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卡夫卡作品中格里高利的形象
提起卡夫卡的《變形記》,相信對於西方文學稍有了解的讀者都不會陌生。對於大部分中國的讀者來說,《變形記》是他們對於卡夫卡的第一次(也可能是完整)的認識。誠然,作為卡夫卡流傳最廣的作品,《變形記》一直被認為是作者的巔峰之作,也是西方文學史上少有的精品。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的鑒賞(甚至包括許多名家)將《變形記》解讀為作者卡夫卡對於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對人的異化的巨大控訴。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盡然。私以為,一本好的文學作品,不應該也不能夠被唯一的一種方式解讀。在解讀文學作品的時候,讀者大可不必帶著前人的感受去品讀,盡可以以自己自己的想法得出自己的結論,之後再結合一些鑒賞,評論文章作為參考,請注意,僅僅是參考!人雲亦雲是對於一部偉大作品的極大侮辱。難道一些文學評論家會比作者自己更了解他的想法嗎?
不過,讀者也不必講這種現象也看做是中國人的「特色」,不論是中國人或是外國人,如果不能以獨立的精神去解讀文學作品,這樣的錯誤都是在所難免的。英國的作家喬治奧威爾一直被認為是文學史上反對共產主義的先鋒,其著作《動物庄園》和《1984》都認為是反共的代表作。《動物庄園》一書出版於1945年,從出版就有無數人將其與蘇聯聯系起來,誠然,蘇聯的體制確實給了奧威爾靈感,他的《動物庄園》也預言了蘇聯未來的走向,然而,奧威爾本人確從未承認官方給予他的「反共」名號,相反,他多次指出他的作品寫的是所有專制體制下的國家體制,並非針對某一種意識形態或國家,於是他將他在1949年出版的傳世之作《1984》的故事設定在一個類似於英國的國家裡,意在警醒英國,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然而時至今日,奧威爾也沒有機會取下官方送於他的巨大帽子,這位文學大家於1950年與世長辭,時年46歲。
相比奧威爾,在卡夫卡四十一年的人生中,他和他的作品從來沒有得到過奧威爾那樣的關注,然而他卻和奧威爾一樣,背負了太多不屬於他自己的觀點。傳統觀點認為,《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里高爾作為一個善良的,忠厚又富有責任感的人,再變成甲蟲之後被家人拋棄,這場悲劇從生物學上異化了格里高爾,在精神上異化了他的家人,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這種解讀作為一家之言其實無可爭議,但事實是,這種觀點對於《變形記》的解讀,已經成為主流,甚至是唯一的解讀。在翻看網頁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初中,高中生的教案上,無不明晃晃的寫著卡夫卡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控訴。這種現象是很可怕的,如果將一部文學作品束縛在意識形態中,那麼讀者只能得到看似合理卻完全不符合作者本意或者背離了作者的寫作動機。
如果了解一點卡夫卡的生平,讀者就會更加明白我的觀點。卡夫卡一生不得志,他不幸福的童年更是在他成人之後化作他的夢魘一直伴隨著他。卡夫卡的大部分文學作品以自己和家人作為原型,說白了,他很多的作品就是自己寫給自己排憂的,引用卡夫卡自己的話,就是「大部分都是塗鴉之作」。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卡夫卡在自己的遺囑里請求他的好友布羅德將自己所有的作品「毫無例外的付之一炬」。然而布羅德違背了卡夫卡的遺願,逐步整理並發表了卡夫卡生前所有的作品。其中的故事我們不得而知,但不得不感嘆如果好友遵照卡夫卡的遺願,或許這世界上就會少了不只一位大文學家。言歸正傳,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卡夫卡的作品都是以自己和家人的故事作為原型,在書中的四個主要人物(格里高爾,父母薩姆莎夫婦和妹妹格蕾特)中,每個人物的原型都是卡夫卡和家人:西方的文學解讀普遍認為《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就是卡夫卡自己,薩姆莎夫婦是他的雙親,妹妹自然還是妹妹。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簡單逐一分析這四個人物,在不受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嘗試找到作者的本意。
說格里高爾是卡夫卡並非空穴來風,在卡夫卡自己的書信中,他曾經其提起過在他長期被失眠折磨的時候,曾經痛苦的幻想著自己會成為家人的累贅。說到這,讀過《變形記》的讀者一定想起了書中對格里高爾心理活動的那段經典描寫。書中的格里高爾在變成大甲蟲之後,躲在黑暗中,默默的想著自己給家人帶來的麻煩。很多人將這段理解為卡夫卡對不公正待遇的控訴其實是不夠准確的,卡夫卡只是帶著悲觀的色彩寫出了自己純粹的感受而已。再說說甲蟲,對於很多人來說,「碩大的甲蟲」無疑是惡心的,是是人們所厭惡的,然而,對於卡夫卡來說可能並非如此,與卡夫卡來說,甲蟲可能是自由的,是閑散的,甚至是值得羨慕的。在他早年出版的《鄉村婚禮的籌備》中,他曾經描寫的拉班去看望未婚妻,心理上卻不承認這種關系,卻又不願意公開承認。於是他寫道:「我只需把我穿了衣服的軀體打發去就行了。如果這軀體搖搖晃晃地走出我的房門,那麼這搖晃並非表示膽怯,而是表示這軀體的虛空.因為我,此刻正躺在自己的床上,平平的蓋著棕黃色的被子,任憑從微微開啟的窗戶透進來的風吹拂。我覺得,我躺在床上的形態像一隻大甲蟲,一隻糜螂或是一隻金龜子一隻甲蟲的巨大體型,對。然後,我就做出甲蟲冬眠的樣子,我把我的小細腿緊貼在鼓起的肚子上。」這一段與《變形記》中格里高爾起床時的狀態幾乎一模一樣,卡夫卡不厭其煩的重復描寫著被子和甲蟲的樣子。然後《鄉村婚禮》和《變形記》中的甲蟲的結果是不同的,前者中的甲蟲存在於幻想,是快樂的;後者的甲蟲卻成為現實,是痛苦的。其中的原因可能歸結於卡夫卡心理的變化,亦或是感嘆夢想在現實中的處境。卡夫卡深刻的指出了夢想在現實中的「身不由己」,在描寫格里高爾作為一隻大甲蟲的心理時,他並非如大家解讀的一樣一直表示出格里高爾偉大的人格,相反,他寫出了變成甲蟲之後的格里高爾甚至在某個時間里忘記了自己曾經是一個人,卡夫卡寫到「他已經到了忘記過去的地步了」。這里的原因可以歸結於是長期的被孤立,但是不可否認這時的格里高爾偏愛腐爛敗壞卻不喜歡新鮮的食物,一點點聲音也會使他抓狂。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在生理上成為蟲子的「人」,還可能保持著心中的「人」嗎?於是在最後的某時候,他變得自私了,不再考慮家人,而沖出房間,只為欣賞音樂。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文中薩姆莎先生這個角色。薩姆莎先生被解讀為文中的反面人物。他因為兒子變成甲蟲而不能養家而厭惡他,踢他,用蘋果砸他,其中一個蘋果嵌入了格里高爾的背上,成了他的致命傷。於是薩姆莎先生成為了社會殘暴的代言人,然而事情是這樣嗎?其實不然,熟悉卡夫卡作品讀者都會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父親」沒有一個不是專橫獨裁,不滿意兒子的。很多文學評論家在解讀卡夫卡時提到了他的審父情結,卻未對其有足夠重視。卡夫卡的父親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剛強,在家中是絕對的領導。卡夫卡從小就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判決》中的那個父親判兒子溺死的故事,就是卡夫卡對父親的控訴,沒錯,如果卡夫卡在文章中確實要控訴誰,那麼那個「誰」就是他的父親。在《致父親的信》中,卡夫卡表達了自己的恐懼感,負疚感,並把這些歸之於父親的影響。卡夫卡三次訂婚,又三次解約,這些事情都在《判決》中有所體現。相比較自己的父親,和《判決》中的父親,薩姆莎先生算得上一個「好父親」了,他雖然倔強暴躁,卻也不失對家人的維護,他維護自己的兒子,維護自己的女兒,但是在女兒和「甲蟲」之間,他短暫的思考後就選擇了女兒。其實,薩姆莎先生不是一個壞人,他也是這一切的受害者。
薩姆莎夫人的原型是卡夫卡的母親。卡夫卡和母親的關系並不錯,但是卡夫卡的母親在卡夫卡的成長中並未起到什麼重要作用。文中的薩姆莎夫人愛護兒子,卻從始至終又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這種看似矛盾的人物其實並不矛盾,薩姆莎夫人從來就只是一個沒有獨立思維的附屬品,她附屬於薩姆莎先生,她也附屬於女兒。她不屬於自己。
最後我們來看看妹妹格蕾特這個形象。人們不喜歡格蕾特因為不論哥哥對她有多好,她最後還是「背叛」了哥哥。對於卡夫卡來說,他的至親之人是他的第三個妹妹,但是即使是這樣,卡夫卡還是帶著無比的悲觀面對親情。他曾在信中寫到「我在這個家裡比陌生人還有陌生。」問題在於,妹妹是應該指責的嗎?看上去是的,格里高爾對妹妹百般呵護,在他變成甲蟲之後,妹妹雖然沒有放棄他,但還是漸漸冷漠了他,最後對父親提出一定要送走這個大累贅。妹妹態度的轉變代表了家人對格里高爾態度的轉變,我們不能簡答粗暴的認為這是因為格里高爾不再能為家中帶來經濟支持,我們應該更加謹慎的分析為什麼會這樣。對於家人來說,他們都知道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但是他們不能確定現在眼前的甲蟲還是格里高爾。他們怎麼知道格里高爾沒有完全的變成一隻動物呢?他們不能,因為格里高爾不會再說人話,他的飲食更接近動物,唯一可能代表他有人性的就是當家人進屋時他就躲在沙發上,可是家人如何不會會錯意呢?更何況不論生活怎樣,還是要繼續,薩姆莎夫婦要考慮女兒的未來,格蕾特剛剛進入社會,更是要考慮自己,這時候的格里高爾就像莫泊桑筆下的「於勒叔叔」,是家人不能提起的人,試問,那個小夥子願意娶一個家中藏著一隻大甲蟲的姑娘?(更何況大甲蟲還是姑娘的哥哥!)於是,事情就只能朝著悲劇發展,格里高爾要麼變回成人,要麼被家人舍棄。這並不是對親情淡薄的控訴,這只不過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正常反應。
卡夫卡寫的不是童話而是現實,童話中的王子變成青蛙後會找到公主,但是現實生活中的青蛙卻只能默默無聞的死去。卡夫卡寫的不是對意識形態的控訴,而是對於人性討論。就像北大教授孔慶東在講魯迅的《祝福》提出的課題:誰謀殺了祥林嫂?有的學生說是魯四老爺,有學生說柳媽,有學生說是封建的思想,有學生說是「我」每一種說法都有道理,但並非完全准確。其實在殺害祥林嫂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每個人也都不致命,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大概就是殺害祥林嫂的真正兇手,畢竟,如果你怪罪與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卻沒都像祥林嫂一樣。《變形記》也是一樣,薩姆莎先生蘋果殺不死格里高爾,「罪惡的體制」也一樣,每個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格里高爾自己也不例外。於是再說說《變形記》的價值,除了卡夫卡自己對於親情的悲觀控訴之外,恐怕最大價值應該是其文學上的,這種荒誕寫作手法是特殊的,讓人耳目一新;它寫出了其實在一個微觀世界裡,面對災難的最簡單反應,這種反應是普遍的,不受意識形態左右的,不論發生在哪裡,結果大抵是相同的,因為很簡單,卡夫卡寫的是人性,是活生生的人在社會中生活。
如同美國作家奧登所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這樣說來,可能傳統觀點對於《變形記》的評價有些過高了,不可否認《變形記》是一部好作品,但其價值卻不如卡夫卡的另外一篇短篇小說《司爐》來的深刻。
說了這么多,讀者大概會驚嘆,「原來這篇文章不是我去讀《變形記》的!」不盡然,如我前文所說,《變形記》是一篇不可多得好作品,但在這片文章中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對於《變形記》的分析來強調如何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獨立的思考,拋磚引玉,希望或多或少使諸君有所感悟。
② 卡夫卡的這張雕像有什麼含義
父親形象在卡夫卡的作品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與他本人同他父親的關系是分不開的。從他的《致父親的信》中可以看出來父親對於他而言,是個無上的存在,是暴君,是至上的法官,他宣判自己的一切,而這種絕對支配的形象在他的許多作品當中也能看到。但在信中,他還肯定了父親對於家庭的付出,以及他對於自己身為父子的關心,而他的這份信也是為了他同父親間的和平(盡管因為各自都不小了,和解在他看來是不可能的了)。
雕像里的卡夫卡像個小孩一樣,坐在那寬大的肩膀上,象徵的便是他同父親之間父子關系的最終和解。雖然在現實中,那向父親訴說的信件沒有能送達到父親手裡,可父親私下對他的肯定,以及他對於父親在信中的肯定,都反映了他們兩人之間已經達到了和解。這座雕像也算是圓了卡夫卡父子的一個未完成的夢吧。
③ 卡夫卡的幽默,你看懂了嗎
英式的紳士風度和美式幽默詼諧,其幽默與滑稽的語言會讓讀者有看童話作品的錯覺以上這種幽默的語調和戲謔的描寫在卡夫卡的作品裡還有很多,凡是讀過其作品的人不難發現他的這種藝術特色。
④ 海邊的卡夫卡里,中日dragonS棒球帽是什麼是一個日本名字叫中日龍的棒球隊的隊帽嗎
那個卡夫卡是電影?沒看過。。。不過中日龍隊確實是日本職棒的球隊,主場在名古屋,隸屬於中央聯盟。好象呂建剛以前在中日龍的二隊呆過~
⑤ 卡夫卡 安全帽 哪些作家推動了發明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他的創作風格是表現主義,是表現主義作家中創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於是,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英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時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⑥ 卡夫卡的生平簡介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於奧匈帝國治下的波希米亞首府布拉格,在今天的捷克西部。
卡夫卡的父親和母親都是猶太人。「卡夫卡」這個姓氏是希伯來語,其含義為「穴鳥」
或「寒鴉」。據資料記載,卡夫卡這個姓,很可能是在猶太人遭受迫害期間,奧匈帝國
為猶太人規定的僅供選用的幾個姓氏之一。
小時候,卡夫卡的父母就對卡夫卡寄予很高的期望。為了使卡夫卡有所作為,他們將卡
夫卡送到一所德國人辦的文科中學學習,因為當時哈布斯堡王朝為了填補官員的空缺,
總是從中學中遴選優秀學生,培養他們當官。在這所中學,卡夫卡熟練的掌握了德語和
德語的寫作技巧。據卡夫卡的中學同學回憶,卡夫卡在中學時是一個服飾朴實、舉止靦
腆的學生;「他很文靜,而且是微笑著的,把世界朝自己打開,而把自己封閉起來,不
讓這個世界了解他」。卡夫卡在日記中曾寫道:「就我的經歷而言,學校和家庭只有一
個目的,那就是要抹殺我的個性。」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中學時代開始,卡夫卡就已
經表現出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的傾向。卡夫卡是一個「獨自冷峻地思索的孩子」。另
外,中學時卡夫卡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了高度興趣,這成為後來卡夫卡悲觀主義的一個
重要根源。在某種意義上,他在那陰郁而恐怖的「猴子的原罪」中看到了人類和自己的
宿命,找到了他自己悲涼而局促的「家」,卡夫卡曾在日記中說,「那是我的歸宿」。
這一點在很大意義上幫助人們理解後來卡夫卡的藝術世界,理解卡夫卡藝術世界中那些
甲蟲、鼴鼠、豺狗、猴子、耗子、兀鷹……以及理解卡夫卡自己這只「翅膀萎縮的寒
鴉」。
1901年,卡夫卡進入布拉格大學法律系學習。在大學中,有兩件事對卡夫卡產生了重要
影響。一是卡夫卡結識了他的終身好友馬克斯-布洛德。布洛德是比卡夫卡低一級的法律
系學生,剛入校門不久,布洛德就發表了一篇鋒芒畢露的演說《叔本華哲學的命運與未
來》,對叔本華作出高度評價,而對卡夫卡當時所崇拜的尼采予以嚴厲的批評。這促使
卡夫卡一反平時的羞怯和遲疑,散會後堅持要陪同這位並不相識的人回家,以便給予相
應的批評和反擊。誰知道,這場沖突反而成了他與布洛德終生友誼的開端。布洛德不僅
鼓勵卡夫卡的寫作,催促他出版完成的小說,而且在卡夫卡死後,整理出版了卡夫卡的
全部作品,並為卡夫卡寫了傳記。卡夫卡大學生活的另一個重要收獲,就是他在大學里
廣泛閱讀了世界知名作家的日記、生平和書信,如拜倫、歌德、叔本華和陀思妥耶蘇斯
基等。卡夫卡對尼采非常感興趣,他訂閱了尼采編輯的《藝術看護者》雜志。對於自己
的讀書趣味,卡夫卡在1904年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曾說,「我們就應該讀那些咬人、刺人
的書,如果一本書不能給我們一記悶棍,那麼,讀這樣的書又有什麼意思呢?……我們
需要的是使我們痛苦不快的書,就好像,我們寧願選擇死亡,與不願意繼續活下去一
樣;……這也像我們想要自殺一樣;書必須是砸碎我們心中冰海的斧子。」一個年僅20
歲的青年,有這樣的閱讀趣味,能輕易的說出了「選擇死亡」和「心中的冰海」這個的
句子。可見卡夫卡的內心,對痛苦和死亡已經有了深刻的體驗。
1906年6月18日,卡夫卡考試合格,被授予法學博士頭銜。次年10月1日,卡夫卡開始
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布拉格分公司上班。由於這個工作非常繁忙,干擾了他的寫作活
動,半年後,卡夫卡辭職前往布拉格「工人事故保險公司」並在那裡工作了16年,直到
生命的最後時光。卡夫卡的大量作品都是他在工作期間,利用業余時間寫出來的。
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包括三部長篇小說《美國》、《訴訟》和《城堡》和大量的短篇小
說,如《判決》、《變形記》、《在流放地》、《鄉村醫生》、《飢餓藝術家》、《地
洞》等等。
⑦ 卡夫卡的介紹
《卡夫卡》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桑德爾·吉爾曼。
⑧ 卡夫卡最成功的作品是什麼
一本打開之後即會受到教育的好書 一個小人物,一個偶在的個體生命,其命運就是如此地充滿了偶然性、荒謬性,其人生悲劇就是如此地不可預料、不可逃避,更談不到積極地給以預防。 20世紀世界10部影響深遠的小說之一 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 卡夫卡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山祖師,《變形記》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現代主義文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反復閱讀《變形記》開始。 在本書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裡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這正是著名小說家卡夫卡的天賦之所在。 閱讀《變形記》,有一種思維的樂趣,有一種睿智的感覺,思想上的所得顯然多於心靈的收獲,能從那極度的變形與誇張里體會到生命的悸動與沖突。本書比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與創造特點,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青年作家 郗曉波 在描寫人被物化的作品中,奧地利著名的"現代藝術的探險者"卡夫卡1912年完成的中篇小說《變形記》,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描寫人被異化的傑作。 --知名教授 劉建軍 西方文壇推崇"卡夫卡是本世紀最佳作家之一",並說"如果要舉出一個作家,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那麼,卡夫卡是首先會想到的名字"。盡管這些贊詞未免有過甚其詞之嫌,但以《變形記》為代表的卡夫卡的作品,的確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以至形成了一門專門研究和討論其作品的"卡夫卡學"。
⑨ 卡夫卡的手杖
一切,表明了他的悲傷
⑩ 卡夫卡的生平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卡夫卡生於捷克(當時屬奧匈帝國)首府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妹妹(另有兩個早夭的弟弟)。自幼愛好文學、戲劇,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初習化學、文學,後習法律,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保險公司任職。多次與人訂婚,卻終生未娶,41歲時死於肺癆。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的父親粗暴、專制,對兒子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只是偶爾指手畫腳地訓斥一通——他想把兒子培養成為性格堅強而又能乾的年輕人,但結果是適得其反,"我在自己的家裡,在那些最好,最親的人中間,感覺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卡夫卡內心中一直對父親存有無法消除的畏懼心理。由此而培養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憂郁的氣質使卡夫卡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遊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里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如《判決》和名篇《鄉村醫生》,這里,現實和非現實的因素交織,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和神秘的迷霧,這里寓意著: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使肌體無可救葯。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醫生醫治不了的,這里的醫生最後也變成了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