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帶著黑色頭巾拿著一把刀和一個男的打一成語
拔刀相向
bá dāo xiāng xiàng
【解釋】指動武。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自然就不能不鬧到揚眉裂眥拔刀相向起來。」
【結構】連動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動武
【近義詞】刀兵相見
【例句】但當他們一看到侵略者公然~的時候,他們絲毫也不動搖地採取了偉大的中國人民在這樣場合所惟一可能而且必須採取的辦法。 ◎《人民日報》1951.1.11
2. 看圖猜成語圖上有個人帶著帽子,拿著魚稈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比喻心甘情願地上當。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太公:指周初的呂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願地上當。
3. 看圖猜成語帽子,火刀子
刀耕火種
dāo gēng huǒ zhòng
【解釋】古時一種耕種方法,把地上的草燒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種。
【出處】《舊唐書·嚴震傳》:「梁漢之間,刀耕火耨。」
【結構】聯合式。
【用法】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正音】種;不能讀作「品種」的「zhǒnɡ」。
【近義詞】火耨刀耕、刀耕火耨
【例句】~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4. 瘋狂猜成語人帶著帽子拿著刀69關
落草為寇
luò cǎo wéi kòu
[釋義] 〖解釋〗寇:盜賊。舊指逃入山林做強盜。
試試看,不對的話歡迎上圖追問,滿意的話還請採納哦
5. 瘋狂成語中有穿戴和帽子的字還有四個問號的詞
張冠李戴
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釋】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出處】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作貶義。比喻無意中弄錯了事實或對象。一般作謂語、狀語。
【正音】冠;不能讀作「ɡuàn」。
【近義詞】破綻百出、似是而非
【反義詞】無可非議、毫釐不爽
【例句】
(1)把李白的詩說成是杜甫的;這不是~嗎?
(2)這些人採用~手法;硬把物理學上的「相對論"說成是哲學上的「相對主義"。
6. 一隻狗帶著帽子手裡一把尖刀手裡一副畫中有個小丑打一成語
雞鳴狗盜
[ jī míng gǒu dào ]
1.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2.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3. 【示例】: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遮遮掩掩。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
4.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7. 帶帽的成語有哪些
『包含有「帽」字的成語』
「帽」字開頭的成語:無
第二個字是「帽」的成語:(共1則) [w] 烏帽紅裙
第三個字是「帽」的成語:(共3則) [b] 鞭絲帽影[d] 戴高帽兒戴高帽子
「帽」字結尾的成語:(共1則) [h] 好戴高帽
『烏帽紅裙』
『拼音』 wū mào hóng qún
『首拼』 wmhq
『釋義』 泛指男女。
『康熙字典』 烏、帽、紅、裙。
8. 一個人頭上有一頂帽子 並舉著雙手打一成語
成語為:
怒發沖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指激於義憤。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
【正音】發;不能讀作「fā」;沖;不能讀作「chònɡ」;冠;不能讀作「ɡuàn」。
【辨形】沖;不能寫作「忡」;冠;不能寫作「寇」。
【近義詞】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詞】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例句】戰士們看到班長犧牲了;一個個~;發誓為班長報仇。
【英譯】beinatoweringrage
拓展資料:
【成語故事】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
「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