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泉州的民間藝術樣式有哪些
泉州南音 梨園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 高甲戲 拍胸舞
惠安石雕 南派布袋戲 惠安女服飾 潯埔女服飾
德化瓷工藝 打城戲 火鼎公火鼎婆 泉州花燈
2. 拍胸舞為什麼要拍
「拍胸舞」基本動作為「打七響」:雙手首先於胸前合擊一掌,接著從右手開始,雙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隨後雙臂內側依次夾打右、左脅部,雙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響」,時值合七拍。同時配合雙腳於蹲襠步位置有節奏的跳動,身體隨之左右晃動。如此循環往復,動作始終不變,只在隊形上稍作些進退、出入、交叉變化,即可完成一場「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正由於「打七響」既是「拍胸舞」的基本舞步又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動律和風格特色,所以泉州、漳州、金門、台灣等地民間又將「拍胸舞」稱為「打七響」。----所以要拍啦。
「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廣泛流傳於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縣區以及漳州、廈門、金門、台灣等地區。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部門單位的集會慶典,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為泉州、閩南地區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
「拍胸舞」為男性舞蹈,舞者頭戴草圈,赤足,裸上身。動作以蹲襠步為主,雙手依次拍擊胸、脅、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顛頭,並隨著舞蹈環境和情緒的變化不同,動作節奏、幅度相應產生不同變化。高昂、激越時可雙腳反復頓地,雙手使勁將胸、脅、全身拍得通紅;舒緩和暢時則撫胸翻掌、扭腰擺臀,動作圓柔而詼諧,活潑而妙趣橫生。
3. 福建泉州有哪些特別的風情民俗
泉州民俗 泉州民俗文化,積淀深厚,絢麗多彩。動態靜態,林林總總。在節日民俗中,元宵節最為風光,被譽為泉州人民的「狂歡節」。節日期間,城鄉各地張燈結綵,花燈展覽、文藝踩街,萬人空巷,舉城同樂。隨著改革開放,這一傳統習俗、人文景觀,已成為當地一大旅遊資源並加以開發,近年來確定為「旅遊文化節」。五月節也就是端午節,泉州也十分紅火,「龍舟競渡」、「采蓮」習俗,蔚為壯觀。泉州人過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僅次於元宵節,明月當空,家人團聚賞月、吃餅或搏「狀元」餅。泉州城裡,這一夜,許多人都到江上泛舟賞月,有的在江邊悠然地鳴奏南曲,很有雅趣。 泉州被稱為「戲曲之鄉」、「戲窩子」,擁有一批風情萬種、不可多得的傳統藝術珍品。 在戲台上,有優雅委婉的梨園戲,有妙趣橫生的木偶戲,有端莊詼諧的高甲戲,武功高超的打城戲,以及韻味深長的南音藝術。如今,這些「中國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藝術,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傳誦於泉州城鄉、海峽兩岸、東南亞乃至歐美拉。除此,民族音樂、舞蹈、曲藝等,也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如籠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謠、大鼓吹;拍胸舞、綵球舞、車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說書講古等等。 泉州是南派少林拳術的搖籃,其中,五祖拳、白鶴拳等南少林武術祖拳獨樹一幟,流傳於福建、廣東、台灣以及東南亞、日本等地。古代泉州民間練武之風極盛,至今傳承有人,所以群眾性武術運動很活躍。 在傳統工藝方面,彩扎、剪紙、刺綉、竹編等千姿百態,紛呈異彩。木雕、石雕、瓷雕蜚聲中外,尤其是惠安青石雕更是讓海外華人華僑引為自豪。閩南文化研究學會副會長范壽春說:「海外鄉親對青石雕很有感情。我的家鄉在惠安,當然對惠安青石雕也就更有感情了。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崗石雕),主要用於建築裝飾,以龍柱、石獅和各種人物浮雕為代表,它的特點是雕畫結合,精雕細鏤,形象生動,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泉州對外開放歷史悠久,形成多元宗教共存。在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勝跡,還有遍布城鄉的民間信仰習俗,如天後媽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灣同胞尊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誠敬奉。其中,世界罕見、中國獨一無二的摩尼教遺跡摩尼寺,也就是草庵寺就坐落在晉江羅山鎮華表山麓。畢業於大學歷史系的蔡惠瓊小姐對家鄉的景觀了如指掌,她介紹說,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於公元三世紀創立的一種宗教,唐高宗年間傳入中國,至唐元開中已傳至泉州。這座草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庵依山崖而建,用石頭構築,單檐歇山頂,崖壁上鑿有一個圓形佛龕,裡面雕刻摩尼佛像。摩尼佛像高1.52米、寬0.83米。佛像身上穿著寬袖僧衣,坐在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庄嚴肅穆。」 泉州的民居建築,又是一道亮麗風景線。漫步在泉州古城,隨處可以看到古老的宅第。泉州南建築博物館館長黃金良說:「泉州的建築特色體現了『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宮殿式』的建築風格。」 其中那「官式大厝」,中軸對稱,富麗堂皇,屋頂懸山曲線、燕尾翹脊,生機勃勃;屋下木雕石雕,金碧輝煌。現存的南安官橋蔡資深古民居建築群,鱗次櫛比,出磚入石,古色古香,氣勢宏偉。這些民宅是泉州古代建築的精華。 泉州的人物服飾,更是獨領風騷。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惠安女。黃斗笠、花頭巾、齊肚裝、銀腰帶、大折褲,被人戲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那濃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協調的造型,與惠東沿海蔚藍的海水、金黃的沙灘相映成趣,傾倒了不少慕名而來的藝術家與采風者。又如東海霞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歡在頭上簪花插釵,成了頭上的「花園」、「發髻中的彩虹」。 泉州的飲食文化更是別有風味。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豐富的食物資源,用以傳統的製作工藝,形成僑鄉的風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揚四海。泉州市旅遊局局長說:「泉州牛肉羹飲譽海內外,它又脆又酥鬆,美味可口。蚝仔煎、炒蟹花、深滬水圓湯(魚丸湯)、崇武魚卷、捆蹄等都很有特色。」 此外,元宵湯圓、燒肉粽、面線糊、衙口花生、安溪柿餅、永春老醋、安海土筍凍、泉州綠豆餅,南安花生糕、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型大小食品,則是海外赤子魂牽夢繞、激起無限鄉思鄉戀的故鄉風物。如今,泉州溫陵美食街更成為泉州風味食品的窗口之一。 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的擴大,以弘揚傳統文化,發展地方經濟為主旋律的綜合節俗也因地制宜,應運而生。如南音大會唱、國際木偶節、南少林武術節、廣場民間藝術節、旅遊文化節、民間歌詠節,又如德化陶瓷節、安溪茶藝節、惠安石文化節、石獅燈謎藝術節、晉江服裝鞋帽節、南安建材博覽會等融產品推介、旅遊觀光、藝術博覽、民俗風情於一體,盡情地顯示當代泉州新風尚……
4. 泉州民間藝術有幾種
泉州市政府批准,泉州推薦泉州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戲等22項民間藝術,沖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據介紹,這次申報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藝術,民俗活動、禮儀或節慶,有關自然界、宇宙和社會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技藝及上述五種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泉州推薦的22個項目,集中體現了泉州的閩南傳統文化和民俗特色。其中,英都拔拔燈被作為惟一的文化空間種類進行推薦。英都拔拔燈,據考證定型於明萬曆年間,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據當地的文史界人士介紹,英都境內的英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河驛渡,沿河有不少村民從事拉纖,最後這種勞動被融化到了游燈之中。幾百年來,每年的正月初九,英都人用纖繩拉起燈籠,在各個村、鎮遊行,祈求風調雨順。 9月20日前,省文化廳將組織專家對全省的申報項目進行審核、篩選,並進行評估論證,經過省政府批准後,上報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年底,國務院將公布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 據悉,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確定後,我省還將對此次上報的其他項目進行評選,選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同時,泉州也將評選確定市一級的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 相關鏈接 泉州申報項目 1.泉州南音2.梨園戲3.泉州提線木偶戲4.高甲戲5.惠安石雕6.南派布袋戲7.惠安女服飾8.泉州花燈9.德化瓷工藝10.打城戲11.北管12.拍胸舞13.踢球舞14.安海采蓮15. 埔女服飾16.英都拔拔燈文化空間17.海上潑水節18.什音19.李堯寶刻紙20.永春紙織畫21.火鼎公火鼎婆22.安溪藍印花布
5. 拍胸舞有怎樣的分布流傳
「拍胸舞」的起源從舞種分布、風格特色和服裝道具等方面綜合考察,系保留了泉州、閩南地區古閩越族原住民舞蹈的遺風。
「拍胸舞」盛行於泉州,流傳於閩台,除此以外其他漢族地區未見有「拍胸舞」這一獨特的舞種分布。而在與古閩越族同處於一個歷史時期和地域范圍的南方古百越族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卻不難見到與「拍胸舞」相類似的舞蹈。
6. 拍胸舞廣泛流傳在哪些地區
「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廣泛流傳於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縣區以及漳州、廈門、金門、台灣等地區。
在泉州地方,大到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集會慶典,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的身影。「拍胸舞」成為泉州、閩南地區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
拍胸舞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身份的舞者,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舞蹈風格。如最初時行乞者所跳的「拍胸舞」,一般動作幅度較小、較拘謹和收縮,且往往在有意無意之中自然地融入表達示憐、乞討、祈求、盼望等典型的生活形體動作,形成「乞丐拍胸」特色。
7. 泉州文化遺產有哪些
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區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4.梨園戲泉州市5.高甲戲泉州市6.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市7.晉江布袋木偶戲晉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縣9.泉州花燈泉州市10.德化瓷燒制技藝德化縣11.惠安女服飾惠安縣。
8. 有沒有誰知道關於泉州拍胸舞的傳說或由來啊
拍胸舞"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等,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主要流行於閩南地區的浮橋、江南一帶及泉州、金門等地。尤其在泉州地區,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單位的集會慶典、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為泉州乃至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拍胸舞形式比較簡單,僅一二人便可隨時隨地隨意起舞。泉州拍胸舞是泉州地區原住民閩越族舞蹈的歷史遺跡,是閩越人蛇圖騰崇拜的一種歷史見證,是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價值的閩南民間舞蹈活化石,被國外稱為"東方迪斯科"。
一、歷史溯源
拍胸舞的記載始於宋代。宋代南戲(即今閩南的梨園戲)劇目《鄭元和》中的《蓮花鬧》一場,就有"拍胸"出現。後來戲曲藝人為了劇情的需要,對"拍胸"進行藝術加工,賦予舞台上的規范動作,充實其表演內容。相傳拍胸舞出自園戲名劇《李亞仙》:富家公子鄭元和上京赴考,途識名妓李亞燦,鄭落入煙花院,三千兩黃金散盡後,被鴇母趕了出來,與叫花子為伍,他苦中作樂以賣唱為生,自編出拍胸這一亦唱亦舞的獨特藝
二、藝術特色
拍胸舞傳統的舞者為男性,頭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他們頭上戴著一個形制特殊的草箍,其傳統的製作方法是將一條紅布條與稻草混合編織,圍成一個草圈,並於草圈接頭前留出一段10多厘米長的向上翹起的頂端,有如蛇之吐信。舞者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
主要動作組合有"八拍雄姿"、"擊掌迴音"、"玉驢顛步"、"金雞獨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等。。動作以趨於單一節奏的擊、拍、夾、跺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掌等處,基本體態呈拔腰挺胸之勢,全身跳躍,並輔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顫頭動作,高昂、激越時可雙腳反復頓地,舒緩和暢時則撫胸翻掌、扭腰擺臀,動作圓柔而詼諧,活潑而妙趣橫生,構成粗獷、古樸、詼諧、熱烈的風格。
拍胸舞基本動作為"打七響",即雙手首先於胸前合擊一掌,接著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雙臂內側依次夾打左右肋部,雙手再依次拍打左右腿部,共得七響,時值合七拍;與此同時配合雙腳的蹲襠步有節奏地跳躍,身體隨之左右晃動,配以顫頭動作,產生別具一格的搖晃動律,使舞蹈灑脫自然,顯露出機靈輕巧、詼諧爽朗的特性,如此循環往復,連續表演。
"打七響"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動律和風格特色。當今舞蹈工作者為拍胸舞配上音樂,使得表演場面熱烈歡快,整齊有序,"打七響"變為"打八響"(即雙手在胸前合擊掌二次),這就發展了拍胸舞的基本動作,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點。
由於"拍胸舞"者多幾近裸身,遇冷天常需借酒驅寒,酒酣耳熱之間所跳的舞蹈則多誇張,久而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別具韻味的舞風。"拍胸舞"強調以身體拍擊出聲響節奏,一方面體現舞蹈本身的動律特色,一方面也用來協調群體動作,渲染舞蹈氣氛,較好地保留了遠古閩越舞蹈粗獷、古樸的民族舞蹈遺風。
三、傳承意義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一批代表性藝人的不斷總結、豐富創新,"拍胸舞"動作已從最初始的基礎動作"打七響",發展到拍擊肩、臂、胸、脅、肘、腿、足等部位。閩南地區解放以來最具代表性的"拍胸舞"藝人主要有郭金鎖、尤金滿、邱劍英等。
1959年,泉州地區舞蹈工作者首次以"拍胸舞"為素材,創作舞蹈《田間樂》參加省、全國文藝會演。近年來,泉州拍胸舞參加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並多次獲獎。去年,泉州鯉城拍胸舞隊應中央電視台邀請參加"中華情---紀念台灣光復六十周年文藝晚會"演出。鯉城拍胸舞隊以激昂的舞蹈,生動表現出光復之際台灣民眾歡欣鼓舞的情景。
巾幗不讓須眉。近年來,泉州組織女子拍胸舞隊,參加首屆"海峽巾幗健身大賽"、海絲文化節等活動。她們踏著南樂伴奏,雙手交錯拍擊,動作整齊劃一。尤其是那騰挪翻飛的白龍奪珠表演,博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
拍胸舞表演者所戴草箍上的蛇形頭飾保留了秦漢閩越族原住民蛇圖騰崇拜的遺風,其表演形式也保留了古閩越族原始舞蹈的遺風。拍胸舞的內在動律與土家族舞蹈"肉連響"極其相似,從舞種分布的角度看,它與黎族、高山族等南方少數民族的舞蹈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泉州古老劇種梨園戲《鄭元和》中保留了"蓮花落"乞丐拍胸一折,當今民間拍胸舞又使用、保留了泉州南音的《三千兩金》,這種文化的傳承關系也極具研究價值。
9. 泉州的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
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區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4.梨園戲泉州市5.高甲戲泉州市6.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市7.晉江布袋木偶戲晉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縣9.泉州花燈泉州市10.德化瓷燒制技藝德化縣11.惠安女服飾惠安縣。
10. 拍胸舞的代表藝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一批代表性藝人的不斷總結、豐富創新,「拍胸舞」動作已從最初始、最田野的基礎動作「打七響」,發展到拍擊肩、臂、胸、脅、肘、腿、足等部位,並創造出一整套新的舞蹈動作組合。閩南、泉州地區解放以來最具代表性的「拍胸舞」藝人主要有以下三人: 邱劍英,1930年生於泉州市區,幼年當報童,常尾隨「乞丐拍胸隊」後,慕學而能舞。之後廣泛學習民間舞蹈,20世紀50年代起注重「拍胸舞」繼承出新,做出成績。其「拍胸舞」風格粗獷、詼諧,主要動作組合有:「擊掌迴音」、「玉驢顛步」、「金雞獨立」、「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奄雞行」等。
1959年,泉州地區舞蹈工作者首次以「拍胸舞」為素材,創作舞蹈《田間樂》參加省、全國文藝會演;1985年省梨園戲劇團攜帶《鄭元和·拍胸舞》等赴日本參加「亞洲民族音樂舞蹈節」交流;1992年泉州鯉城區王宮、陳店村農民「拍胸舞」隊參加「天津廣場舞比賽」和「沈陽國際秧歌節」比賽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