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戰國時期秦王的帽子

戰國時期秦王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1-09-12 04:43:30

⑴ 七國秦王的順序名字

1、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前311年):又稱秦惠王,本名嬴駟,秦孝公之子。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更為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他在位時,是秦國的一個大發展時期,不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佔領了漢中,使秦國的領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漢中與秦國的本土關中一樣,是當時第一等的良田。

2、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名贏盪,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記》)。秦武王生於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秦惠王之子,母惠文後,秦昭王異母兄。

嬴盪勇武果斷,自幼喜歡在軍中生活,將軍們對這位年輕太子的膽略都很佩服。秦惠王對太子盪年紀輕輕就能成為軍中的偶像感到既驚奇又高興。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身高體壯,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賁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目出血,絕臏(折斷脛骨),舉鼎身亡,時年二十三歲,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右丞相樗里子追究責任,將孟賁五馬分屍,誅滅其族。

3、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姓,本名則,後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

在位56年,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又滅亡西周國(此西周不是作為朝代的「西周」,而是戰國末期的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公元前251年,昭襄王死,年有75。史書簡稱其為秦昭王。

4、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本名嬴柱(一作式),秦昭襄王之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因秦悼太子死於魏國,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立為太子。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即位。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後去世,葬於西垂。太子子楚(異人)即位,是為秦莊襄王。

5、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嬴姓,本名異人,後名楚(《戰國策》記載)或子楚(《史記》記載),《水經注》作秦庄王,《太平寰宇記》作秦襄王。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曾經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在滅六國、稱皇帝尊號後,追尊其為太上皇。

6、秦王政

秦王政,即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秦莊襄王之子,母趙姬,商朝重臣嬴惡來的第35世孫,嬴姓趙氏,名政,故又稱趙政。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六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7、秦王子嬰

秦王子嬰,嬴姓,名子嬰,或單名嬰。秦朝最後一個統治者,在位僅46日。初稱皇帝,後來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子嬰性格仁愛,有節制。秦二世胡亥被弒後。趙高迎立扶蘇之子子嬰即皇帝位。其後不久,子嬰依趙高建議,廢帝號,稱秦王。

⑵ 戰國時期秦王的大名

秦厲公(秦剌龔公/秦利龔公)贏刺
秦躁公(秦趮公)贏欣
秦懷公贏封
秦靈公(秦肅靈公)贏肅
秦簡公 嬴悼子(有人認為,「悼子」非名)
秦惠公贏仁秦出公(秦少主)贏昌
秦獻公(秦元獻公)嬴師隰/嬴連
秦孝公嬴渠梁
秦惠文王(秦惠王)嬴駟
秦武王(秦悼武王/秦武烈王)嬴盪
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則/嬴稷
秦孝文王嬴柱
秦莊襄王(秦庄王)嬴異人/嬴子楚(嬴楚)
秦始皇帝嬴政

⑶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

http://www.hxox.com/thread-57012-1-1.html

列舉20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成語解釋 奉公守法指一切都按照國家規定的法令制度辦,不徇私情

作者出處 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成語典故

系由"奉公如法"演變而來,鑒於《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是趙國名將.他做徵收租稅的田部吏時,平原君家不交稅,他依法殺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擬殺趙奢.趙奢毫不畏縮,理直氣壯地說:"如果你能為民表率,舉國上下人人會奉公如法,法立則國強,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證."平原君聽了這話,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向趙惠王推薦重用他.

原文: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奢.奢因說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 ,國 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2.利令智昏

成語解釋 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作者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攻打韓國.不幾天就攻佔了韓國的野王,斷絕了上黨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佔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麼辦,於是召集大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可是趙王並不同意他的意見,於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於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封馮亭為華陽君.可是沒有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佔領了,轉而來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應戰,結果打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虎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

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後來,人們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3.口若懸河

成語解釋 形容談吐流利.能言善辯.

作者出處 《晉書.郭象傳》

成語典故

源於《晉書 郭象傳》.晉代的郭象是一個著名的清談家.他幼年非常好學,善於思考問題,對於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情,他總喜歡探個究竟.成年後,在許多人請他去做官,他都推辭不就,而是把研究學問和談論哲學當成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因為他專心讀書,所以知識非常淵博.講解問題時能夠把事情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又喜歡發揮自己的見解.當時的太尉王衍常常稱贊他說:"聽郭象說話,好比懸在山上的河流奔瀉,直往下灌,從來沒有枯竭的時候."後來,人們就用"口若懸河"來形容談吐流利.能言善辯.

4.畫虎類犬 :::

成語解釋 比喻學習技能而學得不像的人.

作者出處 《後漢書.馬援傳》

成語典故

東漢馬援為國帶兵打仗,屢建奇功,光武帝劉秀封他為伏波將軍.他不僅治兵嚴謹,打仗有方,還非常重視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們走上邪道.有一天,他聽說侄兒馬嚴和馬敦結交俠客,認為這樣下去會耽誤學業,就寫信勸告他們說:希望你們聽到別人說壞話,就要像聽見自己父親的名字一樣,盡管別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著去叫.龍伯高這個人厚重謹慎,謙遜廉儉,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們學習他.杜季良豪俠行義,能為人解憂,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們學習他,因為你們很難學到.學龍伯高不成功,還不失為一個謹慎忠厚的人,這就是"刻鵠不成尚類鶩",如果學杜季良不成,就會成為輕薄之徒,那就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狗".因為"狗"在古代也稱作"犬",所以人們把"畫虎不成反類狗"寫成畫虎類犬,用來比喻學習技能而學得不像的人.

5.沆瀣一氣 :::

成語解釋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作者出處 宋代錢易的《南部新書.戊集》.

成語典故

唐代有一個叫崔沆的人,十年苦讀終於一朝及第,考中進士後在京城做官,有一年,皇帝派他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他辦事認真,一絲不苟,考試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等放出金榜時,其中有個名叫崔瀣的老生被錄取了.旁觀者看了後都忍不住大笑起來,因為主考官叫崔沆,而中榜者叫崔瀣,如果把他們的名字連在一起就是"崔沆瀣",而"沆瀣"正好是夜間放屁的一種別稱.本來兩人的名字連在一起完全是一種巧合,沒有可笑之處,但是由於二人一個是主考官,另一個是考生,所以人們就譏笑他們是"座主門生,沆瀣一氣",這里的"座主"即主考官之意.後來,人們引用"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6.含沙射影 :::

成語解釋 比喻用心險惡,手段卑劣的人暗中進行造謠誣蔑,打擊或者陷害別人的行為.

作者出處 白居易《讀史》

成語典故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讀史》詩,它的內容如下:"含沙射影,雖病人不知,巧言構人罪,至死人不疑."這首詩里的"含沙射人影"源於一個傳說.

相傳古時候水裡有一種蟲,名叫蜮,又叫短狐,有時也稱作射衛或射影.它的頭上長有角,背上長有甲,沒有眼睛,長有三隻腳,有翅膀,能夠在水面上飛翔,嘴裡長著像弩一樣的東西,形狀像鱉,耳朵非常靈敏.當它在水邊時,如果聽見有人,畜從它身邊經過,就會從嘴裡噴出一種氣體,直射向人體,人畜如果中了這種氣體就會全身生病.它在水面時,如果聽見有人的腳步聲走近,就會用嘴含著細沙朝人或人倒映在水裡的影子噴射,人體或人影被射中後,也會生病不起.後來,人們把它改為"含沙射影",用來比喻用心險惡,手段卑劣的人暗中進行造謠誣蔑,打擊或者陷害別人的行為.

7.狗尾續貂

成語解釋 表示續作不佳.

作者出處 《晉書.趙王倫傳》

成語典故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後手裡,賈後生性兇狠狡詐,趙王司馬倫以此為借口帶兵沖入宮廷,殺死了賈後,自封為相國.

司馬倫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於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緒後,又廢掉晉惠帝,自稱皇帝.當時規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晉爵,所以一時貂尾都不夠用,所以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據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

後來,人們用"狗尾續貂"表示續作不佳.清代蒲松齡的《代王次公與顏山趙啟》里有這個典故:"庇輿蓋中,仍添晝行之錦;從縉紳後,張慚尾續之貂."

8.病入膏肓

成語解釋 形容人的病情極為嚴重,到了無葯可治的程度,並引申形容某種情勢或問題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作者出處 《左傳.成公十年》

成語典故

源於《左傳 成公十年》.晉景公生了重病,經過許多醫生醫治,都不見好轉.後來,他聽說秦國有個名醫的醫術非常高明,於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請.在醫生還沒有到來之前,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有兩個小孩子站在他身邊說話.一個說:"你知道嗎 秦國要來個名醫,恐怕要傷害我們."另一個滿不在乎地說:"你怕什麼!我們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沒法對付咱們的."不久,名醫到達晉國,立刻給晉景公診病,醫生對晉景公說:"你的病非常危險,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葯也無濟無事."晉景公想起自己做過的夢,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罷,讓人送給醫生一份厚禮,讓他回秦國去了.後來,人們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極為嚴重,到了無葯可治的程度,並引申形容某種情勢或問題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9.杯弓蛇影 :::

成語解釋 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

作者出處 漢代應劭《風俗通》,又見於《晉書.樂廣傳》

成語典故

源於漢代應劭《風俗通》,又見於《晉書 樂廣傳》.相傳晉國有個名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邀請一位朋友到家裡喝酒.當這個朋友舉起酒杯卻忽然看到酒杯里有條小蛇,可是已經晚了,他把它喝下去了.回家以後這人就生起病來,他認為是蛇作怪.樂廣聽說朋友病了便前去探望.朋友給他說起得病的原因.樂廣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里怎麼會有蛇呢 他把朋友安慰了一番後回到家裡,突然看到牆上掛著一張弓,他心裡一亮,想到蛇一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第二天,樂廣又邀請那個朋友在原地飲酒,斟滿了一杯酒,恭敬地請朋友喝.朋友一看連忙說:"杯里有蛇,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著牆上掛著的弓讓朋友仔細看,那位朋友頓時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沒幾天,他的病就好了.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

10.作壁上觀

成語解釋 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作者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成語典故

秦朝末年,項羽與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推舉楚懷王之孫為楚王,軍威大震.已被秦朝滅亡的趙,魏,燕,韓諸國,也伺機復國,與楚王結盟反秦.

項梁率軍接連取勝,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將章邯統領大軍鎮壓.定陶一戰,楚軍大敗,項梁戰死.章邯遂揮師攻趙,圍困趙王於巨鹿.趙王向楚王緊急求救.楚王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率師援趙.

宋義力圖避開秦軍鋒芒,保存實力.楚軍開抵安陽,竟一駐四十六天,只待秦趙廝殺兩敗俱傷,才揮戈出擊.這就急煞項羽.他幾番催促宋義渡河作戰,都被拒絕.宋義甚至說:"沖鋒陷陣,我不如你;籌謀劃策,則你不如我."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號令全軍,並報告楚王.楚王命項羽為主將.項羽親率全軍渡過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發三天干糧,與秦軍決一死戰.

此時,集結在前線的已有來自各地的十幾支援趙部隊.各路援軍見秦軍勢大,都固守營寨,不敢輕易出戰.楚軍一到,立即發動猛攻.一場惡戰,殺聲震天.楚軍將士似出山猛虎,以一當十,直殺得秦軍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各路援軍都在自己的營壘上看到了這一壯觀場面.

楚軍大捷,項羽從此成為各路反秦部隊的領袖.

11.重如泰山

成語解釋 泰山:喻極重.像泰山那樣重.比喻意義重大.

作者出處 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成語典故

司馬遷,字子長,漢夏陽人.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的太史令.他自幼受父親影響,十歲便開始閱讀古文經典,從二十歲起漫遊全國,擴展了胸襟和視界,為日後的寫作積累了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司馬談去世後三年,司馬遷繼承父志,擔任太史令,有機會博覽皇家圖書典籍.經過四五年的准備,四十二那年,他正式寫作《史記》.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之際,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公元前99年,漢將李陵領兵五千抗擊匈奴,不料被八萬匈奴騎兵包圍,在殺傷敵軍一萬多人之後,糧盡援絕,被俘投降,朝廷震驚.司馬遷認為李陵有功於漢,投降出於一時無奈,必將尋找機會報答國家.正好漢武帝問他對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漢武帝一聽大怒,以為這是為李陵辯護,還有諷刺國舅李廣利率領大軍正面拒敵而怯懦無功的意味.司馬遷因此獲罪,翌年被處"腐刑",受到極大的摧殘和侮辱.

司馬遷想到了死.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比鴻毛還輕.想到著述還沒完成,不應輕於一死,他終於從周文王被拘禁而寫《周易》,孔子一生困頓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賦《離騷》,左丘失明而有《國語》傳世等先賢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

出獄後,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成為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2.月下老人

成語解釋 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後泛指媒人.簡稱"月老".

作者出處 唐.李復言《續幽怪錄》

成語典故

唐朝時候,有一位名叫韋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裡.

一天晚上,韋固在街上閑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裡翻一本又大又厚的書,而他身則放著一個裝滿了紅色繩子的大布袋.

韋固很好奇地過去問他說:"老伯,請問你在看什麼書呀!"

那老人回答說:"這是一本記載天下男女婚姻的書."

韋固聽了以後更加好奇,就再問他:"那你袋子里的紅繩子,又是做什麼用的呢 "

老人微笑著對韋固說:"這些紅繩是用來系夫妻的腳的,不管男女雙方是仇人還是距離很遠,我只要用這些紅繩系在他們的腳上,他們就一定會和好,並且結成夫妻."

韋固聽了,自然不會相信,以為老人是和他說著玩的.但是他對這古怪的老人,仍舊充滿了好奇,當他想要在問他一些問題的時候,老人已經站起來,帶著他的書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韋固也就跟著他走.

到了米市,他們看見一個盲婦抱著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過來,老人便對韋固說:"這盲婦手裡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將來的妻子."

韋固聽了很生氣,以為老人故意開他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殺掉,看他將來還會不會成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後,就立刻跑了.當韋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帳時,卻已經不見他的蹤影了.

光陰似箭,轉眼十四年過去了,這時韋固已經找到滿意的對象,即將結婚.對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長得很漂亮,只是眉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覺得非常奇怪,於是便問他的岳父說:"為什麼她的眉間有疤痕呢 "

相州刺史聽了以後便說:"說來令人氣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姆陳氏抱著他從米市走過,有一個狂徒,竟然無緣無故地刺了她一刀,幸好沒有生命危險,只留下這道傷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韋固聽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地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他想:難道他就是自己命僕人刺殺的那個小女孩 於是便很緊張地追問說:"那保姆是不是一個失明的盲婦 "

王泰看到女婿的臉色有意,且問得蹊蹺,便反問他說:"不錯,是個盲婦,可是,你怎麼會知道呢 "

韋固得到證實之後,真是驚訝極了,一時間答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平靜下來,然後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盤說出.王泰聽了,也感到驚訝不已.韋固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話並非開玩笑,他們的姻緣真的是由神作主的.因此夫婦兩更加珍惜這段婚姻,過著恩愛的生活.

不久這件事傳到宋城,當地人為了紀念月下老人的出現,便把南店改為"訂婚店".

由於這個故事的流傳,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結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紅繩,加以撮合的,所以後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

13.與狐謀皮 :::

成語解釋 比喻跟惡人商量要他放棄自己的利益,絕對辦不到.

作者出處 《太平御覽》卷二0八引《符子》:"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

成語典故

周朝的時候,有個人想辦一場非常豐盛的羊肉宴請大家吃,可是他不知道要去哪裡找羊肉.他想了很久:"羊肉長在羊身上,當然是去請羊群幫忙才對!"他走到羊群前面,很客氣地向他們借羊肉,羊群一聽,全都嚇得躲到森林裡面不敢出來.這個人失望而歸.第二次,他又想做一件價值千金的狐皮大衣,可是去哪裡找狐狸皮呢 他想:"當然是去找狐狸要呀,狐皮長在狐狸身上!"於是,他連夜跑到山上去找狐狸,結果狐狸聽了他的話後也掉頭就跑,只留下這個人一臉懊惱地說:"我這么客氣地請你們幫忙,怎麼都沒人肯幫我!"

14.一字千金

成語解釋 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

作者出處 《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成語典故

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巨資,把作為人質的公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裡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威望太淺,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於是就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更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太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學問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他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就寫出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於是"一字千金"的成語便留傳至今.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

⑷ 秦王的帽子是什麼樣的,圖片

皇子的帽子自然跟普通人戴的不一樣,它也不叫做「帽子」,他有個特定的名稱叫做「冕」,珠簾叫做「藻」「旒」。

⑸ 戰國時期的秦王是個什麼樣的人

秦王是指秦國君主或一個封號,指戰國時期秦國的君主。比如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秦孝文王、秦武王、秦莊襄王、秦王子嬰等。秦代以後的歷代封王中,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又稱秦昭王,本名嬴則,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在位56年,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又滅亡西周國(此西周不是作為朝代的「西周」,而是戰國末期的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公元前251年,昭襄王死,年有75。史書簡稱其為秦昭王。

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本名嬴柱,秦昭襄王之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因秦悼太子死於魏國,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立為太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即位。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後去世,葬於西垂。太子子楚(異人)即位,是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嬴姓,本名異人,後名楚(《戰國策》記載)或子楚(《史記》記載),《水經注》作秦庄王,《太平寰宇記》作秦襄王。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曾經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在滅六國、稱皇帝尊號後,追尊其為太上皇。

⑹ 戰國時期各代秦王稱號及名字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約前900年東周孝王封贏非子於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始建秦國 。 
秦侯(前857-前848年在位)名已失傳(前846年—前844年)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後。 
秦仲(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戰敗而死。其長子贏也繼位。 
秦庄公嬴也(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嬴開(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名不詳(前765年-前716年)
秦竫公  名已失傳。秦文公之子。
秦寧公 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 名不詳。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秦康公贏英(前620年-前609年) 
秦共公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秦桓公贏榮(前603年-前577年) 
秦景公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 
秦夷公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 
秦厲共公贏利 (前476年-前443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 
秦懷公(前428年-前425年) 
秦靈公(前424年-前415年) 
秦簡公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 
秦獻公嬴師隰(前384年-前362年) 
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秦惠文王嬴駟(前337年-前311年) 
秦武王嬴盪(前310年-前307年)
秦昭襄王嬴稷(前306年-前251年) 
秦孝文王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秦莊襄王嬴異人 又名子楚
秦始皇帝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秦朝皇帝列表 
秦始皇帝嬴政(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皇帝 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秦末王 嬴子嬰(前207年)

⑺ 戰國時期秦國先後滅了那幾個國家

戰國時期秦國滅六國的先後順序如何?有哪些經典戰役?據史料記載,六國被滅的先後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這個順序並不是秦王嬴政隨便瞎想出來的,總的來說,遵循兩層原則規律,第一層原則規律是遠交近攻,第二層原則規律是先弱後強。六國相對於秦國的距離,可以分為三組。燕國和齊國為一組,距離秦國最遠,而且彼此沒有邊界地區。

為了打贏這場戰斗趙國基本上動用了全國上下所有兵力。雖然說秦國的實力比趙國強,但是趙國出動了這么多部隊,就算打不贏也不會慘敗。而且秦國攻打趙國是遠征,兵力不敢全部出動,糧草問題也需要時刻關注,所以秦國攻打趙國面臨的壓力顯然更大。但結果是,在長平之戰後,趙國因為損失了數十萬的兵馬,自然是元氣大傷。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長平之戰可謂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經此一戰,秦國剪滅六國已無人可以阻擋。

⑻ 戰國時,秦王曾揚言要用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壁,此句話的成語是什麼

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功、負荊請罪、 刎頸之交、將相和、怒發沖冠
價值連城:「價值連城」一語,出自《韓非子·和氏》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於秦昭襄王原以15城換取「和氏之璧」因此便形成了「價值連城」這樣一條成語。

「和氏璧」是以戰國時期楚國一名樵夫的名字命名的。這位樵夫,名叫卞和,他不僅年輕力壯,還有著高超的識玉眼力。一天,卞和在荊山打柴時,發現了一塊玉璞。他想,國庫里缺少寶玉,整個國家就空然如洗,為此,堂堂楚國,常常受到列國諸侯的鄙視。那麼,我何不把拾來的玉璞獻給社稷?

他進獻的國君是楚厲王。誰知楚厲王有眼無珠,非但不獎賞卞和,還說卞和以石充玉欺騙君王,當即砍下了卞和的一隻腳。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再次進殿獻寶,誰知,由於鑒玉官從中作梗,二次獻寶又沒成功。這次卞和又被砍掉了另一隻腳。

雖然失去了雙腳,但卞和獻寶之心仍未泯滅.當武王暴死文王繼位後,卞和再次踏上了去往郢都的路途。

楚文王果然是位有道明君,具有識玉的慧眼,當卞和獻上玉璞之後,他一眼便認定這是塊珍寶。經人略加琢磨,玉璞便寶光四射,美妙無比。 楚文王為了表彰卞和三番兩次冒死獻寶壯舉,遂將這塊珍寶命名「和氏之璧」。

後來,這塊「和氏之璧」幾經流傳,落到了趙惠文王手裡。秦昭襄王也想要這「和氏之璧」,便差人下書,願以15城作為代價來換取和氏璧。這樣,和氏璧的價值便昂貴起來。
完璧歸趙: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後來,形容將別人的東西完整的還給別人
澠池之功:秦國攻打趙國,殺死趙國兵士兩萬多人。詭計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上當,又不敢不去。藺相如為了祖國榮譽,不怕犧牲,決定親自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宴會上,他與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泰國群臣向趙國要十五座城,藺相如寸步不讓,提出用秦國的國都咸陽作為交換條件,使秦王理屈詞窮,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
負荊請罪:〖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例〗我今特來尋賢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卻說:「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這個故事也稱之為「將相和」。後人利用這個故事,對主動向認錯、道歉,自情嚴厲責罰的人,就稱其為「負荊情罪」。
刎頸之交:成語解釋: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成語出處:

《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將相和:廉頗和藺相如和好如初.

怒發沖冠:〖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形容極端憤怒
〖例句〗~,憑欄處,瀟瀟雨歇。(宋·岳飛《滿江紅》詞)
〖近義〗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使用〗常用
〖歇後〗
〖謎面〗
〖典故〗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發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⑼ 春秋戰國時期秦王是誰

秦非子 非子 約40餘年 約前900年 - 前858年 惡來五世孫 《史記·秦本紀》

秦侯
10 前857年 - 前848年 秦非子之子 《史記·秦本紀》

秦公伯
3 前847年 - 前845年 秦侯子 《史記·秦本紀》

秦仲 仲 23 前844年 - 前822年 秦公伯子 《史記·秦本紀》

秦庄公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謂名其
《索隠》認為「其」非名 44 前821年 - 前778年 秦仲長子 《史記·秦本紀》
1 秦襄公(立為諸侯) 開 12 前777年 - 前766年 秦庄公子 《史記·秦本紀》
2 秦文公
50 前765年 - 前716年 秦襄公子 《史記·秦本紀》

秦靜公
《秦本紀》作秦竫公,皆通用

未即位 秦文公子 《史記·秦本紀》
3 秦憲公
《秦本紀》誤作秦寧公 立 12 前715年 - 前704年 秦靜公子 《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
《漢書·古今人表》
4 秦出子 《漢書·古今人表》謂其名曼 6 前703年 - 前698年 秦憲公子 《史記·秦本紀》
5 秦武公 族譜載其名說 20 前697年 - 前678年 秦憲公長子 《史記·秦本紀》
6 秦德公 族譜載其名嘉 2 前677年 - 前676年 秦憲公子、秦武公弟 《史記·秦本紀》
7 秦宣公 族譜載其名恬 12 前675年 - 前664年 秦德公長子 《史記·秦本紀》
8 秦成公 族譜載其名載 4 前663年 - 前660年 秦德公子、秦宣公弟 《史記·秦本紀》
9 秦穆公 任好 39 前659年 - 前621年 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 《史記·秦本紀》
10 秦康公 罃 12 前620年 - 前609年 秦穆公子 《史記·秦本紀》
11 秦共公 《春秋》謂名稻,《史記索隱》謂名貑 4 前608年 - 前605年
舊誤作前608年 - 前604年 秦康公子 《史記·秦本紀》
《左傳·宣公四年》
12 秦桓公 《春秋分紀》謂名榮 28 前604年 - 前577年
舊誤作前603年 - 前577年 秦共公子 《史記·秦本紀》
程公說《春秋分紀》
《左傳》
13 秦景公 《世本》謂名後伯車
《春秋分紀》謂名石 40 前576年 - 前537年 秦桓公子 《史記·秦本紀》
《春秋分紀》
14 秦哀公
《秦記》作秦畢公
《史記索隱》作秦[王畢]公 族譜載其名籍 36 前536年 - 前501年 秦景公子 《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

秦夷公

未即位 秦哀公子 《史記·秦本紀》
15 秦惠公 族譜載其名寧 9 前500年 - 前492年 秦夷公子 《史記·秦本紀》
16 秦悼公 族譜載其名盤 15 前491年 - 前477年 秦惠公子 《史記·秦本紀》
17 秦厲共公
《秦記》作秦剌龔公
《史記正義》作秦利龔公 刺 34 前476年 - 前443年 秦悼公子 《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
18 秦躁公
《史記索隱》作秦趮公 族譜載其名欣 14 前442年 - 前429年 秦厲公子 《史記·秦本紀》
19 秦懷公 族譜載其名封 4 前428年 - 前425年 秦厲公子、秦躁公弟 《史記·秦本紀》
20 秦靈公
《秦記》作秦肅靈公 肅 10 前424年 - 前415年 秦懷公孫、秦昭太子之子 《史記·秦本紀》
21 秦簡公 悼子
楊寬及王蘧常認為「悼子」非名 15 前414年 - 前400年 秦厲公子、秦懷公弟
《秦記》謂秦靈公子 《史記·秦本紀》
22 秦惠公 族譜載其名仁 13 前399年 - 前387年 秦簡公子 《史記·秦本紀》
23 秦出公
《世本》作秦少主 族譜載其名昌 2 前386年 - 前385年 秦惠公子 《史記·秦本紀》
24 秦獻公
《世本》作秦元獻公
《越絕書》作秦元王 《史記索隱》謂名師隰
《呂氏春秋》謂名連 23 前384年 - 前362年 秦靈公子 《史記·秦本紀》
《越絕書》
《呂氏春秋》
25 秦孝公
《越絕書》作秦平王 《史記索隱》謂名渠梁 24 前361年 - 前338年 秦獻公子 《史記·秦本紀》
《越絕書》
26 秦惠文王
簡稱秦惠王 《史記索隱》謂名駟 27 前337年 - 前311年
前324年改元 秦孝公子 《史記·秦本紀》
27 秦武王
《秦記》作秦悼武王
《世本》作秦武烈王 《史記索隱》謂名盪 4 前310年 - 前307年 秦惠王子 《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
28 秦昭襄王
簡稱秦昭王 《史記索隱》謂名則,一名稷 56 前306年 - 前251年 秦惠王子、秦武王弟 《史記·秦本紀》
29 秦孝文王 《史記索隱》謂名柱 1 前250年 秦昭王子 《史記·秦本紀》
30 秦莊襄王
簡稱秦庄王 本名異人,後改名楚,又作子楚 3 前249年 - 前247年 秦孝文王子 《史記·秦本紀》
《戰國策》
31 秦始皇帝 政 37 前246年 - 前210年 秦莊襄王子 《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
32 秦二世皇帝 胡亥 3 前209年 - 前207年 秦始皇子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李斯列傳》

秦王子嬰

⑽ 戰國時期秦國大王的排序和名字

1、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前311年):又稱秦惠王,本名嬴駟,秦孝公之子。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更為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他在位時,是秦國的一個大發展時期,不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佔領了漢中,使秦國的領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漢中與秦國的本土關中一樣,是當時第一等的良田。

2、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名贏盪,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記》)。

秦武王生於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秦惠王之子,母惠文後,秦昭王異母兄。嬴盪勇武果斷,自幼喜歡在軍中生活,將軍們對這位年輕太子的膽略都很佩服。秦惠王對太子盪年紀輕輕就能成為軍中的偶像感到既驚奇又高興。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身高體壯,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賁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目出血,絕臏(折斷脛骨),舉鼎身亡,時年二十三歲,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右丞相樗里子追究責任,將孟賁五馬分屍,誅滅其族。

3、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姓,本名則,後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

在位56年,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又滅亡西周國(此西周不是作為朝代的「西周」,而是戰國末期的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公元前251年,昭襄王死,年有75。史書簡稱其為秦昭王。

4、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本名嬴柱(一作式),秦昭襄王之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因秦悼太子死於魏國,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立為太子。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即位。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後去世,葬於西垂。太子子楚(異人)即位,是為秦莊襄王。

5、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嬴姓,本名異人,後名楚(《戰國策》記載)或子楚(《史記》記載),《水經注》作秦庄王,《太平寰宇記》作秦襄王。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

曾經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在滅六國、稱皇帝尊號後,追尊其為太上皇。

6、秦王政

秦王政,即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秦莊襄王之子,母趙姬,商朝重臣嬴惡來的第35世孫,嬴姓趙氏,名政,故又稱趙政。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六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

秦王政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7、秦王子嬰

秦王子嬰,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嬰,或單名嬰。秦朝最後一個統治者,在位僅46日。初稱皇帝,後來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子嬰性格仁愛,有節制。

秦二世胡亥被弒後。趙高迎立扶蘇之子子嬰即皇帝位。其後不久,子嬰依趙高建議,廢帝號,稱秦王。

與戰國時期秦王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牛油果綠長衛衣配什麼褲子 瀏覽:497
女裝天貓旗艦店押金多少錢 瀏覽:167
男生粉衣藍襯衫 瀏覽:852
男生穿黑色貂配褲子好看 瀏覽:2
快手穿校服唱歌的 瀏覽:18
褲子上的血不是月經 瀏覽:694
上海大悅城的睡衣品牌 瀏覽:968
風衣男好看 瀏覽:459
綿羊皮風衣單皮簡約外 瀏覽:10
紅色鞋配卡其色褲子好看 瀏覽:490
女生校服怎樣帶領帶 瀏覽:922
金發拉比睡衣 瀏覽:268
兔絨衣染色怎麼處理 瀏覽:65
蠶絲睡衣部分發黃如何去除 瀏覽:926
男玫紅色外套怎麼搭配 瀏覽:292
中老年秋羽絨服男裝 瀏覽:554
幼兒園怎麼脫衣 瀏覽:521
牛仔褲如何印花 瀏覽:427
復古紅上衣怎麼搭配褲子 瀏覽:571
外套是粉色皮草搭配裙裝附圖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