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鬧社火的來歷及活動
鬧社火就是人們紛紛湧上街頭觀賞扭秧歌、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跑旱船、擊太平鼓等娛樂表演。這些活動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已成為我國民間藝術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任?
㈡ 鬧社火的民俗文化
一般從正月十一日以後就開始了。所以正月十一日也叫上彩日,晚上吃上彩飯。社火可延至正月二十九日。各鄉里、各村境都有自己的社日。社日這天晚上,社頭將平日准備好的節目編成順序,演員裝扮成各種角色,分乘各種交通工具穿街過村,讓群眾觀看。社火的規模大小,一般顯示該村社的興旺程度。鬧社火的風俗活動曾一度銷聲匿跡,近幾年在一些僑鄉又漸漸復甦,成了各鄉村慶賀一年成就的盛會。
㈢ 鬧社火的典故由來
伴隨著漢族民間喜慶節日、古會民俗祭祀活動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對區域漢族民俗習慣的依存特徵。一年四季的節日,只有在正月十五才熱熱鬧鬧地耍社火,這是因為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早年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沒有房子住,不是住在樹林子里,就是擠在山洞裡。那時候,大山裡,平川上,天天都有凶惡的野獸猛禽出來吃人。人們躲又沒處躲,打又打不過,天天都有很多人被野獸吃了。特別是進入冬季逢年過節的時候,由於天氣寒冷,山上沒了小動物,地里沒了莊稼,那些野獸就更凶了,見著人就吃。
為了過上太平日子,人們就湊在一塊兒出主意想辦法,慢慢地發現,那些兇猛的野獸也有強弱之分,也有內部爭斗。只要獅子、老虎,豹子一吼,別的野獸就嚇得四處亂跑;鳳凰一叫,所有的鳥就像嚇破膽似的,連翅膀也張不開了。
於是,人們就開始模仿獅子的吼聲造了一個鑼,模仿老虎的嘯聲造了一個鑔,模仿豹子的叫聲造了一個鼓,模仿鳳凰的鳴聲造了一個笛子。每當逢年過節,飛禽走獸蜂擁而來的時候,大家就拿出鑼、鑔、鼓、笛子來,吹吹打打,又蹦又跳,一直鬧到天亮。飛禽走獸遠遠一聽,認為自己又闖入了獅子、老虎、豹子和鳳凰的地盤,無不嚇得狼狽逃竄。後來,一代代傳下來,就成了一種習俗,這就是正月十五鬧社火
㈣ 河西走廊鬧社火為什麼要拜苗庄王
河西走廊地區,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歷史文化悠久,東西文化交融。
河西走廊一帶關於鬧社火的來歷,有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㈤ 抗戰時期武鄉開花歌詞
武鄉開花調歌詞有:
被子開花四角角方,不害羞來你伙蓋上!酸棗開花竄崖堖,胡了爬薩我不嫌你老!
左權縣位於太行山主脈西側、山西省東部邊緣,古稱遼州、遼縣,後因紀念犧牲在此的抗日名將而改為左權。左權民歌蘊藏豐富,據《遼州志》載,宋元以來,當地就有「鬧元宵」、「鬧社火」、「鬧紅火」的傳統風俗。歷代民眾不斷創造、傳承,陸續產生了多種漢族民間音樂體裁,如山歌、小調、號子、套曲、小花戲和吹打等,其中以開花調最具代表性。該類民歌屬「山歌體」,因所有唱詞一律以「花」為中心,以「開花」為比興,故稱開花調。
更為獨特的是,所謂「花」,不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類日常用具、物品之「花」,如「門搭搭開花撲來來,門外走進哥哥來」、「玻璃開花里外明,遠遠照見俺咯旦兒親」、「油燈燈開花一點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窮」等等。這些民歌構思精巧,語詞新穎,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構成的襯詞襯句都堪稱一絕,如「啊咯呀呀呆」、「親咯旦兒」、「親呀咯親呀么呆呀咯呆」等,都極好地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