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回族穿衣有哪些禁忌
穆斯林喜愛綠色,確實與伊斯蘭教誕生地——阿拉伯半島的環境密切相關。希提在他最著名的《阿拉伯通史》裡面有這樣的描述:「阿拉伯是最乾燥、最炎熱的地方之一。這個地方,東西兩面都臨海,但是那兩個海都很狹窄,海水所發出的水蒸汽,不足以影響亞非兩洲常年無雨的大陸性氣候。
白色是穆斯林節日服裝的主要基調。無論身在何處,回族穆斯林每天的5次禮拜,都要朝向西方:麥加天房「卡爾白」的方向。每年伊斯蘭歷的第12個月,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要聚集在麥加,參加一年一度的朝覲。
朝覲者在踏上聖地前,都要脫去常服,脫去人間的各種虛偽、炫耀、高低、貴賤,換上統一的兩片不加縫制的白色戒衣,以示彼此一樣、本無區別。 回族的葬禮,也是以白色為主調的。參加葬禮的每一個男性,都要戴白色的號帽。「無常」(去世)了的穆斯林,要先洗大凈,然後以白布裹身,質本潔來還潔去。
(1)回族帽子和圍巾擴展閱讀:
服飾衣著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
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來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樣式因教派和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愛戴六角尖頂帽,六瓣表示堅信六大信仰,帽圓表示萬教歸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則喜愛戴纏頭。
Ⅱ 請問回族姑娘帶黑色頭巾是什麼意思
回族姑娘戴黑色頭巾一般代表著已婚,因為在回族黑色頭巾一般是已婚婦女戴的,少女一般戴綠色,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回族姑娘帶的頭巾叫蓋頭,回族婦女一般都搭蓋頭或頭戴白色圓撮口帽,這是伊斯蘭教國家的風俗習慣,它有遮羞的作用, 青絲不見青天是世界穆斯林婦女的一種傳統的宗教習俗,故多以面紗、披巾蒙面遮發。所以回族姑娘要帶頭巾。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2)回族帽子和圍巾擴展閱讀:
回族女子的其他服飾:
1、大襟
回族婦女的傳統衣服一般都是大襟為主,裝飾內容卻很豐富。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等,有的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處綉花,色彩鮮艷,形象逼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族女裝都是右邊扣扣子,紐子是自己用料子製作的。傳統回族女子的鞋喜歡在鞋頭上綉花。襪子主要講究遛跟和襪底,遛跟襪大都綉花,襪底多製成各種幾何圖案,也有綉花的。
回族婦女衣服的顏色不喜歡妖艷,一般老年人多著黑、藍、灰等幾種顏色;中、青年喜歡穿鮮亮的,如綠、藍、紅等顏色。回族婦女老少一般都備有節日服裝;經常禮拜的人,還專門有一套禮拜服。
2、耳環
大部分回族女子從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歲時要戴耳環;同時,還喜歡戴戒指、手鐲,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等等。已婚婦女還要經常開臉,顯得清秀、干凈。回族婦女喜歡戴耳環,除了裝飾以外,據說還能使人心明眼亮。
回民當中有句順口溜說:「姑娘眼睛亮,耳環子掛兩旁。」這話確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環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3、指甲
回族女性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這個習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傳來的,因為中國在漢朝以前沒有鳳仙花。漢武帝時,張騫聽說西方有一個條支國(阿拉伯),後來甘英奉使西域,中國與阿拉伯之間才有了交通。從此以後,互相往來,鳳仙花也從西域傳到中國。
鳳仙花的阿拉伯名為「海葫」。周密的《癸辛雜識》對此有詳細的記載:「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凈指甲,然後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纏定過夜。
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旬,直至退甲,方漸去之。或雲此亦守宮之法,非也。今回回婦女多喜此。」
回族形成後,仍襲祖先的習俗,代代相傳,時至今日,許多回族女性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回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回族服飾
Ⅲ 為什麼回族的女人要戴頭巾呢
預防風沙。
一、保護身體
保護身體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戴蓋頭、搭圍巾等等。
二、信仰
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日,需頭纏戴斯達爾、穿准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等,這是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
(3)回族帽子和圍巾擴展閱讀:
服飾樣式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
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
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回族服飾
Ⅳ 回族女人頭帶圍巾帽有啥意義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按照伊斯蘭教法,婦女應該把除手-腳-臉部以外身體的其餘部分遮蓋起來。而有部分教法學家要求的比較嚴,規定婦女的臉部也應該遮蓋。
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
二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古蘭經》說:「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來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或她們丈夫的父親,或她們的兒子,或她們的丈夫的兒子,或她們的兄弟,或她們的弟兄的兒子,或她們姐妹的兒子,或她們的女僕,或她們的奴婢,或無性慾男僕,或不懂婦女之事的兒童……」我國回族仍遵守這些信條,雖然已棄用面罩,但也以頭巾護頭面。一般把頭發、耳朵、脖子都遮掩起來,如果誰把頭面露在外面,就認為是失去「依瑪尼」(信仰),所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慣。回族在戴蓋頭前,有的將頭發盤在頭頂,有的留把把頭,將頭發盤在腦勺後,戴上帽子,爾後再戴蓋頭。
Ⅳ 回族婦女的圍巾怎麼戴為什麼女人頭上都帶個圍巾怎麼帶
回族婦女的圍巾要把額頭和頸部都要遮起來,只能露出眼睛,鼻子嘴巴。
Ⅵ 為什麼回族的婦女頭上要包頭巾
回族的婦女經常包著頭巾,她們為什麼要這么做?很多人都曾經到回族飯店吃過飯,看到的女服務員都會帶著頭巾。那麼, 回族婦女為什麼戴頭巾?不僅僅是教規,還有一個原因!回族信仰的伊斯蘭教,教規中對女子戴頭巾有過明確的要求。《古蘭經》說:「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來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
回族女子戴頭巾是有說道的。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戴綠蓋頭顯得清俊嬌麗,戴白蓋頭顯得干凈持重,戴黑色蓋頭顯得素雅端正。回族婦女的「蓋頭」,講究精美,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在樣式上,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回族婦女還喜歡在蓋頭上嵌金邊,綉風格素雅的花草圖案,看上去清新、秀麗、明快、悅目。
Ⅶ 為什麼回族女人要在頭上帶紗巾
1.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這逐漸成為一種風俗,成為回族人的標志性服飾,無論大人小孩,無論上寺禮拜和不上寺禮拜都戴這種標志回回民族的「禮拜帽」。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教時,頭纏戴斯達爾禮拜。戴斯達爾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
2.伊斯蘭社會婦女戴蓋頭習俗的盛行
阿拔斯王朝時,阿拉伯半島社會普遍盛行戴面紗或蓋頭的習俗。隨著伊斯蘭遠征的勝利和伊斯蘭教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布,這一習俗逐漸為全世界穆斯林所接受。在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阿富汗、葉門等穆斯林國家裡,婦女若有要事出門訪親探友或學習教義,就需要戴上蓋頭,以免冶容誨淫。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後,戴面紗或蓋頭的習俗被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婦女所接受,成了中國女穆斯林獨具特色的服飾習俗。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八「嘲回回」曰:「@①絲,頭袖,其服也。」又有「頭袖碎兮珠翠黯」句,可見「頭袖」為婦女纏頭巾即蓋頭。清袁大化《新疆圖志》曰:「阿渾之帽,上銳而高,檐以白布綻之,厚二三寸。脫帽為敬。入門必解履。婦女必以附圖{圖}@②障面,皆古制也。」現在我國回、東鄉、保安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其婦女雖棄用面罩,但仍以頭巾護頭面,即戴蓋頭。如果有婦女把頭面露在外面,就認為是失去「依瑪尼」(信仰)的行為。久而久之,戴蓋頭成了我國伊斯蘭民族婦女的服飾習俗。
Ⅷ 回民風俗習慣。女的為什麼戴紗巾
一、回民的風俗習慣
1、飲食: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
2、信仰: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和發展中始終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回族形成後,各地回族一直延續著這一信仰。伊斯蘭教在唐代被稱為 「大食法」,元明時期,稱作回回法,回回教門、回回教等。
3、婚禮: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比較一致的程序是請媒人提親、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婚禮時,男女各家還要擺宴席,招待賓客。
二、回民女生戴紗巾的原因
回民女生戴紗巾(即蓋頭),旨在蓋住頭發、耳朵、脖頸。回族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應該加以遮蓋。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
二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古蘭經》說:「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來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中國回族女性雖然已棄用面罩,但也以頭巾護頭面,通常把頭發、耳朵、脖子都遮掩起來,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慣。
(8)回族帽子和圍巾擴展閱讀
回族的主要節日:
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每年教歷九月為齋月,男滿十二周歲、女滿九周歲以上的回民,都要封齋。齋戒期滿,逢開齋節,這一天從拂曉開始起來,洗大凈、沐浴凈身,換上新衣服,到清真寺會禮。
「古爾邦」通常在開齋節後70天舉行。節前家家打掃衛生,炸油香、饊子、花花等。節日當天拂曉,沐浴凈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聖紀節是紀念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相傳他的誕辰與逝世都在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一般合稱「聖紀」,俗稱「聖會」。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教育回族群眾不忘至聖的教誨,做一個真正的穆斯林。這天穆斯林還要做討白(懺悔)。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
Ⅸ 回族的女人結過婚為什麼頭上帶著圍巾
你好,你所說的應該是蓋頭,那是回族女士的象徵,其寓意是:回族女子需要遮羞,所以採用蓋頭的形式來實現遮羞。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如滿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