定子路肯定會在這次變亂中出事,過了不久,就傳來了子路犧牲的不幸消息,孔子為子路的死悲慟不已。
❹ 關於孔子的故事,要詳細!!!
孔子東游,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飢餓,就對弟子顏回說:「前面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顏回就去到飯館,說明來意。
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顏回忙道:「什麼要求?」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亂棍打出。」顏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雖不才,可我也跟師傅多年。別說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別誇口,認完再說。」說罷拿起筆寫了一個「真」字。顏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顏回無能了,我以為是什麼難認之字,此字我顏回五歲就認識了!」主人微笑問:「此為何字?」顏回說:「是認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門生,來人,亂棍打出」
顏回就這樣回來見老師,說了經過。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一樣寫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來到,請!」就這樣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錢走了。顏回不懂問道:「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麼時候變『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時候一些事是認不得『真』的啊。」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從魯國人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孔子的小故事一: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孔子的小故事二: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
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風起雲涌,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
顏回鑽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干里,想避避雨。
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又從空樹干中走了出來。
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
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
顏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
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
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
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呢?」
顏回恍然大悟,「撲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
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裡,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第一個故事:魯國國君說,凡是發現有魯國人在別國淪為奴隸的,魯國公民可以花錢贖回,回到魯國後可以到政府報銷所花的費用。孔子的一個學生在外國發現了一個魯國人在當奴隸,因此把他贖了回來,回國後還沒去政府報銷,因此贏得了魯國人的稱贊。可是孔子卻教訓他說,你這樣一做,別人就不好意思去政府報銷贖奴隸的費用了,在贖與不贖的問題上就會猶豫,很多在外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也就因此不能回國,國家大好的政策就會被你敗壞。
第二個故事:孔子的一個學生在河邊散步時,剛巧發現有人落水,落水者的親人說,誰能救落水者就獎勵他一頭牛,孔子的學生跳進水中把這個人救了上來,並高高興興地領走了牛。別人都罵他貪財,可是孔子卻表揚了他,說你為大家做了一個榜樣,今後再有人遇到險情,大家都會奮不顧身,整個國家就會有許多人因此而得救。
至聖先師孔夫子在面對實際的問題上,不但沒有要學生空談道德、倫理,反而勸學生坦然接受回報,這與孔夫子一向提倡的仁義道德豈不是矛盾了?其實不然,孔夫子當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講仁義,講道德,但是他也明白這對大多數人都是太高的要求,所以在講利益的做好事和不講利益同時不作為之間,孔子寧可選擇前者。
❺ 孔子的故事
❻ 孔子的著名故事
鏈接:
中華名人故事
❼ 急需孔子幾個的小故事
下邊的網址有好幾個孔子的故事,個人比較喜歡後生可畏的故事:
一天,伴隨著陣陣蹄聲,漫漫塵煙,他們來到了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只見大崎山似美女橫卧於藍天白雲之下,風高林茂;沙河漪瀾清清流水潺潺;獅子岩如猛獅踞伏,氣吞日月。這里山色迷濛,湖光瀲艷,鳥語花香,好一片人間仙境。走出街南不遠,車夫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一聲,車子停下了。
孔子問道:「何故停車?」
車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擋道,夫子。」
「讓他們讓道。」
「小孩,你們見馬車來了,為什麼還不讓道?」子貢跳下車,沒好氣地說。
「憑什麼要我們讓道,你們不能走其它的道嗎?「一個似乎是領頭的小孩答道。
子貢怒目圓睜地吼道:「你知道這是誰的車嗎?告訴你,這是孔夫子的車!」
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只得親自下車瞧個究竟。見到儀表堂堂、儒衫飄逸\舉止優雅的一位長者,小孩們毫無懼色,不以為然,繼續用石塊壘築他們的「城池」。
孔子撫摸著一個俊俏的小男孩的頭,和顏悅色地說:「小公子,請你們將石塊搬開,讓我們過去行嗎?」
小孩仰望著孔子說:「我們正在築城,恕難從命。」
「那好,我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答不出來,你就給我們讓道。」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對小孩一視同仁。
「你出吧,」這個小孩心想,我是東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還能難倒我?
「你聽好了,」孔子問:「父母與夫妻熟親?」
「夫妻親。」小孩答道。
「不對,父母親。沒有父母哪有後代!」
「夫妻親,沒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們各執一理,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親」、「夫妻親」反復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從小撫育兒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傳道授業,那樣不操心!父母當然親。
項橐還之以顏色:夫妻也,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同眠共枕,相濡以沫,愛意綿長,白頭偕老,永不分離。一日夫妻還白日恩呢!當然夫妻親。
……。
孔子想,我孔丘名聞天下,稱聖華夏,今天還說服不了一個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轉念一想,「君子無所爭」,我氣度如海,有容乃大,不與小孩一般見識。便拿掉大儒的身價,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給我們借道。」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請問先生,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
子路說:「你這是什麼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戲!」
「就是城池!」
韁持了一會兒。小孩自知理虧,便問道:「你們有什麼要事嗎?」
「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啊。」孔子說。
「傳道授業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一些什麼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麼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那我問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麼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靈機一動,接著問:「嫌看不風,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您說有多少顆?」
「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多如牛毛,怎麼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陽只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說:「這個,這個……還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還望多多指教。」
小孩說:「指教不敢,我現在正忙著呢,咱們後會有期。」
這時弟子們都在嚷道:「師傅,咱們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後會有期!」心裡想著,這些知識還真沒好好研究過呢!隨即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❽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一定要短
1、孔子行禮
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
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你行大禮干什麼呢?」母親問他。「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2、評贖奴隸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被贖出來。
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3、落水救人
有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4、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這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5、孔丘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丘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准備動身的孔丘讓路。孔丘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丘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❾ 孔子故事(急求)
第一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 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 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 孔子站起來說: 「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 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 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 足靠的時候。 【啟示】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 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 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 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 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第二個故事: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 「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 「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 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 子學習了。
第二天, 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 要請假回去。 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 也不挑破, 點頭准了他的假。
孔子還有一個弟子叫顏回,很有名的一個。當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是魯國人,就是現在的山 東人。戰亂紛飛的當時,一個國家俘虜了別國的士兵就將他們臉上刺字變成奴隸使用,魯國 有很多戰俘在別國當奴隸。 魯國政府為了解救這些奴隸就出台一個優惠政策, 如果人們將魯 國籍的奴隸贖回的話, 不但可以到政府報銷贖金還可以領賞。 但是顏回在齊國贖回了很多奴 隸既不去報銷也不去領賞,贏得了人們的稱贊,但是孔子卻很生氣地告訴他,你這個舉動將 魯國的俘虜們害苦了,以後么有人敢贖他們了。顏回很吃驚,孔子說,你是富有階層能有大 批的錢贖奴隸不要報酬, 但是大部分的魯國人沒有這些錢, 如果他們以後贖回奴隸後去報銷 領賞的時候人們肯定會拿你作比較會瞧不起他, 但是如果不去報銷領賞的話經濟上又負擔不 起。顏回醒悟後馬上去報銷領賞了。
做官的要點——孔子故事之七四 子貢要擔任信陽令,上路之前向孔子辭行。 孔子說:「盡心盡力地去順應百姓的心意,把握好時機,不要侵奪,也不要居功子傲,不要 採取殘暴的的方式,不要盜取什麼東西。」 子貢說:「弟子端木賜雖然跟隨著夫子學習君子之道的時間很短,但是,既然學君子之道, 怎麼還會去做盜取之事呢?」 孔子說:「自己不肖卻把賢者的功勞據為己有,這就叫做侵奪;自己雖然賢德,卻把不肖者 的功績據為己有,這就叫做居功自傲;號令下得緩慢,責罰卻很急促,這就叫做用殘暴的方 式; 把別人的善事竊為己有, 這就叫做盜取。 名為君子, 難道一定是盜取錢財才叫做盜取嗎? 我聽說過這樣說法:懂得做官之道的人,遵奉法令而求有利於百姓;不懂得做官之道的人, 徇私枉法而侵害百姓。徇私枉法和侵害百姓,這兩者都是怨恨產生的原因。」子貢道:「弟子記在心中了。請問還有什麼要告誡弟子的嗎?」 孔子說:「面對上級官員的時候,沒有比心平氣和更重要的了;面對財物的時候,沒有比廉 潔更重要的了。能夠守住廉潔和平心靜氣,就沒有什麼可被人攻訐的了。隱藏起別人的善言 善行,這是遮蔽賢德的人;宣揚他人的惡事,這是小人的做法;不在私下相指正卻在公開場 合相攻擊,這是不足以使人親近的做法。說出他人的善言善行,只會有所收獲而不會有所傷 害;宣傳他人之惡事,不會有什麼收獲而只會有所傷害。所以,君子言語一定要謹慎。不要 把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 話說出口的時候要加以選擇, 使自己口中所說的和耳朵聽到的他人 的議論相一致。」 ( 《說苑政理》 ) 百姓的安危與個人尊嚴哪個更重要?——孔子故事之七五 孔子去拜見季康子,季康子很不願意聽孔子的話,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見
。 孔子的弟子子路說:「我聽夫子說過:『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禮儀來詢問就不做任何舉動。』現 在您去拜見擔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頻繁了一些?」 孔子說:「魯國人憑借人多勢眾而互相欺凌,憑借著兵器而相互殘害的時間已經很久了,然 而負責的官員卻不加以治理,你認為魯國百姓的安危與按照禮儀來問我,這兩方面相比較, 哪一方面更重要呢?」 於是,魯國人聽說孔子這個說法以後,說:「聖人將要治理國家了,我們怎能不先自己根據 法令處罰自己的過錯呢?」 從此以後,國內沒有了互相爭奪的事。
孔子對弟子說:「距離山頭十里路,仍然能夠聽到螻蛄的叫聲,從政治國,沒有比順應百姓 的心意更好的辦法。」
❿ 孔子的小故事,一點就夠,大約50字,快快快快快快!
1 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立下了一個志願。這個志願是想當官發財嗎?不是的,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決定自己一生都要致力於研究學問。
《論語·為政》里就記錄了孔子的話: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好學又善學,他的家庭條件不好,沒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但孔子真的很聰明,他利用一切條件學習,而且活學活用。
2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3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4 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5 孔子非常想做更大的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念,所以,他其實是願意做官的。孔子曾經在魯國做過不小的官,把地方治理得都沒人犯法了,還出色地解決了齊國和魯國之間的外交問題,表現出了優秀的政治才能。但後來,魯國的國君不認同他的治國理念, 他也對國君非常失望,自己辭職離開了。
(10)孔子一頂帽子的故事擴展閱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