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軾的全文故事
我學的是蘇軾的<前赤壁賦>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 關於蘇軾的小故事,急!!!
一、佛與牛糞
相傳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和尚共同打坐悟禪,時間過了很久,佛印突然對蘇東坡說道:「我看你的坐姿,非常像佛。」蘇東坡聽聞後滿心歡喜,但是蘇東坡想超越佛印,就對佛印說:「我看你的坐姿,就像牛糞一樣。」
佛印聽聞卻後面不改色,僅僅微微一笑,不再言語。蘇東坡回去後就把事情告訴了蘇小妹,想不到蘇小妹卻說:「兄長你輸了!」問:蘇東坡輸在哪了?
二、八風不動與放屁
相傳又有一天,蘇東坡覺得自己禪意大進,於是賦詩一首,送給佛印觀看,詩中有一句為: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不曾想佛印看了這首詩之後,批了兩個字「放屁!」。蘇東坡看到批註後大為惱怒,於是找佛印理論,又不曾想佛印早已等待他多時。
佛印回答蘇東坡說:「你不是八方不動嗎?」蘇東坡立即羞愧難當。再問:蘇東坡為何羞愧難當?
三、觀音拜的是誰?
相傳還有一天,蘇東坡與佛印散步於郊外,途中看到一座觀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禮拜觀音。蘇東坡看到這種情形問道:「我們手上掛著念珠,拜的是觀音,那麼觀音手上掛著念珠,拜的是誰呢?」佛印回答道:「觀音拜的是自己。」再問:觀音為什麼拜自己?
四、考官出題
蘇東坡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時,在當地開課講學,培養出許多知名學子。朝廷派來一名考官,名為巡視講學,實為查看動靜。考官來到後,想把東坡的名聲壓下去。一天清早,他對東坡說:「蘇學士名揚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滿腹文章,我要見識見識,請找幾名前來面試。」
蘇東坡即刻挑了十名學生來見考官。考官指著外面的寶塔出了上聯:寶塔尖尖,七層四面八方。結果學子們都對不出來,一個個滿面羞慚,低頭搖手。考官帶著嘲笑的口吻說:「蘇學士,這……」
蘇東坡不慌不忙地說:「他們已經對出來了,對的下聯是:玉手搖搖,五指三長兩短。」考官無言以對,只好自我解嘲說:「蘇學士真是名不虛傳,佩服佩服!」
五、巧罵貪官
蘇東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時,有一次微服出訪,到了處州府,在一個親戚家赴壽宴,在場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蘇東坡。酒席間,有人提議:「我們來行酒令助興,各位看怎麼樣?」當時知府楊貴和縣令王筆也在場,二人都是貪官。
王筆說:「我先來。一個朋字兩個月,一樣顏色霜和雪;不知哪個月下霜,不知哪個月下雪。」另一個官員接著吟道:「一個出字兩重山,一樣顏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楊貴也搖頭晃腦地吟道:「一個呂字兩個口,一樣顏色茶和酒;不知哪張口喝茶,不知哪張口喝酒。」這時,蘇東坡吟道:「一個二字兩個一,一樣顏色龜和鱉;不知哪一個是龜,不知哪一個是鱉。」
蘇東坡剛一念完,王筆就醒悟過來:好哇,「龜」和「貴」,「鱉」和「筆」都是同音字,這不是辱罵大人楊貴和我王筆嗎?他立刻指著蘇東坡喝道:「狂徒,你膽敢罵人!」
蘇東坡說:「要說罵人,我看你們剛才吟的才是罵人。霜雪是見不得陽光的,煤炭是要燒成灰的,茶酒進肚是要變成尿的,都是很快消亡的東西,這還不是罵嗎?而龜鱉是長壽的標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壽的。」
王筆無言以對。楊貴這時才看出這位客人有來頭,詢問蘇東坡的身份後,他們心中暗暗叫苦。
3. 蘇軾關於那個菊花的故事是什麼
宋朝,有一個大文學家蘇東坡,是翰林院的學士,人們都稱他"蘇學士"。
有一天,他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沒有在家。他見王安石的書桌上有一首詠菊的詩,這首詩沒有寫完,只寫了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了,心裡想道:這不是胡言亂語嗎?「西風」明明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與秋露鏖戰,是能耐寒的。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大錯特錯?
於是他詩興大發,不能自持,便提筆做墨,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來以後,看了這兩句詩,對於蘇東坡這種自以為是的作風,很不滿意。
他為了讓事實教訓一下蘇東坡,便把他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氣,連日大風。一天,風息後,蘇東坡邀請了他的好友陳季常到後園賞菊。只見菊花紛紛落葉,滿地鋪金。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事來,不禁目瞪口呆,半晌無語,恍然悔悟到自己錯了。
據考證,上面故事時間不對。
蘇軾被貶黃州時,王安石已辭官歸田,自然不可能為一首菊花詩而計較並將蘇軾發配到黃州。
真實的情況是,王安石雖然與蘇軾政見上時有相左,但也是頗有胸襟之人,在得知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後,王安石心急如焚,急忙上書皇上,說蘇軾是人才、是名士,豈有聖君誅殺人才名士的。
這個高帽子給皇上一戴,才救了蘇軾,才有了蘇軾發配黃州這段故事。可見蘇軾被貶黃州,既與黃州菊花無干,也與王安石無干。
4. 蘇東坡讓一個人頭戴蓑帽
一天,蘇東坡訪有回來,行之山腳,天熱口渴。抬頭半山腰有座寺院,他找了一塊青石板坐下,要待婢戴上草帽,穿上木屐,去寺院取東西。待婢問何物,東坡不語,她只好來到寺院。和尚問他來去什麼,她說蘇東坡並沒有說明,只要她頭戴草帽,腳穿木屐來取東西。和尚心知其義,就將蘇東坡所要之物讓她帶回。
其實蘇東坡要的就在他奴婢身上所顯示
"茶":'人'頭戴'草'帽腳穿'木'屐,就是(茶)字
5. 蘇軾發明的帽子是什麼樣子的
東坡帽
東坡帽是南方人用來防日曬雨淋的「竹笠」。之所以稱「東坡帽」,據說是經蘇東坡親自改造製作而成的。東坡帽在斗笠外沿處圍上了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以免陽光直射到人的臉龐。戴「東坡帽」的多為婦女。
東坡帽的樣式
從表面上看,它與一般的竹笠相似,只是大了點;但仔細觀看,則可發現於笠沿處圍上了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以免陽光直射到人的臉龐。戴「東坡帽」的多為婦女。幾十年前,我在廣東
東坡帽
的惠州和海南的儋縣(古稱儋州)的田間見過這種很特別的「帽子」,經詢問當地人才曉得叫「東坡帽」。因為惠州和儋縣都是蘇老先生的流放地,兩地相隔千山萬水,布帽的制式和名稱卻毫無二致,故非妄言。蘇老夫子從民本出發,如此情系農民,真是用心良苦。
他被貶謫到廣東的惠州和海南的儋縣(古稱儋州)時,就將南方人用來防日曬雨淋的「竹笠」做了改動,因而又有了另一種的「東坡帽」。這種「東坡帽」樣式和當地居民戴的斗笠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地方是比一般的竹笠大點,在笠沿處加上了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以防止陽光直射到人的臉龐。當地百姓一下就接受了東坡改革之後的這種帽子,這種東坡帽不是朝堂士大夫附庸風雅的裝飾物,而是勞作在田間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民必不可或缺的工具。因為惠州和儋縣都是蘇老先生的流放地,兩地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東坡足跡所至之處,東坡的印記自然留下,因而兩地帽的制式和名稱自出一轍。
東坡發明的帽子還不只是這兩種,在海南的時候他就利用椰子殼製成「椰子帽」。元符二年(1099),被貶謫到儋州的蘇東坡隨著對環境的逐步適應,與當地黎漢百姓來往的日趨密切,他那灑脫達觀、入鄉隨俗的情懷便常顯露出來。他別出心載地用椰子殼做了一頂帽子,還賦《椰子冠》詩一首:
天教日飲俗全絲,美酒生林不待儀。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
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發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
東坡帽的來源
蘇東坡性格豪放,為人瀟灑,不拘小節,喜歡寬松。他愛與朋友談詩論文,看書作畫,品茶飲酒,而且經常穿著便衣串門走戶。為了衣著穿戴方便,寬松舒適,他不但經常內穿和尚的衲衣,外套長袍,而且還為自己設計了一種筒高沿短、脫戴方便的高帽子。由於自身的人格和氣質魅力,他的這種穿戴方式,形成了一種自然高雅的學士文人的風度之美,引人注目,人皆欣賞。於是上至京師王公貴人、下至各地官紳之士,群起仿效,把蘇東坡設計的帽子叫「東坡帽」。這種「東坡帽」在宋朝畫家的作品中,多處可見。由宋入元的大文豪趙孟頫所畫的「蘇軾立像」和由明入清的大畫家八大山人朱耷所畫的「東坡朝雲圖」,蘇東坡都是頭戴此種便帽。
6. 蘇軾的故事
針鋒相對
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7. 蘇軾的故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仁宗嘉佑二年進士。歷官福昌縣主簿等。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出獄後,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
蘇軾對於詩詞賦文、繪畫、書法等無所不精,堪稱一代宗師,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生於一個飲酒世家,祖父、父親均嗜酒,而他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對人說:我每天要飲酒作樂,倘若沒有酒喝,就會疾病纏身。
他愛酒、飲酒、造酒、贊酒,在他的詩、詞、賦、散文中,都彷彿飄散著美酒的芳香。如「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醉醒醒醉,憑君會滋味,沈斟琥珀香浮蟻。」(《醉落魄·詠醉》)「酒勿嫌濁,人當取醇。」(《濁醪有妙理賦》)等等。
蘇軾雖然好飲酒,但酒量並不大。他自己說:我飲酒終日,不超過五杯。天下不能飲酒的,不在我的下面。我喜歡欣賞別人飲酒,看別人舉起酒杯,慢慢地喝,我的心胸就廣闊無比。似乎也嘗到了酒醉的味道,這種味道比飲者本人還強烈。我閑居時,每天都有客人來,客人來了,就得設酒招待。天下好飲酒的,也不在我的上面,常說人生最快樂的是身無病,心無憂。我確實能做到。「(《書東皋子傳後》)蘇軾在《東坡志林》里還說:吾兄子明飲酒不過三蕉葉(形似蕉葉的淺酒杯),吾少時,望見酒盞而醉,今亦能三蕉葉矣。
與中國的大多數文人一樣,蘇軾的飲酒,也往往是借酒澆愁,以酒來自我解脫。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台官吏皇甫遵,奉命從汴京趕到湖州衙門,當場逮捕蘇軾。罪名是蘇軾的一些詩文譏諷朝廷、指斥皇上。就這樣,蘇軾在監獄里被關押了130天,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烏台詩案。後幸得張方平、范鎮等人營救,才釋放出獄,貶職於黃州。到了黃州後,他心如止水,把貴賤、毀譽、得失,乃至生死都置之度外。他在黃州所寫的詩詞中,差不多都有一個酒字,這說明在曠達的外衣下,仍掩蓋不了他借酒澆愁的苦悶心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前赤壁賦》。賦中寫他與客人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在船上,他們一面飲酒,一面歌唱,一面欣賞江上的美景,似乎十分歡樂。繼而寫客人吹簫,其聲凄厲,氣氛陡然從樂轉悲。再接寫對歷史人物的懷念,抒發了對人生短促涉小的感嘆。最後寫主人的以慰,闡發了「變」與「不變」的哲理。於是客人轉悲為喜,一起暢飲酣睡,直到天明。在賦中,蘇軾企圖以曠達來擺脫對現實的苦悶,但實際上是擺脫不了的。這和陶淵明、歐陽修、李白等人以酒解愁,寄情山水的心態完全一樣。
蘇軾不僅會喝酒,而且會釀酒,有人稱他為「釀酒專家」。他在黃州釀蜜酒,以少量蜂蜜摻了蒸面,發酵,以米和米飯為主料做成米酒。在定州釀過松酒,這種酒甜中帶點苦味。在廣東惠州,釀過桂酒,用生薑、肉桂做配料釀成。這種酒,溫中利肝,輕身健骨,養神發色,常服可延年益壽,蘇軾稱這種酒是天神的甘露。
在海南釀「真一酒」。真一酒是上等好酒,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釀成,呈玉色,酒性溫和,飲之可解渴而不易醉。與王駙馬所釀碧玉香完全一樣。蘇軾特為此酒寫過《真一酒歌》和《真一酒詩》,說此酒是天造之葯,特別是和而庄。所以取名為真一是因為作者自釀、自取,與詩中的人間真一東坡老相合。
蘇軾與揚州
蘇軾於公元1092年做揚州知州,他在揚州的時間不長,二月到任,八月離開,前後只有半年。在短短的時間內,卻做了幾件頗有口碑的好事。一是他剛上任就上書朝廷,要求免去民間的「積欠」,使老百姓「稍知一飽之樂」。二是要求准許官船的船夫可以捎帶貨物,使他們有以為生。三是取消蔡京在揚州興下的芍葯「萬花會」。揚州的芍葯是名噪南北的,蔡京守揚州時,仿照洛陽牡丹盛開時作「萬花會」的做法,也搞起芍葯的「萬花會」,用花十萬多枝。「吏緣為奸」,揚州百姓對此深惡痛絕。蘇軾來到揚州,立即罷去了「萬花會」,有效地軛制了這種勞民傷財的做法。
公餘之暇,蘇軾也常探訪揚州的名勝古跡。石塔寺即古木蘭院,是唐代王播「飯後鍾」、碧紗籠」故事產生的地方。蘇軾有一首《石塔寺》詩,是針對王播的故事而作的翻案文章。大意是:王播餓花了眼辨不出東西,做詩忘記了時間,不以自己的飽餓來估量吃飯的時間,卻只顧聽打鍾,鍾難道是飯嗎?和尚開玩笑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在二十年後王播發達了,卻念念不忘這件事寫詩嘲諷?寺里當初如果一直養著他,對他只是有害無益。和尚知道王播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所以才故意刺激他一下,使其奮發圖強。應當知道,當時和尚飯後敲鍾,倒是有眼光有見識的行為呢!蘇軾是借王播的故事,對那些只記得人家一時的不是和以新顯傲故交的人表示一下遺憾與不滿。
蘇軾還有一首《谷林堂》詩。谷林堂在揚州大明寺內,相傳是在蘇軾任揚州知州時建造的。堂名就取自這首詩的開頭兩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蘇軾雖然在揚州任職的時間不長,但深受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這位才華橫溢的「文章太守」對揚州詩詞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8. 蘇軾的小故事
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十!
水果和葯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裡,僕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葯)。」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葯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葯名)。」嘆,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高風亮節
作為文人,難免就喜歡在政治上豪不避諱的抒發己見。幾乎就是才華同義詞的蘇軾也不例外,作為保守派的蘇軾對王安石的變法維新更是狂炮猛轟。
9. 蘇軾幼時經典故事
蘇軾小故事
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十!
水果和葯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裡,僕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葯)。」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葯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葯名)。」嘆,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高風亮節
作為文人,難免就喜歡在政治上豪不避諱的抒發己見。幾乎就是才華同義詞的蘇軾也不例外,作為保守派的蘇軾對王安石的變法維新更是狂炮猛轟。
10. 關於蘇軾的故事
蘇軾的故事
1、針鋒相對
蘇軾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2、旁敲側擊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
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
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麽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
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就請讓我就來大飽口福吧!」
3、反唇相譏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牆向東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牆東坡斜矣!」
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
嵌名為巧,雙關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
5、學無止境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於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沒料到,幾天之後,一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6、寺態炎涼
蘇東坡游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兩人落坐交談後,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後,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盞明燈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遊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蘇東坡用腳踢了一下石橋,同聲吟出一句上聯:
踢破磊橋三塊石
他回頭看看秦少游,要他對出下聯。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裡悶悶不樂。蘇小妹看丈夫一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麼事,一問才知是為了一句對聯。她二話沒說,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秦少游頓時大悟,道出下聯:
剪斷出字兩重山
註:上篇標題「寺態炎涼」,冷笑一聲自以為不壞。這一篇的標題「一盞明燈」,是指秦少游不點不明,不過點了以後還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門
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後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後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後真是欣喜若狂,他急於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託故阻止,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醜,於是怏怏地走了。
9、蘇門書香
一日,蘇洵來到後花園內,只見山石間流過一泓淙淙碧水,微風中送來陣陣花香。紅日西下,綠樹掩映,一彎新月掛在半天之上。這位老先生頓時詩興大發,忙喚來蘇軾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蘇洵說道:「如此佳境,不可無詩。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們各自吟出兩句詩來,且要將此二字依次作為上下句的末字,吾兒以為如何?」
兄妹一起應道:「父親說得好。」
蘇洵見兒女一起應允,十分高興,首先吟出兩句詩來:
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間過來香。
蘇軾一向以詩詞著稱,聽了父親的詩句,以為過平過俗,不以為佳。誰知正當他沉吟之際,調皮的小妹卻開口道:「兄長平日作詩,思路何等敏捷,想當初嘲弄小妹額角長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的詩句,得來何等迅速,今日緣何思路閉塞?」
蘇東坡一聽,知道小妹又在調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兩句詩來:
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這蘇小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妙,聽了父兄的詩句,兩相比較,覺得還是哥哥的略高一籌。心中尋思道:「長兄的詩句好則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遠處傳來杜鵑的啼鳴,她聞聲生情,也信口因此兩句詩來:
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小妹詩句剛吟出,父兄不禁齊聲贊好。
10、絕妙好罵
蘇東坡被貶嶺南為官,一日無事游山,只見一個小和尚跪在廟門口眼淚汪汪,十分奇怪,忙問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訴道,因為他在點燈時不小心將燈盞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還罰跪廟門口三日。蘇東坡一聽很氣憤,便走入廟內去見方丈。
廟中的方丈一聽說是當朝才子蘇學士來訪,喜出望外。蘇東坡一進廟門,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賴地央求蘇東坡留個手跡。
蘇東坡對這個方丈十分憎惡,但為了使廟門口那個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應了老和尚的請求,說:「寫字可以,但必須請廟門口那個跪著的小和尚前來為我磨墨展紙。」
老和尚一聽,立刻滿臉堆笑,連聲答應說:「阿彌陀佛,老納遵從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開紙,蘇東坡奮筆疾書,一幅對聯一揮而就:
一夕化身人歸去,八千凡夫一點無
時隔不久,佛印雲游來到此山,見了對聯捧腹大笑,問老和尚:「這幅對聯原是兩個字謎,你沒猜出來嗎?」老和尚連忙追問是什麼意思,佛印要過紙筆,揮毫寫了兩個字,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