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北京前門皇帝帽子

北京前門皇帝帽子

發布時間:2022-01-13 16:34:22

Ⅰ 雍正年間鐵帽子親王逼宮是什麼回事

鐵帽子親王逼宮是二月河小說及電視劇《雍正王朝》虛構的,歷史上並無此事。

劇情概括:

雍正染病,允祀與原來的阿哥黨密謀,決定串聯弘時借著整頓旗營之名伺機而動。弘時和弘晝前來問候雍正,弘時乘機提出整頓旗務關鍵是將八旗旗主們招到京城共同整頓,雍正應允。

允祥提醒雍正,奉天的鐵帽子王一向是八哥負責聯系,雍正卻說「翻不了天」。八王爺允祀串聯八旗旗主,妄圖恢復所謂的「八王議政」祖制,以架空雍正。

八王爺假傳諭旨欺瞞豐台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將領,並利用弘時和弘晝安插四位旗主軍馬入駐。九爺、十爺勾結隆科多,簡親王永信在大殿朝會上向雍正發難。

不安的弘晝告訴十三爺調兵之事,十三爺借口病發離開。外有隆科多接管軍務,內有簡親王永信步步緊逼,王文昭斥責永信失禮反被九爺氣倒。

隆科多晉見卻語含威逼,八爺等趁機發難,情急之時張廷玉忍無可忍,引經據典予以駁斥,允祀等不服。關鍵時刻,十三爺趕來安定局面。

允祀知大勢已去,對雍正說:「皇上四哥,兄弟們就等著你來殺了。」並譏諷雍正孤立。

雍正被深深刺到痛處,他面向群臣沉痛地說:「今天朕好傷心,朕不是傷心允祀他們逼宮亂政,朕是傷心你們這么多朝廷的官員居然一個個作壁上觀。難道朕真的是什麼桀紂之君嗎?」

(1)北京前門皇帝帽子擴展閱讀:

出處:

《雍正王朝》改編自二月河同名長篇小說,由胡玫執導拍攝,唐國強、焦晃、王繪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國、趙毅、李穎等主演,演繹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風雨經歷。

公元一七二三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嚴,康熙皇帝駕崩,舉國震驚。

繼位者不是當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胤礽,不是精通經史的三阿哥胤祉,不是賢名遠揚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深受康熙鍾愛的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而是素有「冷麵王」之稱的四阿哥胤禛。

胤禛並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選。他曾在江南為籌款賑災,在城隍擺鴻門宴,軟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萬兩銀子籌款賑災。

他追討國庫欠款,逼得老臣上吊,皇子王爺到前門大街變賣家當,令滿朝官員惶惶不可終日;刑部冤獄案,他隔岸觀火,讓八阿哥和太子斗得兩敗俱傷;百官行述案,他借年羹堯之手血洗江夏鎮,使得太子再度被廢。

胤禛的皇位不是篡來的,不是改遺詔偷來的,不是毒父奪來的,而是康熙傳授的。康熙選擇了胤禛為雍正皇帝。西北用兵、數省天災,急需軍費和賑災,抄貪官污吏的家財,解決急需。

而後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河南罷考案」、「鐵帽子親王大殿發難逼官」、「含淚殺親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紳斂財和宮廷內部黨爭、擠壓的歷史事件貫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公元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心力交瘁,暴猝在自己的御案旁。之後,開始了六十年的乾隆盛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雍正王朝

Ⅱ 明清北京城為什麼稱為帽子城

明清北京城被稱為帽子城是因為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整個版圖外形象個帽子。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新的城池,經過後期的增建和改造,形成「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鍾」的格局。所謂的內九外七,指的是老北京的內城和外城上的城門,其實北京的外城只修了一半:僅南部有、而北部沒有。

如今城牆早就沒了,北京的二環路就是按照原北京古城牆而建,整個兒二環路,加上橫貫東西二環的前三門大街(前門、崇文門、宣武門),基本就是過去的內外城城牆位置。

翻開地圖,把這條線畫出來,就會發現北京二環路呈「凸」字形,而不是正方形,所以在有城牆的時候、老北京人管它叫「帽子城」(指外城)。

(2)北京前門皇帝帽子擴展閱讀:

北京內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個城門的街道最寬,為全城的主幹道,大都呈東西、南北向,斜街較少,但內、外城也有差別。外城先形成市區,後築城牆,街巷密集,許多街道都不端直。

通向各個城門的大街,也多以城門命名,如崇文門大街、長安大街、宣武門大街、西長安街、阜成門街、安定門大街、德勝門街等等。被各條大街分割的區域,又有許多街巷。

根據《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的統計,北京內、外城及附近郊區,共有街巷村1264條左右,其中胡同457條左右。比較而言,以正陽門里,皇城兩邊的中城地區街巷最為密集,達三百餘條。

這是由於中城地理位置優越,處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紫禁城,人口自然稠密。

Ⅲ 北京都有哪些著名的胡同

北京十大胡同分別是:南鑼鼓巷、煙袋斜街、帽兒胡同、國子監街、琉璃廠、金魚胡同、東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兒胡同和八大胡同。

Ⅳ 前門為何叫大柵欄

北京地名為「大柵欄」的有幾處,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胡同口原來都有一道鐵柵欄門。胡同名相同但口頭的叫法卻不同,有的叫「dashanlan」,有的叫「dazhalar」。

「shanlan」是「柵欄」的本音,「zhalar」是北京的方言,而唯獨前門外的「大柵欄」,偏偏叫成了「dashalar」,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究其歷史,前門大柵欄曾經是皇家的珊瑚庫和珊瑚加工廠。

珊瑚,產於大海,是珊瑚蟲石灰質骨胳的鈣化堆積。最早是作為貢品出現在宮廷,後來又作為商品出現在達官貴人的家中,一直被視為僅次於金、玉、瓷的貴重物品。

珊瑚,可以製成工藝品擺在條案上供玩賞,本身有去翳明目、安神鎮驚的作用,還可以入葯。

元朝和清朝,官帽稱為頂戴,頂戴上綴有磨製加工後的珊瑚,珊瑚上裝著玉制的翎子管,管里插著雉雞翎。一個翎子管的是單眼花翎,兩個翎子管的是雙眼花翎,三個翎子管的是三眼花翎。普通官員只有一個翎子管,戴兩個翎子管的就是高官了,三個翎子管的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格外賞賜。

官員犯了錯,皇帝或長官如果只是「摘去花翎」——把翎子管和雉雞翎揪下來,說明他的錯誤不大,頂多是降職;如果是「奪去頂戴花翎」——連帽子一起沒收了,說明他罪大了,要不就是皇帝或長官怒火大了,輕則罷官重則殺頭。

珊瑚入了官場,用量就大了,於是北京就有了許多貯存珊瑚加工珊瑚的地方,其中前門大柵欄最大、最有名。

蒙古語把「珊瑚」稱為「shala」,北京話一兒化,就成了「shalar」。

從口語到文字,就有「沙剌」和「紗絡」兩種表達方式。在書籍中,「珊瑚」多寫成「沙剌」,在地名上,「珊瑚胡同」多寫成「紗絡胡同」。

前門外的「大珊瑚」,本應順理成章地寫成「大紗絡」或「大沙剌」,卻因為那條街兩頭各有一道大鐵柵欄,白天開啟,入夜關閉,於是就按音攏字寫成了「大柵欄」。但是,北京人頑固之極,你怎麼寫怎麼改我不管,我照舊那麼叫。你寫的是「王廣福斜街」,我照舊說「王寡婦斜街」;你大牌子上是「歐美家園」,我還是叫它「亂死崗子」;你命名是「總路線三巷」,我仍然喊「死胡同」,因為胡同牌子上就寫著「此巷不通行」……你寫成「大柵欄」了,我照說「dashalar」不誤。

因此,別處的「大柵欄」都是名副其實的「大柵欄」,只有前門外的「大柵欄」,其實應該是「大珊瑚」,蒙語洋涇邦就成了「大shalar」。

Ⅳ 北京哪有賣京劇行頭的…我要扮財神爺的行頭,假鬍子,帽子,元寶,如意。有木有這些道具啊

珠市口 那邊有很京劇服裝廠

Ⅵ 北京馬聚源帽店有哪些發展歷史

馬聚源帽店,於清嘉慶十六年(1812年)在前門大街鮮魚口正式開辦。原來只是自產自銷的帽子小攤,由於店主馬聚元善於經營,規模越來越大。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他還開發出了上自宮廷、下至百姓都可以戴的帽子,到了清朝末年,馬聚源已經位居北京帽業之首,人人都以擁有馬聚源的帽子為榮。

馬聚元是地地道道的農民,14歲到北京,先後在成衣鋪、帽子作坊當學徒。帽子作坊的掌櫃手藝很好,馬聚元在學徒過程中,細心琢磨,很快就掌握了製作帽子的手藝,也積累了管理經驗。

學徒期滿後,馬聚元便租了間小房,買來原料自己加工帽子,然後將自己製作的帽子帶到打磨廠、花市一帶銷售。後來又在前門大街鮮魚口擺了上帽子攤,因為帽子質優價廉,贏得了許多顧客的喜愛。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8年),馬聚元盤下一間店面,裝修之後,馬聚源帽店正式開張。

馬聚源帽店自開業起,生意一直很好。一次一位姓張的官爺從這里買了一頂帽子,被馬聚源帽子的製作講究,用料真實,做工精細所吸引。於是,經這個當官的牽線,馬聚源開始為朝廷做纓帽。從此,馬聚源開始為貴族階層提供服務。

清咸豐八年(1859年),馬聚源身患重病去世之後,馬家想把店鋪出售,回鄉過日子。還是那位張姓官爺出錢買下了鋪子,安撫好原來的店伙計,並讓李建全當掌櫃,依然沿用馬聚源的名號繼續經營。

李建全接手後,因有其主人在朝廷當官的優勢,使得帽店經常有軍政界的人士光顧,客流量大大增加,而馬聚源帽店的名號也不徑而走,成為京城的知名品牌

清政府被推翻後,馬聚源店主要生產瓜皮中帽和將軍盔。馬聚源在縫制這種瓜皮帽和將軍盔時,只需三針,被人們稱為"馬三針"。這也成為馬聚源帽子的一個標志。

解放後,馬聚源由鮮魚口遷至前門大柵欄,以經營少數民族帽為主。

Ⅶ 清朝北京城共有9門嗎正陽門、午門、德勝門……是所謂京師9門嗎有什麼特殊來歷和功能

因為這些門原本都是修好的城門啊,現在城門拆了,地名卻保留下來了。不過有些留著呢,像德勝門就還有個門樓子。德勝門是以前往北出城打仗之後慶功的地方,還有幾個們是運蔬菜、運煤等等,各有作用。
看看這個:

北京的城區格局基本形成於明代,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紫禁城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皇城有七門:

北安門:皇城北面城牆的正中,清代改稱地安門。

大明門:皇城的第一道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1912年中華民國改為中華門;

承天門:皇城的正門,清代改為天安門;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的中部偏南,與紫禁城的東華門相對;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牆偏北;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是皇城大明門的左右門,取長治久安之意,長安街由此得名。

外城有七門:東便門、西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

內城有九門:

正陽門:元代稱麗正門,俗稱前門,因只有皇帝龍車出入此門,又稱國門;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是當時京城收稅的總機關;

宣武門:元代稱順治門,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出入,又稱死門;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城內所需糧食都從此門運進;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京西的煤炭車,大多出入此門;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九門中最貧之門,為木材進京之門;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所有御水車都走此門;

德勝門:元代稱健德門,為出兵征戰必走之門,又稱為軍門;

安定門:元代稱安貞門,此門為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

九門中有八門啟閉有時,那時有句俗語「城門響點不等人,出城進城要緊跟」。如果你走慢了,城門准時關閉,無論進城還是出城都毫無辦法,除非官方有事命令開城門。惟獨崇文門通宵達旦地開著,因為此門為收稅關口,通宵有差役守衛。(摘自《走遍北京》)

Ⅷ 北京有哪些王府可以參觀

雍親王府 孚王府 淳親王府 睿親王府 僧王府 寧郡王府

北京是曾經的紫荊城,這里曾是天子都城,居住在這里的不是皇氏親族,就是聲名顯赫的朝廷重臣,更有許多成年的皇子皇宮之外開辟的王府府邸。那麼在北京有哪些非常知名的王府之地可供大家參觀考察呢?感受一下曾經的歷史呢?

雍親王府

出過兩位皇帝的龍潛福地

雍親王府是康熙皇帝在此建造的府邸,賜予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稱雍親王府。現在為藏傳佛教寺廟,稱雍和宮。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駕崩之後,曾在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均被改為了黃色琉璃瓦。

又因為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的規格。

全國規格最高的佛教寺院,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被改作正式的藏傳佛教寺廟,並成為清政府掌管全

地址:東城區雍和宮大街28號

孚王府

孚王府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為胤祥、弘曉的怡親王府。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孚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雍正最信任兄弟的宅院

1730年,胤祥病重將死,雍正皇帝親赴王府探視,但未及見到最後一面。雍正為胤祥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並將怡親王府改建為賢良寺,以示紀念。俗稱九爺府咸。豐皇帝封6歲的九弟奕譓為孚郡王。1864年,改賜孚郡王奕譓,稱孚王府,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故俗稱「九爺府」。

地址: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137號

淳親王府

淳親王府是康熙皇帝第七子允佑的府宅。允佑於雍正元年晉封為淳親王,此府是受封後建成的。

康熙七子允佑舊居

淳親王府原來是明朝的鴻臚寺,清代時成為康熙七子淳親王允佑的府宅,允佑生有殘疾,非常聽話,雍正對他很滿意,雍正元年允佑受封淳親王,該府就是他成為親王後所建。

王府主要殿宇均覆以綠色琉璃瓦,檐下施以斗栱,空間軒敞,很有氣勢。其格局與東單北極閣的寧郡王府極為相似,代表了清代王府的一種典型布局形式。

地址:東城區東交民巷正義路西側五號院

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共有兩處,一處在東華門大街南邊的普渡寺一帶,一處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親王進北京後的住所,後者則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後的新府。

攝政王多爾袞府邸

睿親王即攝政王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之弟,是清初開國(1636)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園內建築十分奢華

睿親王新府規模十分宏大,曾有房五百多間。中路建築有東西翼樓、銀安殿、二道門、神庫、安福堂等殿堂,像是小版紫禁城。西路為王府花園,東路為宗祠,大廚房、燈籠庫和戲台等,府門外還有馬圈和車房。

地址:東華門外小南城(近南池子普度寺)

僧王府

僧王府全府佔了幾乎炒豆胡同一條街,規模相當可觀。

據《京師坊巷志稿》中「炒豆胡同」條記:「博多勒噶台親王府,在安定門內炒豆胡同。案科爾沁郡王索特那木多布齊尚仁宗三女壯敬公主,追封親王銜。其子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咸豐時以剿賊功,食雙親王俸,謚曰忠,配享太廟。今王伯彥訥謨祜嗣府為忠王所建,非公主賜第。」則王府規模應成於僧格林沁之手,也非一次建成。

清末蒙古王爺與僧王府

原僧王府規模很大,前門在炒豆胡同,後門在板廠胡同,縱跨兩個胡同。

清道光六年(1826年),僧格林沁出銀6690兩認買了前任杭州織造福德入官的房屋117間。

認買後,進行改建,與西部的原府連在一起,構成由東、中、西三所四進院組成的王府。其中東所除正院四進外,還有東院四進。東所的大門被改建成五脊六獸三開間的府門,以符合親王府制;王府的正殿仍在中所正院,從而組成了一個很大的建築群。

僧格林沁之孫阿穆爾靈圭

僧格林沁死後,該府由其子孫繼承,至民國時主人為僧格林沁之孫阿穆爾靈圭,故又稱"阿王府"。阿穆爾靈圭時為第一屆國會議員,後王府拍賣。

1954年,原宅西部成為某機關宿舍,東部從炒豆胡同61號至71號成為民居,原貌已非常雜亂,但可約略知其規模。

地址:東城區炒豆胡同77號

寧郡王府

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郡王銜鐵帽子王

寧郡王府位於東單北極閣三條71號,是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寧郡王名弘皎,是康熙皇帝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的第四子。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允祥卒,雍正皇帝念其有功,除令允祥第七子弘曉襲怡親王外,又封弘皎為寧郡王,建府於此。

寧郡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是愛新覺羅·弘晈,弘晈的父親是怡親王愛新覺羅·胤祥。

在滿清征戰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八位皇室宗親因為戰功卓著獲得王位「世襲罔替」的殊榮。這就清朝開國之初的「八大鐵帽子王」。但除了這八位,後來還有四位被恩封為鐵帽子王,胤祥便是其中一位。

Ⅸ 北京前門大街部分老字型大小將要撤離嗎

數度改造、品牌撤離、反復招商,這幾乎成為近年來前門大街商業街區的一種運營模式。近日包括內聯升、月盛齋、盛錫福在內的部分老字型大小收到物業方發出的清退通知,受到波及的還有另外11家商戶。

這次清退涉及14家品牌商戶即將租約期滿,將不再續約的通知在前門商圈內部引發震動,清退名單中包括月盛齋、盛錫福、內聯升、益德成鼻煙、蘇州稻香村等6家老字型大小商鋪,還包括譚木匠等8家旅遊商品店。許多商戶都已經在此經營了10年以上。

天街方面表示,這次調整的14家商戶均為2017年底合同到期的商戶,其中包括老字型大小商鋪6家、其他旅遊商品店8家。本次調整希望商戶設置品牌旗艦店、形象店或專賣店,店鋪裝修要符合前門大街的整體風貌,探索與運營公司聯營的模式。按照這些要求,天街集團下屬運營公司東方盈石文化資產經營公司與合同到期的每一家商戶進行了洽談。老字型大小商鋪大北照相館、月盛齋、盛錫福已達成合作意向,繼續原址經營;內聯升正在洽談中;益德成、蘇州稻香村等商戶因其品質或經營方式與調整方向不符,不再合作。

與北京前門皇帝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褲子的褲襠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625
晴綸衣用開水燙會變小嗎 瀏覽:599
小孩衣從上到下的視頻 瀏覽:192
短款米色皮衣搭配圖片女 瀏覽:439
小數點童裝加盟要多少錢 瀏覽:313
杏色羽絨服配什麼內里好看 瀏覽:678
皮草馬甲搭配什麼鞋子 瀏覽:23
哺乳期老婆穿旗袍 瀏覽:819
找浙江省義烏小孩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152
羅蒙男士格子襯衫 瀏覽:392
寬松衣韓版搭配圖片女 瀏覽:522
為什麼牛仔褲門禁外翻什麼原因 瀏覽:89
男士皮衣海報 瀏覽:561
廣州哪有男裝尾貨批發市場 瀏覽:404
界首旗袍協會視頻 瀏覽:942
酒紅色短款風衣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636
黑色皮風衣里外穿什麼好看 瀏覽:636
懷孕文胸需要買大多少 瀏覽:582
黑色體恤搭白褲子圖片 瀏覽:885
螺螄灣批發裙子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