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孔子最得意的兩個弟子"顏回"和"子路"是怎麼死的
顏回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就說:「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家語》也說他「年二十九而發白,三十二而死。」據史料記載,顏回比孔子小三十歲,是孔子最為欣賞、最為疼愛的學生,他死的時候孔子六十一歲,正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孔子是在五十六歲上開始周遊列國,到六十九歲時回到魯國,如果顏回也跟隨出遊的話,他的死則是在周遊列國的第六年上。
顏回為什麼會英年早逝?答案恐怕只能有一個:營養極度不良,身體過於虛弱
子路
《史記》中詳細的記載了子路的死亡。衛靈公的時候,衛靈公有一個妖冶的女人,與太子蒯聵有染,太子蒯聵害怕被誅殺,所以逃亡在外,於是衛靈公死了之後,蒯聵的兒子姬輒被擁立為國君,就是衛出公,衛出公繼位後絲毫沒有將國君的位置讓給自己的父親的想法,並且對逃亡在外的父親沒有任何的表示。
十二年後,蒯聵越想越覺得心理難以平衡,於是悄悄的回到衛國,與大夫孔悝一起發動政變,趕走了兒子衛出公。子路聽說了這件事非常的氣憤,於是趕去城裡要求國君不要用參與政變的孔悝,甚至在被拒絕後,要放火燒國君與孔悝站立的高台。
於是蒯聵讓石乞、壺黶攻擊子路,子路以一當二進行戰斗,戰斗中帽子的帶子被割斷,帽子掉在了地上,本來子路可以不管帽子繼續戰斗,但是子路卻停止了戰斗,彎腰撿起帽子,並且說:「君子死而冠不免。」因為撿帽子,子路被殺死了,子路死後被砍成了肉泥,死的實在是太慘了。孔子聽說衛國發生了政變,哭道:「子路死矣!」可見對其學生是非常了解的。
Ⅱ 孔子收子貢顏回子路的順序以及過程
子路,大概公元前524年;顏回,大概公元前508年;子貢不清楚,但他生於公元前520年,應該比顏回還晚入師門。
Ⅲ 關於孔子與顏回的眼見不一定為實的故事
故事簡介:
孔子周遊列國,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忍飢挨餓,大家七天沒有吃到米飯,顏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飯,在米飯快熟的時候,孔子偶然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塞。孔子默默地離開了,裝作沒有看見,也沒有去責問顏回。
等顏回煮好了飯,將飯食獻給孔子的時候,孔子才說:「我剛剛夢到祖先了,我想,我們應該把這鍋沒有動過的白米飯,先敬獻祭祀祖先。」顏回立刻拒絕到:「不行的!這鍋飯我剛才已經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著顏回說:「為什麼要這樣做?」顏回說:「因為剛才煮飯的時候,房樑上掉了些灰塵在鍋里,我覺得沾了灰的白飯扔掉可惜,於是就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聞,教育弟子們說:「平時,我最信任的就是顏回,可是今天見到他抓飯,我還是會懷疑他,可見我們的內心是難以穩定和確定的,你們要牢記這件事,不要隨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別人,要了解一個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啟示:有些時候,即使是親眼看到的,也未必就是正確的,凡事應當從多種角度去分析、認識,不要過於主觀地去「我認為」、「我覺得」,這樣最容易造成誤會。
看人不順,未必是別人不對,有可能只是自己不能理解而已。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價值觀所認為的一切當做唯一。不要急著下判斷,不妨換位思考,多了解一下對方。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
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於哪個層次。
Ⅳ 孔子∶顏回
【答案】:D 【答案解析】:孔子和顏回是師徒關系,選項中屬於師徒關系的只有D,故答案為D。
Ⅳ 孔子的帽子叫什麼
應該叫冕或冠,以前帽子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最初的時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後來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當然還有其他細化的規定。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而且教育學生要樹立「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是帽子,就是當官走仕途,可見當時坐車子和戴帽子是官員僅有的的特權。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頭發束起來,窮人可以說是披頭散發或者用麻繩把頭發束起來。
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標示和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轉變,可以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識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Ⅵ 孔子的弟子和某一個人打賭,那個人的賭注是把頭割掉,兩個人爭執不下,問孔子,孔子說弟子輸了。
顏回在街上看到一個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在吵架,買布的大聲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顏回上前勸架,說:「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錯了,別吵了.」那人指著顏回的鼻子說:「你算老幾?我就聽孔夫子的,咱們找他評理去!」顏回問:「如果你錯了怎麼辦?」那人回答:「我把腦袋給你.如果你錯了怎麼辦?」顏回說:「我就把帽子輸給你.」
於是,兩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後,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顏回,你輸了,把帽子給人家吧!」顏回心想,老師一定是老糊塗了.雖然不情願,顏回還是把帽子遞給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興地走了.
接著,孔子對顏回說:「說你輸了,只是輸了一頂帽子;說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是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顏回恍然大悟,撲通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非,學生慚愧萬分!」孔子淡淡地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孔子的這種精神就是寬容他人的典型.明知是對方無理,或者是對方錯了,卻不爭不鬥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大損.這種寬容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Ⅶ 相傳,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有一次到街上辦事,
以人為本的道理。 買布的人因為一時性急,與顏回以性命用來打賭,若是孔子判買布的人錯,豈不白白地要買布人送命,算錯帳本是一件小事,顏回的帽子也不是價值千金的貴重之物,這兩者加起來也頂不上一個人的性命來的重要。 「枯樹莫藏身,殺人莫用刀」並不是孔子的神機妙算,一路上的所遇只是碰巧而已。所說的只是,人不要被事物的表現所誤解,一定要看清事物的本質才行。
Ⅷ 「孔子誤會顏回」的故事的文言文
1、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2、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齋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觀之,不悅,以為竊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孔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Ⅸ 關於3×8=23的文學典故是什麼
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