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昆蟲記中蟋蟀是如何產卵的
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產卵管,產卵時插入土中。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
越冬卵於10月產下,第二年4~5月孵化為若蟲。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
若蟲蛻皮6次(即6個齡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141~151天。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
(1)昆蟲帽子製作方法擴展閱讀
形態特徵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身體不具鱗片。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
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復眼較大,一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黃褐色至黑褐色。
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斗。
各足跗節3對,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常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
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由2對管瓣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對。雄腹端有短桿狀腹刺1對。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
體色多為黑褐色,體型多呈圓桶狀,有粗壯的後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分辨雌雄還有一招,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聽器是在前腳節上。
根據現有資料的統計,我國已記載的蟋蟀共計4科16亞科73屬273種,其中蟋蟀科為蟋蟀總科內最大類群,共計13亞科67屬258種,全世界已知約2500種,中國已知約150種,其中省50種。(另此處數據有疑問:世界上已定名的約有1400種以上,中國已定名有30種以上。)若干種類為旱作物的害蟲。
蟋蟀亞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屬(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舊作Gryllus domesticus)身體粗壯,呈黑或褐色,常打淺洞;取食植物、動物、衣服或互殘。田野蟋蟀又稱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時進入室內。
家蟋蟀頭部色淺,並有深色橫帶;已從歐洲引入北美;見於建築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廣泛,日夜鳴叫。溫度大於32攝氏度,小於7攝氏度時不叫。在美國售作魚餌,又用於生物學實驗。
針蟋亞科(Nemobiinae,或歸入蟋蟀亞科)長12公釐,鳴聲為一系列高調的顫音,生活在牧區及林區。
條紋針蟋(Nemobius vittatus)腹部有三條暗紋。樹蟋亞科(Oecanthinae)白或綠色。翅透明;因食蚜蟲而有益,但產卵時損傷樹枝;鳴聲為悠長的顫音。
雪白樹蟀(Oecanthus fultoni)通稱溫度計樹蟀,因其在15秒鍾內發出的顫音數再加40,便大約等於當時的華氏溫度。棲息在喬木和灌木的種類夜間叫,草叢種類日夜都叫。
蟻蟋亞科(Myrmecophilinae)的種類小型,3~5公釐長,無翅,弓背,生活於蟻巢中。
鉦蟋亞科(Mogoplistinae)的種類(無翅灌叢蟋)常見於灌叢或熱帶多沙地區水邊的碎石下,體細長,5~13公釐,無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鱗片。
蛣蛉亞科(Trigonidiinae)的種類(有翅灌叢蟋)4~9公釐長,產卵器劍形,生活於池邊灌叢中。
金蛣蛉亞科(Eneopterinae)的種類(褐色灌叢蟋)較大,瘦長,淺褐色,常見於樹上或灌叢中。
B. 帽子的蟲子是什麼
蟬(半翅目蟬科動物)
別稱知了/知拇吖/嗶蟬/海咦/蛭蟟/蛣蟟,知了龜/知了猴/蛣蟟龜/爬杈/季鳥兒
同義詞知了(一種同翅目昆蟲)一般指蟬(半翅目蟬科動物)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
蟬生活於世界溫帶至熱帶地區(已記錄約 2000 余種蟬)。一些分布於沙漠地區的種類,當體溫過熱時,會從背板(tergum)排出多餘的水分,進而達到冷卻及散熱的效果。
這東西算害蟲類,靠嘴上的針吸食樹汁來維持僅僅存活的幾十天,而蛻化前能在地下蟄伏幾年甚至幾十年。蟬蛻可入葯,可食用(蛻皮前好吃,用鹽腌一宿,直接用油炸不加任何調料就是一道美味)
除了腿部有倒刺外(扎不進肉里),並不能傷害人畜,直接用手拿起就可,母的一般叫啞巴,不會蟬鳴,腹部無其他東西,公的則腹部有兩個鱗片狀發聲器,也就是夏天聽見的蟬鳴叫都是公的發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