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是老輩傳下來的帽子上的銀飾,請問值錢嗎
提問中講到的銀飾應為銀帽花。
金銀帽花通常在女式帽上較為常見,男式帽的帽花常見材質的是翡翠、珊瑚和瑪瑙。
帽花實際上也代表一定的等級,黃金、翡翠、珊瑚帽花通常為官宦人家和富貴人家佩戴;銀帽花、瑪瑙帽花在普通家庭較為常見。
男士帽花在建國後已經基本上沒人佩戴,但女式帽花直至上世紀末還有老人在佩戴。
銀帽花最常見的是民國時期製作。市場價格不高,這種人家使用的帽花交易價格一般只在100元左右,交易價值不大。還是留存著作為對老輩的念想為好。
B. 中國古代銀飾品有哪些
1、銀元寶
外貌呈橢圓形、長方形,一般兩耳高立,兩耳中間面部凹下平坦,潔白光潤,底部有蜂窩,蜂窩口小洞大,深淺不一,分布自然,打擊聲音貫通一致,重量1750克左右,成色980‰。若表面有黑斑點,成色970‰,黑斑點較多,成色950‰。
有一種重量為312.5克、31.25克的舊制十兩及一兩的小元寶,面部打有"十足"戳記,成色950―980‰。
2、銀磚
外貌長方形銀錠,重量2000克左右,也有幾百克,成色950‰居多980‰少。成色900‰以下的起很厚的皺皮,面上黑紅色發烏。
3、銀滴珠(高足錠、老虎眼)
外貌半圓形,底部有小蜂窩,成色950―980‰,重62克左右。
4、松江錠
外貌形狀似乳頭,表麵灰黑色,重量180克左右,成色950‰左右,有突出的鉛釉,底部具深細蜂窩,每錠上附有15克鉛釉,有的地方(北京地區)己經去掉,有打擊痕跡,形成上方下圓。
5、銀條
外貌長條狀,尺寸不等,重量300克左右,好的成色950‰左右,一般成色900左右,是製作銀飾的原料。900‰以下的呈灰白色,質堅硬敲打有銅聲,底面無蜂窩,火燒後表面顯黑紅。
6、首飾、器皿
首飾、器皿中摻入雜質紅銅較多,白銅、黃銅較少。 首飾有鐲、佩、鏈、墜、簪、鎖。 器皿有餐具、壺、碗、杯瓶、鼎、爐、盾牌。
7、出土銀飾
墓葬中出土銀飾去面均腐蝕成一層黑銹,市場上常出現用硫化氫作用做舊。
8、銀圓
銀圓是我國過去市場上流通的一種貨幣,種類繁多,從孫中山頭像、袁世凱頭像版為主,還有中華蘇維埃幣、四川"漢"字幣、孫船幣、光緒元寶幣。
C. 古人為什麼那麼喜歡戴銀飾,銀有哪些文化和功效
我們都知道 「穿金戴銀」,是人們藉助金銀器來表達他們的願望,顯示對生活的追求。
但是,黃金明顯比銀貴很多,所以普通人最常見的佩飾就是銀了,既不是很貴重又能產生特殊的美感和顯示個人魅力,我想這是古人喜歡戴銀的第一點原因。
第二,銀可以試毒。這點我們在電視劇里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裡面的人物對飲食不放心,取下身上的銀飾插入食物中,確認無毒才放心飲用。其實這在古代很普遍,古代商人因經商外出,銀餐具是商人出門必備的,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更維系著生命財產的安全。
第三,銀有消炎的功效。從古至今,愛美的女性都喜歡穿耳洞,穿過耳洞的人都知道,如果剛穿的耳洞上戴上一對鐵耳環,幾乎百分之百要發炎,而戴上銀耳環,不但不會發炎,傷口還會癒合得很快。
第四,銀有防腐保鮮的作用。我國很多地區的少數民族都喜歡用銀器盛放食物,使食物長時間保持新鮮美味。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蒙古族的草原牧民接待客人的最高禮節就是敬上銀碗盛 的馬奶酒,銀碗不但是一種高貴純潔的象徵,表示最高的禮遇,而且還有防腐保鮮的作用,因為馬奶放在普通碗里,幾天之後就會變質,然而盛放在銀碗里的馬奶卻能長時間保持鮮美醇香。
第五、銀有去濕的功效。去濕指的就是祛風濕、除濕熱,比如中醫療法中的針灸,我們俗稱扎銀針,其實就是通過銀針去除人體內的濕氣。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由於地形的原因,氣候比較潮濕,因此生活在那裡的苗族、侗族人民很喜歡佩戴銀飾品,其實也是可以達到去濕的作用。
銀由於價格不是特別貴,在現在社會,已經逐步被黃金和玉石珠寶所取代,因此戴銀飾的反而少了。
D. 古代帽子上的紅瑪瑙人值錢嗎
帽子上嵌釘銀飾品,小瑪瑙掛仵.都是清朝時流行小孩帽上四周全釘滿各種吉祥,避邪類的題材小飾品.並不怎麼價高,我去古玩市場買來十元一隻,買了好多.大人帽前釘的玉,那樣的有貴也有便宜.好的翡翠玉片也要三四干,和田白玉也得一二干一塊.品質好的還要貴.
E. 古代帽上的銀飾瑪瑙,玉飾
清朝是最盛流行帽上釘上銀飾品及瑪瑙片和白玉,翠玉片等,有錢的小孩帽上四周釘滿了銀製品.有些是全是小瑪瑙片.上面還串了小珠子.甚是好看.不管銀製品還是瑪瑙,題材都是吉祥如意類的內容.大人的瓜帽前嵌的是上好的和田白玉片,和有的是翠綠色的翡翠.有錢沒錢看帽就明了.有的是扇墜子.煙嘴桿上的玉墜.和腰上掛的玉件.個個都是好材料做成.這就是中國的玉文化的體現.
F. 古代旗帽的講究
那叫旗頭。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
入關前,滿族婦女傳統發式是辮發盤——髻,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旋而上為盤。髻,這種發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比較雷同。
入關後,由於清政府實行的「剃發留頭」的剃發令只限男,不限女,因而許多民間傳統的女子發式得以保留。
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燕尾」、「高粱頭」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如從「兩把頭」到「大拉翅」等。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使發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發式——旗頭。
滿族婦女不僅很講究發式,也很注意頭飾。在眾多頭飾中,大扁方頭飾最為普遍。這是一根長約30厘米,寬約2、3厘米的銀簪子,橫於發髻之中。在清朝滿族婦女的上層中,不僅要帶旗頭(一種用青絨、青緞做成的扇形頭冠),而且要插上各種各樣的銀飾,如花針、壓鬢針、大、小耳挖子等。滿族婦女的耳環也與眾不同,他們在耳朵上要扎三個耳眼,戴三隻耳環,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j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G. 小孩帽子上帶的有銀子的東西是什麼時候有的
這個..........古代人就會在小孩帽子上搞點銀飾了.傳說銀能辟邪.你要問最早的時間估計考古學家也只能給你個大概年限吧.
H. 古代小孩帽子銀飾加綠松石
不僅在古代,現在也有很多銀飾加綠松石,比如綠松石戒指,綠松石手鏈,綠松石吊墜,綠松石耳釘,綠松石項鏈等等,都可以搭配作為配飾!
I. 古代人的銀飾女生版圖片
可以看看這個怎麼樣
喜歡的話可以咨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