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後的玉串,叫冕旒,也用作皇帝的代稱冕(corona)。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
皇後是鳳冠。但不是皇後妃嬪戴的那種有鳳龍圖案的冠。而是彩冠,即花冠等(女子的一種冠飾),上頭有假花或其他吉祥圖案。肯定有。但鳳龍圖飾的,只能是貴族富家。戴冠,所受重量可不輕,雖然如此,依舊很是討女子喜歡。到了明代,更是流行,而新娘戴的冠也被稱為「鳳冠」。
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頭冠叫鳳冠,服飾叫霞帔,以示榮耀。也指古代貴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的裝束。
鳳冠:古代貴族婦女所戴的禮冠。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於婚禮時。
❷ 古代皇帝皇後戴的帽子是叫什麼
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為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冕版(冕頂之板);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與服飾);冕冠(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皇後頭上戴的叫鳳冠,身上披的叫霞帔(pèi )。
鳳冠,因以鳳凰點綴得名。鳳凰是萬鳥之王,所以只有皇後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慶典,如婚禮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❸ 皇後戴的「鳳冠」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各個朝代皇後的鳳冠有什麼區別
我國古代等級森嚴,對於不同等級的人群所穿著佩戴的服飾首飾也是有很多講究的。皇室宗親所穿的服飾更是有規矩,絲毫不能越矩。
到了清朝這時候,普通人結婚的也可以使用「鳳冠霞帔」,人們對「鳳冠」的觀念也變了。
❹ 清朝皇後啊,太後啊頭上戴的叫什麼
1*朝冠之皇後夏朝冠 皇後朝冠除中央頂飾三層金鳳外,朱緯上還綴一周金鳳共7隻和金翟1隻,位於後面的金翟向腦後垂珠為飾,皇後為五行二就,冠後又垂護領。 【典 制】皇太後、皇後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周綴金鳳七,飾東珠各九,貓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絛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
2*·皇後朝珠·皇後朝珠須佩戴三盤,東珠一盤正佩於胸前,另外兩盤珊瑚朝珠交叉於胸前,由左右肩斜掛至肋下。且女性所戴朝珠兩串記念的一側在右胸前,與男性正相反。只有皇太後、皇後才能佩戴東珠串成的朝珠。皇貴妃以下至妃為蜜珀1串、珊瑚2串,嬪以下至鄉君為珊瑚1串、蜜珀2串。【典 制】皇太後、皇後朝服御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惟其宜,絛皆明黃色。
❺ 古代皇後頭上戴的叫什麼鳳冠什麼來著
你好。下面是介紹(望採納):
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鳳冠是皇後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於婚禮時。明神宗萬曆帝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分別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 孝端、孝靖兩位皇後各2頂。四頂鳳冠製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裝飾的龍鳳數量不同。它們造型奇巧,製作精美,並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
鳳冠,因以鳳凰點綴得名。鳳凰是萬鳥之王,所以只有皇後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慶典,如婚禮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❻ 明朝皇後服飾是什麼樣子
九龍四鳳冠
即皇後禮服冠,明初參考宋代皇後龍鳳花釵冠而設計,所用飾件雖不如宋代鳳冠之繁多,但整體仍十分華麗。《明會典》對禮服鳳冠的細節做了詳細記錄(永樂三年制度):
「九龍四鳳冠,漆竹絲為圓匡,冒以翡翠。上飾翠龍九、金鳳四,正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珠結,余皆口銜珠滴;珠翠雲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樹(皆牡丹花,每樹花二朵、蕊頭二個、翠花九葉);小珠花如大珠花之數(皆穰<rang>花飄枝,每枝花一朵、半開一朵、翠葉五葉);三博鬢(左右共六扇),飾以金龍、翠雲,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飾珠寶鈿(diàn)花十二,翠鈿如其數;托里金口圈一副。」
鳳冠用漆竹絲編成圓形冠胎,表面冒以翡翠紗。冠頂原定用翠龍九條、金鳳四隻,但從明代皇後禮服畫像和出土實物看,冠上的龍都為金質,鳳則用點翠。明初鳳冠正中為一條大龍,口銜大珠一顆,珠上有翠蓋,下垂珠結一串,其餘龍鳳口中銜有珍珠寶石製成的珠滴。冠身上部鋪有四十片點翠鑲珍珠的如意雲。下飾大珠花十二樹,即用珍珠串成牡丹花,兩朵為一樹,飾有蕊頭二個、點翠花九葉。小珠花(飄枝花)十二枝,每枝有珠花一朵、半開一朵、翠葉五葉。大珠花綴於冠身下部、口圈上沿,小珠花在大珠花之上,綴於珠翠雲之間。冠底口沿外側為翠口圈,上綴珍珠寶石鈿花及翠鈿各十二個,托里鑲金口圈一周。博鬢安在鳳冠後部,前端如橢圓形,往後漸收,左右各三扇,嵌在金鈒龍吞口中,每扇上皆飾有金龍、翠雲、珍珠等。博鬢朝向下方(或前方)一側的邊沿綴有珠絡,並垂珠滴。
明神宗定陵出土有兩頂皇後禮服鳳冠,一頂是孝端顯皇後的九龍九鳳冠,一頂是孝靖皇後的十二龍九鳳冠。兩頂鳳冠所用飾件與《明會典》制度不完全相符,但和皇後禮服畫像中所繪鳳冠形制基本相同。《明實錄》記載萬曆三十四年所上慈聖皇太後冠服中有「珠翠金累絲嵌貓睛絲青紅黃寶石珍珠十二龍十二鳳斗冠一頂(金鈒龍吞口、博鬢、金嵌寶石簪、如意鉤全)」,所描述的形制亦與出土實物接近。
孝端後九龍九鳳冠通高48.5厘米,外口徑23.7厘米,正面上層有金龍九條,中層為翠鳳八隻,下層飾大珠花九樹,每樹各用紅藍寶石三塊,四周以珍珠串圍繞,背面上部立翠鳳一隻。龍鳳皆口銜珍珠與紅藍寶石穿成的珠滴。翠雲共四十四片。冠頂以寶石和串珠組成一組花卉。冠後下方有金鈒龍吞口兩個,博鬢左右共六扇(各長23厘米),每扇飾金龍二條,嵌寶石三塊,向前一側垂有珠串。冠上共嵌寶石115塊(紅寶石57、藍寶石58)、珍珠4414顆。共重2320克。
珠翠面花、珠排環、皁羅額子
《明會典》記載:「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環一對;皁羅額子一,描金龍文,用珠二十一顆。」珠翠面花是皇後貼在臉部的飾物,也是參考了宋代制度,共有五件(五事):一件貼於額部,正中為一顆大珠,周圍有四顆小珠,間綴翠葉四片;二件貼於兩靨,各嵌一顆大珠,綴翠葉五片;二件分別貼在左右眉梢末端靠近發際處,以六顆珍珠連排,綴翠葉十二片。萬曆慈聖太後冠服中有「珠翠面花二副,計十八件」(《明實錄》,下同)。珠翠面花的使用在宋代皇後畫像中可以見到,明代前期皇後因無禮服畫像傳世,故珠翠面花的使用情況無法得知,僅明世宗孝恪皇後禮服像似可見眉間點綴珍珠一顆,其餘皇後則未見使用。
珠排環是皇後的耳飾(明代耳環亦稱「環」或「環子」、「環兒」),一對,以金絲將珍珠串成長墜子,末端鑲大珠一顆,上部則飾珍珠、翠葉等,各用S形金鉤一個。慈聖太後冠服有「金絲穿八珠耳環二隻」和「金絲穿寶石珍珠排環二隻」。
皁羅額子亦稱抹額,戴在皇後的額部,用皁色羅製成,呈長方形,飾有描金雲龍紋樣,在底邊綴珍珠二十一顆,兩側各有系帶一根。慈聖太後冠服有「皂羅描金雲龍滴珍珠抹額一副」,明代皇後禮服像中可以看到鳳冠底邊露出的一排珍珠,即是皁羅額子。
翟衣
深青色,材質紵絲、紗、羅隨用。衣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敞口,領、袖、衣襟等處施以紅色緣邊,飾金織或彩織雲龍紋樣。衣身織有翟(dí)紋(造型為紅腹錦雞,五彩羽毛)十二行,每行用翟十二對,應為一百四十四對,但因衣服的大襟與小襟交疊,可能有四對翟紋重復,故《明會典》中稱「凡一百四十八對」。大襟及左袖(前身)的翟紋朝向右邊,小襟及右袖(前身)的翟紋朝向左邊,後身翟紋應與前身對稱,但方向相反,即背縫(中線)兩側翟紋均面向袖口。翟紋之間裝飾有小輪花,為圓形花朵,外有白色連珠紋一圈。每行(列)紋樣均為翟紋與小輪花交錯排列。翟衣身長至足,不用裳。
中單、蔽膝、大帶、副帶
中單用玉色紗或線羅製作,領、袖、衣襟等處施紅色緣邊,領緣織有黻紋十三個。蔽膝深青色,材質亦紵絲、紗、羅隨用。正面織翟紋三行,每行兩對,翟紋上下間以小輪花,一共四個。蔽膝四周施青赤色(緅)緣邊,飾金織或彩織雲龍紋,上端綴系帶一對。
大帶內外兩面(表、里)均為雙色拼成,一半青、一半紅,垂帶末端一截則為純紅。帶身飾織金雲龍紋樣。大帶垂帶部分與圍腰部分連成一體,垂帶末端裁為尖角狀,上下兩邊均施緣邊,上邊用硃色緣,下邊用綠色緣。圍腰部分在開口處綴紐扣一對,不飾假結、假耳。副帶以青綺製成,其所系部位與功能無明確記載,有可能是束在大帶之下,用來系掛大綬、玉佩等。
玉佩、小綬、大綬、玉圭
玉佩形制與皇帝所用相同,兩組,每組有珩(héng)一件,頂部系金鉤;瑀(yǔ)一件,在珩之下;琚(jū)一對,在瑀左右,飾描金雲紋;玉花一件,在瑀之下;璜一對,飾描金雲紋;沖牙一件,在玉花之下;玉滴一對,在玉花之下、沖牙左右。自珩以下用絲組穿玉珠五串連接各飾件。珩、瑀、玉花、沖牙皆飾描金龍紋。玉佩下有小綬一對,顏色、紋樣與大綬相同。大綬為長方形,用黃、赤、白、縹(piǎo)、綠五彩織成,纁色織物襯里。大綬上垂織帶六條,也稱作「小綬」,顏色與大綬五彩相同,分成三組編結,懸掛玉環二枚。
《周禮•考工記》雲:「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明代皇後禮服使用玉穀圭,長度合周尺七寸,尖頂、平底,圭身兩面均刻有谷(谷)紋。谷紋為豎行排列的凸起狀圓點,象徵谷芽,取「谷以養人」之意。下部套有黃綺,用黃色金龍紋玉圭袋盛納。慈聖太後冠服中有「白漿衣玉穀圭一枚」。
玉革帶
《明會典》記載:「玉革帶,青綺鞓,描金雲龍文。玉事件十、金事件四。」革帶為一整條,內襯皮革,外用青綺包裱,飾描金雲龍紋。革帶上所綴金、玉事件具體所指尚不清楚。從《中東宮冠服》所繪革帶插圖分析,帶身一端綴有玉鉤<角枼>(帶扣),另一端則綴玉撻尾,帶身中段有花形玉帶銙一塊,左右為圓桃六塊(每邊三塊),另有金質帶箍三件。定陵出土了孝端顯皇後的兩條玉革帶,形制相同,均為黃色素緞帶鞓,飾有描金雲龍紋,上綴白玉帶銙十二塊(撻尾一、圓桃八、橢圓形帶版一、玉帶扣一、玉「方策」一),有可能是皇後禮服所用。
襪、舄
襪以青羅製作,襪上有系帶。舄用青綺製成,舄身飾描金雲龍紋,在鞋幫處用皁線緣邊(純)。舄首上翹,做成如意雲頭形,上綴珍珠五顆。慈聖太後冠服有「青紵絲描金雲龍滴珍珠舄二隻」。
皇後全套禮服的穿著與皇帝冕服弁服一樣比較繁瑣,現以圖繪簡單說明:頭戴皁羅額子及鳳冠;臉施珠翠面花,耳掛珠排環;內著黻領中單,外穿翟衣;腰部束副帶、大帶、革帶;前身正中系蔽膝,後身系大綬;兩側懸掛玉佩及小綬;足穿襪、舄;手持玉穀圭。
在現存的皇後禮服畫像中,穆宗孝定皇後(慈聖太後)、神宗孝端顯皇後在翟衣外都披有紅色雲龍紋霞帔,《明實錄》所記慈聖太後冠服里則提到「金累絲滴珍珠霞帔捥兒一副,計四百十二個」和「金嵌寶石珍珠雲龍墜頭一個」。定陵也出土了兩件「金累絲珍珠霞帔」,分屬孝端後與孝靖後。《定陵》報告描述「霞帔」分作左右兩條,面為紅色織金紵絲織成料,兩邊織金線二道,內飾圓點紋,中間織雲霞和升降龍紋,與畫像基本吻合。帔身還綴有嵌珍珠梅花形金飾共412個,和《實錄》中「金累絲滴珍珠霞帔捥兒」的數量相符。按明代制度,皇後霞帔用於常服中,禮服並不使用,且光宗孝元貞皇後與孝和皇後禮服像上也沒有畫霞帔。禮服用霞帔或許只是隆慶、萬曆年間的一時之制。
此外,陳元龍《格致鏡原》引《事物紺珠》的記載說:「明朝制,皇後翟衣,玄色……妃翟衣,青色。」孝定、孝端、孝元、孝和四後的畫像上,所穿翟衣顏色均似玄色,與孝恪後翟衣之深青顯然有別。這些畫像、文字、實物都反應出皇後冠服制度在明代後期可能有所變化,但未及對相關典籍進行修改,因此缺少直接的記錄,還需要根據考古提供的實物信息並結合其他文獻記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❼ 明朝皇後戴的鳳冠什麼樣
明神宗萬曆帝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分別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
孝端、孝靖兩位皇後各2頂。四頂鳳冠製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裝飾的龍鳳數量不同。它們造型奇巧,製作精美,並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
六龍三鳳冠
孝端皇後鳳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徑約20厘米。龍全系金制,鳳系點翠工藝(以翠鳥羽毛貼飾的一種工藝)製成。其中,冠頂飾有三龍:正中一龍口銜珠寶滴,面向前;兩側龍向外,作飛騰狀,其下有花絲工藝製作的如意雲頭,龍頭則口銜長長珠寶串飾。三龍之前,中層為三隻翠鳳。鳳形均作展翅飛翔之狀,口中所銜珠寶滴稍短。其餘三龍則裝飾在冠後中層位置,也均作飛騰姿態。冠的下層裝飾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間鑲嵌紅藍色寶石,周圍襯以翠雲、翠葉。冠的背後有左右方向的博鬢,左右各為三扇。每扇除各飾一金龍外,也分別飾有翠雲、翠葉和珠花,並在周圍綴左右相連的珠串。整個鳳冠,共嵌寶石128塊(其中紅寶石71塊、藍寶石57塊),裝飾珍珠5449顆。由於龍鳳珠花及博鬢均左右對稱而設,而龍鳳又姿態生動,珠寶金翠色澤艷麗,光彩照人,使得鳳冠給人端莊而不板滯,絢麗而又和諧的藝術感受,皇後母儀天下的高貴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體現。
三龍二鳳冠
即孝靖皇太後鳳冠,高26.5厘米
三龍二鳳冠
口徑23厘米,鳳冠共用紅、藍寶石一百多塊,大小珍珠五千餘顆,色澤鮮艷,富麗堂皇,堪稱珍寶之冠。
九龍九鳳冠
孝端皇後鳳冠,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餘顆,各色寶石150餘塊。此冠用漆竹紮成帽胎,
九龍九鳳冠
面料以絲帛製成,前部飾有9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8隻點翠金風、後部也有一金鳳,共9龍9鳳。後側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這頂豪華的風冠,共嵌紅寶石百餘粒、珍珠5000餘粒。
十二龍九鳳冠
孝靖皇後鳳冠,冠上飾十二龍鳳,正面頂部飾一龍,中層七龍,下部五鳳;背面上部一龍,下部三
十二龍九鳳冠
龍;兩側上下各一鳳。龍或昂首升騰,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賓士,姿態各異。龍下部是展翅飛翔的翠鳳。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龍鳳下部飾珠花,每朵中心嵌寶石1塊或6、7、9塊不等,每塊寶石周圍繞珠串一圈或兩圈。另外,在龍鳳之間飾翠雲90片,翠葉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飾珠寶帶飾一周,邊緣鑲以金條,中間嵌寶石12 塊。每塊寶石周圍飾珍珠6顆,寶石之間又以珠花相間隔。博鬢六扇,每扇飾金龍1條,珠寶花2個,珠花3個,邊垂珠串飾。全冠共有寶石121塊,珍珠3,588顆。鳳眼共嵌小紅寶石18塊。
❽ 明代皇後冠飾特點和樣式是什麼,妃子之間又有什麼不同
明朝皇後在受冊封的時候會帶鳳冠,然後他們的鳳冠上是九龍四鳳,並且是有12樹大花12樹小花,然後兩博鬢上裝飾著12鈿,最後會鳳冠上飾龍口銜大珠一顆。
因為在那一個等級森嚴的時代,如果說你逾越了你的身份去帶一些東西,那麼你就相當於是在泯滅這個人的威風,或者說你有這個想法可能想要取而代之,所以說在當時是十分忌諱的。
❾ 明朝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皇帝的帽子叫「皇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