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戰時期,他們當時條件有多艱苦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共14年抗戰。在這期間中國以及全世界都在反法西斯,也就是以日本,德國為首的法西斯戰爭。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用的武器大多不是自己產的,就算有技術都沒有資源,也沒有人力去製造武器,所以中國人用的武器大多是中國軍人冒著生命危險從日本敵人手中搶過來的。我們再說一下重型武器,坦克,飛機,火箭筒,這些是中國人都沒有的,而且大多數中國人估計都沒有見過這種武器就已經死去。
所以,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現在的沒有日子,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年代,這都是我們的抗日英雄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心血換來的。
② 為什麼抗日時期🇯🇵軍帽掛著兩個布
有防護作用吧,防止破皮感染
③ 古代平民最常用的 帽子
你問的是哪個朝代?各個時期是不一樣的,建議去看《中國服裝史》沈從文的
④ 中國帽子的演變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我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
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到了中世紀,帽子的等級觀念更是明晰:破產者戴黃色的帽子;國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紙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級的差別,但仍有職業的劃分。如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等。還有某些特製的帽子,如十八世紀的法國,一名叫科來姆的廚師,為招攬顧客,在自己的頭上戴了頂高高的白帽,引得眾人的好奇,後來它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廚師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廚師的等級越高。
⑤ 冬天解放軍們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啊!
冬天解放軍們戴的帽子是中國人民解放軍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鋒而出名,又叫雷鋒帽。
雷鋒帽仿製於蘇聯紅軍於1939年冬季戰爭後仿照芬蘭軍以取代布瓊尼帽而配發的冬帽「ушанка"。軍官的帽子通常由毛料製成,士兵的則由長絨棉或合成纖維製成。
在寒冷的冬季,雷鋒帽能對士兵進行很好的防風、保暖作用,是士兵的不二選擇。
(5)抗日時期中國平民帽子擴展閱讀:
1955年9月16日,國務院召開第18次國務院會議,通過了關於軍銜服裝的報告,並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銜服裝從10月1日起實行。全套軍銜服裝定名為55式服裝。
55式軍銜服裝是解放軍軍服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將校呢、大檐帽、肩章、武裝帶等給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首次突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
⑥ 北伐戰爭時大檐帽廣泛使用,抗戰時為什麼不廣泛使用
大檐帽是好看,但是製作繁瑣而且價格較貴,北伐後中德合作,改用歐洲滑雪帽了,二戰後期的德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取消了大檐帽。
⑦ 抗戰時期日軍戴的明治45年式軍帽,大約是在一九三幾年之後被略帽逐漸替代
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皇紀2598年)5月31日第392號敕令,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陸軍進一步修改現有軍服並定名為「九八式」軍服。
⑧ 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帽子
在中國的歷史上,最特殊的帽子就屬於清朝的鐵帽子王,而鐵帽子王屬於世襲制,擁有鐵帽子王的人比一般的王爺擁有更豐富的物質待遇和政治待遇,在特權上也不同於其他王爺。
三、而到了清代末期,鐵帽子王更是屬於可無可有的角色了,雖然有一些將軍非常的有實力,文武雙全,並且在鎮壓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依舊沒有將鐵帽子王重新回到清朝剛開國的時候的地位。雖然號稱鐵帽子王,但是清朝朝廷對他們管理的非常嚴格,一向是有錯必罰,所以很多的人都受到了處理,而隨著清朝逐漸的落寞,革命不斷地爆發,民國逐漸取代了落後的清朝,鐵帽子王也逐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⑨ 為什麼中國革命軍在前期(比如南昌起義)時軍隊都戴著大檐帽,井岡山會師後就改帶普通的八路軍帽子了
你認真看過資料?!井岡山會師時我軍戴的是八角帽!戴八路軍帽那是抵達延安之後的事情了好吧……
南昌時我軍還沒有也不可能有統一的軍服,所以穿的
還是當時舊軍隊的服裝,後來統一為八角帽,戴紅五星、紅領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