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冬天幼師戶外上課可以戴帽子嘛
當然可以了。
圖簡筆畫的顏色,只要注意近色,或是互補色的搭配就可以達到一定的視覺效果。
例如,墨綠色配粉紅色、淺紫色、杏黃色、暗紫紅色都很洋氣。
C. 小班美術公開課教案怎麼寫塗色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紅顏色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觀察、欣賞紅色物品,認識紅顏色。 2、掌握團和粘的方法。 活動重難點:掌握團和粘的方法。 活動准備: 布置彩色的環境,如掛綵帶、彩旗;一棵掛滿紅蘋果的樹(蘋果可摘下);紅色皺紋紙塊若干,一朵花的輪廓圖及膠水。 活動與指導: (一)觀察、欣賞紅色物品 1、觀察、欣賞紅色物品,如紅五星、紅花、紅領巾、紅帽子、紅辣椒……。 2、小結:紅顏色很顯眼、很漂亮。 (二)游戲:找紅色,認識紅顏色 1、從環境中,找找哪裡有紅顏色的東西,看誰找得多,並說出××是紅色的。 (教師鼓勵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尋找室內環境中的紅色物品。) 2、給娃娃送紅蘋果,每人摘一個紅蘋果給娃娃。 (三)做紅花,掌握操作方法 1、團一團: (教師出示紙盒,裡面裝有紅色皺紋紙塊)用紅色皺紋紙塊團成小紙球。 小結:團的方法…… 2、粘一粘: 大家將一個個小紙球粘在花的輪廓里,做成一朵紅花。 小結:粘的方法…… (四)展示、欣賞欣賞做好的大紅花,體驗集體創作的快樂。 活動建議: 1、可因地制宜地利用環境中的色彩進行活動。 2、可根據班級環境布置的需要,運用紅色進行創造。如用紅色紙球粘出"小巧手"的字形圖等。 修訂感言: 1、格式、字體、表述要規范,一步到位,以免返工; 2、及時總結、提升知識點和技能要領; 3、整個活動從幼兒出發,從幼兒的行為出發(所有表述的主體默認為幼兒,無論目標、重難點,還是過程),同時,體現教師的指導與幫助; 4、目標、重難點與過程保持高度一致; 5、目標、重難點與過程體現領域的關鍵經驗與關鍵能力的培養(如本活動的重難點不是認識紅色,而是掌握團和粘的方法); 6、關注活動的基本模式。 本活動的基本模式為:觀察與欣賞-游戲-操作-展示與欣賞,體現出基於審美與體驗的幼兒美術教育思想。(來源:屈老師教案網)
D. 帽子怎麼畫
工具:鉛筆,橡皮,彩鉛。
方法:
1、先畫出帽子的大體輪廓,一個半圓和下面波浪式的帽轍。
E. 小班美術 給雪娃娃塗色
有幾種方案:
一、范畫畫好,在白紙上畫上雪娃娃和配飾(帽子、圍巾),孩子給配飾塗色;
二、只畫雪娃娃,請孩子給雪娃娃塗上藍色或幼兒自己喜歡的顏色;
三、雪娃娃就是白色的,不塗娃娃,塗背景色;
四、添加一些背景,如:樹等,給背景塗色也可以。
F. 幼師怎麼寫備課
一、怎樣備課
所謂備課,主要是指掌握教學內容,領會編者意圖,確定目的要求,選擇教學方法。
顯然,深入鑽研教材,是提高備課質量的核心。
(一)全面掌握教學內容
通過備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教師應當全面地掌握教學內容。也就是說我們應當做到,從知識結構的整體出發,進一步明確所要教學的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及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需做到把宏觀教材與微觀教材統一起來,而不能孤立的、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識。
之所以應當堅持這種觀點,首先是由學科的特點決定的。數學知識系統性強,邏輯嚴謹,知識與知識之間,不僅存在著縱向的聯系,也存在著橫向的聯系。離開對全局的把握,也就很難處理好局部。
北京的馬芯蘭老師,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孕伏、遷移與交錯,並取得突出的成績,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於此。
陳景潤同志曾向我們建議,要特別重視上好第一節課。其理由也是出於對前個章節的第一節課,在全章節中的地位與作用具有足夠的重視。
假如我們對教材缺乏宏觀的了解,教學時就很難避免出現科學性的錯誤,這種錯誤往往表現為把局部的現象視為普遍的規律。
假如我們對教材缺乏宏觀了解,既使在教學中未出科學性錯誤,也很難達到較高的水平。有些課看起來似乎是完成了任務,細分析並未為繼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原因常常就在這里。
備課時,怎樣體現「宏觀」與「微觀」的統一呢?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堅持單元備課與課時備課的結合。
首先我們應當了解整個單元,再把所有例題加以分析。找出學習這部分的知識基礎,研究各個例題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我們就對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認識逐步加深、完善的過程做到了心中有數,也就容易發現每節課應達到的高度。這樣,雖然也是一節一節地上,但它們又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系統。
(二)深刻領會編者意圖
通過備課,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領會編者的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志。
怎樣領會編者的意圖呢?我看主要是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例題為什麼這樣設計呢?習題為什麼這樣編排呢?結語為什麼這樣引出呢?等等。然後我們自己再來回答。經過這樣一番思考的過程,我們肯定會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例如,在「簡易方程」這部分,教材安排了一些天平圖。有的圖左右兩邊全注有具體的數量;有的圖,在一側出現了未知的數量。編者之所以這樣處理,首先是要幫助學生建立等式的概念,然後是幫助學生建立方程的概念。
天平圖在這部分的教學中還有別的作用嗎?我想是有的。起碼它還有助於對方程的解的理解。因為只有當未知數x取一定的值時,天平的兩邊才會保持平衡。
對編者意圖領會得越深,越能充分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
(三)認真確定目的要求
對於任何一節課,確定教學的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指出了教學的主攻方向,規定了全節課教學活動的歸宿。
制定教學的目的要求,一要具體,二要明確,三要恰當。切忌籠籠統統,模模糊糊。
在制定目的要求的同時,還要構思落實的方案,使它真正能夠變成現實。沒有具體實施的構想,再好的目的要求也等於零。
(四)適當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是實現目的要求的關鍵。
1.選擇教學方法應根據的一般原則
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符合學科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
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有利於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減輕負擔,提高質量。
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
2.改革教學方法,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首先,應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
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是傳統教學中的一個通病,也是注入式教學的要害。死記死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等,是必然的惡果。
要改革小學數學教學,必需注重過程。對於概念來說,要注重抽象概括的過程。對於公式來說,要注重推導的過程。對於任何一個題目的解答,都要注重分析的過程。
之所以要注重過程,其原因就在於只有採取最佳策略解決了問題時,才稱得起高質量。而這個策略水平是在過程中才反映出來的。另外,也在於只有這樣才符合認識的規律,才是啟發式。
其次,應處理好認識上兩次轉化的關系。
人的認識總是要經歷兩次轉化的。第一次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轉化。
對第一次轉化,教師是重視的,而對第二次轉化往往重視不足。
認識上的第二次轉化,往往是通過練習來實現的。但不能說,只要堅持了練習,就一定有助於由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因為還要分析練習的內容及方式。
練習應從基本的,簡單的開始,但不能統統是模式化的。相反,應有一定數量靈活的,綜合的,需要創造性思維的。只有這樣才有助於學生思維的全面、深刻、敏捷和靈活。
此外,備課除備書本外,還應備學生,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才能備好課,講好課。
二、怎樣寫教案
教案,也就是課堂教學的方案。
(一)一份較好的教案應具備哪些條件呢?
1.應當具有科學性
教案是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統一。因此在要求上、內容上及方法上都有一個是否科學的問題。
教學要求是否科學,主要表現在程度上。過低,過高都不科學。例如分數的初步認識,就要具有「初步」的特點,學習分數的意義及性質在要求上應有明顯的層次上的差異。前者屬於感性認識階段,一旦要求過高,勢必缺乏其科學性。
教學內容是否科學,最重要的表現在概念上,表現在概括出的規律上。例如數的整除,首先確定是在自然數范圍內討論的,也就是不研究零,不研究分數,小數,也不研究負數。這種局限性決定著有些問題應迴避。象「最小的偶數是()」,顯然學生只會填「2」,而就此題來說是不正確的。
教學方法是否科學,最重要的表現在是否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使用的一切手段是否能揭示本質等。
2.應當具有系統性
任何一份教案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又都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把相對獨立與前後的聯系統一起來,體現孕伏,遷移及交錯,才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傳授任何一部分知識,它總有個相應的基礎,即所謂的知識的生長點,同時也肯定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下一定的基礎。這就要求從整體的、聯系的觀點指導下,來處理這個局部。這就是備課時應堅持的系統性原則。
3.應當具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總是面對具體的學生進行的,所以必須具有針對性。教學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班級里起點、坡度、密度、難度都可能不大一樣,就是這個道理。沒有針對性,也就沒有可行性。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備學生。例如,學生對「等分問題」掌握得怎樣,極大地影響著「求平均數」的教學。
4.應當具有啟發性
教學不應是一切都靠教師「給予」,應啟發學生,可讓學生主動地「獲取」。所以,要創設必要的情景,要做到溫故知新,舉一反三,要大量遷移等。
(二)教案的寫法
一份教案最主要的內容包括:
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要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只需把它概括出來就是了。
例如 認數5
用2的乘法口訣求商
垂線和平行線
通分(一)
由於「通分」這個內容一節課講不完,又不易於確定出這一節的具體課題,就可以採用上面的辦法。
總之,教學內容是很具體的,應把它明確地概括出來。
對教學目的要求的制定,一要全面,二要具體,三要恰當。
所謂全面,就是不能只有對知識的要求,也應當有對能力的要求,不能只有對智育的要求,也應當結合教學內容有對思想品德的要求。
所謂具體,就是不講大話,不講空話,而是在40分鍾里能實現的。
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我們可以這樣制定它的目的要求。
第一,使學生理解並運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
第二,啟發學生運用割補的方法,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從而提高其學習的能力。
所謂恰當,是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大綱及學生實際。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在第一節就提出上面兩條,這是基本的要求。到第二節課,進行練習繼續深化時,可再提出:運用公式,培養學生逆思考的能力,這就是已知面積和底或高,求高或底的問題了。
當然,基礎較好的班,在第一節里也可提出較高的要求。
教案的重點部分是教學過程,從復習檢查、基本訓練、到例題的分析與講解,一直到復習鞏固,布置作業。
教學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一般地說它可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復習檢查或基本訓練。
第二,新課。
第三,鞏固練習。
第四,布置作業。
之所以說它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是在講與練的處理上。
練習不僅僅是一個教學環節,更是一種教學方法。講中有練,練中有講,講練結合似乎效果更好一些。
在教案之中對於教具、學具的使用,板書的總體設計等也應有說明。
總之,教案是寫給自己的,怎樣使用起來便於教學就怎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