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非洲土著服飾特點
非洲土著人的著裝也是千奇百怪,很難用一個統一標准來衡量。
男人基本上都是穿長褲,只有一些少年才穿短褲。按照他們的著裝可以分成三類人,一類是經常勞作的有事情做的人,是穿長褲和T恤、襯衣或其他,另一類是穿西褲和襯衣的,他們悠閑的走在並不平坦的街道上。還有一類是名副其實的西裝革履的人,不論當時天氣有多炎熱,環境怎麼塵土飛揚他們依然是白襯衣、打領帶、皮鞋錚亮,有時候會再配上一個方方正正的小皮箱,他們擁擠在破爛廢舊的公交車在泥濘的道路上顛簸到目的地。
炎熱的天氣他們帶的帽子也是五花八門,除了有普通的遮陽帽外,還有用植物編制的牛仔帽、四周一圈軟帽檐的布帽、更有厚厚的棉氈帽、甚至還有的人頭戴黑色的棉皮帽,我想在這里戴帽子的作用不只是為了遮陽應該還有隔熱的作用吧。
非洲人比較怕冷,在陰雨天,我們還是短褲、T恤的時候,他們有的人已經穿上棉坎夾、皮衣等。
女人們的著裝比較簡單,以穿裙子的居多,頭巾和長及腳面寬大的裙子往往是由同一種布料製作而成,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穿衣一塊布」吧。喜歡使用顏色鮮艷、亮麗,圖案醒目的布料。
她們常常在腰間圍上一塊布,這塊布在不同場合可以有多種用途。非洲很多人的家庭都有三、五個孩子,有的則更多,女人們外出就用布把小孩背著腰間。外出需要帶什麼東西也可以用布包好了頂在頭上。還可以把布纏著頭上用於緩沖頭上重物的壓力。
非洲人的身材很好,他們四肢修長,胖瘦適中,特別是非洲女人曲線分明、亭亭玉立。這可能與他們的飲食和經常頭頂重物有一定的關系。
⑵ 四個戴黑帽子的非洲人是什麼梗
最近四個黑人抬棺材的視頻火了.所以就有了這個梗
⑶ 為什麼非洲人怕曬要帶帽子
非洲黑人~拍曬黑~
⑷ 二戰 法國外籍軍團 紅帽子的非洲人
法國外籍軍團(法語Legion etrangere,英語French Foreign Legion)是由外國志願兵組成的陸軍正規部隊。擁有和正規軍同樣的裝備。由來自136個國家和地區約8000名志願者組成。創立於1831年,當時為了解決法國國內的外國人犯罪問題,同時補充戰爭中死傷的法國軍隊兵員,由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斯(在位1830-1848)下令組建。志願者加入時可以隱瞞國籍和姓名,假名或改名也可以。因此曾經有很多罪犯加入,2000年以來開始對志願者進行詳細的經歷調查,曾經服過刑的人已經無法參加了。同時加入者可以拒絕參加針對母國的戰斗。組建後參加了阿爾及利亞,墨西哥遠征,之後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近年來,參與過剛果·波黑·第一次海灣戰爭等。同時不僅限於戰爭活動,緬甸的維和援助活動·海地的鎮壓暴動·印度洋地震的災害援助也可以見到法國外籍軍團的身影。1999年開始,根據相關法規的調整和法國陸軍的再編,法國外籍軍團做為法國陸軍正規軍的地位更為強化,椐某法國將領所言,外籍軍團不是外國人部隊,而是法國正規軍。因此,軍團的裝備和編制會有所改變,士兵的生活條件也會改善。
為了應對在戰爭和熱點地區的勢力存在,戰斗人員的維持是各國(各勢力)的一個重要課題。考慮到培養一個士兵的時間和資金,可以說僱傭擁有戰術技能的經驗者是合理的,所以發生戰爭時,在徵兵制度以外,僱傭占軍隊人數比例很小的,由外國人組成的部隊,直接參加戰斗或是進行戰鬥技能和戰術指導的場合很常見。這樣的群體一般叫雇傭兵。法國外籍軍團與此不同,並不會打散進入部隊,而是作為一個部隊編制完全獨立,所採用的外國人志願者和普通的正規軍一樣,從新兵教育開始,在各自部隊駐地進行專業技能訓練。雇傭兵在戰爭或沖突結束後,合同就會終止,而外籍軍團作為法國正規軍部隊編制永遠存在。
但是,作為法國為了維持大國地位,而投入激戰地區的部隊,和正規軍相比還是有種可以隨時舍棄的地位,今後大概也不會改變。1831年3月10日法國外籍軍團創立。
1831 ~ 1857年 派遣到阿爾及利亞鎮壓當地抵抗
1831 ~ 1833年 舊外籍軍團(Ancienne Legion)
1835 ~ 1837年 新外籍軍團(Nouvelle Legion)
1837 ~ 1855年 第1外籍團(1er Regiment de Legion)
1837 ~ 1855年 第2外籍團(2eme Regiment de Legion)
1855 ~ 1859年 第2外籍軍團(2eme Legion etrangere)
戰死人數 844名。
1832年 7個團建立
第1團 瑞士人組成
第2,第3團 瑞士,德意志人組成
第4團 西班牙人組成
第5團 義大利人組成
第6團 比利時,荷蘭人組成
第7團 波蘭人組成
1834年8月 外籍軍團隊旗到達阿爾及利亞
由法國國王的長子奧里安大公所授,上書"Le Roi des francais a la Legion etrangere"(法國國王授於外籍軍團)。
最初外籍軍團的口號是 "Valeur et discipline"勇氣和紀律。(1920年改為"Honneur et fidelite"名譽和忠誠)然後就是戰斗南征北戰,直到1861年墨西哥、卡美羅內村,發生了一起很小的戰斗。
26歲的老兵丹茹,帶領著65人去接應運輸隊,被1500名墨西哥士兵包圍(原准備去偷襲法軍營地)這時墨西哥士兵在外面喊話,叫他們投降。丹茹回答到「我們首先選擇死亡!」,於是戰斗開始了,戰斗很激烈,丹茹很快戰死了,它的後繼任威綸中尉也戰死了,再後繼人毛德接過指揮權時,只剩下5個士兵,9個小時的戰斗耗光了他們所有的彈葯,於是6個人向墨西哥軍發起了最後的白刃沖鋒...戰後,一個倖存者帶回了丹茹的假臂(在早期:塞瓦斯波托爾戰斗中,丹茹失去了左臂,當時他裝了個假手),這個假肢就成了外籍軍團的圖騰,代表著「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二戰時,法國迅速崩潰,外籍軍團也面臨著危機!首先是軍團內的德國人有一小部分脫離(2000人),不願參加對同胞的作戰,然後軍團失去政府後的歸屬問題又纏上了他們(維希政府?還是自由法國?),最後他們決定參加自由法國,對德國軍團作戰,當時盟軍給他們運來了鋼盔(外籍軍團一般戴沙漠用的傳統布制平頂帽),但是外籍軍團為了向德國軍隊表示和他們交戰的是法國人!為了維護法軍的尊嚴!拒絕攜帶鋼盔,便向德軍發起了進攻...讓德軍明白了,法國人仍在戰斗戴高樂的自由法國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聲望!軍隊全都支持著這偉大的將軍,將其擁上了總理的寶座!
1958年,阿爾及利亞叛變!軍隊滿懷希望的將戴高樂扶上總統的位置,希望能恢復法國的尊嚴!可是,戴高樂的表現令人失望,他和叛軍和談了,承認了阿爾及利亞獨立。國內一片嘩然!特別是外籍軍團!阿爾及利亞可是他們的駐地啊!於是,他們武裝威脅反對戴高樂的政令!結果,戴高樂憑借高超的演講技巧,瓦解了士兵的鬥志,把外籍軍團軍官逮捕了。戴高樂想解散外籍軍團!但是國防部長強力扣押下這項題案,戴高樂只好換掉了『不可靠』的軍官,縮小了編制,並且將軍團召回本土,大名鼎鼎的外籍軍團變成了一支普普通通的國內守備軍了,和一般軍隊再也沒有什麼兩樣了
⑸ 非洲人但是佩戴回族的帽子請問那是什麼國人
各個國家的都有,雖然是黑人,但是也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非洲很多國家都有穆斯林和清真寺,你看到的帶圓形小帽的就是。
⑹ 非洲人的服裝及其著裝特點
非洲人的服裝特點:
1、非洲服飾一直是相當的特色鮮明。這些服飾設計大多都色彩絢爛,圖案顏色對比強烈,一般設計感比較強,有對稱的習慣。服飾款式大都為長寬,比較寬大,領子部分以無領或者矮領為主。
2、非洲婦女的服飾則要復雜得多。「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非洲女性亦不例外。
3、非洲女性不穿褲子,通常只著非洲式連衣裙,貧苦人家就是一塊裹身布。這種連衣裙一般裸露雙肩,布料色彩以艷紅、翠綠、靛藍、青紫為主色,中老年婦女則多為白、黑色。
4、非洲婦女喜歡色彩鮮艷、圖案粗獷、線條奔放的連衣裙,顯得既大方雅緻,又惹人注目。有的地方裹身布從胸、腰圍到腳趾。
(6)非洲土著的帽子擴展閱讀
非洲是人類文明歷史最悠久的大洲,自1871年達爾文在《人類起源》中提出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後,世界考古學界提供了大量的物證,表明非洲尤其是東非和南非,可能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
從古代猿類進化到現代人類有5個階段:臘碼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在非洲都有發現,且其演變過程比其他洲更具有連續性,各個階段的時間也比較早,這都說明非洲很可能是人類的發源地。
現代分子生物學興起以後,進一步力證現代智人全部起源於非洲。現代分子生物學運用遺傳學的工具對非洲、歐洲以及亞洲人種的母系線粒體和父系Y染色體進行分析,發現不同人種共同的祖先距今天的時間為14.3-14.4萬年,現代智人走出非洲是在5萬年到7萬年前。
世界上最古老的黑人王國是尼羅河中游的努比亞人所創建的庫施王國,建立於公元前十世紀,由於後遷都於麥羅埃,所以又被稱為麥羅埃王國。公元前8世紀,庫施國王卡什塔征服上埃及首府底比斯,其子皮安基(前751~前716在位)繼而佔領孟斐斯,成為庫施和上埃及的國王 。
約公元前730年,皮安基之弟沙巴科建立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又稱努比亞王朝。約公元前656年,由於亞述人入侵,努比亞人被迫退出埃及。公元350年,庫施王國為阿克蘇姆帝國所滅。庫施王國在文化上深受古埃及影響,但仍保持了很多自己的特點。
⑺ 在非洲當地的黑人愛戴棉帽子,天兒本來就炎熱,捂大蛆啊
等你去了非洲就知道了,那是隔溫的最好方式。本人在煉鋼廠工作過,即使最熱的夏天,也要穿長袖厚衣服去工作,不然能烤死。
⑻ 非洲土著居民衣著文化
非洲人講究發型,尤其是婦女,她們除了穿著艷麗多彩的服飾外,還喜歡梳新穎、雅緻的發型。
非洲婦女的頭發生來捲曲,自己無法梳理,需要別人幫助。所以在非洲各國城鄉,到處可看到專門為婦女梳頭的流動攤位。非洲理發師心靈手巧,能根據不同年齡、身份和職業,設計、梳理出各式各樣美觀大方、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型。小姑娘的發型大都輕巧活潑,有的是沖天小辮,直立頭頂,有的以頭頂為中心,從上往下緊貼頭皮梳成排列勻稱的多條發辮;青年婦女喜歡圓型發式,由向四周豎起的無數根辮子組成,或用青絲黑線纏繞編成各種圖案;中年婦女則用絲線與頭發一起編成辮子,或挽在頭頂,或披在肩上,有的將短發拉成緊貼頭皮的一條條小辮,形如西瓜,有的將頭發分成大小相同的小塊,扎緊後相連,狀似菠蘿。此外,因形狀而得名的還有「魚鱗型」、「螺絲型」、「貝殼花紋型」。有的婦女還在發型上裝飾貝殼和珠子,顯得光彩照人。近年來,非洲理發師又設計出一種新發型,即在頭頂和脖根之間,梳起兩排高低一致,相間有序的多孔小橋,恰似「小橋流水」,異常別致。非洲婦女梳一次頭很費時間,短則一二小時,長則三四小時。
非洲人講究發型不僅是愛美的表現,而且還表明非洲各國人民的民族屬性、傳統觀念和性格特點,乃至人的不同處境。例如,婦女剃了光頭,通常是寡婦標志,說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小孩頭上分別留有一綹、兩綹或三綹頭發,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親、母親或雙親;幾內亞富爾貝族人不論男女,只要頭發蓬鬆散亂,便是告訴人們,他們正在服喪。
在非洲,男人的發型並不比婦女的遜色。如有的祖盧族男人,把辮子理成纓絡垂額的造型。幾內亞的科尼亞克族男人有個傳統觀念:公雞是寶貴品質的化身。因此,他們常在剃得精光的頭頂上,梳一個高高的雞冠式發型,引以為自豪和驕傲。
馬里人喜歡把發型做得很高,就像羊犄角一樣豎在頭上。摩爾族人的發式像駝峰,有時乾脆模仿駱駝,以表明自己具有駱駝那樣吃苦耐勞的精神。人們在東非發現,一些軍人常把頭發集中到腦後,梳成一條辮子,好像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並用油脂和其它粘合物把發型固定,這是馬薩伊族的傳統習慣和愛好。烏干達的迪迪族人把頭發梳成蘑菇傘型,據說是為了保護眼睛,防止耀眼陽光的直接照射。
非洲人梳辮子的數量也因習俗不同而有差別。譬如多貢族人,他們用頭發捻成整整80條小辮,以示「民族團結」之意。
位於烏干達—肯亞邊境的游牧民族南迪人外出參戰時,家鄉任何人都不能提出征戰士的名字,而必須用飛鳥的名字來稱呼他們。假如哪個孩子忘記這一禁忌,脫口說出遠方戰士的名字,媽媽便訓斥道:「不要說那些天上的飛鳥!」
剛果的班加拉人如果正在打魚或者打魚回來時,他的名字便暫時不用,任何人都不得提起。無論這位打魚人的真名叫什麼,人們都不加區別地稱之為「姆威爾」。其原因是河裡到處有精靈,如果聽到漁人的真名,就會捉弄漁人,使之一無所獲或所獲甚微。即使漁人捕到魚帶上岸來,出售時,買主也不能呼其真名,因為此刻,若精靈聽到漁人的真名,便會記在心裡,日後懲罰他或損壞他捕到的魚,使其賣不了好價錢。因此,漁人若受到任何叫他名字的人的嚴重危害,他都可以要求那位無意中喊出他名字的人,以較好的價錢買下他的魚,作為補償。
烏干達部落的盧格巴拉人,很講究由母親給新生兒取名,所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常常表示父母雙方或一方的行為及性格,如:「犯懶」,指父母懶惰;「在啤酒杯里」,父親是個酒鬼;「不給」,母親為丈夫准備的飯菜太差。此類名字,大多對父母都是非贊美性的,甚至常常暗示父母一方或雙方的疏忽、品行不端或社會地位低下以及物質的匱乏。像「惡巫女」、「養漢老婆」、「無親無友」、「窮丁當」、「挨餓」等,都是人名,當地巴尼歐羅人的名字,則常與死亡、憂傷、貧窮、鄰里仇怨等主題有關。
非洲有個家喻戶曉的童話,記述了一則取名的故事:有位母親接連生了6個兒子。他們長大後,結伴外出旅行,很久都沒回來,母親又著急又擔心,卻毫無辦法。後來母親生下第七個兒子,因為他生下來時恰好落在母親大拇指旁,便起名叫「大拇指」。
我有一位遠親,曾在坦尚尼亞工作。據他講,那兒的人喜歡用官職「少校」、「部長」等取名。有一次他問一個小夥子叫什麼名字,小夥子卻說:「再見。」他愣住了。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姑娘,問她的名字,她說:「您好。」他便答道:「謝謝,你叫什麼名字?」姑娘又說:「您好。」這樣重復了好幾遍,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再見」、「您好」都是人名。
我的一位朋友在剛果任過教,他的學生中有許多人的名字很怪。有一個叫「痛苦」,他是母親難產生下來的;另有一個叫「聲音」,他落地時母親剛好聽到遠方火車的汽笛聲;還有一位因為是雙胞胎,名字叫「珍珠雞」。
1.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舉起右手、手掌向著對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並沒有握石頭。」顯然,它是在表明:「沒有武器」這個習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採用,只不過樣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說是友好的象徵。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國黑人對Black一詞並沒有抗拒心理。可是,一聽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販賣到美國做奴隸的黑人及其子孫),就勃然大怒。非洲人對Negro、Black二詞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認它的含意。強調膚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
稱呼非洲人,最好照他們的國籍來稱呼。非洲人一般說來國家意識相當強烈,直呼其國名,他們聽來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稱呼有特定對象
稱非洲黑人為African可犯了嚴重的錯誤。在非洲,所謂的African並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國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著,碰到別人稱他們為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厭惡。
4.莫拍落後鏡頭
任何國家都有骯臟透頂、窮人群集的地區,世界首富的美國,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臟亂地區興致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當地人就會提出抗議,甚至不肯當你的向導。
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最不喜歡自尊心受損,這是身為觀光客務必認清的事實。一見落後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這無異在找人家的渣兒,如此欠考慮的行為,還是不做為妙。
5.莫瞪眼看對方
古時候的衣索比亞,侍者是背對主人(或客人)來服務的。衣索比亞有個迷信,那就是:有人瞪你看時,被瞪看的人不是災禍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這個國家,跟當地人交談或碰面的時候,可不能目不轉睛地瞪看對方,這么做,對方一定大感不悅。
在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氣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特色,在非洲,原產的香料與蔬菜、水果較多,且品種多樣,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將許多種食品混在一起烹飪的方法,對於肉食大多採用烤制之後,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製作方法,對於麵食則採用與其他水果相拌過油微炸的方法。
由於歷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傳統的烹制方法外,也吸納了很多法國菜式的做法,另外還受來自義大利和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許多影響,從而形成了風味獨特的食物結構。從北非到南非,由於種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其飲食的主要風格在於以烤煮燴燉等方式下的各種食物的「雜燴」。
非洲食物向來以調味的藝術而聞名,將各種香料與調味料,如辣椒、豆蔻、肉桂、丁香等,運用得淋漓盡致。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
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馬里,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波札那,在公眾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隨鄉入俗,須了解為宜。
⑼ 非洲土著面具上面的裝飾品是什麼東西
面具在造型上大致可分為一般面具、面具頂飾、盔形面具、肩荷式面具、裝飾性面具,多以人面、動物或人面與動物相結合造型。這些人面形象千差萬別,有的僅有眼眶、齜牙咧嘴、恐怖至極,有的雙目微睜、嘴角微翹、優雅嫻熟,有的眯著眼睛,似笑非笑,神秘莫測……不過也存在粗獷、稚拙、淳樸、簡約的風格共性。這種具有獨特藝術表現力的面具很容易把欣賞者引入一個玄妙迷幻的世界,卻又往往讓欣賞者忽略了其藝術表現手法的高超性,而急於去探究、解決這些形象是什麼,從哪裡來,用來做什麼等種種疑問。也許這就是非洲面具的魅力所在,讓人驚嘆於藝術而瞬間又忘卻了藝術。
⑽ 非洲獅子頭帽子。像歐洲戰士戴的那樣的
把獅子頭披在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