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蒙古帽子的材料

蒙古帽子的材料

發布時間:2021-06-15 11:01:12

㈠ 蒙古族女性戴的圓頂帽怎樣製作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蒙古族服飾中最華彩的部分。當你親臨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禮場合時,總能看見戴著華麗頭飾的蒙古族女子。特別是每當姑娘出嫁時,新娘子那銀光閃爍、珠寶垂面的頭飾,總會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無論屬於哪個部落,還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婦女的頭飾都會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也記述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把一些勞動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為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華麗的蒙古族頭飾,是由金銀珠寶裝飾而成,顯然,這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關,除了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顯示民族個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為主,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仍然占據著他們的生活,為此,牧民們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遷徙。佩飾在漢文化中是作為服飾的點綴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形容更為貼切,她們喜歡珠光寶氣的裝飾自己,並且把頭飾看作是財富和美的象徵。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與這種生活相適應,頭飾也形成了自然古樸的風格。它除了裝飾功能外,又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部族間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樸,天成一韻。據有關史料記載,在青銅器時代,蒙古高原就有了頭飾的製作工藝。從遺存文物中發現的耳環、耳墜、頭戴等青銅裝飾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可見這一時期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匈奴、鮮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頭飾多數採用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金屬和赭石等原料製作。其結構和形制類似於近現代鄂爾多斯和察哈爾婦女的頭飾,整個裝飾紋樣,顯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愛好。到了蒙元時期,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更趨進步。婦女頭飾以多、以大、以重為美,戴大圈耳環,大的寶石項鏈。寶石種類、工藝造型,圖案紋樣在婦女的頭飾上體現得最為充分,豪華程度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如今,民間流傳下來的婦女頭飾,大多是清代的遺存。由於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這一時期頭飾的造型,較前趨向更加纖細、復雜和精緻。或雍容華貴,或古樸凝重,或精緻秀美,或簡約大方,呈現出特色鮮明的頭飾種類。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頭飾輕者有三、四斤,重者達十幾斤。這些流傳在民間的頭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了,而是植根於蒙古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詮釋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內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藝絕美的見證。
由於蒙古族除了在我區聚居外,還在國內多省區分布,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頭飾的組合也不盡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顯差異。有的部落還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有的地區在戴法上也有講究。與頭飾組合的飾件更是多達幾十種,有簪、釵、發掐、扁方、步搖、吉祥座、耳墜、珠鏈及各類墜環,銀鏈、裝飾性大耳環、金銀項圈等飾件,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璀璨。如鄂爾多斯、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拉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巴爾虎、察哈爾、布里亞特、烏珠穆沁、科爾沁等。頭飾的結構有石珠鏈墜式、盤羊角式、簪釵組合式、帽子辮套式、珠鏈辮套組合式、額箍後簾組合式等幾十種。工藝上多採用捶打、編結、鏨花、鑲嵌、雕紋等技法。飾件圖案多以各種花卉、蟲草、盤腸、吉祥紋樣居多、造型精美

㈡ 蒙古頭飾的珠子是什麼材料做的

綠松石居多

㈢ 蒙古族的資料

蒙古族簡介
分布在內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農村牧區,部分散居在城鎮。蒙古族發源於額爾古納河流域。「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唐代文獻稱作「蒙兀」。元代文獻始譯成「蒙古」。歷史上畜牧業生產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形式。如今仍有相當數量的蒙古族從事畜牧業生產。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3種方言。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薩滿教。從十三世紀元朝開始,在蒙古族統治者的強制推行下蒙古族群眾逐漸接受並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實行同姓不婚的習俗。蒙古族的喪葬一般為土葬、火葬和野葬。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民族。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區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傳統的風俗習慣,如男女都穿身寬袖長的長袍,束以腰帶,著高至膝蓋的長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禮帽,女子則以紅、藍色布纏頭,盛妝時還戴金銀頭飾點綴的冠。飲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為主,糧食、蔬菜為輔,多喜歡喝奶茶。解放後多數蒙古族告別了蒙古包,改住磚木或土木結構的房子。蒙古族除了過春節等節日外,每年7、8月間都要隆重舉行祭敖包和那達慕活動,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娛樂活動。現在這種活動已演變為草原上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文體活動的各民族群眾性集會。
蒙古族
一、概況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於南起長城、北抵大漠、東達興安嶺、西越賀蘭山的這片蒼茫大地上。每當提起她的名字,人們便會想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古歌謠,眼前便會呈現出藍天白雲、碧野紅花、羊群斑斑、肉乳飄香的廣闊無垠的草原,浮現出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曾經叱吒風雲、縱橫歐亞、英勇善戰、氣吞山河的偉岸雄姿!
蒙古族是中國人口較多、分布十分廣闊的少數民族之一。根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現有人口480多萬人。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多分布在遼寧、吉林、河北、黑龍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貴州、北京、雲南等地。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按地區劃分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東北部方言)。蒙古文屬拼音文字類型,初創於成吉思汗時代。現行蒙古文有29個字母,其中表示母音的5個,表示輔音的24個。拼寫時以詞為單位上下連書,行款從左向右。
蒙古族起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據13世紀蒙古族的傳說,大約距今2700多年,蒙古部落被別的游牧部落擊敗,僅剩兩男兩女,遁入額爾古涅——昆,生息繁衍。後來人多地狹,意欲出山,於是做風箱化鐵溶山,開辟通道,全體遷徙出來。以後,每於除夕之夜,成吉思汗族人要把少許的鐵燒紅,放到砧子上錘打,以示不忘祖先故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是一個勤勞、智慧而又思想開放、善於學習、勇於探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他們不斷總結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實踐經驗,同時學習、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逐步了解、掌握、積累了大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產生了許多發明創造和歷史、文學、藝術成果,涌現了眾多的科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為充實和豐富祖國光輝燦爛的科技文化寶庫,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多彩的服飾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總的來看,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綉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傳說這種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發套"兩部分組成。不僅製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百顆珊瑚、數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餘斤。據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貴渾"(蒙古語,意為"不扎腰帶的人"),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兩種。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漠、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靿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
三、移動的住房--蒙古包
蒙古人愛唱歌,衣食住行都有歌。東蒙草原上流傳著這樣一首描繪蒙古族傳統房屋——蒙古包的民歌:
因為仿造藍天的樣子,
才是圓圓的包頂;
因為仿造白雲的顏色,
才用羊毛氈製成。
這就是穹廬——
我們蒙古人的家庭。
因為模擬蒼天的形體,
天窗才是太陽的象徵;
因為模擬天體的星座,
吊燈才是月亮的圓形。
這就是穹廬——
我們蒙古人的家庭。
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蒙古包是游牧生活的產物。這首歌形象、生動地描繪了蒙古包形狀、顏色的由來。直到今天,牧區的夏營地上仍然傳唱著這首悠揚的古歌。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始於清代。"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包"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網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即可。蒙古包規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先選好地形,鋪好地盤,然後豎立包門、支架編壁、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編壁氈、蒙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掛天窗簾、圍編壁底部圍氈,最後用毛繩勒緊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中央為炊飲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鋪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為長輩的起居處,東面為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的傢具主要有木質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其特點是小、低,佔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折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近年來,蒙古包的結構、材料等又有新的發展。有些地區出現了鋼架結構的蒙古包,包的前後加開了窗戶,使採光和通風性能更好。室內還增加了床、電視機、收音機等各種現代生活用品。蒙古族古老的建築藝術又煥發出了新的青春。
四、白色食品
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以奶食、肉食為主,糧食為輔。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飲食結構也有了相應的變化,糧食、蔬菜的比例大為增加。牧區中奶食、肉食和糧食已近三分天下。半農半牧區以糧為主,肉乳為輔,農業區中肉乳所佔的比例更小。
奶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德",漢語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用馬、牛、羊和駱駝的天然純奶製成的,品種繁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稱為"百食之長",無論居家餐飲、宴賓待客,還是敬奉祖先神靈,都是不可缺少的。因地區不同,其品種和製作方法也不盡相同。主要有奶皮子、奶油、乳酪、奶豆腐等。
奶皮子,蒙古語稱"烏日莫"。其製作方法是把鮮奶倒入鍋中用微火煮沸,然後用勺子反復揚灑,並不斷點入生奶。直到奶上有凝結物漂起,便可撤火冷卻,數小時後,蜂窩狀的奶皮子便凝結成形了,此時用筷子將其慢慢挑起,控干沾在上面的奶水,對折放好,干後即可食用。奶皮子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有葯用價值。元代《飲膳正要》說:"奶皮子屬性清涼,有健心清肺、止渴防咳、毛發增色、治癒吐血之能。"
奶油,製法及名稱較多。通常是將鮮奶裝入桶、罐等容器中發酵。待其變酸後用木棍上下反復攪動,直至奶和油分離,漂浮在上面的白色油脂,撇出來就是奶油。用它拌食炒米或炒麵鮮香可口。把這種奶油放入鍋中加熱並慢慢攪拌,還可熬煉分離出一種黃色的油脂,這就是黃油。黃油下面的沉澱物叫酥油渣。黃油是奶之精華,含有多種營養物質,經常食用可安心養神,潤肺通絡,明目增壽。
乳酪,也叫酸奶子。其製法是將鮮奶置於缸、罐、盆等容器中,令其自然發酵凝結,這種乳漿分離後的凝狀物即為乳酪。赤峰等地還有一種製作乳酪的方法,是將鮮奶放入鍋中加熱,一邊用勺揚灑,一邊將浮起的泡沫取出放入另一容器中,待這些泡沫冷卻凝結即成乳酪。乳酪可清飲,也可拌炒米或拌飯食用,清涼可口,消暑提神。
奶豆腐,其製法是將提取出奶油的酸奶子放入鍋里熬煮,使水分蒸發,奶液逐漸凝固,然後將其裝入各種形狀的奶豆腐模子中固定成型,陰晾風干即可。也有的是將酸奶加熱後冷卻,然後裝入粗布口袋中過濾擠壓,濃縮後再壓製成各種塊狀的奶豆腐。奶豆腐可酸可甜,製作時加糖即甜,不加糖則酸。曬乾的奶豆腐可以存放很長時間,日常可和以炒米奶茶食用,外出放牧或遠行又可以充當干糧。
五、民族特色小吃——馬奶酒與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和待客佳餚。
奶酒一般以馬、牛、羊、駱駝的鮮奶為原料釀制而成。尤以馬奶酒居多。傳統的釀制方法主要採用撞擊發酵法。這種方法,據說最早是由於牧民在遠行或遷徙時,為防飢渴,常把鮮奶裝在皮囊中隨身攜帶而產生。由於他們整日騎賓士顛簸,使皮囊中的奶顫動撞擊,變熱發酵,成為甜、酸、辣兼具,並有催眠作用的奶酒。由此,人們便逐步摸索出一套釀制奶酒的方法,即將鮮奶盛裝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用特製的木棒反復攪動,使奶在劇烈的動盪撞擊中溫度不斷升高,最後發酵並產生分離,渣滓下沉,醇凈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為清香誘人的奶酒。除這種發酵法外,還有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蒸餾法與釀制白酒的方法近似,一般是把發酵的奶倒入鍋中加熱,鍋上扣上一個無底的木桶或用紫皮柳條、榆樹枝條編成的筒狀罩子,上口放一個冷卻水盆或鍋,桶內懸掛一個小罐或在桶幫上做一個類似壺嘴的槽口。待鍋中的奶受熱蒸發,蒸氣上升遇冷凝結,滴入桶內的小罐或順槽口流出桶外,便成奶酒。用這種蒸餾法釀制的奶酒,要比直接發酵而成的奶酒度數高些。如果將這頭鍋奶酒再反復蒸餾幾次,度數還會逐次提高。馬奶酒的釀制和飲用,主要是在夏秋水草豐美、牛肥馬壯的季節。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狀,酒精含量比較低,"其色類白葡萄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釀醴泉"。不僅喝起來口感圓潤、滑膩、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溫,具有驅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自古以來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愛,是他們日常生活及年節吉日款待賓朋的重要飲料。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敬重和愛戴之情的傳統方式。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這時,客人理應隨即接住酒,然後能飲則飲,不能飲品嘗少許,便可將酒歸還主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見等等。主人的滿腔熱情,常常使客人產生難別之情,眷戀之感。
六、民族傳統運輸工具——馬·駱駝·勒勒車
蒙古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正如蒙古族諺語所說的那樣:歌是翅膀,馬是伴當。無論外出放牧、搬遷轉場、還是傳遞信息、探親訪友,甚至婚嫁等等,都要騎馬去完成。馬在他們的生產和生活中佔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們也因此與馬結下了特殊的感情,他們十分愛馬,甚至視馬為珍寶。在他們的心目中,馬是很神聖的動物。他們崇尚馬,以馬喻人,留下了許多贊美馬的詩詞名句、諺語等。給馬的命名也充滿了贊賞之辭,如追風馬、流雲馬、白龍馬、青龍馬、千里馬等。由於愛馬,草原上還形成了一些關於馬的節日,如馬奶節、打馬鬃節等。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飢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蒙古西部地區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可騎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於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的貨運主力。今天,雖然有了飛機、火車、汽車等現代化交通運輸工具,但駱駝仍不失它的特殊使命。在內蒙古西部的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里負重遠行,陣陣駝鈴不時從沙漠中傳出。勘探隊考查沙漠,治沙隊綠化沙漠,旅遊隊遨遊沙漠,只有那傲視沙漠的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夥伴。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搬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行駛時可一輛輛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個婦女或兒童即可駕駛七八輛至數十輛,承擔全部家當的運輸任務。
除普通勒勒車外,蒙古族地區還有一些特製的、專用的勒勒車。如圍有車棚、供人乘坐的"轎車";安裝有木櫃,用以貯藏糧食、肉食的"庫房車";裝有木槽、牛皮袋或鐵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車"等等。
近些年來,逐漸富裕起來的廣大蒙古族人民,已不滿足於使用這些傳統的交通運輸工具,許多家庭都購買了摩托車、拖拉機、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生產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豐富多彩。
七、"那達慕"與"男兒三藝"
"那達慕",蒙古語音譯,意為"娛樂"、"游藝",是蒙古族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起源於十三世紀初。那時候,蒙古族的頭領們每當舉行大"忽力勒台"(大聚會)時,除了制定法規,任免官員,進行獎懲外,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那達慕"。當時,那達慕的主要內容就是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清代以後,那達慕一般以盟、旗或蘇木為單位,半年或一二年舉行一次,對三項競技的優勝者獎給馬、駱駝、羊和磚茶、綢緞等物。解放後,其內容和形式有了很大變化,除了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摔跤、賽馬、射箭等傳統體育比賽外,還增加了文藝演出、放映電影、物資交流等許多新內容,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於實效。現在的那達慕多在金風送爽、牛羊肥壯的夏秋季節舉行,一般進行3至7天。每逢此時,牧民們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騎著馬,趕著勒勒車,帶著蒙古包、各種肉乳食品,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在綠茵草地上搭起氈帳,熬茶煮肉。整個草原炊煙裊裊,人歡馬叫,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之中。
"男兒三藝"的摔跤、賽馬、射箭,自古即是男子漢們必備的本領,也是衡量他們有無本事的標志。這些活動不需要專門的場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數,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因此,不僅是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勞動之餘或婚禮、節日等喜慶時刻,民間也經常開展。
蒙古族摔跤既不同於中國式摔跤,也不同於日本的相朴,其規則、方法、服裝、場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比賽規則和方法是:不分等級(不分年齡、不分體重),沒有人數限制,只要是2、4、6、8、16、32、64、128等雙數即可。所有選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員負責編排配對或抽簽配對後上場。比賽實行單淘汰制,一跤定勝負,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每輪淘汰半數。裁判員發令後,雙方握手致意,然後開始交鋒,不限時間,可以採取勾、拉、踢、絆、推、抱、舉等各種方法和技巧,但不能抱腿摔,也不準亂踢,更不能扯褲子,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即為失敗。摔跤手有專用服裝,上身為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半袖坎肩"昭德格",下穿肥大的摔跤褲,腳蹬蒙古靴,頸上套五顏六色的布條項圈。比賽場地簡單,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軟空地,觀眾席地圍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間進行比賽了。比賽前,雙方都有人高唱挑戰歌,以助聲勢。摔跤手入場,退場時都要模仿雄鷹的動作,跳躍行進,威武雄壯。
蒙古族賽馬一般分為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指讓馬跑對側步(即前後蹄一順交錯前進),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和美觀。參賽的馬多用5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也以成年人為主。比賽時,要求騎手有高超的騎術,能夠駕馭好馬,使其既走得快、穩、美,又不能跑起來。賽奔馬是比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達終點者為勝。奔馬的步代與走馬不同,是4蹄分前後成雙交錯奔跑。參賽的選手大多為男子,尤以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居多,因為他們體形輕便敏捷。為了減輕馬的負荷和照顧騎手的安全,奔馬都不備鞍具或配備輕巧的鞍具。騎手們只穿華麗的綵衣,頭束紅綠飄帶,顯得英武、神氣。賽程一般長25至35公里。奔馬賽比走馬賽普遍,參賽的人數也多,少則幾十,多則逾百。比賽開始,選手們迅速躍馬,揚鞭飛奔,觀眾則雀躍歡呼,吶喊助威。按蒙古族的習俗,賽馬結束後還要贊馬。取得名次的馬依次排列在主席台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誦唱贊馬詞,然後還要朝獲得第一名的騎馬身上撒奶酒或鮮牛奶,以示祝福。除這種傳統的賽馬方式外,近些年還出現了障礙賽、花樣賽等新的賽馬形式,使這一馬上運動項目更加豐富,更加精彩。
蒙古族射箭也分靜射和騎射兩種。弓箭的式樣、重量、長度、拉力都不限,各取其便。一般規定每人射9箭,分三輪射擊,以中靶的箭數多少評定名次,靜射即指站立不動拉弓而射。人和靶位之間的距離可依具體情況而定,但同一次比賽賽程是固定不變的。騎射是指選手在特製的跑道上邊騎馬賓士邊拉弓而射。跑道通常為一條4米寬、85米長,半米多深的溝。跑道左側立有兩個靶位,右側立有一個靶位。比賽時,射手躍馬進入跑道,在疾馳的馬背上張弓搭箭,瞄準勁射。
蒙古族人民群眾性的摔跤、賽馬、射箭等體育運動,不僅鍛煉了體魄,豐富了業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近幾十年來,內蒙、新疆等地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運動員,蒙古族運動員在全國的各種比賽中屢屢獲獎,在國際比賽中也常登領獎台,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八、馬頭琴的故事
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又名"胡兀兒"、"胡琴"、"馬尾胡琴"、"莫林胡兀兒"等。為擦弦類弦鳴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為飾而得名。它由共鳴箱、琴桿、琴頭、弦軸、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組成。共鳴箱多為梯形,也有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硬質木板製作,兩面蒙以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桿用色木、梨木或紅木等製作,上部左右各有一個弦軸,頂端為琴頭。拉弓多用藤條或木桿與馬尾作成,兩條琴弦分別用40根(裡弦)和60根(外弦)左右馬尾合成,兩端用絲弦結住,系於琴上。馬頭琴的演奏方法與其它拉弦樂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夾在琴的里外弦之間,而是在兩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多用作獨奏或自拉自唱。其發音柔和、渾厚而低沉,音色悠揚、醇美,富有草原風味,因而有人形容說:"對於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近幾十年來,蒙古族民間樂器製作技師、演奏家們對傳統馬頭琴進行了改革,擴大了共鳴箱,改用蟒皮蒙面,增加了拉弓的彈性,用尼龍弦代替了馬尾弦,使音量顯著增大並將定弦提高了4度,既保持了馬頭琴原有的柔和、渾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點。
蒙古人愛馬,對馬頭琴也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關於馬頭琴的來源,草原上至今還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察哈爾草原上,有一個蒙古族青年叫蘇和。蘇和從小和奶奶相依為命,靠放羊過活。一天,蘇和在牧歸的路上撿到了一匹小白馬,便將其抱回家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白馬一天天長大。它渾身雪白,美麗健壯,深得蘇和祖孫倆的喜愛。它也整日與主人形影不離。一年春天,王爺舉行賽馬大會。並許諾誰取得冠軍便把女兒嫁給誰。在朋友們的勸說鼓勵下,蘇和也騎著自己心愛的小白馬去參加了比賽,而且獲得了冠軍。可王爺不但不兌現諾言,反而打傷了蘇和,搶走了他的小白馬。一天晚上,睡夢中的蘇和被外面的聲音驚醒,他走出蒙古包一看,原來是為擺脫王爺、回到主人身邊而身中數箭的的小白馬跑了回來。因傷勢過重,小白馬第二天便死去了,蘇和悲痛萬分,幾天幾夜茶飯不進。一天夜裡,蘇和夢見了小白馬,他撫摸著它,它也靠近主人,輕輕地說:"主人,你若想讓我永遠不離你,還能為你解除寂寞的話,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隻琴吧!"蘇和醒來以後,就按照小白馬的話,用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做成了一隻琴,在琴柱頂部按小白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每當他思念小白馬時,便拉起琴來。從此,馬頭琴便傳遍了草原。

㈣ 蒙古族的頭飾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蒙古族婦女頭飾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衣冠之國」的美稱,中國的少數民族是「衣冠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服飾蒙古族的頭飾上十分講究,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區的婦女使用的頭飾不一樣,她們喜歡用紅珊瑚、瑪瑙、綠松石來作裝飾。蒙古族婦女纏發髻的習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國和元代,而在簪釵的銀板上鑲嵌紅珊瑚也是蒙古族古老的工藝。蒙古族的婦女的頭飾喜歡裝飾紅珊瑚與蒙古族的觀念有關,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們不像漢族那樣積累各種各樣的財富,他們的財富往往集中在婦女的裝飾上,尤其是頭飾上,而且,蒙古族喜歡紅色,喜歡鮮亮的顏色,貴重的紅珊瑚正好吻合了他們的這一習俗。另外,不同區域的婦女頭飾所用的紅珊瑚的部位不一樣,頭飾的組成也不盡相同,不同身份的婦女頭飾也有區別。比如,科爾沁、克什克騰、察哈爾等地區的頭飾都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這些頭飾上都鑲著大量的紅珊瑚。

㈤ 成吉思汗的帽子叫什麼

據人類學家研究,帽子起源於巾。巾原是人們在勞動時圍在頸部搽汗的布,由於大自然的風、沙和太陽對人類頭部的襲擾,人們將巾從頸部移往頭上,裹住頭以防風沙,擋寒遮曬,漸漸地演變成今天各種各樣的帽子。蒙古人的祖先發明和使用帽子也不例外,高原四季分明的氣候環境,使帽子成為了蒙古人不能或缺的生活用品,其功能和樣式更加豐富,凝結為一種蘊含深邃的文化載體。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帽子的功能超出了使用價值范疇,上升為審美個性,社會身份的標志物。不同時期和不同款式的帽子,能夠折射出蒙古人的物質生產、加工工藝、精神境界、藝術水準。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獸皮製作帽子的。後來逐漸有了棉、麻、絲等製作材料。其材料主要來自周圍的農業地區。雖然說頭巾的產生早於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並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頭巾的方法、樣式與婦女有所區別,而且一般不戴顏色鮮艷的頭巾。

蒙古帽子大體上有冬、夏兩種類型。在12~13世紀,蒙古男士在帽頂插上海青鳥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設計成猛禽形狀,這就是後來稱其為棲鷹冠的帽子。棲鷹冠的由來與蒙古某些部落把海青鳥當作自己的祖先_——圖騰有關。當時的蒙古成年男子戴尖頂或圓頂棲鷹冠,貴族或汗(部落首領)的棲鷹冠還要講究質地,夏天用上等錦緞,冬天用狐、貂皮製作,並配以金、玉頂珠。貴婦人則戴寶革卡(寶革塗革或罟罟)帽。

蒙古帽子原先分為男女、禮儀、官吏、軍戎、僧侶等不同的種類。在古代社會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會身份的最明顯的標志之一,因此有貴族與貧民、黃金家族與百姓之區分。在不同服飾中帽子的象徵意義最重要,所以蒙古族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有關帽子的內容豐富的風俗文化。

器重帽子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在人體器官中,頭顱被蒙古人認為是身體的代表部位,是靈魂的寓所這種信仰有關。古代中亞或北亞草原民族有祭奠重要人物頭顱的風俗。《蒙古秘史》中就有王汗(人名)死後,別的部落貴族找到他的頭顱進行祭奠的記載。蒙古語里,把社會地位高的首領人物稱之為「陶勞概奇」(相當於漢語的頭兒),口語中「人群有頭兒,衣服有領兒」等意思的諺語比比皆是。人的頭顱是非常重要的,它已經超出了生理范籌的意義,具有了社會的特殊屬性,從字面理解的「沒有腦袋」的蒙古語意思是說沒有主見的人,「不知腦袋」是指自己做不了主的人。

蒙古人正因為如此看重腦袋——頭顱,所以與頭顱有關的一切,諸如五官、頭發、眉毛、胡須等是不許讓別人隨便觸摸的。自然,腦袋上戴的帽子也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它代表的是作為人的一切及其尊嚴。如果別人無意中碰到自己的帽子,就被認為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故意讓人碰到帽子則意味著受到侮辱,有尊嚴的人當場就會做出反擊。

在古代,可汗去世後,夫人們哀悼的方式之一就是取下帽頂之修飾物,以示失去尊嚴或惡運之降臨。蒙古人有時用同樣的方法對付敵人(對手)。對待俘虜的首要措施是把他的帽子和腰帶取下來,其意相當於今天的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對方尊嚴的一種「程序」。成吉思汗懲罰他的弟弟哈斯爾時也是採取了這種措施。在蒙古人的意識中,帽子和頭顱同等重要,甚至帽子有時就是其主人的代替物。「牲畜好賴,要看是誰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誰戴的」(直意:畜隨主,帽隨顱)。「二人行,長者為上,一人行,帽子為上」。如果兩個人到人家做客,歲數大的人必須坐在上面,另一個則把帽子放在高處,自己找一位置坐下。這樣主人馬上就明白你是一個懂禮貌、有修養的人。這時就可以說「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這句話,表明既然來了就不要客氣等人際交往方面的直率共識以外,也強調了帽子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場合蒙古人都注意帽子及其戴法。迎接客人時不論男女也要戴好帽子出來見面。這有雙層意思,一方面證明自己的體面,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沒有帽子或來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現在陌生人面前。到了近、現代之後,蒙古社會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貧、富差別,但是再窮的人家也要想盡辦法置辦好出嫁姑娘的頭飾。這與蒙古人尊重帽子的習俗不無關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風俗文化中有個別極端的例子。如拜見特別重要的人物或舉行祭奠活動時,反而要摘下帽子。祭奠天地、向佛祖磕頭、見德高望重的長輩時都是如此。在史書中明確記載,成吉思汗小時候,逃脫了三姓蔑兒乞惕的追殺,躲進不兒罕山之後,摘下帽子,揭開腰帶,向這座聖山磕了九頭,行了長跪禮。所以磕九頭行長禮是蒙古人最虔誠的禮節。

蒙古人雖然特別看重帽子,但要忌諱撿起別人丟下的帽。認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運氣,或者把自己的人氣遮住。而且不能帽子套帽子——疊加帽子戴。這種戴法預示著將受制於很多官人。可見歷史上蒙古人不喜歡官兒多。有些地方的民俗中,如果婦女戴雙層帽子就可能嫁兩次男人等等說法。有些部族的人們也撿口子朝上掉地下的帽子或用腳踢三次以後口子朝上落地的帽子。在一般情況下,如果無意中誰的帽子掉下就不撿它,這是惡運離開的預兆,是好事兒。同樣的道理,丟帽子的人也不會專門去尋找帽子的。

正常人必須把帽子戴正。小孩或頑皮的孩子,無疑中歪戴或反戴帽子也要受到大人們「這孩子沒有朝氣……」「象俘虜兵……」「連帽子都戴不好,長大能幹啥……」等等訓斥話。同齡年輕人則用「老人罵你了?老婆不要你了?」等言語諷刺一番。蒙古人特別小心不讓帽子掉地下。如果無意中掉了地下,就用右手輕輕托起,親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別人踩踏或跨過帽子的話,用火「凈化」後才能戴帽子。摘帽子放下時,必須擱置高處或者折疊好的衣服之上。男人的帽子不可以放在女人衣服之下。

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飾中最珍惜和尊重帽子,所以遇到特別忙亂或事情的緊要關頭,總會聽到「沒有時間撿起帽子」(沒有機會跟你說話)等言語。對蒙古人來說,帽子代表著他們的人氣、人格以及尊嚴。

㈥ 蒙古族服飾介紹簡介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

1.長袍

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

拓展資料:

「蒙古族服飾」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探索用標准化技術保護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被內蒙古自治區標准化院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據《DB15/T 506-2012 蒙古族服飾》包括28個部分。根據地方標准備案公告2012年第6號(總第150號)。

㈦ 蒙古族服飾製作材料有什麼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
《黑韃事略》載:其服右衽,道服領,少數為方領,以氈、皮、革、帛製作,衣肥大,長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男女樣式相似。這種服式,後稍經改革,沿用至今,牧區男女均穿用。分夾、棉、皮3種。冬以羊裘為里,多用綢、緞、布作面,夏穿布、綢、緞、絹等料。一般用紅、黃、紫、深藍色。袖長窄,下擺不開叉,衣襟及下擺多用絨布鑲邊,邊寬約6~9厘米。穿著時稍向上提,以紅、紫等色綢緞帶緊束腰部,兩端飄掛腰間。穿此袍騎馬放牧,能護膝防寒,夜宿可當被蓋,瘦長袖筒可防蚊,束上寬大腰帶,還能保持腰肋骨穩定垂長期的南征北戰、游牧遷徙,使得蒙古族很早就與北方各民族以及中原的漢族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加上紡織品的傳入也比較早,因此蒙古人一年四季都喜歡穿袍子,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長袍是把生綿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縫成,日可為衣,夜可當袍。

㈧ 蒙古帽是什麼樣的元朝皇帝的帽子是什麼帽子

這就是蒙古帽啊

㈨ 蒙古族戴帽子常用等顏色

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 。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檐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㈩ 蒙古族帽子分類

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

與蒙古帽子的材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王俊凱褲子是 瀏覽:387
親子裝實體店怎麼樣 瀏覽:34
玫紅色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180
義烏翻新羽絨服 瀏覽:93
冬季寬松褲搭配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615
寬松牛仔服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844
李維斯如何養牛仔外套 瀏覽:513
一直很大氣的羽絨服 瀏覽:211
褲子扣掉了的應急方法 瀏覽:902
藏藍色春款風衣搭配 瀏覽:494
襯衫背包搭配 瀏覽:464
女裝店年底怎樣備貨 瀏覽:450
空姐制服工作室 瀏覽:243
新衣如何打理才能不起 瀏覽:7
黑色外套掉色很嚴重 瀏覽:63
帽子上的領如何洗 瀏覽:119
拖地衣長裙搭配 瀏覽:586
新款薄款外套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164
南師附中校服 瀏覽:328
361度超輕羽絨服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