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拓的個人評價
「小紅帽」王拓來自河北省秦皇島市,是一個愛搞怪、有個性的音樂院校高材生,充滿著正能量的她不僅是專業老師的得意門生,也是全班同學的super idol。
王拓是一個雙魚座的的人,腦袋轉的比較慢,性格很溫吞,和陌生人有很強的距離感,除非是和熟悉的人才會玩的很好。自己現實生活中和舞台上有很大的不同。
對於未來,王拓希望在好聲音的舞台上能夠盡力走下去,然後是上學讀書學習音樂,如果有可能的話,還能去環游世界。
王拓平時很喜歡把民族音樂變得更有歐美風格一些,因為有很多老歌可能因為時間的原因在漸漸淡出,而通過改編可以讓老歌煥發新的活力,更能適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
『貳』 好聲音小紅帽王拓自我介紹的背景音樂是什麼英文歌
是Lenka的Everything at once吧
『叄』 誰知道餘光中,巴金的生平事跡,文化造詣和主要創作
巴金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興,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四川大學前身之一)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義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
2005年10月17日,巴老逝世,享年101歲
著作書目: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克剛等合著,1927,
上海民鍾社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
《霧》(「愛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新中國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
《雨》(「愛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又名《激流》)
『肆』 中國好聲音裡面有個戴紅色帽子的女的在導師考核的時候唱什麼歌
叫做王拓,和葉秉桓對考的,唱的一首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盲選時候唱的《玫瑰玫瑰我愛你》,望採納
『伍』 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王拓 小紅帽出場背景音樂
是Lenka的《Everything at once》
『陸』 絲綢之路為何被冠名為絲綢,這裡面有一個什麼故事
絲綢之路是聯結世界各類文明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與印度、埃及、巴比倫等古國的文明相識相知、相輔相成,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因此,絲綢之路是世界文化的搖籃。它孕育和催生著人類的精神世界,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產生過重大影響。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代發明創造,一些影響人類的思想流派都產生在絲綢之路的各樞紐地帶,並最先通過這條路傳播到世界各地;絲綢之路上還曾經發生過眾多民族的大遷徙、大融合,直接影響了世界歷史的大變化、大發展。
那麼,絲綢之路這個名字怎麼會是一個德國人起的?據史料記錄,古埃及最早在何時就已經用上了中國絲綢?中國的養蠶繅絲技術是何時傳到國外的?漢朝的張騫又是如何將民間交往的小路,拓寬成國際通道的?
羅馬史學家馬賽里奴斯在公元四世紀寫到中國絲綢時說「昔時吾國貴族始得衣之,而今各級人民,無有等差,雖賤之走夫皂卒,莫不衣之矣。」既然「走夫皂卒」也要絲綢衣物,其市場需求一定十分旺盛。他們不但生時穿戴,死了還要隨葬,這就是從西安到羅馬的絲路沿線先後出土了大量不同時代絲綢的原因。
夏鼐先生寫道:「義大利境內氣候潮濕,古代織物不易保存下來。但在當時羅馬屬下的埃及境內的卡烏和幼發拉底河中游的羅馬邊城杜拉、歐波羅,都曾發現公元四世紀左右時候由中國絲製成的織物。第五世紀以後,在羅馬屬下的埃及和敘利亞各地出土的利用中國絲在本地織制的絲織品更多。」這段話的要旨是到五世紀時,羅馬的屬民們不但進口絲綢製品,還進口中國蠶絲自己織制絲織品了。
那麼,中國的養蠶繅絲技術是何時傳到國外的?
羅馬人有一個傳說,羅馬皇帝垂詢諸臣下,絲綢這么珍貴而又美麗,它是如何產生的?無人以對。最後有一個祭司說,中國絲是樹上長出來的。雖然這位祭司博古通今,皇帝還是覺得心裡不踏實。於是便派出兩位智足多謀的修道士到中國。這兩人很快就弄清楚了絲是怎樣產生的,關鍵是要有蠶種。兩人便將蠶種藏在空心手杖中,帶回羅馬都城復命,從此,羅馬人開始也養蠶制絲了。
大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經時,行到瞿薩旦那國(今和闐)時,聽到此地的老人說,很早以前,中國的一位公主嫁與和闐國王,迎親的國王向公主私下求情,請她發慈悲心,務必將東國的蠶種藏在她的帽子中,賜福於敝國之民。公主答應了夫婿的請求,果然,出國境時,「海關」人員不便搜查公主的帽子,就這樣蠶種就落戶到和闐,當地的養蠶制絲業由此興旺發達,名震西域,並傳到他國,此事記在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
據史書記載,養蠶繅絲的技術數千年來都是中國的專利。直到公元前夕時才首傳至朝鮮,公元三世紀傳入日本,其後傳入印度、歐洲。如今世界上生產蠶絲的國家已有近40個,首屈一指的是中國,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多。
是中國人把養蠶繅絲的技術傳播到世界各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帶動了市場的活躍發達,千年不衰。有的國家在引進養蠶繅絲技術後,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發展出了富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絲綢製品。如波斯織錦,在唐代名聞四域,其織法、設色、圖案無不來之中國又不同於中國的絲製品,成為那個時代波斯國的大宗商品。
那麼,這條民間貿易的小路,是如何被開拓為影響世界的國際通道的呢?
公元前139年,是漢武帝劉徹即位的第二年,漢武帝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即派出一個外交使團,出使西域月氏國。使團的團長叫張騫,是陝西漢中人,時任宮廷侍衛官。張騫當時多大年齡?相貌如何?有何特長?史書沒有記載,不過推想其一定是位能文能武,敢於擔當,身體健壯的中青年人。由於常隨侍在皇帝左右,甚得信任。所以當他得知皇帝正在物色一位去萬里外執行外交使命的人時,便挺身而出,向皇帝請命,得到了漢武帝的同意。
漢武帝為何要派使團去西域?還得從頭說起。大漢帝國建立之初,就受到了強大的北方鄰居匈奴的不斷攻掠,東起遼東,西至隴西數千里邊界地區,數十年中,戰火不斷,大批財物牲口被掠奪,官吏百姓遭殺戮。漢朝的第一任皇帝劉邦是一位從刀槍林中奪下江山的人。坐上皇位不久,他就決定御駕親征。公元前200年10月,劉邦統軍32萬北進,他求勝心切而狂放,不知匈奴早以張網以待。劉邦在視察白登前線時(今山西大同市),被匈奴單於的40萬大軍包了餃子。整整七天七夜無法突圍,勢如累卵。
此時,陳平獻上一計,派出密使,攜大量禮品,連夜潛入單於老營,晉見匈奴王後,說了不少求情服軟的話。終使王後出面請求單於停戰,並說,劉邦有神護佑,攻之不吉。老單於耳朵軟,再加上有其他考慮,便撤了白登之圍。劉邦君臣惶惶然逃了回來。從此,漢對匈奴採取和親,納幣等籠絡政策,以此換取和平。但匈奴貪得無厭,仍不斷攻打邊境,得寸進尺。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軍攻至國都長安近畿,舉國震動,其後匈奴主動撤出。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登上皇位。這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帝王,雄才大略,目光高遠。根據多年漢匈相鬥的經歷,他深知匈奴不滅,則國無寧日,強國無期。所以繼位之初,就不斷與大臣反復討論應對匈奴的方針策略,並加緊戰備工作,最終確立了打敗匈奴為重要國策之一。
正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從匈奴汗國歸降的人向漢武帝建言:「那故土在敦煌的月氏國(今甘肅敦煌市),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70多年前被匈奴打敗。那匈奴單於殺了月氏國王,還用他的人頭做成了酒壺。月氏人大部逃到了西邊很遠的地方又建立了月氏國。他們與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如果能跟月氏國結盟,可以東西夾擊匈奴,取得勝利。」
漢武帝是一位很有戰略眼光的人,他認為這個主意不錯,因此,就有了派張騫出使西域的妙算。但這只是之一,還有一個重要的深層原因。
武帝之前,漢朝經歷了文帝、景帝之治,採取了「與民休息」、「輕徭減賦」等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國力大增。《史記·平淮書》記:「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百萬鉅,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積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這是一幅民富物盛的場景;商業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各路商賈走南闖北,開拓市場,積累財富;各種手工業蓬勃興起,與農牧業、商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其中又以養蠶制絲業一枝獨秀,在中國制絲業史上達到了新的高峰。王充在《論衡》一書中記:「襄陽俗織錦,純婦無不巧。」
漢武帝時,物質極大豐富,漢朝就有了拓寬國內外市場的強烈需求,這就成了漢武帝派出使團聯絡西域各國的又一動因。而以漢錦為代表的絲製品,已成為高檔奢侈品,是皇室、貴胄們的身份象徵;五彩繽紛、品類繁多的絲綢也成為外交必備的禮品,成為皇帝外交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