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清朝古代男子結婚帽子

清朝古代男子結婚帽子

發布時間:2021-07-04 13:11:53

A. 古代男子為啥都喜歡戴帽子關於帽子的禮儀都有哪些

帽子對於現代人來說,雖然滿大街都是很常見,但主要功能就是裝飾品,可有可無,有時候的作用就是防曬、遮住沒洗頭而已,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在古代,帽子可不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穿搭,還儼然已經成為一種風潮,是人人必備的物件,是體現“禮的象徵”。

在早期的古羅馬,帽子甚至成為合法公民的象徵,可見頭部飾品的重要性。而在古時候的中國,帽子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它除了裝飾作用,又能遮風擋雨防曬之外,更多的時候都是為了輔佐其它意義而出現的。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子女在觀念上有了新一層的增進,雖然貴族階級社會還是很嚴重,但是對於當時的風氣而言,“禮”的重要性,最終成就了帽子在中國粉墨登場。都知道中國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需要舉行冠禮,就要戴帽子,表示自己成年了,那帽子究竟對古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一、 帽子的發展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

帽子的重要性,從中國古代成語中也能體現,比如衣冠楚楚、華冠麗服、怒發沖冠。這其中的冠字就是帽子的意思,當然有時候也可以充當頭名的意思,但大多數時候,冠就是帽子的意思。

帽子的種類發展大致就如上,雖然每個時代流行的帽子款式不一樣,但是官員們、在乎禮的男子們,生活中幾乎都會佩戴帽子。帽子從周朝開始流行,一直璀璨到清朝,是社會風尚的標志物,不得不說影響力之遠。

最後,帽子作為一種服飾,一直以來都被我國各個朝代作為“禮”而推廣,在周朝之後,帽子的實質意義就不完全是一種裝飾品了,更多時候帽子充當的是社交、地位、意義。

除此之外,帽子的功能變化,是在宋朝以後,才有了各式各樣,防曬、抵禦寒冬、裝飾性足的帽子出現。在不斷地文化傳承中,帽子儼然成為中國古人們的裝束規范,禮儀標准,源遠流長至今。

從覆滿神秘色彩的陶盆到“冠禮”的推崇,帽子在歷史片段上就一直佔有著獨屬於自己的發展片段,更有著別樣的意義。

在後代的不斷改良中,那一塊披在肩膀上擦拭汗水的毛巾,最終形成頭頂上的四角、草帽等多種樣式,帽子也星光熠熠的在歷史上,成為歷史文化里獨特的一員。

B. 古代男人頭上戴的是什麼

叫冠。

冠在我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其中「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漢代的時候,冠的種類非常多。起初,發冠是套在束起的發髻上的一個罩子,人們戴發冠只是為了美觀的需要,樣式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規定。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

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2)清朝古代男子結婚帽子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男子頭上戴的冠是非常奢華的,1958年江西南城縣益庄王墓出土的明嘉靖簪鑲寶石金冠。高5厘米、寬13厘米,簪長11.2和11厘米。

此金冠是其妃萬氏的隨葬品。 此冠冠體如一件覆扣的橢圓形缽盂。冠由圈、蓋、檐和舌四部分組成,通體以卷葉形金絲焊接而成。冠底以金圈圍成橢圓形,飾鏤空金絲花紋,圈上覆橢圓形冠蓋,中線處為兩條拱形橫筋,夾嵌9顆寶石,又有九條縱筋平均分布,與橫筋一起形成冠蓋的支架。

冠圈前後左右各有一片檐,後檐接兩舌,檐面、檐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寶石。冠蓋橫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內各插金簪一枚,用於固定頭發,簪頭為傘形,鏨刻花紋,簪柄壓印「銀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錢」字樣。

冠蓋前端中間亦留有一簪孔。這件金冠精美絕倫,其上對稱鑲嵌55顆各色寶石,交相輝映,金絲細如頭發,編綴精妙,充分體現了明代金銀工藝的高超技術。

C. 古代男子結婚的新郎帽子上為什麼插一根翎子

不是被稱作「新郎官」嗎?當時普通百姓結婚是件大事,插翎代表這一天他是「官」,這是民間婚禮的一種增加喜慶的做法

D.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什麼

叫瓜皮帽。

瓜皮帽是形成於明朝,流行於明、清、民國三代的一種首服。又稱六合一統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殼帽、瓜拉冠、秋帽、困秋等,因其由六塊黑緞子或絨布等連綴製成,底邊鑲一條一寸多寬的小檐,形狀如半個西瓜皮故而得名。

由明人清後,大部分漢族男子的首服都隨著「男從女不從」的政令而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時,只有瓜皮帽不僅得到延續,而且愈發流行。


(4)清朝古代男子結婚帽子擴展閱讀:

文化特徵

明代瓜皮帽的帽頂雖沒有嚴格的標識等級的作用,然而帽珠、帽准材質的好壞同樣也反映著佩戴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為了區別身份,一些無階級地位的富商巨賈往往在瓜皮帽的裝飾材質上選擇貴重的帽正、帽珠作為身份的標志。

然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明代中晚期,服飾的奢靡之風也隨之產生,相關的服飾法度亦被打破,到了明朝晚期,上下層之間在穿戴上的鴻溝被打破,很多無官位商賈也開始用上等官員才可使用的貴重玉石做為帽正。

而另一方面,受到大商賈服飾風格的影響,官員士人一般在居家、會客等非正式場合開始戴瓜皮帽,甚至是皇親貴胄在皇宮之中也常戴瓜皮帽。如明代筆記《松下雜抄》載:「皇子戴玄青給紗六瓣有頂圓帽,名日『瓜拉帽』。

E. 為什麼古代男的結婚時帽子上兩邊插金葉子

一直以來的習俗,在古時候,男的一般都是科舉考功名,戴帽子表示官運,金葉子代表金科狀元。
現在各地都有各自的習俗或新的習慣,就像我們現在結婚男的穿西服,也就是為了采個「老闆、白領」的兆頭

F. 清朝皇子或者親王結婚時穿的禮服,知道的請詳細描述一下~跪求

在結婚、敕封、節慶等重大日子的時候,著吉服,也就是俗稱的蟒袍。當然皇帝的也叫做龍袍。
皇子:蟒袍金黃色,片金緣,綉文九蟒,裾左、右開。(初制,皇子冠服,凡慶賀大典,冠用東珠十三顆鑲頂,禮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龍緞,滿翠八團龍等緞,束金鑲玉嵌東珠帶)。
親王、郡王,通綉九蟒
但值得一說的是,凡吉服、朝服外面都是要加補服的。。。補服就是綉著補掛圖案的衣服。。
您有條件可以去圖書館借閱《清碑類鈔》

G. 清代男子標准裝束有什麼

清代服飾

清代男子衣著為馬褂、馬甲、衫、袍、襯衫、短衫、襖、褲、套褲,尤以衫袍外加穿馬褂或罩以緊身較短馬夾最為流行,亦最能反映清代男子服飾的特色。所戴為小帽、風帽、皮帽,尤以小帽,俗稱「西瓜皮帽」最流行。

清代民間男子一般多在腰間束以湖色、白色或淺色的束帶,其長結束後下垂與袍齊,講究的人家還要在其上綉花。

清代女子服飾分為漢族服飾與滿族服飾兩類,滿族服飾將於後面宮廷服飾中詳述,這里不再贅述。漢族婦女仍沿襲明代形制,以上身著襖、衫,下身束裙為主,或再加一件較長的背心。到後期,則流行下身著褲,不束裙。衣服鑲滾十分考究,有「十八鑲」之稱呼。

(1)馬褂

馬褂較外褂短,長僅及於臍。清康熙、雍正年間著馬褂的男子日益增多,

成為一種時尚。馬褂分長袖、短袖、寬袖、對襟、大襟、琵琶襟諸式。對襟

馬褂比較流行,清初流行天青色;至乾隆中流行玫瑰紫;到了嘉慶年間又改

為流行泥金色及淺灰色,夏季紗制的則用棕色。

(2)馬甲

也稱做「背心」、「坎肩」。前襟橫作一字形者叫「一字襟馬甲」,也

叫「軍機坎」,滿族稱它為「巴圖魯坎肩」(意譯為好漢的坎肩)。馬甲本

穿在內,後改穿於外,俗稱「十三太保」。清早期、中期為各部司員見堂官

的服裝,後至清末,便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起來,成為男子喜愛的服飾,做的

短小,只及臍,有琵琶襟、大襟、對襟諸式,四周和襟領處鑲有跳色邊。各

階層馬甲著色有嚴格區別,奴僕穿紅、白鹿鹿皮的馬甲,一般人的用色與馬

褂相同,蘇州地區尚黑,其用料為綢、紗、緞。

(3)衫袍

②參見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清代服飾」,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版。

清初期,男子流行長衫、長袍,順治未年減短及膝,後又加長至髁上。

同治年間衫、袍較為寬大。至清末,變成極短極緊的腰身和窄袖式樣。衫、

顏色多流行月白、湖色、棗紅、雪青、藍、灰諸色。

(4)背心

清代女子喜歡穿背心,背心有夾、棉、皮三種,其長達膝下,有鑲滾。

蘇州女子最愛用玄色縐紗做背心面料。

3.清代服飾「十不從」

清王朝強令更改服飾、頭飾,引起漢民族的反抗。為了緩解日益尖銳的

民族矛盾,清王朝採納了明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建議:「男從女不從,

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

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

不從。」這個不成文的規定,使清代服飾習俗出現了奇異之風,一般女子在

結婚或死殮時著明代服飾;未成年兒童著明代服飾;官府的役隸、出行鳴鑼

開道人員著明代服飾;優伶演戲著明代服飾;釋道的服飾也依舊如故,不做

更變。

H. 古代男人的帽子叫啥

1、脫帽,古時表示謝罪,後來表示敬意,叫 免冠。
2、丟掉烏紗帽,比喻自動辭去官職,叫 掛冠。
3、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比喻准備做官,叫 彈冠。
4、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連稱,叫 衣冠。
5、舊時婦女出嫁時戴的帽子,叫 花冠。
6、古代士大夫帶的高帽,叫 峨冠。
7、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 儒冠。
8、古代希臘人用來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優勝者的帽子,叫 桂冠。

I. 古時候結婚,女的帶的帽子叫鳳冠.男的頭上帶的叫什麼啊

好象有種叫法叫 」栩毓」,沒有樓上的這種高論了,我是看小說的時候看到的.

J. 古代男子衣飾

【頭部分】

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後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在頭發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並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

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後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

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世的瓜皮帽。

帽據說是沒有冠冕以前的頭衣,《荀子·哀公》:「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居領者矣」,楊倞注「務讀為冒」,意思是說務就是帽。後來帽成為正式的頭衣,杜甫《飲中八仙歌》說,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脫帽沒有禮貌,可見戴帽就有禮貌了。

【身體部分】

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詩經·邶風》說:「綠衣黃裳。」但是裳並不是褲而是裙。連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絛系結,然後在腰間束帶。

帶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大帶,一種是皮做的革帶。大帶是用來束衣的,叫做紳,古人常說「縉紳」意思是把上朝時所執的手版插在帶間,而縉紳就成了仕宦的代稱,「紳士」的意義也就此發展而來。革帶是用來懸佩玉飾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禦寒的衣服。可見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則不容易看見裘毛的色澤。袍是長襖,據說裡面鋪的是乳麻。一般來說,窮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可見穿袍穿裘有貧富的差別。漢以後有絳紗袍、皂紗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並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帛則是絲織的總稱。布與帛也形成了低級衣服與高級衣服的對比,貧賤的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麻織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稱。 )

『關於褲子的問題』上古所說的褲,並不等今天所謂的褲。《說文》:「絝,脛衣也。」可見當時所說的,很像今天的套褲,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褲子外面的。有襠的褲子叫褲,《釋名·釋衣服》說「褲,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種,類似後世的短褲叉,形似犢鼻,叫犢鼻褲,穿起來便於勞動操作。《史記》說,司馬相如「身自著犢鼻褲」,和奴婢們一起洗滌食具。

【足部分】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據說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繩編織成的。編時要邊編邊砸,使之結實。

與清朝古代男子結婚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彩風衣配什麼褲子和鞋子 瀏覽:674
男士羊絨大衣搭配衛衣圖片 瀏覽:731
女裝羽絨服170是多大碼 瀏覽:337
淘寶哪家賣女裝好看 瀏覽:335
高檔緞面睡衣 瀏覽:84
扒褲子鬧新房親吻視頻大全 瀏覽:425
帽子上油印怎麼去除 瀏覽:456
絕地求生藍色摩托手套怎麼得到 瀏覽:937
關曉彤2萬羽絨服黑色 瀏覽:78
灰藍色的大衣配什麼顏色的圍巾 瀏覽:436
怎樣去掉衣服外套上面印的字 瀏覽:197
貴陽旗袍製作培訓 瀏覽:424
詹姆斯的襯衫耐克 瀏覽:657
31的男褲腰圍是多少 瀏覽:572
合肥之心城那家女裝衣服好 瀏覽:254
貴陽童裝知名度品牌批發市場 瀏覽:150
風衣中長款女搭配什麼鞋子 瀏覽:956
怎麼樣制服巨蟹座 瀏覽:656
2020夏季韓版女裝批發 瀏覽:214
女裝馬甲外套18一25歲 瀏覽: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