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音樂與電影的關系
一,電影中的音樂是電影的一部分。
動作片裡面:配合動作,力與美的結合。
喜劇片裡面:深刻場景主題,吸引觀眾入戲。
愛情片裡面:人物感情悲喜更加明顯。
二,電影中的音樂使人對電影印象更加深刻
現在的電影裡面,往往會借鑒現成的音樂,例如我剛剛看過的《豚鼠特工隊》裡面很巧合地跟另外一個我剛剛看過的美國動作電影(片名暫沒有查證)同樣使用了黑眼豆豆的歌曲《boom boom pow》。
三,音樂會因電影的成功而更顯出色
個人認為從前的電影,音樂往往量身定做,歌曲會因為電影而風靡,例如南斯拉夫電影《橋》裡面的《再見吧朋友》,三毛劇本《滾滾紅塵》的主題曲《滾滾紅塵》,梅艷芳的《胭脂扣》,還有因電影而飲譽的歌曲例如《卡薩布蘭卡》、《霸王別姬》。由此又可以說,是電影影響了音樂。
㈡ 音樂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音樂與文化既相互促進發展,又相互制約。
音樂的產生與文化息息相關。音樂植根於文化之中,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從一個時期的音樂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特定環境和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特徵。
音樂可以促進同時期的文化發展,好的音樂能夠起到鼓舞人心、凈化心靈的作用。因此音樂源於文化,同時又高於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一個時期內所形成的觀念和思想,它代表著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反映出這個群體在一定時期的生活狀態。音樂通過美的熏陶來影響和感染人們的思想和心靈,它是連接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的橋梁,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續的最佳途徑。
(2)音樂與帽子的關系擴展閱讀
音樂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它能在特定環境和特定區域內起到喚起民心、鼓舞士氣的作用,音樂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變為無窮的物質力量。民族音樂可以把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歷史文明呈現出來,它能印證這個地區或民族的人類文明發展痕跡,也能使人在音樂的引導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比如江南的「絲竹」、河北的「笙管」、西安的「古樂」等,這些樂器都有古老的傳世樂譜,也有代代相傳的樂人傳承。即使現在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流行音樂,也能反映出這些古代地域文化昔日的輝煌和在當今樂壇中綻放出的絢麗光彩。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㈢ 音樂與情感的關系
音樂與情感的關系,有過自我表現、情感抽象、情感否定等多種學說,都未能全面准確地論述音樂與情感的關系.音樂是人類表現性藝術產生的最早的形式之一,情感是音樂表現的內容,音樂是情感表達的形式,音樂與情感互動說准確地揭示了音樂與情感的關系.
㈣ 音樂與學習的關系
問卷調查和有關的理論論據都說明了欣賞音樂與學習效率的關系具有雙重性,即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
⒈欣賞音樂對於提高學習效率的促進作用
欣賞音樂對於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廣義的作用是指音樂在長時期中對於提高學習效率所起的作用,狹義的作用是指音樂對提高當下的學習效率的作用。
首先,從廣義上講音樂對人有廣泛的教育作用,這雖然與當下學習效率的提高無直接的聯系,但它會潛移默化地對人的精神、思維等素質產生影響,從而提高整體的學習能力。
1)音樂能培養人的理性思維。
2)音樂能培養人的創新能力。
其次,從狹義上來講,在學習時聽到賞心的音樂,對於當下學習效率的提高、靈感的激發有直接的作用。
1)音樂能影響人的生理。
2)音樂能影響人的心理。
3)音樂能提高人的思維活力。
4)音樂能激發靈感。
⒉欣賞音樂對學習效率的消極影響
大腦左半球與右半球雖然各司其職並且相互促進,但處理不當也會相互干擾。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有些同學因為自己選擇的音樂不合適、或者音量過大等原因而造成了學習效率的降低。此外,因為個人的情況不同,音樂對於不同人的學習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也造成了聽音樂降低學習效率的事實.
總體而言,音樂對於提高學習效率是具有積極作用的。我們在緊張學習的間隙應該適當聽聽音樂;在學習中也可以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地聽聽音樂,以提高學習效率。
㈤ 音樂與聲音有哪些關系
既然音樂形象的塑造完全依靠聲音為材料來完成,所以,它需要欣賞者充分調動審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體驗、想像和聯想,在內心喚起一定的情感意象,從而完成音樂形象的塑造。
㈥ 心理學與音樂的關系
音樂心理學
音樂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汲取生理學、物理學、遺傳學、人類學、美學等有關理論,採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和解釋人由原始(初生)到***級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的心理學分支。
音樂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如聲音的物理特徵在人的聽覺上的反映,音樂記憶、音樂想像、音樂才能以及音樂技能的訓練和音樂表演的心理狀態等。由於它採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各種理論重視科學實驗的根據,從而逐漸修正了音樂上的純理論推測和憑主觀印象產生的理論,並且與音樂美學的理論聯系起來,構成音樂學中的一個部分。
開拓這方面研究的是德國科學家赫爾姆霍茨,1863年,他發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作為音樂理論的生理學基礎的聲覺學說》。這部著作是以「歐姆定律」音響學理論,和繆勒的神經特殊能量學說理論為基礎的。1883年,施通普夫發表了《音樂心理學》,把心理學的觀點滲透進赫爾姆霍茨的物理學和生理學的研究中,成為第一個把音樂心理這門學科系統化的人。他著重研究人對協和音與不協和音的感覺。在他之後,雷維斯由研究聽覺病理障礙而進入音樂心理,尤其重視音樂天才方面的研究,並且提出了「音***的雙重成分理論」。
20世紀初,西肖爾與他的學生發展了許多測驗視、聽和運動知覺的儀器,可以把演唱和演奏中的音***、音色以及顫音等的波譜印錄下來,對其中的任何特定因素抽出來進行單獨分析。他特別注重顫音的分析,提出了音***辨認中存在的「正常錯覺」現象。蘇聯心理學家捷普洛夫對音樂心理學的研究也頗有貢獻,他認為在音樂才能中,調性感、節奏感、音樂聽覺的觀念等是音樂才能的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心理學上的新概念給音樂心理學很大的影響。精神分析論者把情緒與認識和記憶聯系起來,隨後又發展起來「音樂治療」。「自控」的觀點把人看成一個自我調節的生理系統,通過知覺同活動循壞的反饋作用使機體得到平衡。
當代音樂心理學的實驗成果多在音樂知覺方面。趨向是***圖將立響心理與音樂學習的心理過程聯系起來,以探索從原始到復雜的音樂行為的發展過程;研究從幼兒甚至從嬰兒的音樂行為到***度專業技藝的發展,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人的音樂心理狀態的種種問***。
音樂心理學的研究較多地側重於人對聲音的知覺、音樂記憶和音樂想像以及音樂感等。
人對聲音的知覺包括四個要素:音***、強弱、音色和時值。這些要素是根據人對聲音的頻率、振幅、波形和時程等物理特徵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覺各與相關的物理特徵相對應。但決定某種知覺的物理特徵並不是單一的,它同時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強弱的感覺雖主要來自振幅,但同時也受頻率、時程、波形的影響。
聽覺器官接受音波所得的聽覺印象是一個整體,不是音波的各個物理特徵,由此形成人的音樂經驗和行為。人對聲音四個要素的感知能力並不平衡,這些能力的發展也互不相依。有些人某種能力發展有所偏長而成為某種類型。如音調型對音***的辨別力強,對旋律與和聲感覺敏銳;力度型對強弱及重音敏感;時值型對速度、節奏、時程敏感;音色型對音質、音凋泛音的構成感覺敏銳。不同類型的人在他們欣賞、表演、創作中都會表現出他們的特長。
音樂記憶既包括一般記憶,如知覺的、認識的、情緒的和運動的各種經驗;也包括音樂中特有的問***,如單音記憶、旋律記憶、和聲記憶、樂匯掌握及理論知識與記憶的關系、幾個無聯系的單音先後出現的記憶,以及記憶的音域與語言的關系等問***。
音樂記憶是音樂想像的基礎,豐富的音樂想像能力是音樂家的重要心理特徵。阿格紐在《大音樂家的聽覺影像》中收集了舒曼、莫扎特、柏遼茲、瓦格納等大音樂家聽覺影像的記載。音樂家想像中的音樂世界,比現實世界裡的音樂豐富很多。
音樂感是表現音樂才能的主要因素。心理學家對音樂感的看法不同。雷維斯認為它是統一不變的素質,西肖爾認為它是一系列單個能力的組合;施通普夫認為它表現在對和弦的分辨;捷普洛夫、科瓦列夫以及米亞西謝夫把音樂感看成是特殊的能力、愛好和個性的一種獨特性質的結合。
音樂感在個體中的表現有早有遲,表現出來的深度和廣度基於個體的音樂經驗及經驗對他的影響。對於音樂感是天生的還是從學習中獲得的問***,各家主張不一。雷維斯、西肖爾傾向於來自先天的看法,但訓練可以揭示出這種先天的潛在能力。
音樂感與音樂技能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音樂理解及表現的深度不受樂曲所需的技術程度的限制,一首很淺易的樂曲可以表現得很深刻。但是一位音樂家,尤其是音樂表演藝術家,必須具備發揮某種音樂技能的優越的生理條件,並且進行嚴格刻苦的正規鍛煉後,才能具有較***的水平。
㈦ 音樂和我們的關系
陶冶情操,身心放鬆,促進睡眠。
㈧ 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1、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從根本上說,是舞蹈離不開音樂,舞蹈總是在音樂的伴奏下展示出來。舞蹈與音樂共生存,不存在沒有音樂伴隨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擊出來的節拍或歌唱相伴和。
2、舞蹈與音樂之間存在的共同點是節奏,這是它們結合的自然基礎。舞蹈和音樂都有節奏,舞蹈更需要音樂來強化節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開始就與音樂結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於節奏。
3、配合並幫助舞蹈在整個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性格,烘托氣氛,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本來就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欣賞者常常把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當作自己內心的感情來體驗。
4、舞蹈創作要對照音樂來進行。由於舞蹈與音樂有著共同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內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兩者必須高度地協調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動作設計成之後,再配上音樂的,而是在進行動作設計之前就必須有音樂。
5、舞蹈與音樂的結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藝術。舞蹈所表現的動作和姿態是世界萬物中最美、最能打動人的動作和姿態,與之組織得最美、最動聽的聲音即音樂藝術相結合,將給人帶來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並從而產生社會作用,這是一種「天作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