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官員衣冠
清朝官員服飾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職位官員的官方著裝,正式名稱為補服。著裝分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對官員的辦公著裝有著明確的限制,不同品級有不同的著裝,不能自行更改裝束。
帽子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子」或稱為「頂戴」、「頂戴花翎」。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一般官員只可用黃貂,高等的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編輯] 頂戴頂戴指代表官階的頂珠,不同的頂珠質料和顏色代表不同品級,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
[編輯] 翎羽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
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
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必須是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
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
朝服
清代官員的著裝[編輯] 皇帝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色,上綉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龍袍下擺則綉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為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編輯] 親王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像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編輯] 官員清代官員朝服上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沿襲明朝制度。補服又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㶉𫛶,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詳《清通典 禮 嘉四》。
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編輯] 朝珠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來,是由於清代皇帝祖先努爾哈赤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定為108顆。「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顆珠子加入一個「佛頭」,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雲」。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琅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據說這三串紀念,當時美其名為「三台」。備掛時將朝珠掛於頸項之中,以佛頭緊貼後頸與後腦相垂直,前胸出現的三顆佛頭作中心對稱,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員都有資格佩帶的,根據清朝政府規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朝珠的質料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青金石、玉、綠松石、碧璽、伽楠香、芙蓉石等寶石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後和皇太後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婦女懸掛的朝珠,與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區別主要看朝珠上的「紀念」,兩串在左者為男,兩串在右者為女,兩者不能顛倒。
[編輯] 朝靴朝靴的樣式清政府並無規定,一般多以黑緞為質料,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綉有草龍花紋。
補子又稱胸背,簡稱補,指中國明及清朝、朝鮮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國官員服裝上,位於胸前和背後的方形裝飾。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清代官服里,文官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將的補子用猛獸。
[編輯] 官服裝飾有補子的官服稱為「補服」。清朝官服最常見的是一種比袍短而比褂長的「外套」,或稱「外褂」、「補褂」。。明朝的補子前後圖案一致,而清朝的補子分前後兩半。明朝的補子一般在40厘米見方左右,清代則一般在30厘米左右。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Mandarin_square
明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服式恢復了漢服傳統。男子服飾基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仍以襦裙為主,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襖及裙子外,還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鮮樣式,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5]。中後期常服及軍服開始大量使用鈕扣,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f/Portrait_of_Jiang_Shunfu.jpg
穿著補服的明代官員姜順富
B. 工農官商是什麼意思
工農官商就是工人,農民,官員,商人。
工農官商也指各個階級的人。
C. 中國古代皇帝整頓吏治的意義
意義:整頓史治可以鞏固和加強政權,這是中國古代皇帝整頓史治的最重要意義:
因為正在剝削階級的國家中,官吏"掌握著公共權力和征稅權"。政府的一切政令都要通過各級官吏去貫徹落實。
剝削階級中的不法分子也靠勾結官吏逍遙法外,為非作歹,或與政府爭利,損公肥私。吏治情況如何,直接關繫到政權的興衰和存亡。一切明智有遠見的君主和政治家,從鞏固和加強政權出發,無不注重整頓吏治。
(3)古代官商老爺的帽子擴展閱讀:
特別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統治民眾的方式和治績。放寬一些,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選拔、任免、考核、監察和獎懲等諸多方面。從這樣的意義上說,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
官吏、官或吏,是各級官員的通稱。但古代官和吏亦各有專門的涵義。官,一般指有品級的、地位較高的官員,低的無品級的如書辦等則稱為吏。吏在中國古代官僚體制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多而雜,問題也多。
官多是讀書人出身,讀的是儒家的經書,很多實用的東西沒有學,也不大清楚;官是個特權階層,高高在上,不熟悉下情,具體的政務不大會管,也不怎麼想管,具體的事都由吏去辦;官又往往有一定的任期和升降調動,而吏則在本部門常年辦事,熟悉事務和各種關系。
所以,吏在官僚體制中很重要,甚至可以操縱政事,問題最多,也最難管理,吏治的敗壞,他們往往起著很大的作用。
D. 自由幻想 官商藤老爺在哪
在龍城..點卡NPC後面的大樓裡面
E. 武松的官職在當時到底多大為何殺死西門慶毫不畏懼
當時武松的官職其實並不大,武松擔任的是陽谷縣都頭,有著一身的好功夫,做治安管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刑警大隊隊長。然而他卻要毫不畏懼殺死西門慶的原因是,由於是西門慶是殺害自己的哥哥,給自己的哥哥戴了綠帽子說說,他才會憤怒至極,才會殺掉西門慶。就算西門慶的職位有多高,因為他殺害了自己的哥哥,又奪自己的嫂子,而且和自己的嫂子兩個人通姦一起來傷害自己的哥哥。
然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西門慶他和潘金蓮兩個人對自己哥哥武大郎做出了常人不能夠理解的事。通姦這個事情也是極大的傷害了武大郎,而且之後武大郎發現兩個人同情之後,西門慶還傷害了當時的武大郎,可想而知武松對西門慶是多麼的仇恨,不管他的官職有多大,就算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做官人,西門慶的官位有多大,但是親人就這一個,一個官位算什麼。
F. 潮州古巷事件到底是誰的錯
6月6日晚事件升級,四川幾千人來到潮州古巷鎮(古巷是衛生潔具大鎮,衛生潔具佔全國的30%)。對當地店鋪砸,看到本地車牌就燒,打死了幾個無辜村民。截止目前,本地人自行上街巡邏驅逐四川打工人。說說我了解的真相 1 工廠老闆的父親確實是被先打住院了。 2 工廠老闆不是原來的老闆,前任老闆把廠賣給現任的老闆,但是前任老闆沒有付給自己員工工資,導致前任老闆的員工找現任老闆要工資,現任老闆肯定不幹了,但是也一直有幫忙著協商解決,但是四川真的很囂張,一直辱罵老闆和他妻子,導致最後砸辦公室的東西。 3 老闆看到父親被打,叫人挑了四川人腳筋。四川人就叫了1千多個老鄉來。這些就算了,我想問那些四川人,你們對的起我們這些無辜的人嗎?今晚據說都死了幾個人,這些人可是在汶川地震的時候設立捐款箱子。潮州工廠老闆以後要四川打工者,估計少了。 昨晚鬧到最歷害…今天繼續中……據可靠消息稱、昨晚死了四個四川人、兩個本地人、傷幾百來人、砸了一百多輛車、其中兩輛警車、其餘車輛大部分是在路上或停在路邊的。四川省長於今天早上乘飛機來潮州了,估計下午又會大鬧…
根據調查《20歲農民工討要血汗錢,反被桃斷腳手筋<潮州>》這篇日誌是一位23歲四川德陽,做法律系寫的。把四川員工鬧事的過程去除掉了,把四川人在潮州市政府、古巷政府,古巷派出所聚眾鬧事都刪了。請問問自己,我們潮州人虧待你們了嗎?找你們的麻煩了嗎?廠里倒閉,沒錢發工資。不是不想發工資,是出於實際問題。你們就砸辦公室,打老闆父親。你們自己把事情弄成現在這局面,一切的後果你們必須承擔!
我再暴點、他們外省有老鄉會。每月他們都必須交錢給他們,如果出事了。老鄉會就會出來「幫忙」。這次鬧這么大也是他們四川老鄉會惹的。
砸爛了100多台汽車
G. 從西門慶的發跡史看晚明商業經營的主要特徵
網上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資料一
http://hi..com/chengjiu/blog/item/9fed2af3bef14350342acc00.html
西門慶一家的「幸福生活」
生活內容無非是衣、食、住、行,讓我們先看「食」———「民以食為天」嘛。
舉這樣幾個例子來看。
一次,潘金蓮鬥牌贏了三錢銀子(相當於60元),她又攛掇家中公認的女財主李瓶兒添上七錢銀子,讓僕人興兒安排一桌酒席:買了一隻燒鴨、兩只雞、一些「下飯」(即佐餐的菜餚)、一壇子金華酒、一瓶白酒,還買了一錢銀子的果餡涼糕……由興兒的妻子整頓好,眾妻妾大吃了一頓。這一切一共用去一兩銀子,相當人民幣200塊。又是雞、又是燒鴨、又是酒、又是菜、又是點心,可見明朝萬曆年間,運河兩岸的百姓生活,物質極大豐富,物價也不高。
說罷「食」,再來看「衣」。
古代不講究名牌,只講究質地和式樣。例如西門慶要跟喬大戶訂娃娃親,為妻妾六人做30件衣服,衣料都是用「南邊織造的」好料子,式樣也很講究。光是剪裁的工錢,就給了趙裁縫五兩銀子,相當1000塊錢。合30塊裁一件,材料費和縫制的工價不在其內。
李瓶兒是眾妻妾中最有錢的,衣服鞋襪也最多。單是鞋就有一百多雙。冬天穿一件貂鼠皮襖,值60兩銀子,合12000元。
再來看看「行」。
近幾十年,我們的出行工具發生很大變化。30年前大家都騎自行車,打月票。後來興「打的」,「的」錢也由一塊漲到一塊二、一塊六,直到兩塊。近十幾年更時興買車,一個住宅小區,車都停滿了。從幾萬元的奧拓、夏利,到十幾萬、幾十萬的高檔車奧迪、寶馬、賓士……這種景象,是我們20年前所想像不到的。
明朝人出行,或騎馬,或坐轎。西門慶出行一般是騎馬。他的那匹白馬價值七八十兩銀子,要算是名副其實的「寶馬」了。
女人出門一般要雇轎子,如同今天「打的」。一次,潘金蓮的母親潘姥姥來給女兒賀壽,轎到門前,卻沒錢打發轎夫,來向女兒要,潘金蓮也拿不出,母女吵鬧一場。最後還是三娘孟玉樓看不過去,拿出銀子打發了轎夫。其實轎錢不貴,只有六分銀子,摺合今天才12塊錢,也就是「打的」的起步價。
「住」是人生一件大事,花銷也最大。不同的階層,住房的需求不同。
賣炊餅的武大,「湊了十數兩銀子,典得縣門前樓上下二層房屋居住。第二層是樓,兩個小小院落,甚是干凈」。「典」是使用權的轉移,沒有產權。可以在一定期限內住下去,不用月月交租錢。將來房主有了錢,還可以贖回去。十數兩銀子,合3000塊吧,是很便宜的。在今天大城市的鬧市區,3000塊也就是一套兩居室一個月的租金。
西門慶家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兩千萬
人們說到西門慶時,往往送他三頂帽子:商人、官僚、市井惡霸。而在這三種身份中,最根本的還是商人。西門慶臨死前交代的財產總值,不算房產,合白銀將近十萬兩,相當於今天的兩千萬。在今天看來,這也是個十分可觀的數字。
■西門慶賺錢的途徑
其一是經商所得。
小說曾借媒婆文嫂之口,誇耀西門慶是個成功商人:「縣門前西門大老爹……家中……開四五處鋪:緞子鋪、生葯鋪、綢絹鋪、絨線鋪,外邊江湖上又走標船,揚州興販鹽引,東平府上納香蠟,伙計主管約有數十……家中田連阡陌,米爛陳倉,赤的是金,白的是銀,圓的是珠,光的是寶……」文嫂沒提到,西門慶還開著「解當鋪」。
一般的商業經營方式有兩種,一是坐商,有鋪面,設店經營;一是行商,搞長途販運。西門慶則是把行商與坐商結合在一起來搞。以緞子鋪為例。這個店是他和親家喬皇親合開的,開始投資一千兩,兩家各五百兩。靠著三萬鹽引,變了現錢。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是伙計韓道國,從杭州購買貨物運回。一路是僕人來保,到湖州絲綢產地,就地定貨,坐等人家織出貨來,然後經南京運回來。其間沒有中間商經手,大大降低了成本。韓道國運回來的貨物一共十大車,價值一萬兩銀子;來保運回二十大車,價值兩萬兩。也就是說,一千兩的投資,經過一番運作,變成三萬兩,增值30倍,顯然是暴利!
另一不法手段是偷稅漏稅。按照明朝稅制,三十稅一。韓道國一萬兩銀子的綢緞貨物,應當納稅三百多兩銀子。但經過稅卡時,西門慶啟動關系網,用五十兩銀子行賄,得了錢老爹一封人情書信,過稅卡時,貨物「兩箱並一箱,三停只報了兩停」,最後貨也不驗,只交了三十五兩五錢銀子,就矇混過關。當然,事後西門慶還要送一份厚禮給鈔關。大概連交稅帶送禮,只花了一百兩銀子。來保的貨船從南京來,西門慶又用一百兩銀子行賄,備了酒席禮物送給稅官謝主事,至少漏稅五六百兩銀子。———在這里,國家吃了大虧,稅官得了小利,獲利最大的是西門慶。
■西門慶放高利貸年息約為60%
西門慶第二條賺錢的途徑是放高利貸。
小說中有兩個商人李三、黃四,承攬了朝廷的香蠟生意,卻因缺乏本錢,來向西門慶借貸。說好借一千五百兩,「每月五分行利」。這相當於年息60%。我們今天向銀行貸款,年息差不多5%,可見當時高利貸盤剝之重。
有人問,古代高利貸最高是多少?最高是年息百分之百,也就是「驢打滾」的利息。元朝色目人專放這種高利貸,叫「羊羔利」,又叫「斡脫債」。《竇娥冤》里的蔡婆婆就是放斡脫債的,竇天章向她借了二十兩銀子,一年後滾為四十兩,不得不拿親生女兒竇娥來抵債。為此,我曾寫文章考證,竇娥一家以及蔡婆婆很可能有色目———回迴文化背景。
說點題外話。我本來以為月息五分是很高的利息,但讀200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報》B2版,湖南永州市原公安局副局長王石賓放高利貸,是月息八分到一毛四。這讓人很開眼界。月息八分相當於年息96%,接近驢打滾的利率。月息一毛四等於年息168%,這是前無古人的。
■娶妻得財滿足西門慶慾望的同時也讓他最終死於縱欲
西門慶發家的途徑還有「娶妻得財」。
西門慶骨子裡是個商人,他娶妻納妾,有兩條標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風情;另一個是要有錢。也就是「財色兼得」。
六娘李瓶兒原是大名府梁中書的妾,梁山好漢大鬧大名府時,李瓶兒帶了一百顆西洋大珠,二兩重一對鴉青寶石逃出來,嫁給花子虛。花子虛是花太監的侄子,花太監死後,大筆遺產也都留給花子虛夫婦。花子虛後來搬到清河跟西門慶做鄰居,西門慶看上了李瓶兒,兩人瞞著花子虛暗中勾搭。後來花子虛因打家產官司被關到監獄里,李瓶兒借口請西門慶走門路、說人情,拿了六十錠大元寶、共三千兩銀子,公開交給西門慶。又有四隻描金箱子,裡面都是蟒衣玉帶、帽頂絛環、值錢珍寶、玩好之物,半夜在牆頭鋪了毯子,都偷運到西門慶家。也就是說,李瓶兒還沒嫁給西門慶,花家的財產已經大部分轉移到西門慶家。李瓶兒出嫁時,西門慶「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這里或許有誇張,但也暗示西門慶的財產,很大一部分得益於「財色雙收」的「納妾工程」。所以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門慶謀財娶婦」。
我們說,西門慶這個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說文學人物寫得好,有兩個概念:一是文學人物本身很可愛,例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是個無私無畏的英雄,非常可愛,讀者都喜歡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畫得好,例如《三國》里的曹操,奸詐狠毒,從道德評判上,沒人喜歡他。但作者
西門慶發家的途徑還有「娶妻得財」。
西門慶骨子裡是個商人,他娶妻納妾,有兩條標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風情;另一個是要有錢。也就是「財色兼得」。
六娘李瓶兒原是大名府梁中書的妾,梁山好漢大鬧大名府時,李瓶兒帶了一百顆西洋大珠,二兩重一對鴉青寶石逃出來,嫁給花子虛。花子虛是花太監的侄子,花太監死後,大筆遺產也都留給花子虛夫婦。花子虛後來搬到清河跟西門慶做鄰居,西門慶看上了李瓶兒,兩人瞞著花子虛暗中勾搭。後來花子虛因打家產官司被關到監獄里,李瓶兒借口請西門慶走門路、說人情,拿了六十錠大元寶、共三千兩銀子,公開交給西門慶。又有四隻描金箱子,裡面都是蟒衣玉帶、帽頂絛環、值錢珍寶、玩好之物,半夜在牆頭鋪了毯子,都偷運到西門慶家。也就是說,李瓶兒還沒嫁給西門慶,花家的財產已經大部分轉移到西門慶家。李瓶兒出嫁時,西門慶「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這里或許有誇張,但也暗示西門慶的財產,很大一部分得益於「財色雙收」的「納妾工程」。所以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門慶謀財娶婦」。
我們說,西門慶這個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說文學人物寫得好,有兩個概念:一是文學人物本身很可愛,例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是個無私無畏的英雄,非常可愛,讀者都喜歡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畫得好,例如《三國》里的曹操,奸詐狠毒,從道德評判上,沒人喜歡他。但作者能把那股老奸巨猾的勁兒寫出來,這屬於「寫」得好。西門慶就屬於「寫」得好的人物。這樣的文學人物有一個鑒別的方法,就是這個人物在小說中一出場,讀者就不禁精神為之一振,帶著一種欣賞的態度去看他如何說話、如何做事,希望他在場面上多呆一會兒———這就是人物「寫」得好的標志。西門慶就是這樣的人。
資料二
閑談西門慶的商業才能
在中國小說史上,《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寫人生與人生之慾望為主調的長篇,通過西門慶發跡變態到縱欲身忘以及其家族的興衰,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世上芸芸眾生對慾望的追求,尤其是對財色之欲的追求,揭示了由於物慾橫流帶來的人性墮落和道德的淪喪,以及生命的毀滅。西門慶是《金瓶梅》這部書的核心人物,關於對他的評價已經是仁者見仁,我不敢再這里班門弄斧,今天我僅就西門慶身上一些符合當今社會狀態的一些特質來和大家聊聊。
小說第六十九回通過文嫂的口對西門慶的產業進行了一個概括「家中方官吏債,開四五處當面:緞子鋪、生葯鋪、絹綢鋪、絨線鋪,外面江湖又走標船,揚州興販鹽引,東平府上納香臘,伙計主管有數十」。從《金瓶梅》中可以看出,西門慶是個下海比較早的人,他從一個小葯鋪起家,短短幾年時間,變成巨富,不管其手段如何,他都是一個精明的實業家。但是他沒有多高深的文化情操,他沒有控制好自己,最終沒有逃脫縱欲而忘的結局。也成為當今社會很多發跡老闆效仿的偶像,君不見,某君一有點資本便包二奶,養小秘,就算沒有發跡,官當大了也不得了,所貪遠甚於「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吧?縱觀全書,西門慶所發生性關系的女人有數十人,但是沒有一人是被強暴的,都是出於自願,除了潘金蓮和春梅因為看上西門慶「潘安般的貌兒」外,其他女人和西門慶通姦的原因都是為了他的銀子,無論是如意兒,還是宋惠蓮,無論是賁四嫂還是那些妓女,都是為了得到西門慶的錢財。西門慶有問題,但是有問題的絕對不只他一個。
飽暖思淫慾,西門慶發達了,找一些女人,對於他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你看他「。。。咱聞那西天佛祖,也止不過要黃金鋪地、陰司十殿、也要些楮鏹營求,咱只要消盡這家私廣為善事,就使強奸了嫦娥和姦了織女,拐了許飛瓊,盜了西王母的女兒,也不減我潑天富貴」。西門慶的觀點是「有錢能使鬼推磨」,「錢能通神」,他淫慾滔天,連神仙姐姐也不放在話下,攫取錢財來飽私慾便成了他的價值取向,但他依然有現在很多人應該效仿的一面:「消盡這家私廣為善事」,雖然現在有錢人都要撈點政治資本,捐點資鬧個什麼委員代表乾乾,也沒有像西門慶所言「消盡」的地步。很多人錢多了就要忘本,官大了就要忘祖,西門慶絕對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比起那位勾搭了近170名婦女的官老爺來講,要說婦女看中的是西門慶的錢財的話,不知道那些婦女看中的是那位官老爺的什麼。天網恢恢,當道德的防線不再起作用的時候,那麼那位官老爺就不要埋怨執法者從他的保險櫃裡面搜走他「收藏」的近170多名婦女體毛的罪證了,就算西門慶生活在當代也自愧弗如的。現在我們社會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社會依然離不開道德的規范,現在很多企業家的身上還是沒有擺脫西門慶的影子,當然,西門慶本身就有很多經驗確實值得商家們學習,因為他是一個成功的總經理。
西門慶有常人難及的才智,他深諧世事,明白「官倒」 結合的道理。靠著大樹好乘涼,扯著虎皮好乾事,這和遠華紅樓的賴某某的行為是一個道理的。西門慶的時代稅費猛於虎,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西門慶不得不結交權貴,賄賂官吏,使自己在政府官員的庇護下合理合法的避稅和免稅,使得他在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局面。但是他仍不滿足,老子不能老給你們送禮啊,他也想撈點官場上的實惠。於是,他不惜重金開路,認了蔡京太師當乾爹,這個乾爹認得可有價值,很快西門慶就當上了山東的千戶刑提,手中有了實權,朝廷有了靠山,這樣就使得他的經營一帆風順了,他憑藉手中權力,獨攬內庭進奉,牟取大量金銀,在經營上他搞壟斷,他強行佔有東平府古器生意,壟斷食鹽銷售,因為他有官方的通行證。在明清時代,鹽都是官府統購統銷,有公子權貴們經營,獲利巨大,平常人根本難以觸及這種生意的。西門慶就因為他是蔡京太師的干兒子,所以就作上了這個無本萬利的買賣。可謂官商兩興旺。
之所以說西門慶是個企業家,還是因為他具有當代企業家的先進管理理念和經營哲學。首先,在商場上,西門慶做到了知己知彼,認識到抓住市場行情的重要意義。他熟悉市場運作規律,懂得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和心理的作用和奇貨可居的道理,他也以此自詡「你不知蠻奴才行市,連貨沒處發脫,才來上門脫於人,遲半年三個月找銀子,若快時,他就張致了滿清河縣。除了我家鋪子大,發貨多,隨問多少時,不怕他不來找我」。一個米商在冷天封河的時候賣給西門慶五百包無錫大米,留下等價陰貴賣,西門慶不同意,「我憑白要它做甚,封河了都沒有人要,到船開了,越發價跌了」,「銀子是好動不好靜的,曾肯埋沒到一處」。這些話都可以看到西門慶的商業才幹,他反對積壓物資佔有資本,他主張以資金適時周轉來獲利,他明白商品流通的價值理論。其次,西門慶熟悉人力資源管理和配置,尤其明白股份結構在商業中的重大作用。他知人善任,用合理的分紅手段來調動職員們的經濟性,我仔細查閱了一些資料,那個時代還不流行期貨,那個時代人們都很注重信譽,所發的都是實在的銀兩,比現在網路圈子的預期股票要實在的多了。西門慶手下有三個好幫手,一個是韓道國,一個是崔本,還有一個是甘出身。韓道國唯利是圖,人品低下,但是他熟悉綢緞等市場營銷和管理;崔本是既熟悉業務渠道,有懂得經營;甘出身善於開拓市場和招攬顧客。這三個人被西門慶委任到他和喬大戶合資經營綢緞的公司去分任部門經理,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西門慶還制定了與喬大戶這個公司的股份分配比例,「西門慶三分,喬大戶三分,其餘韓道國、崔本、甘出身三分均分」。這樣就把公司職員的利益和他們的利益結合起來了,增強了員工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從這也可以看出西門慶還不是一個很黑的商人,比現在一些企業家強得多了。
作為一個企業家,西門慶還是一個很懂得包裝策劃的人才,遺憾的是那個時代沒有現在這么先進的媒體可以幫助他,要不他絕對不會是現在大家的這個印象的。西門慶深知客戶是上地的道理,他在綢緞庄開張的那天,門前布置十分熱鬧,有鼓樂手的演出來吸引顧客,最起碼應該有現在一些企業開張的氣派了吧?但是他沒有找高官來給剪綵,而更注重百姓的感受「甘(出身)伙計於韓(道國)伙計在櫃台上發賣;一個看銀子一個講說價錢;崔本專管收生活,不拘經紀買主進來,讓進去,每人飲酒兩杯」。這種視顧客如家人的態度生意能不火嗎?!他的這一宣傳舉動吸引了大量的顧客和觀光的人,第一天就賣出去500多兩銀子。
西門慶商業眼光敏銳,在商場上他「高瞻遠矚」,他看準行情,多種經營,既搞店鋪經營,又搞販運和物流生意。廣開進貨渠道,分別在南京、杭州、蘇州、湖州等地購進貨物,不僅價格低廉,而且還省去給別人的運輸費和被二道販子賺取的差價,這樣就保證了他的貨真價實的特點,大大增加了人們對西門慶品牌的信任,使他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西門慶的一些營銷思想和管理理念仍然是現代的很多企業家難以企及的。在這里就不多列舉了。總之,西門慶是個成功的下海經商的人才,但是最後是他自己把自己害掉了,關於他的成敗,很值得一些經商的人研究研究。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79500
明朝人的工資收入和生活水平
明朝米價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後基本上一兩銀子可以購大米二石。《明史·食貨二》:「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明代一石約等於現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價均價1.75元/斤計算。一兩白銀是2*94.4*2*1.75=660.8元。小街邊買個饅頭要660多元,太貴了吧。
明朝人的工資。
柴薪皂隸:百姓有給國家服役的義務,不過服役是有工資的。輪到當役了,派給當官的跟班,柴薪皂隸就是買柴燒水、干雜活。年收入20兩,計13216元。(明朝國家規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隸,縣丞二員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員,每人用馬夫一名,國家付工資。)
馬夫:給政府公務員趕馬,出差辦事使用。年收入40兩。計每年26432元。
明朝縣官:正七品每月俸祿7.5石或一年45兩白銀。實際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約3萬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隸4個、馬夫一個,這5個人工資由國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筆墨費由國家補貼。新官上任,還可以先拿到40兩修理費。看起來七品縣官45兩白銀跟馬夫40兩白銀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務員工資真的是很低的,歷朝歷代中明代公務員工資收入算少了。)但是縣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隸人員、衣食花費基本由國家支付和補貼,所以年俸基本是凈收入,而且筆墨費都是固定按兩算由國家撥給,還有多餘。馬夫就沒有那些好處了。
學生:「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明史·食貨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給一升米約2斤,(剛夠兩人吃)給魚肉油鹽。(註: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優待秀才時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兩白銀的廩膳費。不過明代的學生概念不是現在的學生概念,現代的學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縣學才算是廩膳生,才可以「食廩」,所以明代秀才不幹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幹活只吃「廩膳」會很窮,所以有窮秀才之稱。
以上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談》、清代康熙年《明史》。
街頭挑擔賣油的小販:一年收入約20兩。計人民幣13216元。馮夢龍在萬曆年至天啟年寫有《三言》,其中《賣油郎獨專花魁》中秦重只有3兩白銀的本銀,街頭賣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開支,還能剩餘16兩白銀。「每日所賺的利息,又且儉吃儉用,積下東西來,置辦些日用家業,及身上衣服之類,並無妄廢。」除去一年用度剩餘16兩。所以記為年收入20兩。
殺豬的: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對窮秀才范進說,「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儒林外史》。一天一錢,一月3兩,一年有36兩,看來殺豬的收入直逼馬夫了。約23789元。
農民:農民的收入是多少?農民「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設古代耕種水平低只及現代的1/2或2/3,那麼農民每畝約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豐年加勤懇,南方農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農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農具、肥料、水利開支、畝稅(明朝每畝收稅一斗,約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來,幾年裡蓋個優質磚瓦四合院不成問題。
明朝的物價(萬曆年)。
明朝物價:
大米白銀1兩=2石即377.6斤。合人民幣1.75元/斤。
上等豬肉白銀1錢六分=8斤合人民幣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銀1錢二分=8斤合人民幣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銀七分五厘合人民幣9.9元/斤
五斤重大鯉魚價白銀1錢合人民幣13.2元/斤
栗子五斤價白銀6分五厘合人民幣8.6元/斤
活肥雞一隻價白銀4分合人民幣26.4元/只
白布四匹價白銀8錢合人民幣元132.2元/匹
綿花一斤價白銀6分合人民幣39.6元/斤
高級紅棗100斤價白銀2兩5錢合人民幣16.5元/斤
會試用黃絹傘二把價白銀六分合人民幣3元/把
刑部用鐵鍬五把價二錢五分合人民幣33元/把
官用桂圓重二斤八兩價一錢二分五厘合人民幣29.5元/斤
以上物價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記》。
明代小說《水滸傳》中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兩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約20元,考慮到當時沒有工業化煉鐵,這個菜刀價格也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這600多元錢在我們現在大酒店裡還不夠,可是在小酒家裡也確實可以隨便上菜了。
房產價格:「可成道:『在墳邊左近,有一所空房要賣,只要五十兩銀子。若買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兒就湊五十兩銀子,把與可成買房。」——《三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低檔房產50兩一宅,約人民幣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萬以上。「施小舍人急於求售,落其圈套,房產值數千金,郭刁兒於中議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員外途窮懺悔》。看來明朝有錢人的房子還是真夠貴的。
物價的穩定。明朝初幾年和末期時物價曾有過一兩白銀買一石大米,正統年間也有一兩可以買四石的年景,崇禎帝國亂時還有過二兩一石的物價。但比起民國末年物價天漲,總算銀子還是硬通貨。明朝的物價基本是平穩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兩比二石大米。對穩定貨幣價格有相當作用。
稅收。
《明史·食貨五》「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宛署雜談》「至萬曆十年內,又蒙題,將鋪行下三則免徵稅契,買價不及四十兩及典價,一概免稅,其買價至四十兩以上者,每兩止稅銀壹分伍厘。」
《明史·食貨二》建文二年詔曰:「江、浙賦獨重,而蘇、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懲一時頑民,豈可為定則以重困一方。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
《明史·食貨二》宣德五年二月詔:「舊額官田租,畝一斗至四斗者各減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減十之三。著為令。」
明朝的商稅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後來明朝皇帝與內閣考慮減輕國用以減少百姓負擔,萬曆時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販、年營業額在40兩白銀也就是在營業額少於26432元以下的免稅。——這算是照顧弱勢群體嗎?農民稅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後來民田稅收減為每畝一斗米,約18.9斤。官田為一至三斗多一點。人民稅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機構精減有關,但發生戰爭時費用大量不夠,崇禎國亂時期,為求一點兵費,皇帝幾乎四處求告。萬曆年間最好收成時全國財政一年有200萬兩白銀,還是張居正改革搞下來的。明朝萬曆時總人口約6000萬,人均每年負擔國家稅支0.033兩白銀,約人民幣22元。
福利。
《明史·食貨一》初,太祖設養濟院收無告者,月給糧。設漏澤園葬貧民。天下府州縣立義冢。又行養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賜爵。復下詔優恤遭難兵民。然懲元末豪強侮貧弱,立法多右貧抑富。
明朝沒有叫化子和流浪漢,每個縣都有養濟院免費收留。《宛署雜記》載「每名口月給太倉米三斗,歲給甲字型檔布一匹。」入養濟院的條件是:「查都城內外之老疾孤貧者,籍其年以請。」由於有待遇以至於某些人發達了也不走,「間有家饒衣食、富於士民者。」也在裡面混個名字撈個實惠。遇水災旱災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國家給田每人15畝耕種,給牛和農具。貧民沒錢買地葬的,國家給地。老人八十歲以上的,國家賜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國家養老。不過要等到八十歲。
過節。
春節、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陽。對於現代瑞午節來說來說明代比較這個節日。
「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吃糕粽於午門外,酒數行而出。文職大臣仍從駕幸後苑觀武臣射柳,事畢皆出。上迎母後幸內沼,看劃龍船,炮聲不絕。」——明代《菽園雜記》。
明代人生活如此。清兵入關後,強權政治,焚典改史、剃發易服,稅收重重,民皆奴才,生活檔次降低,難怪反清復明一直進行了半個清朝。
漢族人作於2006年12月30日
浙江寧波
H. 古代官吏服飾
古代官服的顏色
品官儀袍--古代官服演變史
由於明代是繼遼、金、元幾個少數民族封建政權之後建立的 漢族封建政權,因此,統治者採取一系列舉措,目的在於從心理 上消除胡人的影響,重振漢族封建統治者的威儀。因而,恢復古 代封建傳統禮儀,便是明太祖制定衣冠服飾制度的指導思想。如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制定的各項服飾制度,明代帝王的袞冕 服和通天冠服,便是從周、漢、唐時期的古服制沿襲而來的,而襆 頭(展角)則是仿照唐宋兩代的服制形式。這些冠式,在很大程度 上,均從不同的角度,體現著封建統治者的尊嚴、等第、端莊儀禮 風范,也反映出統治者政治心態和服飾文化心態。 明代的展角襆頭,用漆紗製作,明政府規定,展角襆頭長為 一尺二寸。一般是官員在早晚奏事、謝恩、見辭等面君的場合時 服用。其服飾禮儀規定的確立,則緣於多種因素:一是它可以作 為標志恢復漢制傳統服飾形式之一,並且首先在官服上體現出 來。二是體現官員的儒士風度,理學儒教之風,在明代歷久不衰。 故朝宮的儀表風范,必不可少。這種展角膜頭的冠式在一定程度 上,可起正統、規范性作用。三是此冠式可表示臣下的尊恭和禮 儀。中國古代早就有正衣冠而見客的傳統,何況是臣下面君呢! 這種冠式的設計本身,便含有對尊者端莊虔敬的文化意蘊在其 中。因此,它要求官員在穿戴服用時,須行為規范,投手舉足,要 呈畢誠謙恭、謹小慎微之狀,以示對帝威的恭敬、臣服。 ③烏紗帽。 烏紗帽是明代幾種典型的官員冠服之一,外形與唐代初期 的襆頭,小有近似之處,但內構、帽飾卻完全不同。烏紗帽通常是 用鐵銅絲編成帽的框,然後再用烏紗覆外。另外,在帽的後下端, 各自左右平展出二翅,翅為妖圓形,也是以鐵制絲為框,遂用烏 紗,頗似現在的小型宮扇,但較其窄得多。這種帽子後來常被人 喻為官位的代稱。烏紗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為常服。朝 延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
戴烏紗帽的常服,多與團領衫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製:凡官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作為官服。 在團領衫外束腰帶,亦作為公服使用。但帶飾要按不同的品級而 定用物:如一品官員用玉帶,二品官員用花犀,三品官員用金? 花,四品官員用素金,五晶官員用銀級級花,六品、七品官員用 素銀,八品、九品官員用烏角。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 時,明政府又補充規定:公、侯、伯、駙馬束帶與一品官員相同,雜 職官員束帶,則與八品、九品官員所用帶飾相同。 ④巾帽。 明代的巾帽,在廣復漢禮朝綱的封建正統思想指導下,巾帽 與其他服飾一樣,對其形制、禮規的制定,是在對前代巾帽形制、 禮規繼承和創新基礎上形成的。從而使明代的巾帽大為豐富,種 類繁多。有據可查的各類巾帽不下30餘種,其中,有一部分帶有 明顯的政治文化(如穩定天下、維護封建統治)的內蘊和印記,如 四方平定巾、網巾、六合一統帽等即是。 ⑤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又稱"四角方巾"、"方巾"。其形制為方正規矩 型,有高有矮,有方正形亦有扁方形。有記載說,明初,士人楊維 禎參見太祖朱元璋,即頭戴此巾。太祖未曾見過此巾,便問此巾 何名,楊為取悅皇上,回答說="此四方平定巾也。"太祖昕罷,正 中下懷,於是龍顏大悅,詔布天下,復制此巾,令士庶服用。 ⑥網巾。 網巾,是一種以棕絲或絲吊編制而成的網罩。它原本為道 服,據郎英《七修類稿》記載: 太祖一日微行(按,即皇上微服私訪),至神樂觀,有道 士燈下結網市。問曰:"此何物也?"對曰:"網市,用以裹頭, 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頒於 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也。 這種形似魚網的巾飾,網口多用布帛為邊子。邊子旁綴有一對金 屬圈,並用適當粗細的絲繩貫於當中。用時將網口擴大,罩於頭 上,使頭發全部歸於網內,再拉緊絲繩,分別收緊網口,起到束發 作用。在網巾的頂端有一小孔,此孔是供發髻穿過使用的,製法 如同網中的下口,發誓穿過後,即可將網口絲繩收緊。明人將此 巾與現行統治結合起來,引申出"盡收鬃(中)?(華)"的意蘊,賦 予"一統天下"、"一統山河"、"一統天和"的文化寓意。這種不分 貴賤,皇帝庶卒皆可佩戴的網巾,一般不單獨使用,多用作各種 冠帽巾里內束發之用。但這多指官宦士紳,而廣大勞動者卻不拘 此禮,他們為勞作方便,也有直接戴於頭上的。如明代宋應星所 著《天工開物》一書的插圖中,便有以網巾直接束發的勞作者人 物形象。自洪武年間詔用網巾始,此巾沿用多年,後至明末襄宗 天啟年間,網巾形制才有所變化,省去r上口絲繩,只束下口,時 名為"懶收網"。 ⑦六合一統帽。 六合一統帽,又名"瓜拉帽"、"圓帽",即後世人們俗稱的"瓜 皮帽"。世傳此帽始於太祖初期。"六合"指天地四方,六合一統 有天地四方統由皇帝一人統帥、統領之意。這種帽子多以羅、紗、 緞等紡織材料製成,其形制是將裁好的六塊材料逐一縫合,下部 另制一道一寸左右的帽沿。起初為執事雜役等人所戴,但由於它 方便實用,遂擴大為士庶等人也予戴用,至清代、民國,亦多有人 戴用。 ⑧其他巾冠帽式。 除以上幾種巾帽外,明代流行的巾類還有: 儒士們所戴仿效古制,用漆藤烏紗製成,呈前高後低形式的 "儒巾";有因傳說中的"純陽祖師"呂洞賓成仙之前戴用過得其 名,而倍受明代隱士、道人欣賞的"純陽巾飛有專供庶人階層所 戴,制式為上寬下窄,形如"萬"字的"萬字巾";有仿照唐代襆頭 形制,而二腳加長至肩的"唐巾";有根據古代名人所戴用過的巾 式而得名的"諸葛巾"、"浩然巾"。此外,還有供明代老年人專門 戴用的"老人巾"、專供士人戴用的"凌雲巾"、供皂隸公人通用的 "皂隸巾"。而在明代,常用、不常用的巾飾尚有:漢巾、四帶巾、晉 巾、?巾、山谷巾、吏巾、番子巾、樂天巾等等,不下20種之多。 明代帽子,種類繁多,較為常見的有: 遮陽大帽:又名"大帽",制式與宋代庶人所戴笠帽相差不 多。王圻著《三才圖繪》一書記載說:"大帽,嘗見稗官雲,國初高 皇幸學,見諸生班烈日中,因賜遮陽帽,此其制也。今起家科貢者 則用之。" 中官帽:明多為內使所戴,故又稱"內使帽"。帽形頗象"山" 字,通常用竹絲為胎,蒙以青縐紗製作而成。還有民間富有者常 戴的"瓦楞棕帽"、為無樂之人戴用的"卷檐氈帽"、專供各級府州 衙門執事戴用的"紅黑高帽"、以及後來出現的仿效胡人衣冠的 "氈笠帽"、"鞋帽"。 (2)袍服類服飾。 ①袍服。
明代的袍服,大體承襲了唐代袍服的特點,不同的是袍腰下 端左右各多出一塊,稱作"擺"。其具體制式為:盤領右枉,衣袍稍 稍寬大,通常為三尺,袍下端左右出擺,質料多用?絲,或紗羅絹 等。明代,穿袍服官員的職位品級,也是依照不同的顏色、花紋和 腰間的革帶質料,予以嚴格區分的:一至四品官員,選用緋紅色。 五至七品官員,用青色。八至九品官員,則用綠色。而所施花紋: --品官員用徑為五寸的大獨科花紋飾。二品官員,用徑為三寸的 小獨科花紋飾。三品官員,用徑為二寸無枝葉的散答花飾紋。四 口、五品官員,用徑為一寸五分的小雜花紋飾。六品、七品官員, 用徑為一寸的小雜花紋飾。八品以下官員,不施任何紋飾。所系 腰帶:一品官員用玉,或花或素。二品官員用犀。三、四品官員, 用金荔枝。五品以下官員,用烏角。這類袍服,一般被用作各級 品宮的公服。官員在早晚臨朝奏事、謝恩、見辭等較為莊重的政 務場合中,將它與展角襆頭作為配套服飾用。 另有一種施飾紋樣的官袍,《明史·輿服志》稱之為賜服。它 始於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是皇帝專門賜予功臣屬下官 員的,極為華貴、獨特。此服多以?絲、羅、紗為材,前身施以各類 紋飾。一品官員,施鬥牛紋飾;二品官員,施用飛魚紋飾;三品官 員,施用蟒紋紋飾;四、五品官員,施用麒麟紋飾;六、七品官員, 施用虎、彪紋飾。 ②補服。 明代的補服,可謂是獨具特色的官服。一般情況下,它作為 常服使用(其他服飾,也有施用的),是當時區分各類人物政治、 社會等級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制式為2在盤領長袍的前襟上方和 後背上方,按不同的官階施以不同的補子。所謂補子,就是一塊 見方的絲織品(一般為35-45厘米),先將各種不同圖案,按需 要綉在上面,然後再將其補綴於袍服的前襟、後背之上。因此服 是將做好的袍服,再加一塊補飾品,所以稱之為補服。
據《明史· 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6年)明政府現定,常服的 補子如下: 公、侯、伯、駙馬的補子,飾麒麟、白澤。 朝廷官員,分文、武二系,接品位分別施以不同的紋飾。通 常,文官的補紋是以各類美麗的飛禽為飾,有溫文雅緻之喻意。 武官則以各類猛獸為補飾,象徵勇猛、強悍: 文官補飾 武官補飾 一品飾仙鶴 一品飾獅子 二品飾錦雞 二品飾獅子 三品飾孔雀 三品飾虎豹 四品飾雲雁 四品飾虎豹 五品飾白鷳 五品飾熊羆 六品飾鷺鷥 六品飾彪 七品飾?? 七品飾彪 八品飾黃鸝 八品飾犀牛 九品飾鵪鶉 九品飾海馬 風憲官飾獬?,雜職官役飾練鵲。 補服當中,還有一種制式比較奇特的種類,它雖與一般補服 大致相同,但卻是在袍腰部增有一燕尾裝飾,當時名曰"插擺"。 這種形式的袍服,明末清初時,在明降臣、守將李永芳及廣寧官 生降清之畫像中有出現,而在小說中也有描繪。 ③??服。 ??服,又稱為??。這種服式,出現於明中期以後。隨著 商品經濟的日趨活躍、發展,對朝政的影響沖擊愈來愈大。不少 執法者為金錢利誘、蠱惑,執法不嚴,致使法度逐日松馳,服飾制 度亦是如此。當時一些鄉紳、官商,甚至官員在家居時,服飾多有 違禁。結果,服飾制日呈混亂之勢,雖幾度頒詔禁止,然收效甚 微。??服就是此時涌現的"異服"之一,並為內使服用。
從形式上看,??服是由元代的質孫服移植演變而來的。 其制式為:方領、長袖,上衣部分緊湊護身,前部飾有橫櫚。下裳 過膝,起豎折;腰間用帶束圍。這種服式常與六合一統帽、長?靴 相匹配使用。而內使官穿此服時,則配以大帽、鸞帶。《明史·輿 服志》記載說:"(正德)十三年,車駕還京,傳旨:傅匱候者用曳撒 大帽,鸞帶。"可見內使穿此服較為常見。 ④連衣百褶裙。 這種服飾在明代文獻中未見記載,只是在考古發掘中見到 實物。以1981年江蘇泰州明代徐蕃夫婦墓中出士的八寶花緞連 衣裙實物而論,其制式為上衣下裳,斜領左衽,身、袖和裳部均較 窄,下裳有一百多個疊裙,身長及膝。從整體上餚,它較像古制的 深衣,但其細部除了上下連屬、有桂長身外,其他部分無論在剪 裁結構上,還是各個部位的處理上,均與深衣不同。首先,深衣的 剪裁是衣、裳分幅裁定的。其次,領、袖均有與衣色不同的緣,而 且通體較為寬松肥大。但出土的連衣百裙裙實物則與之相反。因 此,這種衣式很可能是深衣的變種。由於文獻缺乏記載,它肯定 不會作為官服服用,可能是家居時的便服。然而這種便服卻又出 現在朝廷三品官、工部右侍郎徐蕃的身上,且其妻也穿用此服 (僅較前者小有不同),表明穿用它的人,須有一定身份地位。 (3)靴履類服飾。
靴。 明代的靴子,一般以皂皮為材,高?、布為里,多為朝廷官 員、親屬或士紳穿用,而平民百姓不準穿靴。洪武年間,明政府規 定,百官公服著皂靴,直系親屬,如父兄、叔伯、子弟及婿亦可穿 靴。同時規定:儒士生員等准許穿靴,校尉力士在上直(值)時許 穿靴,若外出則不許穿。不許穿靴者,除平民百姓外,商賈、技藝 及步軍也一概不許穿靴。 明代的靴,除了在穿用上有較嚴明的規定外,靴子的式樣也 因其用場各異而有不同。除上朝時官員所著的皂皮靴外,宮中穿 用的還有一種薄底皂靴,這種皂毗由宮中內使穿用外,一般官員 家居時,也有穿用的。如江蘇泰州明徐蕃墓出土了一雙軟底皂 毗,當屬此類。而地處寒冷的東北地區,官員則常穿牛皮直縫靴。 ②履。 明代百官著履,多與朝服配套。凡逢有大祀、正旦、冬至、頒 詔、傳制等重大禮儀時,百官多著履,履一般為黑色。萬曆年間, 明政府規定,舉人、監生、生儒可穿錦綉鑲履。而鄉紳、長者多穿 鑲邊的雲頭履,俗稱"朝鞋"。然而,明代穿用最普遍的當屬長筒 皮履,它又稱為"皮扎翁"。明初,社會上非穿靴的階層,不論平民 百姓、富商大賈,還是藝技軍卒,都喜穿皮扎翁。 8.清代冠服與文化特色。 滿族是女真人的後裔,他們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入關以 前,其衣冠之制已具備。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鑒 於形勢,初仿古制,設滿漢二班服制。後用高壓政策和手段,強迫 漢人"剃發易服",即令漢人均棄掉明服,改穿滿人馬蹄箭袖服。 但激起廣大民人拚死反抗,為緩和矛盾,採納了明遺臣金之俊的 建議,頒令在服飾發型等生活風習上的"十從十不從",即: 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 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 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從此,在漢人的一些傳統禮儀上,如婚喪嫁娶時,女子和未成年 男子都仍用明代服飾,並且沿續很長時間。 清代服飾制度,曾幾度變革:除"剃發易服"之外,清代官職 排列上的標志,沿用了明代的紋飾補服;乾隆帝也曾試圖引進漢 人傳統的冕服,流露出對漢族傳統禮服威儀的傾心。雖然乾隆帝 恪遵祖訓,最終未能改用冕服之制,但在褒服、朝服上,仍採用了 袞冕服中的十二章紋飾,並將它織綉於服飾中。清末,隨著外國 侵略者的東來和西方文化、習尚的滲透,導致了各式軍服、西表 的出現和穿著。 從總體上看,清代的服飾,當是在滿族服飾基礎上,兼收並 蓄漢服的優秀傳統後,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衣冠服飾制度。它 有如下一些特點:一是官服與民服區分明顯(後期則較為混亂)。 二是清代的官服服飾,集飛禽、走獸、植物、礦物於服裝之中,具 有鮮明的民族氣息。三是長短措置相配,不論官服、民服,全部如 此。四是在官服服飾的加工、製作、裁剪等方面,工藝力求講究, 強調色彩鮮明、和諧。清代的官服形制,頗為典型z如朝廷職官服 飾,為頭戴頂翎官帽,身著補服長袍,腳登尖頭厚底靴,有的外配 一串朝珠。皇親貴戚的常服和小有身份的士紳大戶的服飾多為 小帽、馬褂長袍。一般平民百姓的服飾,講究甚少,以短衫、短襖 加短褲居多數(也有頭戴小帽者)。
冠類服飾。 ①頂戴花翎。 頂戴(或作"頂帶")花翎是清代官帽的代稱,職位的高低均 可從帽上的頂戴花翎辨出,所以又有"一頂官職"之說。頂戴或叫 "頂珠"、"頂子",指的是帽頂上的珠飾,它是用各種不同材料制 成的,以此作為區分其官位不同的品級。珠飾的質地主要分為: 紅、藍寶石,珊瑚、水晶、青金石、硨磲、素金。花翎是指帽上插置 的羽翎,通常用孔雀的翎羽。飾法一般在頂珠之下,設有一至二 個左右的玉石、翡翠或琺琅做的管子一隻(也有用玻璃的),供插 羽翎。所插羽翎又有三、雙、單眼之分,所謂"眼"是指孔雀翎羽的 尾寬部長出的天然圈點式圖紋,被清代官服引用來區分高低貴 賤等級。按照大清禮儀,花翎的眼以三眼為貴,雙眼次之,單眼翎 最為低賤。其具體施用情況,據清代《續文獻通考·陸心源翎頂補服 考》引據《大清會典》載: 敬案會典,貝子、固倫額駙戴三眼孔雀翎,鎮國公、輔國 公、和碩額尉戴雙眼孔雀翎,此爵翎也;其職任之戴翎者,領 侍衛內大臣、侍衛、鑾儀衛、護軍參領、諸王府長史戴一眼。 ……品官功高者,亦得特賜雙眼花翎。 另外,清代的翎眼也曾有四眼和五眼者。據傳,康熙時有一 太子也欲戴翎冠,於是康熙帝特製了一頂五眼花翎冠賜給他。以 後,因福文襄公(即福康安)立有大功,乾隆帝曾賜給四眼花翎。 這兩種冠飾,實乃特殊,是不計官位的。而花翎在實際使用上,初 始階段有著嚴格規定:一般漢人外臣,官位再顯赫,也不得施用。 但至中後期,有軍功者,大都賜戴花翎。道光帝以後,甚至可用金 銀捐得戴用,致使此制鬆弛,有些官民難辨了。 施用頂子花翎的冠帽,叫作禮冠,俗稱"大帽子",它按季節 分為冬夏二式:一為冬春(八月至次年三月)時節所戴,謂之暖 帽;一為夏秋(三月至八月)時節所戴,謂之涼帽。二者可隨時節 交替作用,但帽上的頂子花翎則依照原來的官級品位不變。
暖帽,圓形,有一向上反折的冠檐,其質多為皮料製成。視氣 候變化而定,顏色以黑色為多。所用皮毛種類亦有區別。最初, 以貂鼠皮為貴,次則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凡皮是用。由於海獺皮 價格甚貴,亦有用黃狼皮染黑而代之者,名為"騷鼠",時人爭相 仿效。康熙年間,江寧等地新制有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 騷鼠。由於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頂部綴以紅色 帽緯,頂端則是不同顏色和質料的頂珠,下插花銷。 涼帽可謂是大帽子,形如圓錐,無檐,俗謂喇叭式。初尚扁而 大,後尚高而小,帽以織玉草或藤絲、竹絲為骨,用白、湖藍或黃 色羅為表,紅紗綢為里。石青片金織成邊緣,帽表也綴以紅色帽 緯,頂珠花翎形同暖帽。 暖帽和涼帽兩種禮冠,又有吉朝服冠和吉服冠之分,其主要 區別在於冠頂制式的不同。據《清史稿·輿服志》記載:朝冠,文 一品為頂樓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文二品朝冠為頂, 矮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頂亦同用鏤 花珊瑚。武二品同文二品。文三品朝冠,頂矮花金座,中飾小紅 寶石一,上銜藍寶石z吉服冠頂亦用藍寶石$武三品同文三品。文 四品朝冠,頂樓花金座,中飾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吉服冠頂亦 用青金石。武四品同文四品。文五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 藍寶石一,上銜水晶石。吉服冠頂亦用水晶石。武五品同文五品。 文六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吉服冠頂 亦用硨磲。武六品同文六品。文七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水 晶一,上銜素金。吉服冠頂亦用素金。武七品同文七品。文八品 朝冠,鏤花陰文,金頂無飾。吉服冠同朝冠。武八品同文八品。文 九品朝冠,鏤花陽文,金頂。吉服冠同朝冠,武九品同文九品。從 這些規定可以看出,清代官職的高低,從冠上所用頂子的質料也 可一目瞭然。
小帽。 小帽,是清代十分流行的一種便帽,俗稱"瓜皮帽",實際上 就是明代的六合一統帽。其形制和做工與六合一統帽差不多,只 是比明代更為講究些,帽胎有軟硬兩種,是用黑緞、紗、紅夾里、 馬尾、藤絲竹片編織而成。形制又分為平頂和尖頂兩種,頂端設 一結子,其質地不一,有用絲吊結的,亦有用珊瑚水晶或玻璃料 珠為結的。結子的大小也各不一,隨時尚或使用者本人的審美情 趣而自酌。至清代晚期,又在帽沿的正中綴飾了一個四方形類似 徽章之類的飾物,其質多用白玉,亦有用其他珠寶為飾的,為的 是在眾人面前炫耀其富貴。 在清代,不論滿人、漢人均可配戴此帽;至清代中期以後多 為貴族或漢族地主、士大夫等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在燕居、會 友、外出時使用,而一般百姓庶民,多在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的 儀式上使用。
氈帽。 氈帽始於明代,它原本為北方寒冷地區勞動者和商販經常 戴用之帽飾,其形制為圓形,自兩鬢向後加長,為的是冷時可以 護住雙耳,暖時可以向上折起p在帽正面當中設有一折起似舌狀 氈頭,可能是用作遮擋陽光或護鼻之用。氈帽的所有邊緣均用絲 綢類織品包裹,顏色多為黑色,稍有身份的士大夫階層在家居時 也有戴此帽的。但是在帽子的裝飾選材和製作加工工藝上,當然 要比前者講究得多。 (2)袍服類服飾 袍:袍服在清代的官民服飾系列中,仍被作為主要禮服之一 加以穿戴和使用。但是,清代袍服,無論在它的外在形體上,還是 在其使用功能、禮儀以及加工工藝和裝飾上,較之前代,均有其獨到之外。 首先,在袍服形體上,清代統治者將明以前的傳統袍服,根 據滿族人的風俗習尚和審美意識作了改造,使之更獨具時代特 色:第一,滿族統治者為了長期和時時告誡人們天下是大清滿族 人的天下,就要處處強化滿族的文化標記,突出滿族服飾尚武精 神的特質。將流行了一兩千年的寬衣大袖的傳統袍服,改做為人 們在穿著、行動、騎射、公務、禮儀等活動中較前代更為合體,袖 筒更為窄瘦、短小的"箭衣"。其具體形制為2袖長過手,緊裹於 臂,腕部尤窄,袖尾在過腕後袖端裁成弧狀,形似馬蹄,所以又稱 "馬蹄袖"。平時將馬蹄部折於腕上,行禮時將其放下,表示謙恭、 順服,禮畢復折原位。這種袍服的袖形,在清代上自皇帝、下至百 官群臣(亦包括婦女)不分等級,咸同一式,沒有例外。第二個特 點,清代的袍服開衩,且以衩多者為貴。清代,律定品官及士庶只 能在袍的側縫兩處開被$而皇族宗室貴族所著袍服,除了在袍的 左右兩側縫開被外,同時還在袍的前、後擺處開極,以示其身份 其次,由於清代的袍服式樣校多,當然在使用上更會有嚴格 的規定製度。①龍袍是天威和皇權的象徵,只有皇帝、皇太子方 可使用。清代的龍袍,吸收了以往前代冕服章紋的圖案,共12 章,同時以五彩行雲,進一步襯托出皇權的威嚴。②蟒袍,又名 "花衣",為群臣百官的禮服。其中,辨別官員職位的高下則以蟒 袍的顏色和所繪蟒數的多少而論。如一般皇子蟒袍顏色用金黃, 通綉九條蟒紋:民公(異姓之封爵者)和一至三品官員,穿藍及石 青類色的九蟒袍,蟒皆做四爪或五爪;四至六品官員亦用藍和石 青諸色,通綉四爪八蟒袍;七至九品官員則可使用繪四爪五蟒之 袍。③無紋袍,多為庶民百姓或文武官員出行時所用的袍服。其 制為圓領、大襟。大概是為了騎行方便,袍襟下部被裁下一塊,所 以又稱之為"缺襟袍"或"行袍"。 做工精細、圖案獨特、裝飾華貴是清代袍服的第三個特點。 清代袍服均為有里有表的夾衣形式,而且不論是龍袍或是蟒袍 上的圖案,一律要用於工線綉而成,所綉圖案針法均勻細膩,色 彩鮮明奪目,富有強烈的立體感。袍服(包括襖褂)衣襟全用絲吊 打結的"扣子"相結,而不像前代多以帶帛束之。袍服上的圖案, 除了按照等級選用各種精美吉祥圖案以示區分外,一些皇親貴 族還將各色珍珠串綴起來,代替絲線直接構成所需圖案,以進一 步顯示其身份地位的與眾不同。如內蒙古昭烏達盟在一座清代 公主基中出土的一件蟒龍圖案的龍袍,其螃龍和其他圖案都是 用各色小米粒大小的珍珠串綴而成。可想而知,這樣一件袍服在 其加工製作時,其加工的難度、耗費的時間、財物之多,以及穿用 起來的華貴程度,迄今使人望而驚嘆。
另外,滿族在入關以前原籍居住生活在今吉林長白山地區 一帶,但其"龍興之地",生活環境寒冷,所以有衣皮毛之習俗,皮 袍是真重要的服飾之一。入主中原以後,隨著地理和政治生活環 境的改變,衣皮毛之袍的衣著習俗亦為之一變,著此衣的人數大 為減少;只是作為一種祖傳的傳統衣式而加以保留和沿用下來。 不過,這種傳下來的服飾大多為皇家貴族和一些有身份地位的 "紅頂"大官們穿用,一般平民百姓則很少穿用。實際上這種傳統 的衣著形式,在滿族人入主中原以後,其功能己發生了很大變 化。除了有禦寒功能以外,最大的應用功能是為了顯示其身份地 位的高貴富有,而並不作為正式的典章官服來加以使用。 補服:清代的補服,作為清代的官服,它直接承襲了明代補 子的形式,為前後各有一塊方補。其中,只有皇子、親王、貝勒、貝 子等皇家宗族的補服上,才採用圓形的補子。清代補服的式樣, 也和袍服一樣具有明顯的滿族服飾文化特徵。具體而論,其式為 衣之長短,介乎於袍褂之間,圓領民袖,袖口處不同於袍服的馬 蹄箭袖,而是普遍平直袖口;衣襟採用對襟式樣,並以絲帛扣結 相合,補服的下端前後、左右開有四衩。 其補子的圖案紋飾內容,亦與明代相差不多,即文官的補 子,採用各種飛禽圖案,以示祥和、高潔;而武官的補子,則採用 一種走獸圖案,以示威武、勇猛。但是,清代皇子、親王、郡王、貝 勒、貝子等皇家族人補服上的圓補;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騎馬、 民公、侯二伯貴族補服上的方補,圖案紋飾例外。不用飛禽走獸的 圖案,而是採用各式螃龍圖案作為補子的圖案紋飾。 據《大清會 典圖》描繪,其具體的補子圖案和紋飾,分別為: 皇子,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團,間以五彩雲 親玉,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石青色。 郡王,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 貝子,回倫額附,五爪行蟒二團,前後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騙、民公、侯、伯,五爪正鱗二方,前 後各二立即百的種子上,其真體因集與州分別是2 文官:一品:仙鶴 武官 一品:麒麟 二品:獅 二品:孔雀 三品:孔雀三品:豹 四品:雲雁四品:虎 五品:白鷳五品:熊 六品:鷺鷥六品:彪 七品:??七品:犀 八品:鵪鶉八品:犀 九品:練雀九品:海馬 而清代百宮,舉凡都御史、副都御史、給事中、監察御史、按 察史、各道道員等官員的補子上都綉獬?。事耕農官,綉彩雲捧 日;神樂署文舞生袍用方?,銷金葵花;和聲署樂生則綉黃鸝。 馬褂z馬褂是清代服飾中,獨具特色的一種服飾。其基本形 制為;短身、圓領、對襟、平袖。由於馬褂身短,不履及穿用之人的 雙腿,故有便於活動、行走、騎馬的特點。始初,它僅流行於軍營 的兵士之中,並且只有少數富貴之人才穿服它。但至乾隆年問 時,因遠征金川得勝而歸的朝臣傅恆常穿此式服裝,取新名為 "得勝褂",故人們取其吉順之意,紛紛仿效。很快馬褂的穿服者 遍及全國,且不分男女庶士,成了一種非常流行的時裝。隨著馬 褂在清代社會各個階層的普及、應用,它們的基本形制也隨之有 了變化和發展。接著又出現了大襟式馬褂、缺襟式馬褂;袖子又 做有長袖、短袖、寬袖、窄袖等式樣。同時,馬褂在使用上也不僅 僅局限於出行騎馬時穿用,日常家居,會客見友也俱用此服。一 般情況下,大襟馬褂多作為便服使用,缺襟馬褂則常在出行時使 用。但不管是缺襟式還是大襟式的馬褂,在家居或出行時穿用, 它們均不得單獨穿用,都要將馬褂加在長袍之外,二者一起共同 穿用才合時宜。 雖然馬褂這種服飾,可以男女、士庶通服,但與其他服飾一 樣,在清代它也有等級之分。它的貴賤分別主要體現在其質料和 顏色上。在眾多各式各色的馬褂之中,當以黃馬褂最為顯貴。在 清代,黃色為尊威、權力、地位的象徵,所以普通的文武百官是不 得穿服黃馬褂的。穿用黃馬褂之服者,多為皇帝近身侍衛或立有 功勛的武將、文官官員,且必須由皇帝賜穿黃馬褂者,才能穿用。
I. 中國古代四大財神是誰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四大財神是指:文財神比干、李詭祖,武財神關羽、趙公明。
1.比干:文質彬彬、一副官老爺坐姿、右手拿元寶、左手執條狀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