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中國大俠帽子圖片

中國大俠帽子圖片

發布時間:2021-10-04 13:39:26

⑴ 中國人民解放軍帽子什麼

解放軍的軍帽有很多種,有貝雷帽、還有和作訓服配套的帽子,常服的大檐帽、水兵的水兵帽,不知道你想問哪一種

⑵ 古代管家的帽子圖片

官帽,是中國、朝鮮、東寧、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種帽子,屬烏紗帽的一種,最開始是由展腳襆頭演變而成。宋元時代,「烏紗帽」一名泛指以烏紗製成的帽子,即烏帽,尚未成為官帽的專稱,而明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則屢見不鮮,更變成專指官帽,並演變成了官員職位的代名詞。[1]得官者,戴烏紗,失官者,被稱之謂「丟烏紗帽」。[2]其內型用鐵絲編織而成,成為硬殼,後部高而隆起,內襯黑紗,外塗繒紗(繒是一種絲織品),塗黑漆,外型多為圓頭,前有一折,並飾以玉勝(以示明潔)。

明代官帽外形與唐代初期的襆頭,小有近似之處,官烏紗帽由襆頭帽子外施紗塗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圓翅等。是用鐵銅絲編成帽的框,然後再用烏紗覆外。圓頂,分上下二階,左右各插一個帽翅。官帽的別稱烏紗帽常被人喻為官位的代稱。烏紗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戴烏紗帽的常服,多與補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製:凡官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作為官服。在團領衫外束腰帶,亦作為公服使用。[3]同時又規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員,以及侍奉父母辭閑之官,允許繼續戴烏紗帽,而因事罷官者,則服飾與百姓一樣,不允許再戴烏紗帽。[4]明初烏紗帽尚未高聳,而至中葉,則風氣大變。如正德時兵部尚書王敞,「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杠,人呼為『三高先生』。


明朝以前官帽

⑶ 中國古代帽飾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⑷ 中國人民解放軍帽徽、圖片

1988年10月,在實行新軍銜制的同時,陸軍、海軍、空軍的帽徽進行了改革,將1985年實行的小帽徽作為作訓帽和女軍人無檐軟帽帽徽;大帽徽加襯金黃色松枝葉和天安門圖案,適用於大檐帽、水兵帽、絨(皮)帽上佩帶。

新帽徽莊重嚴肅,美觀大方。紅五星、麥穗、齒輪和天安門,象徵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與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同心同德,肩負著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光榮使命。長青松樹具有傲風雪、抗嚴寒的性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當代軍人的不屈風范。

(4)中國大俠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1949年6月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帽徽樣式與「八一」軍徽相同。1951年後,海軍、空軍軍官的帽徽樣式與本軍種軍徽樣式相同。

1955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頒發了新的帽徽樣式,陸軍、海軍、空軍的帽徽為圓形,正中鑲嵌「八一」軍徽,分別以海籃、藏籃、天籃色襯底,周圍為麥穗和齒輪。海軍、空軍帽徽分別襯以鐵錨和飛鷹兩翼。

1965年6月,陸軍、海軍、空軍的帽徽統一改為全紅五角星。1985年5月,陸軍、海軍、空軍帽徽又分別恢復了1955年樣式,並分大小兩種。大帽徽直徑40毫米,用於大檐帽、絨帽和皮帽;小的帽徽直徑35毫米,用於解放帽和女軟帽。

1988年10月在實行新軍銜制的同時,陸軍、海軍、空軍的帽徽進行了改革,將1985年實行的小帽徽作為作訓帽和女軍人無檐軟帽帽徽;大帽徽主體為「八一」紅五角星,下方加襯天安門圖案和8片金黃色松枝葉,適用於大檐帽、水兵帽、絨(皮)帽上佩帶。

⑸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1、在清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級別:正、從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鶴,武官前後均綉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形狀如鹿,頭上長有獨角,全身遍生鱗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徵祥瑞。帽頂,唐宋明的官帽上對稱的兩支就叫翅。舉例清朝: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2、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烏紗帽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3、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⑹ 古代大俠帶的那種帶紗布的那種帽子叫什麼

斗笠 dǒu lì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
斗笠
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2製作材料編輯
斗笠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講究的以竹青細篾加藤片扎頂滾邊,竹葉夾一層油紙或者荷葉,笠面再塗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兩層竹編菱形網眼組成,中間夾以竹葉、油紙。「或大或小,皆頂隆而口圓,可芘雨蔽日,以為蓑之配也」(《國語》)。古詩文中,故常蓑笠並用,「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唐·儲光羲《牧童詞》);「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⑺ 中國歷史上兩頂特殊帽子,「綠帽子」與「烏紗帽」有什麼樣的故事

綠帽子」的演變過程長達兩千年,「烏紗帽」則起源自南朝劉宋年間(另有說東晉時宮中就開始流行)。秦漢時期規定犯人穿一種特製的衣服,稱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載「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可見至遲在漢代「赭衣」已為罪犯的代稱。

至隋朝,「烏紗帽」作為「常服」的帽子,也是皇帝、貴臣、百官士庶等,貴賤通用。唐初,「烏紗帽」曾一度是皇帝及皇太子專用的帽子。李世民即位後詔令「烏紗帽」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戴用。因而,在唐代「烏紗帽」不過是一種日常便帽。杜甫曾有詩雲:「不眠瞻白兔,百過落烏紗。」說他晚上睡不著望著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映照在他的烏紗帽上。但當時的杜甫並無官位。

⑻ 解放軍貝雷帽怎麼戴圖~ 請附加圖片啊~謝謝~

2017年5月1日起,武警官兵著夏常服時,通常戴貝雷帽。16貝雷帽佩戴方法及示意圖

1、扣好貝雷帽四件扣,勿用力反復開合,以免脫落;

貝雷帽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全面使用則到了2000年。2000年5月起,中國陸海空三軍開始配備貝雷帽,陸軍採用深棕綠色,海軍深藏青色,空軍深蔚藍色。

(8)中國大俠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97年,貝雷帽首次被引入中國。當年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身著97式軍服進駐香港,以「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嶄新形象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97式軍服用料有所改進,樣式更為美觀,並首次引進了貝雷帽和夾克常服。

貝雷帽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全面使用則到了2000年。2000年5月起,中國陸海空三軍開始配備貝雷帽,陸軍採用深棕綠色,海軍深藏青色,空軍深蔚藍色。

2009年國慶五十周年閱兵方隊中,女民兵方隊便是著一襲紅裝,頭戴紅色貝雷帽接受檢閱。

配發時間

2017年4月25日,經武警部隊首長批准,自5月1日起,武警官兵著夏常服時,通常戴貝雷帽;擔負固定警衛目標執勤的哨兵和大型集會時,可以戴大檐帽(卷檐帽)。這是武警部隊首次列裝貝雷帽。

參考資料:網路-16武警貝雷帽

⑼ 請問這種帶有中國字樣的帽子是什麼牌子的

暈 這個帽子是 體委給年輕一帶的紀念品這個帽子在市場是沒賣的你要是想買可以去北京乒乓求訓練基地邊上的商店裡買得到 暈 死了這也想買.68一個 我沒記錯的話...

⑽ 中國古代帽子

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

與中國大俠帽子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尺度透視旗袍 瀏覽:376
短款羽絨服搭配超短百褶裙 瀏覽:991
編織網寶寶褲衣 瀏覽:315
男士加絨襯衫牛仔褲 瀏覽:924
情人棉八股織的帽子 瀏覽:858
夏天穿春秋款褲子熱嗎 瀏覽:906
環針衣視頻教程 瀏覽:168
耐克羊外套男 瀏覽:798
帶帽短款女羽絨服 瀏覽:867
中國女穿紅色旗袍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333
男士領帶和西裝 瀏覽:298
中老年女士中長外套開衫 瀏覽:401
萌寶旗袍怎麼選 瀏覽:561
zara褲子36腰圍 瀏覽:183
呢外套10大品牌排行榜 瀏覽:25
穿校服檢討書 瀏覽:995
巴蜀中學校服多少錢 瀏覽:899
女士高齡衣 瀏覽:84
李寧褲子評價 瀏覽:345
紫色夾克配褲子好看 瀏覽: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