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畲族的民風民俗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每逢農歷三月初三,畲族都過「烏飯節」。節日那天,畲族家家戶戶蒸「烏米飯」,闔家共餐,辦歌會山歌盤答,通宵達旦,沉醉在一片歡樂、淳樸的鄉情之中。
畲族關於「三月三」的來歷有多種的傳說。其一,「三月三」為米穀生日,畲民要給米穀穿上衣服,故塗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其二,三月三蟲蟻大作,畲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地不怕蟲蟻。其三,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畲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以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歷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其五,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裡,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飢,為畲軍度過春荒,並取得反圍剿的勝利。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初三,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采擷。可是,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烏稔葉子回來,有人出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慾大振,於是下令大量製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烏米飯是畲民從山地里采來野生烏稔樹的嫩葉,置於石臼中搗爛後用布包好放入鍋中浸熬,然後撈出布包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入烏黑的湯汁里燒煮成了飯。烏米飯烏得名副其實,吃起來就連碗筷也被染粘成烏黑色。不過它的味道相當不錯,吃一口清香糯柔,細膩愜意,別有情趣。倘若將烏飯貯藏在陰涼通風處,則數日不餿。食用時,以豬油熱炒,更是香軟可口,堪稱畲家上等美食。如果加上山間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那味道就更美妙了。
順昌是我省畲族人口分布的較多的地方,很多山裡人平時忙於勞作,四季沒有閑時,唯「三月三」是他們交友,購物,情人相見的日子。
「三月三」最令來客興奮的,還是人群中豐富多彩的服飾。這一天,山裡人都穿上畲民族最漂亮的服裝,在外人面前亮相。最引人注目的是畲家姑娘們的裝扮,平時壓在箱底的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銀頭簪、銀梳子今天都穿戴出來,這些銀飾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衣服也是綉有各式各樣圖案的精工綉品,有的特意穿上了她們的嫁衣。「三月三」儼然成為她們比銀飾,比綉工的隆重節日。
畲族姑娘小伙要表演古樸歡快的舞蹈。對歌時男女分別三五成群結隊,雙方選定後即開始對歌,歌詞多為情歌,但由淺入深,所涉極其廣泛,在「談情說愛」的一問一答中歌唱現實生活、歷史傳說等等。其歌詞舊時多為即興編唱的,如今也有利用傳承歌詞的。曲調單一重復,卻能婉轉悠揚。這種對歌,傳統上往往從傍晚開始,直到天亮,也有晝夜連續歌唱的。規模壯觀,以人如海、歌如潮形容,真是一點不假。
2. 畲族的圖騰是什麼
3. 畲族的風俗習慣
平時畲族飲食和當地漢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雜糧有麥、高粱、小米、玉米、鴨爪稗以及南瓜、馬鈴薯、芋頭等副食有竹筍、蔬菜、野菇、野菜、魚、肉、蛋等節日食品較有特色主要有烏米飯、菅葉粽和糍粑等
烏米飯 ∷ 為農歷三月三食用烏米飯的製法是用山上的一種野生植物烏稔樹(杜鵑科烏飯樹)的葉子放到石臼舂碎後貯到布袋連袋放到鐵鑊加適量的水熬湯讓它釋出紫黑色的湯汁來而後去掉袋葉渣將精選的糯米泡進湯進汁幾小時後撈起放到木甑蒸熟即成烏米飯色澤烏黑發藍香軟可口由於烏稔能起開脾、防腐作用故將烏米飯放在通風陰涼處數日不腐食用烏米飯有準備春耕迎接豐收的象徵意義
菅時粽 ∷ 俗稱菅粽通常在端陽節和龍節時食用將精選優質糯米倒入黃鹼水浸泡若干小時拿兩片菅葉對折成一條槽底而後舀鹼水泡過的糯米放葉槽中成為一條20厘米長玉米棒子狀的菅葉粽放到鍋煮十餘小時遂成每逢端午節菅粽供敬祭祖宗外還用以饋贈親友
糍粑 ∷ 畲族過年、做七月半和冬節都要制糍取意時(糍)來運轉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將浸泡一天後的糯米濾干水放到木甑蒸熟倒入石臼搗爛捏成小團或餅狀食用
4. 畲族的服飾
畲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於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畲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畲家婦女特色顯著,並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
閩東北畲族婦女發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畲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發式畲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
流行於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發式稱為"鳳頭髻"。流行於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域的發式稱為"鳳身髻",流行於福鼎和霞浦西路發式稱為"鳳尾式"。
畲族婦女的裝飾要數發式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發從後面梳成長筒式發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後腦勺上,發間用紅絨線環束。
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把頭發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致。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發,所以顯得高大、蓬鬆而且光亮。
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有無數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
5. 畲族服飾圖案的內涵
畲族服飾圖案的創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她們製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製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帶綉,或織綉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們把山裡的花草、林間的鳥雀、空中的雲彩、雨後的彩虹,縫在衣服上、裙子上。這種來源於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感,使她們手中繪制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從內容上看,畲族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農舍車馬以及傳統的幾何形圖案——如萬字、雲頭、雲勾、浮龍紋、葉紋等。有的用文字排列組合成圖案。文字的形體有原始的,也有楷書,常用一些舊的吉祥語,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財進寶」等。再如象徵農田的方格圖案、象徵江河的彩條圖案、象徵林木的十字圖案,都作為一種較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來。
從造型上看,創造者所關注的是人本與美術符號精神的和諧一致。不論造型如何變化,只要觀念在形象中體現得充分便是最理想的範式。它根本不討論藝術與物象的模仿關系,也不顧及用人的觀念打破自然給藝術提供的原形,一切存在物都可以作為勞動者物質活動中精神需求的對象。所以,圖案紋樣不以光影為主要表現手法而是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以單線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姑娘們很善於抓住一個形象主要的特徵,將最有特點的動態,用類似剪影的方式表現出來。但她們在製作圖案時,不滿足於一個特定的具體形象,而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運用刪減、增添、誇張、變形等手法使形象更趨於理想化。她們往往藉助於深淺不一的點、長短不齊的線、大小不等的面、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變化又和諧地組合在一個圖案之中。
從用色上看,婦女們在創造了理想形象之後,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畲族崇尚黑色和藍色,在服飾上以黑、藍為主調,顯得凝重深沉、庄嚴朴實。在以黑、藍為主調的基礎上,有的加上一點色彩鮮艷的花邊或頭巾、圍腰之類,憑添幾分情趣。畲族婦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節很寬的藍、紅、白、綠、黑布圈或彩緞鑲接而成,有的彩袖顏色卻以紅、黃、綠、藍、紫為主。總之,是以彩虹的色彩模式設計的。這其中又包含著一定的象徵意義,如藍代表天空,綠代表草地,紅代表太陽等。畲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繽紛、色調和諧、美觀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現手法。福建省福安、寧德一帶的畲族,在藍綠色上衣上綉黑色的花紋,衣領上又綉水紅、黃、大綠等馬牙花紋,沿服飾的邊縫鑲上一條三四分寬的紅布條,邊的下端靠袖頭的地方有一塊綉花的角偶花紋。福鼎一帶畲族婦女的服飾更為艷麗,上衣大襟以桃紅色為主要色調,加配其他色線,針綉的花紋面積大,花朵也很大。衣領兩頭下端,靠袖口的地方,有兩枝楊梅花,衣領多用水紅、水綠作底色,加綉花。袖口配的色邊,一條紅,一條綠,對比強烈。羅源畲族婦女衣飾的花色都集中在衣領上,由紅、黃、藍、綠、水綠、黑等顏色,有層次、有順序地排列成柳條紋圖案。在上領的黑底上綉一些粗線條的自然花紋,多為水紅色和黃色。圍身裙的圖案花樣是以大朵的雲頭紋樣為特徵,裙邊也有柳條紋圖案。畲族衣飾的色彩組合以紅綠色為主。「紅間綠,花簇簇」,他們把這叫作鳳凰妝或公雞裝,自認為是模仿公雞斑斕的羽毛縫制的。總之,她們非常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積的對比,而是採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色彩既富於變化又和諧統一。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這種設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雜、艷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於整個色調之中,而不至游離於畫面之外。
從構圖上看,圖案雖然有疏密聚散的變化,但同繪畫的構圖相比較,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不講求主從關系的變化。大多數圖案採用滿地花的構圖方法以適應服裝整體感的要求。有時在一塊綉片中要挑幾十種花紋,自由、不規則地組合成主體圖案,或花中藏花,或以鳥、昆蟲等組合成花,或幾只鳥相互共用一個翅膀。這種巧妙的構思可以看出她們的智慧和靈巧。她們根據不同的裝飾部位採用不同的格式。總的來說,對稱或均衡的結構,放射的布局,團花與角花的呼應等都在圖案的構成上得到了反復而廣泛的運用,從而表現出服飾圖案獨特的藝術魁力。
從內涵上看,這些圖案不但美化著服飾,還有深刻的涵義,其手法大致可歸納為諧音、寓意和符號三種。諧音,即借音而述意,如鴛鴦配偶,五福(蝠)捧壽。寓意,借一件物體或一組畫面暗喻美好的事物,如 四合如意。有的圖案在表現手法上諧音和寓意兼而有之,如福壽雙全。民間美術創作的觀念是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的統一,集體意識是一種傳承已久的集體心智,它通過主體的實踐活動歷史地向客體滲透,使那些與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客觀對象逐漸固定化為觀念的替代物,成為特定的符號,如綉在鞋上的如意頭。
畲族服飾圖案包含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藝術創造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較深的文化內涵,它的內容十分豐富。而最使人驚異的是,這些平凡的勞動婦女不僅使用木製織機,織成粗質的棉布,還以一根針、幾縷線、小小的蠟刀這些甚為簡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增添了無數精美的藝術品,這的確值得人們永遠珍愛。
6. 畲族圖騰傳說
盤瓠傳說
在畲族中廣泛流傳含有與苗、瑤相類的南蠻意識「盤瓠」傳說:新石器時代的高辛氏(即帝嚳)時期,劉氏皇後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托生,醒來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盤瓠,身紋錦綉,頭有二十四斑黃點。其時犬戎興兵來犯,帝下詔求賢,提出:能斬番王頭者以三公主嫁他為妻。龍犬揭榜後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回國獻給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盤瓠作人語說:「將我放在金鍾內,七晝夜可變成人。」盤瓠入鍾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鍾。見他身已成人形,但頭未變。於是盤瓠與公主結婚。婚後,公主隨盤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鍾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盤瓠是畲族圖騰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畲族的始祖。
盤瓠是春秋時代一位歷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與盧戎戰爭中,盤瓠殺敵立功、受封以及與公主結婚,是對歷史的真實記載。盤瓠傳說之所以能演變為神話,也正是圖騰標志使然。
鶴溪傳說
西漢時,仙人浮丘伯者,攜二仙鶴,駕閑雲漫遊至景寧,見此處山色青翠,河水清澈,樹木蔥蘢,心愛之,遂結廬河邊,沐仙鶴於河中,後不知所終。因紀念仙人曾來此,後人乃稱沐鶴之水為鶴溪、結廬處為浮丘,也稱百歲門,意為生命之門。
畲族世代深居山野,深諳察山觀水,其建築自然就依山傍水,風光旖旎;而名門大戶望族更是四合一大院,門前小橋流水、後院鳥語花香,世外桃源也莫過如此。百歲門雖是畲族人的生活場所,更是畲族文化的創造、文明的傳承之地,經年累月,百歲門化為畲族文化的圖騰與符號。
7.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8. 畲族的詳細資料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畲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哈」畲語意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裡的客戶。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後,改稱為「畲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畲族人口數為709592。畲族使用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9%的畲族操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畲族原分布在閩、粵、贛三省結合部。元、明、清時期,從原住地陸續遷徙到閩東、浙南、贛東等地山區半山區。
「山哈」是指山裡客人的意思。先來為主,後來為客,先來的漢人就把這些後來的畲民當為客人。畲族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
「畲」字來歷甚古。在《詩》、《易》等經書中就已出現。「畲」字讀音有二,讀yú(余),指剛開墾的田;讀shē(奢),意為刀耕火種。「畲」字衍化為族稱,始於南宋時期。據劉克庄《漳州諭畲》載:「民不悅(役),畲田不稅,其來久矣」,「畲,刀耕火耘」①。「畲」作為族稱,是由於當時畲民到處開荒種�的游耕經濟生活特點而被命名的。 因此《龍泉縣志》說:「(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稱也出現在十三世紀,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岩先生洪公行狀》說:「潮與漳、汀接壤,鹽寇輋民群聚」①。「輋」音shē,是廣東漢人俗字。「輋」字作何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雲:「粵人以山林中結竹木障覆居息為輋」。顯然,以「輋」字作族稱是側重於居住形式,指在山裡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義雖與「畲」有差異,但非指兩個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兩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後者指廣東、江西畲族,這是由於漢族文人對閩、粵、贛畲族經濟生活觀察的側重點不同而出現的異稱。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組織義軍,加入抗元斗爭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現「畲軍」、「畲丁」等名稱。明、清時期,閩、浙各地方誌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稱畲族的非常普遍,粵、贛各地方誌以「輋戶」、「輋蠻」和「山輋」等稱畲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於許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還有以「苗族」、瑤族」、「瑤僮」和「苗民」等稱呼畲族的。
總之,史書對畲族的族稱記載相當混亂,稱呼也因時因地而異。新中國建立後,政府對畲族的族稱問題十分重視。1956年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畲族」(寫作「畲」,音shē)成為法定的族稱。
編輯本段四、【歷史來源】
畲族的民族來源說法不一,有人主張畲瑤同源於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持此說者比較普遍。世紀初隋唐之際,畲族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宋代才陸續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始大量出現於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江西東北部的畲族原住廣東潮州府鳳凰山,後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居住,大約在宋元之後至明代中葉以前遷到贛東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約在100年前從浙江的蘭溪、桐廬、淳安等縣遷來。各地畲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里,並認為婦女的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始祖。在畲族中,廣泛流傳著屬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性質的盤瓠傳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婿姓鍾,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畲族。這個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繪成連環式畫像,稱為「祖圖」,在節日里懸掛出來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龍頭,這也是畲族圖騰的主要標志。畲族居民現在仍以藍、雷、鍾為主要姓氏。
隋唐之際,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的畲族先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和狩獵活動。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帶施政,並實行闢地置屯等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使畲族山鄉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畲漢兩族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唐王朝在漳、汀地區的建政,大大加速了畲族封建化的過程。封建統治者加深了對畲族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而且還實施一系列民族歧視政策,把他們視為「化外之民」。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畲族人民被迫不斷遷徙。在深受壓迫的同時,畲族人民多次起義反抗。他們往往是和被壓迫漢族人民一起,團結戰斗,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唐代,在雷萬興、苗自成、藍奉高等人領導下的畲漢人民反抗斗爭,持續近半個世紀。公元1516年謝志珊、藍天鳳為首的畲、漢人民聯合起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在近代、畲族人民也掀起了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畲族族源歧見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外來說和土著說兩種。外來說者認為畲族源於漢晉時代的「長沙武陵蠻」。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武陵蠻」和畲族有共同的盤瓠圖騰信奉。
土著說者認為畲族源於周代的「閩」人。「閩」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遺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閩」、「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系。此說的主要論據是「閩」、「畲」之間有著密切的內涵聯系,即「閩」——「蠻」——「僚」——「畲」一脈相承。畲族,福建土著民族。
此外,畲族族源還有「越族後裔說」、「東夷後裔說」、「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蠻族的一支」等多種說法。總之,眾說紛雲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歷史曲折發展和民族形成過程中,同蠻、越、閩、夷以及漢等各族群體彼此互動、混化、交融的關系.
9. 畲族服飾的服飾樣式
畲族男子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綉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最喜歡藍色和綠色,紅、黃、黑也頗受歡迎。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綉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叫鳳凰裝。
閩東畲族男子傳統服裝為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麻布衫,耐汗、耐磨、通風透氣性能好,其款式為對襟、無領,用藍布鑲領口,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縫制,故又稱棉布衫。男婚禮服裝是紅頂黑緞官帽,類似清代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其襟、胸前綉花紋飾,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綉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
畲族男子的服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平常穿的大襟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種是結婚或祭祖時穿的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綉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由於長期以來與漢族雜居,這兩種服裝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他們的裝束已與漢族沒有什麼差別。 畲族婦女的服裝獨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來說,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厘米,長一米余,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也有綉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語句的。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製作的,束上它別有一番風采。衣服和圍裙上亦綉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十分好看。 別外,有些地區的畲族婦方系黑色短裙,穿尖頭有穗的綉花鞋;有的喜愛系入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周圍綉有花邊,中間綉有白雲圖案;還有的不分季節,一年到頭穿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形花邊,裹黑色綁腿,赤腳。
畲族婦女的裝飾要數發式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發從後面梳成長筒式發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後腦勺上,發間用紅絨線環束。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把頭發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致。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發,所以顯得高大、蓬鬆而且光亮。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有無數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發式比較簡單,只將頭發梳平繞在頭的周圍,用紅線束緊即可。不過,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發或梳辮子了。 畲族婦女多帶大耳環、銀手鐲和戒指,外出時戴精緻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編織工藝品,做工精細,上面有各式細巧的花紋,用二百多條一毫米粗的細竹絲編成,造型優美,再配上水紅綢帶、白綢帶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緻美觀,成為畲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品。 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被稱為「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後飄盪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畲族婦女的服裝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畲族女子的「鳳凰裝」隨著年齡的不同,有嚴格的區分。共分大、小、老三種:「小鳳凰裝」為未成年女子穿著,樣式和穿法同「大鳳凰裝」無異,只是相對簡約,顯得單純、活潑、可愛;而「老鳳凰裝」則是老年婦女穿著,頭髻較低,衣服和腰帶的顏色、花紋也較為單一,體現出莊重、沉穩的風采。相傳畲族始祖盤瓠王率領族人征戰南北,後移居寶地廣東鳳凰山繁衍生息,為了佔山為王,遂以傳說中美麗的鳳凰為本族人的圖騰符號,凡本族人生下女兒,均賜予鳳凰裝束,世代相傳,沿襲至今……
鳳凰裝以閩東諸縣最有特色,一般為大襟衫。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婦女們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頭發盤梳在頭頂上,成螺狀或者盤狀,上繞紅色絨線。
但各地的服裝又略有不同。
福安的鳳凰裝上衣沿服斗的邊上縫一條3至4厘米的紅布邊,邊下端靠袖頭之處綉半個方形的角隅花紋。畲家稱,這是上古高辛王賜封時所蓋的金印。福鼎女服在右邊襟袖間有兩條比衣襟還長的紅色綉花飄帶。霞浦縣畲女上衣尺寸特異,即前後裾等長,大襟上有服斗,小襟上也連做一個服斗,便於翻穿,做客時穿正面,日常在家穿背面,同時衣服按綉紅色花邊的多寡分為「一紅衣」、「二紅衣」和「三紅衣」。
關於鳳凰裝的傳說
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後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解放前,畲族婦女冬夏以花布裹頭,中為竹冠,綴以石珠,未嫁者否。其頭飾綰發推結,領竹為冠,裸以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均為五色椒珠。成年婦女發型梳扮鳳凰式,把頭發梳單辮盤於後腦,打成發髻,發腳四周繞上黑色縐紗,頭頂安放銀箔包的竹筒(直徑約1寸、長3寸,富戶用銀制),包以紅布,銀釵高挑,4串長長的瓷珠和1串紅黑相間的瓷珠穿在縐紗上,插1支銀簪,另系8串尾端結有小銀牌的瓷珠,垂於耳旁。這種通常稱為「鳳冠」的頭飾,漢族稱「笄」,相傳為高辛帝所賜。這種具有紀念始祖意義的原始裝飾,一般在結婚時始戴,以後凡節日或作客時戴。平時勞動,則裹以藍布方巾或毛巾。現在戴「鳳冠」的人已很少見,一些畲族村莊只在接待來訪賓客或重大節日時才戴。
「笄」的配件:鉗欄、頭面、大奇喜、奇喜牌、奇喜載、骨掙、鉗搭、方牌、耳環、頭抓、古文錢、牙簽、耳挖、蕃蕉葉、銀簪、銀鏈、珠子、布料和棉線等。
畲族鳳冠共需白銀4兩8錢,其中:
銀簪: 用1枚銀元鍛成,兩指寬,10厘米長,如目魚骨形狀,上鏨花紋,供橫栓發頂緊發用。
頭花: 插於發際裝飾品。婚禮用的頭花,三朵一組,上鏤人物、動物圖案,製作精細。
耳環耳牌: 與盤龍髻配套用,耳環通常製成翻轉問號形狀;耳牌,近耳處為曲形鈞,下掛銀牌。
畲族各地的鳳冠,形制稍有區別,大體可分為福安式、羅源式、順昌式、景寧式與麗水式幾種。福建的款式,有的還視畲族女性年齡的不同紮成「老鳳」「稚鳳」的,浙江景寧、麗水的鳳冠,在「頭珊」纓絡的製作上也有差異。簡捷者以紅絲垂纓為之,精緻的「頭珊」則以銀片和串珠組成,表示許多蘊含的意義。如最上端的銀片飧以小鳥,象徵鳳凰,接綴「雙魚」象徵婚偶(民間已圖案化「雙喜」),或說綴「雙色」的棱形銀片喻為「四海」,表示婚偶情好甚篤,如魚得水,永結鸞儔長相守也,所以舊俗未婚娘不戴鳳冠。「雙魚」下又綴「古文錢」般的銀片與珠纓。從總體上看,似寓以民族團結,家庭和睦始奶人才兩旺之義,兩者又相輔相成,涵意頗深。
10. 畲族女子傳統發式不同於漢族婦女,它有什麼特色
尤其是已婚女性,她們的頭發都是從梳子後面梳出來的長長的管狀發髻,像一頂雞冠狀的帽子放在腦勺後面,頭發上戴著一個紅色的天鵝絨戒指。有的人在頭頂放一根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在竹筒上梳成螺旋狀的頭發,看上去很獨特。梳頭的時候,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擦拭,還要用假發混合,這樣看起來高高的,蓬鬆的,亮麗的。
這種具有紀念祖先意義的原始裝飾通常在結婚時佩戴,以後在所有的節日或客人身上佩戴。平時工作時,再用藍布方巾或毛巾包好。如今,戴「鳳凰冠」的人很少見,有些畲族村落只有在接待遊客或重大節日時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