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去鄂爾多斯玩需要注意什麼呢
一、草原晝夜溫差大,到草原旅遊一定要帶外套和長褲。同時,由於天氣變化無常,要准備防雨衣物。二、內蒙古地區地處高原,日照時間長,光線較強,需要准備遮陽帽、太陽鏡、防曬霜。
三、在草原上住宿,夜晚難以辨別方向,帶上手電筒是必要的。草原面積很大,外出要結伴同行,小心迷路。
四、在草原上住宿,一般不配備洗漱用品、拖鞋,請提前自備。
五、參加草原各項活動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尤其是騎馬等活動要十分注意安全。
六、初來乍到者有時難 以適應草原上的飲用水,有必要准備一些礦泉水。
七、有大片沼澤地的草原,遊客要特別注意,不要隨便進入,以免發生危險。
八、注意環保,不吃野生動物,不採摘野生花卉。
九、在草原上開車、騎馬要在指定范圍內活動,以免迷失方向或破壞草場。
十、在寺廟參觀要摘下帽子,不準用手摸經書、佛像、壁畫、法器等,更不能從上面跨過,在寺廟里不準吸煙和大聲喧嘩。
『貳』 那個品牌的羊絨大衣好
羊絨大衣品牌推薦:韓依奴HQ1720-1、春竹OC、雪蓮SNOW-LOTUS、天山羊絨大衣、歐黎蔓 DYO629。
1、韓依奴HQ1720-1
這件羊絨大衣質量好,手感舒適,輕盈。顏色是紅色的,不要太亮,軟把手是今年的時尚。這是雙面羊絨。它質量好,設計好。它穿起來特別時髦。而且質地很好,是純羊絨,穿起來很暖和!而且還買不起球,質量非常可靠!
5、歐黎蔓 DYO629
大衣面料非常舒適,設計簡單大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一點也不顯胖,而且它的尺寸偏大,它是雙面的,有堅實的材料,清晰可見的天鵝絨層,和紋理的滿分。無論是去上班還是出門,這種風格都非常通用。天鵝絨層非常光滑和有紋理,非常精緻和溫暖。小肩墜有設計感,而且很薄。
『叄』 鄂爾多斯的民族問題有哪些
匈奴
當伊朗人種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薩爾馬特人)占據著草原地帶西部即南俄羅斯時,無疑地還包括圖爾蓋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亞;草原地帶的東部是處於突厥-蒙古種民族的統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國人所知。匈奴一名與後來羅馬人和印度人稱呼同一蠻族的名稱(Huns〔Hunni〕和Huna)是同詞源的。可能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地記載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紀時已經被中國人稱為嚴狁。更早一些的時候,他們可能被稱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歷史的黎明時期,中國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當時居住在中國邊境上,即在鄂爾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馬斯佩羅推測:所謂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紀時已經歸降於趙國的中國人。趙武靈王(大約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從他們那裡奪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區),實際上還奪取了今鄂爾多斯北部地區(約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範這些游牧民的進攻,秦國(陝西)和趙國(山西)的中國人都改他們的重車兵為靈活的騎兵。這一軍事改革帶來了中國服裝上的徹底變化;弓箭時代的長袍被從游牧民那裡學來的騎兵褲子所取代。從游牧民哪裡,中國武士們還模仿了羽毛裝飾的帽子、"三尾服"和後來對名為"戰國時期"的藝術起到很大作用的"帶扣"。也正是為了防禦匈奴,趙國及其鄰近諸國的中國人開始沿其北部邊境壘起最初的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和完成了城牆的建築,成為了長城。
據中國史家司馬遷記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匈奴似乎成為一支統一的、強大的民族,他們由一位名叫單於的首領統帥著,單於的全名漢文譯音是撐犁孤塗單於,中國人把這些詞解釋為"像天子一樣廣大的首領"。在這些詞中可以發現突厥-蒙古語詞根,特別是"撐犁"是突厥-蒙古語詞(Tangri,天國)的譯音。在單於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漢文譯音"屠耆"與突厥字(doghri)有關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實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為主的民族所能談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單於住在鄂爾渾河上游的山區,以後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這兒。左賢王--原則上是單於的繼承人--住在東面,可能在克魯倫高地。右賢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爾伯特·赫爾曼認為的那樣,在杭愛山區、今烏里雅蘇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統治集團內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個游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一般行進的方向是朝南,這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已成為習慣;類似的現象在匈奴的後裔、6世紀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中國人描繪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胡須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發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松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製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 上述服裝的一些細部,特別是裹齊踝部的褲子,對匈奴人與斯基泰人來說都是共同的。有許多習慣也是相同的: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羅多德(IV.65)記載,斯基泰人將敵人的頭蓋骨在沿眉毛平處鋸開,在外面用皮套蒙上,裡面嵌上金片,作為飲器使用。《前漢書》證實了匈奴人中有同樣的習慣。這一習慣特別是從老上單於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來飲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確實,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頭看作戰利品的。希羅多德(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在匈奴的後裔,即公元第6世紀的突厥人中,一個戰士墳墩上的石頭,其數目是與他一生中所殺敵人的數目成比例。這種嗜血性的風俗也同樣盛行於印歐種和突厥-蒙古種的游牧民中。斯基泰人用敵人的血灑在插在一個小土堆上的神聖的短彎刀上,以及喝一杯被他殺死的第一個敵人的血。匈奴人在訂盟約時,要用人頭蓋骨製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時,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用小刀把臉劃破,"讓血和淚一起流出來"。 像斯基泰人一樣,匈奴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他們生活的節奏也是由他們的羊群、馬群、牛群和駱駝群而調節。為尋找水源和牧場,他們隨牧群而遷徙。他們吃的只是畜肉(這一習慣給更多是以蔬菜為食的中國人很深的印象),衣皮革,被謝裘,住氈帳。他們信奉一種以崇拜天(騰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為基礎的、含混不清的薩滿教。他們的單於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體匈奴人(這個季節馬最壯)課校人畜。所有的中國著作家都把這些野蠻人描述成頑固的掠奪者,他們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耕地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後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他們被追趕時,他們的戰術是引誘中國軍隊深入大戈壁灘或是草原荒涼之地,然後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況下,以雷雨般的箭懲罰追趕者,直到他們的敵人被拖垮,被飢渴弄得精疲力竭,他們才一舉而消滅之。由於他們的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他們的弓箭技術,這些方法相當有效。在從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時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這些方法都很少變化。對於所有那些由馬上弓箭手組成的部落,無論是東方的匈奴人或是西方的斯基泰人,這些方法都是共同的。正如希羅多德所陳述的,斯基泰人對付大流士就是採用同樣的策略。大流士及時地意識到這種危險,並且在這種"退出俄羅斯"可能終止災難的來臨之前就撤退了。有多少中國將領後來因為缺乏這種謹慎,他們受到匈奴人佯裝逃逸的蒙蔽而進入沙漠荒涼之地,在那兒遭到了屠殺呢? 至於匈奴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的語言位置,一些作者,如白鳥庫吉傾向於把他們歸入蒙古種人。相反,伯希和從漢文譯本所提供的反復核對的幾次巧合中,認為全面來看,這些匈奴人應該屬於突厥種,特別是他們的政治領導人。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屬尚無定論,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於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於(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草原游牧帝國。漢初,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於,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南下附漢的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至西晉,南匈奴人在逐步轉向定居農耕生活,但除了上層貴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教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會結構變化不大。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除劉趙政權外,十六國中的夏(赫連氏)和北涼(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余眾後來歸附於興起的鮮卑。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起源
『肆』 內蒙古 包頭市 鄂爾多斯 哪裡有工作服印字 或安全帽印l字印ogo的
包頭市鑫宏偉物貿有限責任公司
華北地區最大的勞保用品經銷商
專業銷售工作服、安全帽、安全鞋
同時提供制服印字、工作服印logo、
安全帽印標業務
qq:1429231739
網路搜索:
包頭市鑫宏偉物貿有限責任公司
『伍』 鄂爾多斯婚禮的頭飾和服飾有講究嗎
鄂爾多斯婚禮即鄂爾多斯蒙古族婚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婚禮有哈達訂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亮點)、獻羊祝酒、求名問庚、卸羊脖子、分發出嫁、母親祝福、搶帽子、聖火洗禮、跪拜公婆、掀開面紗、新娘敬茶、大小回門等一系列特定儀式。
鄂爾多斯婚禮仍保留著男到女家娶親的習慣。結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設一座披紅掛綠的蒙古包,作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著鮮艷的蒙古袍、歡聲笑語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換上嶄新的裝束,忙碌著准備去迎親。
這種婚禮一般要持續兩天, 迎親的隊伍將在傍晚時分出發。新郎身著紅綢長袍,腰束金黃寬頻,腳蹬高統馬靴,由領頭人、祝頌人陪同,來到蒙古包前象徵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瑪尼宏棋桿下,由祝頌人領頭,在場賓客和韻,唱起歡樂的迎親歌:"成吉思汗時代許下的婚禮,是草原上最歡樂的時機。抬出那肥壯的牛羊,擺上那豐美的奶食,讓我們在這豐收的季節里縱情歡樂……"之後,迎親的隊伍揚鞭策馬向新娘家馳去。
即鄂爾多斯蒙古族婚禮,她集鄂爾多斯歌舞、飲食、文化、禮儀、風俗於一體,具有明顯的地域色彩。它起源於成吉思汗時代。生活在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大多為達爾扈特部落(他們現在也是成吉思汗陵的守陵人)的後裔,都是直接為元代宮廷服務的衛士歌手的子孫,她們世代相傳,較多地保存了當時的文化。
──乘馬娶親
下午申時,新郎家中,賓客盈門,饋贈禮品。主家擺下宴席,請來樂手、歌手,宴請大賓、伴郎、祝頌為首的娶親代表。宴罷,鼓號一響,已近日募。娶親的人們來到祿馬下面,祭過聖主成吉思汗。此時,披弓掛箭的新郎如一位即將出征的勇士被眾人簇擁過來。
據傳,戰時娶親,必佩戴弓箭,一為隨時備戰,二怕「搶親」的習俗。新郎翻身上馬,充當司儀的祝頌人端起一碗鮮奶,高聲吟誦《弓箭贊》《駿馬贊》。念了三遍後,一行四人的娶親隊伍策馬向新娘家馳去。
──閉門迎婿
娶親的隊伍剛到新娘家門前,准備就緒的信號就發出了:只見一股烈焰騰空而起。新郎暗松一口氣,徑直走向房門,不想閃出四位大嫂堵在門口,向娶親隊伍「發難」。祝頌人即刻上陣迎「戰」。這場舌戰一問一答,妙趣橫生。如果男方取勝,女方則收下牛犢紅筒,爽快放行。否則,不僅遭受奚落,還要被頂回。
──求名問庚
入夜,開始進行另一個儀式:求名問庚,這是婚禮過程中時間最長的一項內容。鄂爾多斯少女,出嫁時都要另起一個名字,在婚宴上公開。男方祝頌人與手持銀盅的新郎跪在地下,千方百計想套出新娘的新名字,女方四位大嫂答非所問,有意刁難。直到最後,新郎把哈達舉在手上,把求婚的禮品金銀對環擺在哈達上,祝頌人再次求情,大嫂們才生惻隱之心,從懷里取出一條哈達,說出新娘名字,雙方互換信物,此時已是黎明時分。
──送親上路
女方家最盛大的婚宴就要開始了。宴畢,新娘就要出嫁。所以也稱「離娘宴」。同時也是新郎的最後一次過關考試。先輪流給賓客叩頭敬酒,接受女方家親戚贈送的衣服佩飾,穿上才可以娶走新娘。進膳時,新郎必須當眾掰開一個半生不熟的羊脖子,一般羊脖子里總要塞根紅柳棍,以考驗新郎的腕力和智力。宴後,新娘就要登程,女友們把新娘團團圍住,進行「阻嫁」,男方奮力搶親。之後,開始裝扮新娘。館頭額吉解開新娘的大辮,蘸著碗里的清水,梳得油光凈亮,把鏈垂頭飾戴上,意味著少女時代就此結束,今後將以少婦的形象出現。女方送親的人准備好騎乘,在悠揚的禮贊聲中,蒙著紅紗的新娘由倆位胞兄牽著,緩緩穿過人群上了紅馬,向婆家走去。這時,女方賓客唱起了惜別的歌為她送行,直唱得新娘淚如雨下,不時地停馬回望。
──迎新拜灶
離婆家不遠時,男方派出的人已在野外迎侯多時,就地擺開酒宴為送親者接風洗塵。趁大家喝酒之際,新郎與祝頌人騎馬趕快逃走。按照風俗,跑得慢了帽子就有被搶走的危險。新娘的到來引起一陣暄鬧。由新娘家陪送的嫁妝從兩堆火中通過,而新娘也要由新郎牽著馬從火中穿過。以避邪免災。新娘步入正廳後,先向灶神三拜九叩,男方祝頌人同時為她吟誦<祭灶詞> 。然後,依次向婆家主婚人等叩頭,並接受贈禮,跪拜完畢,揭去喜帕,新娘方可在眾人面前亮相。
──新婚慶典
喜宴擺開,新婚典禮就此開始,第一個招待貴賓的隆重禮儀是獻羊背子,等<全羊贊>的吟誦聲一落,賓客就可以盡情品嘗,開懷暢飲了。同時,新娘開始接受各方親戚的贈禮,而這些送禮的賓客也會得到一份新郎家的回禮。接下來,新娘與新郎的父母依次向賓客敬酒。在一片歌舞聲中,鄂爾多斯婚禮走向了高潮,也走向了尾聲。 鄂爾多斯婚禮以男方娶親為主線,濃縮了蒙古族娶親過程中的精華內容,寓情於歌舞,場面熱烈歡快、詼諧喜慶,內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粗獷剽悍、豪爽熱情、講究禮儀的民族性格。鄂爾多斯婚禮集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禮儀習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慶、熱烈的情緒貫穿始終, 蒙古人認為: 「沒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 不能飛翔;沒有禮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恥笑。」
鄂爾多斯婚禮產生於蒙古遠古時代,形成於成吉思汗時期。它集合了鄂爾多斯祭祀、民俗、音樂、舞蹈和服飾等文化大成。《鄂爾多斯婚禮》將這種民俗傳統文化用歌舞劇形式搬上舞台。全劇共有8幕,分別是序曲《日•月•火》、《祈緣》、《迎婿》、《沙浴》、《惜別》、《婚慶》、《搖籃》、尾聲《天•地•人》。
『陸』 准備到鄂爾多斯旅遊,要准備什麼用品
1.帶上衣服:6789月份康巴什的氣溫基本在18-30度之間,因為高原,溫度變化較大,因此衣服需帶長衣長褲帶上防曬霜和常用葯品:2.注意防曬,帶好防曬霜,感冒葯,腸胃葯等。
3.帶上帽子:夏季康巴什旅遊太陽紫外線很強,出遊時,帽子不僅能遮陽、豐富服裝的層次感,而且來不及打理頭發時,更可一帽解決。
『柒』 鄂爾多斯有什麼特產
鄂爾多斯羊絨
羊絨(Cashmere)是生長在山羊外表皮層,掩在山羊粗毛根部的一層薄薄的細絨,入冬寒冷時長出,抵禦風寒,開春轉暖後脫落,自然適應氣候,屬於稀有的特種動物纖維。羊絨之所以十分珍貴,不僅由於產量稀少(僅佔世界動物纖維總產量的0.2%),更重要的是其優良的品質和特性,交易中以克論價,被人們認為是「纖維寶石」、「纖維皇後」, 是目前人類能夠利用的所有紡織原料都無法比擬的,因而又被稱為「軟黃金」
2、杭錦旗甘草
杭錦旗甘草是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的特產。杭錦旗甘草的開發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隋唐時期,杭錦旗巴音烏素的西北溝一帶就有「甘草城」之美稱,該地區生產的「梁外甘草」居世界同類產品之冠,遠銷歐、亞、美許多國家。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賦予了「杭錦旗甘草」不同於其他地區甘草的特定品質。
3、鄂托克阿爾巴斯山羊肉
鄂托克阿爾巴斯山羊肉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的特產。其肉質細、高蛋白、鮮香爽口,被譽為「肉中人參」。鄂托克阿爾巴斯山羊肉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阿爾巴斯山羊是世界一流的肉絨兼優型珍稀品種,2001年被列入國家動物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一級保護品種之中。其絨輕如雲、白如雪、細如絲,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纖維寶石」、「軟黃金」,品質被全球公認為是最好的,並榮獲義大利「柴格納」獎
4、鄂爾多斯黃河鯉魚
鄂爾多斯黃河鯉魚是內蒙古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的特產。 所在地域: 內蒙古 申請人: 鄂爾多斯市水產管理站 公布日期: 2014年 劃定的地域保護范圍: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杭錦旗、准格爾旗、鄂托克旗沿黃河地區。
5、蒙式奶食
蒙式奶食鄂托克奶食品繁多,分食品和飲料兩大類。食品類——有白酥油、黃酥油、奶豆腐、奶果子、奶皮等。白酥油是鄂爾多斯地區特有的奶食品。把鮮奶盛入瓷罐發酵為沃奶(蒙古語稱「艾日格」),沃奶可分離出糊狀白酥油,味酸甜而不膩,拌吃炒米味更美。把白酥油放鍋內加熱,下米熬煮,油中的酸奶被米吸收後即連出淡黃色透明的黃酥油來。將鮮奶熬滾,用勺子不時地揚,使奶沫浮在上面,待冷卻形成一層皮,取出放在通風地晾乾,即是奶皮(蒙語稱烏日莫)。
6、鄂爾多斯紅蔥
鄂爾多斯紅蔥在我國,蔥的品種有十幾種。像葉黃鮮嫩的羊角蔥,葉綠青甜的小蔥,形美辛香的改良蔥,但都沒有紅蔥辛辣有味。紅蔥,因表皮呈紅色,故名。鄂爾多斯人愛吃紅蔥,農民也愛種紅蔥。金秋十月,無論是城市、農村,人們總要忙忙碌碌地儲備紅蔥,以便冬、春食用。
『捌』 鄂爾多斯定婚風俗
讓我來詳細地介紹給你。
配弓娶親
內蒙古的地域十分遼闊,因而蒙古族的婚姻儀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其中尤以鄂爾多斯婚禮最為精彩。鄂爾多斯婚禮已經流傳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風格和情趣。這種婚禮一般要持續兩天,自始至終都洋溢著迷人的蒙古族風情。
鄂爾多斯婚禮仍保留著男到女家娶親的習慣。結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設一座披紅掛綠的蒙古包,作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著鮮艷的蒙古袍、歡聲笑語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換上嶄新的裝束,忙碌著准備去迎親。新娘則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內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來。
分辮出嫁
迎親的隊伍將在傍晚時分出發。新郎身著紅綢長袍,腰束金黃寬頻,腳蹬高統馬靴,由領頭人、祝頌人陪同,來到蒙古包前象徵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瑪尼宏棋桿下,由祝頌人領頭,在場賓客和韻,唱起歡樂的迎親歌:「成吉思汗時代
許下的婚禮,是草原上最歡樂的時機。抬出那肥壯的牛羊,擺上那豐美的奶食,讓我們在這豐收的季節里縱情歡樂……」之後,迎親的隊伍揚鞭策馬向新娘家馳去。
閉門迎婿
按照傳統的禮節,迎親隊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騎馬繞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馬,歡聚在新娘家的親友便迎上來,寒暄之間,迎親的祝頌人還未來得及下馬,他手捧的哈達就給新娘家的一位廚師用燒火棍接過去。這時,新娘的親友們在包外圍成一個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樣子,還用一條絲帶將迎親者擋住,這叫「綵帶隔門」。於是善於辭令的祝頌人便高唱鄂爾多斯民歌發問:「你家天天關門,還是見我們來了關門?是嫌我們來的人多,還是因為錯過了時辰?」口齒伶俐的伴娘就會用民歌反唇相譏。這樣,雙方一唱一答,充滿情趣,直到最後,伴娘才收起綵帶,放迎親者進包。
獻羊祝酒
進包後,祝頌人拿出送給新娘的首飾和衣物,請女方父母親友過目,並敬獻上奶酒和全羊
『玖』 erdos是什麼牌子
中國毛衫品牌,中文叫法鄂爾多斯,創立於1979年,在國內算比較有名氣的服裝品牌。以「溫暖全世界」為己任的鄂爾多斯 (Erdos) 集團,再因世界絨城和世界硅都的傳奇而享譽中外。
鄂爾多斯為國際化高端羊絨服裝品牌,其雙面提花羊絨外套比較有名。另外,鄂爾多斯羊絨產業是產業鏈完善、工藝技術水平先進的羊絨紡織產業企業。集團擁有科研基地-國家羊絨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從幾百塊的羊絨衫到幾千塊的羊絨大衣,整體來說,還是比大眾品牌貴的。但話說回來,真正的羊絨品牌,貴的確有貴的道理,畢竟光是羊絨成本都不便宜。況且鄂爾多斯無論是從工藝還是品牌附加值來說,都值得起這個價,對於喜愛羊絨服飾的品質人士來說,算性價比較高的了。
羊絨衫怎麼挑選
摸
羊絨衫表面60-70個mm,毛也比普通的羊毛細,平均細度在14-16um間,因此摸上去有種絲滑的感覺,相當舒適。但是商場里有些羊絨衫,摸上去很滑,摸完後手指搓搓還有滑的感覺,那是衣服上面撒了滑石粉。
抓
羊毛的毛有髓質,是實心的,而羊絨衫的毛是無髓空心的,因此相當有彈性。用手抓握一把,有一種糯米彈性板的感覺。
放
抓一把羊絨在手,然後放開,羊絨因是動物蛋白,而會立即恢復平整,難以起皺。
照
拿著羊絨衫,對這光亮處照一下,擦看羊絨衫的密度,紋路清晰整齊,不易透出光線。密度松的則顯得條例出亂無章,易透光。一件好的羊絨衫不僅要求有好的羊絨純度,還要求有一定的用量。這就是判斷羊絨衫的一個重要標志。
『拾』 鄂爾多斯
據我了解 有襪子帽子圍巾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