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笑笑錄高帽子

笑笑錄高帽子

發布時間:2021-10-08 01:01:30

⑴ 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頂高帽子,斯可矣 的意思

走後門的意思吧,說這個不喜走正道,愛拍人馬屁。

⑵ 上聯: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宮與玉皇大帝蓋瓦.下聯:

1.明末有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不屈而死。又崇禎時兵部尚書洪承疇,降清苟且,朝野不齒。或撰一聯曰:
史鑒流傳真可法;
洪恩未報反成仇。
成仇,諧承疇,語帶雙關。聯嵌史可法與洪承疇之名。
此聯後被擴展成為: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
洪恩浩盪,不能報國反成仇。
聯語雖有擴有改,基本意思和手法未變。

2.相傳宋代劉少逸幼時,一日隨師往拜名士羅思純。羅出對曰:
家藏千卷書,不忘虞廷十六字;
少逸對道:
目空天下士,只讓尼山一個人。
虞廷,指舜的朝廷。相傳舜為古代明主,故常以"虞廷"作"聖朝"的代稱。十六字,指《書·大禹謨》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宋儒將此十六字視為堯、舜、禹心心相傳個人道德修養和治理國家的原則。尼山,本為山名,在山東曲阜,此代指孔子。聯語用了用典和借代二法。劉少逸小小年紀在前輩面前便競以此種口氣說話,令人震驚。

3.相傳舊時有一書生,衣食無著,一日餓極,伏於泉畔飲水充飢。一老秀才路過,見面問之曰:
欠食飲泉,白水何能度日?
書生答道:
才門閉卡,上下無處逃生。
聯語用析字雙關法。"欠"與"食"組成"飲"字,"白"與"水"組成"泉"字,"才"與"門"組成"閉"字,"上"與"下"組成"卡"字。
抗戰時期,蔣介石政權層層剋扣教育經費,加上通貨膨脹,教職員工苦不堪言。某大學教師憤題如下一聯:" 欠食飲泉,白水何堪足飽; 無才撫墨,黑土豈能充飢?"此聯顯然是老秀才聯句之脫化和仿作。手法與前完全一樣。

4.明萬曆年間,艾自修與張居正同科中舉,艾名列榜末,舊稱背虎榜。張嘲之曰:
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書生背虎榜;
艾當時未對出。張當上宰相後,相傳與皇後有曖昧關系,艾抓住這一點。遂得了下聯:
張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卧龍床。
聯語對得很工。兩聯先用嵌名,然後聯珠("自修,自修"與"居正,居正")、重言(修、正)。

5.《笑笑錄》雲,唐伯虎為一商人寫對聯,曰:"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其人嫌該聯表達的意思還不明顯,不太滿意。唐伯虎給他另寫了一副,曰:
門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蟲,隊進隊出;
櫃里銅錢,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其人大喜而去。
蚊子、虱子,皆為嗜血動物,人人見而厭之。以此比喻生意和銅錢,形象不言而喻。此商人居然"大喜",足見其無知與淺薄,聯趣正在這里。此聯除用比喻外,還用了重言(隊,越)。
《解人頤》言,明代僧人姚廣孝,在街上遇到林御史。林曰:
風吹羅漢搖和尚,
姚對道:
雨打金剛淋大人。
羅漢,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僅次於菩薩一級。皆因是光頭,故常以用作對和尚的尊稱。搖,諧姚。金剛,佛教護法神,因個頭都塑得很大,故此用稱"大人"。淋,諧林。聯中用了嵌名和雙關。

6.清周起渭任江南主考,一日游碧波洞,見洞口右側貼有如下一聯:
烏須鐵爪紫金龍,駕祥雲出碧波洞口;
周起渭索筆對下聯於左側:
赤耳銀牙白玉免,望明月卧青草池中。
聯以顏色見趣。上聯含烏、紫、碧三色,下聯則以赤、白、青三色對之。又嵌"紫金龍"、"碧波洞"、"白玉免"、"青草池"之名。極為形象。

7. 文革中,曾有一個半文盲到被派到某圖書館擔任駐館代表,領導學習《反杜林論》。人們在批判時,常有"杜林胡說什麼"一語。可這位駐館代表聽不懂,誤以為"杜林胡"是中國的什麼人,便大聲說:"杜林胡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應該拉出去槍斃!"此人又將小說《鏡花緣》讀為"鏡花錄"。於是有人以此為題,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一代奇書鏡花錄,
千秋名士杜林胡 。
這副對聯先錄其錯讀,再錄其錯斷,並加以諷刺,用的是"飛白"手法。

8.《堅瓠集》雲,常熟人桑民悅以才自負,居成均之時,為丘仲深所屈,遂入書院任教,書一聯於明倫堂雲:
文章高似翰林院,
法度嚴於按察司。
翰林院,官署名。清代掌編修國史及草擬制誥等。在其中供職的成員由每年考中的進士選拔。法度,此指學觀。按察司,一省主管司法的最高機構。
此聯仍是自負,真可謂文如其人。聯語用借代,翰林院代翰林學士,按察司代按察司的法度。

9.袁枚《隨園詩話》載,清乾隆進士蔣起鳳有一詩聯雲:"人生只有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後不知何人將其改作對聯,曰:
人生惟有讀書好,
天下無如吃飯難。
此聯僅將蔣聯之"只"改作"惟"、"修行"改作"讀書",境界便大不相同。此種將別的詩詞聯句改動一下便出新意者,謂之"脫化"。
"人生"二字,或作"世間"。"間"與"下"均為方位詞,對得更工。但世間即是天下,有合掌之嫌,似又不可取。

一九二一年冬,陳毅同志在法國因為鬧學被法國政府遣送回國,過春節時給自己家裡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
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這副對聯表現了青年時代的陳毅憂國憂民和對革命一定勝利的信心。

10.清末以來,我國出了一批傑出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小翠花、小翠喜、馬連良、馬連昆就是其中的四位。或嵌四人姓名,撰有一聯:
小翠花,小翠喜,一文一武,一京一漢;
馬連良,馬連昆,同鄉同姓,同教同科。
小翠花,京劇演員於連泉的藝名,北京人。小翠喜,漢劇演員,武漢人。馬連良,回族,馬邊昆亦是,且與馬連良同為北京人。同教,同信回教。同科,同習老生。聯語除嵌名外,還藉助了人名中相同的文字取巧,又重言"一"字與"同"字。

11.清趙翼《檐曝雜記》雲,金山寺有一小和尚善對,潤州(府治在鎮江)太守出對雲:
史君子花,朝白午紅暮紫;
小和尚答道:
虞美人草,春青夏綠秋黃。
聯語共含有六種顏色。史君子與虞美人為嵌名,上下聯第二句為自對。

12. 《聯語》雲,南京燕子磯武廟,至清末僅存一勒馬橫刀偶象。某入廟見之而得上聯曰:
孤山獨廟,一將軍橫刀匹馬;
未得對句。後一趕考書生系船於江邊時見兩漁翁對釣,遂得下聯:
兩岸夾河,二漁叟對釣雙鉤。
聯語之巧在於用數。上聯之數全為一,而用"孤"、"獨"、"一"、"橫"、"匹"變言之。下聯之數全為二,而用"兩" 、"夾"、"對"、"雙"變言之。使人不覺有雷同之感。

13.《長安客話》載,元丞相脫脫將赴三河,至宮廷向元主辭別,元主賜宴。至深夜,脫脫站起來說,他明天一早就會走,偶然得了一句七字聯:
半醉半醒過半夜;
元主笑曰,明天也不必走得太早,他也偶得一句七字聯:
三更三點到三河。
脫脫叩謝,盡歡而罷。
聯語為流水對。上聯重言"半"字,下聯重言"三"字,並嵌"三河"之名。

14.《對類》載一聯雲:
馬籠籠馬馬籠松,籠松馬跑;
雞罩罩雞雞罩破,罩破雞飛。
此聯的手法有多種。馬籠與籠馬、籠馬與馬籠,雞罩與罩雞、罩雞與雞罩為句內回環。籠松、籠松,罩破、罩破為連珠。籠籠與罩罩均為一個名詞一個動詞,又為轉類。

清末孫中山留學歸國,途經武昌時,聞張之洞辦洋務興實業,欲與一見,便投名刺曰:"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張之洞見用此種口氣同他說話,便在紙條上寫出一聯。讓門官交孫中山。聯曰:
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
孫中山旋即寫出下聯傳進去: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張之洞見了,暗暗稱奇,立即下令開中門迎接。
張之洞在出聯中在擺官架子,孫中山在對句中則以"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慨予以折服。兩人之聯皆各切身份。

15. 《中國古今巧對妙聯大觀》載有一聯:

玉瀾堂 玉蘭蕾茂方逾欄 欲攔余覽
清宴舫 清艷荷香引輕燕 情湮晴煙

此聯以妙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取勝。將此聯反復快讀,即成繞口。玉瀾堂,在頤和園昆明湖畔,為當年光緒帝寢宮。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為園中著名水上建築。
《奇趣絕妙對聯》言,明代解縉一日與友宴飲。友出聯曰: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解縉對道: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每個月前十日為上旬,初一(即上旬上)為朔日。中間十日為中旬,十五(即中旬中)為望日。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端陽。九月初九為重九節,亦稱重陽。上下聯前二句各為迴文,末句共嵌四個名稱。"旬"與"日","月"與"陽"又為重言。

16.相傳,"無情對"為清代張之洞所創 。這種對聯形式,出句和對句各自成章,通過別解才能上下呼應。一天,張之洞在陶然亭會飲,以當時人的一句詩"樹已半尋休縱斧"為上句,張對之以"果然一點不相干",另一人則對以"蕭何三策定安劉"。
上下聯中,"樹"、"果"、"蕭"皆草木類;"已"、"然"、"何"皆虛字;"半"、"一"、"三"皆數字;"尋"、"點"、"策"皆轉義為動詞;"休""不"、"定"皆虛字;"縱"、"相"、"安"皆虛字;"斧"、"干"、"劉"則為古代兵器。尤其是張之洞的對句,以土語對詩句,更是不拘一格。

17. 傳張學良將軍曾撰一聯雲:
兩字讓人呼不肖,
一生誤我是聰明。
兩字,即"不肖"。此將"不肖"置後,是為同位語倒裝。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令張學良不得抵抗,並退出東北,張為執行命令而深感痛悔,上聯即反映此種心情。下聯則為後來發生的西安事變所證明,即輕信蔣介石的"諾言"而遭終身軟禁,此將"聰明"置後,亦是倒裝。

18. 《素月樓聯語》雲,乾隆狀元秦澗泉學士,江寧(今南京)人,秦檜,亦江寧人,人以為澗泉為檜後。一日澗泉至西湖,人故請其瞻拜岳墳並題聯,澗泉無奈,題雲:
人從宋後無名檜,
我到墳前愧姓秦。
忠奸之判,儼如冰炭。秦檜之害岳飛,遺臭一至如此!
"無名檜",亦作"羞名檜",還有作"少名檜"者。聯語以抒發真情實感取勝。

19.《長安客話》雲,明太祖與劉三吾微服出遊,入市小飲,無物下酒。朱出句雲:
小村店三杯五盞,無有東西;
三吾未及對出,店主送酒至,隨口對道:
大明國一統萬方,不分南北。
次日早朝傳旨將店主召去,賜官,店主固辭不受。
東西,在聯中指下小酒菜,但它又可表示方向。下聯"南北",正是與其方向之義相對,是為借對。

20.相傳某地有個王老頭很會作對聯,附近一位朱秀才見他普普通通的樣子,頗有些不以為然。一日秀才登門便言:
王老者一身土氣,
王老頭對道:
朱先生半截牛形。
秀才默然。
朱秀才的上聯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內,故雲"一身土氣"。王老頭的對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內,且都在上部,故雲"半截牛形"。

21.《楹聯叢話》載,鄭板橋辭官歸田後,一日在家宴客,有李嘯村者至,送來一聯,觀之出句,雲:
三絕詩書畫
板橋曰:"此難對。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屬對,東坡對以『四詩風雅頌',稱為絕對。吾輩且共思之。"限對上後就食,久而未能,再啟下聯,曰:
一官歸去來
咸嘆其妙。
唐玄肅二宗時,有詩人鄭虔,詩書畫皆工,時稱"鄭虔三絕"。上聯以鄭板橋比鄭虔者。又東晉陶潛,於彭澤令上掛冠歸隱,作《歸去來辭》,下聯又以鄭板橋比陶潛。兩比皆為暗譽,且皆確。

22.《奇趣妙絕對聯》雲,郁達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進餐。面對近水遙山,餐罷得句雲:
三竺六橋九溪十八澗
一時未得對句。適逢主人報帳曰: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達夫以為主人是說對句,經交談,不禁大笑。
三竺,指上、中、下。六橋,指蘇堤上有六座橋,即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九溪,在煙霞嶺西南。十八澗,在龍井之西。
因巧合與誤會而成聯是這副對聯的情趣所在。上聯全為杭州山水,下聯全為食單帳目,兩聯數字對得尤其工整,很難得。

23.舊時婁某與薛某是朋友。婁某先在南方發展,頗有成就。薛欲投靠,婁予以婉拒:
江南日暖難存雪
後薛北上謀生,幾經坎坷,終成家業。此時婁日漸衰敗,不得已想寄居薛下。薛回敬道:
塞北風高不住樓
"雪"與"薛"、"樓"與"婁"諧音雙關,此聯渾然天成。

24. 清代狀元林大欽,少年時便才學遠近聞名。一日,一位姓葉的私塾先生想考考他的真才實學,便出聯道:
竹筍初生,何時稱得林大秀?
林大欽隨聲答道:
梅花放發,哪曾見得葉先生?

25. 舊時某夫婦新婚之夜,新郎揭開新娘蓋頭,忽出一聯:
十八年前未謀面
新娘是個有膽有識的女子,細聲應道:
二三更後便知心
妙哉!一切盡在此言中。

26. 舊時一窮書生,好打抱不平,為此被富紳誣陷。公堂審案,縣官知其為人,想找個理由將其釋放,便言:"吾出一聯,能對則免罪;不能則嚴辦。"出句雲:
雲鎖高山,哪個尖峰得出?
書生見壁洞透進陽光,對道:
日穿漏壁,這條光棍難拿!
惺惺相惜,結果不言而喻。

⑶ 高帽子原文及翻譯

《高帽子》譯文:

世人把奉承人稱為戴高帽子。曾經有兩個學生,初次被任命去外省做官,一同去向老師拜別。老師說:「現在這個世道,忠直之道行不通,見人就給他戴頂高帽子,這樣就可以了。」

其中一人說:「老師說得不錯,現在的社會上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有幾人呢?」老師很高興。等到出了門,他看了一眼同來的同學,說:「高帽子已經送出一頂咯!」

《高帽子》原文:

世俗謂媚人為頂高帽子。嘗有門生兩人,初放外任,同謁老師者,老師謂:「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頂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師之言不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師者有幾人哉!」老師大喜。即出,顧同謁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頂矣。」

《高帽子》出自清,獨逸窩退士撰《笑笑錄》

(3)笑笑錄高帽子擴展閱讀:

《高帽子》所表現的現實形象

喜歡聽好話,聽奉承話,聽吹捧的話,是人性的弱點。正是因為人性有這種弱點,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給人戴高帽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廣闊的市場。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得志於一時的小人,有幾個不是靠溜須拍馬起家的?有幾人不是靠給人戴高帽而青雲直上的?有幾人沒有一套阿諛奉承的看家本事?

有人喜歡吹捧,喜歡奉承,自然就有人投其所好。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問題都要從兩個方面來看。溜須拍馬固然可惡,喜愛別人戴高帽者同樣可惡。一些文學作品常常把溜須拍馬者作為諷刺對象,將那些奴顏媚骨者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但對喜歡阿諛奉承的人卻筆下留情,似乎所有的過錯都是溜須拍馬者造成的。

其實,喜歡阿諛奉承的人對世風日下,對社會上出現的腐敗現象,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篇《高帽》,通過某京官和老師的一段對話,細致入微地描摹出送高帽者和喜戴高帽者的心態,在舉重若輕之中塑造了這樣兩類人物形象。

尤其是京官的老師——作為喜戴高帽者的形象,先是怒斥弟子溜須拍馬,表示要正正派派地做人,接著卻又「頷其首」笑納了弟子送給他的高帽,完全是一副偽君子的形象。文章針砭世俗時弊,鞭辟入裡,力透紙背,是一篇富有喜劇效果的小品。

⑷ 草木篇的小傳

流沙河自擬小傳
原名余勛坦。漢族,蒙古裔。1931年生於成都。四歲遷返今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槐樹街老家,當時此鎮是金堂縣城。幼學古文,做文言文,習書大字。十六歲來成都讀省成中高二十三班,轉愛新文學。十七歲始發表習作。1949年秋入川大農化系,立志從文。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到四川省文聯,任創作員,又任四川群眾編輯、星星詩刊編輯。1958年劃右派分子,留成都做多種苦役,餘暇攻讀古籍。1966年押回老家,鋸木六年,釘箱六年。監管勞役共二十年。至1978年5月才摘右派帽子,任金堂縣文化館館員。1979年春復出發表詩作,秋被改正結論,不算右派,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詩刊編輯。1985年起專職寫作,直到六十五歲退休。退休後亦寫寫,兼賣字。
流沙河作品出版二十五種,如下:
1956年:短篇小說集《窗》
詩集《農村夜曲》
1957年:詩集《告別火星》
1982年:譯中篇小說《混血兒》
《流沙河詩集》
1983年:詩集《游蹤》
詩集《故園別》
《台灣詩人十二家》
1984年:《隔海說詩》
1985年:《寫詩十二課》
1987年:《十二象》
1988年:《餘光中100首》
《鋸齒嚙痕錄》
《台島十二中年詩人》
1989年:詩集《獨唱》
1992年:《莊子現代版》
1994年:《Y先生語錄》
1995年:《南窗笑笑錄》
《流沙河隨筆》
《流沙河詩話》
1999年:《莊子現代版?增訂本》
2001年:《流沙河短文》
2003年:《老成都》
《書魚知小》
2004年:《圖說莊子》

⑸ 文言文高帽子諷刺了怎樣的現象

」戴高帽「典故出自清代獨逸窩退士《笑笑錄》:
世人稱巴結、獻媚人為「戴高帽」。有一次,兩位門生(舊時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員自稱為「門生」)初次調任外省,臨行前,二人一塊兒去拜望其老師(明清時期,生員或舉子稱主考官為「老師」)。老師交待他們說:「如今世風不古,真理難行,好人難做。我沒有什麽可送給你們的,僅送給你們一句話:逢人送頂高帽子,就一切都好辦了。」一位門生說:「老師您這話太高明了。當今社會,像老師您這樣不喜高帽子的正派官員,又有幾人呢?」老師聽了,喜得美滋滋的。等到二人出來,這位門生笑著對同伴說:「咱們已經送給老師一頂高帽子了。」

顯然諷刺的就是那些巴結、獻媚者與假清高而自以為是的人。

與笑笑錄高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挑一條旗袍 瀏覽:137
針織手套怎麼洗 瀏覽:921
流蘇的外套怎麼搭配衣服 瀏覽:891
如何把帽子自動識別帶上 瀏覽:371
印花女士棉衣外套 瀏覽:717
夫人你馬甲又掉了中林思然 瀏覽:796
肥佬男裝品牌排行榜 瀏覽:134
中老年人純棉的手工里穿棉衣 瀏覽:316
支持穿校服的中文作文 瀏覽:363
粗線衣洗完變大怎麼辦 瀏覽:82
淘寶女裝新店開怎麼做好呢 瀏覽:199
加長版羽絨服搭配連帽衛衣 瀏覽:11
長絲巾和旗袍搭配 瀏覽:624
加拿大范思哲男士皮帶 瀏覽:225
杭派天馬女裝女鞋批發 瀏覽:14
羽絨服領怎麼在家自己清洗 瀏覽:939
高跟涼鞋配什麼裙子 瀏覽:668
灰褲子配紅色上衣圖片 瀏覽:459
女兒喜歡穿校服 瀏覽:94
叔叔阿姨跟紅色校服的感謝信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