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陳正雷的武館在鄭州哪個地方
有兩個 新的就在文化路與黃河路口 向南 100米 老的金水路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歷來有種種說法。其中傳播最廣的是陳王庭創拳說,認為是陳氏九世陳王庭創造了太極拳,然後世代相傳,到十四世陳長興時,由其在祖傳套路的基礎上由博歸約精煉歸納,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楊露蟬,再經過楊露蟬出外廣泛傳播,形成了楊、吳、武、孫各個流派。
近年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張三豐創造了太極拳,然後經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蔣發,傳入溫縣陳家溝,傳給陳氏十四世陳長興。此前陳家自己的家傳武術是由陳氏九世陳王庭所創之拳(炮錘),偏於剛猛。陳長興經過收集整理,將太極拳定型為陳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錘),後來產生楊、吳、武、孫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傾向於第一種說法,即太極拳由陳氏族人所創,並吸收和借鑒了前人的經驗,不斷發展變化而成。須知涓涓溪流匯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陳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斷努力,給太極拳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幹流作用。
但不論何種說法,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師承了近代太極拳的先進理論和經驗。創造性地將前人(姑且不論是蔣發還是陳氏祖先)的太極拳法由博歸約、精簡歸納,整理定型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此後陳氏子孫世代傳習的太極拳法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楊、吳、武、孫各式太極拳也都發源於此。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觀點:
陳長興是近代太極拳的集大成者和發揚光大者。
陳長興的弟子楊露蟬對太極拳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陳長興所傳的陳式太極拳老架是現代諸多太極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極盡太極拳理論與實踐之真諦。
學習太極拳功夫應當從正宗陳式太極拳開始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目前傳播最廣的是顧留馨的陳王庭創拳說,即陳王庭是太極拳的創始人,比較有力的證據是當年陳王庭的一首長短句:"談當年,披堅執銳,.....到如今,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閑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些個好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庭"造拳"即出於此。在陳氏十四世時由陳長興時傳楊露蟬,楊到京城後開創出楊式,後傳全佑,發展成為吳式。後又派生出武式、孫式太極拳。陳氏族譜還稱陳氏十五世陳青蘋入贅趙堡鎮,把陳氏家傳太極拳加以改動形成趙堡架。
但近年來也有人傾向於張三豐創拳說:太極拳始自張三豐,後經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陳長興(時陳家有自己的家傳武術,偏於剛猛),後蔣發又傳入趙堡鎮,形成趙堡架太極。近年來趙堡鎮出來的拳師也開始肯定這一說法。
雖然眾說紛紜,但有的脈絡是清晰且有據可考的。如陳長興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教名弟子楊祿禪,楊祿禪後創立楊式太極拳。楊氏太極源於陳氏,而吳氏又源於楊氏。孫氏源於楊氏和陳氏。
陳式太極拳簡要發展脈絡
陳王廷編的七套拳架,經五傳至陳長興、陳有本時,原來一百零八勢的長拳和太極拳(一名十三勢)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人練習,陳氏拳家已經由博返約,專精於太極拳第一路和炮捶(現稱陳式太極拳第二路)。大約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為了適應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學習對象的練習需要,陳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難度動作,編成陳氏新架太極拳。這套拳架與陳氏老架沒有本質的區別,主要區別在於老架拳弧形繞轉的圈較大,新架拳圈較小。故也稱老架為大圈拳,稱新架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陳青萍,又在有本所傳拳架的基礎上創造了兩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擊,常在周身一起轉圈的過程中突然發勁,勁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傳於陳家溝北鄰的趙堡鎮,人稱趙堡架;後者流傳於陳家溝東鄰的王圪當村,人稱"圪當顫架",或稱"忽雷架"。
陳長興
陳長興(1771~1853),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他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陳長興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在武術界享有盛名。他在戲台前看戲,無論眾人如何推、擠,腳有絲毫不動,時人稱為"牌位大王"。教名弟子楊祿禪,楊祿禪後創立楊式太極拳。
在太極拳漫長的發展道路上,他可以說是又樹立了一個里程碑。他不但繼承先祖創編的太極拳精髓,而且又有發展和革新,並且敢於打破門戶之見,將陳家的"獨得之秘"太極拳傳於外姓,這在他當時生活的時代,都是難能可貴的。特別是他的太極拳著述,對後人啟迪很大。
陳有本
陳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歲入庠。自幼與兄有恆(字紹基)從父習武,太極拳術頗精,為一時瑜亮,壯年之後,他閉門練拳,於太極拳術更加精研,並且大膽革新,在太極拳原有套路的基礎上,逐漸舍棄了某些高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同輩份陳長興所編老架(大架)太極拳一樣寬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瀟灑,收蓄兼並,發勁剛勁,同樣分為一、二路。後人稱為"新架"(也稱小架,後為與其徒陳清萍所改小架區別,又簡稱"略")。這些成就使他成為太極拳發展史上一代名師。當時精於太極拳者多出其門。其弟子陳清萍、陳有綸、陳奏章、陳三德、陳運棟等,均為太極拳名家。眾徒中,又以陳清萍最為著名。
陳清萍
陳清萍(1795~1868),自幼師承陳有本習太極拳小架,多有心得體會,青年時已在為名手,深得陳長興、陳有本的嘉許。後移居趙堡,因學武人多,於鎮中開武館授徒。他結合自己心得,在其師改進原來套路的基礎上,再行改進,形成一套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的拳術套路。經他改進的太極拳,雖然也稱小架,但又不同於乃師所傳,後人為區別,稱之為"圈"。後經其與弟子共同努力,逐漸衍變出幾種太極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編的武式太極拳、和兆元所編的和式太極拳(也稱趙堡太極拳)、李景延(李盾)所編的太極忽雷架等等。這些流派和套路,在國內外均有廣大的愛好者。他為太極拳的發展、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愧為太極拳的大家。
太極拳的源流、發展及演變 陳正雷
要知太極拳之來由,必先知太極之含意。太極即太虛。「太」者,有極其至大的意思。「虛」者,空虛無物之意。太虛為空空之境,真氣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氣之精微無運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太極乘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這就是太極生陰陽之理。
「陰陽」是古代哲學理論的代名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內部不同屬性的相互對立統一與轉化。陰陽觀念中具有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轉化的特點,太極拳就是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套剛柔相濟,內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結合,順逆纏絲等陰陽相合的動作套路,陰陽相合而為太極,所以將這套拳稱之為太極拳。
如按太極拳姿勢要求去練習,持之以恆,日久就可以練到五陰五陽的功夫。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這種程度時,太極理氣活躍,氣機相通,真氣充盛,陰陽平衡,周身上下內外形氣一體,如太極之象,混然一圓。
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溫縣城東的青風嶺上,600年前叫常楊村。據溫縣縣志記載「明洪武初年,因元鐵木耳守懷慶(懷慶府管轄八縣,溫縣在內),明兵久攻不下,急於統一天下。太袓遷怒於民,大加屠戮,時溫民死者甚多……。「相傳有三洗懷慶之言。人煙幾銫,乃遷民填補,屯田墾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遷來,當地至今尚有「問我袓先何處來,山西洪桐大槐樹」的說法。
陳氏始袓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今晉城),後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桐縣。明洪武7 年(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今沁陽)。因始袓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為近鄰鄉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庄(解放後,陳卜庄並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庄)。先袓後因陳卜庄地勢低窪,常受澇災,又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揚村。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氐人丁繁衍,常楊村易名陳家溝。 始袓陳卜居溫縣後,為奠定家業基礎,偏重於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人繁家盛。為保衛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設武學社,教授子孫。由於 1711 年以前陳氏家史無文字記裁,僅有囗傳。直至1711年,陳氏十世袓陳庚為陳卜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卜史實。然相距已有300餘年。其間人物、事跡及有關拳術多有疏漏。所以關於拳藝、人物、事跡的文字記載,僅從我九世袓陳王庭記起。
據溫縣縣志和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庭在明末拳術已著名。於拳術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傳,成為獨特之密。」
陳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優,精於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東一帶很有聲望。曾在山東掃盪群匪,賊聞名不敢逼近。因當時社會動盪,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間,依據袓傳之拳術,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陳王庭傳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鑭、雙人黏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黏槍,更具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陳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現尚存(拳經總歌)、(長短句)詞一首。詞上半首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陳王庭的獨創有以下幾點
(一)把拳術與導引相結合
(二)把武術和中醫經絡學相結合
(三)創造了雙人推手
(四)創造了雙人剌槍和八桿對練項目
(五)創造了太極拳理論
自陳王庭之後,陳家溝練習太極拳之風甚盛,老幼婦孺皆練習,當地流傳的諺話,「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情形。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歷代名手輩出。
傳至十四世陳長興(1771一1853),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他在袓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長興公以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在武術界享有盛名。他在戲台前看戲,站立在千百人中(當時農村演戲,身強力壯者擠在台前,無座位),無論眾人如何推、撞、擁、擠,腳步絲毫不動,凡近其身者,如水觸石,不抗自頹,時人稱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藝棈奧,繼續走鏢山東,歷時10餘年,所遇匪盜斂跡,魯人立碑敘其事以為紀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為太極名師。教有名弟子揚露襌。
十四世陳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礎上,又有些改動,逐漸舍棄了某些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後人稱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陳凊萍,贅婿於趙堡鎮(陳家溝東北五里地)在那裡傳拳,他在原套路上再進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逐步提高拳藝技巧的練習套路,世人稱為趙堡架。
十六世陳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陳氏拳術歷代均以囗傳為主,文字著作很少,為闡發袓傳太極拳學說,遂發憤著書立說,用十二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闡發
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以易理說拳理,引證經絡學說;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勁為統馭,是陳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最重要的一篇。他還著有(陳氏家乘)、(三三六拳譜)等著作。
十七世陳發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太極拳有傑出的貢獻。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術,以其剛柔相濟,采、栵.肘、靠、拿、跌、擲.打,兼旋井用,技擊技術極好,與人較手時以得人為准,以不見形為妙的高超擊法將人跌出,因其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偵、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藝亦很好。陳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鄭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勢新架為主),徒眾很多,為普及陳氏太極拳做出很大貢獻。
十八世陳照丕(1983一1972),字績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篤同兄弟二人,慕陳氏太極拳之名,托河南沁陽杜盛興到陳家溝聘請拳師,族人公推陳照丕前往。陳照丕理論造詣極深,積數十年之經驗,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對推廣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巨大貢獻,探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崇拜,為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現陳家溝所練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種推手法。器械有,太極單刀、雙刃、單劍、雙劍、雙鑭、梨花槍夾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桿、八桿、十三桿等。這些套路,從風格上、技擊應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傳統風格。
陳氏太極拳近百年來在社會上經過發展,演變出有代表性的楊、吳、 武、孫四大流派。
楊氏太極拳
楊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陳家溝陳德瑚在永年開中葯鋪,楊因家貧賣身到葯鋪為徒,後陳德瑚帶楊回陳家溝家中做些雜活。陳氏十四世袓陳長興在陳德瑚家設武學,教後人習拳舞械。陳長興見楊聰明伶俐,作事殷勤,為人忠誠老實,又喜愛拳術,與陳德瑚商量後,乃收為徒弟,傳授太極拳。楊練拳極下功夫,夜裡鍊拳疲睏時,僅在長板凳上打盹。這種長凳很窄,很快就跌下來,醒後繼續再練,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練成。經老師與東家同意後,裝卷歸里,離開陳家溝(後又兩次拜訪陳家)。
楊露襌回家後,經親友推薦到北京教拳,打敗許多名手,名聲大震,後到清宮王府教拲,因習拳的都是些貴族子弟,為了適應他們嬌嫩體質的需要,便將陳氏太極拳套路中的纏絲勁及竄蹦跳躍發勁等難度較大的動作作了些改動,使其姿勢較為簡化,動作柔和,不縱不跳,後經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經其孫澄甫的修改而成為目前流行較廣的楊式太極拲。其特點是,拳架舒展、動作和順、姿勢柔軟。要求綿里藏針。揚澄甫(1883~1936)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傳拳,是著名的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
吳式太極拳
楊露襌在清宮王府教拳時,滿族人全佑從學之,後全佑又從學於楊班候(1837~1892 )。全佑傳其子鑒泉,後來鑒泉從漢姓為吳。吳鑒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稱,推手守靜而不忘動,形成了架式大小適中,柔和緊湊的特點。吳鑒泉曾在上海開辦拳社,培養學生,成為現代流行的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學同鄉楊露襌大架動作,後慕名至陳家溝,求長興公教拳,因其年歲已高(80餘歲),不再傳拳,其子耕耘走鏢山東,不在身邊,但見他求學心切,便將其介紹給陳氏同族十五世陳清萍。陳凊萍的拳架小而緊湊,加圈纏絲,是陳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學拳很下功夫,潛心專練。在楊式大架和陳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成為現在的武式太極拳。
後傳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傳郝為真,(1849~1920),郝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為業,武式太極拳始在外傳。其特點,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孫式太極拳
孫祿堂 (1860~1930)河北完縣人。先學形意拲,精通意理,兼習八卦。著有(形意拳學)、(拳意迷真)等書。在北京有「活猴」孫祿堂的美名佳稱。後又從郝為真學太極拳,將形意、八卦、太極拳融為一體,形成現在的開合鼓盪,架高步活,獨具風格的孫式太極拳。
簡化太極拳
國家體委以楊式太極拳為主,井輔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極拳的動作,整理創編成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勢、四十八勢、八十八勢等套路。北京體育學院闞桂香女士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編寫了陳氏簡化三十六勢太極拳,河南省武術館教練陳小旺在陳氏太極老架、新架的基礎上,整編而成陳氏三十八勢太極拳。
以上內容引自-《太極拳的源流、發展及演變》-謹供大家參考 作者:陳正雷
楊氏太極拳源流軼事
太極拳創自何時何人?楊氏太極拳的來龍去脈若何?習此拳者,應有所知。然而眾說紛紜,謬誤百出。今據楊氏家傳及有關資料,系統闡述。尤其楊氏家傳部分,趙斌老師及其妹夫傅鍾文知之甚詳。今記之,誠免後世以訛傳訛。
一、宋代以前的太極拳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太極拳亦然。但因秘傳口授之古習,時隱時現,難得翔實的文字記載。據有關資料,宋代以前的太極流派或創拳傳說,有以下數種,
1、老子創拳說
2、程氏太極拳
3、宋氏大極功
4、俞氏大極功(所傳太極名先天拳,亦名長拳)
5、後天法
以上說法,均無確切考證。然而可以看出,太極之源,乃匯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雲伏羲畫卦,闡明陰陽,太極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極拳在中國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為奇。自萌生而完善,決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張三豐與太極拳
由近代太極拳興起以來,傳統的說法都是由武當道士張三豐創太極拳。三豐二字,據說取自八卦中的符號。乾記作"三"形似《三》,為陽,為天,為日,為剛。坤記作化,",形似"豐",為陰,為地,為月,為柔。故三豐二字,集天地日、 月,陰陽剛柔於一身,玄妙無窮。或言先師居寶雞金台觀時,有三山峰,挺秀侖潤,因號三峰;或言九宮山真君殿真人藏蛻處,面對三峰山,即以為號。故亦常見張三峰之說。 實為一人也。
張三豐,名通,字君實,又名全一。5歲患疾拜異人修道,12歲習儒。曾任中山博陵令。後棄官雲游,抵燕趙,至齊魯,達韓魏,居寶雞。67歲入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後至武當,調"九載。道乃大成。於是湘雲巴雨之間,隱顯邀游。因不修邊幅,人稱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詔求,拒之不赴。永樂五年,成祖遣胡瀅遍訪三豐數載,終不可得。
火龍真人即北宋初年隱居華山的著名道士陳摶老祖的弟子賈得升。究其年代,陳摶歸天於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樂之說,張三豐1247年生而67歲 (1314)入終南遇火龍,此時陳持逝世己325年。顯然露出永樂之說的破綻。三豐既為陳轉的再傳弟子,只能是北宋時人。
陳摶,字圖南,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先居武當,後隱華山。著有《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上。其學說為宋代理學之先驅。傳說他於五代混世見一婦人 (趙匡胤之母)用擔子挑著兄弟二人逃難,便道"休說當今無天子,天子就在擔上挑"。後與趙匡胤在華山下棋,趙把華山輸給了陳摶。宋太宗詔請陳轉,摶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銜來"。華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傳為火龍真人為其師所建。張三豐遇到這樣的高師傳授,自然不難成為道家神拳之鼻祖。
有人說。張三豐創的是內家拳,不是太極拳。須知黃宗羲及其子黃百家明確記載,所謂內家者,是相對外家而言是大的分類,猶如武當拳、武當派之說。至於具體的拳種、 拳名、流派,是有其演變過程的。《武當秘鑒》作者乾宣道長嚴嘉康記載,張三豐先後創編無極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極拳十六式。後將三種拳術精華熔於一爐,通稱為太極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內又經各代逐步擴充為一百零八式,稱三豐太極拳或武當太極拳。另有武當道總徐本善所傳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當太極拳。其總歌雲:"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武當派有嫡傳,首推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勢十三," "十三總勢太極全。"可見黃百家記載的內家拳,其後的分支,在武當山又叫太極拳、內家拳或十三勢。
三、近代大極拳的先驅王宗岳
張三豐以後的太極拳史,難於得到連續系統的記載。而近代太極拳的傳播,卻是由王宗岳傳蔣發而連續繼承下來的。蔣發傳給溫縣陳家溝的陳長興及趙堡鎮的邢喜懷,陳長興傳楊祿禪,此後發展為陳、楊、吳·武、李、孫、趙堡架及國家套路等太極流派。
楊家的記載,見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 "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先生發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極拳,源於楊氏太極和趙堡架。由武禹襄所創,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極拳小序》載,"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極拳源流之最早記載。李氏寫序時,楊祿禪、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當為可靠之作。
陳氏太極拳傳人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載有 《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一首。杜育萬為趙堡傳人。可見陳鑫當時也承認太極拳得傳於王宗岳、蔣發。山西師傳者,乃王宗岳無疑。年逾百歲的考古學家、太極名師吳圖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訪問過陳家溝,親自聽到正撰寫《陳氏太極拳圖說》的陳鑫作介紹。陳鑫朴實地說,他們陳家世傳炮捶,屬少林拳,已有幾百年歷史。村人稱他們為炮捶陳家。太極拳是一個在西安開豆腐坊的河南開封人蔣發傳給陳長興的。陳氏族人甚至認為這是炮捶陳家的恥辱,從此不準陳長興再教炮捶。陳鑫還向吳圖南引見了杜育萬,讓杜育萬演了一遍太極拳, (見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可見上述歷史當時在陳家溝也是被公認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證明了王宗岳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陽,後至開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蔣發亦為乾隆時人,陳蕊筆記中有記載,陳長興生於1771年,卒於1853年,王宗岳逝世時,長興最少25歲。此與王傳蔣發,蔣傳陳長興,在時間上正相符合。
❷ 為什麼有太極
所謂太極相傳於道,-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拳實際應是中華人民先人門從日常生活中,幹活勞動中用智慧得耒的巧勁,再由具有大智慧的人把它會總,創造為武朮,後來學道的人把道家養生和它接合,就成為了太極拳。
滿意請採納
❸ 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
查看文章
趙堡太極拳的傳承(節選)2008-11-20 15:12作者:薛聖東
太極拳運動的歷史發展到了近代(明朝末年)呈現出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這中間名家輩出,太極真功常顯於世。王宗岳,蔣發,邢喜懷,陳長興,陳清平,武禹襄,楊露禪等名家對太極拳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竭盡了太極拳傳人的本分。
......
鄭公錫爵在各地傳人很多,人們美譽鄭公的弟子中有「八大金剛」;「四大柱子」。鄭公錫爵傳人中著名者有:郭士奎;柴學文;王德華;范詩書;張宏道;趙鴻喜;任志義;田均晉;其子鄭鴻烈;段國社;任長安;周敬波;鄭邦本;王天水;王培華;李應中;李應聘;張有仁;李福安;於太超;趙增福;畢運齋等等。鄭鴻烈為鄭公錫爵的次子,現擔任鄭錫爵武館館長,范詩書為鄭公錫爵的內表弟,張鴻道為內侄。郭士奎為鄭公錫爵去世後,眾弟子公推的太極拳趙堡架西安地區的掌門人,已於一九九三年過世。
......
太極拳趙堡架第十一代傳人趙增福師尊。師尊字,克安,祖籍河南省宜陽縣韓城鎮,一九三九年農歷六月八日生於西安。於一九五五年,經人介紹拜太極拳趙堡架第十代宗師鄭伯英為師,師尊為當時鄭公最小的入門弟子,聰慧好學,敬師愛藝,深得鄭公之喜愛,得鄭公口傳心授之太極拳趙堡大架心法。
師尊自入太極門後,苦練不輟,舉凡太極拳及器械,無不涉獵,汗水加悟性,終使師尊獲太極拳之大成。師尊盤煉拳架舒展大方,鬆柔沉穩,氣勢磅礴,蔚為大觀。其推手技藝更是隨心所欲,使對手如陷天羅地網,功臻化境。自一九九二年入世以來,參加全國各類太極拳活動,成果頗豐,金牌;獎杯;證書,不勝枚舉,出版太極拳趙堡架專著三部:《武當趙堡大架太極拳》;《中國趙堡太極》;《中國八卦太極拳》。一九九八年十月被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組委會評定為「特級太極大師」職稱,飲譽當今中華武林。
師尊治學嚴謹,以弘揚太極精神為己任,不遺餘力地常年奔波於大江南北,對於太極後學,慈愛有加,不保守,不執門戶之見,待人謙和,誨人不倦,有教無類。
.......
師尊以光大中華國粹為己任,他常講:「太極拳是中華祖先的遺產,是國之瑰寶,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全人類的一份巨大財富,他不專屬於趙堡鎮,也不專屬於陳家溝」。此言可見師尊之博大胸懷。
師尊近十年來,聲望日增,先後被國內外多家太極拳協會組織委以要職: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四日,經鄭公錫爵先生在西安地區的門下弟子開會,公推趙增福師尊為西安地區鄭公錫爵門下郭士奎掌門逝後的繼任掌門人;河南溫縣趙堡太極拳總會增補其為副會長並出任陝西省西安市趙堡太極拳學會會長;中國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特邀其為研究員;美國趙堡太極拳研究院聘其為名譽院長兼總顧問;中美文化交流促進會聘其為名譽會長兼總顧問;香港麗華太極健體會聘其為永遠榮譽會長;第七屆世界國際永年太極拳聯誼會聘其為特邀顧問;在2001年11月28日於珠海召開的首屆中國太極拳名家聯誼會成立大會上,師尊又榮選為當代十五位太極拳名家之一;諸如此類等等。
師尊五十年太極拳修為與耕耘,桃李廣布海內外,從學者已達三千多人,但是師尊擇徒嚴謹,門規森嚴,得列門牆者為數不多。現奉師爺之命僅將師爺入門弟子中之各地代表(第十二代傳人)例舉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趙超(師尊長子);趙旭(師尊次子);
馬偉將;尤永秀;尤賢火;方旭南;孫五一;
薛聖東;薛曉霞;韓慶順;曾永祥;童喜民;
杜啟蘭;杜文劍;潘秀剛;儲志超;周品泉;
胡泉純;胡九仁;胡九華;胡賢寬;葛海平;
徐德敏;張祥海;陸建宏;袁樹基;曹兆坤;
黃鎏文;杜長炳;蔡鳴亮;陳海明;李桂玲;
李小杭;李慧螢;陳細女;黃民心;林文釗;
PETER;湛錦滿;屠鵬濤;吳新傑;張修睦;
朱躍進;凌傑棠;趙國軍;高文和;高婉君;
丁從康;劉東;邱軍;賀俊;張彬;鄺潤;
潘華;原軍;等。諸十二代傳人又擇人而授不斷弘揚,第十三代傳人也在不斷成長,主要代表有:王鵬;寧米多;薛鶴;趙宇昶樂;趙君李樂等等。
太極拳趙堡架在傳承的過程中,由於各代傳人對太極拳理的理解或有偏得,因而所練拳架也是風格各異,大小;高低;快慢不一,這符合太極拳千變萬化的道理,後代傳人不能一葉障目,以偏代全。目前太極拳趙堡架系中,共傳有十五種拳架:大架;中架;小架;代理架;騰挪架;領落架;功夫架;內功慢架;走架;車輪架;呼雷架;跳架;跟頭棍架;飛架;溜架。這些僅僅是太極拳的不同煉法而已,都還是太極拳趙堡架。
總之,太極拳趙堡架根系武當,脈連張三豐,代代相傳,有史有據,是當今流傳的太極拳架中,歷史最久遠,資料體系最完備的太極拳。
本文作者 薛聖東
請參考原文 只貼了一部分貼不下了
❹ 太極拳學誰的正宗呀
太極拳簡史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歷來有種種說法。其中傳播最廣的是陳王庭創拳說,認為是陳氏九世陳王庭創造了太極拳,然後世代相傳,到十四世陳長興時,由其在祖傳套路的基礎上由博歸約精煉歸納,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楊露蟬,再經過楊露蟬出外廣泛傳播,形成了楊、吳、武、孫各個流派。
近年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張三豐創造了太極拳,然後經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蔣發,傳入溫縣陳家溝,傳給陳氏十四世陳長興。此前陳家自己的家傳武術是由陳氏九世陳王庭所創之拳(炮錘),偏於剛猛。陳長興經過收集整理,將太極拳定型為陳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錘),後來產生楊、吳、武、孫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傾向於第一種說法,即太極拳由陳氏族人所創,並吸收和借鑒了前人的經驗,不斷發展變化而成。須知涓涓溪流匯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陳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斷努力,給太極拳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幹流作用。
但不論何種說法,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師承了近代太極拳的先進理論和經驗。創造性地將前人(姑且不論是蔣發還是陳氏祖先)的太極拳法由博歸約、精簡歸納,整理定型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此後陳氏子孫世代傳習的太極拳法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楊、吳、武、孫各式太極拳也都發源於此。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觀點:
陳長興是近代太極拳的集大成者和發揚光大者。
陳長興的弟子楊露蟬對太極拳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陳長興所傳的陳式太極拳老架是現代諸多太極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極盡太極拳理論與實踐之真諦。
學習太極拳功夫應當從正宗陳式太極拳開始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目前傳播最廣的是顧留馨的陳王庭創拳說,即陳王庭是太極拳的創始人,比較有力的證據是當年陳王庭的一首長短句:"談當年,披堅執銳,.....到如今,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閑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些個好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庭"造拳"即出於此。在陳氏十四世時由陳長興時傳楊露蟬,楊到京城後開創出楊式,後傳全佑,發展成為吳式。後又派生出武式、孫式太極拳。陳氏族譜還稱陳氏十五世陳青蘋入贅趙堡鎮,把陳氏家傳太極拳加以改動形成趙堡架。
但近年來也有人傾向於張三豐創拳說:太極拳始自張三豐,後經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陳長興(時陳家有自己的家傳武術,偏於剛猛),後蔣發又傳入趙堡鎮,形成趙堡架太極。近年來趙堡鎮出來的拳師也開始肯定這一說法。
雖然眾說紛紜,但有的脈絡是清晰且有據可考的。如陳長興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教名弟子楊祿禪,楊祿禪後創立楊式太極拳。楊氏太極源於陳氏,而吳氏又源於楊氏。孫氏源於楊氏和陳氏。
陳式太極拳簡要發展脈絡
陳王廷編的七套拳架,經五傳至陳長興、陳有本時,原來一百零八勢的長拳和太極拳(一名十三勢)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人練習,陳氏拳家已經由博返約,專精於太極拳第一路和炮捶(現稱陳式太極拳第二路)。大約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為了適應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學習對象的練習需要,陳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難度動作,編成陳氏新架太極拳。這套拳架與陳氏老架沒有本質的區別,主要區別在於老架拳弧形繞轉的圈較大,新架拳圈較小。故也稱老架為大圈拳,稱新架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陳青萍,又在有本所傳拳架的基礎上創造了兩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擊,常在周身一起轉圈的過程中突然發勁,勁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傳於陳家溝北鄰的趙堡鎮,人稱趙堡架;後者流傳於陳家溝東鄰的王圪當村,人稱"圪當顫架",或稱"忽雷架"。
陳長興
陳長興(1771~1853),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他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陳長興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在武術界享有盛名。他在戲台前看戲,無論眾人如何推、擠,腳有絲毫不動,時人稱為"牌位大王"。教名弟子楊祿禪,楊祿禪後創立楊式太極拳。
在太極拳漫長的發展道路上,他可以說是又樹立了一個里程碑。他不但繼承先祖創編的太極拳精髓,而且又有發展和革新,並且敢於打破門戶之見,將陳家的"獨得之秘"太極拳傳於外姓,這在他當時生活的時代,都是難能可貴的。特別是他的太極拳著述,對後人啟迪很大。
陳有本
陳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歲入庠。自幼與兄有恆(字紹基)從父習武,太極拳術頗精,為一時瑜亮,壯年之後,他閉門練拳,於太極拳術更加精研,並且大膽革新,在太極拳原有套路的基礎上,逐漸舍棄了某些高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同輩份陳長興所編老架(大架)太極拳一樣寬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瀟灑,收蓄兼並,發勁剛勁,同樣分為一、二路。後人稱為"新架"(也稱小架,後為與其徒陳清萍所改小架區別,又簡稱"略")。這些成就使他成為太極拳發展史上一代名師。當時精於太極拳者多出其門。其弟子陳清萍、陳有綸、陳奏章、陳三德、陳運棟等,均為太極拳名家。眾徒中,又以陳清萍最為著名。
陳清萍
陳清萍(1795~1868),自幼師承陳有本習太極拳小架,多有心得體會,青年時已在為名手,深得陳長興、陳有本的嘉許。後移居趙堡,因學武人多,於鎮中開武館授徒。他結合自己心得,在其師改進原來套路的基礎上,再行改進,形成一套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的拳術套路。經他改進的太極拳,雖然也稱小架,但又不同於乃師所傳,後人為區別,稱之為"圈"。後經其與弟子共同努力,逐漸衍變出幾種太極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編的武式太極拳、和兆元所編的和式太極拳(也稱趙堡太極拳)、李景延(李盾)所編的太極忽雷架等等。這些流派和套路,在國內外均有廣大的愛好者。他為太極拳的發展、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愧為太極拳的大家。
太極拳的源流、發展及演變 陳正雷
要知太極拳之來由,必先知太極之含意。太極即太虛。「太」者,有極其至大的意思。「虛」者,空虛無物之意。太虛為空空之境,真氣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氣之精微無運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太極乘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這就是太極生陰陽之理。
「陰陽」是古代哲學理論的代名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內部不同屬性的相互對立統一與轉化。陰陽觀念中具有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轉化的特點,太極拳就是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套剛柔相濟,內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結合,順逆纏絲等陰陽相合的動作套路,陰陽相合而為太極,所以將這套拳稱之為太極拳。
如按太極拳姿勢要求去練習,持之以恆,日久就可以練到五陰五陽的功夫。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這種程度時,太極理氣活躍,氣機相通,真氣充盛,陰陽平衡,周身上下內外形氣一體,如太極之象,混然一圓。
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溫縣城東的青風嶺上,600年前叫常楊村。據溫縣縣志記載「明洪武初年,因元鐵木耳守懷慶(懷慶府管轄八縣,溫縣在內),明兵久攻不下,急於統一天下。太袓遷怒於民,大加屠戮,時溫民死者甚多……。「相傳有三洗懷慶之言。人煙幾銫,乃遷民填補,屯田墾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遷來,當地至今尚有「問我袓先何處來,山西洪桐大槐樹」的說法。
陳氏始袓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今晉城),後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桐縣。明洪武7 年(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今沁陽)。因始袓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為近鄰鄉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庄(解放後,陳卜庄並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庄)。先袓後因陳卜庄地勢低窪,常受澇災,又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揚村。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氐人丁繁衍,常楊村易名陳家溝。 始袓陳卜居溫縣後,為奠定家業基礎,偏重於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人繁家盛。為保衛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設武學社,教授子孫。由於 1711 年以前陳氏家史無文字記裁,僅有囗傳。直至1711年,陳氏十世袓陳庚為陳卜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卜史實。然相距已有300餘年。其間人物、事跡及有關拳術多有疏漏。所以關於拳藝、人物、事跡的文字記載,僅從我九世袓陳王庭記起。
據溫縣縣志和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庭在明末拳術已著名。於拳術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傳,成為獨特之密。」
陳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優,精於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東一帶很有聲望。曾在山東掃盪群匪,賊聞名不敢逼近。因當時社會動盪,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間,依據袓傳之拳術,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陳王庭傳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鑭、雙人黏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黏槍,更具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陳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現尚存(拳經總歌)、(長短句)詞一首。詞上半首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陳王庭的獨創有以下幾點
(一)把拳術與導引相結合
(二)把武術和中醫經絡學相結合
(三)創造了雙人推手
(四)創造了雙人剌槍和八桿對練項目
(五)創造了太極拳理論
自陳王庭之後,陳家溝練習太極拳之風甚盛,老幼婦孺皆練習,當地流傳的諺話,「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情形。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歷代名手輩出。
傳至十四世陳長興(1771一1853),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他在袓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大架)。長興公以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在武術界享有盛名。他在戲台前看戲,站立在千百人中(當時農村演戲,身強力壯者擠在台前,無座位),無論眾人如何推、撞、擁、擠,腳步絲毫不動,凡近其身者,如水觸石,不抗自頹,時人稱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藝棈奧,繼續走鏢山東,歷時10餘年,所遇匪盜斂跡,魯人立碑敘其事以為紀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為太極名師。教有名弟子揚露襌。
十四世陳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礎上,又有些改動,逐漸舍棄了某些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後人稱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陳凊萍,贅婿於趙堡鎮(陳家溝東北五里地)在那裡傳拳,他在原套路上再進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逐步提高拳藝技巧的練習套路,世人稱為趙堡架。
十六世陳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陳氏拳術歷代均以囗傳為主,文字著作很少,為闡發袓傳太極拳學說,遂發憤著書立說,用十二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闡發
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以易理說拳理,引證經絡學說;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勁為統馭,是陳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最重要的一篇。他還著有(陳氏家乘)、(三三六拳譜)等著作。
十七世陳發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太極拳有傑出的貢獻。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術,以其剛柔相濟,采、栵.肘、靠、拿、跌、擲.打,兼旋井用,技擊技術極好,與人較手時以得人為准,以不見形為妙的高超擊法將人跌出,因其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偵、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藝亦很好。陳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鄭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勢新架為主),徒眾很多,為普及陳氏太極拳做出很大貢獻。
十八世陳照丕(1983一1972),字績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篤同兄弟二人,慕陳氏太極拳之名,托河南沁陽杜盛興到陳家溝聘請拳師,族人公推陳照丕前往。陳照丕理論造詣極深,積數十年之經驗,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對推廣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巨大貢獻,探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崇拜,為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現陳家溝所練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種推手法。器械有,太極單刀、雙刃、單劍、雙劍、雙鑭、梨花槍夾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桿、八桿、十三桿等。這些套路,從風格上、技擊應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傳統風格。
陳氏太極拳近百年來在社會上經過發展,演變出有代表性的楊、吳、 武、孫四大流派。
楊氏太極拳
楊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陳家溝陳德瑚在永年開中葯鋪,楊因家貧賣身到葯鋪為徒,後陳德瑚帶楊回陳家溝家中做些雜活。陳氏十四世袓陳長興在陳德瑚家設武學,教後人習拳舞械。陳長興見楊聰明伶俐,作事殷勤,為人忠誠老實,又喜愛拳術,與陳德瑚商量後,乃收為徒弟,傳授太極拳。楊練拳極下功夫,夜裡鍊拳疲睏時,僅在長板凳上打盹。這種長凳很窄,很快就跌下來,醒後繼續再練,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練成。經老師與東家同意後,裝卷歸里,離開陳家溝(後又兩次拜訪陳家)。
楊露襌回家後,經親友推薦到北京教拳,打敗許多名手,名聲大震,後到清宮王府教拲,因習拳的都是些貴族子弟,為了適應他們嬌嫩體質的需要,便將陳氏太極拳套路中的纏絲勁及竄蹦跳躍發勁等難度較大的動作作了些改動,使其姿勢較為簡化,動作柔和,不縱不跳,後經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經其孫澄甫的修改而成為目前流行較廣的楊式太極拲。其特點是,拳架舒展、動作和順、姿勢柔軟。要求綿里藏針。揚澄甫(1883~1936)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傳拳,是著名的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
吳式太極拳
楊露襌在清宮王府教拳時,滿族人全佑從學之,後全佑又從學於楊班候(1837~1892 )。全佑傳其子鑒泉,後來鑒泉從漢姓為吳。吳鑒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稱,推手守靜而不忘動,形成了架式大小適中,柔和緊湊的特點。吳鑒泉曾在上海開辦拳社,培養學生,成為現代流行的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學同鄉楊露襌大架動作,後慕名至陳家溝,求長興公教拳,因其年歲已高(80餘歲),不再傳拳,其子耕耘走鏢山東,不在身邊,但見他求學心切,便將其介紹給陳氏同族十五世陳清萍。陳凊萍的拳架小而緊湊,加圈纏絲,是陳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學拳很下功夫,潛心專練。在楊式大架和陳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成為現在的武式太極拳。
後傳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傳郝為真,(1849~1920),郝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為業,武式太極拳始在外傳。其特點,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孫式太極拳
孫祿堂 (1860~1930)河北完縣人。先學形意拲,精通意理,兼習八卦。著有(形意拳學)、(拳意迷真)等書。在北京有「活猴」孫祿堂的美名佳稱。後又從郝為真學太極拳,將形意、八卦、太極拳融為一體,形成現在的開合鼓盪,架高步活,獨具風格的孫式太極拳。
簡化太極拳
國家體委以楊式太極拳為主,井輔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極拳的動作,整理創編成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勢、四十八勢、八十八勢等套路。北京體育學院闞桂香女士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編寫了陳氏簡化三十六勢太極拳,河南省武術館教練陳小旺在陳氏太極老架、新架的基礎上,整編而成陳氏三十八勢太極拳。
以上內容引自-《太極拳的源流、發展及演變》-謹供大家參考 作者:陳正雷
楊氏太極拳源流軼事
太極拳創自何時何人?楊氏太極拳的來龍去脈若何?習此拳者,應有所知。然而眾說紛紜,謬誤百出。今據楊氏家傳及有關資料,系統闡述。尤其楊氏家傳部分,趙斌老師及其妹夫傅鍾文知之甚詳。今記之,誠免後世以訛傳訛。
一、宋代以前的太極拳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太極拳亦然。但因秘傳口授之古習,時隱時現,難得翔實的文字記載。據有關資料,宋代以前的太極流派或創拳傳說,有以下數種,
1、老子創拳說
2、程氏太極拳
3、宋氏大極功
4、俞氏大極功(所傳太極名先天拳,亦名長拳)
5、後天法
以上說法,均無確切考證。然而可以看出,太極之源,乃匯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雲伏羲畫卦,闡明陰陽,太極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極拳在中國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為奇。自萌生而完善,決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張三豐與太極拳
由近代太極拳興起以來,傳統的說法都是由武當道士張三豐創太極拳。三豐二字,據說取自八卦中的符號。乾記作"三"形似《三》,為陽,為天,為日,為剛。坤記作化,",形似"豐",為陰,為地,為月,為柔。故三豐二字,集天地日、 月,陰陽剛柔於一身,玄妙無窮。或言先師居寶雞金台觀時,有三山峰,挺秀侖潤,因號三峰;或言九宮山真君殿真人藏蛻處,面對三峰山,即以為號。故亦常見張三峰之說。 實為一人也。
張三豐,名通,字君實,又名全一。5歲患疾拜異人修道,12歲習儒。曾任中山博陵令。後棄官雲游,抵燕趙,至齊魯,達韓魏,居寶雞。67歲入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後至武當,調"九載。道乃大成。於是湘雲巴雨之間,隱顯邀游。因不修邊幅,人稱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詔求,拒之不赴。永樂五年,成祖遣胡瀅遍訪三豐數載,終不可得。
火龍真人即北宋初年隱居華山的著名道士陳摶老祖的弟子賈得升。究其年代,陳摶歸天於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樂之說,張三豐1247年生而67歲 (1314)入終南遇火龍,此時陳持逝世己325年。顯然露出永樂之說的破綻。三豐既為陳轉的再傳弟子,只能是北宋時人。
陳摶,字圖南,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先居武當,後隱華山。著有《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上。其學說為宋代理學之先驅。傳說他於五代混世見一婦人 (趙匡胤之母)用擔子挑著兄弟二人逃難,便道"休說當今無天子,天子就在擔上挑"。後與趙匡胤在華山下棋,趙把華山輸給了陳摶。宋太宗詔請陳轉,摶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銜來"。華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傳為火龍真人為其師所建。張三豐遇到這樣的高師傳授,自然不難成為道家神拳之鼻祖。
有人說。張三豐創的是內家拳,不是太極拳。須知黃宗羲及其子黃百家明確記載,所謂內家者,是相對外家而言是大的分類,猶如武當拳、武當派之說。至於具體的拳種、 拳名、流派,是有其演變過程的。《武當秘鑒》作者乾宣道長嚴嘉康記載,張三豐先後創編無極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極拳十六式。後將三種拳術精華熔於一爐,通稱為太極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內又經各代逐步擴充為一百零八式,稱三豐太極拳或武當太極拳。另有武當道總徐本善所傳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當太極拳。其總歌雲:"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武當派有嫡傳,首推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勢十三," "十三總勢太極全。"可見黃百家記載的內家拳,其後的分支,在武當山又叫太極拳、內家拳或十三勢。
三、近代大極拳的先驅王宗岳
張三豐以後的太極拳史,難於得到連續系統的記載。而近代太極拳的傳播,卻是由王宗岳傳蔣發而連續繼承下來的。蔣發傳給溫縣陳家溝的陳長興及趙堡鎮的邢喜懷,陳長興傳楊祿禪,此後發展為陳、楊、吳·武、李、孫、趙堡架及國家套路等太極流派。
楊家的記載,見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 "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先生發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極拳,源於楊氏太極和趙堡架。由武禹襄所創,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極拳小序》載,"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極拳源流之最早記載。李氏寫序時,楊祿禪、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當為可靠之作。
陳氏太極拳傳人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載有 《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一首。杜育萬為趙堡傳人。可見陳鑫當時也承認太極拳得傳於王宗岳、蔣發。山西師傳者,乃王宗岳無疑。年逾百歲的考古學家、太極名師吳圖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訪問過陳家溝,親自聽到正撰寫《陳氏太極拳圖說》的陳鑫作介紹。陳鑫朴實地說,他們陳家世傳炮捶,屬少林拳,已有幾百年歷史。村人稱他們為炮捶陳家。太極拳是一個在西安開豆腐坊的河南開封人蔣發傳給陳長興的。陳氏族人甚至認為這是炮捶陳家的恥辱,從此不準陳長興再教炮捶。陳鑫還向吳圖南引見了杜育萬,讓杜育萬演了一遍太極拳, (見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可見上述歷史當時在陳家溝也是被公認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證明了王宗岳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陽,後至開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蔣發亦為乾隆時人,陳蕊筆記中有記載,陳長興生於1771年,卒於1853年,王宗岳逝世時,長興最少25歲。此與王傳蔣發,蔣傳陳長興,在時間上正相符合。
❺ 趙堡和式太極拳的發展
經和慶喜致力傳拳,和式拳在河南溫縣趙堡及周圍各地盛行,抗戰爆發後,和學信遷居寶雞業醫教拳,鄭伯英、鄭悟清先後遷居西安致力傳拳,享有「和式太極西北二鄭」之美稱(二鄭所學為同套拳,二人身體素質及諸多情況迥異,造成拳架大小不同的風格,並沒有大、小架之分別)。和式太極拳經四代人的不懈努力,第五代和學信之子和士英、鄭伯英弟子任自義、張宏道、直存喜、郭士奎、楊邦泰、柴學文、和保森,趙增福等,鄭悟清弟子李隨成,紀昌秀(女)、劉瑞、宋蘊華、侯爾良等,第六代和定乾、和有祿、夏春龍、鄭琛、牛西京、王長安、安民洲、李建,金根聲等等的積極傳播,當前已遍及全國,傳及海外,在國內已形成一大流派。
1993年,經有關部門批准成立了「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和學儉任會長。由於和式源於趙堡,而趙堡傳人普遍認為趙堡拳源於武當,所以為了有些老師把趙堡和式拳稱作武當趙堡太極拳,或趙堡太極拳,趙堡三合一太極拳.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拳的名稱只不過是個稱謂,刻意要求統一稱謂沒有必要,也無實際意義.
❻ 請問"四十式楊式太極拳"招式名稱
楊式太極拳40式競賽套路
01、起勢
02、攬雀尾
03、單鞭
04、提手上勢
05、白鶴亮翅
06、摟膝拗步
07、手揮琵琶
08、搬攔捶
09、如封似閉
10、斜飛勢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馬分中
15、雲手
16、單鞭
17、高揮馬
18、右蹬腿
19、雙峰摜耳
20、左分腳
21、轉身右蹬腳
22、海底針
23、閃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腳
26、左右伏虎勢
27、右下勢
28、金雞獨立
29、指襠捶
30、攬雀尾
31、單鞭
32、左下勢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轉身擺蓮
36、彎弓射虎
37、搬攔捶
38、如封似閉
39、十字手
40、收勢
❼ 何為太極拳喇叭口架,為什麼要象喇叭口呢,有啥用
鄭伯英的大架 又稱喇叭口架 請看趙堡太極拳源流
趙堡古鎮之名來源於戰國時期,是趙國邊陲要地,趙軍築堡長期屯兵於此地,故而得名趙堡。趙堡位於黃河故道,東達京津,西接洛伊,南臨黃河,北靠太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商賈雲集,經濟繁榮,為九龍朝鳳之寶地,人傑地靈,自古以來產生了無數高手。趙堡鎮還是全國著名的四大懷葯產地。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是武當派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傳,祖師王宗岳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研習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岳師尊的專著《太極拳論》《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等,蔣法、邢喜懷,張楚臣,陳敬伯,王柏青,張宗禹,張彥,陳清萍等歷代先師都有著作留世,在太極拳界有著崇高的地位。趙堡太極拳是武當派的主脈,像現今社會上流傳的太極拳大都源於趙堡太極。
王宗岳,字林楨,生於明嘉靖年間,山西太谷縣小王莊人,乃一介雅士,品德天賦極高,從雲游道人學武當太極拳後,經多年苦練精研,拳藝已達爐火純青之境。但因道門戒律森嚴,先師留有:不忠不孝者不傳;心險好鬥者不傳;輕浮賣弄者不傳;貪酒好色者不傳;骨柔質鈍者不傳等十不傳門規,所以王宗岳懷天寶數十載而不露,王宗岳年老膝下無子,僅有女兒一人。王宗岳以經商為由,游歷大江南北,多方交流,名顯西北,人稱華北大俠。
在明萬曆二十三年(1596年),王宗岳去鄭州經商,途徑素有習拳練武之民風的河南省溫縣趙堡鎮,因天色已晚,夜宿該鎮。當時鎮里有許多年輕人在練拳習武,王宗岳也與鎮上的人一起在旁邊觀看,看到習武者中有一穿紫花布衫的青年人舉手投足頗有味道,便自語道;「這個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可教,將來定有出息。」此話正巧被旁邊一個後生聽到,便悄悄告訴了那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這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名蔣發,出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世居距趙堡鎮數里遠的劉村,自幼喜愛武術,練武刻苦,年級稍長即常與村裡人切磋技藝。蔣發聽到此話後,斷定來人必是武林高手,便急切地趕到王宗岳下榻的旅店詢問求見,表達拜師之意。王宗岳因去鄭州經商,忙於趕路,所以一再推託,無奈蔣發拜師心切長跪不起,只是苦苦懇求。王宗岳觀其忠厚誠實,便相約一個月後的今天在黃河岸邊相聚,此舉乃王宗岳試蔣發之靈氣。蔣發算準日期,到其日,天未明即在約定的地點恭候,正午,王宗岳如期趕到,看到蔣發如此虔誠恭敬,下定了收其為徒的決心,遂帶蔣發回山西太谷縣小王莊家中學藝。
蔣發在山西共學藝七年,七年裡侍師如父,苦累無輟,故而功夫長進很快。據傳,由於王宗岳年事已高,拳架多由其女代授,王宗岳於一旁指點捏架子,後人戲稱其拳架為「大姑娘架」。王宗岳精通易理尤善總結,對張三豐所著太極拳經歌訣多有發揮與註解,蔣發得王宗岳真傳,藝有所成。蔣發藝成歸里之時,王宗岳將先師所傳張三豐所授太極拳經,論,歌訣,十三勢圖,以及王宗岳自己對太極拳經論的註解論著一並授與了愛徒蔣發,並再三叮囑:「汝歸家,此術不可妄傳,並非不傳,不得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以教之。倘得人不傳,如同絕嗣,能廣其傳更好。」
蔣發回到家鄉後,逐步深入研究,因技藝超群,並有「百步趕兔」之功而名聞鄉里。蔣發著有《太極拳體用論》。蔣發嚴遵師訓,擇人而傳,他在自己作褡褳與面袋兒生意的過程中,觀察了解到趙堡鎮的邢喜懷,收其為徒,將所學拳藝全盤授之,並將從山西王宗岳師父處所帶回的關於太極拳的理論資料傳給了邢喜懷,從此太極拳在趙堡鎮紮下了根,形成了脈絡清晰,資料齊全,風格古樸的趙堡太極拳。由於此枝太極拳一直長期在趙堡鎮流傳且保守隱秘之風甚濃,有傳媳婦不傳姑娘;趙堡架不出村的說法,當地人稱之為「趙堡街架」。蔣發為趙堡太極拳的第一代宗師。
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宗師邢喜懷,居趙堡鎮南街,生於明萬曆二十三年(約在1595年至1671年),邢公受業後,深研拳理,深得個中三昧,他不但拳藝精湛而且精通器械。邢公在太極拳道的修為過程中,不斷領悟太極拳理與老子的大道思想,寫下了《太極拳道》;《太極拳說》等多篇論述傳與後人。邢公喜懷後來把太極拳藝傳給了盟弟張楚臣。
趙堡太極拳的第三代宗師張楚臣,原籍山西,生於明萬曆年間(約1611之1691年),在趙堡鎮以賣菜為生,後來買賣做大了改開糧行。張公楚臣得到真傳之後,藝精技奧,融養生技擊於一體,德高望重,授徒眾多,著有《太極拳秘傳》等論述,其門人中陳敬柏,王柏青均為趙堡太極拳的高手。
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宗師陳敬柏,生於康熙二年(約1663年至1745年),陳公原籍河南溫縣陳家溝,距趙堡鎮不遠,在陳公祖父陳文舉時遷居趙堡鎮至今。陳公敬柏人品端正,唯以誠信見聞,頗受張楚臣的賞識,因而得到張楚臣的全盤傳授。陳公得其藝後,為弘揚趙堡架,廣收門徒八百餘人。八百門人中能得其一技之長的有十六人,能得其技藝八九的有八人,能統其全道的唯有張宗禹一人,張宗禹為趙堡太極拳的第五代宗師。陳公敬柏一生對趙堡太極拳的光大與傳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陳公後人陳學忠;陳鐵至今在趙堡鎮家中授拳自娛自樂。
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宗師王柏青,康熙初年人(約生於1665年卒於1741年),與陳敬柏同師學藝。他習拳修道四十餘年後,拳藝獨樹一幟,有一代名師之美譽,是《太極秘術》一書的編撰者。王公柏青於雍正初年匯編《太極秘術》一書時,在序中敘述了他習煉秘傳趙堡太極拳四十餘年的體悟,他著的《太極丹功義詮》;《太極拳丹功要術》均列於書中,有非常高的學術與史料價值,他為趙堡太極拳早期資料的整理與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宗師張宗禹,祖居趙堡鎮大槐樹疙瘩。張公宗禹得第四代宗師陳敬柏全盤授術,一生傳人較多,弟子中原復孔與孫張彥承其技藝。張公晚年病危之際,恰只有張彥在榻前侍奉,愛徒原復孔代師赴大名府打理生意未歸,張公遂留下遺言命張彥代傳太極心法秘鑰。原復孔歸來為師辦理喪事後,由師弟張彥授以太極心法秘鑰,原發孔與張彥兩人由此成為趙堡太極拳的第六代宗師。
趙堡太極拳的第六代宗師張彥(生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卒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得其祖父秘傳後,技藝超群,攜技赴山東等地遍訪武林名家,印證太極法要,一路除暴安良,曾於山東曹州府斬巨蟒除邪惡,被當地百姓譽為神手張彥,設神牌供之,香火盛及多年。張彥得張公宗禹之太極衣缽後,成為趙堡太極拳第六代宗師。在友人陳鵬先生的推薦下,收陳清平為徒,這些事情張氏家族代代傳講。張彥將太極拳藝也傳給了兒子張應昌(趙堡架第七代);張應昌傳張汶(趙堡架第八代);張汶傳張金梅(趙堡架第九代);張金梅傳張敬芝(趙堡架第十代)。
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宗師陳清平,約生於一七九五年卒於一八六八年,其祖居趙堡鎮西南面三華里處的王圪垯村。自其父陳錫恪在趙堡鎮開糧行定居趙堡鎮以後,陳清平子承父業,認真打理,陳氏糧業興盛,家庭生活殷實,是當時趙堡鎮的一大富戶,有三房妻妾。陳公清平得神手張彥之傳授,深究細研,拳藝臻於化境,曾於趙堡鎮南門永安寺設場傳藝授拳。門人中著名的有:(子)陳景陽;(趙堡鎮人)和兆元後人稱《和式太極拳》;牛發虎;張漢;(河南溫縣人)李盾、《李景彥創忽雷架》;李作智創《騰挪架》;(河南沁陽人)任長春;(永年人)武禹襄《創武式太極拳》後演變出孫式太極拳。楊露禪後《創楊式太極拳》後演變出吳式太極拳等。
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宗師和兆元,生於一八一零年卒於一八九零年,字禹奄,河南省溫縣趙堡鎮人。幼時受家鄉習武風氣之影響,舍棄功名,師從趙堡鎮陳清平先生學習太極拳,盡得太極拳中的玄妙,其功夫出類拔萃,刀槍劍棍無所不精。後隨其姐夫,三朝元老的禮部尚書李文清(名堂階)進京保鏢十餘載。在京期間潛心鑽研太極拳,廣交武林各界高手,博採眾長,武功大成,名噪京師。被清廷封為「皇清例授武信朗」。和兆元傳子和潤芝;和敬芝;長孫和慶喜;孫和慶台;苗延生。
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宗師和慶喜,生於一八六二年卒於一九三六年,字福棠,和敬芝之子,和敬之文武兼備,曾輔佐兩廣總督李建;張之洞多年,授文信郎,著有《高手武技論》。和慶喜之拳藝皆由祖父和兆元親授,他八歲隨父親和祖父習拳,全面地繼承了祖傳的技藝。他中年時出門做生意,一九二八年回到家鄉,當時正值國民政府提倡國術運動,和公慶喜為了光大師門,廣收門徒,並對祖傳的真功秘訣資料進行整理。其傳人有陳桂林;鄭錫爵;郝玉朝;郭雲;鄭悟清;柴玉柱;劉世英,和學信;和學惠等。
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宗師鄭錫爵,字伯英,一九零六年農歷七月五日生,卒於一九六一年,河南省溫縣趙堡鎮人。鄭公從小跟隨父親務農,生活十分艱辛,鄭公為人忠厚,身高膀圓,軒昂偉岸。因與太極拳世家和慶喜是鄰居,兩家又世代友好,所以一九二八年與同鎮的陳桂林;柴玉柱;王某某四人一起相約拜和慶喜為師學藝。鄭公入門後,尊師如父,刻苦練拳,對所學技法鑽研領悟,反復實踐,融會貫通,很快成為和公門下的佼佼者,深得和慶喜的器重。一九三一年河南省溫縣舉行擂台賽為國民政府在開封舉行的華北五省國術比賽,從三百餘名選手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冠。所獲獎牌錦旗至今保存在趙堡鎮趙堡太極拳總會。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鄭公曾任國民政府趙壽山部隊武術教官。一九五一年起任西安市體委武術專職教練,門徒眾多,鄭公因與另一位趙堡架第十代宗師鄭悟清同時定居西安廣傳趙堡架,使西安成為趙堡太極拳的發展基地,「西北二鄭」由此得名。鄭公錫爵在教學中,所演拳勢舒展大方,用時靠法獨特,有「大架」;「喇叭口架」之說,人稱「大鄭老師」,譽滿西京,在西北五省頗負盛名
❽ 太極拳分為哪幾個門派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系,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
1、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楊露禪所創。楊露禪,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長興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七代傳人。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貴族,他們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
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太極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後被推崇為「楊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汝信—陳大鵬—陳善志—陳秉旺—陳長興—楊露禪;
2、武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所創。武禹襄,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鄉楊露禪自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學藝返鄉,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得以知其概要。約1850年,武禹襄從其學趙堡太極拳。
1852年,武禹襄親赴河南,在趙堡鎮從陳清平學習趙堡太極拳小架四十天,盡得其精妙,並獲贈《太極拳譜》,讀後大悟。返里後,在鑽研趙堡太極拳架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匯貫通。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武禹襄;
3、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創。全佑,楊式太極拳名家楊班侯弟子,習練太極拳以柔化著稱,架子斜中寓正、松靜自然、大小適中。推手時,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
全佑之子鑒泉,又名愛紳,從漢姓吳,自幼秉家學。民國元年(1912年),吳鑒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復和跳躍動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個松靜自然、架式緊湊、緩慢連綿、不縱不跳、長於柔化、獨具風格的新型拳術,人稱「吳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汝信—陳大鵬—陳善志—陳秉旺—陳長興—楊露禪—楊班侯—全佑—吳鑒泉;
4、孫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由河北省完縣(今河北省順平縣)人孫祿堂(名福全,1860~1933)所創。孫祿堂,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極拳名家郝為真。
郝為真將自己所習太極拳心得傳於孫祿堂。1918年,孫祿堂將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編了動作小巧輕靈,架高步活,柔緩圓活,轉換輕盈,運動方向變化多樣,步法進退相隨,運轉開合相接的太極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稱「孫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為真—孫祿堂;
5、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由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所創。和兆元,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八代傳人。
和兆元在原傳拳架的基礎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與姿勢,大大增加技擊實用內容,並使架式更順其自然,完全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創編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於一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和兆元。
(8)西安和式太極帽子李擴展閱讀:
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陳王廷潛心研究創編。
之後,太極拳先在陳家溝陳氏家族經歷了百餘年傳承,到了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字雲亭,1771~1853)和陳有本(字道生,1780~1858)時,二人由博歸約,分別創編出太極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極拳小架一路、二路。
陳長興從理論上對太極拳進行總結,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等。
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太極拳開始對外繁衍傳播。陳長興首傳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2),楊露禪學成回鄉後到北京傳拳,逐漸衍變創編出楊式太極拳。
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三百多年後,太極拳已由陳氏一家的獨得之秘,衍變成了廣播海內外的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諸多太極拳流派。
太極拳發源地溫縣流傳的有陳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太極拳忽雷架、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忽靈架,河北省永年縣流傳的有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北京市流傳的有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天津市武清區流傳有李式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