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市勞動模範誰的名言
「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這句話出自教科版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而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鐵人」王進喜的感人事跡,文中用了「他暗下決心:」來引述王進喜的"我一定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換句話說,「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這句話並不是誰說的,而是作者認為王進喜暗下的決心。
建國初期,國內一線工人覺悟都很高,尤其是參加各種會戰的工人都如此,畢竟在當時來講,那絕對是光榮的事情,所以有「暗下決心」的具體言論或許不實,但是此類想法,每個一線工人都會有,因為那是光榮與理想並存的年代!
『貳』 把中國貧油的帽子丟到太平洋是誰
把中國貧油的帽子丟到太平洋是誰李四光和王進喜。
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他生於1889年。像那個時代很多人一樣,出身貧寒,攢錢讀書,出國留學,加入同盟會,在外國大學獲得學位,回中國大學教書,當教授。延到四九,留在大陸,進入相關的研究院,作出重大貢獻。
他創建了地質力學,通過理論論證中國的地底下,是不缺油的。之後又主持石油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江漢油田、華北油田……
「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提起王進喜,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把他和「鐵人」這個稱呼聯系在一起。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50年春,他通過操作考核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
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他帶領貝烏5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鑽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鑽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鑽井闖將」。
(2)把中國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擴展閱讀
關於中國的石油遠景,早期的很多中國學者都是持悲觀態度的,因為在一些對中國實地調查之後,美國的石油公司工程師和很多學者都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在中國國土上存在油田的可能性不大,中國日後的石油資源可能要通過進口才可以獲得。
作為一位地質學家,李四光對於國外科學家的定義非常不滿,他決定根據對中國地質的研究經驗,自己尋找。早在30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沉降帶中又豐富的石油資源,李四光區分了油區和油田的概念,他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油田只是儲油量大,應該先找油區後找油田。
新中國成立之後,李四光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他認為不論是在海洋還是在大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就可以形成石油。所以他開始了對華北平原徹底的勘測和排除工作,大膽實施我國石油開采重心東移的戰略,為我國東部大慶油田的開采開通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極大激勵了我國奮戰在石油開采工作中的工作人員。在李四光理論的支持下,我國相繼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等油量充足的油田,讓人們感受到收獲黑色金子後的喜悅之情。李四光憑借精湛的理論研究和推廣實踐,讓我國拜託了貧油的帽子。
1960年,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到大慶加入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呈現在王進喜面前: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鑽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備怎麼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
在重重困難面前,王進喜帶領全隊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苦幹5天5夜,打出大慶第一口噴油井。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王進喜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代表,讓石油工人成為那個年代最受尊敬的人物。是他們,讓中國把「貧油國」的帽子甩進太平洋。
『叄』 中國人是怎樣甩掉貧油的帽子的
中國是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最早的國家之一。然而,直到新中國誕生前,近代油氣地質勘探仍未真正起步,可謂既無統一計劃,又無資金和先進設備,僅由少數專家在一些局部地區(如陝北、甘肅、新疆、四川、台灣等地區)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地面地質調查和少量鑽井。到1949年底總共發現了陝北延長、甘肅玉門和老君廟、新疆獨山子以及台灣出礦坑等5個油田以及7個小氣田。解放前年產原油僅為12萬噸。
中國油氣勘探歷程從20世紀50年代算起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1)勘探初期階段(20世紀50年代)。
根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仍主要在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1956年起勘探集中在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當年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這是新中國石油勘探的第一個突破。
1958年,在青海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日產500噸的高產井,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和3號油田。石油部在四川組織了川中會戰,發現了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在玉門發現了鴨兒峽油田。
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已形成新疆、青海、玉門、四川四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2)戰略東移,突破松遼盆地(20世紀50年代末—1963年)。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先後在華北平原和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1959年9月石油部在松遼盆地鑽探的第三口參數井—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1960年2月中央批示開展松遼石油大會戰。5月,數萬石油大軍雲集大慶長垣北部,在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太平屯、高檯子、葡萄花、敖包塔等7個構造上先後獲得工業油流,揭示了大慶長垣構造帶整體含油的面貌。1963年5月上報石油儲量達22.63億噸,含油麵積865平方千米,這一重大突破一舉改變了我國石油分布的格局,開創了我國東部油氣勘探的全新局面。
從會戰的當年6月第一列火車外運原油起到1963年,全國年產原油達648萬噸。同年12月,周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告「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3)進軍渤海灣,創建第二大石油基地(1964年至20世紀80年代中)。
乘大慶石油會戰勝利的東風,為繼續加強東部地區的勘探,經中央批准,1964年石油大軍南下入關,挺進渤海灣地區,開始了華北石油會戰。在北起天津北大港南至山東東營以北的廣大沿海地區,擺開了新的石油勘探戰場。
1965年,在山東東營地區發現勝—坨油田,坨9井、坨11井日產油上千噸,當年產原油83.9萬噸。在天津拿下大港油田,此後,石油人戰勝文革動亂造成的重重困難,勘探戰果不斷涌現。至1978年,相繼發現了一批大油氣田,如勝利油區的東辛、濱南、孤島、孤東、臨盤等億噸級油田,大港油區的北大港、棗園、五官屯油田等。這兩個油區原油產量分別達到2000萬噸和315萬噸,成為繼大慶之後我國的第二大石油生產基地。
1967年開始在遼河盆地進行石油勘探。國務院於1970年3月批准開展遼河石油會戰,相繼發現興隆台、曙光、歡喜嶺等大油田。遼河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355萬噸。
1975年7月,華北冀中平原勘探又奏凱歌,任4井打出高產油流,開創我國古潛山油氣勘探的新時期,到1978年原油產量達1224萬噸。
在渤海灣地區勘探會戰的同時,國務院於1969年6月批准組織江漢石油會戰。在中國腹地江漢平原上,用近3年時間,發現了一批中小油田,建成產能上百萬噸。
1970年,中央批准開展陝甘寧石油勘探會戰,發現了馬嶺、紅井子油田,建成產能100萬噸。
1977年5月,石油部組織河南石油會戰,發現了魏崗、雙河、下二門等油田,僅用1年時間建成產能200萬噸。
70年代開展的會戰先後發現川西北牛壩和川西南、川東南等19個氣田,1978年年產天然氣達60.8億平方米。
1978年,中國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
此後,到80年代中期,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石油勘探開發開始對外開放,在海上開始對外簽訂合作協議。1983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渤海、鶯歌海突破性地發現了油氣田。加上陸上以松遼、渤海灣盆地為重點,發現一批新油田,使我國的石油儲量穩步增長。
1983年3月,國務院批准石油部組織中原油田生產建設技術攻關會戰。該油田從1975年9月濮參1井發現工業性井噴後,先後發現文留、濮城等大油田。1979年年產原油30萬噸。1985年原油產量達到550萬噸。
1984年9月,地質礦產部在塔里木盆地的塔北隆起發現高產油氣流(沙參2井)。年底在內蒙二連盆地有新發現。
(4)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油氣並舉,大力發展近海勘探,加強全國范圍內的區域勘探(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
以發展西部和東部「三新領域」勘探為重點,滾動勘探,不斷增加儲量。到1988年全國油氣勘探重點地區有新疆、吉林、大港、冀東、內蒙古、青海。在塔北隆起輪南構造的奧陶系,石油部鑽探的輪南1井噴油,日產油90.7立方米,發現了輪南油田。1989年石油部成立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礦部也加強了西部勘探。到目前,在西部勘探獲重要進展,在塔里木發現探明了輪南—塔河油田等一批大中油田,在准噶爾、吐哈、青海、陝甘寧等盆地都探明了一些油田。
近年來,在中國西部以塔里木盆地為重點,探明了克拉2大氣田(儲量2000多億立方米)以及鄂爾多斯以長慶和蘇里格為代表的大氣田;在四川和青海都發現大量天然氣儲量,近年來累計新增天然氣儲量達1.0萬億立方米,這為西氣東輸工程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海上油氣勘探不論是自營區或是與國外協作區都獲得了新進展,北起渤海南到南海北部灣,已發現了一批大中型油氣田,如綏中36-1、蓬萊19-3、流花11-1等大油田和南海崖城13-1、東方11-1氣田。海上累計探明石油儲量(2001年底)14.3億噸,天然氣儲量2995億立方米,已成為「十五」及以後的油氣發展重要領域。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就是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瞄準國際石油科技前沿,以5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100多年才走完的發展道路,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五大油氣生產國。
『肆』 甩掉中國貧油的帽子的人是誰
是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首創的地質力學,打開了中國石油寶藏的大門,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使中國進入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
李四光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
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4)把中國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擴展閱讀:
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李四光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
1956年,李四光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
『伍』 如果說,當年大慶油田的開發把中國「貧油」的帽子「扔進了太平洋」,那麼,中石化焦石壩頁岩氣田的誕生,
是的。因為榨菜,世人知道了四川涪陵。而今,涪陵又因一個深山小鎮——焦石壩而備受矚目,因為這里探出了我國第一個千億立方米級儲量的大規模頁岩氣田,相當於發現一個億噸級的大型油田。這也是北美地區之外,全球首個大型商業性頁岩氣田。
『陸』 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是什麼修辭手法
「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這是一個比喻的修辭手法。又是比喻修辭手法分類中縮喻修辭手法。縮喻的典型例句是「思想像潮水一樣",縮喻成「思想的潮水",再縮喻成「思潮」。
明喻的公式是:甲象乙。
暗喻的公式是:甲是乙。
縮喻的公式是:甲的乙。
縮喻的「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展開句式是「石油工業落後像一頂帽子」。這樣我們就能很明確地看出這是比喻了。
這個例句中還用到了一種修辭方法叫做比喻修辭分類中的「曲喻」。其典型的例句是郭蘭英的歌詞:"麥浪滾滾閃金光「。「麥浪」是一個曲喻,曲在將麥田比喻成麥田的海洋,海洋里才有浪,這就是有了麥浪。例句先把「石油工業落後」比喻成一個人,人才要戴帽子。直接說「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就是曲喻。
相信這個例句,你只要分析到是一個比喻就行了。縮喻和曲喻都需要分析和解答,許多人有都是分析不出來的。
『柒』 李四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故事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後來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地質力學是李四光(1889—1971)創立,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發表的《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後海水進退規程》等,從理論上探討自水圈運動到岩石圈變形,自大陸運動到構造形跡等問題,1929年提出構造體系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構造體系類型。李四光把地球自動調節
『捌』 歷史上有哪些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人物
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人物有:
1、貝多芬:
從1819年開始,貝多芬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沒有倒下,而是憑借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創作完成《庄嚴彌撒曲》。1826年,《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完成並公演,歌劇《費德里奧》最後版本予以發行。
2、詹天佑:
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之初工程技術人員缺乏,詹天佑率僅有的兩名工程學員,於1905年5月,自豐台經南口、八達嶺,勘測至張家口,隨即回測,並選測了自延慶州繞過八達嶺經德勝口、十三陵到昌平的比較線。6月回到天津總局,提出勘測及調查報告,並擬定修築方案。
計劃分三大段修築,第一段先行開工,以早日通車運輸而獲利;第二段及第三段,再詳細勘測。最終完成了京張鐵路的修建工程。
3、司馬遷:
漢武帝天漢二年,司馬遷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
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泄憤懣而作。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
至此,司馬遷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4、王進喜:
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於3月25日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鑽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裡、這里的鑽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油井來,把「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面對極端困難和惡劣環境,會戰領導小組作出了學習毛主席《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王進喜組織1205隊職工認真學習「兩論」。通過學習,王進喜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建設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
1205隊的鑽機到了,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把鑽機卸下來,運到薩55井井場,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
井架立起來後,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鑽。
5、李時珍: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
『玖』 把中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是勞動模範的。名言是誰
這句話出自教科版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而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鐵人」王進喜的感人事跡,文中用了「他暗下決心:」來引述王進喜的"我一定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換句話說,「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這句話並不是誰說的,而是作者認為王進喜暗下的決心。
(9)把中國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擴展閱讀:
建國初期,國內確實缺少石油,而且1958年之後,國內對開採石油的決心非常大,當時上上下下對勘探石油,摘掉「貧油國」的帽子抱有絕對的信心,王進喜肯定也有這個心思,這一點毋庸置疑。
王進喜雖然後期當了隊長,實際上,還是一線的工人,而且威望很高,這主要是因為王進喜做到了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確實贏得了工人們的一直擁戴。從這一點來講,王進喜雖然不能文縐縐的「暗下決心」,但是同樣的想法,還是有的。
『拾』 王進喜克服困難打出勝利油田的第一口有井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錯誤的是打出
不屈的童年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母親何占信,父親王金堂。40歲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個男孩子,心裡非常高興。按照當地的習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篩子放在秤上一稱整好十斤,於是就給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聽起來非常雄壯,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長大後,按照王家的家譜往下排,起名王進喜,希望他歡歡喜喜去上學,學到本領後重整家業。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王進喜受盡苦難。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1932年,軍閥馬步芳要建羊毛廠,王金堂被強迫出勞役。9歲的王進喜讓父親坐在牛車上,趕車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10歲的王進喜和幾個窮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沒、氣候變化無常的妖魔山給地主放牛。王家有幾畝地被區長以借為名長期霸佔。12歲的王進喜不畏強權,前去討要。雖然只要回了幾丈白土布,卻是王進喜與惡勢力抗爭的一次勝利。14歲時,為了躲兵役,王進喜淘過金、挖過油。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舊玉門油礦當童工,年齡雖小,卻干著和大人一樣的重活,還經常挨工頭的打罵,但他不甘屈辱,奮起反抗。王進喜常因反抗而受懲罰。師傅知道後,給他講駱駝「攢勁」的故事,告訴他要講究斗爭方法,培養「耐力」。王進喜心中充滿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正是這苦難的經歷和惡劣的生存環境,煉就了他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性格。
赤城報國
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從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鑽探大隊當鑽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干。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幹活。艱苦的鑽井生產實踐,鍛煉了他堅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先進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個里程碑。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帶領貝烏5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鑽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桿」的口號,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部召開的現場會。余秋里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面「鑽井衛星」紅旗頒發給他。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鑽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鑽井闖將」。
1959年9月,王進喜出席甘肅省勞模會,被選為建國10周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休會期間,王進喜參觀首都「十大建築」,路過沙灘時,看到行駛的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才知道國家缺油,他感到一種莫大的恥辱,這位堅強的西北漢子,蹲在沙灘北大紅樓附近的街頭哭了起來。從此,這個「煤氣包」成為他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思想動力之源。
艱苦創業
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於3月25日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鑽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裡、這里的鑽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把「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對極端困難和惡劣環境,會戰領導小組作出了學習毛主席《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王進喜組織1205隊職工認真學習「兩論」。通過學習,王進喜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建設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隊的鑽機到了,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把鑽機卸下來,運到薩55井井場,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來後,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鑽。薩55井於4月19日勝利完鑽,進尺1200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
1960年4月29日,1205鑽井隊准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余秋里得知後,連聲稱贊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4萬會戰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萬人誓師大會上,王進喜成為大會戰樹立的第一個典型,成為大會戰的一面旗幟。號召一出,群情振奮,戰區迅速掀起了「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的熱潮。
1960年7月1日,會戰指揮部召開慶祝建黨39周年和大會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