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竹編(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是怎麼樣的
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主要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區。?花竹帽,毛南語叫做「頂卡花」(即在帽底編織花紋的意思),象徵著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當地女子出嫁時必不可少的嫁妝,被譽為毛南族的「族寶」。毛南族花竹帽在過去多被當做雨具使用,後成為毛南族服飾的組成部分。花竹帽在當地流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清代嘉慶年間出產的「竹笠極細密,少年婦女戴之」(清《廣西通志》)。民國年間,該地區「出產最精緻的斗笠」(《思恩縣志》)亦被載入史冊。?毛南族花竹帽的取材十分講究,由於早春竹材寒濕太重,而霜後的篾皮易脆,通常於夏至後立秋前選取修直勻稱的筋竹和墨竹。制篾時,先破竹裁條,然後破扁篾、破薄篾,再在竹篾兩頭拱開梳絲,分篾細如發絲,用於交叉輻射、細密編織。編織花竹帽用的竹篾分黑篾與黃篾,黑篾系以藍淀墨色染制,黃篾則以黃桅子榨汁染制。花竹帽的基本造型為平面和圓錐體的立體組合,編成的篾紋以五角星為中心,周邊又按六角形環疊交叉輻射編結,整合定型後還要以上好桐油煉膏塗刷。其帽形大方,花紋美觀,結實耐用。2011年竹編(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已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Ⅱ 竹編工藝的介紹
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竹編行業歷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傳或以作坊依託的師徒關系,學徒學成後,自立門戶,再招徒弟,口傳身教。一般做生活用品、農業用具。
斗笠,斗篷,竹帽
Ⅳ 竹編基本技法有幾種,簡單敘述說明
竹編工藝:
一種遍布南方各省的民間工藝。我國南方地區竹種豐富多彩,有淡竹、水竹、慈竹、剛竹、毛竹等約二百多種。勞動人民用竹材製作傢具 ,編制用品,創造了具有不同藝術特色的多種編織工藝,常用的有:1、編織,即用竹絲、 篾片以挑和壓的方法構成經緯交織;2、車花,將竹節車成一定形狀和裝飾;3、拼花,利用竹的表面或斷面,拼成花型或器皿;4、穿珠,是將竹節製成小段進行穿結;5、翻簧,利用竹簧加工製成各種器皿的方法。
Ⅳ 竹編是種怎樣的工藝
竹編
Ⅵ 竹編工藝作文
漆器 漆器是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物品;由於漆有耐酸、耐鹼、耐熱、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們利用。我國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韓非子 十過》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原始社會晚期遺址中發現了漆制實物。在古代種植漆樹相當普遍,戰國大哲學家莊子就曾擔任過管理漆園的官職。早期漆器一般在簡單木、竹胎上髹塗,既可防腐,也可用於裝飾。隨著漆工藝的發展,逐步出現在各種器物上彩繪、描金、戧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圖案的作法,還有的在漆器上鑲嵌金、銀、銅、螺鈿、玉牙及寶石,以組成華麗的花紋,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唐代的金銀平脫,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寶嵌,清代的脫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陶器藝術 造型藝術之一。陶瓷系由粘土或以粘土、長石、石英等為主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制而成的製品的總稱。陶瓷藝術即指陶瓷日用品、陳設品的燒制工藝及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風格粗獷、朴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品性質的硬釉陶。彩陶便是我國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而真正瓷器是創制於東漢時期。唐代陶瓷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陶瓷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釉色、飾紋、造型均具高度的藝術價值,宜興的紫砂壺,石灣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絳色陶,銅官的綠釉陶,崇寧的雕鏤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鎮的柳葉瓶、鳳尾瓶等,均聞名於世。 瓷器 指以粘土配適量長石、石英(或瓷石)為原料制坯體施釉,經1200℃—1300℃窯溫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器皿。具有胎質緻密堅硬,斷面有光,薄層透光,胎色白或淺灰白,吸水率微弱或不吸水,釉層較厚達0.1毫米以上,青釉純正,釉面光潤,敲擊聲音清脆等特點。創制於東漢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發明之一。浙江上虞「小仙壇」發現東漢瓷窯遺址,對其青瓷殘件測試的結果表明,胎色灰白,胎質堅實細致,燒成溫度達1300℃,吸水率低於0.15%(已達到現代細瓷吸水率標准),胎的薄層微透光,燒結良好,釉的玻化良好,胎釉結合牢固,釉層厚度為0.1—0.2毫米,淡青色釉,純正美觀,釉面光亮,達到瓷器標准要求。至唐已達成熟,南方越窯青瓷、北方邢窯白瓷最著名。宋代制瓷業蓬勃以展,瓷窯林立,名窯涌現,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所燒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都各具特色。元以後景德鎮窯成為瓷業中心有重大發展。瓷器品種豐富,有青白黑紫黃綠紅藍等高、低溫色釉瓷以及青花、釉里紅、鬥彩、五彩、粉彩、琺琅彩等裝飾的彩瓷。瓷器品類通常分為日用瓷、陳設瓷、藝術瓷等。 民間工藝 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品種繁多,如竹編、草編、藍印花布、蠟染、木雕、泥塑、剪紙、民間玩具等。由於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審美觀點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風格特色。 裝飾繪畫 廣義指凡屬於器物裝飾方面的繪畫。狹義指裝飾壁畫、商業美術中的廣告畫等。裝飾繪畫偏重於表現形式的裝飾性,和一般寫實的繪畫不同。 商業美術 向客商推薦商品的一種設計美術。運用不同的形式與方法,介紹商品的性能、特點、用途,包括各種商品造型、裝潢、廣告,櫥窗陳列,及其他有關宣傳品的設計製作等項目。 紋樣 器物上的裝飾花紋的總稱。一般分為˙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隅飾紋樣(即角隅紋樣)、˙邊飾紋樣、散點紋樣、連續紋樣(包括˙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 印經 印染工藝之一。將織物經線按照設色要求,把不要染色的區段用包裹物包紮,然後進行染色,使經線呈現出一段一段的異色色彩。用它製作的織物,形成一種直向的參差自然的斑紋,別具風格。新疆和田生產的絲綢(又稱「愛德力斯」綢),即採用此法織造。 蠟染 古稱「蠟纈」。傳統民間印染工藝之一。今在布依、苗、瑤、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單等多喜用蠟染作裝飾。主要方法是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幾何圖案或花、鳥、蟲、魚等紋樣,然後浸入靛缸(以藍色為主),用水煮脫蠟即現花紋。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裝飾趣味很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中國用漆的歷史 中國用漆的歷史,可上溯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所出漆碗內外髹以硃色,是已知最
Ⅶ 現在還有人戴的明朝竹編帽最早究竟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明朝的時候,衣冠服飾制度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因為宋朝滅亡,給中原大地上帶來了不一樣的氣息,但始終有一些從秦漢唐宋時代流傳下來的衣冠服飾沒有發生變化。這些衣冠服飾與漢文化為基本點,以歷史時間發展為主線。從明朝到現在,在民間農村之中都還有許多人戴這種帽子。它的名字叫做竹編帽。
02竹編帽的歷史起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朝鮮半島上面的朝鮮。當年朝鮮的原來名字叫做高麗。後面因為一些事情被大明改名叫做朝鮮。順便換了一個新的統治者。而當時的朝鮮國王也積極向大明學習,他們認為是明朝給了他們重生的機會。而在衣冠服飾上面學習的最積極的就是朝鮮。朝鮮官員的官帽,從明朝到清朝末年都有著竹編帽的影子。
到我們現代社會的農村之中,都還能經常看到一些百姓戴著竹編帽。這裡面的形制有很多不同,一些是用竹子編制的,一些是用竹葉編制的。
Ⅷ 竹編安全帽代替安全帽可以在車間戴嗎
這種竹子編制的安全帽肯定是不可以在車間帶的,首先它容易製造灰塵,其次也不安全。
Ⅸ 竹編的流程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 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製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花紋。
瓷胎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來自成都地區的特長無節瓷竹,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製作出精細的竹絲。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瓷胎竹編在製作過程中全憑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
瓷胎竹編產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層,纖維十分緻密,同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能夠耐乾燥,不變形,不蟲蛀,耐水可清洗。