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大理鶴慶白族帽子

大理鶴慶白族帽子

發布時間:2021-07-18 18:32:58

① 白族少女頭上戴的頭飾代表什麼含義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綉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綉花鞋。
大理白族織綉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
小孩服飾中的帽子,有綉花的獅子帽、虎頭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雞冠帽、魚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釘上銀飾物。一頂帽子往往要幾十個工才做成。衣褲有僧衣,綉花口水兜,綉花撐腰,綉花圍腰,綉花被風,連襪褲,綉花裹背。鞋子有綉花獅子頭鞋、虎頭鞋、貓頭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頭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② 白族的特點

1、白族服飾

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

2、白族文學

首先屬於文學的范疇,自然具有文學的共性。同時,白族民間文學又是白族民眾創造出來的屬於白族這個群體的文學,它與白族文化、白族社會、白族歷史、白族民眾的生活緊密關聯,必然又打上白族烙印,體現出自身的鮮明特色。

3、白族節慶

白族風情濃郁,也有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慶。大型的有大理的「三月三」、農忙前的游春歌舞盛大集會「繞三靈」,參與至其中,都能較為直接、深刻的體驗當地的白族文化,以及白族人們的熱情好客。

(2)大理鶴慶白族帽子擴展閱讀:

習俗

傳統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

蝴蝶會

火把節

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農歷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歷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歷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③ 大理白族服飾特徵

我是白族!聽媽媽說白族姑娘頭上帶的頭飾有也有「風花雪月」不過具體是怎麼個說法不太清楚不過一說到大理就可想到,上關的風,下關的花,蒼山的雪,洱海的月!我的家鄉很美有機會你可親自去看看!

白族:聚居於點蒼山下、洱海之濱的白族人民,在生活習俗和服飾等方面,一直保持著本民族鮮明的傳統特點。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喜佩帶綉有美麗圖案的掛包。其他一些地區的白族男子,則又喜歡頭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領褂或數件皮質和綢質的領褂,謂之「三滴水」。顯得敦厚英俊,灑脫大方。享有「金花」美譽的白族婦女的服飾,更是色澤鮮美,絢麗多彩。大理一帶的婦女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系有綉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綉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著藍色寬褲,腳穿綉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已婚婦女梳發髻,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於頂,有的則用紅頭繩纏繞著發辮下的花頭巾,露出側邊飄動的雪白纓穗,點染出白族少女頭飾和發型所特有的風韻。劍川一帶的年輕女子則又喜戴小帽或「魚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區的白族婦女,常束發於頂,上插銀管,再以黑布包頭,穿右襟圓領長衣,系綉花腰帶,衣袖和褲腳喜鑲綉各色寬窄不同的花邊,有的還喜束護腿,顯得十分勻稱協調和俊俏美觀。總之,各地白族的服飾雖呈現出某些地區性的差異,但色彩明快、映襯協調、挑綉精美、古雅端莊等,則又是共有的特徵。白族服飾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異,但所體現出的總體特徵是: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綉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將其地域特點與白族服飾特色聯系考察大致可尋出這樣的變化趨勢: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艷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艷,壩區白族相對較素。
白族婦女的衣飾堪稱造型與色彩調配的藝術傑作。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絨領褂,再以鑲深色邊、綴深色帶的淺色圍腰抬色,明快之中顯素樸,秀艷之中見端莊,醒目大方,毫無細碎之感。
白族婦女的頭飾比較華麗,往往與其上身穿著相映成趣。不同地區的白族婦女所戴頭飾有不同特點。大理的婦女皆戴頭帕,未婚者編獨辮盤於頂,辮上多纏紅白絨線,左側垂有紅白絨線流蘇;已婚者多挽發髻,用臘大理市白族姑娘綉花服飾。
大理市白族中年婦女蠟染鑲邊服飾。染或扎染花布為頭帕。洱海東部地區婦女愛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上簪子,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劍川的青年女子則喜戴小帽或布滿玉兔銀泡的「鼓釘帽」、「魚屬帽」之類;鶴慶一帶的白族婦女所戴帽子像個大圓盤,形狀別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婦女都愛佩戴耳墜,戴手鈞鐲。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為服飾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長褲、裹腿、草鞋、外罩黑領褂,或皮質或綢緞,質料考究,俗稱「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藍色長褲。
劍川縣白族服飾。白族服飾既是適應於白族人生產勞動、生活文化以及氣候特點的產物,又是秀麗的湖光山色潛移默化地對白族人審美觀念陶冶的結果,具有獨特的風格。在服飾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理一帶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海東(洱海東部地區)男子則外套鹿皮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女子服飾則各地不同。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掖結紐處接「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未婚婦女編獨辮盤於頂,已婚者改為挽昌。海東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佐,或縮以管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劍川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布滿玉兔銀泡的「鼓釘帽」或「魚尾帽」。大人小孩均喜報羊皮。約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內地城鎮婦女,多有纏足者。後來,隨著社會風氣的進化,已逐步廢棄。解放後,白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不斷提高,民族服裝也向著更有利於生產,更美觀大方的方面發展。

④ 白族的服飾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鍾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綉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大理等中心地區白族男子的服飾,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的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碧江四區一帶白族(勒墨人)男子在對襟衣外,加穿一件長可過膝的麻布坎肩,下著寬褲衩,肩掛一把護身長刀和一個花布袋,項間佩掛數串彩色珠子。大理海東的男子,頭戴瓜皮帽,足穿白布襪和「雲頭」紅鞋,身穿短大襟上衣,套以麂皮領褂,外面還加穿幾件布質或綢質領褂,腰系綠絲褲帶,掛以麂皮或綉花兜肚。
至於白族婦女的服飾,大理一帶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紅或藍或黑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臂環紐絲銀鐲,指戴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頭。衣外腰帶為多層厚布縫製成硬板帶,女孩五歲起系圍,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綉花飄帶的雙層短圍腰,或立或行總婀娜多姿。腳穿船形綉花鞋,表示江海無阻一生順利。鄧川一帶的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滿布銀鈴的「鼓釘帽」、帽檐高翹的「魚尾帽」。居住在麗江九河的白族婦女的領褂,多為氆氌,袖、腳鑲著花邊,披著背有七星圖案的輕軟羊皮。保山阿石寨婦女所穿的對襟衣,前襟齊腰,後襟過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長可及地的圍腰。碧江白族婦女的服飾,頭戴鑲有海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頂佩十數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圍前後鑲著三道海貝和珠子的綉花圍腰,赤足。大理海東新婚女子的發飾,梳「鳳點頭」(鳳頭、鳳背、鳳翅、鳳尾俱全),身著大鑲大滾的紅綠衣褲;青年婦女也戴「鼓釘帽」。
鶴慶壩區甸北白族姑娘則以頭頂外罩或藍或紫或黑的兩幅1尺2寸見方的頭巾,外沿頭纏3丈6尺紅頭繩,象徵一年360天。甸南壩沙河南婦女戴「千褶百皺荷包形黑色大圓帽」,象徵頭頂日月。松桂、北衙婦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頭,象徵一年24個節令。
20世紀80年代後,西服革履、燙發化妝也在壩區城鎮白族青年男女中流行。

⑤ 白族服飾的族標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白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模式,而作為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白族服飾。其服飾藝術文化同樣具有不能忽略的社會功能作用,即它對族人們的凝聚力,也就是它的「族標」作用。該凝聚力使白族人民得以生存、發展。費孝通先生說過:「為了加強民族團結,一個民族總是設法鞏固其共同心理,它總是要強調一些有別於其它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特點,並賦予強烈的感情,把它升華為代表這個民族的標志。」不難想像,如果沒有這凝聚力,白族的先民也不能在這強族如林的條件下,走過那漫長的歷程,並頑強地生存下來而成為現代的民族。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個以白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的自治州。長期以來,形成了「民族小聚居,兄弟民族大雜居」的格局,其傳統服飾看起來大同小異,實則不然,不論它們多麼雷同,白族仍可從服飾上的特殊標記「族標」來識別其族屬。
白族女服飾主要以無或小領襟旁扣內衣及胯或及膝;年青者多以白、淺藍、雅布色。隨著年齡的偏高、色調逐漸加深;偏於藍色、黑色等色調。外罩為燈芯絨領褂,年少者及腹;年長者稍長點。腰上系有綉花腰帶,圍腰重下擺和飄帶,下著淺色扭襠寬腳褲,腳穿牛皮底的綉花鞋或綉花涼布鞋。包頭多以挑花印染的方巾或色彩艷麗的毛巾製成。發辮盤於其上,年老者則夾於頭後。成年者耳、手上多有飾物,胸前常掛銀質三須、五須。而新娘服較為特別,頭戴由上百個五顏六色的小絨球製成的帽子,身穿以大紅大綠為主色調的衣服,想必人是借用吉大利之意吧。白族男服飾:多為白色對襟上衣,鈕扣大多九至十個,外罩是黑領褂或羊皮領褂,下身也是扭檔寬管褲,腳穿剪子口的牛皮底鞋;頭戴白色或淺藍色的圓形大包頭。不可忽視的是族標的作用。不僅表現在不同的傳統服飾上,而且在同一白族支系的內部其各支系的服飾也常常表現出很強的支系特點。由於當時的地理環境或社會經濟的不同,在服飾的製作和使用上有所差異,各自傳承至今。白族其傳統服飾亦然。大理州鶴慶縣的白族服裝,女頭戴大方帽,戲稱「海軍陸戰隊」,劍川未婚者頭戴布滿銀泡釘的花鼓帽、魚尾帽;大理洱海東岸白族戴雙纓魚尾帽、鼓釘帽。洱海漁民好戴瓜皮帽。
穿層數較多的露臍的短上衣,層數愈多愈好看,也稱「千層荷葉」;穿三層且內長外短的稱「三疊水」,人們視之為俊美、富足的象徵。白族的另一支系勒墨人身穿火草布長款上衣,頭戴用圓珠子串連而成的帽飾,胸前佩戴瑪瑙珠串,依串珠的多少來顯示自己的貴賤……。但白族服飾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無論怎樣修飾卻不能在圍腰中心作任何裝飾的,因為圍腰正中這一塊正蓋在肚子上,其上不綉任何圖案,其意為做人不能有「花花腸子」之心。是的,勤勞善良白族人民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為了加強民族內部的凝聚力,使白族人民更加團結親密,並能排除各種艱難困苦,使白族人民不斷的向前發展。白族的祖先將會用各種手段和機會來達到這一目的,而每個成員都必須堅持穿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服飾,正是強化這種民族感情的有效手段之一,這種傳承下來的傳統服飾正是白族人民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斗爭的物化。這的確是一種民族群體意識的象徵,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表現。

⑥ 白族的服飾特點

  1.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

  2. 大理一帶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

(6)大理鶴慶白族帽子擴展閱讀:

  1. 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綉花荷包。

  2.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

  3. 腰系綉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

⑦ 白族服飾的服飾介紹

白族現有130萬人口,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貴州的畢節、安順和湖南的桑植縣。白族服飾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理環境和民族之間的交往有著密切聯系。大理白族是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中經濟較為發達,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製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為生產工具,生息和勞動在洱海地區。長期勞動形成的審美觀和民族風情,突出體現在白族服飾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為貴,再配以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挑綉精美的披掛,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裝藝術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麗風流萃於一身的白族服飾,以風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華民族的服飾百花園中獨樹一幟,並以其形色俱佳的語言,向世人訴說著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來。
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艷的外裝。一眼望去便給人們美觀大方、色彩分明、線條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工藝考究又實用的綉花挎包。而在山區或與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對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藍色土布腰帶。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白族婦女服飾,雖各地有所差異,但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因此白族婦女不論老少,都愛穿白襯衣,著加工製作精細、鮮美的艷紅色、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綉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綉花鞋,腰系加工精緻,上面鑲邊處綉有花、鳥等圖案的綉花短圍裙。白族婦女一身的服飾,不論老少,不僅顯得十分協調,而且還給人以美觀、大方的感覺。
各地白族的服飾,既有某些相同之處,也有許多自己鮮明的特色。看過電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對白族的服飾有著深刻的印象。阿鵬的服飾,上身著白色對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藍色寬褲,頭纏白包頭,肩掛綉花掛包,這種裝飾色調明快大方,彰顯白族男性的英俊瀟灑。「大紅領褂白襯衫,艷藍圍腰花飄帶,叫人不得不喜歡」,說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飾。這一服飾的基本構件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領褂(又稱坎肩,無領)和圍腰,下穿花邊褲,式樣多為緊身和束腰,色調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對比強烈。發式為辮子盤頭頂,纏以鮮紅頭繩,然後用綉花或彩色頭巾包裹,左側垂下雪白的纓穗。戴銀質耳墜,領褂右衽佩有銀制「三須」、「五須」。手上喜戴銀質、琺琅或玉石的手鐲和戒指,腳穿綉花鞋。這一身打扮,結構映襯協調,色彩飄逸,對比明快,線條婀娜多姿,難怪有一位詩人曾吟詩感嘆: 「獨辮明滅系紅絛,滿頭雲錦分外嬌。流蘇俏向紅顏窺,鬢雲暗把劉海招。緊袖白衫洱海憐,絳紅領褂蒼山繞。」 白族服飾
白族挑花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系圍腰頭的帶子。帶端呈扁矛形,帶面由寬而窄,與腰頭加接處最窄。中老年婦女常用黑、藍色布料,少數用綵綢,較長且寬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藍色,一般用布料較短且窄。均用挑花裝飾,以白線為主,少用紅線。年輕人的飄帶挑花圖豐富,有花卉、飛禽等上百種。圖案千變萬化,帶端部位皆挑綉蝴蝶。 白族金屬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等白族地區。歷史悠久。早在清光緒年間,僅大理就有「三寶」、「三元」、「恆豐」、「福美」等鋪號十六家,能打制周圍白、漢、彝、苗等民族婦女、兒童佩帶的金銀首飾。有扭絲鐲、扁桃鐲、剪鏈、八仙、帽花、戒指、耳環、三須、五須、針筒、耳勺、牙簽、冠針、圍腰牌、蝴蝶、龍鳳等數十種。
白族姑娘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徵;還有各種戒指、耳環、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現金、銀、玉器首飾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名貴手錶。 白族頭飾工藝品。方形。女用。流行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聚居區。按工藝可分為四類:
挑花頭巾。藍布底白線挑花,用幾何針法挑制各種圖案。青年人頭巾挑花艷麗、繁多。隨年齡增長,花紋圖案不斷簡化。藍底白線挑花這一反綵線挑花的色調,是白族婦女頭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綉頭巾。流行於洱源西山、喬後等山區。以天藍或淺綠色布為底,邊為鋸齒形綵線挑花,中間綉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紅大綠突出。
扎染頭巾。主要流行於大理周城地區。用白布以靛藍扎染。樸素、明快。
多層頭巾。流行於劍川三河、麗江九河等地。除有較簡單的藍底挑花外,多用頭巾包紮造型與層數區別長幼。少幼女童的頭巾為單層,用紅線紮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紅線將雙層頭巾在頭上環扎一周,翻披在後;婚後婦女則戴多層頭巾,少則八層,多則十餘層。無論層數多寡,最上邊一層定為藍色,挑制白花。老年人頭巾層數減至三五層,以黑線挑花。 白族服飾與時俱進,有了較大的改革、創新與發展。據史書畫記載,古代的白族先民身著「絳裙襦、黑頭囊、金琺苴、畫皮靴、首飾抹額、冠金寶化鬢、襦上復畫半臂」。「霓裳彩斗、雲鬢花垂、清歌互舉、玉步徐移」,現在這種裝束已不存在,就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飾也與現在的白族服飾有著較大的區別。過去白族服飾崇尚簡潔明快的風格,現在為適應審美的需要,不斷向五彩繽紛、色調豐富的方面發展。最突出的是金花頭飾的創新,這一頂漂亮的頭飾囊括了大理「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的優美景緻。那發辮下盤著的綉花頭巾,猶如盛開在山頂的山茶、杜鵑,代表大理四季盛開的鮮花;頭巾一側垂下雪白的纓穗飄飄灑灑,象徵著終年吹拂的下關風;而綉花頭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絨毛,形象地表現了蒼山頂上那冰清玉潔、經夏不消的皚皚白雪;美麗的發辮似一輪彎彎的月兒掛在花海之中,象徵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輪明月。從這充滿濃郁文化內涵和美好寓意的頭飾,我們不難看出白族人民極具智慧的審美情趣和對家鄉、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男子頭飾簡單。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都用藍、黑色頭。古時曾用八角巾作頭飾。保山阿石寨則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婦女頭飾復雜,常用的有魚尾帽、花頭巾、白纓穗、銀簪、冠針等。大理、洱源等地婦女頭飾、發型隨年齡變化而變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為飾,少女以花頭巾、白纓穗、獨辮發纏繞為飾,少婦以藍布挑花頭巾為飾,老年婦女則以黑布頭巾為飾。 刺綉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主要有三類:
其一為船型綉花鞋。盛行於大理海東、下關山區、洱源等地。以鞋體象木船得名。以船形為母體,演變出雞冠鞋、魚型鞋等。共同特點是:鞋頭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幫全部刺綉。常用圖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雞、蟹等動物。鮮艷奪目。
其二為圓口綉花鞋。即系帶圓口布鞋,各地均盛行。僅在鞋頭綉一組圖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對稱。上述兩類為婦女穿用。姑娘從小即學,一雙接一雙,日積月累,到婚嫁時已數十雙,甚至上百雙。接新娘的隊伍中有專人挑鞋,示新娘勤勞、能幹。
其三為綉花涼鞋,男女青年穿用。採用雪白布面與布殼粘合,剪成所需鞋幫形狀,滾上邊,綉以幾何圖案或二方連續圖案,以上革底,最後在鞋頭釘上綉球。通常只在節日盛會或趕集約會時穿用。

⑧ 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白族古代服飾跟現代一樣嗎

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我們漢族的古裝服飾與現在也不同,何況少數民族的白族也一樣。

⑨ 麗江白族服裝怎樣 白族有哪些特殊禮儀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在主要分布區,他們的服飾款式基本構件一致,稍微有些差異。麗江白族服裝怎樣?
服裝
男痕跡由對襟白襯衫、黑領褂、大筒褲、剪口布鞋等件組成。女裝由藍、白、雅布(淡藍)等色布製成的右衽大襟襯衫、領褂、圍腰(圍裙)、飄帶、寬筒褲、花頭巾、白纓穗等件組成。
男女服都特別強調開朗、明快、跳躍、對比。常以白色為基調,反襯以黑、藍等深沉色塊。
青年女裝還用漂白、雅布、鴨蛋綠等淺色緊袖上衣,配以大紅、紫紅、粉紅、深綠、深藍等色圓領褂。袖口、圍腰、飄帶、領褂大襟邊、頭巾等細部則以精美的刺綉、挑花、鑲滾、扎染等工藝裝飾。
童帽
流行於雲南大南、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區。是男女幼童頭飾,以魚尾帽為母體,演變出虎頭帽、貓頭帽、獅子頭帽、兔子頭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種形式。均以彩綉裝飾,常用圖案有梅花、菊花等,帽兩端綴以圓形銀飾,正前上方飾琥珀、瑪瑙製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種造型的銀飾品。有的在頭頂兩側裝彈簧綉球,在帽尾綴銀鈴。
頭飾
男子頭飾簡單,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都用藍、黑色頭,古時曾用八角巾作頭飾,保山阿石寨則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婦女頭飾復雜,常用的有魚尾帽、花頭巾、白纓穗、銀簪、冠針等,大理、洱源等地婦女頭飾、發型隨年齡變化而變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為飾,少女以花頭巾、白纓穗、獨辮發纏繞為飾,少婦以藍布挑花頭巾為飾,老年婦女則以黑布頭巾為飾。
頭巾
流行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聚居區。按工藝可分為四類:
挑花頭巾。藍布底白線挑花,用幾何針法挑制各種圖案。青年人頭巾挑花艷麗、繁多。隨年齡增長,花紋圖案不斷簡化。藍底白線挑花這一反綵線挑花的色調,是白族婦女頭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綉頭巾。流行於洱源西山、喬後等山區。以天藍或淺綠色布為底,邊為鋸齒形綵線挑花,中間綉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紅大綠突出。
扎染頭巾。主要流行於大理周城地區。用白布以靛藍扎染。樸素、明快。

多層頭巾。流行於劍川三河、麗江九河等地。除有較簡單的藍底挑花外,多用頭巾包紮造型與層數區別長幼。少幼女童的頭巾為單層,用紅線紮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紅線將雙層頭巾在頭上環扎一周,翻披在後;婚後婦女則戴多層頭巾,少則八層,多則十餘層。無論層數多寡,最上邊一層定為藍色,挑制白花。老年人頭巾層數減至三五層,以黑線挑花。

1 2 3 下一頁

⑩ 當健身球遇上了鶴慶傳統白族服飾,最美還是夕陽紅

適合  ̄
健身球是我國民間的傳統健身保健器具之一。有石的,鋼的,銅的,還有的只用兩個核桃作球。健身球之所以有益於強身健體,在於玩球時指掌的適度運動,調節了肌體經絡。玩健身球有以下好處:

1、通過指掌運動,健身球可以使手指、手掌、手腕彎曲伸展靈活,促進指、腕、肘等上肢肌肉的運動,可防止和糾正老人退行性病變所致的上肢麻木無力、顫抖、握力減退等症狀。

2、健身球刺激手掌第二、第三掌骨,有利於調節中樞神經的功能,達到鎮靜怡神、健腦益智的功效,從而增進自身臟腑的生理功能,發揮「動則不衰」的生理效應。

3、手部運動對大腦有益,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玩健身球的時候,可以使人的思想集中於手上,排除各類雜念,消除緊張狀態,使大腦得到放鬆。戲玩健身球時,球體規則旋轉發出柔和的音響,尤如悅耳動聽的「樂曲」,這無疑將會使大腦神經的興奮與抑製得以適度平衡,張弛相宜。

與大理鶴慶白族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劍三五毒校服群像 瀏覽:905
工地上帶白帽子的月薪大概多少 瀏覽:162
女裝童裝微商代理一手貨源 瀏覽:300
男士堆領襯衫 瀏覽:432
黑內搭配什麼外套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303
紅色做校服合適嗎為什麼 瀏覽:893
米色長裙子配什麼上衣好看 瀏覽:888
男士新款紅襯衫圖片 瀏覽:586
溫州東升校服地址電話 瀏覽:69
韓板風衣圖片 瀏覽:150
男士帽子棒針織法 瀏覽:563
棉襯衫怎麼搭配外套 瀏覽:381
旗袍改良連衣裙女裝 瀏覽:940
穿風衣的老頭 瀏覽:64
褲子40碼是多少厘米 瀏覽:327
女裝空軍夾克搭配 瀏覽:66
二尺二的褲子能穿到多少斤 瀏覽:204
黑色褲子配什麼外套好看女生 瀏覽:222
豬頭帽子車子圖片題 瀏覽:906
衛衣的放鬆量是多少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