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徽儺戲面具有什麼特點
儺戲面具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儀式上供奉的「真神」,有土地神、二郎神、關公、玉皇大帝等,也有以鍾馗為正神者,此類面具不兼作戲劇角色;另一類可作戲文里的人物和角色行當的龍神。這說明,儺戲面具不論什麼角色人物,一律是被當做「神」看待的。
戴面具是安徽儺戲的表現特徵,也是安徽儺戲區別於其他劇種的重要標志。儺戲的面具來源甚古,可以追溯至遠古先民的紋面,是紋面的再度誇張,既增加了自我獰戾與異狀變形後的神秘感,對疫鬼增加了威懾力,又給人審美感受,增添了娛人功能。
安徽儺戲面具,俗稱「臉子」、「儺神」、「菩薩」等,多用柳木雕制,油漆彩繪而成,形狀為外凸內凹,眼珠和眼角鏤空,便於演員表演時向外張望,戴時頭上均扎一塊紅頭巾或紅布帽子予以裝飾。
儺戲便是靠面具來區分角色行當,面具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較為直觀地表現出角色性格。
面具造型豐富多彩,在色彩上,多用紅、黑、白、藍、紫、黃、絳紅、赭紅等色,因人物身份、性格而不同。
安徽儺戲面具,因地域、家族的不間,其數量、質料、尺寸、色彩,功能與佩戴方式,也不盡相同,其稱謂根據面具數目也各不相同。
13枚稱「十三太保」,18枚稱「十八學士」,24枚稱「二十四諸天」,尚有36枚、48枚等。一套數量相同的臉子,其所刻的面具人物名稱也各有差異。
面具有全臉子與半臉子,分通用和專用兩種。全臉子為冠長43厘米,長冠33厘米,寬皆26厘米,戴時遮住整個面部,與臉形五官基本吻合。
半臉子略小,長37厘米或40厘米,寬23厘米,戴在額上,只遮住面部的一半,露出嘴,以便演唱時唱腔道自清晰,易於聽見。
通用臉子多為正面人物,不同劇目中的同行當角色可共用一塊臉子。如《劉文龍趕考》中的生角劉文龍與《孟姜女》中的生角范祀良,《劉文龍趕考》中的旦角蕭氏女與《孟姜女》中的孟姜女,其臉子可通用。
專用臉子多為特殊身份的角色所用,其臉譜譜式有一定的個性特徵,為特定人物專戴,如二郎神、關羽、包拯、尉遲恭等。
經過雕匠加工完成的面具,還只能被視為一般的物件。只有經過杵師或端公開光過的面具,才具有不可褻瀆的靈性,與神靈有等同的作用。
所以,在演出儺戲時,佛神會成員必須事前沐浴更衣、燒香、禮拜,才能接觸、佩戴。在安徽儺戲演出前後和使用「臉子」的時候,都有隆重儀典,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和「請神」等儀典。
首先是「迎神上架」。在正月初六夜晚,由「年首」指派兩人悄悄去祠堂將裝有「臉子」的箱子「偷下來」。「偷」為的是不驚動列祖列宗,然後送到儺神廟或社公廟的神台上。
正月初七一早,開箱將「臉子」搬出,由長輩用生布沾上檀香或柏枝浸泡的清水揩拭,俗稱「揩臉子」。
然後用木棒撐起「臉子」插在箱子上,由四人抬著,「年首」在前,旗鑼銃傘開道前導,鑼鼓喧天,五彩繽紛,一路燒香紙放鞭炮,有的還舞龍燈走馬燈踩高蹺,將「臉子」迎到祠堂,依特定次序擺在「龍案」上,謂之「迎神下架」。
其次是請神儀式。該儀式是在演出中間進行,各氏族有所不同,有的用專門請神的節目吉祥詞《新年齋》請神。有的放在正戲《孟姜女》「朝廟」一場,由「年首」念《請神簿》來請各路神仙。
所請之神無所不包,大體分為「天上之神」、「地上之神」、「人間之神」、「藝術之神」、「儒釋道三教眾位神祇」等。
各氏族因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差異,故「請神簿」所請諸神不盡一致。「請神簿」最後都順便說明一句:「弟子請神顛倒、疏漏之處,全賴執符使者……」,把疏漏過失全推給了值班的小神,以保人們的平安。
再次是「送神上架」。正月十五深夜儺戲演出結束。又敲鑼打鼓到水口社公廟焚燒香紙,將《傘舞》中彩紙傘一並焚燒,送走儺神,其送神詩道:
一年興一年,買馬置莊田。
合門齊發積,富貴永綿綿。
送走儺神後,回村再將面具裝入箱內,送到祠堂閣樓上,「送神」儀式結束。
面具雖然被當做神來看待,但從戲劇角度看,面具已具有戲劇行當的功能,部分面具是根據戲劇中人物來刻制的,已有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生、八貼旦的稱謂。
民間藝人在製作時,也注意刻畫人物的性格,誇張突出其個性特徵。如關公紅臉長須,表現他英勇忠烈。
什麼角色戴什麼面具,只要人物一出場,觀眾就能辨認出這是戲文中的哪個人物,知道那個人物是什麼性格。
把儺戲面具作為戲劇角色的認識,是從戲劇表演出發的,而對於各宗族來說,即使在表演儺戲也仍然把面具視為「神」,因此在儺戲演出過程中,他們不斷燒香紙、放鞭炮。
安徽儺戲面具吸收和融匯了儒、釋、道、巫的宗教意識和民俗、民間雕塑、繪畫等多方面的內容,是民間藝術的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之久遠、文化之燦爛。
儺戲表演道具
『貳』 搭箭帶狗的神仙不一定是二郎神!那還可能是哪個神仙
古代負責送子的神仙有很多,神獸界主要是麒麟,因為他在孔子出生的時候,報了一回信,所以後來成了送子的吉祥神獸。
神仙負責這個工作的就更多了,著名的有碧霞元君、女媧娘娘(這位主要工作是造人,送子自然不在話下)、送子觀音等,各地還有各地的特色,例如許多地方都有奶奶廟、娘娘廟,裡麵塑造一位神仙,不知道是誰,大家都知道在他門口拴一個娃娃就能保佑自己生孩子,除此之外,許多大神如媽祖也兼職管生育。
我以為這只是一個敷衍的說法,張星宿為什麼管送子?應該和民間一種習俗有關。古人生了兒子,要在門口掛一張弓,所以恭喜別人生兒子叫懸弧之喜。這個習慣可能來自古人祭祀郊禖時的禮節。禖是古代主管生育之神,因為其祠多在郊外(為什麼在郊外?跟古人野合有關——就不闡述了),所以稱為郊禖。燕子飛回來的時候,古代帝王就帶著後宮去郊外祭祀禖神,祭祀時候,帝王拿著弓箭袋,在神像之前將弓箭裝入箭袋,然後張弓射箭……其中含義自然不必我多說。這個習俗流傳下來,後來時間固定在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所以就有了懸弧的習俗,被圖畫成像,然後又和天上的星宿關聯起來了,同時出現了各種敷衍傳說,乃至今日,這成了一個神秘的神仙。
『叄』 英魂之刃二郎神楊戩怎麼玩 二郎神楊戩出裝順序
楊戩裝備推薦:
敏捷裝,首出戰神靴,有錢了生命珠,然後直奔分身斧,之後金箍棒,之後射神,不過多半射神沒出來就打完了,金箍棒也可以放到分身斧前面出,自己看戰局,自己家遠程物理輸出沒有或者沒起來就出斧子,對面肉多就先金箍棒,金箍棒打肉超疼。出敏捷裝主要是單殺稍微強點。
法術裝,這個法術裝的楊戩啊,其實很強的,他的強就強在他那個大上,大的法術基礎傷害和加成都很高,再加上Q的兩次攻擊。
生命靴子,然後先出個急速吧,這里可以補個生命珠子,然後冷卻15%的帽子,基本上OK了。法術裝主要是團戰輔助稍微強點。
『肆』 神話中的二郎神楊戩,是哪些歷史人物演變而來的
翻閱史書我們驚奇的發現,二郎神並非只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於中國的歷史之中--還不止一個!
那麼二郎神楊戩這位神話人物,又究竟是哪些歷史人物演變而來的呢?
那麼一位北宋末年的太監又是怎麼變成了大家熟悉的天界無敵戰神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宋徽宗這位道君皇帝了,眾所周知宋徽宗信奉道教,一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尋仙問道了,既然領導喜歡,下邊必然就會有大量拍馬屁的,這時道教神霄派的領袖林靈素出現了。這位林道長不愧是一位拍馬屁的絕頂高手,在他的忽悠下,宋徽宗相信自己就是玉皇大帝的長子下凡轉世,那麼自己身邊的狐朋狗友自然也不可能是凡俗之人吧?沒錯,這些人全都是神仙下凡的,是天上的仙官下凡輔佐道君皇帝的。
楊戩就這樣與神仙扯上了關系,歸根到底楊戩需要一個神仙的身份,很不幸,二郎神光榮入選了!
傳說宋徽宗的妃子得了重病,由楊戩陪伴去二郎廟祈福,廟中的廟祝膽大包天色令智昏竟然看上了皇妃,要不說色字頭上一把刀呢。當然皇帝的老婆哪怕是小老婆也不是他想勾引就能勾引的,那怎麼辦呢?下凡!這位廟祝天才的想到了二郎神下凡的主意以求達到罪惡的目的,卻被機智的楊戩公公慧眼識破,但是神仙是必須神仙才能對付的,楊戩公公以毒攻毒,以正派二郎神的身分揭穿了假二郎神的陰謀,捍衛了皇家的榮譽和宋徽宗帽子的顏色。
從文人墨客對北宋的記載來看,整個北宋年間民間雖然有祭祀二郎神的習俗但絕非楊二郎而是李二郎(趙二郎沒辦法只能委屈著,因為皇帝姓趙。)然而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二郎神就突然的變成了楊二郎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無厘頭的事情。
楊戩的這個故事這件事後來被記錄在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之中,隨著《三言兩拍》的廣為流傳,成書於明代的《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也就借鑒了二郎神就是楊戩的說法,尤其是《西遊記》中對於二郎神外貌的描寫中有無須,頭戴三山帽的詩句,在明代這些都是一位合格太監的標准配置了。
《封神演義》和《西遊記》在此基礎上大量融入了民間對各路二郎神的各種傳說加以文學加工,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最終塑造出了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灌江口二郎顯聖真君,清源妙道真君,赤城王楊戩。
『伍』 誰給我10條歇後語謝謝....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沒能耐
阿二吹笙——濫竽充數
阿二當郎中——沒人敢請
阿二滿街串——吊兒郎當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鬍子——反常
阿慶嫂倒茶——滴水不漏;點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軟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雞——拿別人出氣
挨打的烏龜——縮脖子啦
挨刀的鴨子——亂竄
挨了巴掌賠不是——奴顏媚骨
挨了棒的狗——氣急敗壞
挨了打的鴨子——亂竄
挨了刀的肥豬——不怕開水燙
挨了刀的皮球——癟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挨著火爐吃海椒(辣椒〕——里外發燒
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風箏——節節高;節節上升
矮子放屁——低聲下氣
矮子觀光——隨聲附和
矮子過河——安(淹)心
矮子看戲——聽聲
矮子裡面拔將軍——將就材料;短中取長
矮子爬樓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婆娘——見識低
矮子騎大馬——上下兩難;上下為難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坐高凳——夠不著;上下夠不著;上下為難
愛打官司逞英雄——窮斗氣
庵堂里的木魚——任人敲打
鵪鶉要吃樹上果——夠不著;盡想好事;想得倒美
岸上看人溺水——見死不救
岸上撈月——白費功夫;白費勁
按別人的腳碼買鞋——生搬硬套
按綵球的乞丐——高興得發傻
按方抓葯——照辦
按雞頭啄米——白費心機
按牛頭喝水——辦不到;沒法辦
按下葫蘆起了瓢——顧了這頭丟那頭;此起彼落
案板頂門——管得寬
案板上的擀麵杖——光棍一條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隨人宰割
案板上的魚——挨刀的貨
『陸』 斗戰神60級元素神將二郎神裝備哪幾個
60級要是玩pk,可以帶個百花內甲(胸甲,傷害減免+吸收傷害),好人卡(護肩,減命中率),血盾靴(鞋子,1000移速)。這三件是所有職業玩pk必備的東西,狸貓足印加三十攻速的可有可無。然後其他可以帶二郎套
要是覺得百花內甲太貴可以換個化妖工坊的魔焰鐵衣服,天生自帶4.5傷害減免,還可以再洗出一個最高6.0傷害減免。
好人卡也可以換成化妖工坊爆的魔焰鐵肩膀,好像自帶火炕,多少忘了。
其他的戴二郎套。帽子(強化攻速),腰帶(強化抗性),護腕(強化抗性),褲子(元素一般強化電提),手套(可以是生命加成也可以是抗性)。
『柒』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指的是誰
二郎神二郎神二郎神二郎神二郎神二郎神
『捌』 西遊記里孫悟空和二郎神誰厲害
其實還是楊戩厲害,同樣是反天,當年楊戩反天比孫悟空厲害多了,楊戩把玉帝的九個兒子殺了8個,最後饒了一個,如果換成孫悟空,孫悟空也不一定做得到,後來玉帝怕了採取招安政策,楊戩其實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才不得不做這個神仙的,所以殺母之仇在這里楊戩根本和玉帝不是一心的,《西遊記》里楊戩、孫悟空大戰,怎麼看都有放水的成分,楊戩看上去根本不像要捉孫悟空,反而追著玩一樣,你們沒發現嗎,楊戩最厲害的讓天界聞風喪膽的第三隻眼根本連開都沒開過,我個人覺得,後來所謂的其他神仙幫忙才捉到孫悟空與其說是幫忙,還不如說是怕楊戩把孫悟空放跑了才出的手吧
『玖』 看圖猜成語兩個帽子是什麼成語 帽子答案解析
官官相護。【詞語解釋】 指官員之間互相包庇。
解析:兩頂官帽,上面官帽將下面的官帽包住(相護),故分析得出官官相護。
(9)二郎神帶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官官相護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uān guān xiāng hù,意思是指官員之間互相包庇,官僚主義。出自: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
出處與詳解
指官員之間互相包庇。
1、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好也,你兩個官官相為我死也!」
2、《醒世恆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既是太師府中事體,我只道官官相護,就了其事。卻如何從新又要這個人來,卻不道是生菜鋪中沒買他處!」
3、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五回:你想,撫台一定發回原官審問,縱然派個委員前來會審,官官相護,他又拿著人家的失單衣服來頂我們。
近義詞
黨同伐異狼狽為奸、官官相衛、結私營黨、朋比為奸、誅除異己
『拾』 濟公在神仙中的地位如何他和楊戩誰的地位高呢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濟公和楊健的身份,然後比較誰在仙境中的地位更高。
濟公生平
濟公是杭州靈隱寺的和尚。他叫道集。出家前,他叫李秀元。他來自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
後來,玉皇大哥得到消息,把楊堅的母親放在桃山下。長大後,楊健成了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的老師。18歲時,他練就了與世隔絕的神功。為了救媽媽,他把桃山劈開了。從此,一家三口聚在一起。
由於楊堅是玉皇大帝的侄子,後來被封為清遠皇帝廟元道真,又名二郎真君。在道教上有很大成就的神仙叫“真君”
楊劍武功高強。他手裡拿著一把三尖雙刃劍。小天狗陪著他。他既聰明又英俊。更酷的是,他的額頭上有第三隻眼睛,據說可以辨別鬼怪。
根據《西遊記》的描寫,楊堅堪稱天軍元帥和將軍。道不在孫悟空之下,孫悟空最終被命名為打鬥打倒佛陀的人物,比佛陀低一級。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知道濟公和楊劍是不同的階級,濟公是佛教,楊劍是道教。濟公是如來的大弟子,楊健是玉皇大帝的侄子。
玉皇大帝被稱為天皇,掌管36天72個地方。他掌管神、佛、聖、人、地獄的一切事務。俗話說,權力是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