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戲曲的雕塑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戲曲表演是流動的,為了讓觀眾在流動的表演中獲得更鮮明清楚的認識,戲曲經常採取「停」的手段,也就是上台時的「亮相」和表演中在關節點時的「定型」,這就造成了戲曲的雕塑效果。這些亮相和定型都有與臉譜和服飾一樣的誇張和裝飾意味,也很符合中國的雕塑傳統。另外,戲曲的雕塑性也表現在:當主要角色大段大段地唱時,次要角色常站(或坐)在舞台上一動不動,特別是從元曲到崑曲的推崇曲本位,以唱為主,更為明顯。
⑵ 戲曲烏紗帽的製作過程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
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y8xvQu9lM6ZI2i5wTHB23a
⑶ 藝術的門類有很多音樂繪畫書法雕刻戲劇你對哪種藝術比較熟悉請把你對它的認識
音樂美術,其實藝術原理都是一樣的,很多東西也是相互借用的。音樂是時間藝術,單位時間內贏得多少高低變化,美術史空間藝術,單位空間內的形態色彩的疏密大小以及位置的變化。
戲劇,是表演藝術,是將文學性的東西轉化成現實空間里的形象,並延續展示文學內容和主題
⑷ 中國戲曲的源頭-儺戲到底是個怎樣的戲種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演出劇目有《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還有一些取材於《目連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故事的劇目。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儺戲源於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儺戲於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湖南、湖北的儺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四川、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儺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養料。 儺戲的演出劇目有《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還有一些取材於《目連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故事的劇目。劇本唱多白少,善於通過大段敘事性唱詞交待事件,展開矛盾,塑造形象。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類劇目用端公調外,其他均唱本地群眾熟悉的戲曲腔調。除湖南沅陵等少數地區用嗩吶在句尾伴奏外,多數儺戲只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儺戲的腳色行當分生、旦、凈、丑,多數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整臉刻繪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個臉部,半臉則僅刻鼻子以上,沒有嘴和下巴。人物按身菘煞治?某肌⑽浣?⒗銜獺⑸俑盡⑸襝傻取1硌蕕幕?靜椒ㄊ悄薪親噠?健十覆劍??親咚椴健⒃撇健S捎譾邢肥譴髯琶婢弒硌藎?識?鞣?卻螅?綹窆牌喲軸睢? 由於歷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藝術影響不同,儺戲分為儺堂戲、地戲、陽戲三種。地戲是由明初「調北征南」留守在雲南、貴州屯田戍邊將士的後裔屯堡人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種儺戲,沒有民間生活戲和才子佳人戲,所演都是反映歷史故事的武打戲。而陽戲則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師在作完法事後演給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所唱腔調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燈等民間小戲。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各地的儺戲主要流傳於鄉間,隨著社會的發展,娛樂活動不斷豐富,願意觀看儺戲演出的人日益減少,儺戲傳承困難。 儺戲(拼音:nuóxì),源於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儺戲於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湖南、湖北的儺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四川、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儺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養料。 儺戲,也稱為儺舞,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約在元明時由古代儺儀發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鍾馗形象在儺儀中出現,儺戲才應運而生。鍾馗打鬼的故事始見於唐人傳奇志怪小說集《逸史》,戲曲里的鍾馗形象即從小說移植而來,演鍾馗3次進京應試,因權相楊國忠作梗,不中,憤而身亡。玉皇大帝憫其剛正不阿,敕封判官,統領天下鬼怪;青黃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鬧,被鍾馗降服。儺戲流行於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復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 [1]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儺戲源於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儺戲於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湖南、湖北的儺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四川、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儺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養料。 中國的儺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這就是儺舞。儺舞的發展對中國的地方戲曲有影響。 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類劇目用端公調外,其他均唱本地群眾熟悉的戲曲腔調。除湖南沅陵等少數地區用嗩吶在句尾伴奏外,多數儺戲只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儺戲的腳色行當分生、旦、凈、丑,多數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整臉刻繪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個臉部,半臉則僅刻鼻子以上,沒有嘴和下巴。 由於歷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藝術影響不同,儺戲分為儺堂戲、地戲、陽戲三種。地戲是由明初「調北征南」留守在雲南、貴州屯田戍邊將士的後裔屯堡人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種儺戲,沒有民間生活戲和才子佳人戲,所演都是反映歷史故事的武打戲。而陽戲則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師在作完法事後演給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所唱腔調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燈等民間小戲。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各地的儺戲主要流傳於鄉間,隨著社會的發展,娛樂活動不斷豐富,願意觀看儺戲演出的人日益減少,儺戲傳承困難。 儺戲·武安儺戲 武安市地處河北省南部,東距邯鄲市30華里。武安儺戲歷史久遠。從武安儺戲的規模、陣容和角色來看,有宋代宮廷大儺的遺風。武安儺戲內容豐富,娛神娛人節目多樣,有隊戲、賽戲、竹馬等。儺戲面具角色原始古樸。 固義村儺戲是集祭祀、隊戲、賽戲和多種民間藝術形式於一起的民間傳統文化復合體。演出活動既有對人們進行孝道等倫理道德教化的作用,又表現了農耕社會的人們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和社會安寧的美好願望。 武安儺戲的存在為研究中國儀式戲劇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實證資料,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武安儺戲演出中的特殊角色——掌竹,是我國宋金雜劇引戲人「竹竿子」在當今的遺存。武安儺戲完整地再現了中國儀式戲劇發展衍變中的四種形態。 儺戲·池州儺戲 池州儺戲源於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 儺戲 貴池、石台和青陽等縣(區),尤其集中於池州市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它無職業班社和專業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祭祖、驅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徵。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整台「正戲」,飾演既有戲劇情節、表演程式,又有腳色行當和舞台砌末等戲曲特徵的「本戲」。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宗族師承,世代沿襲,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農歷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擇日進行,「秋祭」即農歷八月十五進行,平時不演出。 池州儺戲匯蓄和沉澱了上古到近代各個歷史時期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種學科、多個領域,內涵十分豐富,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蘊涵和極高的文化人類學、戲劇學、宗教學、美術學、歷史學、考古學和民俗學等學術研究價值,仍保持著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是中國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儀式,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徵,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戲曲之一。 儺戲·侗族儺戲 「咚咚推」流行於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時在「咚咚」(鼓聲)、「推」(一種中間有凸出的小鑼聲)的鑼鼓聲中跳躍進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起源難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為龍姓侗族人,明永樂十七年(1419)從本省靖州遷來。龍姓人說:「『咚咚推』頭在靖州,尾在天井。」依此推論,這種儺戲,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傳來的。 天井寨舊時有盤古廟、飛山廟各一座,春節期間每廟一年,輪流祭祀,祭祀時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災或瘟疫時,也要演唱「咚咚推」。「咚咚推」有簡單情節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戲劇雛形的儺戲。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語。它的劇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癩子偷牛》、《老漢推車》等;也有《關公捉貂蟬》、《古城會》等以關公為主角的三國戲。「咚咚推」的音樂多由當地山歌、民歌發展而成,常用的曲調有【溜溜腔】、【石垠腔】、【吟誦腔】、【壘歌】等。「咚咚推」演唱時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稱為「交目」,共有36個。 「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進行,演員的雙腳一直是合著「鑼鼓點」,踩著三角形,不停地跳動。老藝人介紹,這種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據牛的身體而來,牛的頭和兩只前腳是一個三角形,牛的尾巴和兩只後腳又是一個三角形。是侗族的農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 1949年,「咚咚推」所有的面具失散。此後,演唱時或以臨時做的紙面具,或以塗面化妝代替。1992年,當地群眾重做面具,恢復了「咚咚推」的本來面目。近年來,「咚咚推」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先後有日、韓等專家對其進行過多次考察,均給予了高度評價。 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儺文化在五溪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序》中說:「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樂諸神。」五溪文化中的這種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別是七甲坪鄉猶存。 沅陵「辰州儺」(又稱土家儺),見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縣志》記載:「辰俗巫作神戲,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數日,荒誕不經,里中習以為常。」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順縣志》也記載有辰州儺戲的影響:「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師巫唱演儺戲。……至晚,演儺戲。敲鑼擊鼓,人各紙面一:有女裝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 現存於沅陵縣七甲坪鎮的辰州儺的主要傳人僅17人,辰州儺淵於荊楚,輻射於巴蜀吳越秦等地,曾一度影響中原。 儺戲按其內容形式有儺堂正戲、小戲、大本戲之分,正戲是法師請神演變而成,表演劇情簡單,小戲已具小型戲曲特徵,大戲的戲曲化程度較高,主要劇目有:《孟姜女》、《龍王女》、《七仙女》、《鮑三娘》等,儺技為絕技雜技表演,主要有上刀梯、過火槽、踩犁頭等。 辰州儺不僅是戲劇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涵蓋了政治、歷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學、藝術等方面,是這些方面學術研究難得的研究文本。 德江縣地處貴州東北部,古為南蠻之地,戰國時代屬巴、楚,元代以後設水特姜長官司、水德江長官司,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縣,屬思南府附郭。清光緒八年(1882),安化縣治所遷移於大堡,即今德江縣城。民國二年(1913),安化縣改名為德江縣。 德江自古為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使德江儺堂戲不僅源遠流長,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 德江儺堂戲又稱儺戲和儺壇戲,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它源於古時的儺儀,是古儺的一種。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 儺戲是儺堂戲的主體部份,有正戲和插戲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戲16支。除儺戲之外,一般還要進行儺技(土家人稱絕活)表演,項目由主家與壇班約定。在舉行儺事活動前,土家族老師都要精心布置一個儺壇(儺堂),所以儺堂戲又稱儺壇戲。儺壇布置精緻,集編扎、剪紙、染印、繪畫、書法、建築等藝術為一體。 德江儺堂戲具有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多學科學術研究價值;對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豐富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⑸ 戲曲文物名詞解釋
戲曲文物指的是存留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有關戲曲的歷史文化遺物。包括墓葬遺物、碑銘題記、繪畫雕刻、手寫的和版刻的劇本、戲台建築或遺址等。這些實物資料,有的已經發現和出土,有的則尚待發現和發掘。考察這些實物資料,對於認識戲曲發展的歷史面貌,探索戲曲藝術形態的歷史成因等,具有重要的意義。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戲曲實物資料很多,大體上可分為5類。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
先秦時期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 楚辭》里的「 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 唱詞。從春秋戰國到 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 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 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唐朝時期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 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自立門戶,並給戲曲藝術以豐富的營養,詩歌的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給了戲曲決定性影響。音樂舞蹈的昌盛,為戲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礎。 教坊梨園的專業性研究,正規化訓練,提高了 藝人們的藝術水平,使歌舞 戲劇化歷程加快,產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
開元盛世,安居樂業,必然要求更多的文化娛樂,尤其是群眾性的戲曲活動,民間散樂的娛樂活動,更多地趨向於農閑「自樂班」式的娛樂,也是他們交流感情,學文化、學歷史、學道德的一種形式。
⑹ 藝術作品中的馬 包括書法,音樂,戲曲表演,攝影作品,雕刻,繪畫等
畫家:韋偃、徐悲鴻
調刻:昭陵六駿
音樂:《十面埋伏》《賽馬》
⑺ 民間藝術品都有哪些
中國的民間藝術有以下這些:
1.剪紙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術,在我國流傳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的藝術瑰寶,至今任然綻放著絢麗的光芒。
中國在西漢以及東漢時期就發明了造紙術,從那以後就有了剪紙藝術。剪紙是我國最普及、最具有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民間藝術特色。
⑻ 戲曲 雕塑
最早可能是明朝的無錫手捏戲文,因為是民間的,具體是什麼人物就不得而知了,但題材來自於崑曲,你要了解那個時代的曲目就可以推斷出來了
⑼ 戲曲帽殼怎麼做的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材料來定型
戲曲帽殼怎麼做的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材料來定型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
現在製作,用毛頭紙多層(農村糊窗戶用紙),漿糊粘合晾乾,做成帽子的內胎;
外面用黑絨布幔上去,而且紗帽是分為前後兩個獨立的部分製作的。
紗帽翅用細鐵絲擰成彈簧,窩出帽翅框架,然後用細鐵紗裁成大小合適的片,用骨膠粘到鐵絲框架上,噴上金色或銀色漆打底色,再用硬卡紙雕刻出紗翅內的花紋,染上顏色,同樣用骨膠,鐵絲固定在帽翅骨架上,糾正一下形狀,插在烏紗帽後面就行了。
其他盔頭製作方法大概類似,王(皇)帽、帥盔、中軍盔、駙馬套、鳳冠、大羅帽、大額子、小額子、通常,盔頭全部是硬紙胎,沒用紡織材料,方法也是想用硬卡紙雕出底板,用細鐵紗附上去做胎。
北京、江蘇,都有專門製作戲劇的盔頭、頭面、腳下的鞋子,靴子,彩鞋等等。有時間可以去參觀一下學習學習,看一眼,就會一目瞭然。製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附錄: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戲曲盔頭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