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WOW 海盜帽子刷新時間多久
有這樣的帽子嗎?我只有一個做血帆海盜任務送的帽子,要血帆海盜聲望到友善才可以從藏寶海灣處接,之後做完一系列任務就有了,還是套裝,很好看。
哦。。。想起來了,CTM開了之後。。。有這么個帽子。。- -# 殺海底怪。。
『貳』 電視劇《陳情令》中,金光瑤回到金氏後,為何一直戴著帽子
帽子其實一種標志,從他回到金陵台之前說起。金光瑤在不夜天作為眼線立下大功之前是不戴帽子的,或許由於地位身份,並不合適帶著帽子四處招搖,但他的行為舉動,衣著打扮,也都是得當,並且十分講究儀容儀表,還有禮貌正經的。
比如回去認親,卻被金光善一腳踹下金陵台,咕嚕嚕從台階上何等不勝的滾下,爬將起來,第一件工作仍是從容不迫的作揖。所以帽子關於金光瑤而言便是庄嚴的代名詞。盡管最初還沒有有形的一頂帽冠置於頭頂,卻始終有一頂不偏不倚的帽冠正於心頭。
對金家家風的挖苦為了這頂帽子,他規劃除掉了金子軒,殺死了結拜大哥,這兒有一處了解,有人問為何他一定要除掉對他也曾有恩的聶明玦。他第2次被踹下金陵台便是赤峰尊的手筆,他站起來頭破血流,但仍是先扶正了帽子,也許聶明玦早便是他人生里不停揭露他實則衣冠不正的那個人吧,不令其正衣冠者,除之。
而後他所行總種種善惡,殺父欺妹害子,都是為了扶正那頂人人可見的帶於其頭頂的帽子。君子於他早便是個需求人人膜拜的虛名了。直到最後他推開藍渙,回身道「聶明玦,你以為老子會怕你嗎」。生命走到了結尾,這頂置於他心上有著不能接受之重的帽子也終所以放下了。
『叄』 人生在世.頭上總能帶點綠,沒想到老子也有帽戴,羨慕不
有點可笑又有點可氣可悲,很現實的人生,在世上走頭上帶點綠我不羨慕但現在出軌率太高了,不是被綠就是綠別人。看開心生活還要繼續,已經是事實了如果你很愛她不想離婚就湊合著過吧。到了忍無可忍時候就攤牌看看她的說法
『肆』 我對老子的認識與理解
老子,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位偉大思想家。中國文字記載的歷史雖然很長,思想認識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也非常多。但是,從思想認識的體系建立上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老子是我們中國思想認識體系的開山祖。
這些年,關於思想家的帽子,從某個大的范圍上說,搞得太多了。思想體系的建立,不是說一個人有一點思想和認識,他就是思想家。同樣,也不能因為一個人在當今社會中的作用顯現得大,他就可以是一位思想家。認識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漸進過程,有一個積累的過程。而認識過程後提高到一個思想體系的建立,不是說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老子,誕生於正在沒落的周王朝。他雖然只是周王朝中的一名史官,可是認識世界過程後的思想體系還是通過他建立起來了。從後來兩個重大的分支來說,一個是荀子,一個則是莊子。
至於後來及現在把孔子認為是一個思想家,我個人認為是不妥的。因為孔子只是一個關於國家倫理的學問家,離從現實中又抽象到認識過程,還差之很遠。孔子後來的孟子及韓非子,只能說在思想認識上走了一半,而另外一半則是一種關於國家的認識學說,還不能從完全意義上說是思想家。至於那個時代其他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如此。因此,從思想家的定義來說,只有開始的老子,及後來的荀子和莊子。
老子思想體系建立,是從一個非常自然狀態的初始描述開始,所要表述的是基於自然之上的思想認識過程的規律。老子所說的「道」,其實在更大程度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規律」。但是這種「規律」,不是表面的,也不是人為的,是基於一切自然本性所反映出來的,但是不是自然物本身。關於這個「道」的理解,比方說水的沸騰,在一個規定的標准狀態下是一百攝氏度的這個「道」,是改變不了的。在這個「道」上,人是不可為的,也不能去為。有人說在七十攝氏度可以將水沸騰,那是他取了水沸騰這個「道」中間的一個點。也就是說,道從一個表現上,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軌跡。在這里有一個仍然屬於「道」這個范圍的場,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而且這個場和道之間是輪回相繞的,互相包含和遞進。這個包含於遞進的關系,老子用了一個「反」。
人類處於自然中,不可能創造「規律」,只能是逐步和逐漸去認識自然中所存在的規律。並將已經認識到的規律,通過所掌握的技巧加以運用。那種想超脫於這個自然的「道」,從人類客觀能力自我來說,是不可能的。而能給人類向前跨越的,是人類自己在一個基礎上向上的一個抽象認識過程。但是這種過程是基於一個基礎的,並且受到一個場的范圍的制約。
老子思想體系中所表述中的規范「道」,是存在的,但是又看不見一個具體的,只能通過物的表現所顯現出來。就還說水在一個標准狀態下在一網路沸騰,我們認識到了這個規律點,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支撐這個物質的內在本身是什麼。也就是老子說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
老子思想的價值體系是自然一切的平等,而且是對「強」的一個否定,將未來生命體的希望寄託在「弱」的上面。
現在社會從西方世界所表述出來的是「自由」與「民主」,而這些在老子思想中都是虛幻的垃圾。老子的平等的價值觀念,是要贊揚的一切自然及生命體的存在,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有他們存在的范圍和理由。而所謂的「自由」與「民主』,不是全體的所有物所都能包含的。比方說自由,那麼就反過來要問一句,是誰的自由。因為在尋求自由的本身,就說明了那個尋求自由的個體的自我,在認識上是認為不「自由」的。這種只講求自我個體的無限,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說與老子的體系中的「道』,是不能吻合的。
因為老子思想中的道,對於存在是需要一個自我約定的內在范疇的。而不是追求一個「膨脹」的世界。而現代社會,就是以一個膨脹的物質要求為理想境界的世界。這種不斷追求膨脹的「強」,只能是結果的終結,而並不符合道的要求。而為,和不為,在境界上是不一樣的。好像是美好無限,其實將來的最終就是一場自我的毀滅。只是現在的人,在很多方面都覺得未來會是好的。我想,只要當苦瓜成熟之後,好好地嘗嘗,才會知道綠色的東西不見得一定是生命的價值所在。
老子思想的認可層面。老子的思想,在人心中的認定范圍始終存在的是那麼一群懂得人生平等意義及自我約束的人。過去,主要體現在那種清貧知識分子並有堅定理念的人中。現在,也基本上存在於那些認知世界,而有保持自己冷靜思維的人群中。
在統治層,知道老子思想的人是比較多,但是他們所說的和所做的東西,和老子的思想觀點根本上就是完全違背的。
孔子國家理論學說在經過董仲舒到朱熹的演變,已經成為了統治者進行國家向下統治的工具。而在統治者內部自我,用的是法家理論中的一些做法。象權、術之間的關系及運用,就是一種統治層級內部之間的伎倆。至於從上倒下,使用的依然是用孔子作為代表符號的儒家手段。維系和捍衛的是統治者所制定的「禮」。前面的那種推向極致,就是人們所說的厚黑學。後面的那個,說白了就是一種國家宗教形式,只是以一種更加虛偽的道德理論來標榜罷了。
現在,把老子說成是道家的老祖,我想這只能是像立起一桿大旗,換得的是人們對這個廟堂的尊敬和敬畏
『伍』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陸』 白帽子紅帽子藍帽子順口溜是什麼
你若戴白帽子,那就是孝帽,表達的意思就是你家S人啦;紅帽子表示你娶妻生子啦;藍帽子表示你是技術人員;綠帽子表示你爹當了扒灰老子。
『柒』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區別在哪
老子與孔子,一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哲學家,他所開創的道論是整個中國哲學的核心;一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家和倫理學家,他的教育理論至今仍有巨大的實踐意義——他們都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傳承者,他們的思想對於中華民族 文化傳統和歷史發展都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而他們又是同時代的人,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至今仍被廣為流傳。然而大家更關心這樣一個問題——老子與孔子的境界區別在哪裡?
一、山高水長——孔子與老子的共同之處
作為中 國古代最著名的先哲,老子和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觀點對人類社會發展都具有意義深遠的廣泛影響,所謂山高水長,其名不朽。就傳世的經典來看,二人其實有很多共同之處,簡列於下:
其一,都是有大胸懷大智慧的人,都努力於道而不拘一端。故老子說:「吾道大似不肖,若肖,其細也夫」,而孔子則說「君子不器」。
其二,都是心懷天下的人,都以天下為已任,都對人和社會的動變規律作過深刻的闡述和分析,不論其出發點和解決方式 有什麼不同,但殊途同歸,那就是主張「和」——和諧相處之道。故老子雲「和其光,同其塵」,孔子則雲「和而不同」。
其三,都對時間有很深的覺悟,對時間規律作過探討。老子雲:「天長地久」、「動善時」、「道乃久」、「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不道早已」、「有國之母,可以長久」;而孔子也有諸說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使民以時」、「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時,不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日月逝矣吾何之」、「日月逝矣,歲不與我」。
其四,都講求誠信,主張實事求是而為,反對虛偽不實。老子雲:「用兵有言,吾不敢為客而為主」、「為無為則無不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也有言:「誠哉是言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克己復禮」、「義以為上,義以為質」。
其五,都以為,當人違背了道、德規律時,就一定會遭到失敗並承受懲罰。老子雲:「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身殃」、「不道早已」;而孔子雲:「獲罪於天,不可禱也」。
其六,都有先人後己的奉獻精神。老子雲:「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不敢為天下先」;孔子則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其七,都很注重節儉,反對奢侈禍亂。老子雲:「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而孔子也以為:「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固孫也,寧固」。
其八,都反對盲動妄為。老子雲:「勇於敢則殺」;孔子則雲:「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鉸」。
其九,都以為人應順天應時,不可恃己妄為。老子雲:「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孔子雲「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其十,都認為人的覺悟有遲有速,人的認識有深 有淺,人的思想境界是存在差別的。老子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聞道」;而孔子亦雲:「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又雲:「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唯 上知與下愚不移也」。
二、似是而非——孔子與老子的疑似共同之處
從一些傳世經典的記載來看,孔子與老子思想言行似乎還有很多共同之處,但若是細加分析,卻發現他們的理論觀點和知行始點有根本的不同,今一一列舉如下:
其一,孔子與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貌似相同,但其理論本質決然不同。關於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見《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而孔子的理想社會,在《論語·先進》中記載有曾點對他理想社會情境的描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當時孔子脫 口贊道:「吾與點也。」——孔子為什麼 認同曾點的理想社會模式呢?因為那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治世情境!其時天下太平,人民各安其業,君子無事無所事,社會物質極度豐富,社會道德高度普及,那些心憂天下的君 子們至此可以完全放心了,於是都盡情游樂,自由 自在地享受生活。
孔子對於「無為而治的」大同治世是極其嚮往的,他以為那是一種已經消失了的遙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在《論語·衛靈公》中他羨慕大舜說道:「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看到這里,大家或許以為,他的理想社會模式與老子的無為治世是一樣的,其實不然。首先是前提不同。老子以為,人類達到理想社會的前提是人人自由自在而不再被人為地分別、區劃,人人平等,互不幹 涉,沒有階級 ,沒有壓迫和剝削,王者是為人服務的,其道像水,總是處在人民之下;而孔子以為,人類達到理想社會的前提是「苟志於仁矣,無惡 也」(《論語·里仁》),是「去惡殆盡」的純粹社會。
在那個社會里人雖然有階級劃分,但在上的仁義,在下的自甘於下而不反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分、各認其命。在上以治人為美 ,在下以忠於人為美,王者高高至上,位於人民的頭頂,有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民在下不可犯王,並甘心做奴,努力為忠,希圖僥幸以獲得王者的恩賜。其次,達到理想社會模式的方法步驟也不同。孔子「去惡」的辦法不像老子的「常善救人,不善棄人」,也不是「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更不是能「處眾人之所惡」、「受國之垢」,而是主張「攻其惡」(《論語·顏淵》)、「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進且又雲「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因為孔子對於惡深 惡痛絕,「見人之不善如探湯」、「惡紫之奪朱也」(《論語·衛靈公》)。
對此,孔子是絕不能容忍的,故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眾惡之必察焉」,必除之而後快。孔子除惡有兩種辦法,一是行使教化化惡為善,一是像殺少正卯一樣殺而絕之。如此行文用武,把天下的「不仁不善」、「惡」都去凈了,世界也就太平了,只剩下了一類被標榜為『仁善』君子的純粹的人,這些人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的等級社會模式和諧相處,勞心者「好禮」、「富而無驕」(《論語·學而》),治人以「仁」,所謂「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學而》)。勞力者自甘認命,『君子固窮』(《論語·衛妖精公》),自甘「貧而樂」受制於人而且不反抗,自甘「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奴顏卑骨地忠奉統治階級,「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孝經·事君》),做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孝經·卿大夫》),絕不「犯上」、「作亂」,這樣社會就穩固了,世界就太平了。
其實,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孔子這套理論,他的大同理想社會模式 是建立在天下人各安天命、各安其分的一成不變的絕對環境基礎上的,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一種理想假設狀態,是王者永遠為王者、下民永遠為下民……王者永遠絕對控制下民、下民永遠甘心為下民的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現在更多的學者以為這不過是孔子為了說服王者以獲得施政權力的一種說辭。
其二,在世人眼中孔子和老子都是以有道德的仁者形象而被稱為聖人的,但其對「道、德、仁」的定義卻絕不相同。老子的道德是無限廣大而無不周被的、普及於一切而沒有限定標準的,它大象無形、境界包容,故而雲「道大」、「可道,非常道」、「道大似不肖」、「道隱無名」、「明道若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老子慈濟利生,「常善救人,不善棄人」,在他的境界里沒有因為人為的分別區劃而被拋棄的人,甚至於對反逆他、怨恨他的人,老子也不放棄,提出了「報怨以德」。
而孔子呢,他的道德仁義正是老子所謂「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那是有取捨、有限制、有標準的道德仁義,其概念和內涵非常具體形象,可方可圓,可規可矩,可道可說,可訪可學,可依可恃 。故而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然後孔子以他的「仁」為尺度和標准去衡量人的長短、分別人的 善惡 ,繼而裁定其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是有道還是無道,是可取還是該舍。甚至於連「儒」他也分為「君子儒」和「小人儒」(《論語·雍也》),即便已經成了君子,也有「得仁」與「不得仁」之分……「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因而所謂「唯仁,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然後再根據這些裁判來決定對其人的態度,「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認為應該「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對於不善應以教化為主,「有不善,則以忠化之」。對於「德不修……不著不能改」, 孔子又是深深擔憂的,他說:「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論語·子路》)。孔子是絕對不容忍不仁之人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憤然作色道:「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論語·八佾》),主張「不仁者不可以久處」!對於符合「仁」標準的人少之又少的局面,他發出了「我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嘆。老子贊美王道有懷柔天下之德,不論垢凈善惡皆謙懷納之,並提出「受國之垢」和「大國者下流」之王天下法;孔子卻提出了相反意見——「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
孔子崇拜高山,其深心是追求高高在上為人仰止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和感覺,不是萬不得已,不會放棄他志士仁仁的「素王」理念。對於被劃作「不善」、「不仁」和「惡」的人,孔子去之是絕不手軟的,堅持「報怨以直」。所以一旦孔子獲得了君王借給他的權力,對待被他認作小人和政敵的人,他會能說服則說服,不能說服就堅決像殺少正卯一樣殺而絕之。而且他不只是殺活著的人,甚至於對死了的歷史人物,他也要按照自己的標准「筆則筆之,削則削之」再殺一遍,對他們——進行「善、惡」分明的生殺裁判,進行處心積慮的「口誅筆伐」……孔子的這些極端深心作為和老子的利濟慈懷是完全格格不入的。
其三,孔子與老子者很喜歡水,都以為水的性質具備道的特點,但二人對水的品德評價和價值取向卻存在理解上的截然不同,老子看重的是水的柔弱謙讓——道,孔子看重的卻是水的不屈不讓——術。老子贊美水,主要贊美水的柔弱不爭之道,故而雲「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經78),又雲「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經8)。正因為水的這些柔弱不爭的特點,所以才得以能懷納百川,吞沒堅強莫不能勝,「江海……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經66)他還用「川穀之於江海」(經32)來比喻大道,又用水的廣泛無涯無邊無際「汜兮」(經34)——來形容大道。
老子以為水的成功在於它的柔弱、無為、不爭而完全順應自然,其價值就在於其善於謙讓、為下,其成功是其順應自然的必然結果。孔子贊美水,主要是贊美水的不屈不撓,以為水代表攻取勝戰的智術,故而雲:「智者樂水」。正因如此,孔子見水就喜,大贊不已,常常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他認為水是有個性的,既有不怕危難敢於赴險的勇氣,也有不屈不撓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更有見惡不讓並有與之智斗的戰術。《苟子·宥坐》引孔子論水雲:「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我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不可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人,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也!」在孔子看來,水最終是成功的,水的成功是其奮斗不息的結果,至於它的似德、似仁、似義、似智、似勇、似察、似包容、似善化、似公正、似有度、似有意志,皆不過是水為了達到目的而採取的必要手段——可資之術。
其四,孔子和老子都謙虛好學,但二人的學習目的卻有根本的不同。老子在乎道,孔子在乎術;老子的學習目的是實現「無不為」,是王道。孔子是為,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有奴性。老子信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篤信好學,死守善道「(《論語·泰伯》),他刻苦學習,只是為了入仁於人,以便能有資格為王侯所用,從而獲得權力,借王侯之權來行使自己的治道,所謂聞其政而求之、得之」(《論語·學而》)、「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
然而孔子一生游歷諸侯,卻沒有哪個王侯真正放心把權力借給他,所以孔子很悲哀,不得已才退而著書,教授弟子。但孔子更悲哀的地方還在於他從不把自己不被重用的根本原因歸過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統治者的保守思想,而是自始至終對王侯們抱有幻想,甚至可笑地把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歸罪 於自己才能不行,常說:「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又常說:「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論語·里仁》)。當孔子見到王侯們用才能不如他的人時,深感痛恨:「惡紫之奪朱也」。
最後,孔子周遊列國,竟無所遇,對仕途徹底失望了之後,才發出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憲問》)的無奈嘆息,並開始根據自己的標准來懷疑和評判博得他們的歡心、僥幸獲得他們君授的權力還是作了徹底的研究,提出了「忠、敬」,「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等等很多忠君思想的奴化標准,也就是後人所譏的「外主內奴」之道,而這又幾乎是後世統治者之所以推廣儒家的主要原因。千古以來,這也幾乎成了進入上流社會必需的面具,因為沒有這張虛偽的面具,就無法從王侯手裡獲得權力,而沒有權力,就無法實現自己的個人慾望和追求。於是人人學偽,上下陽奉陰違,王侯以權力誘人,下人以奴性騙得權力,其流毒貽害也久遠矣。
三、涇渭分明——孔子與老子截然不同
關於孔子與老子的處世之道和思想境界的差異之處,歷來見於史冊的記載可謂多矣,今簡列於下:
其一,從哲學角度去看,老子已經建立了相當完備的宇宙認知體系,並已經形成了先進辯證法思想和完整的辯證理論系統,而孔子在宇宙論和本體論方面是空白的,在辯證法和辯證思維方面是貧乏和闕如的。在這些根本的哲學領域,老子哲學思維的豐富性與孔子哲學的欠缺性,的確相形懸殊,二者是無從比較的。
其二,老子主張按照人的客觀自然屬性來建立人類社會,孔子主張按照人的主觀法定模式來建立人類社會。老子是用客觀的平等的眼光看待人、自然和社會事物的,在老子的世界裡人類理想社會應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和人人平等的基礎上的,所有的人物都應是自由平等的,都是不被分割、壓迫和干涉的,王者的位置在天下人之下,是「以百姓心為心」而為天下人服務的,可比於天下人的公僕,王者「以身為天下」,大公無私,處底不爭,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不居,懷柔持弱,不分別取捨人,天下人也淳淳悶悶,不逞已智,各順其自然性,自主自在,大家和諧共處,安居樂業,各享天年。而在孔子的世界裡,人類社會是建立在王者至極的金字塔形階級制度基礎上的,有法可依,有道德標准可用。人被上下善惡分別取捨成若干種,人人不平等;王者和「賢能」治理天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王者愛人並制定法律、分別善惡、剖判罪否,眾「賢能」忠心不二,仁義禮智信,維護王統,對於合乎其自定標准者,生之納之,對於不合乎其自定標准者,能教化則教化之、不能教化則除之,殺之,以絕其類;而天下人則人人是順民,人人認命,自甘固窮,不犯上不作亂,溫良恭儉讓,都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和諧 相處。王者高高在上,看民如泰山之小天下;天下人層層在下,視王如眾星乙拱北辰。孔子以為天不變道亦不變,大家最好各守其分一成不變,設若哪裡出了問題,就進行改良,但原則是不能革命,其底線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主子永遠是主子,奴才永遠是奴才。
其三,春秋以前的時代中國無私學,國家的學術傳承掌握在王侯貴族們的手中,平常人無由一窺其門徑。老子作為為周室守藏之史,代表著當時天下主流學術的最高水平,更是掌握著當時天下古今圖版典籍的幾乎全部資源。他久隱其中,刻苦鑽研,精思廣學,故而其知識淵博,學貫古今,是當時古今學術之集大成者。又因為他的特殊身份,只能深居王城天府藏宮,除了成周天子和王室人員,並不是人人可以見到他的,沒有王的恩准,一般人甚至於王公貴族、各國諸侯子男、天下士族名流,也絕無可能跟他探討學術、隨他入藏讀書。
孔子幼年喪父,隨母生活,飽經貧賤困苦,並從事過種種賤役,生活極其貧苦且備受歧視。故後來孔子回憶道:「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孔子直到其母死後才知父親是誰,才把父母合葬在防山。當他知道父親是誰,曾經穿著素服到魯國的貴族季氏家赴宴,卻被人家無情地拒絕了。因為那時孔子的身份連「士」都不是,故而當時陽貨對他說:「季氏享士,非敢享子!」……由孔子的這些經歷來看,他連士族都不是,是無法接受到正統教育的。我們可以想像他的學習環境之惡劣,也就理解了為何他直到十五歲才有志於學。
但孔子是勤奮的,他最終還是靠他的努力成了魯國的學者,並且在南宮敬叔的幫助下獲得魯昭公的支持,得以到王城拜訪他久已仰慕不已的大學者老子。後來孔子發出了「有教無類」慷慨大志,與他這些經歷是分不開的。於是在他晚年,那些天下貧苦賤隸階層及無資格受到國家教育的人紛紛拜入其門下,於是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孔子也就當之無愧地成了大教育家,開了春秋時代中國私家教育的先河,而他也就成了當時天下非主流文化學者的代表。然他在當時所能接觸到的知識資源,無論從其深度廣度,卻都是無法和老子相提並論的。
『捌』 如果有人給我戴帽子的,老子拿刀捅死你全家。。
第一,你很危險,不僅給他人造成潛在威脅,也對自身生命以及親人財產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第二,你因此而體現出沒有責任感,女孩子跟著你是受苦,家人跟你有關系也必定會受累。
第三,你沒有安全意識,不懂得生命的意義,也沒有想過死亡意味著什麼。
第四,我不知道什麼是戴帽子,我只知道在當代情況下,老婆再沒有成為你老婆之前,罕見是處的。
『玖』 我心目中的老子
老子人生觀是消極的嗎?——談談老子天人哲學中的棄智方法論
一
自西方哲學在近現代被引進中國以來,不少中國學者就從此陷入了一種十分荒唐的思想套子中,他們使用西方哲學的標准和方法去作為「哲學」的評判准則,這樣一來,中國的許多傳統哲學從形式到內容就都有了問題,有的人甚至按照這樣荒唐的西套,認為中國歷史上沒有哲學。一些中國學者則按照西方的唯物斗爭哲學形式和技術分析哲學形式對中國哲學批評甚多,其中,對中國許多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的頭上都戴了些莫名其妙的帽子,比如,老子是消極人生觀和倡導愚民政治的代表;莊子是相對主義的代表;孔子是維護帝王統治和復辟奴隸制度的代表;公孫龍是詭辯的代表…………
現在,那極左時代造成的政治冤假錯案都已經平反昭雪了,而中國哲學在百年來所蒙受的冤屈,卻是一直沒有平反昭雪。當然,要讓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重新昭雪天下,並不能夠去搞一些簡單的否定之否定形式,我們更不能夠去痛罵那些按照西方哲學標准給中國哲學亂戴帽子亂打棍子的中國學者是什麼文化漢奸,我們到是應該恢復中國傳統學術中的「學術為業」和「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原則,主要還是需要一大批人踏踏實實的發掘和重新註解中國傳統哲學形式,以賦予它們青春的活力。
這里,筆者談談長期使老子遭受不白之冤的一個問題,這就是老子哲學中的「棄智」方法論問題。
二
老子、莊子和易,被中國稱之為三玄之學,什麼是「玄」?這當然是三言兩語說不清楚的,但是,按照古詞義來看,其無非是指三個意思:
1,玄,是指人類認識之中的對待之學問。玄,又含有「黑紅」的意思,現在,許多人把這當成為一種合一的顏色,說起來,這並沒有什麼錯,而且,古代楚國就崇尚這樣的黑紅二色,現在四川彝族的祭祀物和西部一些少數民族的「摩柱」,也就是他們的神信物,也是大多塗抹的黑紅二色,如果再往上溯源,距今5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的陶器也是這樣的「玄」色。但是,經過筆者深入到彝族民俗中去考證的結果看,這樣的「黑紅」二色,應該是上古遺留下來的崇尚天的傳統習俗,紅色代表太陽,黑色代表星空和土地。這就是說,中國上古所說的玄學,實際上是指的崇尚和研究天文中的陰陽之道的學問;
2,玄,是指的研究雲雨變化和水力水利的一門學問。中國早在夏代就進入了比較成熟的主要以農耕為主的時代,夏禹時代就已經形成了對江河湖泊進行統籌修建和管理的大一統歷史局面,所以,研究雲雨水利的相互關系,也就成為了一個專門的學問了。無論是天象中的雲雨現象,還是水力中的水流現象,最值得研究和最有能量的存在現象,就是旋渦流,所以,中國上古的「玄學」還是指的氣象學和水力水利學。其實,龍卷風問題和水力學中的湍流問題,現在依然是氣象及其水力科學研究中的前沿課題;
3,玄,是研究生物生態系統內在規律的一門學問。生物生態有自己循環的規律,這樣的系統規律是什麼樣,一直是中國上古智慧者思考的問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 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老子·39章》)。這就是說,人類所說的「規律」,其本質上就是某種事物的內在運作的循環本質反映,如果探索和摸清楚了這個循環規律,就是「得一」了,這樣,就可以在這樣的統一的原則和原理下去進行新的發展創造。所以,玄學又是研究人類認識對象的規律的一門學問,類似於現在人們說的基礎科學研究;
4,玄學,是研究形上之道的學問。玄遠,玄元,軒轅,這些詞彙,在上古是可以通用的,人類在探索事物內在本質規律的時候,必然要超越物質的具體形態形式,去思考其本質,所以,對於研究者的思想狀態來講,其就是透過現象求本質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就是「玄遠」的過程,按照今天的哲學術語來講,就是形上之道的哲學研究形式。
…………
中國的老、庄、易三玄,都是在研究以上所說的那些問題,所以,三玄,就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和哲學研究形式。但是,這三玄各自又有自己的研究特點和具體途徑及其自己的表達方式,比如,易,是使用數理的符號去研究和表達天地人的總體規律;莊子,是使用人類所從事的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各種事例,去說明「道」是反映在每一個現實存在之中的,所以,莊子實際上給人類舉證了宇宙的全息性質和大小深淺等人類認識的統一的可能性;老子,則是從自然和歷史的雙重角度,去論證了天地人中的規律,及其提示了人類應該怎麼樣去「得到」這些規律,最後而達到天人合一的「道德」人生境界。
三
老子和莊子這兩部典籍,不是一般的純粹理論典籍,它們之中蘊涵著教練學習者怎麼樣去「得到」的技術操作知識,所以,《老子》這部典籍一直是修真者的必備範本,就象現在工程技術人員必須人手一本的技術手冊一樣。而莊子則是中國文學者們必須學習的範本,就象現在的文科人員必須人手一冊的辭海辭源一樣。
在中國的所有重要通典中,《老子》是唯一一本既可以是理論文本,又可以是當事人直接修煉指導手冊的典籍,所以,老子一直是中國道教的經典。《老子》這部典籍,是在教習人知道、得道和道德,而這樣的教習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就是當事人的「棄智」。可以這樣說,自古以來,捧著《老子》學習的修真者多如牛毛,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在這一關上被卡下來了。這就是說,無論當事人對老子的語句有多熟悉,哪怕你把五千言倒背如流,或者當事人經過了許多理論與實踐,但是,如果你沒有經過「棄智」這一實踐過程,那就始終對「道德」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最後,你不僅僅本人不可能真正的道德,還有可能經常去誤人。
這里,我們先來看看《老子》中有關教育人們要「棄智」的一些基本方法言論:比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老子·十九章》);「絕學無憂」(20章);「少則得,多則惑」(22章);「雖智大迷」(27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47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57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65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81章)…………
可以這樣說,老子的這些言論,由於缺失了中間的論證過程,自古以來耽誤了不少修煉者,也給他自己的名聲抹了許多的黑,比如,前面所說的那些按照 西方哲學模式去框套中國傳統哲學的人,就是根據這些言論把老子說成為是推崇消極人生觀和愚昧政治的元兇的。80年代後期,中國的一個專門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的著名學者,都還在公開場合說他很不喜歡道家,因為,中國儒家積極,而道家消極,這就是說,這位以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為生且以鴻揚中國傳統哲學為人生宗旨的學者,在他的老年時期,都還因為種種原因被關在老子學問之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現實悲劇寫照。
中國古典哲學是不是沒有論證的傳統呢?當然不是,中國的緯學,就是專門針對經學的論證說明的一門學問,其是與經學相對而存在的,幾千年來,注釋和解釋《道德經》的各種緯學作品,是汗牛充棟的,比如,《老子指歸》就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解讀老子思想的絕佳作品。但是,《老子》作為經學 ,它卻一直就是那麼簡練,沒有多餘的話,這樣的情況,就象數學中的一些公式、定理和概念一樣,就是那麼幾條,「天不變,道亦不變」。
當事人如果要「得道」,為什麼一定要經過一個「棄智」的關隘呢?這個問題非常的復雜,也非常的簡單,這個問題的本身,就是個前沿哲學問題。
四
前面說了,人類知識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探索清楚天地人的內在運作和變化規律,人類認識這個規律的知識本身,可以被稱之為「得一」,而人類認識的事物的規律本身,則可以被稱之為「道」,人類掌握並自覺的運作這些「道」,就是「得(德)」,這樣的人的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就是得到,也就是「道德」了。這就是說,只要探索到了那種反復循環重復表達的事物運作現象,就可以說這就是「道」,而老子對「道」是這樣定義的,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25章)
既然「道」是循環的,那麼,如果觀「道」的當事人的位置是固定的話,這個時候,「道」就有正與反的合一的表達式。由此可見,老子觀察探索出來的「道」,從一開始起,就有個「人」的參考系在裡面,這一點,非常的重要,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根本區別之要點。這就是說,由於有了「人」這個參考系,所以,人類所感受到的「道」一直就有動和靜的性質在其中,因此,「道」必然是一陰一陽的合一表達。這樣,老子在他的所有的言論詞彙中都有概念的二分性質,這一點,後來的許多學習者一直不明白。比如,老子一開始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章),這就是說,由於有人的主體參考系在其中,由於有時間和空間的流動性質在其中,所以,道,就已經並非是事物自己的運作規律表達了,必然因為人的存在而有有常道與非常道的區分,名,也有常名和非常名的區分;而且,一切事物又都是在生滅流程中,也就是在「有、無」之間轉化循環的;玄,也就是人類的探索研究的本身目的,就是要把這樣的相反相成的事物統一起來,並利用這樣的規律去實踐和服務於社會生活。
由此可見,學習「老子」,最重要的是當事人本身要事先樹立起一個相反相成的思維方式,對《老子》中的所有概念,都要一反一正的去推導,這樣,才可能去接近「道」,這樣的學習情況,就和人滾著在地下行走一樣,同樣的一個詞彙,你應該使用一正一反的兩種對待和對立理解去思考。比如,老子說的「道」,就有「天道」和「人道」的對待之分,而「天道」是什麼樣的呢?老子認為:「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禪而善謀。……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73章,77章)。而「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77章)。這就是說,在自然的情況下,道,也因為有人的主體參與因素而有二分性質,天道和人道是有矛盾沖突的。天道的本質是和諧的,這就象天象一樣,如果它們之間不和諧,那宇宙就無序可言了,天道如同地球上的水一樣,不爭而善勝,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召而自來,禪而不謀,依照本性使然。而且,天道還有象那弓一樣的性質,拉開前後,就有上下的縮進,所以,天道是公正平均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人道則含有動物的獸欲規則在其中,往往與天道的性質相反,是「損不足以奉有餘」的。
老子所觀察的自然情況下的天道和人道是否是真理呢?當然是的!但是,發現 問題,並不是老子的根本目的,解決問題,才是他的目的,最後,老子提出了一個天道和人道的合一理想,這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就是現在人們常常說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聖人之道。但是,這里必須指出的是,「為而不爭」,並不是指的當事人想怎麼「為」就怎麼樣「為」,這就是說,任何當事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先經歷知道、得道和道德的過程。而怎麼樣才能夠知道、得道和道德呢?這,就涉及到「棄智」方法了。
五
由於「道」是指的一種生態系統情況下的事物的內在規律,而不是指的那種機械性質的拆分技術分析圖式,所以,這樣認識「道」雖然是最准確的,但是,卻也是最難的,這就涉及到一種特殊的修真道紀問題了,老子講了:「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皎,其不下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 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14章)。這就是說,我們認識道,往往已經很難使用平常的理性分析思維了,而只能夠在「恍惚」中去把握這樣的「道紀」。老子在表達這樣的掌握「道」的具體形式中,使用了許多比喻,比如,他把這樣的掌握「道」的情況,用和「恍惚、信、摶、烹調小鮮」等多種比喻去解釋,其實,說白了,老子就是提示了人類的知識積累與提煉升華的過程,就是提示了人類的知識與與知識價值的判定關系問題。
大家可以去回憶一下自己個人的知識學習過程,當我們要攻克某個問題的時候,如果你還是抱的自由探索態度的話,那麼,你一般都會發現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受到許多確定和不確定因素的制約,如果這個時候你的研究指意越明確,往往最後的結果也就越不全面。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知識越多的人,往往在為人處事上越謙虛謹慎和對世界本性越產生敬畏的原因,以前,我們大多將謙虛謹慎解釋成為純粹的個人倫理修養,把高知識的人對世界的敬畏,說是是什麼革命意志退化,這,當然是不對的,因為,只有那種真正了解了知識的性質的人,才可能知道人的每一個「成功和成果」,其實都是有缺陷的,都是片面的,就象那晚年的牛頓感嘆說自己一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往上爬,二是自己終生只是才走到了知識海洋的海邊,所以,一個人對世界的知識的自由探索的本身,就是一個人的道德逐步圓滿的過程。這,就是《老子》的要點,我們可以去看看一本《老子》,老子從來都是講當事人這樣的求真知道和得道道德的過程和方法,他從來就沒有告訴人們說在人的知識之外還有一個什麼神仙仙景。所以,只有當事人自己在積累了相對豐富的人生和科學探索經驗的時候,你才能夠知道《老子》的所有言論,就是在講人的求真探索知識和道德的相對轉化過程!這就是說,要想去《老子》的書籍中找到什麼人生功利的捷徑,那他註定是要失望的,最後,他還會對老子一頓的臭罵和歪曲。
應該說,老子說的人對真理知識的求索與人的道德的升華的相輔相成過程,是有個基本前提條件的,這就當事人的「自然無為」,說白了,就是當事人對真理的自由探索原則,如果當事人一旦帶有個人或者小利益集團的功利原則去求索真理,那麼,他無論掌握了多少技術,甚至在客觀上這些技術給人類眼前帶來了一時的好處,但是,無論當事人自身,或者對於世界和平發展來講,這又是不道德的,是最後有害於世界和人類的。
由於歷史條件的緣故,或者說,人類如果堅持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去探索天道的本質,那隻有一條路可走,這就是必須需要回到人的自己的內部身心上去進行體驗。知天知人,知人知天。人類知識領域中有一條相反相成的規律,這就是,如果我要了解右。必須需要通過左去進行,如果我要了解上,必須通過下去進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相反相成規律呢?那是因為人類理性認識的相對性質所決定的,這就是古人說的「陰陽互根」現象。這就是說,人類真正要了解宇宙的運動性質,即要依靠哈勃望遠鏡和宇宙探索飛船這一類人類理性知識的產物,同時還需要對人類自己內部身心運作規律進行探索。因為,歸根結底,人類是宇宙的產物,人類的生命的動能和覺受,都是宇宙所賦予,人類在嚴格的「自然無為」的情況下的自身身心的變化運作規律的本身,其實這就是宇宙的運作規律表達。所以,人類認識外部世界,首先需要對自己的認識進行認識,人類要思想外部世界,首先應該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思想,這就是說,探索人的自身身心之秘,沒有任何其他捷徑可走,也不可能主要依靠什麼儀器測試,只能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6章)。
由於老子已經摸索出了這樣的一條「知人方知天」(漢代揚雄語)的求真得道知識路線,大家可以想想,這樣知識程序能夠容忍人的腦袋還有那麼多的亂七八糟的念頭嗎?特別是不能夠容忍人的私利功利思想念頭的干擾!這正如揚雄所說:「神心惚恍,經緯萬端,事系諸道、德、仁、義、禮,巽問神。」(《法言·孝至》)。這就是說,要得知道的大智慧,就得盡量消除掉個人的許多小智。所以,老子這里說的「棄智、絕學、多惑、雖智大迷、博者不知、以智治國國之賊」都是相對於當事人的小智而言的。而老子說的「為道日損、善為道者將以愚之、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同樣是針對去小智方得大智慧而言的。這,就是老子的「棄智」方法論和認識論的根本目的。
道德與知識,是一組相輔相成的關系,人之初,善惡混,隨後,隨著人的生命的增長,知識便與道德發生相輔相成的作用了,知識在先,「人必先作,然後名之,先求,然後人與之」(《法言·君子》)。知識越豐富的人,往往道德越善,最後,自覺的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許有人問,那麼為什麼許多在深山中生活了一輩子的農民往往非常的道德,而那些城市中的什麼博士什麼研究員什麼大幹部則往往非常不道德,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評判「知識」的標准上出現了誤差所至,一個研究物理的博士,一個管理著一大方土地的高官,和一個以養種植為自己職業的農民,他們只存在著知識類型的差別,並不存在誰有知識和誰無知識的問題。而且,由於農民是在從事著生態系統條件的知識勞動,所以,他們對自然本質的了解往往更透徹,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農民往往非常善良道德的原因。其實,中國古代賢哲早就發現了自然農業生產,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產勞動,其中還蘊涵著天人之道的知識和道德問題,所以,揚雄就曾經感嘆道:古人耕且養,三年不師自德。這意思就是說,耕讀,也是一種培養人的技能和道德的途徑,相比之下,城市中的人們往往就沒有這樣的條件了,而是單純的勞動了。所以,現在的人們應該高度警惕城市工業化,對人性的扭曲和損害,回歸自然,實際上還不是一般的環境保護問題,其中,還涉及到恢復人的天性和人的大智慧的問題。
老子所說的「道」,其實一點都不深奧,它之所以常常迷惑人,不在於它的復雜,而是在於它太平常太簡單。任何真理,都是常識。科學技術是人類知識往復雜表達方式上走的反映,哲學和真理知識的表達道途則剛好相反,是往簡單和常識上走!這點,現在許多人常常搞明白。
老子說的「道」是與「德」相輔相成的,而「德」主要是一種人的行為表達,所以,修真求道,重在行動實踐!那種試圖通過一味的讀書和將自己關在房中搞飛升體驗的人,是肯定得不了道的。但是,如果排斥當事人的身心修真體驗,試圖通過外部理性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恐怕同樣也難以知道和得道的。我們可以看看現實例子,現實生活中,許多在理性知識中折騰了一輩子的人,哪怕他已學富五車,但是,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判斷,往往還不如一個小學生來的那樣自然與合情合理。同理,一個人實踐知識積累不夠,無論他個人的身心修煉工夫有多深厚,他最終還是死定小智慧。所以,要想得到大智慧和道德,老子一再告戒人們要「大巧若拙,大智若納」,不要耍小聰明,要做老實人,老子所說的愚已,就是指的愚自己的小聰明;棄智,就是指放棄小智慧;絕聖,就是要求當事人大膽去實踐,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要凡事去依賴別人,因為,知識和道德,是個人的自覺行為表達,是任何聖人都灌輸不出來的。
總之,老子的「棄智」是一種人往高處走的經驗知識法門,這樣的知識法門,同樣也反映在其他的科學和道德的訓練中,道,歸根結底是相通的,當然,老子的道德法門,也是其他理性知識法門所不可替代的。筆者相信,隨著人們對老子的通俗解讀,老子所期盼的道德之人,會越來越多的。
『拾』 《老子》的無和有指的是什麼
不好說「有是什麼」、「無是什麼」,但是我可以列舉——「什麼是有」、「什麼是無」。例如,道(本元、原理、規律)是「無」的一種,術(道路、方法、謀略)是「有」的一種。也可以直白地說,看得見聽得著就是「有」。
-------------------------------------------------------------------------------------------------------------
■道與術的關聯分析■
●道——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
「見小曰明」,說面對客觀事務和具體問題時,人的思維、觀察力善於洞悉細微,運用相應邏輯規則並基於已有經驗,能夠得出真理的結論。
●術——古代就是指道路,現代引申為方法、謀略。
「守柔曰強」,說依據客觀規律和基本原理,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給客觀現象和具體矛盾以准確的推導和解析,並對具體處理方法作出合理的指導。
※ 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復別人做過的事不叫道。
※ 走不一樣的路,堅持創新才能生道。
■道是本,術是表;術源於道。■
-------------------------------------------------------------------------------------------------------------
● 結合現代唯物辯證哲學闡述就是:
【道】——本原、本體、規律、原理,恆道、常道是不會改變的,是可以被人類在鑽研、探索宇宙天地萬事萬物自然玄奧的過程中發現的,不斷尋找、步步律求,那麼更深層次的【道】就會越來越多地被我們發現。恆道沒有變,而人類對於恆道的認識在不斷變化,就是不斷提高和升級,隨之,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