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爺的帽子》
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天氣很冷,有一隻小鳥真可憐,它在樹枝上冷得直發抖。
一位老爺爺走來,看見了小鳥,心想:「這只小鳥多可憐啊,這么冷的天,它一定會凍死。」小鳥對老爺爺說:「風把我們的窩給吹走了,我們沒有家了。」老爺爺說:「別著急,我來幫你們想辦法。」於是老爺爺就用自己的帽子給小鳥做鳥窩,帽子可真暖和啊!
小鳥想到樹林里還有許多怕冷的小鳥,就把它們都叫來,一起飛進了老爺爺的帽子。它們非常感謝老爺爺,後來老爺爺天天來看小鳥們,小鳥們每次都唱歌給老爺爺聽。
有一天老爺爺沒有來,原來他病了,小鳥們想「:一定是爺爺把帽子給了我們,自己卻著涼生病了我們趕快給老爺爺做頂帽子吧!」小鳥們就用自己的羽毛做了一頂帽子,送給老爺爺。
老爺爺非常感謝小鳥,後來他的病就很快好了,又再次能聽到小鳥們愉快的歌聲了。
Ⅱ 帽子的故事 作文
從前,有一頂帽子,它很漂亮,並且非常可愛,白色的線縫底子上綉著淡紫色的幾何圖形.
帽子的名字叫小白,(第一天成為魔法帽子的時候,它給自己起的名字),它是被施過魔法的,它是一頂魔法帽子,小白喜歡在路上搖搖擺擺地走著,一邊用甜滋滋的聲音對過路人說:"請給我一枚硬幣吧,我會給你帶來快樂的"過路人忍不住從口袋裡掏出一枚硬幣,放到帽子里,不管大人和小孩,不管男人和女人,誰不希望一頂魔法帽子給予自己快樂哪.小白得到許多硬幣,它就這樣搖搖晃晃像喝醉酒一樣在大街上溜達著,他一晃身體,「叮叮咚咚」,他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音樂,直到有一天,它走在一條小巷裡,突然身後傳來一個尖銳的聲音:"把你的硬幣給我一些吧!",小白嚇了一跳,原來是一隻流浪鼠,小白上下打量一下它,他的脖子上也掛著一個臟兮兮的小瓶子,小白滿不在乎地對他說:「走遠點,你這個乞丐!你配和我說話嗎?」流浪鼠聽後生氣地對小白說:「你難道不是個乞丐嗎?如果你不是乞丐,你要這么多硬幣干什麼,而且你還騙大家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說完流浪鼠就丟下小白走開了,小白呆住了,他怔怔地來到路邊坐在路邊,他覺得心中彷彿有什麼被抽走了,那叮叮咚咚的聲音好象不再動聽了,這是一個小女孩走到他的身邊,小女孩輕輕地對帽子說:「你的硬幣可以給我幾枚嗎,我一直想要那本書!」說著,女孩用纖細的手指指了指馬路對面一家商店,雖然女孩的聲音很輕,小白還是嚇了一跳,但他還是同意了,女孩開心地去拿帽子里的硬幣,但是怎麼也掏不出來。原來小白長期在路上過夜,沙塵落在帽子上面,遇到下雨的天氣,雨水和塵土和成了泥巴,到乾燥的天氣泥巴和帽子的線團粘乎在一起,變成了結實的垃圾層就掏不出硬幣了,帽子又呆住了,突然他猛地朝路邊的一根釘子撞去,嘩啦啦硬幣掉了出來,女孩的眼淚也落了下來。他把帽子帶回了家,帽子終究是一頂魔法帽子,他很快就使自己恢復了原樣,但是他不能走路,不能說話了,可他還會思考啊,他覺得自己很幸福也很充實。
Ⅲ 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二,麥克阿瑟頭上的帽子究竟有何故事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麥克阿瑟但是只是一位已經55歲的陸軍參謀長,由於和上級相處並不好,他被派到菲律賓當軍事顧問,因為他的國防計劃沒有得到羅斯福總統的批准,反而被召回,於是麥克阿瑟退出了美國軍籍,菲律賓總統給了他陸軍元帥職位,這極大滿足了麥克阿瑟的虛榮心,這頂帽子就是他自己設計,全世界都獨一無二的軍帽。可以說這頂帽子和他高傲,目無一切的個性極其相似。
麥克阿瑟的穿衣風格也充分彰顯了他的個性,不拘一格、盛氣凌人, 他的整個造型顯得和職業軍人格格不入,甚至於他的帽子在美國陸軍中,更是譏笑的對象。麥克阿瑟有著傳奇的一生,至今仍有很多人對他的功績和過失議論紛紛。
Ⅳ 遼東帽是什麼典故
遼東白帽[歷史典故] 11
在海城的歷史長河中曾涌現出不少文化名人,有名的歷史典故"遼東白帽"便是由此產生.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管寧因不滿朝廷宦官專權和中原地區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渡海來到遼東半島上的海城講學.他到今天海城新檯子鎮的地方築壇設館,廣招遠近各地學子,授書講經,培養齊家治國濟天下的人才.史書記載,管寧居住的地方天天有上門求學受教的人,"旬日成市".(短時間里聚集了很多人,熱鬧得象集市)他在這里居住50多年,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敬重.
管寧學問淵博,品德高尚,朝廷屢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了.他不願與貪官同流合污,毅然來海城隱居.為了表明自己清白高雅的節操,他常常戴高大的白帽,這就是"遼東白帽"典故的由來.著名愛國將領文天祥在他那首流傳千古的"正氣歌"中,有名的詩句"或為遼東帽",指的就是管寧喜戴白帽這件事.
文章來源:遼寧畫報出版社<<海城史地>>
Ⅳ 誰知道「白帽子」一個歷史典故
據史料記載:18世紀末,法國巴黎一家大菜館有位頗有名氣的高級廚師,名叫安托萬克萊姆。他生性幽默,一天他看到有位顧客頭上戴著一頂白色高帽子,覺得十分別致,就仿製了一頂,並且比那位顧客的帽子更高。他戴上這頂帽子進進出出,引人注目,逗人發笑,一是顧客慕名紛至沓來。
以後,其他一些飯店、菜館的廚師們紛紛仿效,也都戴上了高頂白帽子,久而久之,戴白色高帽子就成了廚師們的裝飾品。更有趣的是,有關部門還制定了帽子的標准,分別根據廚師技術水平的高低和工齡的長短,規定廚師所帶帽子的高低,使人們一看帽子,便知道這位廚師的烹飪水平,帽子越高,手藝也越高。廚師常戴的帽子,最高的竟達35厘米,所以,在法國,人們總愛用「大帽子」稱那些技術水平高的、有名氣的老烹調師。後來,國際上還成立了一個廚師帽會組織,總部就是在廚師高帽子的發源地--法國巴黎。
Ⅵ 中國歷史上兩頂特殊帽子,「綠帽子」與「烏紗帽」有什麼樣的故事
綠帽子」的演變過程長達兩千年,「烏紗帽」則起源自南朝劉宋年間(另有說東晉時宮中就開始流行)。秦漢時期規定犯人穿一種特製的衣服,稱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載「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可見至遲在漢代「赭衣」已為罪犯的代稱。
至隋朝,「烏紗帽」作為「常服」的帽子,也是皇帝、貴臣、百官士庶等,貴賤通用。唐初,「烏紗帽」曾一度是皇帝及皇太子專用的帽子。李世民即位後詔令「烏紗帽」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戴用。因而,在唐代「烏紗帽」不過是一種日常便帽。杜甫曾有詩雲:「不眠瞻白兔,百過落烏紗。」說他晚上睡不著望著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映照在他的烏紗帽上。但當時的杜甫並無官位。
Ⅶ 姚廣孝白帽子典故出自哪裡是出自明史還是民間傳說
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經47歲的姚廣孝終於覓得機緣。這一年,朱元璋的結發妻子馬皇後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廣尋高僧,分配給各個皇子,讓高僧們在眾藩王的封國里修寺誦經,為馬皇後祈福。姚廣孝受人推薦,也在應征之列。當朱元璋安排這批高僧與眾藩王見面時,姚廣孝一下就相中了被封燕王的四皇子朱棣。
姚廣孝看到燕王朱棣相貌堂堂,氣宇軒昂,最具帝王相,便自薦跟隨朱棣。朱棣見姚廣孝三角眼,體態臃腫,反倒有些不情願要他。姚廣孝走到朱棣面前,悄悄地對朱棣說:「貧僧若能為殿下所用,定能為您奉上白帽子。」朱棣感覺和尚話里有話,「王」帶「白」帽不就是「皇」嗎?於是便把他拉到內室詳談。姚廣孝縱論古今,分析時局,鞭辟入理。朱棣聽得連連稱是,當即向朱元璋請求把姚廣孝許給自己。
此後不久,姚廣孝便隨燕王來到北平(後改為北京),名義上住持慶壽寺,實際上經常出入燕王府,成為燕王最重要的謀士和心腹。
助燕王運籌兵機。但是這實際上是屬於明間傳說。姚廣孝是被選到燕王身邊的,這只能算機緣巧合。加之姚廣孝滿身的帝王之術而他又年齒漸長,遇到燕王正可以大展所長。
Ⅷ 「沐猴而冠」指的是猴子帶上帽子裝扮的像人一樣,那麼這個故事是出自哪本書,諷刺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沐猴而冠」指的是猴子帶上帽子裝扮的像人一樣,那麼這個故事是出自哪本書,諷刺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譏嘲為人愚魯無知空有表面。 出自《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還說明的一個問題就是項羽沒有大志。首先就是只要富貴,不要江山。所以才不會過江東,因為受不了江東父老的眼神和責問。其次就是胸襟小,因為別人的一句嘲諷,就將人煮了。這樣的人是不是有點小?人家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項羽的度量好像僅僅就是一個九品芝麻官,就輸納斯九品芝麻官,也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將人家煮了,你說是不是?
項羽,一個被李清照認為是英雄的人,一個被人告誡不要沽名學霸王。到底霸王這個人是怎樣的,你來說一說吧!
Ⅸ 船形帽的帽子典故
對於普通中國人而言,提到船形帽,大家可能最先映入腦海的景象就是老電影里斜挎小手槍、歪戴船形帽的國民黨女軍官。而事實上,船形帽由於設計簡潔、功能實用,長期以來都是世界上很多國家軍隊的標准軍帽,而且還在解放軍的軍服系列中存在過一段時間。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有的國家繼續將船形帽作為軍隊的重要裝備,而有的國家卻已經開始取消長期使用的船形帽。小小的船形帽,在世界軍服歷史中演繹了一段頗有趣味的「傳奇」。 實用和美觀:
百年歷史的船形軍帽
中國空軍飛行表演隊員頭戴船形帽的圖片在網上引得網友熱議。其實,現代意義上的船形帽的誕生,本身就和空軍有著直接的關系。有一本名為《談天說地話由來》的書記載,船形帽是在航空兵誕生的時候出現的,更確切地說,是在飛機用於軍事目的的時候出現的。而空軍的出現是很早的事情了。19世紀初,義大利的軍事理論家杜黑就提出了建立與陸軍和海軍平等的第三大軍種——空軍——的建議。隨後,空軍作為一個新的軍種開始出現在世界軍事領域。而最初的空軍飛行員都是從步兵、騎兵、炮兵等各兵種中選送去學習飛行的。步兵、騎兵、炮兵的軍帽通常都是大沿帽,但戴大沿帽飛行不太方便,飛行時迎面吹來的氣流會把它從頭上刮跑。另外,通過硬帽檐戴飛行風鏡也不方便。因此,最早的一種航空帽是無帽檐的輕便小帽。由於這種帽子的形狀,能使氣流環繞它平穩地流過。人們把這種帽子叫作駕駛員帽或者乾脆稱為船形帽。不過,就此認為船形帽最早出現於19世紀初可能還不是十分准確。因為,如果大家看一看拿破崙那幅躍馬向前的著名畫像就會發現,他頭上戴著的軍帽似乎也與船的形狀很像,有的專家就將拿破崙戴的這種軍帽稱作是「古典船形帽」。不過,不論怎麼說,船形帽在軍中「服役」時間已經頗為漫長的說法是確定的了。船形帽之所以在軍中流行,主要原因當然是其所具有的「實用性」。除了當初空軍飛行員可以方便地戴著船形帽飛行戰斗,陸軍軍人使用船形帽也有很多實用方面的優勢,比如船形帽由於沒有帽沿,因此便於士兵戴鋼盔,也可以用於在作戰訓練中擦拭汗水。除了實用,船形帽由於其簡潔的設計,也是一種非常美觀的軍帽,除了在軍隊中廣受歡迎,甚至在世界流行服飾領域也擁有一席之地。於是,船形帽由於其簡潔的設計和實用性,成為很多國家軍隊的必備軍帽。
船形帽產生以後,很快在很多國家軍隊中流行起來。不過,由於歷史文化的因素,這種軍帽主要還是在歐美國家軍隊中使用,跨越亞歐兩大洲的俄羅斯(蘇聯)軍隊也長期裝備了船形帽。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船形帽一直是美軍的重要軍帽樣式,查看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繪畫作品可以發現,當時的美國軍人就有戴著「大號」船形帽的。當然,美軍船形帽形象最深入人心的可能還是二戰期間的。二戰中美軍的軍帽主要有大檐帽、船形帽和貝雷帽,電影《兄弟連》中美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的官兵戴船形帽的形象已經深入影迷的心,而艾森豪威爾那張頭戴船形帽的標准肖像也有很高的「人氣」。時至今日,船形帽仍然是美國軍人穿著常服時的標准軍帽。蘇聯(俄羅斯)軍隊對於船形帽也同樣情有獨鍾。蘇聯紅軍1935年開始使用船形帽,蘇聯解體以後,作為蘇軍最大繼承者的俄羅斯軍隊,在軍服樣式上曾一度沿襲蘇聯軍隊,船形帽自然也就繼續在俄羅斯軍隊中被使用,而俄軍漂亮女兵頭戴船形帽的亮麗形象更是人們議論的焦點。二戰中的德國軍隊也裝備了船形帽,主要是作為野戰便帽使用。據說二戰期間德軍坦克兵也不戴坦克帽,而是戴著船形帽戰斗。除了這幾個國家以外,還有很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過船形帽,甚至歷來以衣著樸素著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在上世紀50年代趕了一回「時髦」,採用了一次船形軍帽,但是由於傳統審美觀的影響,船形帽在我軍官兵中卻受到了強烈的抵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採用船形帽是在50年代實行軍銜制期間。當時,船形帽主要是作為我軍軍士和士兵的夏季制式軍帽。我軍選擇船形帽是因為當時多數國家軍隊都使用了這種軍帽,而且這種制式軍帽不但美觀大方,而且方便作戰,觀測目標時不影響視線,戴鋼盔時可以當內襯。讓大家沒有預料到的是,船形帽在我軍推行以後,並沒有受到戰士們的好評,甚至受到了官兵的強烈抵制。由於上世紀50年代,我軍剛剛與國民黨軍隊和美國軍隊作過戰,而當時美國兵和國民黨兵都戴船形帽,因此戰士們很不願意「穿戴得像敵人」。同時,船形帽的標准戴法是歪戴,而這種戴帽子的方法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中國人對於船形帽的這種反感,不僅影響到戰士的心情,甚至讓群眾也產生了反感,有的青年甚至因為部隊戴船形帽而不願意參軍入伍。很多戰士的家人也對這種「怪異」的軍帽有意見,認為這種軍帽影響了自己孩子的形象。1957年,《解放軍報》還專門就船形帽的問題發表了文章,並受到了成百上千的讀者的關注。有關部門最終注意到了船形帽給軍隊帶來的不利影響,於是,1958年7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作出《關於修改服裝制式的決議》,把陸空軍士兵的船形帽改為解放帽,軍官大檐帽則在節日、外交等場合佩戴肩章時戴用,平時也改為解放帽。船形帽就這樣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體系中退出了。不過,幾十年後,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前不久,中國飛行表演隊的飛行員戴船形帽的形象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船形帽在告別中國軍隊半個多世紀後,似乎又回來了。但是很多人還是對這種軍帽戴在解放軍軍人頭上有不同的看法,船形帽要想真正成為人民解放軍的制式軍帽,讓大多數人接受,或許還將面臨不小的阻力。
江魯昌: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時,士兵佩戴「國際帽」(也稱船形帽)。當時,老百姓和部隊同志對此帽有些難以接受,因為在電影里戴「國際帽」的大多是「女特務」之類的人物。當時駐島部隊積極宣傳,向老百姓解釋「國際帽」的由來。由於海風大,平潭駐島部隊的士兵戴「國際帽」時必須用左手壓住帽子,否則帽子會被海風吹跑。「國際帽」戴沒多久,就換回「圓頂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