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雨信澤Adaro帽子都有哪些款式
英倫復古禮帽、淑女帽、拉菲草帽、清涼夏日帽等等吧。
② 儒艮的資料
儒艮(Dugong)與海牛皆為草食性動物,但棲息地不盡相同,它們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於印度洋與太平洋地區的物種。和海牛不同,儒艮的尾鰭近似於海豚的Y型尾,突出嘴外的長牙則近似其遠親大象。雖然它們的分布范圍廣泛,某些地區仍有相當的數量,但在人類持續的獵殺、棲地減少以及困在漁網中溺斃的意外等已嚴重威脅到它們的生存。某些地區稱它們為「海牛」(sea cow)、「海豬」(sea pig)、或「海駱駝」(sea camel)。
概述
儒艮的身體呈紡錘型,長約3米,體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細體毛。頭部較小,上嘴唇似馬蹄形,吻端突出有剛毛,兩個近似圓形的呼吸孔並列於頭頂前端;無外耳廓,耳孔位於眼後,沒有明顯的頸部。無背鰭,鰭肢為橢圓形。尾鰭寬大,左右兩側扁平對稱,後緣為叉形,無缺刻。鰭肢的下方具一對乳房。背部以深灰色為主,腹部稍淡。儒艮為海生草食性獸類。其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認作「美人魚」浮出水面,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儒艮是由陸生草食動物演化而來的海生動物,曾遭到嚴重捕殺,資源受到破壞,亟待加強保護。據《述異記》載,我國宋朝有個叫查道的人在航海時,見過一種魚,他描述說「海上有婦人出現,紅裳雙祖,髻鬟紛亂」。這就是文人筆下的「美人魚」。其實,美人魚並不美,它就是生活在我國廣東、廣西、台灣等省沿海一帶的一種海獸,叫儒艮。這個名字是由馬來語直譯過來的,也有人稱它為「南海牛」。除我國外,在印度洋、太平洋周圍的其他一些國家也有它生活的足跡。
儒艮 不僅形象不美,而且還很醜陋。它的體型像一隻巨大的紡棰,有3米多長,約400千克重,身大頭小尾巴像月牙。最難看的是它那像耗子一樣的眼睛,鼻孔頂在頭上,耳朵無耳沿,兩顆獠牙從厚嘴唇邊露出,樣子十分難看。皮色灰白,身上長著稀稀拉拉的硬刺,實在算不上什麼美,但說它是美人魚,是因為它在生活習性上有和人類相近的地方,就是幼儒艮都是吸吮媽媽的乳汁成長;儒艮的體型也確有點像女人的地方,它退化了的前肢——胸鰭旁邊長著一對較為豐滿的乳房,其位置與人類非常相似。所以在它偶爾騰流而起,露出上半身出現在海面上時,真有點婦人模樣。儒艮生活中不挑食,大都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纖維的燈心草、禾草類為食,但凡水生植物基本上都能吃,它的食量較大,每天要消耗45千克以上的水生植物,所以它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用在攝食上。儒艮覓食海藻的動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擺動著頭部,這就是它所以叫「海牛」的原因。它行動遲緩,雖然常年生活在海中,但水下功夫非常一般,游泳速度只不過每小時2海里左右,即便是在被敵人逼趕時,逃跑的速度也超不過6海里。正因為它能吃但又不願動,所以養得體胖膘肥,常常成了逐利者的捕殺對象,因為它的油可入葯,肉味鮮美,皮可製革。為保護這個有其名但無真實的「美人魚」,國家已將它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懷特教授可謂一名名副其實的「美人魚博士」。他不辭勞苦,整日與美人魚打交道,精心研究美人魚的習性和生活,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美人魚材料。僅最近5年,經懷特博士救助的受傷美人魚就達453頭。外形特徵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與海牛目的其它動物如海牛的最大 區別在於:海牛的尾部呈圓形,而儒艮尾部形狀與海豚尾部相似。儒艮的頭很大,頭與身體的比例是海洋動物中最大的。嘴巨大而呈縱向,舌大,使其更利於進食海底植物而將沙子排除開。儒艮的氣孔在頭部頂端,平均15分鍾換一次氣。頭部和背部皮膚堅硬、厚實[1]。儒艮的體型大而呈紡錘狀,體長約2.4至2.7公尺,3公尺以上的個體相當少見,一般而言雌性的體型會比雄性大一點。皮膚光滑,外觀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顏色較背部來得淺,體表毛發稀疏。頸部短,但仍能有限度的轉動頭部或點頭。前肢短、呈鰭狀,末端略圓而缺乏趾甲;胸鰭是幼儒艮主要的推進力來源,成年後則轉變為以尾鰭為主。乳房1對,乳頭位於前肢基部處。儒艮沒有外耳殼,只看得到小小的耳孔,眼睛也很小。鼻孔位於吻部頂端,周圍有皮膜可在潛水時蓋住鼻孔。寬而扁平的嘴位於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邊的短須是進食時的重要工具。儒艮有2對門齒,上、下顎各有3對前臼齒與3對臼齒,但所有牙齒不會同時存在,隨著年齡增長,它們會失去第1對門齒、所有的前臼齒與第1對臼齒,剩餘的兩對臼齒則會終生成長。雄性的第2對門齒在12-15歲時會穿透上顎外露,但當閉上嘴時會被厚重的上脣蓋住而看不見;雌性極少見到外露的門齒,但少數會保留至30歲左右。儒艮的肺很大,從胸部一直延伸至腎臟附近,由水準的橫隔膜將其與其他臟器分隔。支氣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區域,細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軟骨構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潛水時肺部是否會和鯨類一般有塌陷的情形。跟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起來,它們的脂肪層厚度較薄,同時身體周邊似乎不存在熱逆流交換系統(heat 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肢體末端的動脈與靜脈緊鄰以維持體熱不散失的一種血管構造),這可能與它們棲息於溫暖海域有關。胃的構造簡單,大腸很大(達胃的兩倍重),推測是纖維素的主要消化場所,長度達25公尺以上,相當於小腸兩倍的長度。 基本資料中文名稱:儒艮(rú gèn)中文別名:海牛、海馬、人魚、美人魚、南海牛
儒艮頭骨
拉丁學名:Dugong gon物種命名人: Muller物種命名時間: 1776英文名:Dugong分布范圍儒艮為海生(偶爾會進入淡水流域)哺乳動物,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特別是有豐富海草生長的地區。雖然它們被認為棲息於淺海,但有時也會移動至較深的海域,約23公尺深。它們的分布范圍並不連續,這可能與棲息地的合適度和人類活動有關。儒艮在印度洋的由非洲東岸開始,經紅海、波斯灣、南非、馬達加斯加往東至阿拉伯海與斯里蘭卡,其中大部分地區的數量都很少。在太平洋地區包括了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等東印度群島,往北達台灣與日本的沖繩島,往南則包括了澳洲南部以外的鄰近海域。某些地區稱它們為「海牛」(sea cow)、「海豬」(sea pig)、或「海駱駝」(sea camel)。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北部灣的廣西沿海。廣東和台灣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島西部沿海如八所港亦有蹤跡。BBC組織的科考隊前往莫三比克巴扎魯托群島,在距離海岸9英里的位置,發現了大量的儒艮。全世界被圈養的只有五隻,兩只在澳大利亞。生活環境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住溫暖海洋,海水溫度多在20℃以上。其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系。生活習性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視力差,聽覺靈敏,平日呈昏睡狀。飽食後除不時出水換氣外,愛潛入30—40m深的海底,伏於岩礁等處靜候,從不遠離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對海溫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對冷敏感,水溫低於15℃,易染肺炎死去;水質差也易罹皮膚潰瘍、內寄生蟲等。食性:儒艮僅攝食海床底部生長的植物,深度約在1到5公尺左右,以多種海生植物的根、莖、葉,與部分藻類等為食,常會吃掉整株植物。它們不會使用門牙來咬斷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來攝食。有時它們會留下一條啃食過的痕跡,當退潮時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見到。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會進食,但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則多半在晚上覓食。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在攝食上。覓食海藻的動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擺動著頭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喜成群活動,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雖然常單獨行動,但也會組成6頭左右的小群體,有時會達數百頭以上。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生性害羞,只要稍稍驚嚇,就會立即逃避。從不遠離海岸。行動速度不快,但逃跑時,拍兩下尾巴就能加速到每小時20海里的速度,且狡猾靈活。一般每1至2分鍾浮至水面一次,但有時會潛水達8分鍾以上。上浮時僅將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潛時會像海豚一般整個身體垂直旋轉1圈。一般而言每天會游動25公里左右的距離。叫聲為持續的軋軋聲或更高的尖銳聲,類似海牛。已知鯊魚、虎鯨與鱷魚偶會捕食儒艮。生長繁殖儒艮的生殖行為與其他海牛目動物類似, 通常1隻發情的雌性會吸引眾 多的雄性,它們彼此間會爭斗以爭取交配權。其交配過程曾有數次目擊記錄,首先為「跟隨期」,此時一群雄儒艮會游在雌性身旁,而雌性會想辦法逃開它們;接下來是一段激烈的活動,雄性會用尾鰭拍水、潑水並不斷旋轉;然後才開始交配,此時雄性會由下方抱住雌性,而其他雄性會彼此推擠並同時抱住雌性。全年大部分時間都有繁殖行為,妊娠期約為11至14個月,每三年懷胎一次,每胎產一仔,從出生到發育成熟約需7到8年。幼儒艮脆弱,皮膚很薄,常常夭折於鯊魚口中。幼儒艮約3個月左右即開始攝食固體食物,但多半要到18個月大時才斷奶,而母親哺乳期間的進食量是平時的幾倍。之後幼儒艮還會留在母親身邊數年。儒艮終年皆可生產,但似乎有季節性的高峰期。生殖間隔由2年半至7年不等。儒艮的平均壽命是78歲。在哺乳期,儒艮會帶著幼儒艮在淺海游弋,這時的成年儒艮乳頭腫大,古代水手在光線不好的時候看到它,誤認為是女人,便有了「美人魚」的稱呼。種群現狀與海牛一樣,儒艮族群量減少的主因也是人類活動的干擾。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儒艮骨頭推測,儒艮至少已被獵捕4,000年以上。儒艮全身都具有商業價值,除了肉可食用外,1頭成年儒艮可提煉24至56公升的油,皮膚可製成皮革,而它們緻密的骨頭被當作象牙的替代品用於雕刻之用,不斷的捕獵造成部分地區族群急劇地減少,例如在17至19世紀間,馬達加斯加族群被大量捕殺以取得其肉。至今在它們大部分的棲地內仍不斷遭到獵殺,有時還會在市場上公開販賣。在澳洲,儒艮已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僅部分地區有原住民獵人的捕獵。除此之外,儒艮也常死於漁業拖網、海邊保護游泳者的防鯊魚網、捕海龜網等。它們也是原油污染的犧牲者,在1983年Nowrus號油輪於波斯灣翻覆事件,以及波斯灣戰爭期間的原油污染等都造成它們死亡率的明顯提升。已知的天然威脅包括暴風雨、寄生蟲與鯊魚、虎鯨的捕食。澳大利亞也許是目前族群量最多的地區,估計約有8,5000頭,其中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與澳洲之間的托列斯海峽(Torres Strait)有超過2,4000頭的儒艮生存;其他數量最多的地區在波斯灣,估計約有7,000頭。澳大利亞政府已經拆除了幾個碼頭,並明令禁止污染物直接入海,捉住儒艮應立即放生。但儒艮的處境仍不樂觀,數量減少可能導致因近親交配而使得整個種群滅絕。我國數量不明。我國儒艮分布區狹窄,數量稀少。據漁民言,近年數量更趨減少,就廣西等處過去常見的海區,目前也甚少見。50年代以前漁民視儒艮為「神異魚類」從不捕捉,1958年後開始捕獵。1958—1962年間不完全統計捕捉了150頭,1970年初至中期又捕捉40—50頭,從此日益罕見。儒艮體大肉嫩,第一頸椎和牙齒等可作飾品,因而擱淺或誤捕後也被殺死。北部灣儒艮資源本來就不多,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廣西合浦漁民和海南漁民分別在沿岸組織圍捕,年獲數十頭,80年代仍有亂炸濫捕現象,嚴重破壞了資源。1992年,中國設立了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350平方公里,區內水質良好,水下有眾多潮流脊與潮流深槽及潮間淺灘,海草蘩茂,生境適宜,是我國儒良活動的密集區域。近年合浦的沙田鎮居民曾看到儒艮。保護價值儒艮與陸地上的亞洲象有著共同的祖先,後來進入海洋,依舊保持食草的習性,已有2500萬年的海洋生存史,是世界上珍貴稀有的海洋哺乳動物,也是我國43種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之一,對於研究生物進化、動物分類等極具參考價值。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把儒艮稱之為「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旗艦』動物」。他說:「對儒艮的保護必將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及保護,必將影響我們對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所以說儒艮的保護關乎到濕地環境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開展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儒艮還有著很高的醫葯價值,儒艮油有溫肺散寒、健脾益氣的功效。這當然不是鼓勵捕殺儒艮,而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在不傷害它們的前提下為人類治療疾病。從長遠的角度看,儒艮還能夠帶動旅遊業的發展,拉動經濟增長,更能為後代留下寶貴的生物資源。保護級別保護等級: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 瀕危(E)IUCN等級 : 易危(VU)CITES : 附錄I食物儒艮從不挑食,最喜歡的食物是海草,但也會經常嘗試其他的海底植物,生活在擁有豐富植物的近海海域。它們生性害羞,只要稍稍驚嚇,就會立即逃避,所以一般情況下,儒艮不會被人看見。在哺乳期,儒艮會帶著孩子在淺海游弋,這時的成年儒艮乳頭腫大,古代的水手們在光線不好的時候看到它,誤認為是女人。由於傳說的渲染,儒艮便有了「美人魚」的稱呼,不過由題圖可以看到,它們顯然與美人沒有什麼關系。 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食草性哺乳動物,以海草為食,主要是二葯草(俗稱茜草)和喜鹽草(俗稱龜蓬草)。它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相當於它體重5%至10%的水草,所以又有「水中除草機」之稱。 在我國廣東、廣西、台灣等省沿海生活著一種海獸,叫儒艮。它的名字是由馬來語直接音譯而來的,也有人稱它為「南海牛」。除我國外,儒艮還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周圍的一些國家。 儒艮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纖維的燈心草、禾草類為食,但凡水生植物它基本上都能吃。儒艮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所以它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在攝食上。儒艮覓食海藻的動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擺動著頭部,所以它又有「海牛」一名。儒艮體長3米左右,體重達400公斤左右,行動遲緩,從不遠離海岸。它的游泳速度不快,一般每小時2海里左右,即便是在逃跑時,也不過5海里。故事中的人魚人魚人魚Merfolk 從安徒生的《海的女兒》到迪斯尼的《小美人魚》,再到高橋留美子的《人魚之傷》,我們早已熟知人魚們的美麗、他們絕望的愛和彷彿永遠無法擺脫的哀愁。 傳說人魚是出海人的詛咒。他們上半身美得讓人窒息,下半身卻是長滿鱗片的冰冷魚尾(有時是一條,有時是分裂的兩條),再加上魅惑人心的歌聲,無數的水手們就被這樣引向不歸路。他們雖然很長壽,卻仍然會面臨死亡,而且據說人魚沒有靈魂。 很多民間傳說中都提到美人魚與人類結婚的故事。大多數情況下,男子偷走了人魚的帽子或腰帶,或是梳子和鏡子。這樣東西被妥善藏好的時候,人魚會跟他一起生活,一旦被她找到自己的失物,她就會回到海里。一般情況下,人魚對人類而言是很危險的。他們贈與的禮物會帶來不幸,比如引發洪水之類的災難。在旅途中看到人魚是沉船的惡兆。他們有時渴望看到凡人被淹死,舉一個有名的例子:萊茵河的蘿萊莉[Lorelei]。有的時候,他們引誘年輕人跟他們一同到水下生活,在康沃爾和英格蘭的一些教堂的長椅上就雕刻著這樣的故事。 西南太平洋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也有類似的神話傳說,他們的美人魚名為「阿達拉」(adaro),上半身為人形,下半身為魚形,居住在太陽里,經由彩虹來到地球,平時隱匿於海上的龍卷風之中。不同於其它美人魚的是,阿達拉在美拉尼西亞人眼裡是一種危險的生物,他們會用飛魚襲擊人類,使他們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今天,我們被告知人魚的形象全是因為水手們將浮出海面為幼仔哺乳的海牛誤看成女子。事實上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人魚本是海洋女神的化身之一,人們相信向她許的願會得以實現。但在男權漸盛之後,卻變成了抓住人魚,或以她的梳子為要脅,才能使自己的願望成真。海神也由身著藍色袍子、頸戴珍珠項鏈的曼妙女神,變成了手執三叉戟、呼風喚雨、讓船隻在風暴與黑夜中沉沒的男神。但這些男海神——特里同、涅普頓、波寒冬——仍是半人半魚的美男魚(Merman)形象。至今,人魚仍有其神秘迷人的魅力,星巴克[Starbuck]的商標就是一條披散著長發,有兩條魚尾的人魚。 最有名的兩座人魚雕像一在丹麥,一在波蘭。丹麥美人魚是根據《海的女兒》所塑,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朗厄里尼港灣海濱公園里。她坐在一塊石頭上,凝望著身下的大海,神情憂郁而又充滿嚮往。她於2010年被運到上海丹麥館展出,這次是96年來第一次出國。華沙美人魚位於波蘭首都華沙的維斯瓦河畔,左手緊握盾牌,右手高舉利劍,眉宇間洋溢著英雄氣概。華沙美人魚的故事與丹麥美人魚完全不同,相傳她是很久以前一位被侵略者追趕而英勇投河的18歲少女,投河後化為美人魚,多年以後當侵略者再次入侵波蘭的時候,這條美人魚拿起武器,手持盾牌,揮舞利劍,擊敗侵略者,而自己也在戰斗中死去。 誘惑船夫的海上美女 Mermaid and Merman(人魚)人魚也有雄性的和雌性的:大多人認為女性人魚是美麗的而男性人魚是非常醜陋的。女性的人魚也是誘惑和色慾的象徵。不過也不盡是這樣。很久以前,偉大的海員大部分都是男性,看到鯨魚、海牛,或者是人魚也幾乎都是男性船員的專利,設想一下,若所有的船員都是女性的話,那麼人魚的傳說就會被描寫成「擁有美麗身姿的男性體」很有意思,真想親眼見識一下。說不定真的有擁有美麗身姿的男性人魚。在自己的童話世界中加入人魚的傳說,他的樣子應該非常可愛,笑的時候露出牙齒。說到樣子一般人都會想到一半是人的上半身,而腰部以下是魚的尾巴。但有一部分有一些出入,一字形人魚如我們想像中的一般、一半是全裸的人體而另一半是像魚一樣的尾巴。另外,還有一種大字形的人魚,上半身一樣和人類相似,而下半身是像人類的雙腿一樣分開的兩條魚尾的人字形人魚,張開雙臂就如同一個大字。有人錢的故事版本——安徒生的《海的女兒》,救了王子的人魚公主。以自己的聲音為交換條件而變成人類與王子相會,最終卻變成大海的水泡。小川未明的《紅色的人魚》中,人魚的女兒被一對老夫婦撿到而收養,有一天被一個有錢的富人看中,而以重金向老夫婦收賣。不知人魚的結局是幸福,還是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